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软件工程师自我提升的技巧和方法(精彩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61571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软件工程师自我提升的技巧和方法(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软件工程师自我提升的技巧和方法【第一篇】

最近,随着全国各高校陆续开学,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与选修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及硕士研究生选修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概论”3门课一道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课,至此,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简称“2010方案”)全面实施到位(硕士生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已于今年春季普遍开设)。为确保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方案,本报记者近日对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答: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目前,我国有在校研究生160多万人,其中硕士生141万多人,博士生19万多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研究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课程方案是1987年确定的,至今已20多年。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高等教育事业深入发展新背景下,需要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调整。2010年,经中央同意,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决定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一门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从“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选择一门作为选修课;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开设一门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开设一门选修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新方案课程门数和学时做了调整;不分文理专业,有利于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开设选修课程,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既保持了连续性又避免了内容简单重复。至此,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相互衔接、梯次推进,内容更加科学、结构更加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答:具体来说,有这样四个方面:一是编写、出版新课程教学大纲。将两门必修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3门选修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纳入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二是组织骨干教师示范培训。根据中央审定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时间,教育部于今年2—6月陆续举办了5门课程骨干教师示范培训班,培训全国各高校骨干教师950名。6—7月,中宣部、教育部专门组织为期3周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来自全国高校的120名教师进行集中研修。三是开展新课程方案试点。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确定之后,教育部安排19所工作基础较好、师资水平较高,又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自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按照新方案的有关要求,就新方案中设立的5门课先行试点,探索建立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学内容体系和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四是指导各地各高校做好新方案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一方面,为各地各高校全员培训提供资料;另一方面,加强宏观指导,对新方案实施准备工作做出全面部署。

问: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下一步要重点做好哪些方面工作?

答: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全面规划、周密组织、精心实施,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争取全面高质量地实施好新方案。

一是要为新方案实施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要注意总结经验、典型引路,及时宣传推广有关好经验、好做法。学校教务、研究生教育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工作。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都要分别组织督导组,了解课程开设、教学组织机构、教师配备、学时安排、教学效果等情况,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各项要求。

二是要抓紧做好全员培训工作。教育部将继续组织做好新课程骨干教师示范培训班工作,各地教育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以省为单位或者分片区组织好对教师的全员培训。各高校要组织全体任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和教学观摩活动。

三是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视程度。各高校的党政领导要有专人主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新课程开设这项工作。

软件工程师自我提升的技巧和方法【第二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五)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软件工程师自我提升的技巧和方法【第三篇】

该方案从目的、要求、方法、方法、进度等方面都是一个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的计划“方案”,也就是说,案例之前获得的方法和案例之前呈现的方法是“方案”。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软件工程师自我提升的技巧和方法(精彩8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19〕35号)等文件要求,按照《湖南工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示范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措施。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落实程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扎实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和教学设计活动。

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和深入解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促进教师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各教研室、实验中心召开1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

各教学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以课程组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做法,深化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模块中,确保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3、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推出一批在全校具有引领作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遴选1-2门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进一步完善《湖南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立任课教师诚信档案。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选树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5、“以赛促教”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思政工作在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宣传部、教务处、教评中心、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制订本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体现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

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同时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2.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自然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生态文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1.修订培养方案。以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改革为契机,在修订全校本科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求培养方案中须明确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才培养方案。

2.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17版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充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3.编制授课教案。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教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专业前沿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展开讲授。

4.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各学科教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讲义中,教学内容按新编的统编教材安排,在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以讨论、座谈、论文等形式,细化教学过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

5.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实施《赤峰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学分制和累计计分制,共2学分,对应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能力模块中实践创新环节的社会实践学分。

6.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进isec教学理念,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目前由尝试阶段进入实验阶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阵地和主渠道和引领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总结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讲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得到更深理解,使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入脑入心。

7.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化考核,各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手册”,思政课上所有学生必须记笔记,按上课状态、听课记录、教学互动、学习总结等内容考核成绩,达到“进头脑”的目的。

8.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青马班班导师的优势,以师生论坛的形式,在导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读原著,谈体会,开展讲座、座谈、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研制出台了《赤峰学院课堂教学管理细则》、《赤峰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务处学术报告厅使用管理办法》,已修订完善了《赤峰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赤峰学院学籍管理条例》、《赤峰学院选课管理办法》、《赤峰学院课程考核及重修管理办法》、《赤峰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赤峰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赤峰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继续对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类文件进行修订,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要形成梯队,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参与教学建设的推进、交流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研活动。

11.建立团队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培养的机制。

12.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优质思政课网络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13.选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有“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或自治区优秀教材。

14.保障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专业层面上进入学生头脑。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为课程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负责此项工作的调度和协调,教务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考核与保障工作。

1.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各负其责,协同合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各教学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

3.教务处审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督促相关单位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工作。

4.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落实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5.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1

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

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

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2

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

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

3

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

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

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4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

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

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5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6

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19〕35号)等文件要求,按照《湖南工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示范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措施。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落实程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扎实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和教学设计活动。

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和深入解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促进教师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各教研室、实验中心召开1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

各教学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以课程组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做法,深化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模块中,确保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3、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推出一批在全校具有引领作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遴选1-2门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进一步完善《湖南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立任课教师诚信档案。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选树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5、“以赛促教”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思政工作在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宣传部、教务处、教评中心、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软件工程师自我提升的技巧和方法【第四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xx〕 35 号)等文件要求,按照《湖南工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示范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措施。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落实程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扎实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和教学设计活动。

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和深入解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促进教师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各教研室、实验中心召开1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

各教学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以课程组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做法,深化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20xx版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模块中,确保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3、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推出一批在全校具有引领作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遴选1-2门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4、遴选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进一步完善《湖南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立任课教师诚信档案。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选树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5、“以赛促教”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思政工作在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宣传部、教务处、教评中心、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软件工程师自我提升的技巧和方法【第五篇】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制订本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体现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

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同时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2.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自然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生态文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1. 修订培养方案。以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改革为契机,在修订全校本科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求培养方案中须明确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才培养方案。

2. 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17版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充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3. 编制授课教案。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教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专业前沿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展开讲授。

4. 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各学科教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讲义中,教学内容按新编的统编教材安排,在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以讨论、座谈、论文等形式,细化教学过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

5. 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实施《赤峰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学分制和累计计分制,共2学分, 对应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能力模块中实践创新环节的社会实践学分。

6. 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进isec教学理念,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目前由尝试阶段进入实验阶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阵地和主渠道和引领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总结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讲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得到更深理解,使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入脑入心。

7. 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化考核,各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手册”,思政课上所有学生必须记笔记,按上课状态、听课记录、教学互动、学习总结等内容考核成绩,达到“进头脑”的目的。

8. 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青马班班导师的优势,以师生论坛的形式,在导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读原著,谈体会,开展讲座、座谈、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研制出台了《赤峰学院课堂教学管理细则》、《赤峰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务处学术报告厅使用管理办法》,已修订完善了《赤峰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赤峰学院学籍管理条例》、《赤峰学院选课管理办法》、《赤峰学院课程考核及重修管理办法》、《赤峰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赤峰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赤峰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继续对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类文件进行修订,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要形成梯队,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参与教学建设的推进、交流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研活动。

11. 建立团队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培养的机制。

12. 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优质思政课网络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13. 选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有“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或自治区优秀教材。

14. 保障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专业层面上进入学生头脑。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为课程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负责此项工作的调度和协调,教务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考核与保障工作。

1. 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各负其责,协同合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 各教学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

3. 教务处审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督促相关单位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工作。

4. 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落实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5. 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工作。

软件工程师自我提升的技巧和方法【第六篇】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教育模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到一起,形成协同效应立德育人”把全面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软件工程师自我提升的技巧和方法(精彩8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一)完善教学大纲(质量标准)与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建设管理,修订教学大纲(质量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要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审美素养,不断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需要和各门课程特点,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把课程思政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价值引领更有力度。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工程意识等方面考核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考核,合理设计考核题目,融入思政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转变教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

(五)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评估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观测点,督促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指标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推进二级学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二级学院(部)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在组织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教育培训、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责任,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二)强化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教学改革项目,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立项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和选树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制订本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体现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

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同时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2.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自然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生态文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1.修订培养方案。以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改革为契机,在修订全校本科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求培养方案中须明确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才培养方案。

2.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17版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充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3.编制授课教案。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教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专业前沿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展开讲授。

4.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各学科教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讲义中,教学内容按新编的统编教材安排,在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以讨论、座谈、论文等形式,细化教学过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

5.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实施《赤峰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学分制和累计计分制,共2学分,对应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能力模块中实践创新环节的社会实践学分。

6.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进isec教学理念,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目前由尝试阶段进入实验阶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阵地和主渠道和引领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总结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讲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得到更深理解,使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入脑入心。

7.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化考核,各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手册”,思政课上所有学生必须记笔记,按上课状态、听课记录、教学互动、学习总结等内容考核成绩,达到“进头脑”的目的。

8.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青马班班导师的优势,以师生论坛的形式,在导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读原著,谈体会,开展讲座、座谈、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研制出台了《赤峰学院课堂教学管理细则》、《赤峰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务处学术报告厅使用管理办法》,已修订完善了《赤峰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赤峰学院学籍管理条例》、《赤峰学院选课管理办法》、《赤峰学院课程考核及重修管理办法》、《赤峰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赤峰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赤峰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继续对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类文件进行修订,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要形成梯队,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参与教学建设的推进、交流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研活动。

11.建立团队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培养的机制。

12.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优质思政课网络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13.选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有“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或自治区优秀教材。

14.保障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专业层面上进入学生头脑。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为课程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负责此项工作的调度和协调,教务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考核与保障工作。

1.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各负其责,协同合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各教学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

3.教务处审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督促相关单位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工作。

4.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落实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5.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工作。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xx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结合学校“徽文化与徽派建筑”方面研究优势,组织开展徽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xx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xx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软件工程师自我提升的技巧和方法【第七篇】

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品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扎根绿色钢城桃乡汶源,以做有温度的教育,办有品质的学校为目标。

(一)推进步骤:

第一阶段:3月19日至4月3日,宣传发动阶段。组织全校全体思政课教师认真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品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等一系列会议上关于教育的讲话精神,研讨、拟定我校思政课改革方向和路径。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在组内上教改研讨课,探讨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教改提供第一手材料。

第二阶段:4月至12月,尝试实践阶段。重点根据方案提出的要求,做好课堂教学重要环节的调控,形成符合课改要求和学校实际的评价标准,进一步促进观念转变,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实施路径和措施。

1、抓住一个关键,培养“六要”教师队伍。

(1)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每学期选派青年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等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聘请名师、道德模范、学科专家到学校作报告,了解并践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2)开展“一帮一、结对子”青蓝工程。组织学校的名师、优质课获得者、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与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3)开展“走青春路,做育花人”系列活动。即定期开展党的重大理论政策专题考试、德育优质课评选、“三字一话”达标测试等,让每位教师成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讲员、德育教育的专家、课堂教学的能手。

(4)搞好合作办学和片区教研。每学期与济南市历城区初级实验中学组织管理层、班主任、教师互派学习、跟岗培训、一体化教研等提升教师的管理和教学水平。

2、坚守一个阵地,深化课堂改革创新。

(1)人人演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教师根据24字核心价值观和每个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列出演讲参考目录,学生可以从参考目录中选取任一主题,结合自己的理解书写演讲稿,思政课前五分钟作为学生的演讲时间。每学期结束由教导处组织收集、整理、评比,并装订成册。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我跟习爷爷学经典。要求学生先通过网络、报刊等形式,搜集习爷爷在不同场合引用的经典,然后借助工具书进行解读,由思政课教师收集并打印出来,在全班分享,并让学生写出感悟或者启发,学期末装订成册,进行展评。

(3)开发《我们的价值观》校本课程。思想政治教研组对24字核心价值观进行分工,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的理解编写《我们的价值观》校本课程,学校聘请专家进行审阅和完善。教导处组织《我们的价值观》教学设计大赛和优秀课例展示。

(4)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研究设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即初一:“初中我来了”,主要设计“我的班级我的家”、“我的军旅生涯”、“我与老师交朋友”等栏目,初二、初三设计“我的青春我做主”主要设计“挫折教育”、“男生女生”等栏目,初四主要设计“感恩篇”、“毕业篇”、“生涯规划”等栏目。

3、突出活动育人,做有风景的思政课。

(1)开发节日课程。每年三月开展学习雷锋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五月开展感恩教育,十一月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等。

(2)开展游学活动。加强家校共育,积极组织游学,拓展学生视野。

(3)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4)开设劳动基地。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4、坚持课题引领,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我校将以此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统筹安排,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全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校在思政教研组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制定了学校的总课题即《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研究》,每个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即刘纪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化德育活动实践研究》、任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功能》,杨士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研究》,葛芹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课堂教学的研究》。

1、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

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是全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将成立深化课改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对课改工作负总责。由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负责相关的课改工作。学校成立课改工作办公室,由教导处主任兼任,办公室具体负责课改实施。领导小组要专门研究切实可行的改革路径和措施,制定出每年度具体工作方案,并切实按方案开展好各项活动,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并及时总结与宣传。

学校出台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方案,作为指导全校思政课改工作的依据。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制定本人的课改工作计划。计划将作为指导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依据。

3、加强学习、监督和指导。

学校把思政课改革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之一,作为学校特色进行打造和推动。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追求实效性,避免走过场或浪费人力物力的做法。每学期的活动要做好记录,收集建立好档案资料。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党员的管理,做好对他们工作的考勤和考核,严格组织纪律,抓好活动落实。

4、做好总结和评估。

每学习期末,学校要对思政课改革进行全面的总结,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同时找到不足及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软件工程师自我提升的技巧和方法【第八篇】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教师政治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创办人民满意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学校的总体安排和部署,我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将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不断提升教职工育人素质水平,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引和坚强的思想保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广泛动员,全面启动(2018年5月)。

1.召开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专项活动启动仪式。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着力加强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形成常态化长效化。(5—7月)。

1.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2)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落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的战略任务,积极组织学习,加强对教职工思政教育工作的日常管理,切实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严肃性,从而推动习近平教育思想落实到、体现于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

2.学习全国“两会”精神。组织学习好全国“两会”的重要文件、重大立法和重大改革决策。阐释好、传播好、解读好宪法的精神和要义,引导全体教职工坚决拥护宪法、认真学习宪法,切实使之成为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遵循。

3.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教职工尤其青年教师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规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坚决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进一步增强全体教职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实践认同和情感认同。

学习方式:集中学习、专题讲座、个人自学、观看视频、交流讨论。

(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着力抓好师德师风建设(7-9月)。

1.开展思想政治(师德师风)培训活动。(7月)。

2.加强职业规范建设。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在思想上划出红线,行动上划出底线,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做到“四个统一”,引导教职工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全面把握当前我校师德师风现状,研究师德师风建设更有效的机制和途径。

3.开展师德师风承诺活动。(8月)。

(四)着力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激励、督查活动,进行师德师风典型宣传。(9月)。

(3)开展“不忘初心,争做‘四有’教师”演讲比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追溯党的根脉,解读党的初心,加强党的光荣历史传统和党的纲领路线学习,传承和弘扬党的精神谱系。加强教职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养。

(4)开展思想政治(师德师风)督查活动。

(五)开展测评活动,建立师德师风评价机制。(10月)。

采取学生、家长抽样测评,教师互评,第三方测评等方式进行测评,充分发挥校内舆论监督作用,与有关职能部门协同,利用校内网络平台对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进行宣传,对有损师德师风的现象进行公开。

(六)开展法律法规知识测试(11月)。

(七)整改问效,巩固深化。(12月)建章立制,严格师德规范,提高师德水平。

二、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注重工作实效。

学校要切实增强对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将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结合起来,真正凝聚力量,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师生的精神风貌整体提升。严格执行单周一下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每学期教职工集中学习不少于8次。全体教职工要提前做好专题学习准备,做好学习记录与笔记,并积极撰写学习心得。

(二)加强督导考核,落实工作责任。

学校要落实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认真组织学习教育活动,密切关注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准确识别和防控教职工思想政治风险点,持续跟踪和检验工作效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0 196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