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98387

【导言】此例“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孟子两章读后感【第一篇】

《孟子》两章 3

◎课       题◎         26 孟子二章

(  天柱县高酿中学  杨胜乾)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解积累哲理、抒情名句。

3、尽可能积累和理解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力求理解背诵。

2、积累理解“道、环、委、发、举、生、死、人和”等文言实词、短句的含义。

3、理解把握作者在文中说明的哲理。

◎教学难点◎

1、理解积累名句。

2、了解和学习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德育内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胸怀天下,用春天般的心情去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吗?  ‘孔’即孔丘,‘孟’即孟轲;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与鉴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写的政/论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板书课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孟子   政/论文

※课内记忆练习(前提测评、板书设计A)

1、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             、                             、                 。

2、《孟子》是记录                              的书,共7篇。

※课时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导学达标)。

一、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10分钟,共2―3遍,)

二、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教师正音、点评。

三、学生课内自由赏析活动(在课本或笔记上完成):

1、完成对“道、环、委、域、畔、有、人和”等文言实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2、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习。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共同完

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⑶课文内容归纳练习(板书设计B)

A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1篇                   ,他的中心论点是                                      ,其中,第二段以战争中的               为例,重点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以战争中的               为例,重点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                          。

C、句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指出文中的两个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并且说一说其表达作用。

四、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并继续补充)

2、教师小结,学生齐读全文。

※课内巩固练习:

1、由学生上讲台,完成老师抄写到黑板上的归纳练习,鼓励同学们自觉增删,继续补充。

2、师生共同提出的板书内容抄在笔记上,补充完整同时单独完成重要词语注音与释义。

第二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导学达标)。

《孟子两章》教案设计【第二篇】

《孟子两章》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因此,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分清层次,能概括出层意,再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

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

3、检测自学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讨论问题

(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3)画出第3、4节中的排比句,诵读体会,议论文说理运用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练习:请你紧扣强调“青少年时期要努力学习”这一内容写一组排比句,加深体会。

四、总结、扩展

这篇短论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论证逐层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强了语句的气势。

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2、背诵文章。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比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教学过程

1、指导朗读。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诵读。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傅说 忍性 法家 拂士 曾益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发动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疏通文意。着重强调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语句有: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1)本文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第一节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

(2)例证以外,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这一道理的?

明确: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证。还善于由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理。

(3)与上一章比较,本文在论证思路上有何异同?

明确:同:本文在论证上也采用了层层推理的方法。

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而本文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摆典型事例、正反对比讲道理,使观点有很强的说服力。

为更好地拓开学生思路,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试另举一两个古今事例,或结合本人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

2、强化背诵内容。

3、设计表格着手积累己学过的通假字。

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第三篇】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来自敌国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孟子》两章教案【第四篇】

孟子两章测试题汇编

一、给黑体的字注音

1、失道寡( )助

2、傅说( )

3、胶鬲( )

4、畎( )亩

5、人恒( )过

6、亲戚( )

7、行拂乱其所为( )

8、舜( )

二、解释词语

1、七里之郭( )

2、池( )非不深也

3、兵( )革非不坚利也

4、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5、亲戚畔( )之

6、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

7、人恒过( ),然后能改

8、入( )则无法家拂士

9、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

10、曾益( )其所不能

1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喻( )

12、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

13、征( )于色,发于声

14、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

15、百里奚举于市( )

16、委而去( )之

17、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

三、指出下面各句中黑体的字相当于哪个字并解释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解释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管夷吾举于士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7、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1、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春秋末期人。他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大师。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共7篇。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 叫《孔子》。 ( )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 ( )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议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 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中心 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六、作者说: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那么,作者正面的观 点是什么?写出原文(从其他段找),并译成现代汉语。

七、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者”指 ,“道”指 ,“君子 ”指 。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的得失决定了什么?(用原文词语概括)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中体现全篇结论的句子是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一段所举事例六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5、“天”在“降大任于是人”之前,首先怎样作,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6、作者是用什么来证明“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点的?请默写出原文。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99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