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长方体的认识 说课稿【最新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57532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长方体的认识 说课稿【最新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长方体的认识 说课稿【第一篇】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课时。本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长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本课时内容主要探究长方体的特点。通过学习长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其心理特征,我利用“农远资源”的教学设计经过筛选、整理,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备课过程,我自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及认识它们的长、宽、高。

(2) 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多媒体课件,粉笔盒、制作成的长方体纸盒等物体。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也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要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我利用“农远资源”教学手段,采取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并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我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本节课,我指导学生的学法途径是: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 、“说一说”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利用“农远资源”的教学课件出示图片: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图片。引出问题:这些图片是什么形状?(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接着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立体图片,引出问题:这些又是什么图形?告诉学生这些图形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并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很自然地导入新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和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学生很自然得初步认识在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分小组,将教材第145页附页撕下来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附页面是长方体的展开平面图形),利用“农远资源”的课件图片教学辅助,让其学生直观的看清楚长方体的展开,先用手摸一摸, 数一数,说一说,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这一环节重点认识长方体的面相对的位置关系。然后验证相对的棱是否相等。进一步推导相对面的大小关系。也达到了认识长方体的特点的教学重点。

本活动设计利用学生探究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推理,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在总结长方体特征后,直接指出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智慧屋,包含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多种题型的练习,培养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基础。这样的练习题,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棱长总和之间的关系。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我比较注重直观、简洁的板书设计,它能及时的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掌握。

总之,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我充分地利用了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设计教学。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出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丰富、方便、快捷的农远教育资源,高效地拓展了教与学的空间, 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必然,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长方体的认识 说课稿【第二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火柴盒、电脑课件。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中我从复习平面图形入手,然后认识立体图形,进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具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用集合图形表示它们的关系。

在创新应用上,我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实际进行测量。通过做一做,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长方体的认识 说课稿【第三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我是第 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内容长方体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方面对此说明。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认识长方形以及长方形的面积,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初步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等

学具准备:长方体的 长方体模型等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基于《教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教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学理念,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本节课中,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所以我以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为新课作好铺垫。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究

安排学生自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让学生思考“对看似简单,生活中常常见到的长方体中隐藏着些什么秘密?”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1、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让学生应用自己的学具(长方体纸盒)通过摸一摸,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算一算等实践活动,发现长方体面的个数,每个面的形状,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哪些面的长和宽是相等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哪些面的面积完全相等。接着让学生交流获取的知识,同时运用课件演示,巩固新知。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用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准备12根小棒,分别是绿色、红色、黄色小棒各4根,各种颜色的小棒长度相等,8个三角接头。为学生提供一个操作,探索的空间,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拼出长方体。教师引导学生“触摸”感知长方体的棱和顶点,通过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棱和顶点的特征,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汇报长方全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归纳。

长方体是由6个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主体图形。它有8个顶点,12条棱且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明白,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长、宽、高。

4、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围绕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不定位观察,定位观察逐步抽象得出,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5、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看得到的棱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棱用虚线表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形体观念。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突破教材难点。

(三)巩固练习

这部分我主要设计了三类练习分别是针对练习,基本练习及拓宽性综合练习。这样,体现了《数学课程》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四)课堂体验

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类似“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本课从 “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出发,在整堂课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为求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长方体的认识 说课稿【第四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课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强化认识并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下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及对教材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根据几何知识的'教学特点、本节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发现法:通过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些实物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来获取知识。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除了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做一做来学习新知,同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根据课程标准,采用直观演示、观察发现等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之前,我将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用品(有柜子、礼品盒等),询问学生:“屏幕上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在学生积极回答之后(长方体/正方体),板书今天的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

(二)探究新知

我将从5个知识点来进行新知的教学: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首先请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闭上眼睛摸一摸,想一想:“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让学生告诉我他们的发现,然后我将拿出长方体,边摸边讲解:什么叫面、棱、顶点。

这里设计让学生闭上眼睛手摸长方体,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我将出示学习提纲:请用手中的学具数一数,并想一想“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几个顶点?”让学生根据提示来自主研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研究完了可以和同桌交流。抽取学生反馈研究成果,并通过询问其他学生“这个答案对不对?”师生相互讨论,互动总结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些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正方形,相对的面相等;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进行长方体的作图。

首先向学生提问:“刚才我们认识了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做顶点,那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什么呢?”让学生们给三条棱取名字,然后我总结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用多媒体展示一个标注了长、宽、高的长方体图形。

随即,请学生们再次拿出长方体学具,将它放在眼前的不同方位,观察:“你看到了长方体的几个面?都是什么图形?”学生反馈(1个面、2个面、3个面。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电脑演示直观图,同时进行说明:我们在作图时,除了前面和后面为长方形外,其它各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是长方形,看不见的棱用虚线来表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4、认识正方体并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我先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调整,使它们相等,将会得到什么形体?”同时演示将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得出结论: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接着出示学具“魔方”正方体,让学生根据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自主研究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出示自学提纲:“正方体有几个面?大小怎样?正方体有几条棱?长短有什么关系?正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研究完后我将对其特征进行总结。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运用学习迁移认识正方体,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来提高学习兴趣。

5、长方体、正方体间的关系。

我将让学生总结前面讲到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进行对比,说一说它们相同点和不同点,挑学生反馈,根据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我们可以采用集合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并用多媒体展示。

这一环节设计旨在师生共同梳理所学知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

言进行描述,意在培养学生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多种练习,巩固新知。

本节课我设计了简单的填写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

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相对的面(),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正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有()条棱,长度();正方体是特殊的()。

2、三条棱相交处叫(),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长方体的()、()、()。

3、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左边的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相交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四)课堂小节

在小节环节,我将让学生谈一谈体会,概括本节课所学知识,再由我补充本节知识要点。并对学生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点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合作、大胆思考给予肯定,并提出希望。这样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会数学的决心。

(五)作业布置

为了使学生再次巩固新知识,并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本节课我布置的作业是课本p31的第1、第5道练习题。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特征的对比及两者间的关系图,清晰地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总之,本节课我主要以演示、观察、研究的方式,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总结归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长方体的认识 说课稿【第五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应依据《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和经验。”

依据《新课标》理念,义务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针对“空间与图形”,学生需要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依据课标和教材的教学建议,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学生在学习中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也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以观察发现,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长方体的认识 说课稿【第六篇】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一 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以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 教学方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次课的教学过程为:

五 教学过程

(一)从分类中引入

1、请看大屏幕,以4人组为单位,把大屏幕上的图片进行分类。

小组汇报。要求:你们是怎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接触过的物体图片,体验到数学于生活。学生在分类时,有的按制作材料不同分类;有的按形状不同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颜色分类……课中让学生知道数学课研究的是形状,大小,颜色和材料不是数学课研究的对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2、仿照以长方体与非长方体为标准的组分类法,请大家把所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挑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课题)。把另一堆放在一边。

(二)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1、拿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后,问:它是什么图形?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后讨论特点,并说明你怎么证明?

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例如证明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积。

(2)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

(3)也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用相对的面去比。

……

[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让学生观察长方体面的特点后,验证自己的观察。验证的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2、在你们分出的长方体中,有没有特殊的类型。学生汇报:

(1)有一个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而且2个正方形大小相等,4个长方形大小也相等。

(2)有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这一类(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方体或立方体)是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并让学生画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再让学生猜想一下,有没有一个长方体有4个面都是正方形,2个面是长方形的呢?[ 从一般的长方体到特殊的长方体,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猜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1、自学课本1-2页了解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

2、用小圆球(顶点)和4种不同长度(分别以a,b,c,d表示)的小棒(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如下图)。

3、出示小组合作制作要求:

(1)每组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2)制作前先小组讨论填好材料单;

材 料 单

模 型 顶 点 棱

(小圆球) (小棒)

a b c d

长方体 个 条 条 条 条

正方体 个 条 条 条 条

(3)按材料单准备好材料;

(4)制作完成后,讨论棱和顶点有什么特点。如果材料不够或有多余,请说明为什么?

4、小组活动。

5、汇报:长方体是怎么准备材料的?顶点有什么特点?棱有什么特点?正方体怎么准备材料?顶点和棱各有什么特点?

[ 通过观察—讨论—准备材料—制作—汇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的特点。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在设计填写学生报告单中巩固

请大家按小组设计一张学习的报告单来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 课堂小结用实验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报告单,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填写,在填写报告中理解知识和反省自已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五)课外延伸中深化

1、找一个火柴盒和魔方,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宽、高。

2、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外实践操作,把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长方体的认识 说课稿【第七篇】

1、教学内容:执教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长方体的认识。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而且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形体观念。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并掌握其特征。

在能力训练方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实践第一”的观点,享受成功的喜悦。

3、教材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五年级的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作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的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做一做等实践活动,逐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人。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想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一)温故布新、创设情境

先复习了学过的图形,从中认识到立体图形。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以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自由发言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为新课作好铺垫。考虑学生对于面、棱、顶点的认识有困难,因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探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让学生先自己结合手中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完成导学案(一)考虑学生直接填写长方体的特征表有困难,先让学生完成我们能发现:其实问题和长方体的特征表相近,只是这里没有涉及相对的面、相对的棱。同时也为小组合作完成长方体的特征表打下基础。

2、探讨长方体棱的特征是难点:让学生在小组中完成,同时给每组准备了3种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小棒,每种颜色长度相等各四根,8个顶点。在拼摆前先让学生给小棒分类,为给为长方体的棱分类打下基础。学生提供一个操作、思维的空间。学生利用拼出的长方体,这样能较好地理解、掌握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方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叫做长、宽、高。

4、认识透视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围绕“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不定位观察、定位观察逐步抽象得出,看到的面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面用虚线表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形体观念。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材难点。

(三)成果展示、演讲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导学案。师生共同理解问题,加深理解。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深化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拓展:方形西瓜,学知识的用途。

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五)反馈训练、布置预习

学生完成练习案

预习: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的认识 说课稿【第八篇】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由我们五年级五位数学老师共同设计的这节《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由魏老师精彩的展示给了大家。下面就由我来对本节做一下点评,如有说的不到和歉缺之处还望各位评委和老师多多包涵。我认为本节课有四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教师讲的“实”,学生学的“透”。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的明确,落实的有效。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思想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而本节课很好的完成了这两个目标。通过学生的自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教师课件的生动的展示。学生很好的掌握了面、棱、顶点的特征很好的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

第二个方面:本节课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长、宽、高的认识,难点是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区别。教师始终围绕着重点和难点来展开教学,比如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验证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再通过教师的面、棱、顶点,的课件的演示进一步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很好的区别了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特征,扎实的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轻松的排除了本节课的难点。尤其是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命名,使学生很清晰的知道长方体有两种情况,很有创意。

第二个亮点: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

而本节课最可贵之处就是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对教材进行处理和设计。

为了达到知识的连贯性教师设计了由点——线——面——体的课前导入,这样设计既渗透了“面”与“体”的关系,又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使本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知识的系统性。在新课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可见,通过认识长方体——探究长方体——做长方体——计算长方体四个教学环节逐步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教学思路清晰可见。

第三个亮点:教师基本功强,课堂气氛活跃。

大家可以看到本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的高,为什么?因为教师的自身魅力赢得了学生;教师过硬的基本功征服了学生;巧妙的课堂设计吸引了学生;课件的生动演示激活了学生;高超的课堂调空能力抓住了学生。在这样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细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节课可喜的效果。

第四个亮点:课件直观、具体、为课堂增光添彩。

本节课的课件直观、具体,惟妙惟肖,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体现了高科技教学的优越性,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空间观念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它是本节课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然再好的课堂也不能面面具到,听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少了一些相应的练习,为此我觉得是不是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再丰富一些,教师的激情应该再高涨一些。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不成熟的意见,还望各位评委和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357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