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赛事报道(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76863

【导言】此例“赛事报道(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赛事报道范文【第一篇】

观看赛事直播的“遥控器”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体育盛会,各项体育比赛是其支撑和基础,因此,看奥运首先就是看比赛。北京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共设28个大项和302个小项,众多场次的比赛要在16天的时间里角逐完毕,赛程相当密集。央视开通7个频道全面转播赛事,力图最大程度满足观众的观赛需求,但多频道意味着多选择,观众要在同时转播的比赛之间取舍,难免顾此失彼,错过比赛的关键时刻或精彩画面。

这次北京奥运电视,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一起看奥运》报道大型综合性资讯节目,让观众在奥运期间“奥运资讯看新闻频道,就能免除赛事选择的烦恼,就能把电视遥控器扔掉”。实际上遥控器并未被扔掉,而是“交给”了主持人,在《一起看奥运》中,主持人经常提醒观众现在他(她)要用“遥控器”换台了。这里的“遥控器”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指电视画面及时在各个赛场之间切换,好像观众手中遥控器交到了主持人手中,主持人根据导播的提示灵活方便地替观众“换台”,最大程度地保证观众不会错过对即时赛况的了解。比如一场足球比赛正在进行,而另一赛场的跳水比赛已经进行到最后的关键时刻,这时主持人会提醒观众关注跳水,随即电视屏幕上的足球比赛会切换到跳水比赛的现场。这样,各场比赛的解说员也就不用像黄健翔那样替观众操心换台了。或者,电视屏幕运用双视窗的形式,在大视窗中播放跳水比赛,而足球比赛在小视窗中继续播放。为取得即时信息传播的最大化,“遥控器”还采用双行字幕形式,即屏幕的右侧字幕播报最新的战报,在屏幕下方则预告即将进行的比赛。

屏幕切割、双行字幕、多视窗、画中画等等所有的电视手段的运用,让观众在关注重点资讯的同时全面掌握其他奥运信息。这样,除主持人口播新闻和演播室采访嘉宾的时段外,电视屏幕始终在两个赛场之间切换,免却了常规观看中观众不断换台的麻烦。

在网络都参与奥运会同步报道的竞争情况下,央视新闻频道《一起看奥运》采用的“遥控器”式的报道,为大型综合性体育盛会的电视资讯报道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透视赛场内外的“广角镜”

奥运会也是文化的盛会,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项比赛项目都有它独特的来历和发展过程,其中又蕴含着许多历史典故;观赛礼仪,体现的是一种社交手段和文明举止。奥运会还是一个展现人文关怀的场合,展示着人的体质、意志和品质。北京奥运会上,人们不仅记住了菲尔普斯的“8金”神话,也记住了悲情英雄埃蒙斯的爱情故事。作为奥运资讯频道,赛事之外以及与赛事相关的新闻,更是新闻频道更为关注的重点。所以,在密集的比赛转播之间,报道赛场之外的东西才是新闻频道的重要工作。北京奥运期间,央视新闻频道继承了抗震救灾期间的经验,扮演了奥运“广角镜”的角色,熔精彩赛事、知识普及、人文关怀于一炉,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展现了奥运会的盛况。

奥运新闻的报道触角延伸到了与奥运相关的各个领域,并根据不同的新闻内容采取了不同的报道方式,将大量资讯有计划、有节奏地穿插在赛事直播的间隙之中。与“遥控器”侧重时空转换不同,“广角镜”强调报道的形式和手段,用不同的报道角度对不同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进行多层面和多角度的展示。奥运会召开的16天时间里,众多新闻人物和各类新闻事件层出不穷,这里面既有多方面的内容,也有多层面的视角,《一起看奥运》如同一个广角镜,全面、深入地透视了这些内容,将奥运盛会的各个层面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一起看奥运》是一档综合性资讯节目,资讯整合传播是其最大的与众不同。从整个节目的内容构成来看,除却赛事的直播片段,既有赛事分析,也有场外花絮,既有嘉宾访谈,也有新闻播报,既有情感片段,也有视频短片。《新闻1+1》、《高端看奥运》、《国际媒体看奥运》、《分享奥运》、《奥运经典》、《金牌时刻》、《赛事导视》、《奥运快讯》、《赛事快报》、《赛事百科》、《奥运金牌榜》、《记者连线》等各个子栏目有机结合,融于一体,衔接自然,节奏适度。这些子栏目恰当地配合正在直播的赛事,有机地成为一体:通过记者连线,观众可以与运动员家人一起观看比赛、感受胜利、分享喜悦;比赛结束后的专家点评帮助观众更为理性地“复盘”比赛;介绍运动员的短片则让观众进一步了解了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和情感世界;适时插入的纪录片形式的短片重在介绍奥运比赛和奥运历史的知识;脱口秀形态的嘉宾访谈、主持人对谈则让观众倾听到不同的声音和对奥运的深度挖掘。不同的报道角度,不同的报道内容,不同的报道方式,不同的节目形态,这一切都使得《一起看奥运》成为一个透视奥运赛场内外的“广角镜”,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多角度、多侧面、多视点地捕捉到了一个全景观的奥运。

感受全景奥运的传播场

“遥控器”是以时间为经、赛事为纬推进奥运报道,注重报道的时空转换,“广角镜”则强调报道方式和节目形态的多样性以及新闻内容的丰富性,“遥控器”和“广角镜”融合在每天播出时长达16小时的《一起看奥运》节目中,客观上形成了一个“电视流” 。 “电视流”正是对电视节目线性传播形态的一个描述。“电视流”的比喻说明经过编排的电视节目是一种系统,它影响着意义和价值传递。[1]

从节目流程来看,《一起看奥运》是一个动态的包含了各类子栏目的“电视流”,而从报道内容上讲,它体现了记者、主持人、嘉宾和新闻当事人等多方的观点,全景式的电视语言用情景说话,挖掘了事件的复杂性,接近了事件的丰富性,以及各种节目形态和新闻报道方式的综合运用,使得节目成为一个传播场。这个传播场成了主持人、记者、嘉宾、新闻当事人、道具、短片、图表等传播要素充分“表演”的场所,不同的话语得以表达和传播。

在《一起看奥运》中,不同的新闻内容来源于不同的新闻消息源,又被不同的节目参与者诸如主持人、记者、嘉宾以及新闻当事人所阐释解读,体现出不同的话语。再加上奥运传播本身就是一个体育、文化、情感、政治、经济等因素交织的传播现象,而《一起看奥运》又通过不同的报道方式和多样的节目形态将这些现象予以展示,使得节目本身成为一个包含诸多“场”的传播空间。在这个传播场中,不同的知识、意义、价值被建构和传播。奥运所体现出的人类情感,奥运所蕴含的深厚文化自然而然地构建了《一起看奥运》的传播场。

1.“运动场”

《一起看奥运》也是依靠比赛来串联整个节目,所以“遥控器”建构的首先就是“运动场”。“运动场”是《一起看奥运》节目建构的传播场中最核心的“场”,是其他“场”得以存在的基础。《一起看奥运》建构的“运动场”,内容包括比赛直播的片段,颁奖、升旗仪式,金牌榜,赛事播报等。这个场体现的是顽强拼搏、公平公正、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以及奥运比赛的精彩激烈。在这个场中,解说员就比赛做出解说和评论,节目主持人则用寥寥数语总结,演播室嘉宾则画龙点睛式地做出评论,现场记者连线在第一时间采访获奖运动员,简要“复盘”比赛。“运动场”不仅构成了奥运传播场的“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场中,对比赛从不同角度的阐释和不同话语成为其他“场”得以建构的依托。

2.“情感场”

体育不仅仅是进行单纯的竞技比赛,比赛前后和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教练员、观众都会经历一种情感的体验。胜利的狂喜,失败的悲伤,无不在那一刻被宣泄。“体育中的情感元素与运动元素相生相伴。我们欣赏人的运动,欣赏运动中的人,同时体验仍在运动中的情感……因此,体育传播更加重视 ‘人性化’,充分展现对人的感情的尊重,对比赛背后的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不能‘只见比分不见人,应该让观众既见金牌又见泪水’。”[2]

《一起看奥运》秉承了这样的转播理念,营造了一个奥运“情感场”,于是我们看到了杜丽失利“首金”后的痛哭失声和再度夺金后的灿烂笑脸,看到了埃蒙斯夫妇的倾情相拥。比赛镜头捕捉了这些蕴含了丰富含义的动作和表情,因为这其中流露出人们在运动中最真实的情感。在其他子栏目中,“情感场”构建的侧重点则转向更深层次的挖掘,比如用短片讲述曹磊与母亲深厚的母女感情,父亲“残忍”训练女儿背后的深层原因,用短片和访谈的形式描述中国教练员王大勇和比利时运动员塞弗之间长达近20年的师徒感情。

作为综合性资讯节目,《一起看奥运》推出许多子栏目,借助比赛素材和影像资料,制作深度报道,摄入挖掘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运动的情感被深度挖掘并多角度呈现。通过这些专题栏目,我们记住了“妈妈冠军”冼东妹和尚在襁褓中的女儿数月不曾谋面的感人故事,我们认识了丘索维金娜和她身患白血病的儿子,我们被举重运动员曹磊赛中得知母亲病故的消息而感动。

3.“文化场”

“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盛会,更是奥林匹克精神回归本真的‘文化盛会’。文化是体育得以灿烂的最深厚的渊源和依托,是体育的‘场’。也因此成为体育传播的‘场内容’。”[3]电视媒体对奥运会的传播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奥运会本身,观众在接受奥运传播时,感受到的不仅是竞技比赛和运动情感,同时还沉浸在一种奥林匹克文化的浓浓氛围之中。

《一起看奥运》的各子栏目,有介绍项目发展渊源和比赛规则的《赛事百科》,有回忆、重温奥运史上的精彩瞬间和感人场面的《奥运经典》,而《新闻1+1》和《高端看奥运》则旨在借助专家、学者和名流的视角,深入解读奥运知识和文化内涵,这些嘉宾从不同层面传播诸如“人性的自我超越”、“你是我的敌手,不是我的敌人”等奥运普世价值。《一起看奥运》正是通过营造这种“文化场”,给观众一个巨大的空间,启发和引导人们去追溯奥林匹克的渊源,去理解奥林匹克的精神。同时,运动和情感也由于有了“文化场”而更显得真实感人。

正是由于各种传播要素不同的作用的充分发挥,各种报道手法和节目形态的互相配合,使得《一起看奥运》节目成为一个全景观的北京奥运传播场,并使得“运动场”、“情感场”、“文化场” 互为依托,互相扭合,达到了大型体育综合性资讯节目在报道新闻的同时,更加关注人,关注人的情感,传递文化与价值观念的精神内核。

注释:

[1] 雷蒙德・威廉斯:《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作者序言》,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114页。

体育赛事报道【第二篇】

本文从2005年-2015年按《体坛周报》关于林丹新闻报道内容的关注点划分为五个阶段进行研究:青涩成长期(2005-2007)、成熟稳定期(2008)、巅峰辉煌期(2009-2011)、巩固地位期(2012-2013)、多栖发展期(2014-2015)[1].

1.青涩成长期。2005年12月,林丹获得了个人第一个世界冠军。从2005-2007年的20篇报道中,竞技成绩主题的11篇、与陶菲克“对决”的4篇。这一时期的报道主要以成绩为主,但由于林丹状态的不稳定,加上年轻气盛,与印尼名将陶菲克之间总有一番较量。此期间的《体坛周报》并没有很好的正面塑造林丹作为运动员的形象,《体坛周报》处在一个观察期,不敢轻易作出引导性的报道。

2.成熟稳定期。2008奥运年对林丹来说,是历经波折有逐渐稳定的一个时期。年初一月份的韩国公开赛上的“林李冲突”事件,占据了《体坛周报》1794-1796连续三期的头版报道。8月林丹在奥运夺冠后,直至10月刊才有林丹的相关报道-《林丹:我状态很好,我还要继续》,并配以露出灿烂笑容的图片,作正面报道。这一时期对林丹的报道较为客观,对其形象的塑造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

3.巅峰辉煌期。2009-2011年进入了林丹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从2009年共17篇关于林丹的报道到10年的23篇,可以看出《体坛周报》对林丹重视程度的增加,有关竞技比赛主题的也由12篇增至17篇。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对林丹的形象塑造主要以正面形象为主,这一时期的报道,以塑造林丹为中国羽毛球队“中流砥柱”作用的正面形象为主。

4.巩固地位期。2012-2013年,是林丹再造辉煌的两年。伦敦奥运参赛夺冠实现卫冕后,在2012年8月6日报道中,A08、A09两版报道分别为《让李导流泪》和配以四组图形式补充的《给她一个特别的婚礼》;A11又是一整版关于林丹的报道-《林丹眼中的林丹》,全文引用林丹的自传《直到世界尽头》;在A25中,以整版中国红配色又再一次的肯定了林丹奥运卫冕的意义,2013年,4篇报道均是对林丹竞技水平的赞美。

5.多栖发展期。随着2014年四月常州羽毛球大师赛的复出,拉开了《体坛周报》对于林丹的报道序幕。2014年共有8篇有关林丹赛事主题的报道,多以正面积极的态度对林丹进行报道,对林丹和李宗伟、谌龙三人比较也做了相关报道。2015年根据林丹的参赛减少的情况,适当减少了竞技赛事的主题报道,而增加了林丹参加羽毛球相关活动的报道。

体育赛事报道【第三篇】

本次校运会有不少精彩的比赛项目,如:拔河、三人四足、同心迎硕果等。因为校运会一年才举办一次,队员们个个磨拳搽掌,准备以百分百的的劲头参加正式的比赛。

看!跑道上,运动员蓄势待发,随着第一响发令枪声打响,运动员如离弦之箭,观众席上人声鼎沸,加油声此起彼伏。跳远、跳绳等各项比赛也都竞争激烈。在众多精彩的比赛中,最值得一看当然是拔河。参加拔河的队员们使出全身的力气,把绳子往自己的队伍这边拉,不参加的同学则在一旁助威呐喊,喊到喉咙沙哑,一些参加拔河的队员手上的皮都被蹭破了,但仍然用足力气往自己的。方向拉。真是精神可嘉!

这次校运会在全校辅导员和队员的参与支持下圆满结束。在运动会过程汇中,队员们充分展现了朝气蓬勃、永不言败的战斗豪情,因为他们坚信:“运动着是美丽的。全体队员参与其中,享受了全民运动的快乐,诠释了广州亚运全民运动的内涵。

校运会虽然结束了,但精神还在传递,让我们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全身心投入到运动中来。

体育赛事报道【第四篇】

新闻报道的内容具体格式

1、标题(居中,宋体加粗,小三号字体)

标题与正文之间空一行

2、正文(宋体,小四字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3磅)

4、各类新闻报道包括文字和活动照片(2~3张)的,要以文件夹的形式打包。

新闻文体的类型

◆从写作手法划分:消息、通讯、新闻评论、调查报道

一、消息的含义:

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

消息是一种狭义的新闻,是新闻体裁中最主要的文体。

二、消息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三、消息的特点:

1、时效性强:采写编发快,时间新、内容新

2、客观地报道事实真相

3、以叙述为主

4、叙事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篇幅短小一般不超过千字。

四、消息的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标题本身就是一条新闻。读者不看正文,就知道消息的主要内容。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 。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76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