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法治建设工作要点(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866279

【导言】此例“法治建设工作要点(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法治建设工作方案1

1.控新。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对新增违法建设要做到发生一处、制止一处、查处一处。

2.整旧。对历年来已产生的违法建设按照专项整治的工作思路,结合本镇实际情况分步、分类逐步依法予以清理和拆除。

3.治本。建立和健全“防治违法建设”工作长效管理机制。

二、工作原则

1.依法行政,长效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省村镇规划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查处违法建设,推动“防治违法建设”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和经常化。

2.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各村是所辖区域“防治违法建设”工作责任单位;各村主要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

3.督查考核,奖惩结合。强化“防治违法建设”工作的督查考核,实施目标责任考核,严格落实奖惩制度。

三、组织网络

建立镇、村二级“防治违法建设”工作网络。

1.镇成立“防治违法建设”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简称拆违办),办公室设在镇城管中队,负责镇域内“防治违法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协调。

2.各村要充实和完善“防治违法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负责违法建设巡查工作的具体实施,进一步加强原有的以党员、村民代表和村干部为主的防违巡查信息员队伍建设。

四、工作职责

各村和各相关部门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相互配合,协同运转,提高“防治违法建设”工作效能。具体如下:

1.各村:要充分发挥“防治违法建设”工作第一岗、第一哨作用,负责日常巡查、预防监控和前期拆违工作,发现违法建设苗头及时上门进行宣传教育,消除当事人违法建设念头;对不服从教育管理继续进行违法建设的及时组织制止、拆除,将违法建设消灭在萌芽状态。

2.拆违办:要增强“防治违法建设”工作的计划性、主动性,建立健全工作网络,定期召开防违工作例会,抓好宣传教育和预防监控,对新出现的违法建设要及时发现、制止并组织拆除,每月进行统计汇总,并在全镇通报。

3.城管中队:加强辖区镇容镇貌的管理,负责整治、查处镇区不符合城市管理规定、影响镇容镇貌的棚、灯箱、户外广告等筑构物和其他设施,重点查处严重影响镇区开发规划的各类违法建设。

4.建设管理所:加强镇、村规划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负责违法建设的认定和依法查处工作。

5.国土分局:加强土地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违法用地调查、处理的力度,负责协调村建、司法、及相关村加大对单位、村、居民违法用地行为的打击力度。

6.水利站:负责主要河道两侧和堤防两侧违法建设的依法查处工作,重点查处影响防洪、侵占水利工程设施的违法建设行为。

7.派出所:负责“防治违法建设”工作的执法保障,参与拆违联动,及时有效地制止和查处阻挠、破坏“防治违法建设”工作的违法行为。

8.综治办:负责对各相关部门履行“防违治违”工作职责情况进行效能监察及绩效考核、奖惩。

五、工作措施

1.统一领导,定期会办。

“防治违法建设”工作指挥部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防治违法建设”阶段性工作。每月不定期召开成员例会,部署、通报违法建设的查处、拆除工作。

2.强化预防,靠前管理。

加强预防和监控是防违工作的重点。各村作为基层管理部门,必须强化预防监控工作: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开辟群众联防通道;二是实行分片包干,建立每日巡查制度。本区域出现筹备建材、拆除旧屋、开挖地基等建设苗头时,巡查责任人应在一个工作日内予以发现,当场调查情况,实施教育劝阻,消除当事人违建念头。同时要制定工作预案,加强跟踪管理,有效降低违法建设的发生率;三是坚持严防死守,对违法建设实施快速出击。管理区域发生违法建设后,村分管负责人应在发现后的当日或次日组织人员对违建户进行思想教育疏导、督促自拆自纠、现场制止和拆除。

3.形成合力,快速拆违。

建立行之有效的快速拆违联动机制,是提高拆违效率的保证。对严重影响规划的违法建设一经发现必须迅速予以拆除。村在前期教育、制止、拆除无效的情况下,应立即与镇拆违办联系,制定拆除方案,由防违责任人迅速牵头组织落实,辖区派出所负责提供执法保障,拆除违法建设。

4.集中精力,专项整治。

镇“防治违法建设”工作指挥部根据工作需要,对违法建设蔓延、集中的区域,适时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拆除一批影响较大、危害较重、群众反响强烈的违法建设。

六、考核奖惩

镇对各村和各相关部门的“防治违法建设”工作实行考核奖惩,政法委具体负责考核的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作为各部门、个人年终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

1.对村实施“防治违法建设”工作目标考核专项奖励。各村书记“制止违法建筑”奖励基数为2000元,其它定工干部按比例结算。

(1)辖区内没有出现新的违法建设,全额发放相应奖励基金。

(2)辖区内出现新的违法建设,经村积极劝阻、教育后全部有效拆除的,全额发放相应奖金。

(3)辖区内出现新的违法建设,经村劝阻无效后提交镇拆违办依法拆除的,视违建状况按比例扣发专项奖励金:违建面积每发生一起在50平方米以下的,做基础扣50元、墙高2米扣100元、主体完工扣200元;违建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的,做基础扣100元、墙高2米扣200元、主体完工扣300元。

(4)辖区内出现新的违法建设,所在村瞒报、漏报,由群众举报或巡查发现的,每瞒报一起扣发专项奖励金500元,每漏报一起扣发专项奖励金300元,直至扣完为止。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镇纪委监察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并视具体情况给予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责任人停职待岗、职务调整、降职使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组织处理。

(1)党员、干部带头进行违法建设引起他人效仿等严重后果的;

(2)干部包庇、纵容辖区违法建设,建设当日发现、未制止、次日不报告的;

(3)因责任人严重不负责任、管理混乱,导致区域内同时有三户或三户以上违法建设的;

(4)辖区内当年因村劝阻无效而提交到镇拆违办的违法建设户超过现有村(居)民总户数3%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3篇法治建设工作要点,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法治建设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法治建设2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表明了我们党对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协调推进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不仅有利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实现“中国梦”,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首先,本文论述了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指出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以宪治国,其次,论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最后,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依法治国;问题;建议

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法治国家的建设,在不同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讲话,为协调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实施30周年大会上说:“依法治国,首先就是要依宪治国,要尊重宪法的权威,尊重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1]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指出:“建立法治中国,必须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2]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专题的形式研究了推进依法治国的问题:“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就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这次全会为为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把依法治国提高到了一个全新境界。

一、协调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性

(一)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十五大三步走战略中最重要的一步,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我们政治制度更加清明、经济制度更加完善、分配制度更加合理,社会管理更加文明,法制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让广大群众都知法、懂法、守法、按法办事。所以,要想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在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富裕的同时,加快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把依法治国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所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依法治国来保驾护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依法治国提出的新要求。

(二)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众所周知,我们实行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自身就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要想保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保障市场主体都平等的参与竞争,就必须依靠法律的手段,来消除那些不平等和违反法律平等的现象。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就是公平正义。而依法治国的就是要保障人人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所以,依法治国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相一致的。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又保障了市场主体间自由平等的参与市场竞争。

(三)依法治国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我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充分保障人们当家做主的权利,就是要不断完善健全人民民主。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民主政治改革能否成功,关键是看依法治国落实的如何。把社会管理和国家管理都纳入到依法治国的范围内,用法治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让人民在法律的范围内参加民主政治活动,用法律保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要求

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富裕,中国梦自身还包括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中国梦实现的内在动力,只有充分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代表人民心愿的法律,人民才会遵守它,信赖它,这也是法治精神的内涵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人民的支持,更需要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法治精神也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础,法治精神要求党和政府要尊重法律,信仰法律,要在法律的范围内办事,不能超越法律寻求自身的私人利益。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就是要限制公共权力,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的权利得到合法的保障,这也是中国梦的题中之义。

二、协调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策略

(一)宪法方面

1.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工作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4]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是其他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基础,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都必须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都必须保证宪法的实施。强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尤其是宪法知识的普及。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5]一方面各级领导要带头深入学习宪法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宪法尊严。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宣传宪法的工作,把宪法教育深入到基层和人民群众中去。

2.健全宪法保障制度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要保证宪法的活力和生命,就必须要做好宪法的实施和监督工作。首先要加强宪法的立法保障。各级人大及常委会要加强对宪法的保障的立法,要坚持下级立法不能违背上级立法的原则,要保证宪法在立法保障的范围内运行,任何人和任何组织都要时刻保护宪法的尊严。其次,要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建设。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要做好宪法监督立法工作,要为切实保障宪法监督工作制定各项法律。

(二)立法方面

1.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要做的就是要有法可依,加强对立法工作的支持力度,把握好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在立法过程中,要多听民生,多关注民意,多让人民参与到立法工作之中。改进立法方式关键要贯彻落实好科学民主立法,要破除掉部门利益立法,法律一定要体现公平、正义。法律只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一种手段,它不是消除一切社会矛盾根治一切社会问题的良药,所以,在立法过程中一定要与道德规范相适应,法律的制定一定要体现道德标准。

2.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立法工作,并结合时代和实际情况的变化,修改和制定新的法律,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上建立了比较完善法律体系。但是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地方,特别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兴产业,在这些行业的立法还处于空白和滞后状态。所以,接下来全国人大及常委会一定要加强在这些新兴领域的立法工作,要给这些新兴行业制定法律规范,引导他们进行公平的竞争,避免他们钻法律的空子。要想做到依法治国,首先要做的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可依的基础就是要立法部门制定合理完备的法律。因此,要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工作,使重点领域做到有法可依。

(三)行政方面

1.打击腐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十以来,党中央就下大力气打击腐败,反腐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从根本上治理腐败,从制度上来完善监督工作,信任代替不了监督,只有从制度上完善监督才有可能防止腐败的发生。推进依法行政,就必须要高悬法律这把利剑,推进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的有机结合,推进政府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2.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一直都在致力于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致力于打造一个服务型政府,逐步由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转变。由于我国政府机关雍容,导致一件事办下来要走好多程序,有些部门还互相推诿,办事效率很低下,让很多人宁可走后门,也不愿意按正常手续办事。所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一定要减免办事手续,下放一些办事权利,任何事情都要依法办事,精简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四)司法方面

1.维护司法审判独立原则由于我国的种种原因,审判独立没有能很好的实现。要落实依法治国,就必须要依法律办事,任何人和任何组织都要信仰法律,尊重法律,尊重司法审判独立原则。所以,我们要加快完善司法公开制度建设,司法审判要公开化,审判结果要能接受住人民的询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人民对司法机关的信赖。

2.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惩司法腐败行为预防司法腐败,最根本的就是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一是加强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力度。人大要做到监督于司法部门于日常工作之中。二强化监察的监督力度。完善监察制度建设,不仅有利于人民检察院的清正廉洁,也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增强人民对司法信赖。三是加强舆论监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要时刻接受舆论监督,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对一些人民关注的大案要案要及时信息,让人民及时了解案件进展情况。

(五)公民自身

1.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民守法意识十报告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6]当前在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还是很淡薄。所以,加强对人民的法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要让人民知法懂法用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是我国司法部门要组织专门的人员定期定时对人民进行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工作,要开展法律知识进农村、进社区的实践活动,要让人民群众知法懂法。二是要我国司法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歌咏比赛、法律知识大课堂的活动,增加人民群众参与的热情。三是要借助新兴媒体,在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上,法律知识,让人民时时刻刻都能知法懂法。

2.弘扬法治精神,加强全民道德教育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依法治国需要以德治国作为基础,以德治国需要依法治国作为保障,它们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价值观不断冲击着社会上的人民,各种腐朽思想开始占据人民头脑,导致我们社会道德素质缓坡,人民为了挣钱,开始钻法律的空子,见义勇为等良好社会风气被破坏,人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因此要加强对全面的道德教育,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宣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开展社会主义正能量先进事迹全国巡回演讲报告,用先进事迹来净化社会的污浊氛围。三是要以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为主题,开展各种有趣的实践活动,让人民在活动中,自觉的受到耳濡目染。四是司法部门定时定期开展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宣传活动,用真的案例让人民群众知道违法的后果,让人民都敬畏法律,了解法律。

(六)党的建设方面

1.中国共产党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党要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党要从自身做到依法执政,依宪执政。一是要做到依法执政,党就必须要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带头做到遵纪守法。二是党要做到依法执政,党就必须要按法定程序把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层面。三是要做到依法执政,就必须要必须要健全法律监督机制和监督制度的建设,要做到权为民多用,权要受民监督,依法追究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2.发挥共产党人的模范带头作用一是要加强共产党员的法律意识,要让他们都知法懂法,加强他们的法律修养。二是共产党员必须依法办事,做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范围,必须在法律的规定的范围内做事。三是把人民的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共产党人要时刻铭记自己的权力是人们所赋予的,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共产党人要时时刻刻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定期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关心他们的疾苦,帮助人民建立依法有效的诉求途径。共产党人只有遵纪守法,带头学好法律,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依法办事,那么人民群众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学习共产党人的良好作风,依法治国就能慢慢深入人心。协调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5.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N].人民日报,2013-11-9.

[3].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N].人民日报,2014-10-24.

[4].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5.

[5]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N].人民日报,2014-1-9.

法治建设3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

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跌宕起伏,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曲折的探索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念智慧,逐渐形成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伟大成就,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更多的群众更加主动、自觉和积极地参与法治建设,必须使最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理解现代法治,尊重法治和信仰法治。

一、法律的概念

依法治国的“法”是什么?法律是如何产生的?法律代表正义、理性,还是代表强权?科学地认识法律,才能从观念上重视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这是马克思主义法的学说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巨大的作用,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所制定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的国家,它的使命是建立、保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消灭一切旧制度和旧的社会关系。其次,社会主义法律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意志,它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制定的。

二、法治与法制的关系

法治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法治的出现需要法制的准备,没有法制同样也不会产生法治。法制既不同于法治,又内含于法治,两者具有逻辑和历史的一贯性。法治与法制的关系:一是法治是法的统治,依法而治的意思,是动态与静态的统一,既包含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动态过程,也包括法理国家所遵循的各种法律这一静态规则;而法制则多为静态的概念,是法律及相关制度的总称,侧重于法的静态方面;二是作为治理国家的方式,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而法制作为一种制度则是相对于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来说的;三是法治的前提必须是“良法之治”,既在治理国家中所依据的法律必须是在民主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代表大多数人利益和意志的法律。而法制则既包含良法也包含“恶法”;四是法治与民主政治有必然的联系,法治是民主政治的要求,而法制则同民主政治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说,有“法制”未必有“法治”,而有“法治”必有法制。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特征

新中国法治建设从无到有,从否定法治的存在到树立法治的权威,从法治认识的片面化到法治建设的全面化,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最终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一)社会主义法治概念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在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上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探索和总结了一些成功的方法和经验。首先摒弃了“人治”思想。建国初期,我们对法治的重要性还是有很清醒的认识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及几千年传统的“人治”思想的影响,致使在治国的过程中经历过一些波折,十年“”的浩劫使中国法制遭到了彻底的破坏,法律的权威也丧失殆尽。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理论界开始了对人治与法治问题的新的大讨论,从而真正揭开了正面解释“法治”的序幕。在这次人治与法治的争论中,“法治主义”获得胜利。二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转变。建国初期,由于“法治”被认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而加以回避,所以那时很少使用“法治”一词,基本上都讲“法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界对“法治”概念不再进行批判性的解释,但许多人仍然存有种种顾虑,不敢大胆揭示“法治”的真实内涵,而是采取回避或价值中立的态度。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一般也使用“法制”而非“法治”。1997年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大会决议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彻底宣告几千年来中国人治和专制社会的瓦解,国家政治发展的道路勘定了“法治”这一科学文明而充满生气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有关法治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包含五个方面内容,即: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本质要求是执法为民,执法为民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其主要精神内涵是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本价值取向是公平正义,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和落实依法治国的目标,不但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理论,还要使公平正义的精神和价值通过法的适用和实施,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实现、彰显和弘扬。重要使命是服务大局,指法治建设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保障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为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高效的法治环境服务。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必须明确树立党的领导地位,坚信党能带领全国人民健康有序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866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