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生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范文(优推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生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范文(优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心得【第一篇】
已过不惑之年,读过几年书,也教过几年书,可是回想起来,竟然想不起来自我到底读过什么书,连一本书名也想不起来,自然不敢以“读书人”自居了,也对自我教书的职业感到恐慌起来。
今年下半年,最终第一次认真的开始读一本书――《心理学与生活》。这是一本美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普通心理学的教材,我国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也采用它。这是一本通俗的、贴近生活的心理专业的入门教材,被称为“心理学入门前的一道大餐”,就是非专业的人也能读懂。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真是眼前一亮,读了一部分就被它深深吸引了,能够说是爱不释手!决定静下心来,好好读读。时至今日,已经读了大半,期间有好多感受都写在了书的扉页上。可是有一种感觉在内心里有着强烈的冲动,直觉的不说不快。
自我在以前有过很多的思考,有的构成自我的看法,有的想到了却想不明白。当读到《认知》一章时,里面好多的实例、理论,使我对以前的看法又了新的认识,有的为自我的想法找到了理论依据,有的修正了自我肤浅甚至错误的想法,有的解答了自我的困惑和不解。边读边划边写,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获珍宝,有时间就读,直至本章结束时,深感身心愉悦,兴奋不已,血液流通舒畅,脸部微热。有一种要释放、宣泄、一吐为快的感觉,恨不得立刻有人来分享这份欢乐的体验。对自我来说,读书能读到兴奋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正当我欢乐的将要手舞足蹈之时,书上之后有一段文字“我们期望已经花了一些时间来思考这些本事所带来的兴奋”。一下子所有的情绪都静止下来,有一种万籁俱寂的空旷和安静,随即哑然失笑,引来同事诧异的侧目,以为我在犯傻。刚才那种兴奋、发热的情绪瞬间在一个渠道里消失,那是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因兴奋积聚起来的肾上腺激素一下子给冲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吗啡肽唤醒了神经的愉悦和欢乐。
作者此时的句子,写到了我的心里,像一个亲切、睿智的兄长,在我的肩膀上轻轻拍了一下,传递着知识的温暖。让我对作者写书的用心良苦和专业素养钦佩,好像今后自我的职业中也该多做点什么。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第二篇】
人们口中所说的营销,并非是推销、经营销售。而是以消费者为中心,达到消费者的合理需求,并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来开展市场。使它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虽然我从事此营销工作,但其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来研究、探索;比方说:“消费者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等等。想精通这一行,首先要以消费者做为导入点。从而更深层的了解企业、酒店。及其更多的部门所存在的问题。最终采取措施来解决,营销最突出的特点是依据消费者的心理,为他们的需求而开创产品,并不是卖自己所能创造的产品,是要出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想在竞争对手、市场中占有不被侵略的地位,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这样一个循徊的规律。它的作用在于沟通消费者与市场之间的供求关系,在达成消费者的需求上,从中获得一定的经营利润。
以上这些内容是我对营销学的感想,如有不好之处望多谅解,多提保贵意见!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第三篇】
20xx年的11月至12月我幸参加了延边州班主任远程培训,通过二个多月的网络培训,我学到了许多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使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尤其是学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专题后,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看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三、正确区分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
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
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对象的平衡,促进其发展。对不平衡状态的外在或内在的非建设性或伤害性处理,才会导致所谓的“病态、变态、或偏差”。
异常行为是学生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一种偶发性行为,这种行为在学生正常状态下是不会发生的,它与常态行为不同,可以称为“偏态行为”。班主任如果能及时鉴别学生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危机状态,回复到正常状态,那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以及意外事件就会大大减少。
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当学生处于不健康状态时,往往会非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包括反社会行为和异常行为。所谓“非线性”地发生,是指这些行为的发生常常是没有明确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关系,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例如,一位小学生突然害怕方格或类似方格的所有物体,这是一种异常行为,包括他自己在内,谁也弄不清他为什么会怕方格。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的特点,我们对其不适应行为的产生就无法预测。学生在心理不健康状态下所发生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既没有直接的原因,也没有明确的行为动机,因此,谈不上是其价值观、道德水准或人格特点的必然产物。这类行为我们称之为“变态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不适应行为的发生有不同的特点,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一是大部分的学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他们要求给予指导,以帮助他们正确应对遇到的问题。对于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发展中所出现的心理偏差,应树立正确的观念,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而针对极个别的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则要能够及时甄别,并积极寻求专门机构予以解决。
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二)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三)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第四篇】
上完今天的课,我有很多感触,可又不知如何更好地去表达,所以想就几个感触很深的点谈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1、“不幸通过任何方式都可以传播,幸福需要很努力才能传播。”
当屏幕上出现这一行字时,当听到丁老师讲到婚外恋所导致的诸多不幸,以及一连串的循环效应时,我有点难以置信,原来抽象的情感也可以比枪弹炮药更具有摧毁性的。
2、还有那句“有帮人的欲望却没有帮人的能力时去帮人也许会害人。”生活中的我只会单纯的想“乐于助人”却没有考虑我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一种同情的心理以及姿态去单纯的给予我认为是对他有益的帮助,却没有理性的去思考,我自己是否有充足的能力,并且我的这种帮助是否真的对他有益。通过这节课,我懂得了以后的日子里,我应该让自己变得更加理性,恩恩,真正做到给予别人真正需要的帮助,把正能量传达给别人,同时要有保护自己的不被别人的不幸传染的能力。
3、“当你认为习以为常的东西被人拿走后,要学会接纳。”丁老师在这里讲到,被抢走习以为常玩具的小朋友,为了那一个玩具,而忽视了诸多的其他玩具。老师解释说失去会导致聚焦,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接纳,分散注意力。曾经听过1篇文章讲的是“气”与中国人的上访,貌似是说中国人为了气(我理解为面子)去上访,而这次,丁老师换个角度,讲了这么个例子。一个人非常有前途,他自己也认为未来非常美好,却因为一次偶然成为跛子,因此他去上访,希望别人赔偿他无限美好的未来,最终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距离美好的未来越来越远。相反,吉林大学的一名因疾病成为跛子且上肢畸形的女生坦然接受自己的残缺,并凭借努力为自己创造了美好的未来。这确实这的我们每个人思考,当我们不能改变我们所不能改变的时候,我们只能坦然的接受,淡然的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为自己尽最大的可能争取。
4、自尊即Self—esteem把自己看做什么。听完丁老师自己学英语的艰难历程之后,我似乎看到自己学英语存在的问题了,我一直告诉自己的是,我的听力不好,去迟迟未采取行动去补救,每次英语考试考差事,我都安慰自己,是听力错多了,看来以后我要换用另一种角度去激励自己学习英语了。“到此一游”似乎也能很好地解释我高考前模拟考试忽高忽低的现象,以前一直以为,是自己骄傲的心理作怪,今天才明白原来是我自己的不自信,从不相信自己会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好,一直用运气或者巧合安慰自己,而没有进一步去思考自己考好与考差的真正原因。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第五篇】
古人云:“开卷有益”。再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品读完《教育心理学》,回顾我们的教学实践,很多教学现象与书本中的理论竟然不谋而合,书中的内容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已经不再是枯燥的定义、概念和原则,是对我们教育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
习得无助”是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新”名词,我常常会埋怨现在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学习成绩不理想,原来现在很多孩子出现厌学心理,害怕去学校,害怕见老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习得无助”,而且不仅仅是学习方面。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尤其是象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而对学习一旦失去了信心,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给予鼓励,让他们自己品尝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带来的喜悦。这样孩子才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动机,只有有了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同时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之后,孩子才会更有信心,也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困难,面对挑战,战胜自我,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和不断的进步。
总之,《教育心理学》从用教育心理学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塑造自己、打造日常教学亮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等方面出发,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总结了教师如何在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如何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更加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个教师,真的很有必要学一些有关心理学方法的知识,或许纯理论的东西,学起来会有些累,像《教育心理学》就是一本不错的好书,值得每个教师好好品尝。了解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办事,有章可循。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把“心灵的围栏”变为“心灵的花园”,要用仁爱浇水,用文化做土壤,用智慧做阳光,用理性的思考做研究。去精心养护它,让它永远垂青着绿茵,飘着花香,结满硕果,给孩子们真正带来成长的快乐和终身发展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