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企业制度建设(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624839

【导言】此例“企业制度建设(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企业制度建设范文1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权力制约机制

按照《公司法》的要求,企业必须切实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又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分离而又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我们在这方面有以下主要做法:一是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权力制衡。严格实行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分设制度,重视做好外派董事和监事会工作。各全资子公司和国有控股、参股公司由出资人派出监事会,以财务监督为重点,加强对企业财务活动及企业负责人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国有资产及权益不受侵犯。二是完善和执行重大事项议事规则,从制度上防止重大失误的产生。企业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建设、大额资金使用都按照法定程序履行。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实施责任追究。坚持把企业领导人员权力运行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经营责任目标检查考核,每年定期对各单位执行重大事项议事程序的情况进行督察、考核,从责任、监控、利益等方面齐抓共管。严格实行领导问责和责任追究,完善企业经营管理风险控制机制。

二、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在加强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对销售收入、成本费用、经营利润等指标进行年度预算,严禁突破预算或无预算乱开支的行为。制定了资金管理、专项资金、会计委派等监管制度,加强对资金审批使用、收支行为的管理,强化资金运行的监控力度,确保了资金的安全。在加强产权和股权管理方面,我们强化对资产处置权和重大投资权的监管,严禁控股企业从事委托理财、期货、证券等投资活动。建立了国有资产退出制度,对缺乏主营业务优势、连续亏损的控参股企业,进行股权调整直至完全退出。在规范内控机制、健全经营管理制度方面,我们紧紧围绕企业领导人员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部位,建立预防为主的企业内控监督制度,加强对领导人员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总结,集团公司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这有利于把分散监督转为对总公司个别关键部门的集中监督,减少了监督点,有效地解决了二三级企业管理混乱、运作行为不规范的问题。

三、深入开展效能监察工作,提高内控制度水平

近年来,我们抓效能监察工作主要从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大额资金使用等重点环节和管理的薄弱点人手。把解决具体问题和完善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预防腐败监控机制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整合公司内部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目前,初步形成了行政领导主抓,纪检监察组织牵头,审计、投资发展、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配合,职工群众参与的效能监察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推进效能监察T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结合盐业实际,我们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意见》,规范效能监察工作重点、工作程序。三是抓好效能监察立项。我们突出抓好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资产监管、产权交易、大宗物资采购和工程项目招投标等主要内容的效能临察。四是围绕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近两年,公司开展了以借用或拖欠公款、超编超标配备使用公务小汽车、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私设小金库的“四项清理”活动以及对领导干部配偶从业和收入情况的调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3篇企业制度建设就到这里了,希望在企业制度建设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企业制度建设范文2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概述

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为完成受托责任而建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规模的扩大,会计信息市场出现了产权、股权分散、多人共有产权的局面,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专业化,使得产权所有者、投资者把控制权交给拥有相关知识的人,最终产生了两权: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投资者成了委托人,经营者、内部控制人成了当然人,在委托关系中,经营者为了完成受托责任,必须建立或依靠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2.随着委托人对人控制程度的越来越间接,经营管理活动日益成为公共物品,内部会计控制外部化趋势也将越来越显著。从专业性、权威性角度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都是要靠企业外部的政府或其他社会机构解决或促进的。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财政部对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制定的相对原则性的规定,并使之上升到了法规高度。

3.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执行和评价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并反过来影响着人的行动,因此,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非常强调“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内部控制人和被控制人都应对内部会计控制负有责任,而不仅仅把它看成是董事会、管理层的事,此目的在于强调企业的团队精神,发挥全体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以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构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重要的控制环境。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首先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力求将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控制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

二是符合企业规模大小、行业特点、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能脱离企业实际而一味求大,应该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分析其制度实施的可能性,制定出最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三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四是成本效益原则。控制点的设置必须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五是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完善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检查、监督不力,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弱化

目前有不少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检查流于形式,稽核的范围有限,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执行的好坏也缺乏一个赏罚有度的奖惩制度,有的单位虽然也有一些奖惩制度,但没有完全制度化,致使部分人员认为执行与否无关紧要,加之无相应的检查、考核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得力机构,使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为削弱。

2.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严重

目前仍有不少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单位的领导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对内部会计控制建设持冷漠态度。有的并未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甚至有的单位负责人超越内部会计控制行使职权,不支持会计工作,使内部会计控制执行起来大打折扣,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3.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

目前虽然有些单位建立了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从总体上看,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一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某些单位受利益驱动,重经营轻管理,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健全,控制制度的健全让位于业务的发展,以至于既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失效;二是偏重于事后控制,事前的内部会计控制从总体上来看基本上属于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而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相对较弱;三是重钱财等有形资源的控制,轻人员素质、信息等无形资源的控制,重钱轻物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失去了应有的效力。

四、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对策

1.切实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单位负责人支配的权利与承担的责任比以前都有显著增加。在设立内部会计控制时,单位负责人的认识和态度至关重要。只有单位负责人不断提高自己执行财经法纪的自觉性,切实加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领导,理顺会计工作关系,才能保证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设置和有效执行。所以尽快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取得单位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解和支持,对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显得十分重要。

2.注重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人员的选用和培养

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执行上,一项制度制定得再完善、再合理,如果没有负责的、称职的人来执行,其作用将大打折扣,甚至没有作用或起反作用。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发现并制止各种不合理、不合规定情况的出现与存在,我们必须重视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人员的选用、培训和考核,提高这部分人员的素质。

3.内部会计控制需要有相应的内部监督,同时强化外部监督,形成监督合力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纳入管理制度及相应活动来实现。因此为了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且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

各级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法定管理部门,应通过《会计法》执法检查和其他监督检查方式,检查、督促各单位实行规范性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法》规定了财政、审计、税务等监督检查部门在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依法实施检查后,应当出具检查结论。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已经做出的检查结果能够满足其他监督部门履行职责需要的,其他监督部门应当加以利用,从而提高外部监督的质量,促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4.明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主体,创造优良的控制环境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权威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组织者必须是单位管理当局。由管理当局牵头组织设计,才有可能在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之外,在整个单位营造一个顺畅的真实会计信息生成环境,才有可能有效建立和运作会计内控制度。

5.构筑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企业一线业务的全过程中建立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6.强化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检查考核和评价机制,促使会计控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检查考核和评价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要对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成效显著的单位、机构和人员给予表彰,对违反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提出批评和处理意见,使内控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7.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具体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和公司法人治理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与诚信会计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与组织创新的关系、硬控制与软控制的关系、内部控制效果与控制成本的关系、约束与激励的关系。

8.强化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

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迅速普及,电子核算制度已成为会计内控体系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它既便于实现实时结算和实时核算,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窃取钱财。因此随时加强监督与控制,已成为当务之急,有必要建立严密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程序操作控制,加强人员职能控制和系统安全控制。

企业制度建设范文3

关键词企业年金 替代率 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世界银行提出的养老保险“三支柱”中的第二大支柱,其主要目的通过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职工的养老保险得到补充,保证职工退休后享受更高水平生活来源,使职工老有所养,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在企业和职工之间建立长期紧密的联系,把职工老年生活保障和现实的工作挂钩,使企业与职工长期利益相结合,从而有效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有助于企业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增强企业与职工的联动效应与凝聚力,最终达到企业与个人共同发展、利益共享。

一、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企业年金规模占GDP比重低

现阶段,企业年金的基金积累量有了一定的规模,从2001年年末的192亿增加到2009年的2525亿,每年增幅都维持在35%左右。但是企业年金在GDP中的比重过低,近年来没有超过1%,远远起不到养老保障制度中第二支柱的重要作用。对比美国差距很大,从1996年开始,企业年金基金成为美国最大的金融资产项目,2005年占GDP的比重达到了66%。有学者对中国企业年金发展规模进行过计算,根据比例法进行估算,估计企业年金规模占GDP的比例将从2003年的1%增至2012年的10%、2020年的15%、2030年的20%。

(二)企业年金覆盖职工比率低

2000年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约有万个,参加职工560万人。到2001年企业数为万个,参加职工655万人。2005年底,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达到万个,参加职工924万人。同期,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职工人数分别为104448万、104802万和134120万。企业年金覆盖职工人数分别只占当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的%、%和%。

(三)企业年金替代职工工资水平低

从替代率来看:中国企业年金的替代率约为5%,而在OECD国家,企业年金的目标替代率一般达到20%~30%。同时,经验数据显示,一国养老保险体系中“三个支柱”的替代率较为合理的比例是4∶3∶2。随着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年金的替代率将会逐步提高。

(四)企业年金发展结构不平衡

2004年,企业年金基金积累超亿元的行业全部集中在电力、石化、石油和电信等行业,企业年金在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尤其是几大垄断行业发展较快。同时企业年金的推广在沿海和发达省份要快于内陆落后省份。2001年上海社保局掌管的企业年金已经达到84亿元的规模;深圳市企业年金管理中心截至2004年4月已建立企业年金账户710个,规模为10亿元。相比之下,一些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年金甚至还没有启动。此外,国有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比例也明显高于民营企业。

二、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对企业年金的认识不足

现阶段,由于政府对企业年金性质的认识不清,定位不明,政策界限比较模糊,因此,做了一些企业自主经营范围内的事,没有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监督调控作用。同时,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年金的认识也存在偏差。他们一是担心建立企业年金会加大企业支出、影响利润,二是看不到企业年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企业职工的年金观念也普遍淡薄,缺乏对制度性养老的基本认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职工大多信奉“养儿防老”、“储蓄养老”,缺乏制度性养老观念,而且对企业年金还存在着种种错误认识。比如,有的误以为缴纳年金是企业额外收取的费用,有的把年金和年薪混为一谈,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因此,许多企业职工对参与企业年金的积极性不高。

(二)企业年金的投资回报率不高

目前我国建立的信托型企业年金仍处于探索阶段,在产品、人员、机构等方面都难以满足年金市场投资的需要。首先,我国不发达的资本市场难以提供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和投资渠道,对个性化和多样化年金产品的设计和提供形成了严重制约;其次,我国基金管理专业机构缺乏大量熟悉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在投资、服务、风险管理、产品设计等方面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再次,企业年金托管综合费用较高,进一步降低了投资收益率,出现投资收益低于同期银行储蓄和国债利率的非正常现象,致使一些企业年金过度依赖缴费而不是投资绩效,最终影响到企业年金的支付能力。此外,企业年金投资渠道狭窄,阻碍了高投资回报的获得,进一步削弱了企业年金的吸引力。

(三)企业年金的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管理运营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企业自办模式,即在企业的大财务账下开立企业年金账户。在这种模式下,当企业遇到资金困难时,难以控制被挪用的风险。二是社保机构经办模式,即委托社保机构收取、管理、经营、发放企业年金。该模式的弊端在于监管与运营合一,没有披露信息的强制性,企业和员工对资金的投资、收益、分配等一无所知,更谈不上监管。三是保险公司模式,即由保险公司负责设计企业年金计划,并运营和管理企业年金资产,通常以团体养老年金保险的形式体现。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年金资产与保险公司的资产没有截然分开,难以保证年金资产的独立性和安全性,且存在管理成本高、基金运用渠道少等缺陷。

(四)税收优惠政策尚未得到普遍体现

国外实践经验证明,对企业年金缴费实行免税或推迟征税,是推动企业年金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如美、英、日等国)一般在企业和职工缴纳年金费用及年金基金投资这两个环节免税,只在退休职工领取企业年金时进行征税。这样做,企业和职工都能享受到税收优惠,有利于企业年金的发展。因此,建立企业年金,源头上应以税收优惠政策拉动。但目前我国的企业需求没有释放,全国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出台,投资环境不理想,监管体系尚未建立,配套法规缺失,致使许多有实力、有条件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尚处于观望中。

(五)企业年金发展区域差异过大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年金参保比例、基金规模相差悬殊。发达地区如上海、深圳和大连由于经济基础好、增长速度快,企业年金的发展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参保企业、参保员工以及基金累积数量都较大;而欠发达地区企业年金的发展因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而呈现出波动起伏状态,数量水平低,运作不规范,还有许多企业因经济效益不好而停止了已实行的企业年金计划。

三、企业年金制度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政府在建立和管理企业年金中的作用

政府必须通过必要的手段,规范和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以便发挥企业年金的积极效应,减少乃至规避企业年金产生的负面效应。利用财税手段,确保企业年金差别待遇,并兼顾公平,尤其是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年金发展。可以通过税收减免方式、政府担保等方式来促进企业年金发展。但是在实行财税支持政策的同时,要注意公平问题。政府鼓励企业年金的发展,其目的关键是中低收入职工的未来养老要有保障,这样就十分必要对高薪雇员的年金做出一定的限制性规定,遏制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二)加强企业年金受益人权利的保护,规避道德风险

为防止企业利用企业年金牟取私利或违规分配,可要求年金方案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或相同职能机构讨论通过,并报监管部门备案。同时成立企业年金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代表参保人行使运用基金的权利。为了防止企业通过先缴后抽的方式来偷逃税收,可对企业抽回资金和个人提款进行限制,增加提前支取年金的成本。对举办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在财务上实行严格监管,防止其借口效益不好中止向计划缴费,有条件的,规定其最低缴费标准,并限制企业年金的自我投资,即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于基金缴费企业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进行限制,严格其信息披露制度;也要将企业年金资产与公司资产分开,防止公司破产而使企业年金资产化为乌有。

(三)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完善劳动力市场

适当更改企业年金的账户转移方式,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解决企业年金可转移性问题,使员工工作一定年限后,若中途离开企业时,可以将其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及企业缴费部分中已归属员工个人账户的部分随同转移,或一次性支付给职工,并根据实际情况允许企业采取确定受益型计划,给员工以相应补偿。这样既起到了企业年金稳定企业人才队伍的作用,也适当放宽了人才流动的限制,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通,完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加强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积极扩充企业年金对资本市场发展和完善的积极效应,实现双赢。企业年金的基金积累制度决定了对其进行资产管理的必要性。作为负债资金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对投资的安全性要求甚高,由于其刚性支出的特点,又使得企业年金的投资营运对收益性和部分资产的流动性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为企业年金的基金营运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增加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要利用大量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保值增值的契机,实现资本市场自身结构的调整和效率的提高。使其运作与管理技术日趋成熟,从而使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夏秀秀。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历程、现状与挑战[J].经济研究导刊。2011,(3)

[2]程国华。用AHP方法分析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缓慢的原因[J].劳动保障世界2011,(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2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