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赤壁赋》赏析4篇

网友发表时间 402587

【导言】此例“《赤壁赋》赏析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赤壁赋赏析【第一篇】

古代中国文人心中有两种宗教,一个儒教,一个道教,之后又掺和了佛教。儒教主张入世,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就是他们的梦想;佛道主张出世,追求无差别境界,堪破红尘、羽化登仙就是他们的梦想。儒教是求官当官时用的,佛道教是失败被贬时用的。苏轼骨子里是儒教,在《前赤壁赋》里,心里挂念着:“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哪怕是被捕被贬,也没有忘记心中的美人,那个并不必须很圣明的国君。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心里,君就是国,不忘君,就是不忘国。由此可见,苏轼时时不忘儒家“兼济天下”的追求。

然而当想到自我功业未成,苏轼又流露出浓厚的悲凉,慨叹着“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种时候,道家的寻仙访道的思想又涌上了心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在佛家的思想里,人的命运是早就安排好的,在失意之时,苏轼的心里也浮出了这样的念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切顺从命运的安排,而这时仅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才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佛家思想天地本是一体,物我本是一源,于见山见水中去大彻大悟,山水之中充满了禅意,充满了佛的智慧。走在黄州城外的苏轼这时就将所有的情感都寄于山水之中,去体会生命中的顿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在那里说明的是庄子相对论的观点,莊子《德充符》篇:“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而“物与我皆无尽也”,则是佛家因果轮回的思想。月亮不停地盈亏,草木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所以“物”“无尽”。“我”怎样能“无尽”呢?佛家认为,生命完成了一次生死就如同月亮完成了一次圆缺。月亮不停地圆缺,生命也就生生死死,循环不止。既然生命和长江月亮一样是无穷无尽的,那么长江和月亮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生命又怎样会是短暂的呢?今生功业未成,还有来生。所以就没必要产生人生短暂、功业未就的悲伤,不如趁此刻(今生)清闲无事,好好享受一下明月和清风。一想到那里,作者的心境自然就旷达了,因为佛家的思想使他解决了一个困惑苦恼的难题:怎样使有限的生命求得永恒?由此看来,从苦闷到旷达,这个思想的转变也渗透了佛家的轮回思想。

赤壁赋赏析【第二篇】

关于苏东坡在《赤壁赋》里表露出来的人生观。有这么一幅赞颂苏东坡的对联:“儒道佛三教扬精粹,政德文千载树楷模。”这对联说明在苏轼的世界观里融合了儒道佛的。思想。在他之前,唐朝有王维、白居易、司空图等人理解儒、道、佛的思想影响,即所谓“儒教饰其身,佛教治其心,道教养其寿”,三者互不相妨而成一心。宋代理学就以“月映万川”(朱熹云:“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的看法,使儒家与佛老相融合,成了三教归一。从总趋势看,是三家融合,从其内部看,却充满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梦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道德的矛盾,消极与进取的矛盾。心理世界的结构资料是极其丰富的,要战胜矛盾而融合贯通是十分艰难的。正因如此,苏轼在融合和战胜这些矛盾中,流露出的智慧和才华,充分地体此刻他的诗文之中。明白这一点,对于深入解读苏轼的作品,作用甚大。

《赤壁赋》【第三篇】

《赤壁赋》 4

赤壁赋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4.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5.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请大家欣赏两幅对联:

1、 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2、 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介绍乌台诗案情

二、 简介作者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得十分明确而详尽:“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三、作品及背景

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要做到“体物”与“写志”的完美统一。

探究:赋是古老的文体之一。“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

四、朗读课文

1、 听录音

2、 学生朗读,正音正句

3、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举酒属(zhǔ)客 歌窈窕(yǎotiǎo)之章

少(shǎo)焉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冯(píng)虚御风 扣舷(xián)而歌

桂棹(zhào)兮兰桨 溯(sù)流光

幽壑(hè) 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lú)千里 酾(shī)酒临江

横槊(shuò)赋诗 江渚(zhǔ)

一叶之扁(piān)舟 举匏(páo)樽而相属(zhǔ)

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shùn)

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 洗盏更(gèng)酌

肴核(yáohé)既尽 杯盘狼籍(jí)

相与(yǔ)枕藉(jiè)

五、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

六、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指名朗读课文

二、 学习第一段,并思考:

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

提示:可分三层

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1篇长诗前的小序。

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

2、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赤壁赋赏析【第四篇】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境。

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终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进取的一面,但也包含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402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