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管理学论文【汇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751683

【导言】此例“管理学论文【汇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管理学论文【第一篇】

公共管理学属于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学科,探讨其学科定位以及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之间的联系较为重要。从语义的角度分析,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必然存在差别,而公共管理学与管理学从内涵和发展的角度看又有互相汲取、超越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是一种螺旋式的进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之间的革新、发展进行探究,对于新时期的公共管理实践具有积极意义。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的孕育学科,公共管理学必然不能全盘吸收,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新时期的公共管理发展等重大问题,尝试从历史角度考量二者的渊源关系、发展方向等,是具备实践价值与意义的。

一、公共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管理行为本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人类行为,但是,至今对于管理不同的学者仍然有不同的理解和主张,比如,管理是一种决策; 管理是一种计划、控制职能; 管理便是对人类和物质资源的调配等等。管理学者埃尔森汲取了部分管理学的观点,认为管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职能,分别是管理内部构成要件、外部构成因素和战略。

就一般的管理学观点而言,管理是在组织与组织环境互动过程中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调动组织各项有效的内部资源以及外部资源,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并促进组织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互相之间的协调均衡。因此,管理学的学科定位就是对管理行为的系统研究,探索管理行为的一般内在规律。

公共管理作为一个独立词汇出现在20世纪的30年代,其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出现则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公共管理学科是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条件下产生的,它是对巳有的公共行政学的扬弃与发展。有学者认为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一种低层次的技术行为,也有学者从语义学的角度认为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二者只是同义反复而已。

对于公共管理的概念,当前仍然没有提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义。佩里等学者认为公共管理只是一种新的管理途径,主要的功能是从一般的传统行政范式形成的综合性工具。而加里森则是认为公共管理是对行政学科边际整合,也就是对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配合政治资源的信息进行整合,是一种管理学的计划性整合。莎菲利兹等人认为,公共管理能够把相关的政策以及理念转化成为具体的技巧以及技术等。布里顿认为,公共管理本身和社会科学概念之间存在各种程度的联系,其目的仍然是探究实践性方法和技巧。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来看,公共管理相对比较重视管理实践,而且重视问题的发现及解决,以问题作为其发展的导向。公共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管理行为,这一行为从性质上看和管理学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公共管理的实践都是基于一般的管理学而又与非公共权力区分开来,因此,公共管理的特性就是其公共性,这也决定了公共管理有着和管理学不同的学科特质。

管理学和公共管理之间存在互相汲取的关系,但是在互动的过程当中也是分野而生的,也正是这样的一种互动的过程催生了公共管理学特定的学科定位和导向。公共管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而言,其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方面的结构仍然处于逐渐形成的过程之中,需要在研究实践当中更加精致化。

二、从管理学演进到公共管理学: 汲取及超越

( 一) 对于效率的追求: 二者共同的价值取向

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完成了自身的资本原始积累,在19世纪末进入了托拉斯等垄断型资本主义阶段。虽然资本主义在其发展中创造出了巨大的生产力,但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严重的社会矛盾随之产生。而管理学的发展主要就是解决这一方面的社会矛盾,关键是对社会生产提供更多的效率支持和解决思路。在这样的过程中,以管理学家泰勒为主要代表的科学管理对于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泰勒围绕生产力效率提升的问题进行研究,从生产者的各个工作环节入手,从工作的时间、工作的环境等采取标准化的研究方式,进而提出了科学的工作定额方式,并且限定科学的标准工具。泰勒认为工人应该在标准化的作业环境当中开展,并且采取激励性的薪酬制度,鼓励员工在生产单位内发挥自身的生产潜力,提升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提出了一种标准化的观点,并且对此后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与标准化管理等观点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关于公共管理的观点。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者对于政府职能的专业化及其扩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围绕政府的行政运行问题展开了管理学方面的考量。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政府的行政职能也逐渐复杂起来。过去的行政机构往往是少数人控制,但是随着管理越来越复杂,大批人员进行主管已成为常态。因此,过去的`行政管理理念已经无法满足逐渐膨胀扩大的行政机关的实际。传统的公共管理理念是朴素的、碎片化的,无法对不断扩大的行政公共事务领域提出有益指导,因此,公共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科学管理提出了效率的分析方法,它是人类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典型结合范式。公共管理也关注到这一方面,即是对于政治行为当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抽离,进一步追求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高效性。

威尔森在其行政学着作中提出了对于独立的公共行政学形成的思考,认为独立的行政科学能够促进行政和政治思维的分离,将行政管理作为一项技术性活动。这也是后期一些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者提出“技术官僚”概念的原因。因为行政管理是具备通用性的,某一领域的承接工作需要一些人员提供公共服务,但是政治却具备特殊性,政治本身是一些政治家提出个别政治主张的思想和行为活动,所以在威尔森的观点中,行政管理的目标与执政党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政治不需要直接干预具体的行政行为,特别是在社会服务等方面,这能够大大提升公共事务服务的水平。

行政事务和政治事务的二元区分在威尔森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演绎。在很多政权模式中,国家的意志与政府的执行能力二者存在明显的功能区别,这种功能区别可以理解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功能和行政功能。因此,依弗兰克的观点,行政本身就包含司法、商业引导行为等具体的工作,行政本身是为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士提供公正的服务,这种服务也需要纳入效率之中,这也就是行政效率的体现。被赋予效率概念的行政服务行为就进入到技术的衡量当中,也就是政治通过民主进行决策,而行政通过标准加以执行,二者在目标上是一致,但各自具备功能定位。这表明,公共管理学已经发展出效率的观点。这一点和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效率管理、标准化管理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 二) 公共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学科演进

公共管理学显然是从管理学的母体中产生的,但在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中,二者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客观的学科抽离状况。公共管理学是针对公共事务管理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因此,与管理学逐渐产生了区别。

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者则是针对公共行政本身,缺乏一定的哲学框架,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也缺乏指导思想,认为新公共管理学应该从效率的层面转移到对社会公平的重新关注,并且把社会的公平性作为考察公共事务部门的一项重要的根据。虽然这样的一种发展能够促进公共管理学逐渐形成哲学的框架,但实际上公共管理学仍然没有实现理想的成长。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这一新公共行政学观点提出后,更多传统的公共管理学者仍然认为效率对于行政部门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认为公共行政管理的价值就在于高效地运转,特别是美国的公共行政部门尤为重视效率,因此,在社会公平概念刚刚提出时,公共管理学并没有和传统的管理学产生真正的分野。

公共管理学的社会公平价值观,最终在官员的民选过程当中逐渐受到公共管理学研究者的关注。因为文官系统的职位任免,并不能够用单纯的行政命令来实现,虽然行政命令能够让文官系统任免更加高效,但实际上非公平选拔的文官其最后的行政效率是十分低下的,负责社会服务的技术型文官应该通过合理的形式进行选拔,这一点也正是社会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即便如此,社会公平价值观并没有纳入到公共管理学的哲学思想中,因为公共管理学在学科形成的过程中,仍然侧重对政治伦理以及标准化问题的思考,因此,社会公平观点并没有形成一种具体的方法论,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影响仍然是有限的。

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学虽然已经发展出自我的学科意志,但这种学科意志并没有完全苏醒,尤其是在从管理学母体中抽离独立的形式上,公共管理学还缺乏真正的独立的核心,仍然对管理学的基础存在一定的依赖。学者在批判公共管理学缺乏独立性的同时,也认为企业的管理模式能够对行政管理提供一些积极的帮助,特别是绩效考核、层级控制等,能够对权力均等化的现象进行反对,从而保障行政机关的高效率。

三、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公共管理学对管理学的扬弃

行政机关并不是单纯的低成本以及高效率产出的企业,因此,对于公共管理学而言,传统管理学的理论必然被扬弃,公共管理学必须处理行政机关特有的技术问题。对于公共管理学当前所出现的管理主义倾向,实际上很多学者已经开始思考如何进行合理的扬弃,重新塑造科学的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并且凸显公共管理学的公共性质。因此,公共管理学对管理学的重新审视和批判,能够让公共管理学逐渐发展出独立的学科意志,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公共管理行为提出理论支撑。

( 一) 公共管理对公共利益的回归

公共管理的服务对象应定位于公共事务,而公共事务的本质就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当前,对于公共利益的定义从本质上仍然是不清晰的,这也就很难在公共管理学的科学范畴中对其进行具体化的操作。公共利益不同于企业营利,不具备标准化的特征。企业营利通常可以采用货币形式进行表现,例如,传统的资产以及新兴的品牌价值,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表达。而公共利益并不能够进行直接的市场兑换,往往是一种无形的观念,更会随着行政区域的变更而产生变化。所以,公共利益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服务项目,而是公共管理学的精神与价值追求,其本质的推动力是公共管理部门对于公共事务负责的态度。仅凭管理学的效率至上观点,并不能完全解决公共管理问题。因此,公共管理学的价值评估尺度并不是纯粹从效率高低进行出发,关键在于政府的服务对象以及服务定位等问题。因此,从新公共管理开始走向效率至上的观点后,对公共利益价值观的回归是公共管理学重新找回使命的重要支点。

( 二) 公共管理的主客体塑造与定位

对于公共管理而言,实现公共利益的主体不仅是行政机关,而是一个复合型的治理网络。这种治理网络的主体塑造以及定位,是公共管理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传统的政府单一治理公共事务、实施公共管理的模式已经逐渐显现出疲态,现今出现了公民、第三方的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等更多个体与组织的介入,从而呈现出公共管理的复合主体格局。一个互相之间可以分享权力以及进行功能补充的公共管理格局是公共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产生这样一种系统结构化的管理结构,也要求传统的公共管理学不能纯粹在管理学的基础上停留,而应该有自身的学科意志。

同时,公共管理的服务对象定位于社会公共事务,也对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学科探索路径。公共事务不能如同企业的事务一样采用标准化进行管理,其在管理上的技术以及方式具备特殊性。公共事务所接触的广大人民群众,其意识、情感以及文化程度不同,对于政策的自我理解能力不同,因此,公共事务管理相对于企业事务管理而言,不仅仅在内容上有所差异,在管理方法上也存在客观的分野。公共管理在对公共事务介入的过程中,更需要采用柔性的手段,这也表明了公共管理必须发展独特的管理艺术。

综上,虽然公共管理学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对于公共管理学的独立学科研究范式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基于公共管理学和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之间仍然存在继承的联系,公共管理学在可预期的发展过程中将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和理论体系。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实现科学公共治理的目标,需要公共管理学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需要其基于历史任务与现实使命,对公平以及效率进行重新整合,并且鼓励公共管理实践围绕实现公共利益社会价值观的目标发展,这也是公共管理学科经世致用的重要社会使命。

[参 考 文 献]

[1]安俊美。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阐释与探索[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xx(1)。

[2]蔡听霖。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以及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的思考[J].卷宗,20xx(6)。

[3]李德昌。管理学基础研究的理性信息人假设与势科学理论[J].管理学报,20xx(4)。

[4]罗珉。中国管理学反思与发展思路[J].管理学报,20xx(4)。

管理论文范文1: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设【第二篇】

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医院为了保证经营活动健康、有序进行,根据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五项原则,针对内部财务管理活动而建立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控制措施和控制程序,其实质是通过制度约束进行内部控制,要求医院管理者及员工共同实施的贯穿于整个经营活动的一种自律系统。随着新医改政策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化,医院想要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必须强化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建设。

一、当前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环境薄弱,管理者认识有偏差。

医院的内控环境直接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进而影响到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运行效果,管理者重视内控环境有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但许多医院的管理者仍然只关心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医疗一线的工作,对需要较长周期才能看出间接效益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毫不在意,只是将各种财务制度汇总成册,在上级检查时拿出来应付一下,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只是印在纸上的制度,甚至有些医院的管理者官本位思想严重,喜欢独断专行,认为制度会成为限制自己行使权力的绊脚石,尤其是对其中的牵制内容有所顾忌,所以故意忽视或阻挠制度的建设,这样一来,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就不具有约束力和威慑力,医院其他员工的控制意识也随之淡薄,对是否建立这一制度持无所谓态度,对执行情况更是漠不关心,久而久之

(二)制度制定不规范,实施不科学。

一个好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医院正常运转十分必要的保证,虽然大多数医院已经建立起了内部财务控制的规章制度,但往往缺乏合理性,或对一些不经常发生的业务没有相应的措施,无法涵盖全部经营活动,与全面性原则相悖;或对重要经济事项和高风险领域没有制定严格的控制措施,没有兼顾重要性原则;或对制衡性原则的制定不到位,不相容岗位分离、授权审批、关键岗位轮岗等制度的规定内容相对较少,疏忽重要环节,在出现问题后才进行补救,没有形成实质的相互制约;或制度不能随着自身的经营规模、竞争状况、风险水平等环境的变化而加以调整,违反了适应性原则;或一味追求制度的完美,不能从整体利益出发,不考虑实施成本和产出效益是否配比,不顾及成本效益原则,加重了医院执行的负担。

(三)内审机构设立不合理,监督作用弱化。

我国不少医院设立的内审机构并非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而是来自于法律的硬性规定或上级的行政命令,医院的管理者其实并不明白内审的真正意义和作用,自然对内审工作就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得内审机构的设置不尽合理,有些医院让内审机构隶属于财务部门,任命财务负责人兼任内审机构的负责人,而内审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对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本应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对内审机构负责人的任用也应慎重,现将内审机构置于财务部门管理之下,就不可能对制度存在的缺陷及执行的真实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大大削弱了内审应有的作用,造成对内部财务控制监督实际上的缺失。

(四)专业人员综合素质低,实行制度不给力。

内部财务控制系统的运行需要人来实现,执行人员的素质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实行效果,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医院管理者还是倾向于强化医技人员的学习和培训,而派给财务人员再充电的机会微乎其微,但财务工作专业性较强,而且相关财经法规还在不断完善,财务制度还在不断出台,财务核算的软件还在不断更新,这些都需要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五)预算编制粗糙,执行不够刚性。

预算管理是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预算管理的统筹控制,可将日常基础管理和战略发展目标有机结合,使经营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让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但部分医院对预算根本不重视,编制预算往往由财务部门根据上年实际数简单地按比例累加得到,既没有征询各相关部门意见,也没有细化具体项目和具体执行部门,更没有进行集体决策,随意性较大,这样完成的预算不能反映环境的变化和满足管理的要求,与实际脱节,使得预算数与实际发生数相差甚远,对经营活动没有指导意义。有些医院虽然按要求科学编制了预算,却在实行时不够严格,不按照既定的预算实施,混用资金或挤占专项资金的事情时有发生,尤其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的支付,随意调整,没有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执行不力,缺乏刚性,偏离预算原有轨迹,导致预算流于形式。

二、加强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设的措施

(一)优化内控环境,提高管理者意识。

由于医院自身的特点,其内控环境受管理者的影响较大,所以,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医院管理者关于内部财务控制制度重要性的学习,使他们的思想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以往“重医疗,轻管理”的观念,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风险管理意识,一方面管理者要从宏观上对制度的重要性进行把握,监督财务人员建立一套科学的、规范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管理体系,来推动医院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应明确管理者所负的责任,改变家长制的管理模式,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制度,不以个人的意志左右内部财务控制,不允许有任何人的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达到三级标准的医院还应设置总会计师,来加强财务工作的管理,促进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建设。

(二)制定完善的控制制度,保证有效实施。

针对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疏于建设的现状,医院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当下的实际情况及想要达到的工作目标来制定制度。首先,制度必须包括所有些经济业务,医院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能以相应的制度为依据,按规定的程序办事,没有控制盲点,同时对重要事项制定更为严格的控制条件,如对重大经济项目决策和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由管理层集体研究决定,不准许任何个人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最大程度地防范经营风险。再者,还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制定合理的岗位分工制度、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授权审批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和关键岗位轮岗制度等,切实达到各岗位间、各流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目的。此外,制度制定后,要随着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以适应医院不同时期战略变化的要求。最后,还要考虑制度的可操作性、可持续性、投入产出比等因素,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严格约束员工按规定的制度办事,保证制度的执行能够落到实处。

(三)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医院内审机构独立性的缺失,是造成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执行不力的主要原因,但只要管理者给予充分重视,内审的地位就会大大提高,因此,医院应建立一个单独的不属于财务部门的内审机构,直接对管理层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保持独立性和权威性,对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建设进行监督,评价经营活动中制度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及时向管理层反映存在的制度缺陷和控制弱点,从源头上查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控制,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

(四)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实行绩效考核。

对于执行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专业人员,医院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他们的综合素质在执行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加强对他们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强化法纪政纪、反腐倡廉方面的培训,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自觉地遵守制度的规定。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再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医院应加大对财务部门的投入,让财务人员有机会参加较高层次的培训,或与在内部财务控制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其他医院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和交流,财务人员自己也应积极钻研新知识,锻炼业务能力,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工作人员。

(五)合理编制预算,严格预算管理。

医院要以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为基础,根据财政拨款和自收自支的实际状况,准确合理地核定收入支出额度,不人为高估或压缩,特别是对支出预算要量入为出,努力细化,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不编制无依据、无标准、无明细项目的预算,并制定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序,未经批准,不得超预算和扩大预算范围。在编制预算时,可采用上下结合式的工作程序,让各部门与财务部门进行协商讨论,充分地交流相关信息,最后将汇总编制的预算交由院长办公会审批,必要时可经职代会通过,以医院文件的形式正式发出,这样编制出的预算既符合医院预算管理规定,又提高了准确性,体现了民主性和科学性。执行预算时,除了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还要严明纪律,健全监控手段,定期分析评估,不断总结和改进,对于严重超出预算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维护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对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必须积极主动地适应变化,不断完善和加强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建设,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降低财务风险,提高经营水平,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管理学论文【第三篇】

20xx年世界杯落下帷幕,呼声最高的德国战车远征南美,血洗东道主、力克阿根廷,最终毫无悬念的夺得世界杯冠军,与其他欧洲劲旅早早打道回府相比,德国足球就像德国经济一样,在欧洲大陆一骑绝尘。为何德国足球能“众人皆醉我独醒”?为何能一路高歌直达顶峰?那就让我们从管理的角度剖析一下。

深入分析了德国队20xx、20xx、20xx三届世界杯发展,发现“团队、数据、纪律、信念”等几个关键词围绕始终,可以说德国队的胜利是管理的胜利。有团队就有管理,足球是一项团队比赛,所以管理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到足球运动水平的高低。与依靠超级巨星的巴西、阿根廷相比,德国队一直在打整体团队足球,在夺冠后,主教练勒夫说“球队在过去的几周里建立起了不可思议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一个球员都感到对球队有义务,每一个人都各尽其力,这当然也是我们为什么能夺冠的根本原因”。

尽管德国没有出过像贝利、马拉多纳式的靠一己之力可改变世界的另类,但团队足球的光环一直伴随德国队稳步前行。现代管理已迈人大数据时代,德国足球也未落伍,自20xx年开始,每遇到点球前,教练都会将一张写有对方球员点球习惯及射门角度的纸条递到守门员手里,而这正是基于对球员数据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本届世界杯德国队更进一步启动了“大数据管理球员”的项目,他们与SAP公司合作,推出SAPMatchInsights的足球解决方案,利用芯片传感器将球员的各项数据实时传回到SAPHANA平台并进行快速分析整合,使教练通过一个平板电脑就能够轻松配置最优团队、掌握球员体能和换人时机。对比传统的战术画板手工操作,德国队已经远远超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铁的纪律就不可能有优秀的团队。每次赛前的准备会上,德国队教练都会挂出一张写有十条军规和一条目标的纸条,要求和鼓励队员。十条军规是教练与队员通过多场比赛后沟通一起制定的。波多尔斯基说:“这是我们的护身符。”球队工作人员也被严格管理起来,他们当初被雇用的`时候就必须签署一份保密协议,保证不向外界透露球队内部发生的任何事情。每天早上9点,他们会得到一份主教练制定的日程安排表。而晚上他们还必须做出工作总结,让主教练知道当天计划的工作的进度和完成情况。

勒夫强调的不仅是战术纪律,还要求有良赛前准备。例如波多尔斯基在杯每场比赛前,都会在酒店里有关对方右后卫和右前卫的锦,找出对手的弱点,并坚决教练赛前制定的战术部署。信念在使一些人有别于的那些特质中处于中心地位,信念直接关系到一个团队能挖掘自己的潜力、关系到能团队的成功。德国足球队一直取世界杯当成自己的信念,主勒夫在决赛过后这样评价:“艰难的一战,队员超越了他ff限,为了能把世界杯带回家,球员用尽了全力”。崇尚成功国人的信念,正是因有这种信会让德国诞生这么多令人景忻贝尔奖得主,才会让德国在二洗劫之后如此迅猛的发展成强国。

世界杯的赛场不仅是表注台,更是高精密度的竞技场,德国足球的成功不是偶然,坚持“团队合作、严谨务实”的必然,与其说世界杯是一场竞技的运动,倒不如说世界柄场管理学运用的实战课堂。

管理学论文【第四篇】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并且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提高市场的占有率,企业应转变经营观念,实施绿色营销。

企业实施绿色营销不仅能够适应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性及其实现的途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企业;绿色消费;绿色营销;必要性;对策

1 绿色营销概述

绿色营销的产生源于绿色消费的驱动。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消费者已经意识到其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迫切希望企业能够生产并销售有利环境的绿色产品,因此,绿色消费应运而生。

而绿色营销,易言之,可谓一种营销管理和营销策略,企业基于环境保护的经营理念以及绿色文化的价值理念,从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出发,旨在达到消费者绿色需求的目的。

绿色营销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协调环境保护、企业利益以及消费者绿色需求三者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树立企业“绿色”形象,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以及规范并优化企业行为,从而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扩大市场销路。

2 实施绿色营销对我国企业的重要意义

实施绿色营销有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在日益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作用也在不断的增大,导致环境和发展两者的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我们应在新时期检讨传统的企业发展观念,探索出一条新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当前,企业发展战略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就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实施绿色营销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的经济利润,另一方面,也间接地达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目的,并且保障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所以,绿色营销管理战略的实施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企业将生产经营的活动同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良好的结合在一起,进而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能够实现自然、社会以及企业三者的共赢,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绿色营销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绿色营销管理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将对产品的每个环节进行“绿色化”,使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充满“绿色”。

其一,在对绿色产品进行制造与再制造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形成较好的绿色质量理念及绿色质量体系,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质量管理的增强;其二,通过实施绿色营销管理战略,企业员工还可以形成统一的绿色营销理念,进而提高企业全员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这样一来,在获取巨大的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优化企业内部,使之生机盎然,从而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实施绿色营销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以及绿色消费 随着人们更多地注重生活质量、环境保护以及消费质量的情况下,绿色需求与绿色消费已经成为时下新型的消费观念。

绿色消费就是在实现基本消费的同时,消费者还将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考虑在消费范围之内。

对于绿色消费而言,通常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绿色消费是消费者有节度的矢量、适时及适度的消费。

消费者更多关注于产品的实用性,产品是否能够做到节约性,不主张过度消费,比较喜欢和谐自然的消费产品。

另一方面,绿色消费者注重理性消费。

在购买并使用产品时通常将节能环保以及对身体健康考虑在内,亦或是有此种本能的感觉。

基于消费者的此种绿色消费需求,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管理战略,开发绿色产品能够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以及绿色消费。

3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具体策略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职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绿色发展环境 第一,可加大“绿色标识“的发放力度,确保绿色产品以及企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第二,建立健全“绿色”奖励机制,对于绿色企业可以充分的享有一些优惠的权利,例如发行绿色债券、减免税等等;第三,贯彻落实生态平衡的维护以及环境保护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同时还可以实施资源核算制度,将其列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四,完善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的行政管理机构,将经济目标责任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集合在一起;最后,还应建立健全我国的“绿色”法律法规。

主要表现在,对现有的关于环境污染防治以及自然资源保护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应按照我国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参照国际惯例,进行适时的修订;对目前“绿色”法规立法体系的空白要尽快进行填补并完善。

从而使得生态环境与企业营销管理协调的发展,促进绿色营销的有效实施。

创建企业绿色管理组织,完善企业绿色管理制度 为贯彻落实绿色营销管理理念,企业应组建有效的管理组织,并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第一,组建绿色管理组织。

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可组建相应的绿色管理委员会,其职能主要是对一些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管理战略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定与处理。

例如绿色设计、绿色生产以及绿色销售等等,同时还可对企业内部进行分级管理,对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整合协调做好企业绿色营销的工作;第二,建立健全绿色认证制度。

以科技进步与科学管理为依托,企业应力求通过绿色环境标志认证或者国际环境标准体系认证,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第三,完善绿色教育制度。

主要有:使企业员工真正了解绿色理念并且真心接受绿色理念,加大宣传基础环保知识教育的力度,并且对于特定的职位,企业还应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专业的环保技能教育;同时,为从整体上加强教育效果,企业还可增设一定的鼓励政策,例如绿色营销奖等等;第四,建立绿色采购制度。

严格控制原材料的采购,对于产品供应商,企业应对其进行有效的绿色调查以及严格的绿色评估,将供应商在优化企业环境绩效以及绿色营销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建立健全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对于自身绿色营销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

积极利用绿色营销组合,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第一,做好绿色产品的开发工作。

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企业要对没有公害、分解性能好的新资源和新能源的绿色产品进行及时的开发;第二,对绿色价格进行合理的制定。

企业应对绿色市场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树立环境有偿使用的新颖理念,在制定绿色价格的时候,将消费者的心理因素,例如:崇尚自然、求异以及求新等考虑在内;第三,设计绿色包装。

企业应摒弃传统的包装观念,即主要是以促销为主,而使绿色包装应过多的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第四,完善企业绿色营销的服务,始终同消费者站在一起,维护其合法权益;第五,要做好绿色营销渠道的选择工作。

通过调查,应选择在消费者心中拥有良好信誉的商家;可创建绿色产品专柜;完善销售网络体系;加强了白色产品市场的占有率。

同时,企业还要考虑产品的回收及处理,最大程度上避免污染以及二次污染。

运用绿色营销组合已经成为企业树立绿色形象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绿色营销管理战略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曲岚,许文斌。我国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战略选择[J]. 科技广场,20xx(02):194-196.

[2]王春兰。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分析[J].高职论丛,20xx(01):8-11.

[3]徐建中,冷单。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绿色营销创新模式研究[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xx年年会论文集[C].20xx:6.

[4]柯黎。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xx(03).

管理学论文【第五篇】

一、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出现的问题

1.理论研究和实践没有紧密联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影响力上面没有得到有力的体现,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没有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某些理论方面取得一些成果譬如集中林权制度改革以及林业碳汇等方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核心和本质却被忽视。在我国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术研究由于缺少目的性,系统性以及创新性,时常只能是充当国家林业政策的发言人的角色。2.理论研究体系的滞后性。翻看历史,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最早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所以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它的滞后性。一般来讲,都是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划分成三个大的部分,林业经济学,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它们主要以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林业产品的自由市场贸易以及外部经济要素对于林业经济的影响等等。而目前,市场变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深,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经济实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研究工作存在相对的滞后性,以至于有关的林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林业研究工作的内容缺少基本理论内容的支撑。3.人才培养工作和实践的脱离。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一些专业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同学本身对于专业的疑惑性迷茫性,很多都不想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找工作。这样会出现人才资源的流失和政府在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以及人力的巨大浪费。追根溯源,林业经济管理教学上存在人才培养和实践存在脱离现象。林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学生所掌握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更不上实践应用的需要,从而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与社会相接轨。在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方面,不但需要加强林业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且应用到林业实践当中去,二者有机结合。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林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并没有做到相互联系,相辅相成[2]。4.林业专业领域人才缺乏。林业经济管理研究正在向着更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水平和从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人员理论水平很低。虽然一些林业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大力招募林业专业的以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可是还是改变不了林业人才资源短缺的困状。

二、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的学科建设的方法和建议

1.加强教学和人才资源的培养。现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工作应该注重偏重点,通过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体系建设,为以后林业经济的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证。根据林业实践的需求,着力培养林业研究生为主,而本科生人才作为研究生方向的基础资源。在林业经济管理的课程建设上,力争对人才的培养的方案,目标以及形式进行规划,同时着重于对于学生林业经济学方法的传授,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2.加强林业理论研究。将现代门类学科中分散的林业学科诸如林业社会学,林业经济学以及森林资源经济学等等融合贯通,并且加以引导,使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林业经济实体的研究中。3.加强实证研究方面。根据国家当前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研讨林业经济管理的特点和性质,结合一些专业林业院校的优势特点,构建有特色的和整体协调的布局[3]。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重于目前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经济学方面人才的吸纳,以期能够产生在国际上有轰动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5.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上,积极寻求合作和交流,与国内外知名的林业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提高林业学科在国际的影响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目前的发展进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挑战。要想能够进一步推动林业经济学科的不断向前发展,应该着重于将林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体的林业实践相结合,二者充分发挥作用,努力培养一些致力于林业研究的专业性人才,吸取一些他国的先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经验,从而促使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水平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751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