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论文范例精编4篇
【导言】此例“新型工业化论文范例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型工业化论文1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发展;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传统,它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思想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它的实质是企业员工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现代社会已进入“文化制度”的时代。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现代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拥有先进文化的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拥有落后文化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用先进文化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1.企业文化能形成先进企业理念。先进企业文化在提炼核心价值观时,应该以企业发展的现实阶段为背景,以企业发展的目标为根据,努力使企业的价值观切合企业实际,显现企业个性,反映企业特色。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它的灵魂,是一种理念力。这种力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成败,关系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决定着企业的品位、品格和文明程度。
2.企业文化能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一个企业独特而先进的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有人把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概括为七大要素: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公平、公正善待员工,激励员工开拓创新,这七大要素无一不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直接相关。
3.企业文化具有更强的渗透力。先进的企业文化强调把文化渗透到企业各个环节,把先进理念渗透到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渗透到企业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经营策略之中,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之中,企业文化“力”的作用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4.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制度的生命力。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制度建设,企业精神的提炼、培育乃至倡导、发扬,需要企业制度的全面支持。在企业精神与价值观的熏陶下,通过树立典型人物与先进事迹,使企业具有了生命力。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围绕企业目标建立健全乃至创新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严密的制度体系,使员工的各种活动、相互关系的协调以及行为效果的评价等都有章可循。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可以把广大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明确目的、步调一致。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事业目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如果企业的事业目标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符合绝大多数员工个人的利益,即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那么说明这个企业凝聚力产生的利益基础就具备了;否则,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企业凝聚力的形成都只能是一种幻想。其次,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导向作用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
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与重要方法,从而把企业与个人的意志统一起来,使企业更快、更好、更稳定地生存与发展。第三,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能够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提高下属机构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自主经营能力及活力,增强企业的整体执行力。第四,企业文化具有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包含规范管理的相关内容,而且管理本身也体现着企业文化。在企业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正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发挥的“软”约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免疫功能。约束力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性要素,而在企业实际运作中,文化纽带、精神纽带、道德纽带、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则对形成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核心竞争力无疑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三、按照现代企业要求建设企业文化
1.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泰勒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物本管理”,即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企业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零部件,把人当成物来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理论出现了“人本管理”思想,认为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这对于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思想,开发人力资源和人力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今,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挥员工的创造力,成为企业的首要工作。重视员工再教育,加大提升人的能力方面的投入,重视人的资源性管理,解放被管理者,是营造“人本管理”的文化与环境氛围的必然要求。
2.创新知本经营文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打造出一支用知识武装起来的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员工个体与团队的整体效应,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来掌握新科技、适应新变化,加强跨文化管理,促进跨国家、跨地区以及跨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和重塑,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积极战略。
3.着力营造百年企业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将是学习力的竞争,或者说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世界500强企业发展的历程表明,思想比资本更重要,领先时代的经营思想是企业繁荣的先决条件,而思想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学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比竞争对手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塑造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知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建立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企业员工个体与团队的整体效应,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来掌握新科技、适应新变化,加强跨文化管理,促进跨国家、跨地区以及跨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和重塑,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积极战略。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只有通过培育整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的变革,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4.要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承接。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来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以规范引导人们的日常行为,其精髓是“诚为本,和为贵,信为先”。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与时俱进和兼容并蓄的特征,这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有着现实指导意义,能够为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植其中,吸取其精华。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有益的先进经验,不能生搬硬套,还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创造出适合我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力争世界领先的企业文化。
5.要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锤炼企业的根本在市场,打造企业的关键则在体制创新。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企业文化的提升和转型,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用这种文化确立公平竞争原则,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构建企业技术、管理和体制创新的机制。
6.要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相融合。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在这种背景下,不同企业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越来越频繁,成为决定企业发展命运的无形之手。所以,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融入经济一体化潮流,了解国外企业的运作方式,特别是要注重吸收国外优秀企业的先进文化,取长补短,扬优避劣,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四、要围绕市场竞争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1.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经营哲学、员工思想道德、心理状态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一种价值观被企业的全体员工所接受,并转变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就成为企业精神的重要构成。这样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竞争力和开拓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塑造创新理念增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创新。由于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创新是知识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企业文化经营活动中的主导文化。
3.把企业培养成学习型组织。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比竞争对手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塑造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代企业必须是一个不断学习的组织,才能“善于创造、寻求及转换知识,同时能根据新的知识与领悟而调整行为”。而且,传承与创新一个都不能少,创新应该植根于传承,以传承和创新把企业文化带到未来。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而企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
4.实施文化制胜战略。文化制胜,已经成为新世纪企业管理变革的新趋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文化制胜还必须有效地同企业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迎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企业文化建设是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竞争范围不断扩展,必然会推进企业应变能力逐步提高和升级,这对企业制度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经营理念影响企业管理和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的构建,不仅与企业制度和管理构成一个互补的整体,而且独创了一种管理意境,以一种柔性管理的文化形态,构筑了个性约束与柔性导向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从而使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上面的4篇新型工业化论文范文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新型工业化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新型工业化建设2
以新型城镇化联结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
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 促进工业强省
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打造“天下粮仓”和“国人厨房”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在河南代表团提出,中原经济区发展起来,不光造福中原人民,对国家经济发展都有促进,“中部崛起,中原要率先崛起”。河南应坚持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起来了,农业才有条件更好发展,农业现代化才能够更好实现。这真可谓是用“中原方程”谋河南的事,解中国的题。
中央领导提出的要求是有深刻的背景的。多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一直位居中部六省之首,但却一直未能像珠三角之广东、长三角之上海、西三角之重庆一样发挥其龙头作用、辐射带动作用,其影响力则远逊于前3省。为了迎头赶上,河南曾提出过“中原城市群建设”、“郑汴一体化”等发展战略,但皆因工业味道过浓,有妨“国家粮仓”之大计被中央一一否决。为此,2009年9月国务院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了“两纵两横”经济带概念。从地图上看,河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几乎与“两纵两横”四线都搭界,但唯独这一地区尚没有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在这种背景下,2009年11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上任不久便力推中原经济区战略。此前卢展工担任福建省委书记时,大力构建海西经济区,并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极大地扭转了福建被两个三角洲边缘化的不利局面,被当地人称为“卢海西”。现在在河南,卢展工被称为“卢中原”,他极力推进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但是,如何探索中原经济区建设新路,为传统农区推进现代化创造先进经验,国内没有先例,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更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任务,被经济界称为“中国式难题”。对此,卢展工2011年10月26日在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而努力奋斗》为题作报告时,对其作出了总体部署和要求。卢展工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定位是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的路子,即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是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河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走好这条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可以预见,从实践中概括和提炼出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河南,将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符合中国实际、河南实际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期待河南的持续探索为全国提供出解决“中国问题”的样本。
以新型城镇化联结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
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担当起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的重任。这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对新型城镇化引领的形象解读。在多个场合,卢展工对新型城镇化发表了独特的看法。他说,新型城镇化以前有很多表述,但是都没有跳出传统的概念,还是就城市论城市,就城镇论城镇。目前,全国各个地方对城镇化的表述,就河南的是最独特的,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城镇化,是包含了农村的城镇化,所以说是新型城镇化。卢展工还说,新型城镇化概念是河南人创造的,它是从实践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河南正在走一条与众不同的,符合中国实际、河南实际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卢展工说,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引领”这个概念,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创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通过城镇这个概念联结起来,过去工业怎么联结农业?唯独城镇可以联结工业和农业。
对此,党代会报告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可以看出,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和谐发展,它应该包括5个层次,即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如郑州、洛阳)、地区中心城市(省辖市所在地)、中小城市(一般指县城和新型的小城市,乡级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具体部署上,党代会报告要求着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和形态,促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城、功能区组团式发展,培育整体竞争优势。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提升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城市新区建设,强化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支持城市新区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着力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要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城镇,注重内涵式发展,突出特色、提高品位,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公共服务,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着力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
新型工业化3
科技进步是传统制造业走向现代化的惟一通道,从粗放型转到集约型增长方式。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进而实现其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一个区域科技进步水平和生产力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高新技术在工业经济中的创新作用、渗透作用、导向作用、战略作用正以新的形势和特点体现出来。
科技化要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能力,实现制度重于技术。大量的专业人才的集聚是实现科技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决定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新技术的发明多少,而在于它的制度安排、衬会环境和文化氛同是否有利于发挥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技化要大力推进孵化工作社会化。硅谷人把硅谷的性质定义为“初创业的栖息地”。栖息地是生物学的说法,每一种生物都有最适宜自己生长繁衍的条件。就我国而言,建硅谷谈不上,但建高新区,为高新技术初创企业提供良好的栖息地,这一条件是能够做到的,在开发区设立专门的孵化器(也称创业服务中心),为高新技术创业提供必要的服务,使之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以集聚化提升工业化
集聚效应,是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竞争不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外部经济”。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紧密的产业链,是经济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理论研究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地区竞争优势的获得来源于产业在其内部集聚过程中的优势获得。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产业的集聚既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又可以增强集聚体内的创新活动发生与增值。既可以使集聚体内知识、信息的“累积效应”产生以及快速流动,又可以通过集聚体内新企业的产生与成长,实现更有效的资源组合和配置。
产业集聚有助于提高集群内企业生产率。其原因在于:①更好地接近供应商及专业人才;②易于获得专业信息;③互补性强;④公共设施的增效;③具有更好的内动力。
产业集聚能促进创新。该作用体现为:集群内的企业由于信息沟通的便捷和频繁的联系,先进经验、技术和技能的外溢更迅速、更彻底,使企业之间能更快地采用新技术,从而企业更容易地找到所需要的物品和条件,更容易参与创新过程,开发更适销的产品。
三、以国际化加速工业化
我国加入WTO,为国内众多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与严峻的挑战,国内经济国际化已成为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如何适应国际市场新形势,研究新对策,寻求新发展,这是能否实现工业化的关键。
一要适应WTO的规则。国际经济规则给民族工业中的政府行为留下的空间越来越小,且相应地给企业行为留下的空间越来越大。国际经济竞争的重心正从国家层次转向企业层次,竞争实际上不是国家之间,而是在公司之间进行的,企业要有应对国际商海的各种能力。如,应对反倾销能力,我国未取得“市场经济地位”,被实施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以替代国产品的成本价来衡量非市场经济国同类产品是否倾销,倾销幅度大小往往是不符合实际的,有失公允的。闲此,必须长期保持交涉压力,充分利用其先例效应,有效地降低反倾销案发生率,同时要研究相关法律,掌握“游戏”规则,提高应诉能力。
二要调整经营策略。在出口高品结构上,应有效地实施品牌战略,变普通产品为名优产品出口,实现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转变,提高出口产品的“含金量”,从而改变中国商品的国际形象,避免低价倾销之嫌疑。要避免“所有鸡蛋放在一只篮子”的风险,实现市场合理分布,份额相对平衡,有效应对反倾销扩大出口的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
三要实施“走出去”战略。要不断扩大国际化经营的规模和水平,实现国际化扩张。国际化扩张分三步走:①产品出口,海外销售,占领市场,即营销和服务的国际化;②采购和设计的国际化;③当市场区域有一定规模,销售量达到建厂盈亏平点时,真正“走出去”开办海外工厂,达到绕过出口产品的非关税壁垒,从而进一步扩大销售。
四、以生态化构筑工业化
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化是关键。
生态工业,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以资源节约、产品对生态环境损害轻和废弃物品多层次利用为特征的一种现代化工业发展模式。生态工业建设是一项涉及到地区经济发展、人地关系协调的重大举措,必须采取必要的驱动机制,才能得以实施。
一是政府要加强管制和合理引导。引导性政策是生态工业建设的第一推动力,管制性政策是生态工业建设的重要支撑。管制与引导作用相结合,会使生态工业建设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点和作用力。
二是企业要主动实施和执行。企业要实施清洁生产,采用生态工业生产模式的主体,要主动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只要企业的认识提高了,生态工业生产模式的推广就畅通无阻。
三是市场的激励和驱动的措施要有力。绿色经济席卷全球,绿色需求迅速形成并转化为直接的消费需要,这必然使得工业企业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清洁生产方式,降低成本消耗,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需要。同时鼓励废料再利用增值,对废物的交易和处理宜采取谨慎、可行的态度。
总而言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点在于创新。只有在“新”字上下功夫,才能做强工业,进一步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建设4
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创办于1985年,在校学生从最初的162人发展到今天的5000多人,教职工从当初的17人增加到今天的229人,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县级职高发展成为部级重点职高,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连续4年被评为安徽省文明单位,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安徽日报》誉为“皖东南人才培养的摇篮”,2009年首批进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行列。
在当前职业学校生存普遍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一所山区职校发展势头为何如此强劲,在皖南地区一枝独秀?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进这所学校,采访了该校校长甘培坤,对该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了解。
积极改革实践 创新办学模式
如何实现职业学校办学机制和模式创新,各类职业学校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实现职业学校招生就业市场的良性循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中等职业学校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向新的教育时代转型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胆有益的探索。
强化质量建设,明确办学思想——甘培坤校长开展了办学机制与模式改革实践,实行“校部两级管理、专业部负责制”办学机制与模式改革,管理精细化、实效化、人性化,重点突出,效率高效。
首先,紧抓教育教学常规化管理,落实各项教学制度,使“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卓有成效。
以制度管人,用制度育人,是学校在制度建设方面一直坚持的理念。一方面,制定了教师管理的相关制度,如考勤、课堂教学、班主任、骨干教师、绩效工资、技能竞赛辅导等管理制度;制定了学生管理的各项制度,包括学业管理、班级考核、文明仪表、出操集会、工学结合、毕业实习制度等。另一方面,学校加强教学常规巡查,及时公布巡查情况、反馈信息,及时处理教学突发事件,并将巡查结果与专业部的绩效考核挂钩。
其次,学校简化管理层级,下放权力。共设置五个专业部,由专业部主任负责专业建设,全面负责专业部的人、事、财、物。与此相适应的是具有简洁明了风格的决策会议,专业部及职能处室事先做好工作提纲与小结,在会议上进行通报交流,相关事项经过充分讨论后迅速形成决议,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推动全校上下形成合力。
再次是人文合力共建,资源合理配置。学校领导层非常注重倾听教职工的心声,着力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无论是教工★★食堂的开办、学生食堂的整顿,还是塑胶操场和学生浴室的建成使用,都显著改善了师生的教学与生活条件。
此外,学校还在做强短期培训、扩大社会效益上下工夫。坚持教育与培训并举,近三年完成各类职业培训人数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00人次以上,成为皖东南最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阳光工程先进办学单位”“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办学单位”等称号。学校的“宁国农家乐”培训作为安徽省农村教育培训的典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普遍好评。
甘培坤校长介绍说,学校要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力争实现六个方面的示范,即办学与管理理念示范、实训基地与专业建设示范、师资队伍示范、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服务“三农”示范,将学校打造成安徽省县域职教的排头兵。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 注重人才培养
记者一走进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就看到在实训楼顶最醒目的地方立着一面巨大的铜字标牌,上书“为每一个孩子成功服务”。的确,学生既是职校的最大受益者,也是职教改革中的风险系数最大的因素。而职校要有出路,就必须让学生有好的出路。
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坚持“厚德,自信,奋斗”的办学宗旨,实施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双轮驱动、多元并举”的办学战略,践行校企联合、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交替式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运行良好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学校自创办起就扎根在宁国经济这片热土中,瞄准市场办学,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主动对接本地支柱产业,打造专业品牌,这是学校快速发展的经验之一。
目前,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计算机及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等省地级骨干专业已成为学校的“名牌专业”,电工电子专业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部分专业起到了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宁国“二次创业”进程中,学校实地调研,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趋势,超前谋划专业建设,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走上了专业建设强校之路。
与此同时,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引入企业专家能手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主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求确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内容,根据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内涵要求建立课程体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公共基础理论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素质拓展教育课程以选修课和活动的方式围绕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四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实践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采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安徽材料工程学校有这样一个育人理念,即“以德育为首,以技能为本”。为此,学校专门实行了德育导师制和实训导师制,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德育导师制主要从整体育导、职业生涯规划、班级量化考核、师生帮带、社团活动五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实践引导。而除了德育导师,学校通过逐步探索,已经形成了校园文化育人的完整体系,以理念引领行为、以制度规范行为、以环境熏陶行为,打造“厚德精技、敢为人先”的文化内核,大力弘扬宁国元竹精神,培养具有忠、毅品性的学生。学校不仅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担当,更滋润学生的德行与修养,实行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经过在校的锻炼与学习,昔日的“小懒虫”、“小皇帝”竟学会了照顾自己、体谅别人,一个个充满活力。同时,学校也主动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让学生在赏识中成长。学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举办艺术节、征文比赛、新生校园卡拉OK之星比赛等,组建了十多个社团组织,形成了浓郁的文化育人氛围,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实训导师制是在实训教师中选聘专业知识丰富、技能操作娴熟、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作为实训导师。并且学校打破了原来的按班级组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专业导师。实训导师的教学场所为实训工场或专业工作室,车间实训采用“任务引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学、做合一,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在注重校内培养的同时,学校也注重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便不断改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学校逐步形成了“一年就业有保证、三年就业有跟踪、五年就业有指导”的就业跟踪服务体系,健全了学生就业咨询、求职、安全教育、法律培训等网络平台。
如今,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已为中国海螺、安徽中鼎、安徽飞达、安徽五星、安徽恩龙、中化司尔特、安徽卓尔等企业输送了数以千计的紧缺人才,拓展了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教学见习、勤工俭学、顶岗实习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双证率”年均达96%以上,学生在技能大赛、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大赛中成绩斐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资源,师资队伍的结构和质量是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要走内涵发展之路建设品牌职校,就必须打造教师精英团队。
安徽材料工程学校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围绕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全面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为中心,制定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了适应新形势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优秀人才成长机制,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一支“校企共享、专兼结合、品德优良、素质过硬、理论扎实、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学校较早地提出了“四维师资”的目标,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和资格,即获得教师职业资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格、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资格、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纲要》《骨干教师管理办法》《教师业务考核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每三年进行一次骨干教师评选。近几年来,学校逐步建成了一支由全国职校名师、省市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星组成的稳定的名师队伍。同时,学校加大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加大在职培训力度。如学校开展了班主任“青蓝工程”结对活动,共有11对新老班主任结对,有力促进了班主任后备队伍的培养。
除此之外,学校还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师德教育系列活动。从学校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教书育人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
要走内涵发展之路建设品牌职校,还必须打造一支管理精英团队。学校领导层要懂得经营和管理,把学校打造成学园、乐园、家园、创业园;行政管理人员要懂专业,有威信,有执行力,有效率。在甘培坤校长看来,要打造这样一支精英团队,首要的就是发展观念的转变,必须认识到“学校要走出安徽,走向全国,在更大的舞台上去竞争、去摔打,在全国技能比赛中有佳绩,在全国性的荣誉称号中榜上有名,敢于去竞争,善于做强者。”
而除了育人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升之外,甘培坤校长更强调学校上至领导,下至每一个教职工,都应该对教育有着人文关怀的情怀。“将每一个学生都看成自己的孩子”,这是学校领导和教职工一直践行的育人理念。“我从来不会讲职校学生素质差,也不愿听到此类的话,职校学生基础差和普通中学的教育管理有关。”甘培坤校长深有感触地说,“没有哪个家长不想让孩子胜过自己,教师和家长的心情是一样的,教师要用父母般的爱来感化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