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孟子二章教案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18630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孟子二章教案优秀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孟子二章教案【第一篇】

关键词高三语文;整合式复习;文言文与传统经典

当前高三语文复习模式一般为三轮: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查漏补缺。在第一轮时以专题形式展开复习,进行系统化,精细化教学。进入高三第二学期后,语文教学一般进入了二轮复习即提升能力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定位发生了一些细微变化。此时的高三学生经过较长时间专题复习和题海训练之后,各考点的细实落实基本完成,学习相对枯燥,效率低下。在笔者看来,此时的复了各考点本身的纵向继续落实之外,更应该注重点面结合,即以考试说明为基础,以考纲要求的语文学习能力层级为核心,抽取各专题之间的规律性东西进行整合,借此优化学生解题思维,进而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从这一角度,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有了以下一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环节展示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选自《孟子・粱惠王下》)

[注]①运:转

1.请学生读该文段并断句(限6处)。

2.说明断句的依据,并翻译断句处文言文。

3.在上述材料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请概括?

明确:本语段是齐宣王和孟子之间关于战争的对话。在对话中,齐宣王和孟子两人在伐燕胜利后的态度截然不同,孟子认为应该以燕民的意志为转移也即:民悦则取,民不悦则勿取。同时在这里孟子也提出讨伐的对象必须是政治腐败,暴虐无道者(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梁惠王章句下》)。孟子的战争观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4.联系我们学习过的《先秦诸子选读》中关于孟子思想的内容,说说选段的思想和孟子的哪个思想是一致的。

明确:孟子的战争观是其以“民本”为核心的“仁政”思想的体现。

5.在我们学过的《先秦诸子选读》中,与选段内容相关联的还有哪些思想?

明确:主要是孔子的“仁政”思想: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还有墨子的“非攻”思想: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墨子。非攻上》

6.在此基础上,请按照浙江高考语文试卷的要求给这个文言语段拟题目,并配有相对应的答案和拟写的评分标准?

二、课后教学反思

在高三第一次市统考之后,笔者统计学生得分情况时意外发现学生的文言文得分和传统文化经典的得分较低。其中文言实词、翻译和传统文化经典第二题失分非常严重。通过实际观察,较多学生对文言文兴趣不大,特别是在进行文言文中部分字词细致讲解的时候,课堂十分沉闷,效率不高。这就要求立即调整教学策略,吸引学生对该类题目的注意力,以此实现在细微处得到更多的高考分数。

笔者所选的《孟子・粱惠王下》篇幅短小,既是文言文,同时也承载着经典的文化思想。篇幅小,学生的畏难意识就不强烈,内涵丰厚,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为此笔者主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整合:

1.以问题式教学为主线。本次微课主要以六个问题贯穿,按照思维规律层进。先是感受与鉴赏古文,在阅读作品,品味语言中,感受其思想,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微课中的第一题和第二题涉及到了《考试说明》中的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层级为C。再是思考与领悟,通过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对材料进行鉴别、赏析和评说,第三题涉及的能力层级是D。

2.综合运用了研究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显示: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听课效率最差,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剩5%,其次是阅读10%,声音/图片20%,示范/演示30%,实际演练/做中学可以高达75%。而实践证明以拟题代替做题这种反弹琵琶式的复习模式在高三二轮复习中有非常好的效果。第五题和第六题就是在这种理念下诞生,涉及的能力层级是F。

从最后学生呈现的课堂展示来看,这次课的应该是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按照2016年《浙江考试》中的语文参考试卷,第23题、24题是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所以学生在拟写题目是最终也是按照两题问答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展示中,角度非常多样化,涉及的内容五花八门,可以说他们经过了比较细致全面的思考,对自己的相关知识结构做一个很好的整合。如有学生的问题是《孟子》是“四书”之一,请写出“四书”的其他三部。同时两个问题基本能呈现阶梯式上升难度。如有学生的两个问题分别为:这段文字体现的孟子的战争观是什么?结合《论语。颜渊》中子贡问政的片段,说说孔子与孟子的战争观的异同。在拟写答案和评分标准部分有同学拟了:“请评析孟子的战争观与墨子的战争观的异同”一题,他给了详细的评分标准(相同点1分:二者都反对战争,认为战争不合于“义”。不同点2分:孟子和墨子代表的阶层不一样,孟子反战思想的核心是“仁政”,而墨子反正思想的核心是“兼爱”。)这样的展示充分显示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答题思路,为教师有的放矢的复习指明了方向。

以上这堂课就是文言文与文化经典的整合,在笔者看来在高考复习中,分专题精细化的教学自有其明显优点,整合教学则在二轮复习中能很好的提升学生语文能力。高三二轮复习中可以整合的专题涉及方方面面,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探究与学习。

参考文献

[1]陈赛茅。试论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11(2):32-36

孟子二章教案【第二篇】

本课文拟用一个教学时完成。如有可能,建议语、政、历三科老师能集中一起备课,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分析本课文,以讲座的形式向同学们讲授,亦可从文科综合的角度,不光是从语文的角度,可以揉进哲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观点的异同点;

2.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词和成语;

3.背诵孔孟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从事物发生,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标:为孔孟两位伟大的哲人自豪,为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骄傲。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课文,搞懂课文中的注释;

2.把课文中谈及孔孟两人不同思想观点的语句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成至圣老师”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这两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举,孔孟之道并提,被视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认为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和观点。他们的学术观点,生活理念被认为毫无二致。事实是这样的吗?请看课文—孔孟。引出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投影以下文字资料,并配以朗读。也可不要配音朗读。课堂教学时由教师或学生读)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少“贪且贱”及长,做过“委吏”(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三、研习课文

导读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们总认为孔孟是一体的?(形影相随,孔称“至圣”,孟称“亚圣”,孔有《论语》,孟有《孟子》,孔主张“成仁”,孟主张“取义”—总之,从两人“尊号”、著述、主张方面,都印证了这一点—形影相随,孟随孔,有孔则有孟。)(板书:形影相随)

2.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随,孔孟一体吗?

(由此一问,导入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阅读)

导读二、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迅速阅读这三个自然段,教师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人性、人际。学生按课文内容找出答案。教师将答案以板书形式列出。

2.通过以上列举分析,我们清楚了,虽然我们张口就说“孔孟之道”,实际上“孔”“孟”除了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之外,两人还各有其“道”—主张见解并不完全相同。文章的深刻就在于此,作者并不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引导我们深长思之,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导读五——十一自然段。

1.这七个自然段落,集中分析了孔孟不同的原因。请同学看一下,个性不同是二人主张不同的原因吗?(是,又不是。因为作者明确指出“不能说……无关”,能解读这个句式,就是有关的意思。但作者用了上述句式,表达“有关”的成份就压到了最低点,实际上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有关,但关系不大,基本无关,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1)相去两百年,中国局势,已起了很大变化;(2)此一时,彼一时)

2.孔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虽有战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会的动荡;礼的约束力虽不太大了,但仍有影响;孔子认为“克已复礼”可行)——板书:社会相对宁静。

3.孟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时代动乱,国君草菅民命,孟子认为,恢复过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张)板书——社会十分动乱。

教案示例

教学设想

本课文拟用一个教学时完成。如有可能,建议语、政、历三科老师能集中一起备课,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分析本课文,以讲座的形式向同学们讲授,亦可从文科综合的角度,不光是从语文的角度,可以揉进哲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观点的异同点;

2.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词和成语;

3.背诵孔孟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从事物发生,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标:为孔孟两位伟大的哲人自豪,为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骄傲。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课文,搞懂课文中的注释;

2.把课文中谈及孔孟两人不同思想观点的语句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成至圣老师”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这两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举,孔孟之道并提,被视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认为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和观点。他们的学术观点,生活理念被认为毫无二致。事实是这样的吗?请看课文—孔孟。引出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投影以下文字资料,并配以朗读。也可不要配音朗读。课堂教学时由教师或学生读)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少“贪且贱”及长,做过“委吏”(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三、研习课文

导读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们总认为孔孟是一体的?(形影相随,孔称“至圣”,孟称“亚圣”,孔有《论语》,孟有《孟子》,孔主张“成仁”,孟主张“取义”—总之,从两人“尊号”、著述、主张方面,都印证了这一点—形影相随,孟随孔,有孔则有孟。)(板书:形影相随)

2.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随,孔孟一体吗?

(由此一问,导入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阅读)

导读二、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迅速阅读这三个自然段,教师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人性、人际。学生按课文内容找出答案。教师将答案以板书形式列出。

2.通过以上列举分析,我们清楚了,虽然我们张口就说“孔孟之道”,实际上“孔”“孟”除了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之外,两人还各有其“道”—主张见解并不完全相同。文章的深刻就在于此,作者并不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引导我们深长思之,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导读五——十一自然段。

1.这七个自然段落,集中分析了孔孟不同的原因。请同学看一下,个性不同是二人主张不同的原因吗?(是,又不是。因为作者明确指出“不能说……无关”,能解读这个句式,就是有关的意思。但作者用了上述句式,表达“有关”的成份就压到了最低点,实际上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有关,但关系不大,基本无关,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1)相去两百年,中国局势,已起了很大变化;(2)此一时,彼一时)

2.孔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虽有战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会的动荡;礼的约束力虽不太大了,但仍有影响;孔子认为“克已复礼”可行)——板书:社会相对宁静。

3.孟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时代动乱,国君草菅民命,孟子认为,恢复过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张)板书——社会十分动乱。

导读十二、十三自然段

造成孔孟之道同中有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时代,在于中国独特历史地理特点。社会相对宁静,孔子才会闲适;民不聊生,孟子只能大声疾呼“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时代造就了思想,思想与时俱进,这也是孔、孟主张虽有不同但却是“圣”的原因所在吧!

四、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清楚了孔孟的不同及原因,更体会到作者构思的谨严由同谈起,继之以不同的例举,再继之以原因分析,结束明确指出,时代不同,主张自然有异,环环相扣,令我们信服其结论。在我们写作时,要注意对这种结构安排的学习,更要注意学习对所提出的问题选准角度进行分析,这会使文章立意更深,见解更高。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文拟用一个教学时完成。如有可能,建议语、政、历三科老师能集中一起备课,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分析本课文,以讲座的形式向同学们讲授,亦可从文科综合的角度,不光是从语文的角度,可以揉进哲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

探究活动

下面两段文字分别选自《论语》和《孟子》,请同学读一下,说一说哪1篇选自《论语》,哪1篇选自《孟子》。

(一)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选自《论语》)

[译文]

说:“用麻布作礼帽,这是合于古礼的;召集大家都用丝来做,这样俭省一些(麻做礼帽,按规定要用经线2400根,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俭省),我同意大家这样做。臣见君时,先在堂下跑拜,然后升堂再跑拜,这是合于古礼的。召集大家都直接升堂行跑拜礼,这是一种骄傲轻慢的表现。虽然违反大家的作法,我仍然要从古礼,在堂下跑拜。

(二)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选自《孟子》)

[译文]

孟子二章教案【第三篇】

关键词 “cheng”文化;滋养;成长

我校创建于1912年,至今历经百年沧桑。所在地孟河(又称孟城),是齐梁两个开国皇帝的故里,是古代常州江防要津门户,是儒、佛、道三教圆融的始创地,更是孟河医派的诞生地和常州三杰之一恽代英的故乡。孟河医派是中国近代中医药的一大流派,集中反映在最有代表性的费、马、巢、丁四大名医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在拜医、学医、行医、传医和创新祖国传统中医药的过程中融入儒、佛、道三教文化,表现出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形成了独特的孟河医派文化[1]。

近年来,我校确立了“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成长服务”的办学理念,开发以孟河医派为核心的地方文化资源,着力打造“cheng”(同音关键词:城、承、诚、成、呈)文化特色品牌。在2009年起开展江苏省级少先队课题“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孟河医派精神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顺利结题并获省一等奖;后续开展了构建“cheng”文化的实践研究,开发《孟河医派》校本课程,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提炼孟河医派文化的精髓――“博爱、诚信、博学、创新”,成为“cheng”文化的核心支点:博爱、诚信,能促成人,博学、创新,能促成才。在孟“城”继“承”、弘扬孟河医派文化精神,博爱“诚”信,勤学创新,体验“成”功自信和快乐,多形式“呈”现发展成果。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的模式和思路,点面结合,建设有根基的环境文化,有生命的课程文化,有精神的活动文化,有担当的管理文化,逐步构建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cheng”文化,走出了一条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之路。

一、环境文化,有根基,接地气

1.整体规划,有重点,显特色

我们根据学校发展实际,紧紧围绕“cheng”文化核心内涵,采取整体规划、边开发边完善的策略,以三横两纵的葛洪路、甘仁路、渭芳路、培之路和伯雄路等五路构成的网格线,博学楼、博爱楼、创新楼、诚信楼与承园、绳甫园、九峰园,以及诚乐广场、篮球场、田径场都分布其间,东启“cheng”文化长廊,西衔中草药实践基地,由此形成了五路四楼三园三场两廊一基地的整体布局。

在一进校门的主干道甘仁路北面围墙上,先期制作了50米的“cheng”文化长廊,进行了“cheng”所蕴含的四方面(城、承、诚、成)内涵解读,直观形象。后来结合教学翻建工程,在甘仁路南面则依次竖着介绍孟河地方文化、传承情况,展示学校团队风采、活动阶段成果(增添精彩纷的‘呈’这样 “ cheng”的内涵就扩展为城、承、诚、成、呈五个方面)等橱窗,这样的跟进完善和左右搭配设计取得了突出主题、先声夺人的整体宣传效果。

为更好突出“cheng”文化核心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我校把原来的文泽楼修缮后命名为博爱楼(综合楼),文渊楼翻建后改名博学楼(教学楼),文萃楼(教学楼)、溢芳楼(食堂和教师宿舍楼)分别更名为创新楼、诚信楼。同时,整合原有花圃,设计、命名了 “承园”、“绳甫园”和“九峰园”。路名和园名大都精心选择了孟河医派名医的名字来命名,所立路名牌、园名牌风格古朴典雅,和诚乐广场场名牌一样,牌上有医家生平简介或相关文字作内涵解读。

通过赋予路、楼、园、墙、场等新名字、新含义,突出了“cheng”文化的核心价值,内含解读显性化、可视化,绿化、美化、人文化工程推进有序,特色鲜明,既富纪念意义,又极具宣传教育作用。根据后续规划,我们将挖掘现有资源,给各个园子的代表性花草树木挂牌,大力普及中草药知识,便于师生学习、研究,更好地成就师生。

2.整体推进,根基深,面貌新

我们实施整体推进战略,师生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统一设计,个性展现,做好办公室文化、班级文化、体育场地文化、餐厅文化和橱窗、走廊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整个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如班级文化建设中加强了文化氛围的营造。各班确定特色中队名称,设计、制作班徽,撰写班级口号,布置班级文化墙,分享诚信、成功的快乐。又如我们为让每一面墙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在博爱楼和创新楼之间的二三层连廊上设置专栏,分别介绍我校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各个社团(如小篮球、葫芦丝、科技航模和龙城书画社等)的活动情况及阶段成果。连廊横梁上则张贴孟河医派名医和中外名人名言。我们还陆续把学生创作的书画作品在走廊、楼梯口等处悬挂展示,美化校园环境,增强学生自豪感、成就感。

这样,让每个进入校园的人在任何一个地段,都能深切感受到师生参与“cheng”文化建设留下的印记,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孟河医派文化,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厚文化底蕴――接地气,润物无声,养心性,成事成人。

二、课程文化,有生命,显朝气

1.国家课程,校本化,有活力

我们在学校课程体系框架下,将“cheng”文化建设与家课程的实施相结合,借助打造孟小特色的“成长课堂”平台,充分挖掘不同学科课程中的文化元素和连接点,适度整合、拓展,激发学生的正向情感,优化学生多元评价策略[2],师生参与课程活动的面更广、点更深,课程焕发了更大更强的活力,提高了课程实施效能。

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中医传统文化的良好品质,在教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的“中山陵前”一课时,教师适度拓展,由孙中山先生讲到他题写的“博施济众”,是为了褒奖孟河名医丁甘仁热心公益为国为民、办学弘扬中医的贡献,使学生受到了亲切生动的博爱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梳理出教材中相关题材的课文如《永远的白衣战士》《李时珍》等,学习抗击“非典”的医务工作者舍己为人、身先士卒的感人事迹和李时珍编写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时的忘我精神,感受其对病人生命健康的高度负责和对事业的热爱。

笛А⒖蒲Э紊希教师将中药配方中各味中药的不同克数及配伍比等,设计成填空、选择和四则运算题,放手让学生展开了解性研究,组织思辨交流。学生在领略“探索者”和“思想家”[3]风采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孟河名医高超医术背后体现出的诚信、严谨、博学和创新。音乐课上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讲一些孟河名医的相关故事予以旁证,解释,分享心得,加深对博爱、诚信、创新等方面内容的歌曲理解。体育课上,教师关心学生健康,指导学生严格训练,遵章守纪,合作交流,提高技能。美术课则采取拓展教材的策略,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创作佳作,增强作为中国人、孟河人的自豪感。

总之,我们积极寻找“cheng”文化与学科教学的契合点,丰富渗透形式,让学生在“cheng”文化常态化的绵柔滋养中焕发生命活力,健康成长。

2.校本课程,生为本,兴趣浓

我校一到三年级开设生命健康课,由班主任老师组织学生认识身边常见的几种中草药,初步了解药效;师生收集、讲述名医故事。四到六年级开设了校本特色课程――有专门的教材《孟河医派》,有规定的时间,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全面近距离领略医派风采,解读丰富内涵,学生兴趣浓厚。

为更好适应时展,我校拟将以《孟河医派》教材为蓝本,重新编撰校本课程教材《走近孟河医派文化》,分低、中、高年级三分册,使课程实施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三、活动文化,有精神,溢豪气

1.常规活动,巧融合,养正气

我校常规活动主要由节庆活动、经典活动、班级活动和拓展活动等部分组成,但都将“cheng”文化渗透其中,增自信,去危害,养护赤子之心。

如举行迎春节、庆元旦等节日活动,互赠亲手制作的礼物,在互传祝福的过程中增进感情,懂得博爱能让每个人幸福快乐。组织学生开展安全、生命教育和消防、抗震应急疏散演练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应急处置、安全逃生等生存技能,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体育节活动中强调公平参赛、公正裁决就是诚信。科技节中突出科技的发展需要理性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参与艺术节和各种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博学创新,持之以恒,实现道德思想和心智技艺的长足发展,感受作为一个了不起的孟河人的骄傲。

2.特色活动,形式多,展自信

大力打造我校“cheng”文化特色品牌,为师生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提升学校发展品位。

(1)雏鹰争章,齐争取,自信强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拓展“雏鹰展翅,争做四好少年”主题活动的成果,积极开展“雏鹰争章,争当孟小名医式好少年”特色活动和“博学,我能行”班级学习常规评比活动。

我们设置了四枚以四大名医名字命名的雏鹰奖章,即“小伯雄”章、“小培之”章、“小渭芳”章、“小甘仁”章。各个年级还分别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三级考核指标,并把此考核指标印制在队员的成长记录手册――《成长的足迹》上。这样,人人都把“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的“小伯雄”章,“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的“小培之”章,“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的“小渭芳”章,“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的“小甘仁”章作为自己的目标。

我们每两个月开展一个争章项目(3~4月份争小伯雄章,5~6月份争小培之章,9~10月份争小渭芳章,11~12月份争小甘仁章),每个年级组根据各特色章的内涵与考核指标预先设计好系列活动的方案,辅导员在各自的中队里进行部署,落实,分层次地开展活动,然后在队员们互相协助、督察中对每个队员的成长进行评价和考核,大队部在升旗仪式上对获章的队员进行表彰,颁发奖章。每年6月评选表彰百名“孟小名医式好少年”,目前已评选了4届。此项活动学生参与积极,自信心增强,对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了积极作用。此项活动参加了江苏省和常州市的专题交流会,得到了江苏省少工委和常州市团委、少工委领导们的高度认可。

(2)实践研究,重体验,见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我们是小中医”实践与研究活动,通过各中队的主题班队,中医医师的介绍,校外采集常用中草药的实践活动,中医古方记录等活动,近距离领略祖国医学的无穷魅力。

如我们学校开辟了“丁甘仁中草药实践基地”,发动队员上山挖草药,移植在花盆里。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和少先队大队部合作开展了中草药盆景展示会,现在也已经成了我校学校综合实践课的一个重要活动基地。我校的“我是小名医”综合实践活动获得了常州市、新北区一等奖。六(1)中队的《我想做回小中医》的主题班队课,在区级少先队观摩活动中得到了全体老师的高度赞赏。

(3)德育基地,活动多,快乐多

①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孟河医派”陈列馆(费伯雄故居),成立“孟河医派陈列馆”讲解团(自愿报名、考核、上岗培训)。一年级组开展的“走进孟河医派”主题活动都是由“同德堂”社团的队员和总辅导员共同组织,由讲解员分组进行讲解,增强了学生们“孟河了不起,了不起的孟河人,做一个了不起的孟河人”的信念。

组织观看中央电视台拍制的“古镇医人”和“宝地寻宝”的录制片,寻访孟河四大医家故居,走访四大名医的相传弟子,收集孟河医话、孟河医林轶事及孟河医家的诊疗故事,学生感到活动多,收获多,快乐多。

②利用节假日时间,尤其是敬老节,组织师生代表到孟河敬老院开展慰问演出和义务劳动活动,这已经形成了制度,成为一种习惯。活动深化了思想教育,培育了学生们对身边人的关爱情感,体验到了自己对于别人的重要意义。

四、管理文化,有担当,讲正气

1.制度创新,有针对,正言行

学校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启动、示范引领、灵活调整、总结提升”的要求,确定了特色项目创建的实施框架,逐步完善了我校孟河医派文化特色教育建设的相关制度,如《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孟河中心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孟河中心小学教师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孟河中心小学章程》《孟河中心小学学生雏鹰争章办法》《教师一日常规》等学校核心制度,订立细则,正言立行,发挥制度育人、制度管理人的积极作用。

2.团队和谐,讲合作,乐奉献

由行政团队带领五级梯队、各学科组、年级组团队,在学校文化建设总框架下根据需要,“拆”“分”新组课程建设项目组、学校文化布置项目组等团队,实现跨部门、跨学科的资源重组与优化,沿着规划路线图,分头推进,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构建“cheng”文化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完善“成长课堂”和“成长论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维度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彰显我校特色。各个团队凝心聚力,分工合作,乐于奉献,提高了我校办学品位和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3.管理优化,下放权,提效能

创新管理模式,下移管理重心,升格语、数、外和综合四大教研组长为学科责任人,将中层管理的某些权力下放;和中层领导一起参加行政会议,减少行政会议次数和规模,压缩宝贵的时间等资源成本,增加了工作管理中的信息流通量和顺畅度,上令下达、下情上传,减少了对接过程中的信息损耗,给领导层提供了更加全面、正确的决策依据,更好协调了人与人、人与事、部门与部门的相互关系,激发正能量,管理效能大大提高。

面对未来,我们围绕学校教育目标,继续将现代教育理念与“cheng”文化(城、承、诚、成、呈)相整合,以人为本,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大胆创新实施学校课程,完善“成长课堂”和“成长论坛”,提升活动成效。师生在参与“cheng”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得到熏陶、滋养,茁壮成长――成就学生,成就教师,成就学校。在学生、老师和学校的三方共赢过程中,同步提高我校办学品位和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参考文献

[1]程协润。 孟河医派文化[M].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2:17-42.

孟子二章教案【第四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3.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4.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1.2节

5.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教师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教师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则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②介词,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7)应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学生口译,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

①否定句宾语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判断句

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④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点拨: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还要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地翻译出来。“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先让学生找出概括性语句将第四节分为两小层,再让学生比较两小层列出的项目有什么差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适度归纳整理,适当补充说明,适时板书内容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背诵。

(3)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

(4)指导学生背诵第3-5节。

三、品味鉴赏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点拨: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学生齐背第三节,体味文章的气势)

四、课堂总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1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随堂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三)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518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