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绿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实用最新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54397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绿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实用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绿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第一篇】

内容摘要:现阶段,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具有广泛性,小学语文教学中,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的应用,可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思维导图内涵进行分析,后针对其作用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现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应用。

思维导图是基于多媒体技术产生的具有发散性思维特征的有效工具,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逐渐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几年,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工作者也逐渐发现思维导图在教育中的有效作用,因此逐渐将其应用于教学工作中,促进教学事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一、思维导图内涵。

思维导图主要通过树状结构并对其进行按序标号实现思维展现的过程,这一方法可将传统的语言、数字及创造等智能化因素结合,从而实现发散性思维的图形表达,现如今,该项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多领域,尤其是教学领域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实现教学事业的发展。思维导图虽然在国外发达国家教育事业中已有很完善的应用,但由于我国引进较晚,因此其该项技术发展还存在相应不完善性,个别学校教师针对思维导图采取相关教育措施,但是该项技术的传播有限,其效果也具有相对有限性。语文学科教学中,由于其学科自身的特性,该项技术对语文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应对思维导图进行相应分析,同时将其正确的引入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正确掌握语文技能,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前,首先会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及基本含义等进行大致的了解并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相应的教学优势,但是该类思维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严重的遗忘现象,因此这样会造成学习有效性的降低,影响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阅读文章的记忆效果,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逐渐提升学习主动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课堂预习教育,同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应注重对文章知识点的梳理,并找出文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预习的结果进行初步的整理,并将其绘制成思维导图,后在课堂具体教学中,可通过对文章深入理解探讨后,对初步思维导图进行完善,在文章复习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关键词语整理,并对其中的重点知识进行详解,这样可以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学习兴趣的提升。

目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虚假情感、记流水账等现象,写作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可应用思维导图对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善。在写作开展前,教师可将写作主题放置于学生中间,使学生针对其现象进行合理的想象,后对材料进行合理加工,之后形成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这样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作兴趣,有利于作文创作的顺利开展。

思维导图由于其自身的思维优越性可应用于小学语文复习中,因此在该项目应用中,思维导图可对语文的教学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归纳与整理并帮助学生对其重要知识点进行挖掘,并理清各自之间的相关性,这样可以形成语文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思维整理,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有效发散,提升语文复习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快速提升知识掌握能力。同时思维导图还可广泛于课堂笔记、口语交际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教师的课件制作中,不断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教学的高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优越性,其在语言应用、写作教学及语文复习等领域均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语文高效教学。但目前我国思维导图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各学校及教师应对其更加重视,促进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促进教育行业的完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绿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第二篇】

摘要:

语文学科的学习主要是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精髓的传承,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语文教材的许多课文中都有一定的体现,教师需要合理利用课本内的素材,实行感恩教育,帮助学生培养感恩意识。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应用策略,从感恩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必要性出发,深入地探索具体的应用细节。

关键词:

语文;感恩;教育。

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在我国的历史中也有许多经典的语录,促使感恩美德流传至今。例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频繁,因此,在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将感恩教育贯彻落实到教学活动中,让中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感恩的定义从未发生变化,虽然人们对感恩的认知在不断完善,但是最根本的定义没有改变,尤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人们自身的感恩意识越来越淡,甚至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也因为过分关注学生成绩而忽视了感恩教育的应用,学生也只会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对身边的人进行索取而不懂得感恩,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对学生今后的生活有较大的影响。

语文学科的学习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更加用心地体会生活,塑造自身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可以将感恩教育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将美好、光明的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全其人格。

1.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家长经常用成绩来判定一名学生的优秀与否,过分地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了情感方面的教育,导致现代许多毕业生,空有一份优秀的履历,却完全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对生活的细节更无法把握,因此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教育要求,不仅要重视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将感恩教育融入实际教学中,为严谨教学和科学教育负责。

2.是健全品德、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语文学科中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起到传播人类文化和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程中,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中能够将道德和情感从多个方面渗透到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通过听、说、读、写等形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文章中人物的高尚品格,有利于帮助学生加强认知,对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有较强的作用。

1.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典型素材。

教师对于学生情感态度的教育需要从多个角度展开,不仅要从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分析,更需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自新课改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运用到教学实际中,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不仅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要“走进”学生的心中,打开学生情感世界的大门,帮助学生开启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每篇文章都富含着不同的人文精神特点,通过其中的感恩精神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从而懂得什么是感恩,懂得如何感恩。例如,在教授《献给母亲的歌》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实现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准备工作,在课外书或网上收集与“母亲”有关的好词好句,将学生划分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表达自己对好词好句的看法和感受。

以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妈妈的吻》这首歌曲,并且在边上附图,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感官中更加直接地感受母爱,从而引起共鸣,不仅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母爱”这个词汇的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心。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散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文章中对“父爱”的描写开展感恩教育,首先教师先让学生通读整篇文章,在课本中标注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而后教师再与学生展开交流,分析作者看到父亲背影是如何描述的语句,通过对人物外貌和动作的描写,深刻地表达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关怀,传达出父亲对儿子的爱。通过这篇文章的描写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从而引起共鸣,产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感恩教育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却无法更加直接地表达出学生自身的感恩之情,难以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将语文教材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开展阅读写作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1篇文章获取自己的感受,而后将自身萌发的情感融入写作中,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因此要想实行感恩教育,是离不开写作的,通过对自身思想的参照和反思,写出富含情感的文字。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不断地推荐优质的文章,带领学生阅读和思考,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表达出来,并通过写作形式记录下来,从而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还能够促进学生对感恩的理解更加深刻,激发感恩意识。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应用策略,不仅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更能帮助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初中学生处于思想形成的时期,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将其作为教育责任,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章,带领学生领悟文章中的情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加深对情感的认识,达到树立感恩意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博.点亮感恩心灯,收获美好未来:谈学生的感恩教育[j].华夏教师,2015(8).

[2]刘成芳.中学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绿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第三篇】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学生、教师以及教材,因此情感教育当中的主要因素与学生、教师以及教材有着密切联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情感因素包括对教学内容以及语文教师所产生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在课程实践中获得心灵、情感体验,学习初中语文知识的兴趣。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情感因素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感魅力以及情感素质,表达与体验教材当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对初中学生流露的情感与态度。从教材方面来看,情感因素包括课文当中隐含的情感基调,人物形象表达的情感,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体情境,以营造情感教育氛围。

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所收录的课文均融入了作者的丰富情感,语段之间句句关情。因此,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保证教师情感、作品情感以及学生情感能够实现有效融合。首先,教师应熟读作品,了解作品写作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情感,并同时对作品情感进行领悟,以便可以将作者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例如,在教授初中课文《孔乙己》时,语文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孔乙己本应该叫什么”从而创设出悬念情境,当产生悬念时,学生就会更积极地阅读小说,并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对作品情感进行点拨,让学生带着情感因素鉴赏作品,从而顺利实施情感教育。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更好地激发情感。应用多媒体真实再现教材中的精彩内容,让学生的视觉感官得到刺激,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从而充分感受作品传达的情感信息,并深受启发。如此一来,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有趣。

深入剖析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情感,以改善情感教育效果。

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认真备课,在备课时深入挖掘以及钻研课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并深刻领悟文章中的客观思想因素。唐代的白居易认为感动人心的前提是唤起情感共鸣,而在现代情感教育中也可以借鉴古人的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课文当中的情感进行点化,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找出情感的共鸣点,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使自身情感体验得以增强。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择的篇章主要包含三种情感因素,即大自然情怀、爱国情怀以及生命的赞歌。例如在教授课文《春》以及《死海不死》等文章时,可以对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等情感因素进行挖掘;而在教授《枣核》以及《最后一课》等课文时,则可以对爱国情怀进行培养,以便可以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此外,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深入剖析文章中流露的父子亲情,教育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并学会关怀他人以及爱惜自己。总而言之,对课文中的情感进行剖析、挖掘,对于情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引起重视。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说”“、写”练习,以培养丰富情感。

新课改下的“说”主要指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培养,使语言表达变得规范得体。说话是表达内心情感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以便让学生通过“说”来表达自身情感。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抽出五分钟让学生进行演讲,演讲的主题则让学生自行选择,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即可;如果学生没有理出演讲思路,则可以提供选题范围,并指导学生选题。

三、小结。

总而言之,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体情境,进行“说”、“写”练习以及深入剖析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情感等,并多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以便能够提升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水平。

绿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第四篇】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本文试图谈谈语文教学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但是如何提问才能让学生很好的融入课堂中来呢?就需要我们老师用情感来带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课改下教学的根本。

一、教师要热爱本质工作,倾注感情。

著名教育家夏尊曾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想把语文教学和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语文老师,首先应该让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平易近人的态度这样一种形象出现在课堂上。老师的精神面貌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努力让学生一上课就产生愉悦兴奋的情绪,思维积极敏捷,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就会出现互增互长的预期效果;反之,如果老师一进教室就萎靡不振,冷若冰霜,甚至疾言厉色,就会使学生一上课就产生紧张情绪,压力过大,导致思维滞缓,别说陶冶情操了,就连灌输知识都成了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所以,语文老师不仅不能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上课要全身心投入外,还要以身作则,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黄河颂》时,可以让学生先齐声唱《保卫黄河》,在雄壮豪迈的氛围中带着亢奋的情绪进入《黄河颂》的学习,进而树立以热爱祖国山河为荣、危害祖国山河为耻的意识。

二、要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1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三、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情感因素去教育学生。

初中语文中的很多文章都包含强烈的情感,它的涉及面广、内容多,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庄重典雅,总之,或多或少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深挖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背影》一课时,教师应紧扣父子亲情,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发现父爱,体会人间至情,从而引起共鸣。这些带着明显感情色彩的文章,在课本中为数不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品味。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地位是主导,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心目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之弦,通过相机诱导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教《陈情表》一文时,教师可引入这样一段导言:“在我国文学史上,有1篇散文把作者对祖母的孝心表达得淋漓尽致,为历代传诵,古今无数志士为之动容,连当时的皇帝也深受感动,赐其仆人以侍奉其祖母。”学生听了后,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教师接着又说:“李密的《陈情表》文辞优美,感情真挚,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友。’”……这样的导入,让学生一个个想知道到底是怎样的文章有这样的魅力,一下子就把他们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上来。

四、多和学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把情感教育延伸到课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情操,一个真正的人不能设想没有善良的情感。其实,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怀之情开始的,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像智慧、勤勉、天才等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扬。”所以,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把情感教育延伸到课外,升华为一种大爱。一名好的语文老师也必然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怎样做到这些呢?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其要多关心鼓励学困生老师都喜欢学习好的学生,这无可厚非,但学困生之所以学习不够好,应该各有原因,所以,一定要多和学困生交流,共同寻找原因。笔者的一个学生长得憨厚可爱,但老是记不住该记的知识。有一天自习课后,笔者把他叫到办公室,没有劈头盖脸厉声质问,而是心平气和地问他家住哪里,家里都有些什么人,是不是讨厌学语文。他开始挺紧张,慢慢话就多了起来,告诉我他小时候出过车祸,对记忆有些影响。笔者摸着他的头说:“孩子,想想其实咱挺幸运,出车祸的人不少,但你只是记忆力受了点影响。咱们慢慢来,有什么困难就给老师说,好吗?”他当时就感动得哭了。从此之后,他每有一点进步,笔者都要在班上表扬他,慢慢地,他上课态度积极了很多,也敢举手发言了,学习进步了不少。

总之,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而通过上面的种种方法,一方面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培养起他们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精神,塑造起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情感生活,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从而达到我们教育的预定目标。

绿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第五篇】

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日新月异,数字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已非常普遍。

数字媒体的应用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改善,极大的促进了教师教学。

从传统媒体的“推(push)”信息到数字媒体的“拉(pull)”信息,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传媒灌输给他们的信息,他们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技术能力去选择信息,创造信息,传播信息。

绿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第六篇】

1.目前初中语文教育现状。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灌输式和被动式的教学,在课堂上,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教师不给学生留自主思考的机会,因此,学生容易厌倦上课,思维落后。在课堂上,教师很少有耐心去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只是在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进行一味的责难。

2.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联系。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开放性思维。因此,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摈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应用先进的情感教学,增加教学活力,为语文课堂增添色彩,加强师生交流,不断增进师生情感,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文学世界里感受真善美。

1.依托教材,渗透情感。每一本教材都是人类智慧的一个宝库,一部好的教材,自然也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用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中外精粹文学,这些文学也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是情感的结晶。比如初中课本里有1篇文章《背影》,这篇文章的精粹之处在于生动地描写了父亲的形象,细腻、赤裸裸地表达了父爱,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真切的情感,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看到的不单单是枯燥的文字符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读完这篇课文后进行感想交流,要求学生想想自己身边的亲人,有的学生在进行回忆时,会因为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而感动落泪。这就是文章对学生情感影响的作用,直达学生心灵,不断地改造学生。

2.课堂导入,以情激情。课堂导入是整堂课的重要引子。因此,在进行课堂导入的设计时要注重以可以引起感情共鸣的故事来牵引学生。如本堂课的内容以友情和亲情为主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感人的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场白:“两父子在沙漠里迷路了,又饿又累,正在此时,有个声音告诉他们:前面的树上有两颗不一样大小的梨,吃了大的那个就可以活下去,小的只能支撑一小会,最终还是会死去,当他们找到梨子后,却都不愿意吃那颗大的,结果两人都晕倒了。到了第二天儿子醒来时,发现爸爸不见了,而树上只有一颗很小的梨子,儿子很生气也很难过,就这样被爸爸抛弃了,于是把剩下的梨吃了后继续赶路,最后在路上发现了倒在地上已经死去的爸爸,手里拿着一只更小的梨。”亲情是多么的伟大啊,可以超越生死。在给学生讲完这个感人的故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以下与这个故事相关的文章,让学生学习文章中的高尚品德。这样的趣味导入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文章,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

3.多种形式,灵活施教。教师要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投入情感,而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则只能让学生讨厌语文课。首先要进行趣味教学。枯燥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烦躁的`学习心理,由于学生的年龄和接受事物的能力不一样,因此,教材的设计也要有所差异。比如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教师在教学时只是一味地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因此,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的景色,然后再采用课本上景色的描绘方式来介绍学校的风景,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春意盎然、夏蝉长吟、秋虫鸣啾等美妙的自然风景。这样一来,学生就不难体会作者的情感了。

4.创设意境,加强情感。语文教学模式不能太过单一,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在课堂上要适时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尽量活跃气氛。教师可以采用音乐、表演、朗诵等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学,不断地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利用各种资源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比如,在教学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时,首先可以给学生播放国难影视作品,让学生体会那种祖国被侵略、人民被迫害的情境,或者在进行诗歌讲解时配上音乐,在进行诗歌朗读的时候语调轻缓激昂,让学生全面感受到作者艾青的爱国主义情怀,那种迫切希望民族得到解放的心情。

三、结论。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门谋生的技术,更是一门改造人的艺术。情感教育开启了现代化教学的大门。只要教师钻研教学,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将情感很好地渗透于教学中,教学质量一定会大幅度提高,学生会更加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绿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第七篇】

影视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有很多有效的辅助效用。首先,利用影视资源能够有效的实现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很有帮助。对于一些学生们并不熟悉的教学内容,教师在知识讲授时很有必要进行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影视资源的使用则能够很好的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一些相关的纪录片或者视频片段,将知识以更为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不仅能够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也会让学生对于知识有更好的接受。例如:学生在学习蛋白质时,生物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把儿童因缺乏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而导致发育不良、疾病等画面展示给学生,接着导出蛋白质对生命生存的作用及意义,促使学生在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氛围中对于即将学到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蛋白质这一知识。又如:在种子的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运用影视资源给学生展示种子萌发过程,随后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几乎不可能会看到种子萌芽的过程,然而,影视资源则把这些素材清晰的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会让学生极大的感受到生物课程的学习乐趣,并且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有更好的领会。

二、有助于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

生物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们掌握相关的知识,教师也要注重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些正确的价值观念。透过影视资源的灵活应用通常能够很好的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影视作品的'观看中学生们会看到很多社会生活中的画面与场景,会对于人类社会的活动方式以及由之造成的对于环境的严重污染有深刻认知。这会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生的生态意识也在慢慢加强。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注重对于知识的渗透,也要在知识教学中深化对于学生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生物课程的教学价值。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给予学生一些正确引导。例如,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由于人类对环境的严重破坏,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为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生物教师可以选取环保教育片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逐年增加,地球急剧升温,引起极地冰雪融化,水平面上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生动直观的画面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会产生环境危机感,这也会很好的树立并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才是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

三、提升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

影视资源还能够给学生们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这将会极大的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并且提升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影视资源可以有很多选材,可以捕捉生活中我们不容易看见或者是会忽视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中往往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的地方。让学生们观看这类影视资源将会极大的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会让学生有更大的知识获取空间。这些都是对于课程教学的非常好的辅助,并且能够深化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感受。教师要善于利用一些好的影视资源来提升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例如:电影可以通过将微小物体放大,让学生很容易地观察到细胞分裂及其生长,展现出众多用肉眼看不到的事物,而且,电影可以动态地模拟病毒侵入人体以及危害其健康的全部过程。又如,生物能通过保护色或者拟态等生活方式适应环境,保护自己,所以,生物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枯叶蝶如何伪装成树叶躲避天敌的片段来让学生观看,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例子,同学们对保护色等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的认识了解,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透彻。

四、结语。

影视资源能够为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多积极的辅助功效。影视资源首先可以实现教学情境的良好营造,这会为学生的知识吸收打下很好的铺垫。透过影视资源的观看还能够带给学生很多正确引导,这也是生物课程教学价值的一种体现。影视资源还能够给学生们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这将会极大的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并且提升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教师要合理的利用影视资源,这对于提升知识教学的质量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绿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第八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课改的推行,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切实践行“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须杜绝传统的“告诉”型模式,必须重视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探究,使其学会感悟。初中阶段的学生,表现欲望都比较强,如果教师能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在课内与课外尽情表现,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势必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比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一课,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和我一起,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料查找关于本文作者的资料和故事,做好记录。待到上课时,我以“谈谈你的梦想”为话题,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梦想,与此同时让学生交流他们课前搜集分享的“绿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实用最新8篇”,说说作者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这样的课堂,不但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利于融洽的情感氛围的构建。

二、对教材进行情感处理,充分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

既然我们倡导以情施教,重视情感教育,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传播思想和观点,还要以积极的情感,突出语文教学的魅力。而要顺利开展情感教育,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并在教学过程中,带着饱满的情感去讲解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的展示,使学生们不仅仅是接受和认知信息,同时也受到相应的情感影响,进而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生开展品读感悟,以教师的内心情感感染学生。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指导学生开展品读和感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1篇文章,都是作者丰富的情感体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地品读课文,引导其学会揣摩作者的心境,从而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指导学生的品读,激活学生的思绪,让学生在读中学会感悟,在读中升华其情感。为此,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读,大声读”,同时,我也加强语音语调、动作、神情等方面的指导示范。比如,在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我先播放了一段示范朗读的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语音、语调、语速等,逐渐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优美意境,进而引导学生享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以教师的内心情感感染学生。为此,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值得信任;同时,教师应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用自己热烈高涨的情绪影响学生。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通过自身的健康、真实的情感,结合蕴含在课文中的高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师生与课文三者共鸣,这样的教学势必更具魅力!

四、鼓励学生表达,抒发他们的情感。

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情感涌动、澎湃时,就需借助语言、文字、行为等表达出来。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将情感言语化、实践化,也就是要教学生将其内在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转换为有声的语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学生理解文章掌握主旨之后,开展交流评述。我在课堂上就经常与学生开展诵读、独白、对谈以及论辩等活动。比如,教学《斑羚飞渡》一课,在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旨之后,我要求学生对文中的老年斑羚、小斑羚、镰刀头羊等的心理展开想象,然后各自发表见解。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踊跃发言,表达出了他们对斑羚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团队协作精神的敬佩,说明这种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已深深感染了学生。通过师生之间、同学间的交流、补充、印证和丰富,学生内心积极的情感得以记忆、巩固和深化,有力地促进了情感教育。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开展情感教育,重视学生灵魂的塑造和情感的纯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从而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2154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