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初中数学小论文(精彩4篇)
【导言】此例“[2000字]初中数学小论文(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数学小论文2300字【第一篇】
学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实践探索,并运用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中发挥作用,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
关键词:生活实际 多媒体 实践
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已有二十几个年头了,长期以来,数学留在很多学生心里的强烈印象,就是枯燥的计算、刻板的公式、远离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初中生学习数学是脱离于生活的一种纯符号的逻辑演绎,学生怕学,甚至厌学。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怕学数学,认为数学太抽象,不易理解。而面对新课程的改革的大潮中,被传统教材培养长大,已经非常习惯了传统教材的我,一度也很迷茫,如何才能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从怕学、厌学到不怕,甚至喜欢数学?如何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呢?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初探。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镇级初中,到我们学校来就读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父母出外打工的留守生或因其他原因而无择校机会就近入学的学生,这些原因也就构成了学生从小在学习时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家学习时没有得到来自家长的较严格督促和指导,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也基本得不到有效帮助,在面对挫折时也很难得到及时的疏导和鼓励,在我的家访中能发现更有一部分家庭,由于父母工作不顺利、或父母离异等原因,家长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失败简单以责骂甚至拳脚对待,或者不管不问,这些都是导致学生怕数学,甚至讨厌数学的主要原因之一。2、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还常常处于“教材是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有时我们把数学与生活的天然联系割裂开来,鲜活的数学异化成了纯粹的符号系统,成了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另一抽象的世界。这也是学生感觉数学枯燥无味的一大原因。3、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是按我们成人意志“直接教会学生的”,而是要通过学生的形象思维,借助对客观事物表象的理解后而产生的。单一的接受式教学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学习是那样的单调,呆板,毫无乐趣。对于学生的家庭现状我无力去改变,唯一我能做的是改变我的教学方法,去适应学生的要求。于是结合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去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创设更多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形象,更生动的感性认识。
我主要尝试了以下做法:
1.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新课。
在每次新授之前,我非常注重引入设计,在设计如何引入新课时十分注重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出发。如在教学“有序数对 ”概念,我在引入新课时,没有像教材里问学生:你们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吗?原因在于:我们班里的大多数学生是留守生,其父母长年累月不在家,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城里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几乎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多数学生对电影院内座位的编排编号情况并不熟悉。在我们杨河镇,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大量兴建套房,我们班大多数学生居住在套房里。于是我这样问学生:你住在几层几号?或你住在几单元几层?学生对于这样的和实际生活紧紧相连的问题,非常熟悉,答案昭然若揭。在此基础之上,再讲解“有序数对”的概念就有事半功倍之效。
2、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告别传统的“小米加步枪”式教学。
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下,我校在本学期初已全部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在此之前,我已掌握了多媒体的使用方法,还能自制数学课件,这样能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如在讲实数的概念时,其中有一个结论“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是任何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反过来,数轴上任意一点所表示的数是实数。我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了直径为一个单位长度的圆在数轴上滚动一周的动画课件,学生们知道,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的周长是π,此圆在数轴上滚动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π,学生们清楚地看到表示π的点的出现,啊!数轴上竟然有一个点能准确地表示无理数π,这样学生相信其它的无理数同样也能在数轴上用一个点表示出来。若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讲解,学生们只能是半信半疑。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我都想尽一切办法制作课件,帮助学生分析,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功效。例如,在本学期(七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第十五页有这样一道题:求四块绿地面积之和。为了形象化,我运用几何画板制作了四块地经两次平移成为一块长方形的动画课件,学生们看到经向下,向右两次平移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减少了2,宽减少了1,学生很顺利地得出四块地的面积之和为S=(a-2)(b-1),这种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3.注重实践探索
有些概念在教室里讲学生不易接受,若有适宜的环境条件,何不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中去探索呢?如,我在教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概念时,我并没有在黑板上纸上谈兵,而是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沙坑旁,先让一名学生跳远,然后现场讲解:什么是起跳线和落脚点,再让其他学生量那名学生跳远的成绩,在量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跳远成绩实际上是指落脚点到起跳线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理解了“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概念,而且对垂线段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区别与联系也非常清楚。 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这是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永久的课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去创造情境,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探索活动,让数学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
参考文献
_教育部制订。中学数学课程标准
初中生数学小论文【第二篇】
1.要有针对性
每一门学科通常都有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数学学科也不例外。针对不同的课时要求,运用不同的变式教学。通常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多的是“概念”和“习题”的变式。新授课对于学生而言,需要接受新的概念,一个新的概念产生,如何能够让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这就需要老师结合学生对新的概念的实际掌握情况,在不改变概念本质的情况下,通过变换概念条件以达到本节授课的目的。习题的变式通常在习题课上进行。以本章节的主要学习内容为主线,适当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复习课上的变式就需要我们横向和纵向贯穿,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适用性
原则在数学课堂进行变式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调整。难易程度要掌握到恰到好处。变得过于简单,对学生而言是重复学习,不能达到变式的效果。变得太难,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适得其反。这个尺寸如何拿捏,对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是一种考验。
3.学生参与
所有的变式教学不能由老师一个人来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也参与到“变”的过程中来。这样的好处是:一方面,老师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有限,变题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一味地让老师变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学生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也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所要学的知识。
初中数学小论文3800字【第三篇】
关键词:运动过程数学现象抽象具体兴趣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必然会引起社会很多方面的深刻变化,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也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如何迎接这个挑战,用信息技术改进我们的教育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任务,开展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多方面的探索,我们感到应用“几何画板”与数学学科进行整合,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几何画板”是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向全国中小学数学、物理教师推荐的优秀教学软件,能在动态变化中保持给定的几何关系,学习、掌握这个软件比较容易,用它制作课件比较简单,既有利于教师制作,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实践与探索,拓宽了创造性学习的渠道。
一、有目的地使用“几何画板”,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经过无数教师的努力,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有很好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经验在信息时代也可能不会被替代,甚至发扬光大。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则应当有目的和更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一些问题。
1.表现空间图形的不同观察角度
2.表现两个变量之间形象的函数关系
例如:“已知矩形ABCD,AB=4厘米,BC=3厘米,点P为折线BCD上任意一点,设AP与矩形ABCD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是S平方厘米,从点A沿矩形周界且经过点B(或再经过点C),到P的距离是x厘米,试用解析式将S表示成x的函数。”我们能用“几何画板”画出AP与矩形ABCD所围成的三角形,三角形面积会随着P点在矩形周界上运动而变化,在“几何画板”中还能度量出P点的运动距离x与三角形面积S,这些度量值会随着P点的运动而改变,还能显示出S与x函数图象。使“运动”进入数学能生动地表现出来。
3.表现几何图形性质的普遍意义
几何性质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但我们只能从个别、具体的例子入手学习。应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较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能让每个具体的图形运动起来,而且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能保持给定的几何关系。例如:在探究“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个性质时,我们在一个三角形中作出两条中线之后,再作第三条中线正好经过这两条中线的交点。为了说明这个性质的普遍意义,可再制作一个“动画”按钮,或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使三角形运动变化,但在变化过程中,这三条中线始终交于一点。这样学生对任何一个三角形都具有这个性质,有很深的印象。
4.表现的事物抽象性,和抽象理论的具体性
广泛的应用性与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特点,也是学生产生兴趣与学习的难点所在,解决好数学的抽象性问题,是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提高兴趣的关键。在小学“图形的认识”这节课中,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向学生展示的红领巾、手帕等实物,可以移去红色、花纹、布料等非研究对象,从中抽象出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果讲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那么高年级学生主要是用具体的形象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例如:人们在几何教学中常讲“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但同学不一定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于是我们制作一个课件,来演示一个点运动后变成一条线段,一条线段运动后转化成一个矩形,一个矩形运动转化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使学生对抽象的事物有个感性的认识作为理论的基础。
5.表现各种数学现象的运动过程
物体的运动过程用语言与文字很难表达清楚,但用图形能达到一种新的意境。例如:椭圆是用轨迹来定义的,而轨迹是用运动来表现的,我们用“几何画板”制作了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为定值的一个动点,并度量出这个动点到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再计算出这两个距离之和,在这个课件中学生能清晰看到动点的运动轨迹,对椭圆轨迹留下鲜明的印象。
二、在学生中开展学习“几何画板”活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及实践与创新的能力
1.“几何画板”是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的重要工具
现在的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计算、演泽等具有根本意义的严格推理的能力,还培养学生预感试验,尝试归纳、“假设——检验”、简化然后复杂化,寻找相似性等非形式推理或似真推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数学课程的创造性气质才算提高。实验方法在数学科学中的作用愈来愈被重视,除了直接观察、假想试验,统计抽样和计算机迭代、数字仿真等方法也日益被采用,成为发现、创造的重要杠杆。而“几何画板”的使用,使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多了一件有用的工具,使得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成为可能。这种数学实验,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本领的提高,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都将发挥作用。
例如:为了判定垂心在三角形中的位置,我们让学生在一个三角形中作出垂心,然后让三角形任意变换(这在“几何画板”很容易做到),学生观察了无数个三角形与它的垂心,从中发现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垂心的不同位置,概括出垂心在直角、锐角与钝角三角形中的位置特征。
2.“几何画板”列入校本课程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为了有效地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培养学生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我们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几何画板”这门课,作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寓教于乐,学生不仅掌握了“几何画板”的使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对一些重要数
学概念的认识——如对函数的认识,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如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用“几何画板”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经过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我感到要有效的开展这项活动,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⑴学生对“几何画板”操作要有一定的水平,否则学生会因为“几何画板”操作不熟悉而影响了对问题的探究;⑵教师要认真设计一个探究的过程,即把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几个具体的小目标,使学生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开始的时间可以设计得细一点,学生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各个目标之间的跨度可大一点,并要注意这个过程的创造性成份;⑶教师既要有目标导向,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用“几何画板”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用“几何画板”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大大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产生了师生互动的生动教育局面。
例如对下面一个问题,我们作了这样一个尝试:
已知:P(2,3),Q(4,1)在X轴上求一点M,使|MP|-|QM|最大。
学生由于受函数学习的影响,提出如下解法:设M的坐标为(X,0),则,至此,学生就无法解下去了。
这时我们让学生打开“几何画板”,作出图形,并度量出有关的量(见图一)。
再让学生在X轴上拖动M点,各种度量值(图一)也随着M点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在画面上可看|PM|-|QM|的值,因此学生很快发现,当M在PQ延长线上时(见图二),|PM|-|QM|最大。经过这样自主的探究学生很快找到解题的方法。可喜(图二的是经过多次练习,这种探究活动已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动与有效方法。
又例如:我们经常用“几何画板”解决一些带有参数的函数问题,如“f(x)=ax(a>0,a≠1),g(x)=bx(b>0,b≠1),比较这两个函数值的大小。”“已知y=ax2+bx,当a>0,b<0时,顶点P在第几象限;当b∈(-∞,∞)时,点P的轨迹是什么?”这类问题,虽然题目各不相同,但在“几何画板”中的探究过程却几乎是一致的,做多了,有的学生对用“几何画板”探究这类带有参数的函数问题进行归纳、建模:⑴建立参数;⑵建立带有参数的函数;⑶作出函数图象,⑷改变参数,观察函数图象的变化,探究性质;⑸验证或证明探究所得到的性质,或举例否定这个性质。用“几何画板”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身的'操作和主动参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迅速我始料不及的。
5.开展学习“几何画板”活动,提高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几何画板”,不仅有利于数学教学,而且也有利于信息科技的学习。由于“几何画板”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学习了“几何画板”,使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工具而经常使用,这将提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意识,也将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三、解决师资培训工作中的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学校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几何画板”取得一定成果。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教师向我们提出很多问题,促进我们去思考、学习,并与广大教师一起探究,促进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工作向更广阔,更深入的层次发展。
1.解决教师在操作、应用中的困难
在师资培训中广大教师涌跃参加,并努力用于教学实践。教师在学习中也会发生类似于学生学习中的一些操作性困难,这些困难通过讲解、帮助就可以解决。在教师培训中我们发现教师们碰到的与学生的困难有不同之处,新的困难是教师自已根据教学要求,制作课件时碰到的困难,这实际是对课件结构分析的困难,于是我们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增加对课件结构的分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对课件的设计能力,制作出符合自己教学要求的课件。
2.解决“几何画板”与其它软件综合应用问题
在培训中老师们提出的有些问题,超过了人教社编写的《几何画板用户指南》与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编写的《几何画板参考手册》中包含的内容,例如:“如何在PowerPoint中调用几何画板?”为此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在PowerPoint的幻灯片中制作调用按钮。虽然这看似一个不大的问题,但这个问题解决,将综合发挥这两个软件的长处,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制作出更好的课件。
3.探究新版软件的应用
初中数学小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MPCK;数学教学;课程设置;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2-0209-03
一、MPCK理论
“领域教学知识”(简称PCK),是有关教学的特有知识体系,从操作的角度,它可以定义为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教什么——教学内容知识,怎样教——教学方法的知识,以及教谁——教学对象的知识(Shulman,1987)。
MPCK是学者们在PCK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指某一特定的数学内容该如何进行表述、呈现和解释,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知识,即教师的数学教学内容知识。它不仅继承了PCK对教师知识的深度整合,而且融合了数学学科和数学教学特殊性,使其成为数学教师所专有的PCK。MPCK模型涵盖三部分:数学学科知识(MathematicalKnowledge),一般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Knowledge),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ContentKnowledge)。
所以说MPCK是“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特殊整合,是教师特有的知识,是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特殊理解形式”。[1]基于MPCK理论,在数学课程的设置上要从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现状和困境出发,要去考虑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真正需求,促进其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二、初等教育专业数学课程体系现状
(一)数学基础课的课程现状
数学课主要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以及第三学年的上半年开设,主要内容包括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是初等教育专业数学的基础课,内容包括:集合、函数、基本初等函数(Ⅰ)(Ⅱ)、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平面向量、逻辑、圆锥曲线方程、复数、导数、概率初步等内容。但是课程开设时间过长,与现行的“+”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矛盾,与初等数论在课程衔接上不连续。
(二)初等数论的课程现状
初等数论作为初等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的基本专业课,主要在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三年上学期开设。其主要内容包括整数的整除理论,同余理论,连分数理论和某些特殊不定方程。在校学生反映,数论很抽象,学起来很困难,尤其是解数论题目时常常会无从下手。我们现在使用的《初等数论》教材,它的结构完整,概念较多,内容叙述具有简洁性和系统性,推理论证具有逻辑性和严密性。但是初等教育专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定向性”,即人才培养面向小学教育,为小学培养合格的师资力量。同时,这门课的课时很有限,即每周2课时。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讲授系统的数论知识和完整的教材内容。因此,为了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必须把握数论课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对初等数论这门课程的各部分内容之间进行整合,以适应未来小学教育的需要。
(三)数学教学类课程现状
小学数学教学论和数学微格课程是初等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的核心课程,都是在第四年开设。小学数学教学论内容主要是数学教学的相关理论,其中的基本教学理论多一些;微格课程主要是数学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实践,特别是实践层面的内容多一些。从两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数学教学理论,对小学数学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即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
(四)高等数学课程现状
高等数学在第四年开设,开设时间为一年,每周2课时。这门课程主要以微积分、极限为主要内容。在课程的考核上以笔试为主。由于本门课程多为证明、计算,学生经常反映内容过难不理解,解题中无从下手。另外,在对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的调查中,多数教师认为高等数学这门课程对他的教学影响最小。
三、基于MPCK的初等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的整合
(一)基于MPCK数学课程整合的意义
1.适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初等教育专业,主要以培养小学教师为目标。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的教育在理念、目标、内容结构以及其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数学教育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教育不是以数学学科的思维结构来组织和呈现,而是强调数学教育应按照数学发展的脉络进行,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应用。对于数学相关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有助于高等职业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的培养,促进其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
2.根据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模式是毕业即能上岗的“快餐式”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做到“无缝”对接。而如何实现“无缝”,就是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主要是从事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加强准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MPCK)是提升其教师专业素养的必经之路。基于MPCK视角,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数学学科知识与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融合,更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
3.现阶段的初等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存在弊端。以往的小学教育数学课程设置上强调数学理论的本位思想。基于MPCK的视角,重视数学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从培养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在课程的设置上,对数学课程进行学科间的整合,开设数学(高中数学),初等数论,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小学教育专题(数学)4门主干课程。
4.适应现阶段执行的+学制的需要。初等教育专业以往执行的是“4+1”学制模式,即在校学习四年,去小学进行教育实习1年。而今执行的是+学制式,即学生的前三年半的时间在校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而后的1年半时间去小学进行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在实习的一年半时间中,前半年,由学校统一调配安排,即教育实习;最后一年由学生进行自主实习,即顶岗实习。这就要求对该专业的数学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有些课程要提前,而且要在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前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根据现行学制的要求,也要对数学课程进行调整和整合。
综上,基于MPCK理论,对初等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进行学科内,课程间的互相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二)数学课程的整合
通过对在职的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在数学学科知识和数学课程知识上的表现要优于对数学学科教学知识上的表现。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过程是他们知识的最重要来源,而且印象深刻。同时,70%以上的一线教师认为教法课、微格教学对培养他们各方面知识也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多数教师反映,他们对高等数学学习过的知识内容已经没有印象,而且在平时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基本用不到,对自身的学科知识的发展影响最小。[3]
根据五年制学生的特点,初等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前期调研的结果,调整初等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置,将小学数学教学论和微格课程进行整合,调整为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将以“极限、微积分”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数学课程调整为小学教育专题(数学)课程。调整后,初等教育专业数学课程主要开设数学、初等数论、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以及小学教育专题(数学)这四门课程。与此同时,不可忽略作为教育实习的实践类课程。
1.数学基础课的整合。数学基础课,通过课程的整合,将原本的两年半年的课程调整为两年的课程。从难度上来讲,要“够用”,即一方面满足三升本学生的升学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满足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知识储备。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改变以往的“唯考”的考核方式,而是加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课前小故事”、“一道数学题”等环节,要求每名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个数学小故事,或是一道数学题,帮助学生练习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讲解。同时,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建立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知道数学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不仅可以从多角度的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而且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论,作为初等教育专业的基础课。为了适应未来小学教育的需要,我们必须把握数论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对初等数论各部分内容之间进行整合。同时要把重点放在定义、定理产生的背景及基本思想,使学生深入了解定义产生的客观需要、定理论证的整个思维过程,真正做到对小学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另外,把数论课程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迪和培养上。注意挖掘数论知识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深刻体会数论知识和解题中所使用的特殊方法,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专业素养。在课程的整合上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还要注重教学策略、方法上的整合。在初等数论课的教学时,我们注意将讲授的数论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数学知识相联系。初等数论在内容上系统完整、严谨,但同时又是与小学数学内容是联系最大的。所以,基于MPCK的视角,我们更应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上花大力气,为学生将来的实践、就业打下基础,以达到真正的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2.數学专业课程的整合。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论和数学微格课程的特点,对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开设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这门课程主要在第四年的上学期开设,每周4课时。这门课程是数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小学数学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是将小学数学教学论和数学微格教学课程的整合。以往的教学仅是简单的“教育理论知识+实践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而今是要细化教法课。将教案、听课笔记、说课稿的撰写拿到课堂上;将案例教学作为主要的授课方法,把一些优秀的教师教学案例、实习学生的教学案例拿到课堂上来,与学生一起“模拟课堂教学、点评和说课”,让学生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设计课堂教学,感受课堂教学理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带进小学数学课堂,采取小组制到小学进行听课学习,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此同时,将一些小学中的优秀骨干教师请进课堂,为在校学生作讲座。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这门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MPCK理论的最佳体现。
3.开设小学教育专题(数学)。将以“极限、微积分”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数学课程调整为小学教育专题(数学)课程。这门课程在第四年的上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其主要内容是将以往已经学习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进行了归纳,以增强师范生数学学习的连贯性。结合开设的初等数论、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教法课),总结归纳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数学的抽象、推理以及数学模型的思想。小学数学中的核心内容包括数的认识、运算,图形与几何,以及统计与概率四部分。在授课中主要采取的是讨论学习的方式,同时结合数学自身发展的时间顺序,对数学史的内容进行讲解。
《义务教育手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是在传统意义上的“双基”的基础上提出“四基”。小学教育专题主要对数学产生和发展所必须依赖的数学灵魂——数学思想进行学习,并把数学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活化的数学。我们说,小学教育专题是在已学过的几门课程的基础上升华。[4]
四、课程整合后的实施效果
(一)课程整合有助于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基于MPCK理论,对初等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的整合实施后,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作为初等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的4门主干课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相互融合的。前两年的数学基础课,为后期的教法类课程、小学教育专题(数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在后期的其他课程学习中又在无意识的巩固之前学习过的数学基本原理、思想。通过对课程的整合,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整体结构及数学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的正确把握;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对显性知识背后隐性的思想方法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课程整合有助于师范生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都是数学最基础的,最本质的。所以,为初等教育转移的师范生应提供适合小学数学教研的手续专业课程,以提高师范生的手续学科水平。在课程整合中,考虑到教育实践复杂特征和需求,将课程整合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循环往复,相互促进,进而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课程整合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
人才培养模式是“+”,即学生在前三年半的在校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而后的一年半时间去小学进行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课程整合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在校期间学习的数学学科知识,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更能够帮助学生将二者有机的融合,将知识内容迅速内化,帮助其更好的成长,适应未来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由“新手”教师迅速成长为“熟手”教师,为其将来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