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小学体育教学策略【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16707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通用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小学体育教学策略【第一篇】

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随着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发展,小学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以“运动教学”为基本目的,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也是一直没有改变过,但是随着当今我国的生活环境的全新改变,也严重的出现了很多感觉神经得不到好的发展的学生,统一叫做“感觉统合失调症”。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显示,在我国现代城市当中学生的得病率已经达到了15%~35%。尤其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是明显的增加了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几率,通过有关的研究数据表明,体育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得病几率。

一、感觉统合的含义概括

感觉统合(sensoryintegration)简称si,其概念含义也是由英国有名的生理学家谢林顿首次提出的。并在此的基础之上,经过相关的心理学家反复的研究分析,终于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以及如何治疗感觉统合失调的方法。并指出在孩童的大脑中具有相当高的发展、塑造性,而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并不是仅存在大脑中一个区域内单独完成的,而是通过不同的时间、空间对大脑当中各个区域中的信息进行解释、结合。而大脑只有达到灵活的转变,才能对事物的分析上产生正确的认知。通过大脑接受到所有的信息进行全部整合,并逐个对大脑进行感觉上的刺激,经由大脑反复的分析综合,能够使中枢神经形成有效的组合形式的过程就叫做感觉统合。感觉统合是青少儿童的大脑在收到外界信息的刺激,以此做出正确的应答,而儿童一旦对感觉统合的缺失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脑、身体的协调性发展[1]。

二、小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分析

1、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者产生紊乱现象

中枢神经是整个感觉统合当中的主要基础,意味着要想找到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就要从最主要的中枢系统上分析。由于学生的感觉统合是由大脑中很多中枢神经相互合作完成的,因此,不同区域中的感觉神经和不同区域中的枢神经之间的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在感觉外物的任意一条中枢神经受到损伤或者出现紊乱都会导致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另外,还有很多药物以及问题食物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中枢系统紊乱,致使感觉统合的失调[2]。

2、大量的缺少对小学生感觉上的刺激训练

通过有关的数据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在产生感觉统合训练的时候是从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就已经逐渐开始了,但是由于胎儿在子宫内收到的刺激想对比较小,也就意味着,对感觉统合的刺激是要在出生之后才可以进行的。而当今这个逐渐现代化的城市已经很严重的“剥夺了”孩子的感觉刺激,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小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失调[3]。

三、感觉统合的失调对小学生的影响

1、对小学生的学习上产生了影响

主要的表现就是小学生学习成绩的低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更是对学习产生困难,感觉统合失调下的学生在同比于正常学生在对学习的阅读、记忆、理解上都有着发展滞后的情况,缺乏思考的能力以及对学习的主动性。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小学生在行为学习上也有着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上课不注意集中、好动、调皮等,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较正常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厌学的行为[4]。

2、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学生在认知的过程是通过外界事物的信息来获取的,而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来说,由于不能很好的.对外界事物信息进行统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产生出不正确的主观思想。虽然统合失调的学生在智力上都处于平均水平或者高于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受到了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导致其智力没有能够充分的发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低。

四、感觉统合的训练队小学体育教学当中的启示分析

1、能够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体育课相对于文化课来说,不同之处就是它是以种实际操作技能较强的学科,体育课的学习与文化课的学习不同之处也在于它并不是需要对知识的积累上,而是表现在身体素质以及体能等方面上。正是由于体育课的这个特殊的性质,决定了体育课是需要通过各种活动以及运动方法来进行教学的。而在日常的体育课教学当中,体育老师应当充分的把教学内容与感觉统合相关的训练想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体制还能帮助学生改正感觉统合的失调。

2、可以增强学生的技能能力

总的来说,很多感觉统合的训练原本就是一种体育技能,但是由于感觉统合设计到理论知识很广,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熟练的掌握其理论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在体育课中真正的训练感觉统合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

3、组织“听海”类似的体育活动

听着海声,感受生命的运动,这种类似于“听海”的体育活动,它能有效的使学生开放自己的五官,并学会运用大脑进行思考问题,产生出试着动手去试一下的想法,让孩子可以在这样比较特殊的体育活动中真正的锻炼自我,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5]。

五、结论

当今,社会环境的改变致使产生出越来越多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而在这种情况下,以对孩子身体的刺激为主要的手段,结合目前小学生的需要,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不同的针对于感官刺激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的锻炼了小学生的感觉统合观。

小学体育教学策略【第二篇】

2。1分层教学

我国的《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体育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身体条件、活动技能和兴趣爱好,针对学生个性化的差异,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要想实现这个教学目标,体育老师必须精心备课,认真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设置3个层次的练习方式,包括在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自己独立完成、自己发明新的技巧动作。而在投掷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成优、良、及格、继续努力4个层次,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个性化地发展。分层教学并不是根据学者的整体成绩,将学生分为“好学生”“差学生”,而是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在不同的体育活动中分层,这样奔跑、跳跃能力较好的学生,可能体操能力较差,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长处,真正地实现差异化教学。

2。2因材施教

小班化体育教学,很好地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求,在小班化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参与的人数较少,老师和学生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如,身体状况和运动技能等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学生的年龄较小,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老师可以将教学融入到某些体育游戏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如50m快跑,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重视练习的次数、长时间的练习学生会感觉到厌烦。而采用游戏和竞赛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互相进行追逐跑、接力跑等,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奔跑速度。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老师和学生都将体育课作为活动课,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体育课就是自由玩耍的时间,随着近些年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体育课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再根据教学任务,让学生机械化地练习。而小班化教学方式,给因材施教提供了基础,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2。3小组竞赛

小学体育教学中,适当地引入竞赛机制,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运动量,达到理想的运动负荷,但是传统的班级教学,学生的数量较多,组织小组竞赛很难保证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小班化的教学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技术后,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练习,首先达到目标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观念、奋力拼搏的精神。如,在小学生心肺功能和奔跑能力的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两队,当一组队员进行奔跑时,另一组队员用沙袋等,向奔跑的队员投掷,如被击中则奔跑的队员失败,未被击中冲过终点的学生为成功,最后统计成功的人数,人数较多的小组得到奖励,这样的体育游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小组竞赛相比,小班化的小组竞赛,能够让每个学生得到参与的机会,老师的评价时间较多,可以及时地发现和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真正地达到小学体育教学目的。

2。4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敏捷、善于学习、活泼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厌烦枯燥乏味,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枯燥的重复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很低,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创设情境的方式,通过音乐等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动物模仿操中,通过《森林的早晨》等音乐,结合老师的语言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如,兔子、青蛙等,然后老师引导学生们进行交流,创编自己喜爱的动物形象,愉快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2。5营造氛围

小学体育小班化教学,将传统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变成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发展的机会,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受益者和主体,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开展多项互动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老师是学生能否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如老师和学生之间情感融洽、相互信任、彼此尊重,才能够很好地开展各项活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都会得到提高。

3结语

小班化教学方式为小学体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但是也带来了教育改革的新课题,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必须重视教学方法和评价的创新,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参与性。小班化体育教学符合最新的课程理念,小学体育老师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发挥出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梓林。提升小学体育小班化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教育界,(28):173。

[2]季安娜。提高低年段“小班化”教学效率的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4):11。

[3]朱庆胜。职业学校体育课小班化教学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8):48—49。

小学体育教学策略【第三篇】

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我国中学实施了缩小班级学生规模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小班化模式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体育作为中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实施体育小班化教学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能提高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而合作是人类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成为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基于此,对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中合作学习意识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合作学习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的变化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需要更多知识渊博、能与人合作共事的人才需求。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物质条件充足,使现今的学生争强好胜、唯我独尊,缺乏合作意识,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成为每个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一、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对合作学习意识培养的有利性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非常活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涌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小班化教学模式便是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小班化教学指的是为了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将班级的学生人数缩小,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模式。

1.小班化为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合作学习主要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以团队成绩进行学生评价,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学习,共同进步,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目前,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小班化由于学生人数缩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份额大大增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每个学生,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发展,给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单双脚跳跃的教学中,由于实施了小班化教学,教师能够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合理安排学生的合作学习,体育教师可以用圈环摆好形状,让学生进行练习,在学生掌握好基本单双脚跳跃动作后,把学生分为3组,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摆放圈环练习,通过这样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合作,为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2.小班化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示自我

体育教学课程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营造合作学习氛围,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小班化合作学习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点,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互相激励、互相帮助、互相进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自我、完善自己、展现自我。因此,在体育小班化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给学生独立思考、交流以及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的合作意识不断提高。例如,在小组跑步接力中,教师可让小组学生自己分配团队内的接力计划,结合自己的跑步特点安排接力方案,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我。

二、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培养的重要措施

1.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分别担任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却都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所以,在体育小班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体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才能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供基础。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身体素质都存在差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实施不同的体育训练办法。例如,在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中,对于胆小内向的学生,通常都不喜欢主动练习,身体素质和协调性都较差,又有自卑心理,不敢表现。那么,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最后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小组合作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2.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新课改下十分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在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学生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完成体育训练时,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合作意识,出现抵制与同学合作学习完成任务,这时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活动。

3.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往的教学模式让人觉得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像“上下级”的关系,而非“合作者”,使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所以,在中学体育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应该观察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点,为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运用丰富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比如,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一些团队游戏和竞争性比赛,鼓励团队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体育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了提高体育小班化教学中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齐超,王艺兵.小班化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j].青少年体育,(2):56-57.

[2]罗毅.中学体育教学中合作意识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3):41-42.

小学体育教学策略【第四篇】

小班化体育有效教学研究论文

小班化教学更多强调的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小班化体育教学在受众数量上优势较明显,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可以更好地提升体育课堂教学实效。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体育课堂实效的提升要从关注每一个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自己的语言感染每一个孩子。无论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层次如何,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可以组织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时,选出“小老师”,让这些“小老师”帮助体育学习较费力的同学。同时,教师也需从幕后走向台前,时常鼓励学生要敢于克服困难,勇于挑战。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动作不到位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课堂上适时地就一两个动作要点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让学生付诸实践来证实。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充分体现小班化教学的优势。由于小班化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能够灵活、有效地采用自由组合、互帮互学、分层教学等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在相关练习活动中,内容应全部游戏化,以游戏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分组进行游戏比赛的时候,将学生按照技能水平分成实力相当的小组开展比赛。如在练习短跑的时候,采用接力赛的形式,并决出名次。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制胜法宝”,即短跑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快速摆臂、大腿抬高、途中跑与起跑的关系、步幅与步频的关系等等。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时鼓励学生,做到关注每一个,提升每一个。

二、开展差异化教学

小班化教学追求的是“适性”教育,强调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法力求切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并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

“适性”教育要求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而且要掌握学生的性格、习惯、家庭背景等,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别化训练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适时调整,及早跟进,保证学生积极投入体育学习。

比如跳绳项目,学生跳绳的水平有熟练掌握、基本熟练、不熟练三种层次,教师就要对每一层次的学生分组并制定不同的训练目标。熟练掌握组的练习目标是提高甩绳速度,而不熟练小组则是力求在一定时间内不间断地跳到一定的数量。此外,还需针对不同学生跳绳出现问题的原因拟定解决方案,不熟练小组中有的学生可能是身体协调能力差,他们就要多进行上下肢的协调性训练;有的可能是甩绳姿势不正确,教师应引导学生纠正错误动作,从而有效地提高跳绳成绩。小组内的学生也可以开展趣味跳绳比赛,如一分钟跳绳比赛、三对三的跳绳接力赛、固定数量看谁跳得快等。

教师要让学生在前期准备练习期间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以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尤其是对待学困生,教师更应该多关注他们的成长,一旦发现他们的动作有进步,就要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要学好跳绳,进而达到提高训练效果的目的。

三、追求交流互动

小班化教学的突出特征就是课堂活动化。小班化课堂需要的是活跃的气氛,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都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就训练主题进行讨论。而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组织学生活跃而有序地开展体育活动,追求一种更好的交流和互动的课堂氛围。

身体柔韧性训练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班级学生进行了深入了解,可以让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带领大家学习一段舞蹈,以娱乐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身体柔韧性训练的概念。其次可以让每个小组完成一段舞蹈的编排、练习。训练一段时间后,组织一场舞蹈小比赛,决出最佳小组。这不仅让整个课堂活跃了起来,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还可以相互交流、沟通训练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舞蹈本来对身体的柔韧性要求就较高,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的柔韧性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相对于静止性的练习项目,舞蹈更容易吸引孩子的关注,促使他们積极参与。学习之后,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舞蹈动作,而且还发展了身体的柔韧性。

公平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课堂活跃气氛,鼓励学生自主大胆尝试练习,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其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小学体育教学策略【第五篇】

根据近几年来对学生的体质进行综合性检测,我国学生的体育素质水平已经远低于国际所公布的标准,我国的体育教学形势严峻,不容乐观。曾有多篇文章报道学生体质不佳,在学校身体上出现严重的不适,从而影响了学习进度。针对于此,教育局在最新公布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应当以学生自身为主要出发点,针对学生的不同,进行相关的教学,开展个性创新的教学,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全力消除传统教学的不良影响

体育是一门有清晰课程目标的、有严谨教学结构、组织分明,计划明确的`一门教学科目,体育教学更是一个以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为目标、保证学生身体健康为宗旨的教学课程。但是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堂并未真正的严密契合体育教学的本质,在教学形式上过于松散,部分教师甚至将这体育教学看做一个“模仿式教学”的过程,对所有学生一概而论,严重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使整个体育课堂变得压抑无比,降低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体育教师为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就要全力消除传统教学对学生长时间的不良影响,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针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最终使每个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得到提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日常的体育教学当中来。例如,在进行“体育保健课”这一项目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敢于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讲解保健课,往往因为选择这一项目的学生身体因素不佳,从而完全采用理论形式的授课形式,其实这是严重的教学误区,体育课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过分的注重理论讲解将会严重扼杀学生的运动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当在适当的理论讲解后,结合学生的身体特性,开展一系列的微型实践操作,诸如学习保健手法之类的活动,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为体育素质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时世间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人类,哪怕是双胞胎,也具备不同的性格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体系尚不完备,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学生的性格已经初步形成,每个人之间已经开始展现出不同的性格,这一不同点已经开始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影响。针对于此,有部分教师认为,这是学生的学生态度、以及对学习的认知度存在差异,从而产生的学习上的差异,因此对这一情况采取较为应激的反应,用过于激烈的手段,对学生所展现出来的个性,进行了本质上的“抹杀”。由于教师处理形式不当,学生开始产生抵触的心理,从而严重的影响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所展现的兴趣爱好进行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应当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一个良性诱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所感兴趣的一方面,从而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教学,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进行第一节体育课时,我校就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了体育综合性教学方针,将多个班级的体育课整合到一个时间点上,将课程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部分,身体素质不是太好的学生就可以先选择理论知识所占比重大的课程,就比如:体育保健课等等。针对喜欢实践课程的学生,又细分为:篮球基础实践课、足球基础实践课、羽毛球基础实践课等等,支持学生在体育课程上进行课程调换。从而保证学生从一开始,就可以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伴随着时间的发展,学生也会更加清晰自身的兴趣方向,宽松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个性上足够的尊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

学校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场所,应当保证对整个社会起到积极向上的引导性作用。因此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更应当注意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打下足够的知识基础,从而保证学生的能力不会“虚浮”。在进行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切记不可盲目地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牢固性。教师应当将夯实体育基础作为整个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工作,这就从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良,摒弃一成不变的、僵硬化的教学模式,对课程的整体环节进行优化,详细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比如在进行足球教学时,刚开始,我就要求学生进行基础的跑步训练,在进行长时间的体力训练后,发现有的学生适合当前锋,有的队员则适合当守门员,这时才开始针对每个学生所表现的兴趣,进行相关的培训,此外长时间的体力训练,也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个性化教学其本意就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高度重视学生体育意识的形式、体育兴趣的培养,促进个性化教学的有效开展,保证学生不会产生对体育课堂的厌倦心理,在循环渐进中,消除传统教学的不良影响,促进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官农钦.基于创新角度开展中小学个性化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j].青少年体育,,(10).

[2]郭宝春.个性化辅助带来的体育新体验———小学体育《后滚翻》一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师,,(0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916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