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管理文档 >

学校管理策略与心理健康最新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66532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学校管理策略与心理健康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校管理策略与心理健康【第一篇】

由于中职生学业的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相对而言,也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由于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导致的迷茫失落心理、无所作为的心理;由于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较差、情绪的自控能力和调节能力不足产生的破坏性释放心理等。对这些学生只要我们稍作观察,就会发现他们青春期的情感困惑,自我压抑、自我封闭、好奇猎奇、寻求刺激等心理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已越来越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越来越影响到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影响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许多中职学校领导认为只要学生别出大事别走极端就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干多干少无所谓。有些学校的领导对此认识不够,几乎没有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有些学校即使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所以,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导致问题越积越多。

2.软硬件建设尤其是师资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比例失调。心理学专家认为,一般25~4名学生配备一名咨询人员最为合适,而目前在我国,一所中职学校能够配备一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都不多见。二是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当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多由班主任、团委教师或政治课教师兼任,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很少,很多人工作起来力不从心,这也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从硬件设施来看,很多中职院校没有适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场所,没有固定的咨询室等。

3.心理教育的工作重心有偏差。目前,一些中职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放在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上,一味地追求心理咨询的数量,但心理咨询本质上是事后的一种干预手段。相对于产生心理问题后进行补救,问题产生之前的疏导或是预防则更具有长远性。因此,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开展好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试的方法,以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目前,大多中职学校更注重强调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德育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成长心理的教育进行科学分析,忽视了学生在内心深处对这些思想教育的接受程度和赞同程度,结果往往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事倍功半。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跟踪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形成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干预机制,对于一个中职学校是否具有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风气是至关重要的。

24年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所以,有必要建立由分管校长负责,各相关职能科室分块实施,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学生心理委员等全员共同参与,利用学校网站、校园环境等各种媒体,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德育导师结对、社团活动、个别辅导等立体作用于学生,并积极利用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也就形成了“以德育导心育,以心育促德育”的良性循环。

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规章制度,可以保证心理教育的有序开展。首先可利用每周的德育活动进行,其次是建立了《学校德育导师制实施办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教学工作应由教务科安排专职的心理教师授课,保证每学期不少于1课时的心理健康课及每月一次的心理活动课。在教育科研和心理辅导工作方面,学校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由专人负责业务指导,由专兼职教师负责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每学期都要不定期检查心理辅导的工作情况。要求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辅导中有记录。心理辅导室根据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制定《心理辅导预约制度》、《心理辅导教师工作守则》和《班级心理通讯员制度》等。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教师是前提。在职的教师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出资让教师接受再教育。同时,须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不定期聘请校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开展班主任心理咨询培训工作,让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在业余时间自学,努力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再认识和教育水平。在科研方面,应积极研究探索,努力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以科研谋进步,以科研促发展。

(四)培养一支得力的学生心理通讯员队伍现在提倡以人为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当然是“以学生为本”,中职学校可以借鉴高校成立的班级心理通讯员队伍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能动作用。先是对班级心理通讯员和学生干部进行心理辅导培训,让学生了解心理辅导的原则、方法,再由心理通讯员向全体同学宣传心理方面的知识,以点带面。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减少校园危机事件,做到提前防范、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健全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体系。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五)创立有职业学校特色的心理辅导特色服务。

学校心理辅导室应根据学生心理需求,开设心理专题辅导,根据辅导老师的特长,以“专家门诊”的方式对学生开展辅导。如人际关系专题;女生生理、心理专题;亲子关系专题;学习与就业专题等,使广大同学能尽早摆脱心理困惑,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六)构筑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在日常工作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有问题学生及时与心理辅导老师联系。各任课老师在学科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讲课时尽量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情况和学习心态,多引导,少批评,尽量让学生快乐学习。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大型的节日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和技能节,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竞争和合作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通过讲座,黑板报、广播等,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使广大学生能提高心理健康的认识,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总之,通过以上各种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使学生增强了心理健康意识,甚至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心理训练方法,能自觉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如此,师生间的关系同学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我们的校园自然也就会更加温馨和谐了。

学校管理策略与心理健康【第二篇】

老化情绪是老年人对各种事物变化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神经反应,这种反应因人而异,表现复杂多变,严重干扰和损害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防病能力,影响神经、免疫、内分泌及其他各系统的功能,从而加速衰老和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当代老年医学研究证实,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大致有三个方面。

衰者和疾病。

人到60岁以后,体力和记力都会逐步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指80岁以上的老年人),甚至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在衰老的基础上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恐惧心理。当然,不同心理状态的老年人,对待衰老和疾病的态度迥然不同。

精神创伤。

有调查表明,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有损健康。

环境变化。

最多见的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老年人对此往往不易适应,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

此外,文化程度、过度疲劳、营养缺乏、经济欠佳、孤独空虚、死亡临近等引起的老化情绪,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呢?

第一,心明豁达,知足常乐。我们在长期的老年医学考察中发展,长寿老人往往都能做到到胸怀开朗,处事热情,善解人意,他们与世无争,不易动态,感到自己生活很充实、满足。

第二,面对现实,走出误区。老年人应积极而适量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书记法、音乐、戏剧、绘画、养花、集邮等),以陶冶情操,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等),做到与众同乐,喜当“顽童”。

第三.结交知音(包括青少年朋友、异性朋友),经常谈心。老年人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常在知音好友中宣泄郁闷,互相安慰,交流怀古,有助于心情舒畅,对保持心理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

白领如何摆脱年末综合症。

与同性性交就是同性恋吗?

为何男人无法拒绝坏女人。

学校管理策略与心理健康【第三篇】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的根本则是人,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则是他生理与心理上的健康。学生生理上的健康自不需学校去考虑,但是学生心理上的健康学校就有必要重视起来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学习、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等。

学校管理策略与心理健康【第四篇】

总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态放正,身体健康而已。却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人们如此重要,特别是做教师工作的。

学习了《心理健康教育》,懂得了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断地释放自己,从而去了解对方的心理,协调自己的人际关系,是自己得到身心的正常健康发展。

学习了《心理健康教育》,是我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必须从学校入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是学科的学员,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这样一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教师的心理健康要保证。其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必须具备一是热爱教育事业,胜任教学工作;二是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三是具有健全的人格;四是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影响着自己扮演的角色。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的心里健康必须处于较高的水平。

而且,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要落实到实处。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的选择和布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能表面化。学校的成人教育应定期培训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学生生活、学习的心理健康保障。

学习了《心理健康教育》,我明白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双重方面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但对教师的自身有影响,对学生的影响更大,直接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发展。教师的情绪不好,就会影响课堂效果;教师的失误判断,学生会产生对抗和偏激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

学习了《心理健康教育》,我也明白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是带有的指示性说教,而是强调学生的体会和交流,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常抓不懈,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只有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保证了,才能改善家庭关系,提高师生和谐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我作为一名教师,我庆幸自己学习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及时的提高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本人真的是受益匪浅啊!

学校管理策略与心理健康【第五篇】

管理也就是既管又理。管就是负责,约束。理就是梳理,协调。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程序,组织和领导他人去有效工作,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有效的学校管理就是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以人为本”,依据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激励人、发展人的价值观,本着“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的原则,从学校管理层的变革和创新着手,依靠教师与学生这两个学校管理中的核心要素,达到最有效的管理,从而提高所管学校的功效,努力实现教育目标。说白了,就是要求学校的管理者能挖掘师生的潜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和展示师生的聪明才智,把学校办好。

把学校建设好,发展好,把学校经营成一所成功的学校,这是学校每一名管理人员的职责,也是管理者美好的愿望。

如何才能把学校办成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成功学校呢?几年来,磁村中学秉承优良的学校文化传统,崇尚卓越,不断探索学校有效管理的策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我们对学校有效管理策略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师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新理念,是学校有效管理的灵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教育理论与教育观念作为导向,就不会自觉地有效地去进行教育实践。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学校管理人员教育观念的转变,将对教育的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其基本功能就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进而使人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这一点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体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无论是教育管理还是教育教学,都应当确立以师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充分尊重广大师生,解放师生思想,切实让每位教师起到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校管理的目标指向是以师生的发展为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就是服务,即为师生的发展提供舞台、营造氛围、创造契机。新形势下,学校管理不能只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压制、命令式的行政管理,更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相应的机制,搭建一定的平台,让广大师生成为管理主体的一维。

二、加强制度建设,融合人本管理,是学校有效管理的保障。

现代企业的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制度是一个企业、单位甚至整个社会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学校也是如此。学校管理者要善于用好制度,做好公正严明的“法官”。

1、要根据自己的校情制定制度。

制定适合自己校情的制度,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借鉴先进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经验,但绝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方法。因为,每所学校的历史文化和个体元素存在差异,在具体的管理措施上也会千差万别,也绝不会千篇1律。根据自己的校情,在标准上有一个自己的尺码,别人的制度在某些方面可能要求得很严格,而自己又不可能达到,那么我们可以降低尺码。别人在某些方面要求得不够而又是我们必须克服的或要求的,也可以适当升高尺码,目的是只要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

2、制度落实要公平严明,管理者更应以身作则。管理者是制度的执行者和监督者,一个好的制度如果没有认真执行,没有认真的监督贯彻,那就形同虚设。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那么学校制度主要就是用来考核和评价教师教学业绩和工作纪律的。学校管理者要顶住一切压力使制度得以贯彻执行,才可能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切不可落实上打折扣,半途而废。“赏罚分明”是制度的公平所在,该罚的不罚,就是吃大锅饭,该奖的不奖,就会削弱教师的积极性。学校的领导干部在接受“罚”的时候一定要有“愿赌服输”的高姿态,自觉维护制度的威严性。

建章立制,使学校管理科学、有序,是学校管理应该追求的境界之一,但单靠制度的刚性管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融合人性化的管理,因为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师们不喜欢领导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也不喜欢领导不负责,而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的管理。他们希望和欢迎领导能以民主的作风为学校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使大家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据此,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信条;少一点“不准”,多一点民主。这种人本化的管理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将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1、要尊重每一位教师。我认为,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在学校中,只是分工的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们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同时也让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理解成为知音。所以,我们就应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在学校管理上,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凡是应公开的内容都向教师公开,使教师心理明明白白;坚持倾听不同的意见,甚至是反对的意见。念人之功,容人之过,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给教师穿“小鞋”。努力使教师与领导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时,我们引导教师确立“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意识,与人和睦相处,心理相容,为自己赢得良好的人际环境。

2、要赏识信任每一位教师。古语云:“士为知已者死”。作为知识分子这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往往把得到他人的信任视为人格的尊重。因此,学校领导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我们以“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是强者,依靠每一位教师办好学校”为信条,在工作中,我们应尽量放手让教师大胆地干,作为管理者要当好参谋,指导引导好,使他们在获得信任满足的基础上,激发起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

3、要学会激励每一位教师。要引导每一位教师确立符合自己实际的工作目标,有了目标,教师才会向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去创造,才会对教师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励教师要不断满足教师的合理、健康的需求,教师合理的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就能充分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激励教师要为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同时必须了解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特长,把每一位教师放在最适合发展的位臵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师潜能。

三、走精细化管理之路,是学校有效管理的核心。

精细化管理必须有三种境界:一是“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二是“管好,问好”,要求每一个步骤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三是“个性化”,通过精细化管理创建一处特色名校。

对于学校的管理者而言要树立“精心、精细、精品”的工作观念和品牌意识,事事力求“精细”,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会形成习惯。良好的习惯就会成为品质,就会把精细化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当“精细化”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一种品行时。它将不只是一种管理体制,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将是一种学校文化。这种文化必将对师生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校精细化管理不是“人治”,而是“法治”,需要建立一套学校管理的各类规章制度,上至校长,下至学生。只要有岗位,就要有职责,有工作要求,按照职责去检查工作,督促工作,考评工作。正因为有了职责,每位教职工明白了各自工作的标准,自觉地按照工作标准去做事。久而久之,精细化管理理念就会内化为全体教职工的行为准则。

精细化的内在机制是学校管理者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学校管理者要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来管理,不是说管理者要经常呆在学校,但至少应该有以校为家的精神。要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做事,做细致的微观管理工作。一个不善管理的学校领导即使天天呆在学校,也起不了多少作用,而一个能够认真分析现状、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的管理者纵然身在千里之外也能运筹帷幄,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想,在思考。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就能做大做强,就能管理好一所学校,学校的发展才会有真正的出路。总之学校管理队伍责任重大,为学校持续发展精心策划,为学生生涯发展细心导航,为教师发展精巧搭建成功的舞台。

四、建设学习型团队,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有效管理的根基。

教师本身的发展,不但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面对新课程的不断深入,面对学校发展的实际,立足于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我们师资队伍建设的紧迫而首要的任务。

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校本研修,建设学习型组织,营造学习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校本研修,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培养一批“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加强教师间交流和合作,促进教师反思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学校文化内涵。

五、学校管理人员的人格魅力是实施学校有效管理的法宝。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执行力,而承担学校执行职能的骨干力量是学校的管理干部。管理干部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骨干分子,是学校和教师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落实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措施的中坚力量。管理干部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办学成绩。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的管理干部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个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

1、较高的政治素养。这是前提,要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含糊,在原则问题上绝对服从大局,做到令行禁止。

2、学习素质。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学习,做学习表率、楷模,学好专业。书生气不可有,书卷气不可无,要博览群书。

3、人格素养。干部要人品端正,作风正派。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首先要修身。做人要有人品,做官要有官德,做领导要人品端正,作风正派,最难的职业就是做人。做好事,就要做好人,好干部必须是好人,胸怀大局,事业至上,不计较个人得失,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人格素质很重要。

4、能力素质。业务要过硬,身为干部必须是教书育人的优秀者,干部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业务不过关就不可能在群众中有威信,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履行职责。要有人格感召力、亲和力、统揽全局的能力和决策能力。

此外,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务必要工作务实、清廉守节。同时要胸怀四种意识,即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

正如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所说:“管理的科学性在于让人高效地做事,管理的艺术性在于让人愉快地做事,而管理的战略性在于让人做正确的事!”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学校文化,学校管理策略也不是千篇1律的,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要更好地去探索管理思路,总结管理方法,使学校管理策略发挥最大效能,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

学校管理策略与心理健康【第六篇】

摘要: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本文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出发,解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意义及心理问题,提出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措施,以期能够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思考与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青少年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是现代社会对青少年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基于素质教育观念,审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青少年实际的心理素质情况出发,构建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是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关键环节。

1.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意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的卫生内容与常识,一方面帮助青少年学习解决与处理常见心理问题的技巧,另一方面帮助青少年适应学习、生活与社会做准备;二是预防重大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发生,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活动,帮助青少年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利用学校提供的心理资源寻求帮助,做到防患于未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会影响青少年思想与品德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实现人格的健全与完善,促进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提高。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开发青少年的心智潜能,通过情绪、心态、信念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充分开发青少年的心智潜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2.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主要的心理问题。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在心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一是学业适应问题,由于课业负担过重与升学竞争过强,很多青少年难以适应学业的开展,出现考试焦虑情绪、厌学情绪、抗挫折能力差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二是人际交往萎缩问题,现在的青少年基本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形成自我中心的孤僻性格,很难融入到人际交往的过程之中;三是情绪情感问题,这种心理问题的内在表征为恐惧,如心理症状的恐惧、社会评价的恐惧等,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焦虑、敏感的情绪;四是社会适应问题,青少年由于个性发展的'不成熟与不完善,存在薄弱的意志力、较差的承受力、不稳定的情绪等各种个性发展问题,这使得青少年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存在,这些心理问题会阻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与健康成长。因此,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探寻素质教育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为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提供途径与保障。

1.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构建。教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之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构建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先要构建教师心理健康观与心理健康教育观。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等多种活动类型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观念,引导教师深入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心灵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倡导教师“心理保健师”的新型身份,即教师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发现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地针对性措施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途径,这种课程的开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课程的开设,通过心理学课程中认知、情感及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学习,引导青少年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来适应学习生活,掌握合理的人际交往技能来适应社会生活;二是身心方面指导课程的开设,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课程来满足青少年的实际发展需求,如青春期发育、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等。

3.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访谈等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门的场所、专业的人员、适当的时间与活动经费保障。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监护;三是协助专任教师合理安排心理课程,培训相关教师进行心理课程的教学。通过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立,可以帮助青少年及时地解决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与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的扩展。引导青少年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不断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一方面,学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购置有关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杂志报纸或有关心理学的书籍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青少年对于心理健康保健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编辑心理小报,开设“心灵之窗“”大声喊出心里话”等心理栏目,让青少年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心理保健的常识,为学校创设良好的心理校园环境与氛围,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感受性,促进心理健康校园氛围对学生无形的熏陶与感染。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家庭教育、社会环境都会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与质量,因此,要实现家庭、学校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家庭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及适当的学校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促使青少年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何安明.论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6).

[2]郑希付.解剖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科学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评析[j].心理学探新,2011(1).

学校管理策略与心理健康【第七篇】

摘要:

本文通过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探究,论述体育教学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体育与健康这套教材中给我们一线体育教师明确提出了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所谓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要求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要保持完美的状态。即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就给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通过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本文探讨的主旨。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状况。

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处于一个高速发展阶段,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碰到困难轻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爱慕虚荣,碰到挫折也较轻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还有因课业负担重,面对父母、老师寄予厚望所形成的无形压力,很轻易使其在学习、生活以及平时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惧怕心理、依靠心理、强迫心理和抑郁心理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还与家长、教师及社会的快速发展等有直接关系。如: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回避、恐惧心态,缺乏科学认识;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社会变革及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特别是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学生。

(一)从科学角度讲,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

学校体育课程中蕴含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见体育教学对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小学体育课程的价值。

(二)现代学校体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

增强他们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运动将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健康、审美、生活、创造,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一)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都会随着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

由于课堂上突发事件或意外导致目标没有达成,这样会让学生情绪产生震动,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1.良好的体育教学可以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誉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树立和培养学生乐学好学的兴趣。

3.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以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

4.体育教学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1)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情绪和行为。同样因为体育运动的群众性特征,它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2)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智力发展。身体好是头脑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3)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当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逾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能力,使受挫折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参考文献:

[1]王冰.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校,20xx(4)。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作者:赵丽单位:宿迁市高新区中心小学。

学校管理策略与心理健康【第八篇】

中职学校存在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那么为什么要在学校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用?是否有必要在中职学校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将针对以上问题在本文里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期能有更多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

什么是心理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学界一直以来也没有统一的认知,不过就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相对于人的生理健康有具体的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似乎并不明确,其实不然,心理健康也是有其自身的评断标准的,只是这个标准并不像是人的生理健康标准那么具体而已。关于这个标准,外国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看法,如,麦灵格尔的观点是“心理健康指的`是人们对于环境和相互之间拥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有效率,也不只是有满足感,更不只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要三者皆备。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情绪的平静、职能的敏锐、适于社会环境的欣慰和愉快的气质。”了解心理健康,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助于人们根据自身的状态进行比对,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来加强自身的心理锻炼,即使无法自行解决问题,也可以据此到相关的心理咨询部门寻求帮助。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近年来中职教育在我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经调查显示,我国的中职院校中,有近半的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行为问题。其中包括自私、说谎、厌学、偷窃、承受能力差、焦虑等等一系列显现于外和隐于内心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还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制造了麻烦,学校的教学教育无法正常的展开,学生也为心理上的问题而影响了身体上的健康。

机会。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面对来自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与困扰,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拥有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为了让学生在自身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积极地预防问题的再一次出现。

对于如何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确的就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因何而生的,只有找到源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1)来自社会的影响,网络的发达以及中职学生复杂的人际关系,使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思想时刻影响着尚不能正确判断是非的学生。(2)来自家庭的影响,家长的一言一行和家里的家庭环境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尤其是有很多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是非打即骂,让学生即使遇到问题也不敢向家人寻求帮助。(3)来自学校的影响,学校过于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时刻以学习的好坏来衡量学生,在教学上以理论为主,在学生的管理上又过于严苛,以至于学生不但对学习没有信心,更是对学校充满了反感和厌恶。

针对以上三方面问题,中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与平时的教学联系起来,时刻在教学活动中传播相关的知识,而且在开展心理教育时还要与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也参与到这种教育中来,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身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重视的问题,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并不是一个上级指标或是形象工程,而是必须落到实处的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关系到学生自身,更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本[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职业中专)。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6 2466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