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学术(5篇)

网友发表时间 877654

【导言】此例“学术(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学术1

[关键词]绥远旅平学会学刊;学术期刊;萌芽

随着的兴起和发展,内蒙古的一批知识青年和省外求学的内蒙古籍学生,纷纷依托同乡会、同学会及学会组织,创办了《蒙古留平学生会》《绥远旅平学会学刊》《蒙古月刊》《励志月刊》《蒙古向导》《新蒙古月刊》等进步刊物。如《绥远旅平学会学刊》(以下简称《学刊》)系在北平的绥远籍学生约于1919年成立的刊物,是以传播文化、砥砺学问、关注现实、反映民生疾苦、改良社会为宗旨,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介绍国内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及新思潮、新学说,研究内蒙古绥远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实际问题的进步期刊。该刊除设立《评论》《会务报告》《文艺》《书报介绍》等栏目外,还设立《学术》《论著》栏目,用较大篇幅登载学术性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兼具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在思想性、逻辑性、行文结构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很成熟的学术论文,故《绥远旅平学会学刊》应属于内蒙古学术期刊的萌芽,在内蒙古期刊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学刊》刊发的学术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刊》刊发的学术文章起到了砥砺学问、传播学术的作用,其内容涉及绥远省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如在政治方面,有《县政府在训政期间的地位与作用》《绥远政务的概观并对于当局者的希望———就吏治与自治而言》《所谓(帝国主义)》等文,这些文章关注绥政,评论制度,既批判监督,又建言献策,为绥远的政治改革开出良方。对经济领域进行研究的文章如《合作运动给与现代经济组织的变动》《发展绥远农业的刍议》《抵制日货声中我们应如何推进绥远的毛织品》等,这些文章对绥远的经济现状进行了中肯的分析,提出了诸多操作性很强的建议。在教育方面,有《几个中国教育行政问题的讨论》《怎样发展绥远的女子教育》《中国教育现状的分析及今后建议的刍议》等文,对绥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和严密充分的论证,并针对教育领域存在的弊病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在《学刊》发文的有些作者在文学历史领域造诣很深,所发表的作品如《常平仓、义仓、社仓,清苗法之沿革》《魏晋南北朝之学校状况》《词的演变》《五言诗起源考》等,都是基于对大量古典文献进行研究而总结出的学术成果。除此之外,所刊发的学术论著还涉及管理学、哲学、法律、心理学等很多领域,选题切合实际,论证充分,在思想性、逻辑性、行文结构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是很成熟的学术论文,使刊物的质量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内蒙古期刊。

二、《学刊》刊发的学术文章的学术性

学术是指较为专门的、有系统性的学问,学术文章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它的内容是作者在某一学科领域中对某一课题进行潜心研究而获得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的特点。(一)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文章要客观地立足于实际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论证材料充分、准确、可靠,得出的结论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并能据此提出中肯、可行的解决办法。《学刊》中的论文多是学者们立足于所生活时代的社会现状,以社会上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多为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和对策。如曾经就读于北平中国大学经济系,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者张遐民,十分关注绥远实业,在《学刊》发表的《绥远省钞价格跌落的因果及今后整理的管见》《从此次的整理说到今后平市票的前途》《抵制日货声中我们应如何推进绥远的毛织品》等文均是针对绥远实业之弊病,从专业角度进行了客观深入的分析,并开出了治理良方。《绥远省钞价格跌落的因果及今后整理的管见》一文,是张遐民针对当时绥远省钞价格跌落而使民生凋敝的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而著,是1篇思想性、实操性、结构性都成熟的学术著作。首先,作者深刻揭示了绥远省钞价格跌落的原因,即各路军阀退踞绥远后,均以军阀的威力或政治名义向绥省唯一的金融机构———平市官钱局———进行勒索,从而导致平市官钱局资金匮乏而滥发纸币,最终造成省钞价格大跌。加之平市官钱局发行的纸币不与外省流通,在资金薄弱、范围狭小的情势下势必导致钞票价格跌落。其次,作者分析了省钞价格跌落带来的不良后果:运用推理分析法揭示了省钞价格跌落、物价上涨,必然导致民众利益受损、谋生困难的逻辑关系;运用调研法获悉在商会注册的商户由原来的1500多家已缩减至半,走贩外蒙、新疆的驼商由原来的十六七家缩减至不足十家等商业状况,得出了生产力减低、贸易停滞等不良影响。最后,作者对整理省钞、改变经济危机提出了现实的解决办法:(1)筹备现金,包括地方筹划和向中央贷借等途径。(2)变更官钱局的组织,使官钱局的行政与政府分立。(3)用限数兑现和分类兑现两种办法将准备金兑现。[1]以上三点都是依据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政局而提出的具体明确的方案,作者还进一步论证了三种方案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并强调了政务、财务公开和监管的重要性,可谓观点鲜明,论证充分,结论深刻,对策可行。1931年,绥远当局提出了整理平市票、稳定省钞的具体举措,但该举措诸多方面均不利民生、难以奏效,舆论界纷纷发文指责,对此,张遐民又发表《从此次的整理说到今后平市票的前途》一文,通过分析研究后就当局举措发出议论:首先,作者用采访调查法总结了票价低落给地方民众带来的痛苦,说明了钞票价格稳定的重要性,间接地指出了混乱的政局、腐败的体制是导致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其次,作者对省府颁布的整理平市票的办法提出了三点忧虑:(1)平市的旧账不公开宣布难以提高人民对票价的信用。(2)现存的准备金额较旧票的票面额相差甚远,将来恐难维持票面一定的价格。(3)省内其他不兑现纸币的票面额已经超出新钞票面额数倍,将引起恶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后,作者从平市的组织、现金的筹备、收兑旧钞及发行新钞的方法三个方面给出了稳定平票的举措。[2]该文从立论上讲是针对绥远当局调整平票的具体举措,在对策方面是对《绥远省钞价格跌落的因果及今后整理的管见》中所提方案的进一步补充和说明,两篇文章可洞见作者的理论深度和学术水平,不仅是对民国时期绥远金融局面的深刻阐释,也是绥远学术史上的不朽之作。此外,在《抵制日货声中我们应如何推进绥远的毛织品》一文中,张遐民通过实地调查归纳总结出了绥远省毛织品不发达的原因,如机器不良、产品不精、价格高昂、成品不多、运费繁重等,但主要原因是绥省当局者对毛织业不提倡、不鼓励、不引导,指出了绥远当局者变动频繁,每每上台后都大唱“振兴实业”“开发利源”的高调,却不去落实,揭露了统治者愚弄百姓、吹嘘功绩的虚伪做派。作者继续阐释了毛织品对绥远实业的重要性,并指出现实路径:在积极方面,政府应创办小规模的毛织品工厂,在平津等地设立分销所,量情减免毛织品运费;工厂应改用毛织机器,充实工厂资本,雇佣熟练工人。在消极方面,政府应令地方各官署人员一律穿用毛布,施行奖励办法,聘用专家改善牛羊种子;工厂应该顾及信用不要轻易动摇价格,合聘专家以便随时指导,成立设计委员会和检定委员会。此外,还应该抵制日货,使绥省毛织品得以推广。[3]可见,该类学术文章是建立在对当时的行业现状有深刻了解、有专业知识并进行实践的基础上的科学分析,是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反复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的力作。(二)创新性。创新性是学术研究及学术论文的价值和生命力,需要研究成果有新意,具体表现在: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的研究;或者发前人所未发,对前人不曾发现或探讨的问题提出质疑;就已有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维度,运用不同的方法,用最新的实践,针对不同表现,提出新意,填补研究领域的空白,使研究更加深入、全面。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分裂混战、列强入侵的局势下,绥远社会动荡,政局混乱,兵匪交加,天灾人祸频仍,实业不兴,民不聊生。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新思潮、新观念不断涌入中国,冲击和影响着学者们的思想,有志学人对家国苦难深感忧虑,经世致用的家国情怀和丰厚学养让他们纷纷从专业角度对社会弊病进行深入剖析,撰写深刻的理论文章为家国命运谋求治理良方,可以说,此阶段发表的学术论著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多为发前人所未发,其创新性毋庸置疑。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农村推行了较大规模的农村合作运动,由此建立了数量庞大的各类农村基层合作社。合作社的类别涵盖较广,分类标准也不同。学界对于不同政党,不同社会团体组建的合作社进行了很多研究,王泉的论著《合作运动给与现代经济组织的变动》《农业金融十年计划与绥远合作运动》,选取绥远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一个案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合作运动给与现代经济组织的变动》[4]追溯了合作运动的国际缘起,分析了合作运动历史的演变过程,阐明了合作的定义、性质、法制,并据此对中国现行的合作社进行分类,分析了其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制度、分配制度、金融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带来的影响。《农业金融十年计划与绥远合作运动》一文,作者介绍了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原因及农村合作运动的现状,将农业银行和农民银行进行了比较,认为当时绥远成立的由私人集资和公款联合成立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实则与《合作制度法》背道而驰,因此,应取消绥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和省赈务会,请求中央拨款补助,以《农业建设实施方案规定办法》为准则制定金融振兴计划,并筹备由公款创建的农业银行和绥远省农业金融委员会。[5]针对当时封建制度的弊习在的家庭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张恺然发表了《急应改良的几个家庭问题》,指出来家庭破产的主要原因:(1)遗产制之弊,即遗产传子孙,但子孙不上进者会滋生懒惰习性,甚至会成为社会败类。(2)大家庭同居之弊导致家庭秩序难以维持,权利稍微有出入便生冲突,导致婆媳抵牾,妯娌不和,兄弟不亲。(3)婚姻专制之弊,即父母包办的无爱婚姻使青年倍受摧残。(4)受过新思想洗礼和新式教育的年轻人,具有自由、理想化的婚姻恋爱观,处理家庭矛盾时容易产生消极绝望的心理。[6]此外,作者还依据实际情况列举了当时婚姻的四种组合方式以及财产划分方式,例证翔实,材料充分,具有说服力。最后,作者针对导致家庭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良办法。(三)理论性。理论是在实践中总结而来的客观规律和经验,是实践的凝练、提高和升华,最终用于指导实践。学术论文的理论性体现在对一系列问题和材料进行总结和分析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提炼出普遍的客观规律,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学刊》的作者无不是生长于斯,对社会环境有切身的体会,对自己学习研究的领域有着清楚的研判。曾就读于绥远女子师范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师范大学的卜效霞先生,对中国以及绥远的教育现状有全面的了解,曾在《学刊》上发表了数篇研究教育问题的学术论著,如《中国教育现状的分析及今后建议的刍议》《怎样发展绥远的女子教育》等。当时封建落后的中国家庭观念认为,男子的最高追求是扬名立万、光耀门楣,只求个人荣华富贵,不顾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危;轻视女子,认为女子本来属外,只需要遵守“三从四德”,不必接受教育,也无所谓人格;抹杀儿童的天性,过早教育其谙于世故,致使儿童“少年老成”。对此,卜效霞在《中国教育现状的分析及今后建议的刍议》中批评了这种错误教育观念对中国教育发展的阻碍作用,阐释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家庭教育应自然化、科学化、社会化,应教授子女知识,重视对子女健康、健全的人格的培养,使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对于中国学校教育落后的原因,卜效霞将其归结为三点:(1)财政方面,当时中国社会政局混乱,军阀因利害冲突连年混战,财政主要用于军饷,无暇为教育拨款,抹杀了教育的生机。(2)观念方面,受传统的“礼义”等观念影响,中国教育缺乏科学精神,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3)办学方面,学校营利目的强,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也不能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计划。学校软硬件设施较差,教师待遇难以保障,没有施行西方国家的强制义务教育制度,小学教育不普及,职业教育未出现。据作者引用的教育部调查数据,当时中国共有三千七百一十九万学龄儿童,受到学校教育的仅有四十三万人,受教育比不足%,可见中国的教育落后状况。同时,作者还将中国教育状况与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进一步揭示当时中国学校教育的病态。对此,作者认为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应该顺应二十世纪的时代潮流,在思想、理论、行动上做合乎时代需要的教育。因此,作者提出了统一教育制度,施行强制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独立等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重大教育改革举措。[7]除此而外,针对当时国民政府提倡的改革县政方针,张遐民发表了《县政府在训政期间的地位与作用》一文,他依据百姓遭受的剥削和苦难以及县政腐败的现状,犀利地指出了封建官僚体系下的县政长官们盘剥百姓只求升官发财的本质特征,国民党集团施行独裁统治,与孙中山《建国大纲》中要求的“民权有所托付,主权在民”之教义背道而驰,直接指出国民党的训政是失败的事实。[8]绥远省设立了县政研究会,李启元发表了《绥远县政研究会与裁局并科后之旧行政效率问题》一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民国成立后,鼓吹由专制变为民主,但是却一如旧观的真相,政治上没有任何进步。他指出行政改革之研究为现在中国政治上最迫切的需要,地方政府“裁局并科”不应是简单的形式变化或者粉饰门面,要成立行政研讨的机关,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行政效率。[9]这些文章都能穿过事物的表象从理论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泛泛而谈。综上,《学刊》中登载之学术论文均能立足现实问题,透过庞杂的社会现象和所掌握的材料,揭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本质关系,以专业知识和洞察力得出深刻的结论。其研究方法与结论的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已具备优秀的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而以大量篇幅刊载该类学术论文的《学刊》可视为内蒙古学术期刊的萌芽。

三、民国时期内蒙古学术期刊的特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5篇学术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学术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学术2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学术惰性;学术情怀

高校学报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而言,高校学报办刊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从整体上说是拥有诸多优势的。但不排除仍有部分学报相对处于劣势的地位上,其办刊水平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其中原因固然很多,学界已有所论析,但一些学报编辑自身存在“学术惰性”和缺乏“学术情怀”等原因却鲜被关注。

一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惰性

所谓学术惰性是指研究者的学术活动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状态,是与勤于学术相对而言。目前高校学报的多数中青年编辑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或学位,受过专业的学术研究教育,发表过学术论文,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他们不应仅仅是学术期刊工作者,而更应同时是学术研究者。由于这种双重属性,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惰性既表现在学术活动状态上,也表现在工作活动状态上:一方面,他们较少关注学术动态,懒于写作学术论文;另一方面,他们在编刊时又重形式规范,轻内容的创新及审核,编辑校对差错率较高,少思考工作改进,亦少主动关心学报的健康发展与长期发展。此种学术惰性的产生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一,职称晋升空间受限。一方面职数限制。有些高校学报创办时间较短,编辑人员少,且没有形成合理的年龄差,学校一般只给学报编辑部一个高级职称岗位。受此影响,很多编辑没有晋升空间。另一方面专业限制。高校学报编辑有很多是其他专业背景,在从事编辑学研究时不易出成果,申评高级职称便存在先天劣势。从实际情况看,高校学报编辑评上副编审已属不易,再评编审难度更大。这是其产生学术惰性的最大原因。其二,职业成就感低。部分高校学报通常会有一、两个“亮点”栏目,但从整体上看,各栏目发展是不均衡的,其布局常呈头重脚轻的态势——少数好栏目和大多数一般性栏目形成鲜明对比。要将少数局部优势拓展为整体优势,极其困难。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少数栏目的发展是以占用大多数栏目的发展资源为代价的,由此造成其他栏目发展资源的匮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栏目的生态布局和整体发展。[1]因此,高校学报的多数编辑都在处理普通稿件,比较难有工作业绩,职业成就感无从谈起。其三,高校学报前景不乐观。为了获取有限的优质稿源,学术期刊之间不可避免地会进行竞争。有些高校学报由于没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不被各种期刊评价体系选入,难以吸引优秀作者,在优质稿源竞争中常处劣势。更有一些高校学报过于依赖学报领导或某个编辑的个人能力,抑或照顾校内稿源,而忽视制度建设,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很多高校学报领导不是专职编辑出身,流动性强,较少认真进行学报的长远规划,亦较少考虑编辑的职业发展。这不但浪费了有限资源,还可能因此丧失真正的长远发展的时机。影响及于学报编辑,其对自己的未来不抱什么希望。其四,外部不良学术环境的侵染。一段时期以来,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一些学术研究者的学术道德观念发生扭曲,轻慢学术,追求功利,追奉“不惟学术”“惟职称化”“惟有用化”等功利思想,丢掉了学术研究者所应有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2]在现实生活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有发生,轻学术无道德的伪学者春风得意,得不到应有的处罚,而重学术守道德的真学者则寂寞寥落,甚至连该有的待遇都未必能保证。“惩恶扬善”的环境尚未形成,客观上纵容了学术道德意识的不良发展。在自身学术底蕴不强的情况下,高校学报编辑易受外部不良学术环境的侵染,不能潜心于学术研究。

二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情怀

何为学术情怀?北宋思想家张载曾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此为“横渠四句”。[3]笔者认为,学术情怀的内涵便是这“横渠四句”。学术情怀,既是对学术的真诚热爱和顶礼膜拜,也是对学术的深刻理解和孜孜以求。只有把学术情怀植入心中,学者才会超脱于现实,超越于现实,服务于现实。学术情怀是人生大美,学术情怀是向善的境界。它需要学者努力、坚持、不懈地追求。它是一种历史情怀,也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4]20孟子的浩然之气需要“直养而无害”,学术情怀同样需要自我涵养。其一,高校学报编辑应不忘“学者的初心”。海德格尔说:“艺术是把真理性的东西带到世界上来。”所谓真理性的东西,是指艺术家发现的真、善、美,艺术家的思想便蕴含于这真、善、美之中。学术作品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艺术品,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学者的思想,学者必须在学术作品中表现自己的思想,表现真、善、美。初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是“赤子之心”,具有与生俱来的博爱、真诚、责任、进取等品质。学者的初心,就是为人们的生活增添真善美。学者须牢记初心、忠于初心、守住初心,只有这样,他及他的作品才能得到人们真诚的尊敬与喜爱。德才兼备,是优秀学者的自觉追求,是学术至善的完美体现。“人之初,性本善。”作为社会精英,学者更应心存善念,口出善言,身行善举,做一个真正的善人。学术之所以能给人以向善的力量,正源于学者在学术作品中倾注了善心与善念。学术的公益性,决定了学者不能只有一己之私,不能只为一己之利。只有心存善念,心有大爱,才能让学术走进公众,服务公众,赢得公众。学术为民而作,应是一个优秀学者的自觉理念,亦应能显示他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学报是发表学术论文的阵地,高校学报编辑应坚决维护学术性这一学报根本属性,不忘学者的初心,与学术和学报同荣辱、共进退。其二,高校学报编辑应追求“学术不朽”。司马迁把著书立说称作名山事业,曹丕也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5]人的生命历程有限,但学术研究可以充实生命,学术作品可以延续生命,在学术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学者的灵魂;这灵魂是创新,是自信,是追求不朽的精神。什么是不朽呢?既能满足民众一时之需,更能满足民众一世、数世乃至万世之需,是为不朽。能想出办法满足民众一时之需的人,是智者,而能想出办法满足民众一世、数世乃至万世之需的人,则是大智者。流传于世而不朽的文章是前人遗馈后世的精神食粮,是后人学习传统智慧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真正的学者,不是单纯“为稻粱谋”而学术,而应该对学术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热爱,自觉承担起使命和责任。只有做无愧于历史的学术事业,才会得到无价的回报——学术会记住你!历史会记住你!说高校学报编辑应追求“学术不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心态、一种境界。当他用心去享受这过程,把“享受”当作其编辑人生的常态,那么,他的精神将得以升华,后人将通过不朽的学术作品而记住他、感谢他。其三,高校学报编辑应注重“学术大美”。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4]96爱美是人类的天性,而美的事物则有大有小,真正的学术研究“充实而有光辉”,属于世间大美。学术大美既源自外在的形式美,也源自内在的内容美,它不会从天而降,轻易获得,而需要学者们付出劳动和汗水,付出耐心和寂寞。只有付出劳动和汗水,付出耐心和寂寞,学术之美才会绽放。这创造学术大美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美,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之美,是一种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之美,是一种从失败到成功的奋斗之美。作为学术成果的重要贡献者,高校学报编辑参与了“学术大美”的创造过程。他们以高校学报为阵地,倾听学术的声音,把握学术的律动,追求学术的真善美,并让真善美的光芒引导心灵、升华灵魂。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将窥见学术的真谛,获得历史的定位。其四,高校学报编辑应耐得住寂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三句话描述理想的人生境界: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独辟蹊径,耐得住寂寞;其次须孜孜以求,辛勤付出,坚持不懈,百折不回;最后则功到自然成,一切辛苦化为成功的喜悦[6]。耐得住寂寞,是走向成功人生的起点和必经之路。在学术浮躁的当下,耐得住寂寞更是学术研究中一种值得提倡的美德。“古来圣贤皆寂寞”,那是因为圣贤的内心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追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走在时代的最前列,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一时难得世人理解,所以他看起来是孤独寂寞的,但其实,他的内心充实而崇高。学术研究堪比圣贤事业,学术生活亦是寂寞的生活。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从事学术研究需要学者远离生活的喧嚣,把人生精力用于对世界的认知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上。高校学报编辑亦应如此。在从事编辑工作时要耐得住寂寞,当好幕后英雄,“为他人做嫁衣裳”,全心全意编好每1篇稿子;在从事科研工作时也要耐心打磨自己的作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打造学术精品。高校学报编辑应守住一份寂寞,让内心徜徉于学术之间,用心与学术对话,让学术给生活加油,在学术追求中融入对生命的思考,这样,就能在寂寞中攒积前行的力量。

三高校学报编辑学术情怀的践行路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伟大情怀,见诸实践。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情怀有自己的践行路径。其一,高校学报编辑要不断提高改稿能力和写作能力。改稿能力指编辑在初审阶段帮助作者优化稿件的能力。改稿是高校学报工作的基础,是高校学报编辑初审工作的主要内容,应予以高度重视。高校学报的很多稿源是工作研究类论文,因而,提高改稿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编辑本人要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多写编辑出版研究论文,探索总结工作研究类论文的写作目的、写作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自己都没有写作能力,又怎能去帮助别人优化稿件呢?高校学报编辑不断加强改稿能力的途径还有:参加编辑资格考试;参加编辑业务培训和自主学习;继续从事自己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正确认识“待改稿”。待改稿未必是烂稿,很多待改稿如同璞玉或原钻,编辑要有研磨师的眼光与技巧,帮助作者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修改意见。编辑要放下身段,摆正心态,将改稿视为交友与学习的机会。编辑如果认真审阅稿件,进而提出中肯的、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那么绝大多数作者都会虚心接受的。改进后的稿件得到认可并最终得以发表,作者则会从心底感激编辑,并乐于与编辑交朋友[7]。对编辑来说,这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其二,高校学报编辑要不断优化论文写作指导。除了在编稿改稿时做好单个作者的论文写作指导外,高校学报编辑还要争取机会参与有关于教师论文写作的指导培训授课。如有些地方在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安排了一定课时用于学术论文写作的培训,这时候,资深编辑就是理想的师资。他们有撰写学术论文和投稿的经验,更熟悉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而他们所拥有的丰富的稿件处理经验更是作者所需要的。这些资深编辑主动走出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积极服务于社会,既能为学报树立良好形象,又能为学报扩大稿源并提高稿件质量[8]。随着学术自媒体的发展,编辑还要掌握并善于利用技术手段,如开通工作微博、工作QQ群、工作微信、工作微信群等,为编辑和作者搭建多样化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为作者提供便捷的服务。高校学报编辑可以精选“优质”的学术学习资源,供水平较低的论文作者学习借鉴,如此,则能“授人以渔”,收事半功倍之效,作者可以自行下载学习参考资料,编辑也就不必再像以往那样费时费力地一对一讲解或用电子邮箱、QQ发送相关资料了。其三,高校学报编辑要持之以恒做好一两个学术专栏。国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体制机制改革为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所有非时政类报刊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实现出版产业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学术期刊清理、发展科研、净化学术环境等国家宏观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学术的繁荣与发展,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不断问世。科研成果需要快速普及与转化,这给高校学报提供了丰富资源。高校学报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传播学术的媒介角色。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的关系密切。随着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经费的增加,只要高校学报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及经费预算,很多高校基本上都会支持。这使高校学报有条件支付各种费用,特别是优厚的稿费、审稿费、约稿费等,甚至学术会议的举办费用,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基础。高校学报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可以充分吸收其他优秀学术期刊的先进经验,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校学报编辑要利用有利时机,敢于打破常规,出奇制胜,办好一两个学术专栏,创造性地推进学报的发展。其四,高校学报编辑要不断改进编务工作。常见的编务工作有:制作中英文目次、费用表;邮寄样刊、用稿通知、稿费、明信片;登记来稿和记录稿件编辑状态;处理专家审稿事宜和印刷事务等,这些工作在高校学报编辑部中通常并无专人负责,而是由编辑兼任。编务工作属于日常的、事务性的工作,琐碎繁杂、重复机械。要思考如何改进编务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以腾出更多时间钻研编辑校对等核心业务,以及促进个人学习、推进学术研究。比如利用EXCEL格式的“作者名录”,可以制作一个当期的作者名录,进而制作中文目次、英文目次、稿件编辑状态、送样情况、样刊邮寄目录、稿费审批表。扩而大之,学报编辑部可制作一个所有作者的名录,用于稿件统计分析。此外,还可应用电脑自带的批量处理技术,利用Word“工具”栏里的“邮件合并”功能,处理打印信封、用稿通知、明信片等编务工作,既轻松又高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技术手段改进编务工作有利于提高编辑工作效率,提升编辑水平。

总而言之,一名真正的学者,应当具有开阔深远的眼界、开放博纳的胸怀、筚路蓝缕的毅力和别开生面的自信,做到反本开新,敢于担当。高校学报编辑应当谨记“横渠四句”,把学术情怀作为内在自觉,克服学术惰性,唯其如此,他才能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成为一个合格的学术期刊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张胤。走出“成长型高校陷阱”:“成长型高校”走向“成熟型高校”的战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14-19,36.

[2]郭玲,郭华,王会。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环境的SWOT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0(10):62-64.

[3]张载。张载集[M].章锡深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320.

[4]孟子。孟子[M].焦杰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5]魏文帝。典论[M]//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59.

[6]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曾垂超。高校学报编辑的“改稿能力”培养[J].出版广角,2013(Z1):68-69.

学术3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不端行为;防范对策

一、引言

一般而言,学术期刊主要刊登的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师、学生及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和学术研究文章。一直以来,在名利的驱动下,学术期刊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则是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甚至利用一些高科技、新手段,让学术不端行为更为隐蔽,更让人防不胜防。这些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不仅给我国科学发展和学术研究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也严重损害了科技期刊的声誉和形象。对此,多位编辑同仁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徐石勇等以《丝绸》杂志为例,对期刊中的学术不端行为的现象、成因及防范措施做了详细剖析[1];田恬等从出版道德角度对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学术道德规范来实现科技期刊的监控[2];冷怀明探讨了撤稿引起的出版伦理问题及处理方式[3]。本文结合自己的编辑工作,就学术期刊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一点看法和措施,仅供同行参考。

二、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

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指原文抄袭、成果剽窃、学术造假、文字、数据篡改、一稿多投等行为。在如今数据库越来越多,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的情况下,原文抄袭或大段文字抄袭较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剽窃别人的思想、观点、成果,调整文字、图表表述方式,一稿多投等现象频频出现。经过梳理发现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主要有:(1)个人原因。一些科研能力较弱,学术水平不高的作者,为了实现自己个人利益(比如职称评定,项目评审,学业毕业等),不惜冒着学术造假的风险,抄袭、剽窃、修改别人论文并据为己有。可见,学术诚信和道德约束力丧失是造成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2)技术原因。虽然现在检测数据库越来越多,但每个数据库收录资料的侧重点不一样,如超星侧重收录书籍,知网侧重收录论文。学术期刊一般都是采用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检测,所以,有些作者就钻了检测系统这个漏洞,大量抄袭、剽窃书籍原文而避开了审查。另外,检测系统只对文字进行,且只能按照原文文字顺序进行检测。如果造假者通过变换文字表述方式,把文字变成PDF图片或做成表格,改变图题、表题等方式就能避开审查。(3)管理原因。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大部分被用于职称评定、项目评审、学业毕业等。稿件从审稿通过到正式见刊,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这就让学术不端者有空子可钻。比如,一些项目评审和高校研究生毕业只需要论文录用通知就行,这就让一些人凭论文录用通知获得项目或毕业以后再从编辑部撤稿,将其论文再挪作他用。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规定,但对学术不端者的惩处力度还是不够,最常见的处罚就是撤消和造假有关的一切荣誉,如职称、奖项、学业等,但并没有引入司法机制,所以造假者才会铤而走险,冒险而为。

三、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

1.严把初审关。初审,是“三审三校”工作的第一步,主要是编辑部就文章内容、、查新、语言表达、文章结构等的审定。编辑部必须按照各个流程一一进行,特别是不能只采用单一的系统,因为每个系统的侧重点不一样,如技术性论文可采用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它主要收集的是期刊文献;而社会科学类论文可采用超星数据的系统,它主要收集的是书籍为主。不同的系统检测的结果有时相差甚大。因此,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应该采用多个系统对稿件进行初审。不合格一票否决。此外,在文章正式出版前还必须再次进行检测,以防作者一稿多投后,因不同期刊出版时间上的差异,使得该文章有可能在别的期刊刊登了而不得而知。本编辑部通过这种做法,已成功阻止了数篇论文的重复刊登。2.严把外审关。外审一般只要求对文章的学术价值、科学创新、正确与否做评价,没有要求专家对是否抄袭、剽窃做评判。因此,建议把该文章的情况一并送与专家,让专家结合看看是否存在抄袭或变相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比如,是否剽窃观点?是否改变表述顺序而避免查出重复?甚至可以请审稿专家对作者参考较多的文献进行比对,看看有无不端行为。这样一来,可能会延误审稿时间。为此,必须不断补充审稿人数据库,注意审稿人文章数量的分配,要给审稿人充分的时间进行审稿。另外,可适当提高专家审稿费用。目前专家审稿费较低,和他们的劳动不成正比,可酌情提高审稿费用,让专家劳有所获。建议审稿费用可由作者投稿时自行支付,这样,也可以减少作者一稿多投。外审一定要采取“双盲”制度,更要避免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审自己学生稿件,尽量杜绝人情稿、关系稿,保证审稿的公平、公正。3.严把作者关。作者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主体,只有从源头上把好作者关,才能彻底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把好作者关,一是加强法律、政策、诚实守信的宣传教育,让作者从主观上不愿做。二是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让作者不能做。比如,当稿件初审通过后,编辑部可以和作者签订一份论文著作权许可及独家授权书之类的协议,让作者明白一旦出现剽窃、抄袭、一稿多投等不端行为,编辑部有权从法律层面追究作者责任。三是如果发现作者有学术不端行为,编辑部除了撤消其稿件外,还可将其列为编辑部失信黑名单,永远不再刊登其文章。同时,向其所属部门反映其行为,建议相关部门在职称评定、项目验收、科研评奖、学位授予等方面考虑此人行为。只有让造假者受到惩处,付出代价,才能让其造假行为得到收敛。

参考文献

[1]徐石勇,叶靖,等。期刊学术不端的现象、成因及防范措施[J].编辑学报,2019(4)

[2]田恬,陈广仁。明确学术出版道德强化期刊编辑规范[J].编辑学报,2017(3)

学术4

学术话语权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依靠学术话语进行传播推广,进而对整个学术共同体产生影响。学术期刊所确立的学术交流的正式渠道、统一流程和标准规范,搭建起了面向学者的广阔交流平台,从而大大提升了学术话语表达和传播的效果,对于学术的发展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历史维度看,在期刊发展史中,出现了许多学术期刊推动学术话语传播及学科发展的成功案例;从现实维度看,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历史方位对加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传播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从责任使命来看,推动学术话语传播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路径。由此观之,面向学术期刊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传播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实践应然及责任使然。

(一)历史必然:学术期刊推动话语传播的成功经验

作为新生的传播媒介,我国的学术期刊在20世纪二三十年展迅猛空前,1934—1935年则被称为“期刊热”或者“杂志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奠基时期,期刊对于学术话语构建与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月刊《新亚细亚》于1930年创办,刊载的文章以探讨中国边疆的开发、建设以及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关系为主,对中国边疆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由历史学家顾颉刚创办于1934年的半月刊《禹贡》研编并举、兼容并包、经世致用,在中国边疆史及边疆现实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了学术救国的典范。这两本学术期刊对当时边疆话语构建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全国抗战爆发后大后方乃至当下的边疆研究工作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934年12月创刊的《食货》,是民国时期第一份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的学术专刊,由时任北京大学教授陶希圣担任主编,其发行量一度高达4000份,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主要阵地,为民国时期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作出了奠基性贡献。晚年的钱穆回忆说:“时(顾)颉刚在燕大办一《禹贡》,陶希圣在北大办一《食货》,两杂志皆风行一时。”[4]史学界有“五朵金花”,即围绕五大理论问题展开争鸣,其中《文史哲》有意识地引导中国古代史分期、农民战争和资本主义萌芽这三场论争,这些论战也让山大历史系名声大震,从而奠定了其在国内史学界的地位与影响力。从我国期刊发展史上的一些例证不难看出,学术期刊对于推动学术话语传播、促进学科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实践应然:新历史方位推动学术话语传播的新要求

从国际维度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与此同时,西方话语霸权长期存在,意识形态领域依然是“西强东弱”“资强社弱”的局面,西方世界主宰着世界学术的走向,引领着世界学术的发展动态,想要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迫切需要传播“学术中的中国”,让世界承认中国有独立的学术,让世界认可中国的学术研究范式;从国内维度看,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临新发展环境,新发展任务,以及新发展命题,党和国家所面临的风险和考验更为严峻,所应对的问题更为复杂,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更为多元,迫切需要学术期刊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迫切需要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为新发展阶段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二、学术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传播的价值遵循

学术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传播,需要广大学者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方向,坚持学术的独立性,既要让中国人民,也要让世界人民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必然要求:坚持学术的原创自主性。原创性是学术话语体系的核心竞争力,是避免话语体系同质化的根本要义,也是学术期刊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缺乏原创性,也就使话语丧失了核心竞争力,从而难以产生广泛深入的影响,难以产生独立的学术体系。构建并传播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归根到底要在话语中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具有“中国味”的学术话语体系的活水源头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要注重开掘本土资源,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吸收和创新性转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呈现出来、表达出来,更加响亮地阐明中国主张,增强对外学术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要辩证看待西方学术范式,“对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与国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都不能照搬照抄,而要立足于自己的学术话语传统、历史脉络、现实经验、实践需求、民众诉求进行创新。”[9]既要立足国内,又要放眼世界,兼容并包,促进多元思想交流碰撞。

三、学术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传播的路径畅想

“当代中国的学术,既要勇于、善于面对世界,讲给世界听;也要勇于、善于讲给国人听;既要让世界听得清晰,也要让国人听得透彻。”[10]新发展阶段,学术期刊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话语体系传播,关键要通过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展示学术期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常态自觉,在传播的内容、形式、手段等多重维度上下功夫,为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难题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分析框架,从根本上增强学术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和说服力,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未来,推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问题导向做好内容生产

学术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传播,首要的是要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做好内容生产。在选题策划环节,学术期刊要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性,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以及深层次的学理内涵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解读。其次,学术期刊要立足中国实际,放眼全球发展,围绕国内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使其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鲜明标识。在议程设置上,学术期刊应立足办刊宗旨定位,坚持问题导向,研究新问题、切准真问题、聚焦大问题,精心打造和培育品牌栏目、特色栏目、重点栏目。如2021年恰逢建党100周年,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很多学术期刊都提前谋划,开辟专栏,邀请权威学者围绕建党百年来的历史经验、伟大成就开展了丰富深入的学术探讨,如《党的文献》从2021年第2期开始,便开辟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专栏,邀请全国高校、党校系统的专家学者如罗永宽、沈传亮、曲青山、林建华等从党的建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党的伟大成就等多重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共开设6期“中国共产党100年的理论与实践”专栏,组织黄群慧、谢伏瞻、王韶兴等学者开展理论讨论。多本期刊同期发声、同频共振,兴起了党史党建的研究热潮,极大地丰富了中共党史的研究成果,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七一”讲话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顺势而为,推出了“学习‘七一’讲话精神”专栏,组织了顾海良、孙代尧、姜辉等知名学者进行学术探讨,总结传播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

学术5

学术研究的目的是发现真理、推动进步,其原初功能为繁荣文化、传承文明。学术评价的初衷和使命是有效引导和促进学术繁荣进步。但当浮躁和功利侵入学术生态圈后,包括学术评价异化在内的学术乱象时有所闻,反思和批评声也不绝于耳。其矛盾源头在于学术研究的内在规律与学术评价之间存在客观的张力。在这些批评声中,由于在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之间承担着某种意义上的“标准”作用,学术期刊受到的压力传导更为明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包含价值判断(主观性强),这使其与自然科学研究(客观性强)显著不同,因此人文社科期刊与科技类期刊在办刊理念和风格上有着明显分野。以科技类期刊的评价方式来评价人文社科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期刊质量(社会效益),自然水土不服,其带来的典型后果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同质化、模式化、功利化,坚守自我和本初变得越来越难。究其原因,包含价值判断的根本特征使得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主体天然多元化。俗语“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蕴含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内容多维性和主体多元化这一朴素道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生态圈(或者说学术共同体)主要涉及以下几类主体:从事学术研究的科研人员、学术期刊,以评价机构、学术团体为代表的各类学术组织、科研机构/科研管理部门。除此之外,由以上几类核心主体衍生或拓展的群体,也是学术生态圈的组成部分,如高校学生、实务部门的理论工作者等。在学术生态圈中,所有主体是共存共生关系。因学术评价牵涉学术生产、消费、服务和管理的各方主体,所涉利益众多,而有利益就需要明确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要求相应主体具备评价能力。尽管存在学科背景和专业深度等差异,但作为学术生态圈的组成部分,不同主体尤其是核心主体都具备评判学术的基本能力,在基础评价标准上也有基本共识,如学术规范性和逻辑性、学术创新与贡献度、学术投入度、学术宽度、学术素养等。这也是学术共同体得以凝聚的基础。就学术生态圈存在的目的和功能而言,学术评价既是所涉各主体的权利,也是其共同责任。由于各组成主体都具有一定的评判能力,评价角度也是多维度的,因此不存在“法定”评价权主体。换言之,组成学术生态圈的每一方主体都具有天然学术评价权,也是当然的被评价对象。以关涉学术期刊的评价为例:期刊可以综合评价作者的学术能力、学风学养等,也可以评价具体的学术成果;作者可以评价期刊运行的规范性、学术评判能力专业性等;评价机构可以评价学术期刊和作者,作者和学术期刊也可以对学术评价机构的客观性、评价结果有效与否做出判定;学术期刊可以对科研机构的队伍发展和学科竞争力做出评价[1],参与学术期刊评价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也可采用评奖、资助、白名单和黑名单的形式对学术期刊做出评价;学术期刊可以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如期刊协会组织的评定等。这就是交互式学术评价的外在框架,其以学术生态圈多元主体的评价权为理论基础。所谓交互式学术评价,是指学术生态圈的各方主体以互动式交流和开放式合作的方式进行自我学术评价和对他学术评价。在这种评价关系中,学术共同体各方既是评价主体,也是被评价对象,评价在双方、多方之间以互动、反馈、合作形式组织化常规化正式化运行,任何一方主体都不是学术话语权的绝对掌握者或主导者。交互式学术评价能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交互式学习,各方通过交流合作、彼此补益形成学术信任,达成对学术成果、学术期刊、学者或机构科研实力等相对一致的客观认识和评价。在评价共识的基础上,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正式化起到制衡和避免功利性俘获的功效。

二、交互式学术评价的相对优势

在寻求建立更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过程中,主管部门一直试图以行政权威引导发展方向,出台了系列文件,也推出了系列举措。但从实际效果看,并未根本上改变当前的学术评价生态环境。一方面,现有学术评价机制固然有缺陷,但仍不可否认其具备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在制度惯性下,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和部分学术群体也对既有的学术评价有路径依赖。然而学术研究自由与科研行政管理存在冲突,任何外在的、带有行政色彩的评价都无法避免对学术研究的限制和固化,并可能导致功利式异化和背离。由于学术具有高度自主属性,建立有效的内在驱动力是完善学术评价机制的有效路径。学术评价实质是对学术声誉的认定,其离不开学术共同体这一土壤。换言之,学术共同体才是学术评价的当然和真正主体。交互式学术评价正是以学术共同体为真正评价主体的机制。与现有评价机制相比,交互式学术评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优势。1.评价话语权的共享性在交互式学术评价系统中,所涉各方都将参与其中,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多元主体的参与促使评价标准更为合理,评价过程更为公正公开。在此种模式下,评价的话语权不再集中于某一方,而转由多方主体共享。话语权的分散共享让评价内容更全面,结果更客观,有利于学术生态圈和谐共处和良性运转。交互式学术评价系统中,无论是期刊还是学者,都不必再围绕学术评价“指挥棒”生存,而转向扎实做好内功建设。2.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对当前学术评价机制的批评和质疑之一就是评价维度单一和评价标准不透明。尽管有个别机构在此方面做出了努力,但尚未形成通用规则[2]。学术评价应该遵循怎样的标准?有论者提出,“唯论文”的根源是单一评价维度的问题,主张学术评价主体应避免单一思维和价值判断标准[3]。还有学者提出,学术评价应该包括纵向比较评价、横向比较评价和现实性评价三个维度,即从学术发展史、研究现状、现实社会的需求着手,从而避免重复性、低水平和空洞化学术研究,对学人和成果的评价应置于该三个维度中进行[4]。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思辨性、情感性、意识形态性等特征,对评价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5],单一的评价标准不符合学科和学术的自身特性,既不客观也不科学,因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是共同的诉求;价值判断的主观性决定了真正多元的评价标准必须由多元主体提出和实施,如果评价权集中于单一主体,那么难以避免评价标准取舍和具体操作中的主观影响。在多元主体间实施交互式学术评价,必然会产生不同主体视角的多元评价标准。3.评价过程的双向性、反馈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机制问世时间不长,系统化、组织化、规模化乃至数据化的现代学术评价机制尚处于框架建构与调适阶段[5]。当下有组织性、公开性的学术评价主要由学术评价机构进行,评价对象主要是学术期刊,其突出特点是评价主体和被评价主体二分化。在评价过程中,尽管各评价机构都设置有“专家评议”“征求意见”等环节,然而从实质上看,这种学术评价仍然是偏于单向度的。这种评价机制备受学界和期刊界批评[6],由于其自身缺乏有效的评价反馈渠道和制约制度,多数学术期刊在其中处于话语弱势,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结果,并且不同期刊的话语力被评价结果日益梯度式强化。从评价主体向被评价主体的学术评价是以矢量形式运行的,被评价主体的反向学术评价则是断点、发散式运行。陷于这种单向度被动式的评价旋涡后,学术期刊趋同化变得明显,坚守自我变得异常艰辛,甚至有期刊被迫以“公开信”发出呐喊,激进反抗[7]。与之相反,在交互式学术评价中,各学术主体既是评价方也是被评价方,评价以双向甚至多向度形式进行。由于评价是交互式开展的,类似主观性价值选择和判断的信息得到有效反馈,接收信息的一方也能借鉴式吸收消化。如期刊与作者之间的双向评价,可以实现良好的互促;期刊与评价机构之间的双向评价,可以纠正评价机构自身学科的局限性,可以促进期刊布局和结构的主动优化。4.评价形式的公开性、正式性客观来说,学术生态圈中一直存在交互式学术评价的雏形,但除评价机构的组织化学术评价外,其他主体的评价都没能进入主流。少数有组织评价如“名刊名栏”“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学术自治团体的评奖等,因其覆盖范围有限,自身也未侧重打造学术评价功能,尚未被纳入主评价体系。政府期刊管理部门公布的各种“不合格”“违规”期刊更侧重于行政管理而非学术评价。个别学术主体为主动参与评价付出努力,如华东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华侨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等学术期刊“黑名单”,所起效力也有范围局限。可以说,除了学术评价机构,其他主体间的评价大多是自在式、非组织性的,缺乏正式的运行路径,以隐性、非规范化的方式存在。如期刊和作者之间的互相评价,更多在非正式情况下进行内部交流,不仅是随机和分散的,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从作者对期刊的评价来看,期刊级别、见刊时间是科研人员首要的两个评价标准,之后才是审读专业性、流程规范性等。其中,期刊级别是作者接受的“外来标准”,而见刊时间快与期刊质量之间没有必然正向关系,甚至有可能是负向关系,它们与作者对期刊真正的“学术”评价还有一定距离。此外,自在式的评价中,个别体验和口口相传极易出现信息失真和谬误,导致评价的不客观、不准确。交互式学术评价机制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将这些自在的、隐性的、非组织性的评价公开化、正式化,通过机制化、常规化、规范化塑造,使其加入学术评价主流体系并共同发挥作用,这也是学术共同体的固有意义之一。与现有学术评价相比,评价形式的公开和正式会极大促进学术评价正向功能的发挥,促学术、正学风,进而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5.评价结果的综合性评价主体多元和评价标准多维度保证了交互式学术评价结果的综合性。这种综合结果与当前在文献计量学基础上通过赋值、加权、归一、平均等得出的“综合性”评价结果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既包括定量的结果,也包括定性的结果;既有客观量化指标,也有主观评价;既有总体的结果也有分项的结果。不同的科研管理主体可以根据需要自取其中部分或整体评价结果,各评价主体也可以限定自己做出的评价结果的使用范围和条件。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877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