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青少年心理教育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32055

【导言】此例“青少年心理教育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青少年心理教育【第一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①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

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青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7、18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中学阶段。②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③ 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2)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青少年心理教育【第二篇】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心理健康 平衡 全面发展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对其创新素质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思维的引导、创新能力的提高的创新素质教育过程中,决不能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和对其健康发展的引导。创新素质教育可以解放青少年的创造天性,开启生命智慧,但青少年心理正常、健康状况与否决定着创新素质教育的成败,二者相辅相成。

一、心理健康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对青少年创新素质教育,就是指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科学艺术的形式和方法,全面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和实践来挖掘、青少年的创造潜能并加以发扬光大。这种“发掘”过程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有目的地引导来实现的,是外部因素;而学生个体的参与程度、学习兴趣、处理信息能力、价值取向、心理承受能力等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成效,是内部因素。

青少年正值心理和创新能力的生长发育期,有着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愿望,但是由于其思维的片面、狭隘,个体认知发展的不完善等因素,使他们在完成学业和对社会的认知过程中不可避免将会遭受各种挫折打击,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俞国良教授用一系列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小学生中有心理行为问题的约占10%,初中生约15%,高中生约20%。而创新能力教育、培养就是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打破原有的惯性思维束缚,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调动青少年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此过程如果没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素质,如独立性、灵活性、洞察力、责任感、好奇心、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正确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就很难实现创新能力的拓展与提高。根据2001年,一项对1087名12―18岁的中国学生和1087名11―15岁的英国学生就创造力方面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英国青少年的创造力明显高于中国青少年,特别在发散思维和技术领域方面差异较大。这与我国的教育模式和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北京市一项调查显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只有%,这项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问题意识受到严重压抑,严重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状况对青少年的行为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新素质培养可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创新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打破原有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实践来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模式,树立创新观念,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例如通过鼓励青少年大胆设疑、解疑,提出问题并追根求源;鼓励学生敢于破除成规,敢于向权威和传统成规挑战,敢于有根据地对现有知识或结论进行批驳与批评,从而促进青少年批判精神及创新思维的充分发展;既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深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重视学科交叉发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思维深刻性与广阔性得到同步提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有利条件。随着创新教育的深入,青少年在理论知识水平、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到提高,学会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客观全面地看待世界和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用客观、理性的思维模式去处理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排解成长过程所遇到的各类心理困扰,维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使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得以提高,加速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的成熟。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由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的自我教育,对培养他们坚忍顽强的品格、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创新素质与心理健康相辅相成

青少年心理教育【第三篇】

关键词:心理―道德教育;网络心理―道德教育;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26-03

一、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内涵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是网络与心理―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根据国内学者崔景贵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网络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工具;网络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环境,是开展心理道德教育的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网络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资源,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就是对此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生,促进网民心理道德素质的提升;网络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对象,关注、预防与矫正和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道德问题;网络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系统。[1]根据学者刘守旗的观点,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属于现代心育的范畴,是心理―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伴随着网络技术兴起和网络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心育理念和心育模式。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既包括网上心理―道德教育,即通过网络手段进行的心理―道德教育,又包括网下心理―道德教育,主要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地认识、对待和使用网络,努力使青少年成为心理健康和道德高尚的合格社会公民。狭义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主要指利用网络这种技术手段对青少年进行的心理―道德教育。毫无疑问,网络这种技术不仅是网络时代心理―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是“网络心理―道德教育”这个概念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正是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是网络与心理―道德教育的有机交叉与融合。应该指出的是,无论是广义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还是狭义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其内容都既可以是与网络有关的心理―道德教育,也可以是更宽泛意义上的一般心理―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丰富多样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教育青少年正确地看待和利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心理―道德观,促进自我心理―道德品质培养,提高心理―道德素质。具体而言,网络心理―道德教育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含义。

1.是一种较新的心理―道德教育理念。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较新的心理―道德教育理念,是伴随着网络技术而产生的,是指人们怎样正确看待和对待网络对青少年心理―道德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作为心理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虽然也关注焦虑、冷漠、成瘾等各种与网络有关的心理―道德问题,但其根本目的是在通过教育使青少年学会正确地对待和利用网络,培养良好的心理―道德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德、智、体、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在过分强调甚至夸大网络负面影响的今天,如果缺乏正确的网络观,就很有可能使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失去应有的方向,甚至误入歧途。网络对青少年心理―道德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对其加以关注也是必要的,但网络绝非洪水猛兽,它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在如何看待和对待网络对青少年心理―道德发展影响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尺度和心态,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也是极为不利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教育和引导,鼓励青少年做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网民,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网络对其心理―道德发展的积极作用,尽可能地防止和减少网络给其心理―道德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2.是一种较新的心理―道德教育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在当今时代,“人们日益关心的,既有当代世界总体的、高度错综\\复杂的问题,又有当今社会生活的各种要求和困境,而当今的社会生活是带有深刻技术印记的生活”。网络生活显然是当今社会带有深刻技术印记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虽然网络作为一种现代科学技术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教育技术,但它无疑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教育体系上的一堆仪器,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因此,在“一网打遍天下”的今天,必须“把技术吸纳到教育体系中去”。由此也不难推断,伴随着网络技术出现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心理教育现象,无疑是现代学校教育尤其是心理―道德教育必须关注的新的教育内容,也是对传统心理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3.是一种较新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作为网络时代的特有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是一种新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又是一种新的心理―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在这里,网络既是进行心理―道德教育的一种工具、载体,又是开展心理―道德教育的一种环境,同时,还是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与信息资源进行心理―道德教育的一种过程和专门的网络教育活动。由于网络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即时性强;信息沟通超时空,交互化、全面化,互动性强;信息准确,全面共享,自主选择,隐秘性强等传统教育手段所难以比拟的优势,同时也符合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只要我们精心设计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这种新的教育手段进行心理―道德教育,完全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网络的产生,不仅丰富了心理―道德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拓展了心理―道德教育的空间和资源,同时也创新了心理―道德教育的模式、方法和手段,使得网络时代的心理―道德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丰富性和创新性。

二、青少年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难以保证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连续性和深层次对话。心理―道德教育心理―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现代性精神发展,增进人的福祉的教育。它的宗旨是“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2]。心理―道德教育包括对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的咨询或治疗,犹如道德教育包括帮助学生对缺点或错误的克服和矫正。它是主动的积极的教育,更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和德性的发展。也就是说,主要是培育积极人格的心理―道德品质,同时也关注矫正病态的社会心理和不和谐的社会心态,矫正消极或负面的道德品行。学生与心理工作者通过网络沟通是间接的,往往停留在浅表层次,远不如面对面的教育来得更直接、更具体、更深入、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由于网络的固有特征,使得在进行心理―道德教育时,往往无法建立一种长期、持续的连接,从而无法实现师生之间的深层次对话。师生之间的心理―道德教育对话需要真诚、坦诚和开放,而互联网的特殊性却使得对话所需的元素在渐渐削弱。师生之间是在虚拟世界中对话,其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就会为师生间对话增加了难度,那么,心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也就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2.面临着技术、设备和师资条件的制约。网络心理―道德教育要求学生与教师都具备便利的上网条件,并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操作电脑的技能,还要求网络运行正常,传输便捷。如果网站出现故障,就会使大量邮件积压,学生无法得到消息,教师无法回复。而且,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是免费的,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好事,但对于学校来说,则面临着办公场地、设备以及教师的报酬等问题,这些构成了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另外,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所需的专业教师的缺乏也是制约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发展的问题。教师数量不足导致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不但降低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时效,而且也会渐渐失去青少年信任。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教师不仅仅要求具有心理―道德教育能力,而且也要求他们要熟悉网络知识,具备网络操作技能。所以,加强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人员培养,使之能很好地胜任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工作,为学生心理道德成长提供高质量服务是网络心理―道德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3.尚缺乏统筹规划,无法形成教育合力。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建立一个上至国家,中达省级层面,下到高校的系统工程。各个层面的网络心理―道德工程应该各司其职,恪尽职守,统筹规划,资源共享,进而形成一个互联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三位一体的立体、交叉的心理―道德教育合力体系,这样结合融会而成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发挥作用[3]。但是,遗憾的是,目前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建设远没有实现体系化和系统化,不但缺失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心理―道德教育网站,而且,即便是高校层面的心育或德育网站,涉及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少,专门的心理―道德教育网站更少,即便有,也是封闭式的单打独斗,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分享和交流,不仅造成网络平台重复设计的浪费,也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堵塞和遗漏。所以,构建起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三级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体系工程是目前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

4.道德规范意识被弱化,自我控制能力降低。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好感情用事,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加上年龄、学历、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大多数没有养成稳定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还不能完全自觉地运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尤如脱缰的野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受任何限制;另外,由于网上所有言行都不留痕迹,不被人知晓,也毋须承担任何责任,这就纵容了青年大学生无拘无束、放纵自我的心理需要。网络世界对大学生长期的自由放任,使他们的道德规范意识日渐淡化,自制能力日趋降低,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作用被严重消弱。

三、青少年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

网络对青少年极强的吸引力为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实施营造了有利的条件,教育者应充分重视和运用这些有利条件来达到教育目的。当前,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队伍建设和主攻方向。要建设一支既有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理念,又有良好网络技术的教育队伍,这支队伍应该由专家、教师、青少年工作者组成。

其主攻方向是:(1)研究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探寻网络教育与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共性和特性;(2)转变传统的师长权威观念,充分顾及网络教育具有的平等互动、信息资源共享、自主参与等特点,创新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方式。如设置有针对性的网络作业,迫使青少年有目的地接受有益的网络教育;发现适合青少年的研究性课题,让他们单独或分组查找资料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等。(3)延伸原有心理―道德教育成功的模式,开发和拓展具有网络特点的教育内容,使青少年通过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提升精神品质,建立起选择正确三观的能力,进而促进青少年人格素质的现代化和全面成长。

2.阵地建设。①在现有青少年教育网站的基础上,引入青少年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推动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在青少年精神成长中的作用。目前,网上已有的心理绿荫网站、心理CT、心语沙龙、我想说、在线恳谈、QQ成长聊吧及微博等,就是利用网络的优势同时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开展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方式,成效已经显现。②在网络这个现代技术的平台上,建设能吸引青少年的品牌网站,使其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教育部门、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等要切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寻找青少年感兴趣的话题,以新颖的方式建设品牌网站,宣传品牌网站,以此来吸引青少年,对青少年进行心理―道德教育。③在建设青少年品牌网站时,要重视教育网络游戏这一有效的手段。教育网络游戏具有让参与者在游戏体验的同时得到素质教育的功效。遗憾的是,目前真正的教育网络游戏并不多,原因是其设计困难、复杂。我们要努力把教育和网络游戏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寓知于乐,努力让青少年在快乐体验中健康成长,这也正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学校教育所追求的理想教育。

3.网络法规与文化建设。①加强网络控制,设立网站安全规则,建立健全相关的网络使用法规,深化网络法制教育,对不利于青少年发展和教育的非法网站及不健康网站进行坚决打击和取缔。与此同时,要加快监管软件的技术开发,特别是要加强对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的监控,运用安装预防不良信息的软件对青少年浏览网站加以限制,通过网络法制的手段来实现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目的。②净化网络内容,倡导绿色网络,完善网络监管,严格执行网络法规,创新网络控制方式,从防堵走向疏导,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鉴别能力,教育青少年用好网络。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科学的心理道德教育理念的指导,又需要我们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实现重点突破。当前应尽快组建高度集约的、一流水准的心理道德教育工作资源网站,实现全国心理―道德教育网的互联与资源共享,促进网上心理―道德教育与网下心理―道德教育的衔接、沟通并举,建构起立体式、全方位的现代化心理―道德教育模式[4]。同时,要培养培训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主体,丰富和活跃网上心理―道德流动,加紧加强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研究,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的内涵、优势与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6,(4):22-24.

[2]班华。再论“心理―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0,(6):27-30.

[3]李立夏。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建构[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90-93.

[4]胡敏。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J].民办教育研究,2008,(2):97-99.

青少年心理教育【第四篇】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所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微信、微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亿用户使用的信息传播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应该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青少年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2012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规划》中明确指出,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为了满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扰。所以,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2)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青少年阶段是一生中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心理困惑,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调研发现,虽然有许多学校对于刚刚入学的青少年都进行了心理测试,并做好了记录工作。但是,却没有进行后期的跟踪调查工作,有些学校定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没有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影响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受到限制。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主要通过学校开展的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等了解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或者以固定的课本作为载体,教师通过口头教育的形式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工作,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有限,教师传授知识的速度比较缓慢,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都比较单一,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2)教师队伍的限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还比较匮乏。许多学校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更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兼职。此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承担着多个年级的教育工作,导致工作开展更加困难。(3)学生思想的限制。许多学校都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书籍、舒服的座椅等,与教室相比较更加舒适温馨。但是,心理咨询室的利用效率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学生心里有秘密却没有办法跟老师沟通,怕老师对自己产生偏见。这样就导致学生很难向教师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

三、结合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更方便、灵活。现如今,许多青少年都通过互联网来认识与解这个世界。自媒体更是让青少年快速融入现实生活。自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变得更加灵活。(2)形象温暖。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迈向成熟的最重要的过渡阶段。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拥有的不少,但是所背负的压力也更大。他们对快节奏的生活充满着困惑。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困惑导致学生不愿意与其他人去沟通。学校可以利用聊天工具建立一个群,让心理教师与学生在群里进行沟通。自媒体让学生与教师产生了空间上的距离,他们会消除恐惧感,更容易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让心理教师的形象更加温暖。(3)顺应时展的需要。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7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3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