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通信高级工程师论文(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88128

【导言】此例“通信高级工程师论文(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通信工程专业论文1

关键词:教学模式;CDIO理念;专业能力;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47-03

软件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工程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专业,其培养基本目标就是造就符合软件行业要求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按照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所颁布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要求,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除应具有通用标准[1]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外,还应符合计算机及软件工程专业补充标准[2]中的专业能力要求,如具有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对复杂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验证、确认、实现、应用和维护等能力。特别是对于重点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行业对其研究生的专业能力、专业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更高的期望。在进行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时,只有采用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和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专业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合格毕业生。因此,将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应用到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软件工程专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为示例,研究如何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出一种强化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并将它应用于软件工程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

一、课程培养目标及要求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中工程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通过该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使学生达到软件行业对毕业生的“具有对复杂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设计、验证、确认、实现、应用和维护等能力”专业要求。在研究生培养阶段,该课程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高级技术方法,具备较高水平的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以及系统运行维护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能够胜任复杂信息系统开发以及项目管理等工作。

在本校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培养目标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上表中所给出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培养目标是按照OBE工程教育思想[3]来设计的,即围绕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研究生毕业要求来确定课程目标。为实现这些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都需要制定相应教学方案,同时也需要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来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达到课程培养目标要求。

二、强化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取决于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方案。其中,课程教学模式决定了课程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要素。下面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例,探讨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软件工程专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并提出一种强化能力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

1.课堂知识传授+课外作业。在这种课程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讲解“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理论知识、开发技术方法、前沿技术等内容。在课程外,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应用,如完成某信息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

堂知识传授+课内实验。在这种课程教学模式中,除了讲解“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理论知识、开发技术方法、前沿技术内容外,还通过课程实验环节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践能力,如完成某信息系统的软件建模设计。

在第一种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师围绕课程知识体系,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传授给学生。此外,教师通常也会要求学生自己通过作业方式去完成一些基本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践。该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即使学生在课堂中理解了课程知识内容,通过实践作业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但是他们仍不知如何动手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例如,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个满足大规模用户访问的信息系统架构。探究其原因,这种教学模式局限于课程理论知识传授和基本操作练习,不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这些理论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更进一步来讲,该教学模式没有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工程项目实践有机联系起来,缺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此外,由于该教学模式局限于基本的课外作业实践,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是不够的。

在第二种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师除了讲解课程理论知识外,还通过课程实验引导学生完成特定项目系统的开发实践。该课程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后,获得基本的实践能力训练。不过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工程能力培养进行深入的有机结合,容易出现课程实验训练与课程理论知识内容脱节。此外,有限时间的课程实验只是训练学生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以支撑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综上所述,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局限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力度不够,教学内容探讨工程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

(二)强化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

通过对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可知,仅仅基于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和课程基础实验训练对于工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无法在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深入培养。本文提出一种多环节、阶梯递进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以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问题。该模式融合“案例导向教学”“研讨式教学”“做中学”等工程教育教学方法,采用课程堂教学、课程实验、实践作业、专题研讨教学环节,分层递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其课程教学模式体系如图1所示。

在强化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中,借鉴CDIO工程教育教学方法[4],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除进行课程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将课程能力培养目标贯穿到“课堂教学”“实践作业”“课程实验”“专题研讨”各个环节中,并进行一体化分层次能力培养。例如,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作业”环节,采用“案例导向教学”“做中学”“练中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实践能力。在“课程实验”环节,则通过适应工程教育的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领域问题的工程能力和项目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在“专题研讨”环节,以工程项目案例开发为背景,采用“案例导向教学”“研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信息系统中复杂领域问题,侧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复杂领域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方案

为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我们将上述强化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在本校软件工程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中,具体实施方案如图2所示。

(一)课程教学环节

将总学时为40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组织为28学时课堂教学、8学时课程实验、4学时专题研讨。通过“课堂内案例实践课后实践作业课程实验专题研讨”四个环节的阶梯递进式课程专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具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同时,通过课程项目分组开发实验,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团队项目管理能力。

(二)课程教学方法

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章节教学内容分别采用了“做中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教学方法。如在“系统需求分析”章节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б教学方式讲解在信息系统开发中,如何“需求获取”、如何“描述需求”、如何“需求建模分析”、如何“验证需求”等。此外,在该章教学中也采用“做中学”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UML建模工具创建描述系统功能需求的用例图模型和活动图模型,同时也对系统需求分析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专题研讨。

(三)课程教学内容

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中,引入反映行业的主流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和工程项目案例,增强课程理论知识与行业应用实践的有机融合。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面向行业需求的知识体系构建、实际工程项目背景、主流工程技术方法应用。例如,课程教学以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为主题切入点,结合工程项目系统的开发案例,采用行业主流系统建模工具(如Rational Software Architect、Enterprise Architect、Power Designer)讲解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应用方法,深入探讨应用系统的工程问题分析与解决实施方案。

(四)课程培养目标

在制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培养目标时,采用国际工程专业认证OBE思想,针对软件工程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根据专业要求,设计CO1、CO2、CO3、CO4、CO5五个课程培养目标,具体定义见前面的表1所示。

将所设计的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中,通过近几届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取得如下效果:①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在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时培养了较强的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②解决了课堂教学与课程实验、课程研讨、课外作业相互脱节问题,使专业能力培养能够在课堂教学、课程实验、专题研讨和课外作业之间进行有机衔接。③有效解决了传授式教学模式的学生能力培养不足问题,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能动性,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

四、结语

本文所提出的强化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局限。该模式采用先进的CDIO、OBE工程教育理念,融合“案例导向教学”“研讨式教学”“做中学”等课程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使学生在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得到深度培养。该教学模式适合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对在工程教育中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认证协会。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2015年版本)[EB/OL].http:///?cid=17,2015-03-01.

[2]中国工程认证协会。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计算机类补充标准(2015年版本)[EB/OL].http:///?cid=18&ccid=27,2015-03-01.

[3]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4]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3-168.

通讯科技论文2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ollege Studne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ra

ZHANG Shize

(Yingk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ingkou, Liaoning 115014)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making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is new era based on a coherent background facing new problems and new situation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media, new media has the features and benefits of publicity, so that the fa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had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pla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new media

新媒体的概念是相比电视、电影、书刊、广播等常规媒体形式而言的基于网络科技、移动通讯科技、数码科技等新型科技而给予大家讯息服务的新颖媒体。新媒体拥有多种形式主要包含有手机短讯、微博、互联网电游、模拟社区、互联网刊物、便携式电话等。这里面有些可归为新颖媒体,另一些则是新型讯息服务模式、新型媒体软硬件。

新媒体凭借其丰硕的讯息资源与便利的交流,已变成大学生交流与捕获讯息的核心途径,得到大学生的注目与偏爱,给予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环境与优良的机会。可是这些刚刚兴起的新媒体易让人们眼花缭乱、无法顾及,加上社会生活步伐变快,浮躁情绪日益滋长,如果不能对这些社会状况作出正确思量的话,就无法准确判别和掌握其内涵。了解互联网这些新媒体的成长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对于新媒体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遭受到的新情形、应深度思量,严格探究,想出如何去变革教育模式、刷新教育内涵、扩张教育路径,强化与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

1 新媒体时代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新媒体讯息宣传的开放性给予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宽广的平台

新媒体依靠其数码技术、电脑互联网科技与移动通信技术而构成了硕大的互联网系统,拥有海量讯息、丰富的资源、传导快速、涵盖面宽泛、多样模式等好处,相比通常的任意一种散播手段与交流媒介,都具备实质性飞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能够依靠新媒体,发掘大量的资源,吸收人类文化的所有优良果实,开始革新与继承;还能够借助新媒体大面积的、自发的、迅速的散播准确的理论、策略与思想,却没必要束缚于轨制、体制及其它复杂步骤,不管是工作地点的教育模式、对象和方法,还是讯息的捕获与宣传,都得到了跨越性的改良,进而给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极为宽阔、全新的实践与理论平台。

新媒体的灵巧性和快速性有利于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法

长久以来,主要方式是课堂面授,辅之以探讨、聊天、社会实践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手法。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手机短讯、互联网论坛、微博凭借其灵巧、快速的特征,日渐变成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承载体并显现了其奇特的长处。新媒体可以更加快速地传播更加有特色的讯息,在最为短暂的时间里,凭借谈话、图像、文字或是他类互相交流模式,将教育内容快速传导给接受教育的人,让思想教育更加直白、更深化。凭借新媒体,大学生无需根据常规模式在既定的时间到既定的场地区进行教育,而能够借助手机短讯、互联网等新媒体,从而在任意一个场合、任意时间捕获必要的知识,大大提升了思想教育讯息的传播速率。

新媒体讯息散播的互动性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发性

在互联网新媒体上,各类层面上的文章与图文并茂的资讯让具有层次与根基的被教育者在同样的时刻里都有合适于自我的可选取的内容。接受教育者能够在悠闲的环境下,任意选取阅览讯息,在自发探究与追寻新的听觉视觉内容的时候,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可以持续上升。这类讯息散播的双边互动式的接受教育者从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参加和互动交流。进而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的主动性。

新媒体讯息散播的多边与平等性极大地加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边的信任度

老师与学生彼此间的信赖感,总是感染与约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与质量的核心所在。因为人的思想隐藏性的真实存在,大学生通常不乐意对老师说实话与诉实情,此乃当今大学一个比较寻常的现状,也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的感情教育障碍。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凭借新媒体虚构散播手法与大学生开展互相交流,清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2 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新媒体讯息散播的“无屏障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

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道德、政治和法制思想的教育。新媒体时代的大学讯息化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讯息散播的“空间无屏障”、“时间无屏障”与“资讯无屏障”情形,讯息的散布与运用空间更加随性。某些陈旧、腐败思想与文化或是各类反马克思主义、主义的言论、资产阶级消极思想的渗入及漫溢的违背社会公道的讯息运用新媒体的方式大力散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刻的挑战。大学生从新媒体获取的讯息极为不稳定与难以掌控,降低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成效。

新媒体散播的技术混合性与讯息散播的快速性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媒体涵养发出了新的标准

新媒体时代之下,大学生对新兴之物的认可度与好奇心,造成他们变为新媒体最先的接受人与运用、发扬者,但是教育人却常常位于讯息缺乏的状态,并且还有着一些弊端,比如互联网技术不足、新媒体技术认知浅薄等。所以,担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熟知新媒体、革新知识、提升新媒体素质,是接受来自新媒体时代的挑战的必然要求。

3 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的革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解析

尊重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完成教育理念的改变

在新媒体时代之下,讯息的产生散播体制为一种由大众”向“小众”转化的散播模式,讯息的选取与运用完成了个体的自发化和随性化。于新背景下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需转变教育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改良教育资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集合各样教育资源与教育之力,主张社会疏通、校园教育、个人提升等模式,构建面对大学生的三维教育视网,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体系。把新媒体当作新背景下有力的工具是新颖的社会事务,讯息领域管理单位应强化互联网、手机等媒介的讯息监督管理,履行社会职责。

参考文献

[1] 李文政。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应对措施[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3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职前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自主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可以说,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成长,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教育改革和发展就不会取得成效。从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角度划分,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分为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是师范生从进校学习到毕业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过程。作为教师教育的起点,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基础阶段。因此,职前教师教育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然而,我国目前信息技术教育职前教师的培养方面存在较多方面的问题,如教学计划的专业目标和课程设置与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不匹配,实施的专业发展途径偏窄,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缺乏主动发展的意愿等。所以,促进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发展亟需改革,需要探究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使信息技术职前教师发展取得实效。

一、改革课程设置。适应教师专业发展

叶澜教授在《新世纪教师专业索养初探》一文中提出:要建设一支能胜任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重任的新型教师队伍,必须加快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程,深入研究对未来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但涉及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论文在逐年递减,涉及教师在职教育阶段的论文却以较大的幅度在递增。这说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前与职后及其不平衡。没有达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脱离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缺乏科学发展性,这体现在教师培养方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师观去设计,或者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移植其他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忽视地方经济和资源优势,忽视学生实际和发展需求,脱离基础教育实际;有的则是采用公共教育学科课程+专业课程+教学法+教育实习的模式设计教学计划;过分偏重信息技术专业学科特点而忽视信息技术教育性的问题,课程结构比例不尽合理等,致使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素养不能得到很好地培养。所以需要研究和改革课程设置,更好地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科特点。以促进职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充分应用地方经济和优势资源,立足基础教育实际,建构培养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能力、教育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新课程体系。在建构课程体系时应把其作为一个系统,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设置,研究其要素即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之间的地位、结构比例和相互联系,处理好课程设置的基础性、特色性、应用性及前瞻性,从而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满足地方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力量的需求。促进信息技术职前教师近期和未来发展。

二、培养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追求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系统和完善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能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但我们认为,教学中培养学生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充分挖掘其教师发展的个人潜能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为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教师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逐渐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首先要使学生构建教师专业愿景,学生一入学就应对其进行教师专业愿景的指导,使学生尽早树立自己的教师专业理想、专业信念,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在自主发展中寻找体现自己专业发展价值的幸福点,从而产生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要特别重视指导职前教师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其制订和实施过程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还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具有共性和个性化特点,其设计需要学习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遵循一定的技术要求;需要结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时代特点及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找准努力方向,作出有效安排和计划,设计出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远景规划可以是抽象不具体的,但应该有实现其规划的具体的可实施的小目标,还应该结合学校、地方等具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情境,与同学、老师、专家和家长等建立合作关系,进行持续的反思和动态的规划。关于职业规划可以结合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等。

2.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如导入、演示、指导、提问、分组活动、媒体运用、沟通与表达、结束和补救等技巧)和教师教学能力(如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能力)。

3.教师的专业态度,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如学者型、艺术型、社会型等)和专业自我(如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未来前景等)。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中的阶段目标主要包括在学校学习期间可以实施的目标和入职后才可实现的目标。而“学习”则是贯穿发展规划始终的也是终生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现代教育发展观。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的而又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合理地规划和有效地调整规划会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晰自己发展潜能和努力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师形象和教育愿景,向更高层次发展,并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其中体验其五味人生,追求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这里的至真、至善、至美是体现业务素质、思想素质、自身形象和人格魅力、人生价值,更重要的是把其升华成人生境界。

三、改革和拓展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理论水平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信息技术职前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然而教学中又是问题最多的课程。首先是信息技术教学论教材的匮乏,二是教师在把握学生学习内容和形式要么偏重于理论知识,忽视教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要么抛开理论知识的学习。纯粹训练教师基本功。此外,脱离基础教育,没有与新课程联系起来,不走出校门深入地方经济和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等。所以,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发挥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学论的课程建设,开发合适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教材;需要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教学模式,使其融合信息技术教学基础理论、先进的教学理论、新课程理念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教学设计实践、课堂教学实践等,即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还应拓展教学时空,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和中小学课堂资源,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供发展空间和拓展课堂教学。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小组教师素质训练周活动,并把周活动贯穿于教学论课程的始终,活动内容主要是教师技能训练和教学能力培养。小组活动开展的成效可通过课堂上进行活动交流和评价,并建立小组活动计划、活动记录及评价记录档案,指导小组开展活动,使其真正取得实效。教学中强调实践性,倡导“做中学”的同时,通过活动交流、评价、指导、小组活动总结和反思,上升到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笔者教学中采用这种小组活动的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兴趣浓厚,参与度高,探究性强,一学期后他们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和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教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教学中应融人鲜活的教学实例,使理论课教学从“抽象”走向“生动”,并把教学设计、试讲、试教、说课、评课等教学活动整合起来,让学生亲历和体验教学实践,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理念。还可结合信息技术教学论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加强培训,在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对职前教师进行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就是一个很有好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通过职前培训,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使未来信息技术教师在上岗前接受有关培训,具备就业需求的信息技术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的能力。

四、加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实践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教师专业能力中的核心内容;研究能力和水平体现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密切结合,是教育教学创新对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加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是职前教师将所学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转化为实际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也是获得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很多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的教育实践形式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和教育实习,这种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所以,学生在学习期间应学好专业课程,训练教师技能培养教师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未来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需要主动创造教学实践机会,使教育实践多元化。如进行教育调研、教学观摩、模拟教学及教育实习等活动不断获得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通信技术论文4

信息通信技术(ICT)是信息技术(IT)和通信技术(CT)相互融合后产生的一个新概念。信息技术侧重于管理和处理信息的相关技术,而通信技术则主要指用于沟通交换信息的相关技术。21世纪初,八国集团在冲绳发表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中认为:“信息通信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动力之一,并将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目前为止,信息通信技术的具体内涵仍具有争议,它不仅涉及信息的管理与处理,还包括信息的交换与共享,还将继续向智能化发展。目前ICT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例如,IPTV、手机电视等,也应用于各专业领域,例如,远程工程监控、地理信息系统等。在本文将讨论的教育领域,ICT的应用也加速了进程,在学生都已掌握一定信息通信技术的前提下,大量的在线课程、在线辅导都已普遍使用。客观地讲,信息通信技术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通用技术。

二、ICT在EFL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英国的教育电子期刊《课程领导》曾在2008年的头版回顾了17项有关ICT课堂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证实了ICT的课堂应用与学生的成绩表现为正相关。有些研究更进一步表明ICT的课堂应用对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独立性以及批判性均有促进作用。本文将重点从EFL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三个方面讨论ECT在EFL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ICT的应用对EFL学习环境的影响

众所周知,语言环境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EFL的教学特性决定了无法给学习者提供等同于母语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输入和输出语言。但ICT在EFL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广泛而灵活的、虚拟而又真实的学习环境。正如前面提到的,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导致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刘俊教授的研究发现,EFL学习者的成绩表现与地缘分布有较强的相关性。处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学习者成绩表现与偏远地区的学习者表现存在显著性差异。而ICT的应用给教师提供了远程教学的可能性,正如Holmes和Gardner所说ICT可以“消除地理限制”。此外,ICT的课堂应用也使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地点、学习节奏和学习时间上享有更多的自由,真正让学习可以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实现。而我国的人口规模也造成了班级容量普遍较大的问题,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甚至有八十至九十个学生为一个班级的情况。大容量班级造成教师很难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将ICT应用于课堂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在线单独辅导,学生也可以通过ICT的辅助来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实现学习环境广泛化和灵活化。ICT在EFL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语言学习者营造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虽然目前还没有实验证明虚拟学习环境(virtuallearningenvironment,VLE)对学习者的成绩表现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其辅助作用也不容忽视。通过ICT创建的虚拟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信息和增加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浏览自己感兴趣的英语网页,观看自己喜欢的视频,从而接触到英语为母语国家的真实语言使用情况。而且,学习者还能进一步了解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甚至肢体语言表达习惯,这些都是确保跨文化交际有效的重要因素。这种虚拟而又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是对学生课堂学习和课本学习的必要补充。

(二)ICT的应用对EFL学习模式的影响

学习模式是一种持续的作用过程,反映出学习者的行为动因。学生的学习模式虽然因人而异,但仍摆脱不了教师为主导的单项模式,听、说、读、写单项练习的传统模式。ICT的应用可以激发出一系列新的学习方式,例如自主学习、混合学习、综合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ICT的应用能显著改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一方面,学生从学习的接受者变为参与者;另一方面,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指导者、辅助者和组织者。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并控制语言学习过程是交际型语言教学、任务型教学以及学习策略培养的中心目标。我国从事EFL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是英语为非母语的,因此,他们同时扮演学习者和教授者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就更为重要。将ICT应用于EFL课堂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调整学习地点、时间和节奏;而且ICT可以应用于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从提供信息到练习再到反馈,让学生全程掌控自己的学习。Holmes和Gardner提出了“混合学习”这一概念,指将数字化学习与传统学习相结合。Neumeier更进一步解释了在语言学习情境中混合学习是指在同一个学习环境中面对面讲授型学习和电脑辅助学习同时存在。ICT的应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混合学习这一模式。ICT的应用给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但并不意味着会贬低传统教学的作用,相反地,两者必须共同存在、相互作用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这一最终目的。Clarke将学习分为三类:视觉学习、听觉学习和体验学习,简单地来说就是通过看、听和实践的三种学习方法。而EFL的学习强调的恰恰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所以通过比较不难发现EFL的学习需要的视觉学习、听觉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综合使用,而ICT的应用能很好地实现综合学习。英国东北部的蒙克西顿中学曾在1996年做过一项实验。学校鼓励学生与法国和德国的两所合作学校的同年级学生进行视频会面(videoconference)。经过五个月的试验,九年级的五个学生在班里十三个学生中表现突出,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口音、语调、流利度都有明显改进。参与到这项实验中的学生不仅通过视频会面增加了词汇量,同时听说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ICT的应用可以让EFL学习者方便地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学习。无意识的学习也是将ICT引入课程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副产品。有数据显示,全球网页有84%的应用语言为英语,这意味着如果EFL学习者在使用英语网站检索信息,无论初始目的是否是进行语言学习,在无意中都会提高语言能力。Vogel在2001年进行了一项研究,他随机挑选了55名大学生作为样本,这些学生正在进行国际商务或跨文化的专业学习,因此外语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专业学习的一个核心要素。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的研究样本都使用网站在进行学习,当被问及他们使用网站是否是为了进行语言学习时,回答竟然惊人得一致,学习外语并不是他们使用网站的最初目的;而且,这些样本中没有人会说出一个专门提供外语学习的网站名称。随着ICT的发展,EFL学习者在浏览英语网页,观看英文电影等休闲娱乐过程中,也能进行无意识的学习,增加了学习时间也丰富了学习内容。

(三)ICT的应用对EFL学习能力的影响

相对于传授知识而言,教授学法更加重要,正如我国有句谚语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课堂为依托的教学只是很短的一个学习阶段,更长久的学习、知识更新都需要学习者自主学习来完成。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所以对于EFL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培养也显得更为重要。ICT的应用将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技能、批判思维、交际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ICT技能已经是学生学习和未来职业的必备能力之一。在本文之前的论证分析中着重强调了ICT应用对于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而客观地讲,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引入ICT也促进了ICT技能的传播和发展。如果EFL学习者要通过ICT学习语言需要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有文字处理、交际软件的使用、数据分析管理、演示文稿制作等。在荷兰曾实施过一个项目旨在促进语言学习者的ICT技能。这个项目包含若干模块,例如,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用目标语写一封信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一位朋友;用目标语写一个有关自己对荷兰教育体系认识的报告,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演示文稿,然后在班级里进行口头报告,最后通过交际软件与目标语国家的朋友分享报告。这个项目具有建设性和综合性,让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了ICT技能。批判性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习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甚至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必备能力。ICT的应用让学生可以进行自主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到大量的信息,但随之而来的是如何筛选分辨信息质量和可信度的问题。与纸质媒介相比较,数字信息需要学习者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如前面所讨论的,ICT的应用让学习者可以方便地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节奏,这也就进一步需要学习者有足够的能力来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里所说的问题不仅仅指学习语言本身遇到的学术性问题,也指在使用ICT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交际能力对EFL学习者至关重要,而电脑辅助实现的语言交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异步和同步,ICT的发展让这两种交际都变得十分可行,正如Snyder所说ICT让语言交际变得“available,accessible,andusable”,从而达到提升交际能力的目的。人对人的传统交际方式,会让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交际的过程中缺乏自信,容易产生紧张尴尬等负面情绪,而通过ICT实现的无论是异步交际还是同步交际都会相应地减缓目的语使用者的负面情绪。例如,通过电子邮件的交际属于异步交际,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这种交际过程中注重意思的表达而不是形式的准确性,何况目前的拼写和语法检查软件可以辅助学生进行形式上的检查,所以学生可以无负担地进行有效交际能力训练。视频会面作为同步交际的一种,无论从硬件、软件需求还是交际基本原则都会比异步交际更为复杂一些。在交际前,教师需要制定一些基本交际原则,比如机会均等、相互尊重等。通过ICT实现交际能力的提升还有网络论坛、在线聊天等多种形式,无论采用哪种具体形式,毫无疑问都会使EFL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得到提升。

三、在我国EFL课堂应用ICT存在的阻碍

虽然ICT在EFL课堂上有众多的应用优势,但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教育现状,要在EFL课堂上普及使用ICT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阻碍,例如,教育政策、教育投资、ICT技术培训和通过ICT进行教学反馈等。

(一)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投资

国家教育政策就是教育实践者的指南针,要将ICT引入课堂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而且也需要大量的教育投资。从英国前二十年的经验不难发现,在推广ICT课堂应用的过程中,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尤为重要。Williams在1999年就将英国当时的教育政策总结为以促进ICT课堂应用为特点,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硬件、在职培训、新入职培训的投入来实现。在基本政策的指导下,一些细节也相继制定,例如,英国的教师资格(QualifiedTeacherStatus,QTS)标准中就有规定直接与ICT相关。标准指出获得教师资格的教师必须知道如何有效使用ICT,不仅在教学方面,也包括个人的发展方面。这种强制性的政策规定确保了教师在任教前都具备了ICT技能。有了指南针,还必须有动力才能前行,而教育投资就是实现ICT应用的直接动力。英国2005年花费与ICT课堂应用建设的投资为7亿英镑。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投入,英国的ICT课堂应用才得以发展迅速。我国的ICT课堂应用需要政府提供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和投入,但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和人口众多这一现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学投资或许也是一种解决办法。

(二)ICT技能培训

将ICT引入课堂的前提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ICT技能。教师在使用ICT时是否有自信心直接影响到他接受ICT的程度和使用ICT的频度。ICT的应用是学生的学习更有自主能动性也就意味着学生会需要相应的ICT技能来实现自主学习。而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教师和学生普遍缺乏ICT使用技能,这就需要教育政策制定者或教育领导者为教师和学生安排定期的、持久的ICT培训。

(三)通过ICT进行学习检测

ICT广泛应用于课堂后,学习检测的方式也会发生极大的改变。传统的检测方式是由老师通过课堂表现或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而ICT引人课堂后,电脑辅助检测就应运而生。这种检测的优点是可以提供即时反馈和详细指导,但缺点是题型仅局限于选择题或者填空题,而开放性问题并不适用。使用ICT进行学习检测的信度和效度也都存有争议。一方面,教师无法掌控学生的受检测过程,例如,学生花费多少时间完成检测。另一方面,学生ICT技能的差异性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检测结果。我国的教育一直是应试型教育,如果采用ICT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测,学生便会相应地调整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更多地使用ICT。但是如果ICT仅仅停留在课堂应用的层面,与学习成绩评价没有相应衔接,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应试学习习惯就很难改变。虽然我国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模式备受争议,但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更好的替代模式产生,开始尝试使用ICT进行学习检测不妨为一种办法。

四、结语

通信技术论文5

将DNC系统通信技术应用在生产制造产业中是否具备一定的可行性,这主要是看射频信号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无线接收端。最初研发DNC系统通信技术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办公室以及校园网的需求,而不是将其应用在工业领域中,即使在工业制作领域中应用,其范围也十分有限,只是在业务数据中有所应用。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无线通信的传播方式与工业企业中所使用的通信传播方式不同,无线通信中使用传播方式有直射波或者散射波等,这种传播方式严重影响了WLAN的广泛应用。另外,因为WLAN技术在传输数据时,对传输率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工业企业对此要求却非常高,因此WLAN技术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OFDM技术也被称为正交多载波调制技术,它把数据流分成若干个子比特流,这样每个子数据将具有底得多的比特流速,用这样的低比特率形成的低速率多状态符号再去调制相应的正交且相互重叠1/2的子载波,从而构成多个低速率符号并行发送的传输系统。信号在无线信道传输过程中,由于时间弥散引起的时延扩展,接收信号中的一个符号的波形会扩展到其他符号当中,造成符号间干扰(InterSymbolInterference,Is1),为了避免产生ISI,应该令符号宽度远远大于无线信道的最大时扩展,采用多载波调制技术的子信道的符号宽度要比单载波调制技术信道的符号宽度大,所以有效的减小由时问弥散引起的ISI。

使用增强技术提高数据传输率

目前传输速率最快的IEEES02.11g的标称传输速率为54Mbps,而实际它在数据链路层的理论传输速率仅为31Mbps。而在应用层,其实际传输速率通常在15M~20Mbps之间,而通过对802.1lg增强技术进行实际测试,在应用层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以达到40Mbps以。802.1lg增强技术主要采用了突发机制、快速帧等技术。在标准的数据传输过程中每两帧问都有同定等候周期。应用了帧突发之后,一旦成功传输完毕一帧,无线设备将会连续的传输以系列帧,大大减少了等待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实际的吞吐量。

2.基于WLAN的网络

DNC系统网络结构基于WLAN的网络DNC系统的网络结构,实现DNC主机与数控设备连接的无线串口服务器的作用是接收/发送RF(射频)信号并实现TCP/IP与RS232协议的转换。它向上接入标准无线局域网,RF收发模块使用超外差接收机架构接收RF信号,向下连接带有RS232串口的数控设备,使数控设备成为WEAN中的一个节点,从而达到集中控制和管理数控设备的功能,如NC程序传输、加工信息采集、状态监控等。其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如下:

速率匹配问题

无线串口服务器向上接入无线局域网,网络宽带为108Mbps,应用层有效传输数率在40Mbps左右,向下接入连接的数控机床,其通信速度一般为4800、9600、19200baud。那么在从计算机向数控机床传输数据时,由于无线串口服务器的输入速度高,输出速度低,这就要求所使用的无线串口服务器有一定的数据缓冲区。但是,当传输的文件过大,在传输过程中接收的数据大于空余的缓冲区,将发生数据丢失现象,因此必须考虑一种机制来使数据缓冲区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即不过载也不欠载。在服务器端发送数据时将数据分包处理,循环发送各个固定长度的数据包,在发送之后通过函数调用使其等待一个固定周期再次进入下次循环,这样就可以有效的缓解串口服务器缓存不足,通过这种机制可以有效的解决速率匹配问题。

计算机断开连接

由于串口设备到无线串口服务器数据传输速率远低于无线串口服务器到计算机的传输速率,计算机接收数据时将因为等待时间超出短开连接,这就要求合理设置接收的等待时间。

3.结语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38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