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最热走出教育误区心得体会范文(优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28440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最热走出教育误区心得体会范文(优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热走出教育误区心得体会【第一篇】

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似乎都在表明,学习语言应该从低龄化做起。而此前比较典型的观点则认为,“学英语不用急,到了7、8岁再学也不迟”,一些家长也认为7、8岁时孩子的大脑发育健全后,才是学习英语的大好时机。现代语言教育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忽视少儿阶段的语言开发,会让孩子错过绝佳的学习时机,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至今未被中国家长充分认识。

教育学家指出,4岁是少儿英语能力开发的黄金时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容易接受语言及其所“携带”的文化元素,这也意味着这个时期学习英语,不仅词汇记忆快,孩子还能从小培养英语思维及对西方文化的初步认识。另外,小孩的记忆力好、模仿力强,无论教什么都能做到“照单全收”。语言的学习,是需要长时间的词汇量累积,孩子尽早学习外语,有利于词汇量的积累,提高他们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此外,少儿英语教育对小学、初中的`英语教育有着很好的铺垫作用,“从小”学英语的孩子,语言基础更扎实,能轻松的与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进行“对接”。

同时,相对于12岁以上的孩子中文思维已经基本形成,英语思维很难建立的现实,很多教育专家都认为4--8岁是孩子学习第二母语的最佳时间。在这个阶段学习英语,孩子没有任何负担,能够极大的激发积极性。而9--12岁则是孩子建立英语思维的最后机会,孩子从小接触西方文化的熏陶,英语思维能力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对将来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如果超过这个年龄段之后才进行英语学习,孩子在学习中很容易受到中文思维的干扰,最后就会演变为“英汉互译”,严重影响孩子英语学习。

英语教育要从小抓起,学习效果同样不可忽视。正确有效的培养孩子的英语运用能力,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孩子学英语最重要的是环境的熏陶和兴趣的培养,是一个从兴趣到习惯,从知识到能力的变化过程。如果不顾孩子的认知规律,盲目的强化练习,非但不能提高教学效果,还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倦情绪,为将来学好英语设置障碍。因此,应该为孩子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英语环境,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学习英语。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y)的“lad理论”认为少儿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语言获得机制”(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简 称lad)。它是少儿获取语言的直接渠道,在0~6岁非常活跃,随年龄增长逐渐弱化,12岁后其作用将日渐消失。

按照乔姆斯基的理论,语言信号进入少儿大脑后,lad装置会辨识他所听到的这些信号,并进行记忆。乔姆斯基认为,儿童是主动生成与发展语言的主人,而不是只会对刺激做出被动反应的模仿者。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通常情况下任何一位四、五岁的儿童都能无师自通地基本掌握母语中日常交流所需的语言,同时说明在这个年龄阶段语言能力发展的必要性(包括母语能力和第二语言能力)。

许多有作为的科学家、艺术大师、文学家等,都在这个年龄阶段有良好的语言训练。如法国的法学家威特、大诗人歌德,都是在5-6岁前接受3-6门的语言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启迪智慧,后来才成了不平凡的人。lad理论说明,少儿英语学习的具有先天的生理优势,他们在语言学习上不但不会发生像成年人一样的不同语言间的混淆,而且会自然的在所提供的语言条件下,迅速掌握一门或几门语言。

英国少儿英语专家、《剑桥国际少儿英语》编写者之一的迈克尔汤姆林森说,全球少儿学习英语的年龄有提前趋势,比如西班牙政府曾规定少儿学习英语的门槛是6岁,但今年已提前至5岁。中国孩子在父母督促下也早早赶考。

他认为,学习年龄提前不是问题,关键是处理好外语与母语学习的的关系。抛开英文教材,孩子们大量面对的是母语环境,只要母语的文化精髓不丢,母语与外语学习就不冲突。同时,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因势利导,采取鼓励式教学,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外语。

最热走出教育误区心得体会【第二篇】

孩子的教育是每个家庭都面临的重要挑战。然而,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一些误区。经过我多年的教育经验和反思,我总结出三种常见的教育误区,并发现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其他家长有所启发。

首先,第一种教育误区是过度保护。现在的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常常会过度关心孩子的生活,为他们解决一切问题,不给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结果,孩子们变得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性和自信心。为了避免这种误区,我们应该给孩子适当的自由和责任,让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我们可以提供指导和支持,而不是代替他们去解决。

第二种教育误区是过度赞美。很多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常常过度赞美他们,不管他们的努力程度如何,都会给予极高的评价。这种过度赞美的做法可能会让孩子们变得骄傲自满,失去进取心和求知欲。我的一次经历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我曾经鼓励我的女儿画画,她每次都画得很随意,但我总是在她面前大加夸奖。然而,她逐渐失去了对进一步提高绘画技巧的兴趣。后来,我意识到,我的过度赞美让她停止了进步,于是我们开始合理地给予她肯定,鼓励她继续努力。

第三种教育误区是过度竞争。现代社会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让很多家长陷入了竞争的陷阱。家长们常常把孩子的成绩和能力与他人相比,过分强调榜样和排名。这种竞争的教育模式可能会给孩子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导致他们失去对学习和成长的兴趣。相反,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特长和兴趣,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潜能,并为他们提供积极的、正面的学习环境。

在面对教育孩子的误区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解决。首先,我们应该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让孩子们明白我们对他们的期望,也让我们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惑。其次,我们可以向其他经验丰富的家长请教,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方法,获得一些建议和启示。最后,我们不要忽视自己的成长和反思。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技巧,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总结一下,教育孩子是一个艰难而又重要的任务。我们需要关注并避免三种常见的教育误区:过度保护、过度赞美和过度竞争。通过适度的自由和责任、合理的赞美和肯定,以及关注和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教育孩子,并培养他们成为独立、自信和有爱心的人。同时,我们自身的成长和反思也是教育孩子的关键。

最热走出教育误区心得体会【第三篇】

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但是,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教育的另一个恼人的问题是,一方面家长们希望孩子成才,而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围却不利于孩子成长。

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的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

家长们对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子女有比自己更高的学问,更优的待遇,更好的声望。因而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过早的进行“智力开发”,让孩子念英语、背唐诗,剥夺了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爱动、自我约束力差的天性,家长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而盲目地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不但不能实现家长“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反而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搞得一事无成。这时,倒不如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加以适当引导,变成有利因素,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起一些积极的作用。

最热走出教育误区心得体会【第四篇】

备课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一个良好的备课习惯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陷入各种误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我悟出了一些走出备课误区的心得体会。下面将从理解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活动、选择教学资源、注重巩固和反思教学这五个方面展开叙述。

首先,理解教学目标是备课的第一步。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只是简单地浏览了解了教材内容,对于教学目标没有深入研究。事实上,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备课的核心。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避免了在备课中盲目和漫无目的。因此,我在备课之前会仔细审查和理解教学目标,确保自己对于每个学习目标都有清晰的认识,然后再展开备课,确定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

其次,设计课堂活动要富有创意和趣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一成不变的教学活动所打击,所以在备课时,我们要思考如何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我通常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任务,通过合作来达到课堂目标。例如,在英语课上,我会设计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朗读对话,通过模拟对话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主动参与度。

此外,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也是备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软件和多媒体等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在备课过程中,我会寻找与教材相关的课堂视频、教学PPT等资料,以及一些互动教学软件,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的学习环境。同时,我也会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需要,选择一些相关实际案例,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此外,备课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备课的同时,我会思考如何通过一些复习或巩固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例如,开展小组竞赛、编写练习题、组织学生参加知识问答等。这些巩固措施不仅有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反思教学是走出备课误区的重要环节。在备课之后,我会进行教学反思,思考自己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和不足之处。通过反思,我可以从错误中吸取经验,不断地提高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因此,我通常会记录备课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经验和教训,并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共同进步。

总之,走出备课误区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注重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进行教学反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最热走出教育误区心得体会【第五篇】

让教材“先薄后厚再变薄”

首先,要注意基本概念的识记。

基本概念是基础的基础,虽然现在统考以后已经没有单纯的名词解释了,但是基本概念依然是各章知识的基础,是理解全书的关键点。如教育、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制、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等。这些都是复习教育学必须要理解的概念。此外,全面记忆也包括要识记书中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以及书中增加的扩展知识面的内容,如毛入学率、净入学率等,这些最基本的教育常识也是很重要的。

其次,抓住重点,串联记忆。

教育学属于文科类专业,学习文科知识,最有效和最有力的办法是抓重点学习。在这一阶段,学会在全面记忆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学的统考大纲,区分和标明大致的重点和非重点,难点和非难点。这是因为考研的参考书较多,需要记忆的知识也比较多,考生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不可能做到所有知识点都平均用力。所以大家在复习的时候,要认真总结和记录书本的重、难点,分清主次,这样会减轻记忆的复杂程度,同时在每一章节或者几个知识点之间进行串联和归纳,几轮复习过后,脑海中就已经脉络清晰,不会再觉得内容繁杂了。

那么,应该如何把握教育学的重点和难点呢?--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通过分析各院校的历年真题,从中找出重点和考点。另外,考生还应尤其关注最近几年的教育发展、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潮,如终身教育、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等带来的一系列的转变。

再次,把教材先薄后厚再变薄。

教育学的教材比较多,为此,建议大家用“先薄后厚再薄”的学习方法。

考生应该先看一遍书记住整体框架,通读各章节是怎样安排的,对课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就是“把书读薄”。当然,这个任务在之前的复习阶段已经完成了,所以,现在就需要一边看笔记一边仔细地看书,遇到不懂的概念再到其他的地方查,总之要弄明白细节问题,这个时候,就是将书“读厚”;最后,将所有的知识点联系归纳,根据笔记专题记忆,再将书“读薄”。例如,将每个知识点用几个字或一句话进行概括,再将几个知识点连在一起,记住大体骨架,这样就可以减轻看书的负担,书自然就薄了。这种学习思路,会让考生在今后的复习阶段既有效果又节省时间。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借鉴以下方法:

另一方面,采用关键记忆法。教育学繁杂的考试内容,想把一本书一字不差地记下来,不抓重点,就很容易犯“样样通样样松”的'毛病。所以在暑期第一遍复习把书读薄之后,就必须做到突出重点。这个时候,记住关键词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原因之一,关键词方便记忆,大家不必记住那些冗长的句子,记住关键词就可以记住整个句子的意思;原因之二,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在考试时用起来是不够灵活的,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这时,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习惯采用记笔记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笔记不是简单的记录课本的内容,而是需要归纳,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笔记来强化记忆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脑子里有一个清晰的知识构架,而不会是一锅粥。

文档为doc格式。

最热走出教育误区心得体会【第六篇】

教育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领域,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很多的误区。这些误区让我们的教育工作变得愈发复杂,也让我们错失很多本该得到的机会。在我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十五个教育误区,这些误区也是我们需要避免的,下面我将就此展开阐述。

第一段:过度竞争和充斥的考试。

现今社会的教育依然在贯彻着以竞争为主,以考试为重的教育理念,这已经成为了很多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难题。随着教育的发展,我们应该逐步转变此种教育态度,重视道德教育、艺术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尤其要注重孩子身体与心理的健康。

第二段:课堂准备不足导致教育资源浪费。

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课堂准备不充分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也会浪费教育资源。因此,教育者应该对教材及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第三段:教学内容版式设计不精美。

教学内容设计的版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果版式设计不美观,会让教学变得乏味和枯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育者应该注重版式设计,使其更美观、更易理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第四段:单一的评价标准。

在教育中,单一的评价标准往往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其实评价标准应该和通过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表现。通过多个角度综合评价学生,更容易发现他们的潜质和优势。教育者也应该放弃以分数为标准的眼光,多角度考察学生的各种表现。

第五段:刻意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

从我接触的众多学生中,我发现很多教育者不愿认可学生的优点与潜能。这种做法会抹杀学生的信心和自尊心,更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教育者应该注重发现和鼓励学生的优点和潜力,尤其是那些被忽视的小事情。

总的来说,教育者应该抛弃单一的教育模式,注重综合力的提高,同时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道路。

最热走出教育误区心得体会【第七篇】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尤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是如此。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着培养孩子的重大责任。但事实上,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许多误区。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家长六大教育误区,以及我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第一大误区——只讲学习。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许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个性与兴趣等方面的培养。这种思路只会让孩子感觉到压力很大,丢失了快乐学习的本质。我们应该重视孩子的个性,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第三段:第二大误区——要求过高。

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达成某些目标,常常将要求设定得过高,导致孩子感觉到很大压力。我们应该了解到,孩子对自身的感知是有限的,合理的、渐进式的要求更能促进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第四段:第三大误区——负面评价与批评。

有些家长常常使用负面评价和强制性的批评来惩罚自己孩子的错误行为,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和不安,并可能让孩子内心变得叛逆。相反地,我们应该给孩子选择和理解的空间,尊重孩子的能力和自由意志,用一种正面、鼓舞人心的方式来激励孩子。

第五段:结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追求好的成绩和表现,更不能用过高的要求与负面评价来逼迫孩子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不仅会丧失掉快乐的教育过程,还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励孩子更多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快快乐乐地成长。

最热走出教育误区心得体会【第八篇】

误区之三:劳动观念淡薄和高分低能。

误区之四:正统思想硬性灌输。

误区之五: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过高。

误区之六:家长形象的缺陷。

误区之七:忽视社会环境的影响。

然而在现在,不少家长对于社会环境在家教中的影响作用却采取了两种错误的态度,走向两个极端。

许多家长认为这个社会是开放的,孩子“太老实”了会吃亏,错误认为要早接触社会,多到社会上“溜溜”,多学点“东西”;要世故才不会“吃亏”;多与人交往才不会“不合群”。因此,对于孩子的择友、交往、行为不干涉,听之任之,这样就对难免有误入歧途的可能,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都是由于平时不注意小节,受坏人引诱、教唆而踌成大错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时候,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会乘隙而入,不良书刊、录像还在暗地里流传着,对于青少年身心发展是个很可怕的不利因素。

正是基于对第一方面的顾虑,不少家长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外部世界都靠不住,孩子只有在自己的“安乐窝”保护下才是最安全的,同时,由于“望子成龙”心切,认为孩子玩的时间多了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因此处处限制孩子正常的交友和活动,不顾孩子心理、生理需要。片面地把自己“良好的愿望”强加给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很差,成了“长不大”的人。

那么,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民主型的家长能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与孩子商量以获得理解与合作,能够与孩子融洽地相处。成长中的孩子是有独立性倾向的,青少年虽然在精神上处于不稳定状态,有时不安、有时苦恼、有时踌躇满志、有时悲观失望,但是,随着与社会生活的逐渐接近,社会要求他们尽早自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增强,他们厌烦过多的管束、不愿受摆布,把他们当小孩看待的做法使他们不能接受,普通具有独立性倾向。许多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这一倾向而无法理解,所以往往产生“代沟”。

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家长要趋利避害,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我国古代不少人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最出名的有“孟母三迁”这个典故。孟子的母亲原来家住在农村一片坟地旁边,孟子就玩哭丧、埋人的游戏;孟母把家迁到集镇上,孟子又学人家做生意的游戏;后来,孟母又把家迁到学堂旁边,孟子因而也受到了良好的影响,渐渐懂得礼貌,经过努力,成了一代儒学大师。比如对于互联网络,有的家长视为“洪水猛兽”,有的家长则是放任自流,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孩子要引导他们正确上网、明辨是非;对于孩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掌握一个“适度原则”。

对于正常的交往不限制而应鼓励,同时要从家长本身较高的判断力出发引导孩子认识社会,教给孩子判断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能力,在引导孩子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个方法态度。在教育引导孩子接受会影响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孩子才不会无所适从,比如可以,借助领袖、伟人的事迹,借助周围人的正确的行为,还可以“现身说法”,自己当孩子的榜样,这就对家长本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许多孩子的自立和自理能力差正说明了适当的家务活对他们的重要性。莆仙人古代就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优秀传统,现在人们常说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也体现了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适当的家务劳动和技能训练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适当的家务劳动的好处突出表现为两个基方面:首先是孩子从小就体验到责任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基本的生活能力,长大后才能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社会、他人的责任,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也才能有能力有信心去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其次适当的家务还能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因为常动手可以调动身体的.各个部分神经系统进行活动,它能对大脑皮质运动区产生良好的刺激,从而锻炼大脑细胞。

每个人的主观条件不同、个性相异,其发展目标不能强求一律。有的家长为了使孩子取得好成绩,对他们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不顾孩子心理、生理的承受能力,孩子们处在实际能力达不到父母期待的苦闷精神状态之中,反而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和身心发育,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高尔基曾经说过,“孩子不再是父母的金钱、房屋、家具的承继人,而是真正巨大价值的承继人,也就是他们父母的劳动所创造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承继人。”

孩子的思想品德犹如一张白纸,可以画出各种不同的图案。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孩子学会做人在某种意义上比做学问更加重要。

我认为在家庭思想品德教育中要让孩子学会勤劳善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诚实守信、诚恳待人这些道理,通过一些生活细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说了就要做到、耐心听别人讲话、节约每一分钱、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做事要有责任心等等,使孩子懂得基本的道德规范,形成明确的荣辱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将来走上社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1128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