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实践大全【优质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实践大全【优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实践【第一篇】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体会故事美,陶冶爱国情感。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如《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丰碑》、《再见了,亲人》学习这些课文时,教师应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细心品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
此外,教材中还描写了不少历史人物中的爱国志士,他们身上凝聚着的深厚的爱国之情、至死不渝的报国之志。这些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如不计个人恩怨,一心维护国家利益的蔺相如;临死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陆游;为中国人争气、为祖国争光的詹天佑这些人物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不朽的。学习这些课文时,通过查阅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加上教师点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
(二),体会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水,名胜古籍的文章,他们优美动人的语言似甘醇的美酒沁人心脾。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四季如画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兴国安邦的《林海》这些文章里的德育因素,可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其爱国激情。教学时,让学生反复朗读,创设情境拨动学生心弦,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
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越来越注重自己,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缺乏给予与奉献、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小语教材中也不乏这方面的思想内容。如《古井》、《挑山工》、《白杨》、这些课文,引导学生对它们的深入理解,课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格、关爱他人的情怀。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要看教师如何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披文入境”,只有钻进文中,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语言因素及语文教学活动中去,还要与语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中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从思想情感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理解与表达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想道德素质。
作者邮箱:zhangfengling1234@。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实践【第二篇】
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抓好师德建设,建立教师培训、评估、研究体系,努力建设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作者:陈洪斌作者单位:淮安市第九中学刊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roadtosuccess年,卷(期):“”(7)分类号:g45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素质教育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实践【第三篇】
感知是学习音乐的最初阶段,在学习中,可以运用外部形式直观地对音乐做出初步的判断,能听得出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是不是好听的,特别是在音乐的节奏、旋律方面是不是悦耳动听。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审美直观性上。在最初阶段学生一旦在音乐的外部表现上打动了心灵,他就会产生了直觉的审美感,从而有了良好的学习开端。
1.选择最好的方式让学生首次接触音乐。人对一个事物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第一次接触喜欢了就会一直喜欢下去,如果第一次不喜欢以后也就不喜欢了,学生对音乐的第一印象也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老师要把一个曲子或者歌曲从外部形象上吃准吃透,并准确地展示给学生。
2.以直观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感知音乐。音乐是形象的艺术,但是小学生因其年龄小的特点与知识结构简单的特性,还不能准确地感知、理解音乐。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将抽象的理论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表达,让学生直觉地感知音乐。比如在节奏能力的训练时中,用动物的呼叫声、火车的汽笛声、钟表的滴答声等变化帮助学生感知。
二、以心灵的感化为目标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到了音乐学习的中级阶段,因学生的能力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也发生变化,作品的内容、情节、意境、气韵等要求与学生的心灵感悟交融,从而达到悦心悦意的中级学习目标。此时,音乐对学生的情操陶冶、心灵感化以及人格完善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影响,在此阶段的教学中要把握住这一阶段的教育真谛。
1.发挥音乐作品的美育潜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在小学的音乐教科书,选择了一些艺术造诣很高的作品,比如,歌曲与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美丽,作品中的情景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歌词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美感,让学生感受到情真意切。
2.以不同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小学生的心理情况都表现在外部,很容易被老师发现与了解,老师在上课时就要观察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与个性等。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就不能用统一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学生,而是要引发儿童各自的审美心理潮流。比如,教材中,有些歌曲是歌颂小动物、培养勤劳勇敢的生活品质等,从歌曲中让学生感受到小动物美丽可爱的情感,并产生爱戴这些小动物的`情感。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表现出小动物的活泼淘气,有些学生更能综合地传达出小动物的内在的和外部的复杂情感。作为不同个体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审美体验。音乐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不同情趣,当学生获得深入的歌曲理解后,再让学生在歌唱方法上服从于内容的表现需要方面作努力。
三、以对音乐的创造为目标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学生从直观感知音乐到心灵感化音乐再到创造音乐,是一个递进的过程,而到了创造音乐阶段就进入了最高的学习音乐阶段,在些阶段中,学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有了审美体验的能动性,能准确地把握音乐的内在本质与外在表象,从而达到悦志悦神的高级审美体验。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跨越了直观感受的阶段,从心理上也已经获得了审美情趣,老师也要主动在这一阶段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巧妙的方法从各个方面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1.挖掘学生纯真的本能,发挥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鼓励学生从内心表达自己的情感,发掘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使学生充分展现对音乐的感受。所以,在教学的一开始,我们就要不能在教学中仅是把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否则学生的音乐学习就会尽早地固化,从而走进死胡同。而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把教学当成是学生自由成长的蓝天去遨游、去创造。比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中,让学生从这个题目中想一想,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境,能不能用动作表现出来,让他们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体态动作,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得到美的陶冶。老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就运用科学的组织方式,多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个性审美体验得到充分的发挥。
2.引导学生创造音乐艺术形象。音乐作品都能表达一种情感,作者了作者的心愿。而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合理的方法同作者对话以产生共鸣,同时让学生在作者的影响下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比如,在三年级进行音乐情绪欣赏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四幅情境不同的画面。先让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再根据画面的不同情景想象要每一幅画面配上什么情绪的音乐最能表达出其表现的意境。接着再挑四首表达不同情绪的音乐,这四首表达了欢快、优美、紧张等,再让学生选择;当然,同一首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配在多幅画中。通过这一教学方法,学生对音乐的形象有了更具体的理解,从而唤起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培养了学生创造新的音乐艺术形象的能力。总之,小学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不仅仅是教给学生音乐技术知识,还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引导他们直观感受音乐美,提高他们的审美,鼓励他们进入到审美活动中,多想象、多创造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要多方面培养他们的个性,使音乐教学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实践【第四篇】
摘要: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想获最佳效果,不对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不努力探求新的教育形式、方法和程式,其结果会事与愿违。鉴于当前中、小学生家境状况的不同,接触的周围人员文化素质及道德水准地不同,这些无不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当前语文课上,教师应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一直从事语文教学。以前,本人认为语文教师只要把语文知识教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拿高分就行了。但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才懂得语文教学既是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又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市场经济更是不断地深入和完善,对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要想使人才具有良好的品德,就要从小学一点一滴教育、培养。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而艰巨的责任和任务。教书育人是所有教师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而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是树人的基础,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决策实施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必须从娃娃做起。据有关资料透露,现在青少年犯罪有近50%是在童年时期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街头流浪儿几乎是100%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接受教育,而这一群体又都处在犯罪的危险边缘,所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1.确定本校德育工作的任务与重点,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
如今,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孩子们大多娇生惯养,变得胆小怕事,畏难情绪严重。针对这种状况,我校邀请了本地的一位老红军做专题报告,使学生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并以此为标准,约束自己,克服自身缺点。
2.单纯的说教太枯燥,且收效不大。
于是我们把德育教育融于教学活动之中,把课堂教学变成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各科教学,尤其是社会、语文、思想品德等课努力渗透德育教育,力争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活动中去。我校五年级有一名男生,无组织无纪律,在班中称王称霸,还带领一些同学胡作非为,班中被他们搞得乌烟瘴气,教师的批评教育,他也只是当作耳旁风,照样是我行我素。但自从学了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之后,这位同学变了,变得遵守纪律了,集体观念增强了,教师的适时表扬,使该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他信心百倍,学习思想都有了很大进步。
3.教育无小事,我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教育学生的机会。
我号召全校各班开好主题班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没有突出问题的,也要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我校学生的爱国意识较淡薄,因此,我们每天按时升降国旗,定期举行升旗仪式,做好国旗下的讲话,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开展的“学雷锋、学赖宁”活动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在我校,学生们主动做好事已蔚然成风。小学低年级学生,没有起码的道德知识,就根本无法对其进行知识的启蒙。反之,在品德的培养过程中,必须主动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忌空洞枯燥的说教。譬如说,教育学生爱祖国,祖国从哪爱起?爱勤劳勇敢的人民,爱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这就要学习历史;爱祖国壮丽的山川大地,这就要学习地理;爱祖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就要学有关民族团结、民族政策的知识。离开这些,祖国就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培养爱祖国的情感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学习了这些知识,爱国主义教育自然寓于其中。即使是思想品德教育课也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通过讲述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璀璨的历史文化来实现的。培养学生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操,是借助守卫祖国南疆勇士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来实现的。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培养绝对不可能离开知识的教育。
4.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要想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就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与村委会共同组织的“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全校师生共植树达1000余株,为建设家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后我们又主办了以“我是环境小卫士”为题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孩子的天性是玩,让学生在玩中去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清明节,我校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参观学习,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课。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看似普通,却能折射出少年儿童成长中的方方面面。可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势在必行,是当务之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从知、情、意、行多方面去培养他们,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经过一年来的努力,过去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情形已被你争我赶学先进、争上游、讲文明、懂礼貌、爱祖国、爱人民、遵纪守法的校风所代替。在德育工作的带动下,我校的各项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
5.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会自然产生,它是在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例如:第二册语文课《我爱祖国》一文中“我爱红领巾”,教师就应让学生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它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染成的,我们要继承先烈的遗志,时时刻刻准备着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献身,儿童佩戴上它是无比光荣自豪的。这样才能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的少年儿童在思想斗争时,能用“红领巾”激发要求自己,以“良”战胜“恶”,以“美”战胜“丑”。“我最爱我的祖国”使他们清楚地知道中华民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祖国这块土地上,我们应该爱护它,保卫它,从而使少年儿童树立更远大的理想和美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将来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反之,只顾盲目追求成绩,让学生一味地背字、词、句,忽略思想教育,就会使学生对祖国缺乏理解认识,缺乏爱护、保卫感,就会在幼小心灵上留下不良阴影。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为祖国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食粮,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任务。以上仅是我个人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所做的一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实践【第五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中、小学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1][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实践【第六篇】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引出学生的情教师要具有一股爱学生的真情,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就像五年级教材中理想的翅膀一文中的刘老师,在课堂上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与赞许,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及时给与鼓励,尊重信任学生,尤其对差生要给与更多的关心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实践【第七篇】
我校在围绕“健康与成长”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立健全我校“素质教育月”活动制度。结合我校校园特色,创新素质教育载体,构建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推进模式,在我校逐步形成点面结合、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素质教育长效活动机制,促进学生素质全面主动和谐发展。
“健康与成长”作为今年的素质教育月主题,更是强化少年儿童健康、阳光、乐观性格的教育决策。我们紧紧围绕“健康与成长”这一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深深懂得健康成长的重要性,逐步走向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短短的几个月,我们却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
一、领导高度重视,成立活动小组。
中小学“素质教育月”活动,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切实做到了提高认识,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我校加强对“素质教育月”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加大对活动的宣传力度,及时总结经验、宣传典型,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二、以“健康成长”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我校通过一系列文体和游戏活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主题队会、读书活动和心理咨询等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良好的意志;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养成良好的性格,培养学生活泼、乐观、宽容、感恩的良好品质,让学生们健康生活、快乐成长。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取得成效。
(一)宣传教育(3月第4周)。
1.利用好“国旗下的讲话”进行启动宣传教育。围绕健康与成长主题,组织1次“国旗下的讲话”(3月22日),由六年级学生作国旗下讲话(活动的目的、进程及具体安排)。
2.组织部分班级观看有关心理健康宣传片。
3.心理健康班队会。(各班主任负责)。
4.各班刊出了一期心理与健康黑板报,班级黑板报大力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4.学科健康教育的渗透。(科任教师)。
5.各班利用晨会课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发动学生从我身边小事做起,小手拉大手,大队部发出倡议,让学生学会“热爱运动、关爱他人、团结合作”。
(二)活动实施。
1.学生设计了一条健康成长宣传标语。
2.创建了一个班级心理咨询邮箱。
3.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4.开展了一次主题班会。(4月第1周)。
5.在四至六年级开展了以“成长的天空”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并予以评比。
7.展了“放飞梦想快乐成长”绘画比赛。
8.开展了“感恩励志红五月”——感恩励志系列活动。结合母亲节各班开展“妈妈,我想对你说……”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实践【第八篇】
语文是实用性和审美性兼具的学科,虽然语文不是专门的艺术性学科,但是其内在的艺术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阐述。
一、优化审美教育内容,为审美教育建立良好基础。
1.感知自然美。
自然美就是事物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美,这种美能使人心情愉悦。例如,在讲《春》这篇文章时,全文通过对春意的描写,体现出来的是春天万物的清新隽永,作品既是写景,亦是抒情,富有诗意,言语简炼,值得学习。
2.感知社会美。
对于社会美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文章中人物的美与丑,来进行人性的对比,在感知人性美的同时揭露人性的丑陋。例如,《西门豹》这篇课文中就有很强烈的人物对比。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将西门豹与巫婆加以比较分析,从而教会学生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3.感知艺术美。
对艺术美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对文章用词、用句进行分析,再以讲解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印象,让学生独自体会文中的艺术美,在日常阅读训练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的形式培养语感,并形成美的感知能力。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审美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能否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是决定审美学习的关键要素,师生之间的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想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首先就要把握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师生之间能够以一个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和互动,只有在这种状态之下,才能够真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想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态度,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要公正公平,以客观的审美眼光看待学生的理想和态度,要尊重学生的基本人权和尊严,把学生当作是独立的个体进行教学,不能打压和强权,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学会把学生当作学习上的朋友。在某些问题上,教师可以适当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的思维大多是活跃的,有些问题教师无法解决,学生以另一个角度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时教师就要虚心向学生进行“请教”,这样不仅协调了师生之间紧张的.关系,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保持他们自由率真的天性,以自由的眼光看待事物。只有形成这种平等对话的教育格局,才能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
三、运用多种手段,为审美教育的落实提供保障。
小学语文教材之中的内容包含万千,教师带领学生对教材内容了解透彻,这对学生的审美教学是很有帮助的。要想读透教材首先就要教会学生对字词进行把握,比如,《乡村的夜晚》这篇文章写道:“乡村沉浸在恬静的气氛中。”教师这时可以向学生提问:“‘沉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用到这个词有什么寓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带入到文章中去再次进行阅读,就会通过多次的理解而真正体会到这里所说的就是乡村处于一片非常安静的环境里的意思。
2.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时,一些画面是学生无法体会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将静态语言转化成动态画面,再配以语言介绍。在讲《祖国多么广大》一文时,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就可以展示不同地方、不同季节的祖国之美,这既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3.设置情景,对学生进行指导性阅读。
在讲《美丽的公鸡》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首先对学生进行指引朗读,尤其是带感情阅读,然后让学生角色扮演,以体会文章中每个角色的感情和特征。审美教育就是教学工作者按照当今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意志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和情趣的培养,使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并实际操作,最终提高审美境界的一个过程。随着当代社会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很符合时代潮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学生感知世界、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势在必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