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通报杂志部级期刊精编4篇
【导言】此例“生物学通报杂志部级期刊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物学通报【第一篇】
关键词:高中生;生物学复习课;低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76-01
对于生物学这门学科而言,高效的复习课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当前一些高中生物学复习课上,教师教学效率较低,学生缺乏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课堂收获甚少。因此,需要对生物学复习课低效教学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这些原因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措施,以提高高中生生物学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一、偏离学习和教学目标
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以及过程方法等方面的要求都在课程标准上有所体现。从教师教的方面来说,在教学活动中,教材的过度挖深、教学内容的泛化偏离了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很容易变为填鸭式的或机械被动式的。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说,并未主动顺应学习,而在听课和记忆方面用去了大量学习时间,学生的认知结构未发生变化,或者是掌握的学习内容发生停滞。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当的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要围绕学习目标进行,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重点,以集中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
二、高水平思维活动的缺失
高中生物学复习课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将生物学基本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建构生物学知识网络,而且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某些高中生物学课堂上,尽管教师提出了很多问题,学生也进行了热烈回应,但是学生的回答和思考通常基于课本的答案和知识,而非深层次、高水平的思考。这导致师生在互动过程中,难以引发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考,学生的参与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提出的问题如果总是低水平的,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高水平思维活动的缺失。若是教学只考虑结论而将过程忽略,那学习就会仅剩下记忆与练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和收获较为单一。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提问一些水平较高、能够促进学生进行高水平思维活动的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是学习中难点和重点。
三、情境教学的误区
隐含课题情境的教学情境才具有价值,不仅有境,也要有情。但是很多课堂的教学情境或有境无情,或与教学目标偏离。有境无情是指复习课教学情境高度类似于新课教学情境;与教学目标偏离是指教学情境没有与学习内容太多联系,造成教学形式化,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干扰。另外,某些教学情境浪费大量时间,但提出的问题无法引发学生的思考,也不具有太多的教学价值。例如在复习《细胞的基本结构》时,因其牵涉到细胞结构、名称和功能,内容庞杂,若是按新课教学情境会浪费大量时间,无法引发学生的思考,也不具有太多的教学价值。因此,在教学情境上需要进行努力创新。例如在讲授遗传育种复习课的时候,可整合引出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转基因技术等相关知识,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四、局部指导的缺失
教学改革实验的其中一个主张就是交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的确,一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高效地达到学习目标,但另一些学生只能勉强达到学习目标,还有部分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无法达到学习目标。例如教师提出一个生物学问题,部分学生的认知结构里并没有该问题的解决模型,因此无法获得相应的解题思路,同时他们也可能对该题所考察的知识不清楚。通常来讲,此时这部分学生最需要得到的并非是答案,而是教师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模型,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可以根据明确目标、理解知识、自我感悟以及迁移运用等学习环节,教师提出适当的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或者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提问,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感悟。例如在讲到“无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中转入非洲菊无根幼苗是否能生根”这一问题时,可从植物生根所需的内部条件着手,并联系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与植物生根的知识内容,建立一个解题的模型。
总之,从教学设计、学习过程等层面来看,造成高中生物学复习课低效教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有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出现;教学情境设置不合理;教师提问的问题还停留于表明,学生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教师缺乏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局部指导等。针对这些低效教学的原因,应适当地运用一系列的教学策略,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许晖。高中生物学复习课低效教学的原因分析[J].生物学教学,(04):23-24.
[2] 梁洁,潘宝平,李洪云。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提高生物学复习课效率[J].生物学通报,2006,41(08):108-109.
[3] 任衍钢,郜刚,王满寿。 生物学教学中运用PBL方法的尝试--兼谈高中生物学一节复习课的教学[J].生物学通报,(12):210-211.
生物学通报【第二篇】
关键词: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Q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3-0242-02
微生物学作为生物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中灭菌、分离、培养等技术的拓展和渗透,使得动植物细胞培养手段也更加广泛[1]。无菌技术和保藏技术等其它微生物学技术在医疗卫生、制药工业、食品生产、环境污染处理等生产领域中也得到广泛地应用[2]。由此可知,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也对高等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转变和拓展。实践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促使学生转变成自身知识结构的设计者。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使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3]。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后期,专门设立开放时间段,给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设定实验方案,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准备实验材料,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现象并总结实验结果。通过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我们开展设计性实验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开展设计性实验的重要性
微生物这门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知识面较广、实践应用性很强,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学生今后参与社会工作后的发展需求[4]。目前高校的实验教学由于学生人数相对较多,仪器设备有限,学生只能遵循教学大纲安排好的学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到实验室做规定的实验项目,而且教学内容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深度不够,设计性实验相对较少,实验教学效果与实际应用相差较大,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跟随教师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对实验技术进一步了解的兴趣[1]。教学过程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其结果是很难培养出熟练实验操作的创新人才,也很难培养出操作熟练的技工。按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度的安排,学生在进行设计性实验之前,经历了系统的微生物实验操作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包括:实验一、培养基的制备;实验二、消毒与灭菌;实验三、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实验四、微生物的接种;实验五、显微镜的使用及简单染色法;实验六、细菌革兰氏染色及形态观察;实验七、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实验八、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学生反复训练了基本的微生物接种、纯化、保存等操作技能;对进行科学实验的思路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然而这一系列的实验操作都是相对分散进行的,如何能促使学生将这一系列实验内容连接起来,在一个实验内容框架下,把这一系列的实验技术都运用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成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5]。因此,开展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主选题,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来解决某个科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2开展设计性实验的方法
实验选题
多数同学都认为开展设计性实验选题十分困难,根本的原因在于之前的实验都是教师准备好既定的实验项目,学生往往在此过程中并未思考这些项目的来源。对于如何在实验中心现有的条件下拟定实验项目毫无基础,对实验材料、实验试剂如何应用到实验项目中来也无任何概念[6]。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明确教师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对于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等给出详尽的范围,鼓励小组成员间协商解决,互相取长补短,综合成员的意见,然后拟定出适合本组成员的实验项目。实践中,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选择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开展实验,如部分小组同学选择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酸奶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自来水中微生物菌群分析》等实验项目,多数学生都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我们也鼓励学生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选择相关且简单易操作的内容来开展。例如部分学生开展了《食用菌的收集与鉴定》《、食用菌的制种-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等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学生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认识微生物学实验是如何应用到科研工作中,甚至部分学生将相关的实验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极大地增加了学习动力。
实验操作
对实验项目拟定后,进入实验操作环节。设计性实验从某些方面来说是验证性实验大综合,在开展设计性实验的时候,之前学习的培养基配制、显微镜使用,微生物系列稀释,消毒与接种,微生物培养与保藏等内容都得到一次汇总复习[7]。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实施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详细的记录,例如菌落形态、菌体大小、生长速度等。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总结,实验报告完成,均由学生在实验室开放时间段内自行完成。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观察分析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其中《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小组出色完成了实验项目。实验选择生活较易获得的葡萄作为材料,从培养基的配制、菌株分离、菌体形态观察都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进行了详细地记录,实验结果用图片展示出来,并且分析也十分透彻,出色地完成了一个设计性实验。
实验总结
建立在对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有详细记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实验步骤、结果与分析。部分小组实验现象并非和预期的一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对新出现的现象进行探讨,可能说明了实验的失败,也可能说明这是一种新的现象,值得进一步的深入探讨。部分小组的实验结果不理想,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原因,完善实验方案,改进操作方法,反复进行实验最终取得满意的结果。设计性实验的评价并不简单地依赖于是否取得圆满成功的结果,而是综合地衡量整个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组员间的协作精神。实验报告的撰写占很小的比重,更重要地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3开展设计性实验的体会
设计性实验以6个人为一个小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并完成实验。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实验内容丰富、工作繁杂,对于一个刚接触微生物不久的学生,很难独立完成这一工作,必须加强团队合作,集体讨论立题,明确分工,实验实施过程中互助,发挥集体的优势,这样的协作过程使学生产生了团队意识,培养了团队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设计性实验内容均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多样,涉及的知识面较广[8]。立题之初,需要教师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审核,提出方案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与学生讨论后完善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从未遇到的情况,以及可能会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些都是在其它实验教学中没有遇到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广的知识面,而且必须在科研实验的一线,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常规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实验准备工作都由老师完成,学生主动性差,仅按部就班完成,即使没经过预习也可以按照老师给予的实验步骤完成[9]。设计性实验建立在常规实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操作,实验结果观察到汇报考核都要自主完成,主观能动性得到较大的发挥。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实验教学层次的提高。
4结语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开展使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有机会全程参与实验过程,有机会涉足实验材料的取得、实验试剂的配制等[10]。通过实验,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尽管设计性实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然而它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科学思维方面优势明显,是今后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11]。我们通过这些尝试积累经验,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拓宽设计性实验的涉及面,增强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胜贵。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6).
[2]田颖,刘侠。微生物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衔接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1).
[3]孟建宇,李蘅。微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4,36(9).
[4]吴石金,黄海婵。谈谈“自助式”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2).
[5]纪燕玲,于汉寿,汪素美,赵明文《.基础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设计性实验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
[6]朱铁群,成庆利。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个案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
[7]张桂然,张红梅,李欣。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
[8]肖红霞。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内在机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
[9]范玮。创新高职院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2013,35.
[10]牛雅琼,谢国梅,那冬晨,闫桂琴,王祎玲,王华峰,李琪。遗传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索[J].生物学通报,2012,47(1).
[11]毛露甜,王绍芬。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做法与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
生物学通报【第三篇】
关键词:微生物学习;细菌分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06-02
简单地说,微生物就是我们人类用肉眼很难将其观测到的细微生物。细菌是微生物中的一类,属于原核生物,按照形态可以分为球菌、杆菌以及螺旋菌。细菌虽然微小,但是其分布极为广泛,在人体中,细菌的数量要远远超过人体细胞的总量,其重要性由此可见。
一、关于微生物学的学习
在生物专业学习中,微生物学是其重要分支之一,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例如酿酒、酸奶制作等)、医药(例如医学中细菌病毒检测、药品中各种菌素片等)、生物工程以及细胞工程等等。由于微生物是我们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细微生物,所以如果没有显微镜,认识起微生物来就不够直观,这也导致了人类历史中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有很多利用微生物的事件被记载,但都没有意识到微生物的存在。所以在学习微生物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己亲身观察实践,利用显微镜等仪器,将微生物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
当然在现代社会,绝大部分学生对微生物已经不陌生,但是在没有学习微生物学之前真正对其了解并喜爱的可能不多,在微生物学习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学习之初,要通过微生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实例以及多媒体教学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提出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其对微生物学产生好奇,然后利用显微境等仪器引导学生解答问题,激起学生成就感,从而引发其兴趣。
二、微生物学习中细菌分类概述
在微生物学习中,《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以及《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是细菌分类以及细菌鉴定的权威以及代表作品,由于生物技术在不断进步,所以这两部手册也在不断修订。
目前,对细菌种类的研究主要是在细菌分类基础上,对细菌菌株进行鉴定;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细菌进化关系;也有在同一属的细菌范畴内对细菌的种进行分群聚类研究。这些研究都是以细菌分类为基础,从中也可以看出在微生物学习中细菌分类的重要性。
在学习细菌分类的过程中,要注意细菌分类是不断进步不断更新的,这主要是由于生物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研究细菌分类的方法就在不断进步。同时还要注意技术的更新换代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新技术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明的,所以要注意不要因为有了新技术,就将原有的完全抛弃,也许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只使用新技术,但是在学习时,也应该对历史有所了解和认识。所以学习细菌分类时,应该全面、连贯。
三、微生物学习中细菌分类方法探讨
对细菌进行分类,方法非常重要。所以,在微生物学习中,细菌分类方法具有重要地位。目前,细菌分类的方法主要包括特征分类法、数值分类法、组分分类法、分子生物学分类法以及多相分类法等。
1、特征分类法
不同的细菌,其形态、代谢以及生存环境存在一定差异,在生物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依据形态、生理以及生存环境等基本特征对细菌进行分类。不过由于细菌体积微小,使得这些特征的观察较为笼统,所以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粗犷,很难对细菌进行进一步区分。特征分类法是一种古老、相对较为宏观的分类方法。
2、数值分类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分类法开始大规模兴起。细菌的表性特征有很多,将这些特征全部进行检测,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特征进行归纳分类,这就是数值分类法。相对特征分类法,数值分类法要精细一些,但是其需要测定的特征很多。由于数值分类法能够定量反应细菌特征,所以目前该方法应用依然较为广泛。
3、组分分类法
组分分类法主要利用质谱、光谱、气相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检测细菌的化学组分。需要检测的细菌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细胞壁、细胞膜脂肪酸、枝菌酸、磷脂、醌、以及蛋白质等。检测细胞壁主要是检测其氨基酸和糖分;脂肪酸和枝菌酸都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磷脂是极性脂;醌是非极性脂,存在于线体膜以及细胞质膜;蛋白质组分检测是采用全细胞蛋白质凝胶电泳技术。
4、分子生物学分类法
分子生物学分类法主要包括16S rRNA基因等序列分析、GC含量分析、DNA指纹技术、ITS序列分析、DNA-RNA杂交技术以及DNA-DNA杂交技术。目前,该方法应用广泛,用于细菌分类、多样性分析的基因除了16S rRNA基因外,还有16S~23SrRNA基因、tuf基因、hsp60基因、pheS基因等。当然,16S rRNA基因在利用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细菌分类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
5、多相分类法
多相分类法就是综合上述几种方法进行细菌分类,该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将几种单一方法结合起来,互相验证、补充,可以得到更为合理可信的结论。
四、结束语
微生物学习中,细菌分类是一项系统但又繁琐的工作,而且细菌分布广泛、变异快,新种不断被发现,将新种进行鉴定和分类应该采用多种方法,而不能简单的通过单一方法就下结论,多相分类法就是用多种单一方法进行分类鉴定,所以相对更为全面可靠。
参考文献
[1] 廖咏梅,张君成,王忠文。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地位及其在农科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7,S1:191-195.
[2]何琳燕,盛下放。 细菌分类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微生物学通报,2006,05:172-175.
[3]王秀平。 生物教学中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构建与应用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4]尤秋琴。 高师院校生物专业教育实习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5]周兴文,张卓,郭晓华。 大学生物课程与中学教材知识结构的比较分析[J].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18-21.
[6]杨文博。 细菌分类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 微生物学通报,1996,04:249-251.
生物学通报【第四篇】
大鼠生后MGBv神经元主动膜特性的变化及GABA受体激动剂的影响姚小红万子兵熊鹰(182)
凝血酶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游离钙浓度的影响杨文琼孙圣刚童萼塘曹学兵(188)
大鼠咬肌神经切断后三叉神经运动神经元高亲和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表达的变化张富兴庞有旺郭峰董玉琳熊抗辉李金莲(193)
大鼠坐骨神经修复后重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相关神经元生长相关蛋白43、生长抑素表达的影响许家军陈尔瑜路长林何成(198)
神经科学通报 不同程度睡眠剥夺对大鼠认知和脑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窦伟赵忠新缪明永王文昭黄流清(204)
银杏叶制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表达的影响及脑保护作用李晓红张峰赵明霞张秋玲赵忠新(210)
胰岛素治疗对糖尿病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及大脑皮层额叶和海马神经肽含量变化的影响管庆波韩辉董建军蒋玲赵文博赵家军王桂兰(215)
RNA干扰对阿尔茨海默病家族性瑞典型APP突变的沉默作用邱昕潘纪安陈宇张玮莹杨华静张苏明(219)
《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免费查阅、全文上网(192)
《神经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寿天德主编(252)
《神经科学通报》第一届编委会成员简介(续)(253)
Caspase和calpain在神经元凋亡和亨廷顿舞蹈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王燕顾振纶秦正红(224)
亨廷顿舞蹈病的治疗王琳辉林芳(230)
神经科学教学与医学模式革命关新民施静(236)
在《神经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作风寿天德(241)
正确处理《神经科学基础》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系李金莲(242)
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崔浩军(242)
神经生物学的教材建设要体现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蒋星红郭试瑜单立冬印其章(243)
开设神经生物学实验课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龚珊单立冬朱奇蒋星红(243)
关于在本科生的神经生物学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思考伍忠銮周文良(244)
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需改进的问题付建华李露霞(244)
硕士研究生《神经生物学》教学方法探讨杨盛昌潘盛武(245)
搞好青年教师培养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曹莉张勇由振东何成路长林王成海(245)
重视更新教学内容提高神经生物学教学质量张勇曹莉由振东王成海(246)
在神经生物学教学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张勇曹莉由振东王成海(246)
培养神经生物学创新型人才要加强专业英语的训练王建军罗兰(247)
改革神经生物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张勇曹莉由振东王成海(247)
不同层次学生的神经生物学课程教学重点确定神经科学通报 崔希云(248)
关于神经生物学教学课件制作的几点思考沈建新(248)
以“学”为中心构建神经生物学教学模式的尝试李东亮赵红岗王淑秀(249)
体育师范类院校运动人体科学教学中的神经生物学张日辉(249)
在成人教育中开展神经生物学教学的必要性祁文秀(250)
《神经生物学》教学的体会与思考陈其才吴飞健唐佳王欣(250)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组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神经科学通报 邓建新李晓蓓(251)
医学神经生物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阮怀珍杨忠胡志安蔡文琴(251)
神经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讨陈盛强孙卫文苏涛廖卫平郑德枢(252)
首届全国头部断层影像解剖学及其临床应用学习班在绍兴成功举办(18)
《神经科学通报》启事(32)
MAP激酶在细胞内信号传递,神经可塑性及痛觉易化中的作用Ru-RongJiYu-QiuZhang(3)
痛情绪和相关记忆机制的研究进展张玉秋纪如荣(10)
大脑音乐功能的研究狄海波陈宜张(82)
GBS与空肠弯曲菌感染吴铮范文辉(87)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在应激影响记忆的个体差异性中的作用王宗文严进(91)
朱鹤年教授与立体定向技术倪国坛(95)
睡眠剥夺及睡眠恢复后大鼠中缝核群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及其与神经元的关系王晓东宿长军李柱一王者晋饶志仁(19)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分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研究叶民陈生弟戚晨陆国强梁梁徐洁懿(23)
CGRP和NGF对脑局部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凋亡及PKC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邢雪松吕威力方秀斌(28)
高渗刺激后大鼠视上核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反应及其相互关系的光、电镜研究段丽申晶袁华张萍曹荣饶志仁(33)
神经科学通报 海人藻酸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中caspase-3作用的实验研究赵瑞刘建民赵文元黎莉霍克克周晓平(39)
NNMS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产生的作用沈明徐建兴(44)
腺苷A1受体在双相呼气和吸气神经元电活动中的作用王剑莉吴中海李军(48)
GABA对大鼠伏隔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许艳徐满英闰彬彬(53)
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MDA亚单位的mRNA和蛋白表达杨林王宇倩朱剑虹(58)
甘珀酸抑制大鼠唇下注射Formalin引起的伤害和Sp5C神经元的Fos表达兰莉袁华曹荣段丽申晶高蓓饶志仁(63)
原位杂交检测Sema4C基因在胚胎和成年小鼠组织中的表达吴海涛刘淑红景孝堂吴燕范文红范明(68)
心肌缺血伤害性刺激对大鼠丘脑束旁核痛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原大江张林忠温建忠张策郭政(73)
Nogo-A在成年大鼠脊髓和背根节的分布程希平刘惠玲宋朝君金伯泉焦西英游思维鞠躬(77)
爪蟾顶盖神经元的大微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依赖从钙储池释放的钙?王红蔡浩然(101)
谷氨酸钠对大鼠背部皮神经传入放电的影响曹东元郭媛张琪田雨灵王会生赵晏(111)
神经元膜NMDA受体蛋白免疫复合物单分子纳米结构及定位AFM比较研究郁毅刚徐如祥姜晓丹柯以铨蔡颖谦(117)
炎性痛诱导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及PKC的表达上调杨丽平李清君(129)
神经胶质瘤中缓激肽B2受体的表达水平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赵逸松薛一雪刘云会付伟姜乃佳安平王萍(135)
多巴胺和乙酰胆碱抑制脂多糖刺激原代胶质细胞iNOS的表达刘佳福刘振国周海燕陈生弟陆国强梁梁(141)
6-羟多巴胺毁损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脚桥核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放电形式的变化王勇张巧俊刘健冯洁褚玉霞高蕊刘娅萍(146)HtTp://
电针抗氧化应激参与对MCAO大鼠再灌注脑功能损伤的保护王次霞李忠仁陈伯英(153)
肌苷减少高浓度锌损伤的PC12细胞坏死而不是凋亡史明郑春霞游思维(158)
第5届国际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110)
优秀论文征稿评选活动(116)
声明原大江(128)
关于召开“第三届全军生理与病理生理专业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170)
伏核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衡立君高国栋(165)
《神经科学通报》第一届编委会成员简介(续)(173)
电刺激构建大鼠皮层网络癫痫的海马细胞电生理特征神经科学通报 汪胜刘青邹祖玉韩丹(257)
3-硝基丙酸多次化学预处理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邓学军孙圣刚曹学兵李红戈梁直厚(266)
Nogo-66受体分子在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孙芳金卫林龙梅鞠躬(273)
急性重复缺氧暴露小鼠海马HIF-1α表达的变化邵国张然高翠英吕国蔚(278)
睡眠剥夺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nNOS表达的改变在其学习记忆损伤中的作用陈俊李积胜王华仁张珩(283)
大鼠脊髓损伤后Nogo-A表达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郭强李淑蓉苏炳银(287)
帕金森病患者程序性学习的初步研究王晓平赵永波LassondeM耿昌明(291)
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海马MAPK的表达商秀丽徐万鹏刘云会杨金霞张化薛一雪(296)
第三届北京神经变性病及卒中国际研讨会(300)
情绪领域中杏仁核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胡治国刘宏艳彭聃龄(301)
反义Noggin基因对成年大鼠海马内Nestin及GFAP表达的影响徐海伟范晓棠(319)
在尾核痛反应神经元和整体甩尾反射水平上研究CCK-8对抗电针的镇痛作用杨春晓石铁锋何秋月徐满英刘凤玉(324)
百草枯干预不同时间后DAT和VMAT2基因表达的时程变化任今鹏任惠民蒋雨平(330)
突触前活动区的分化与功能沈露露王大勇(335)
血脑屏障——形态、调节和临床意义刘晔管阳太(344)
血脑屏障上P-糖蛋白研究进展芦颖洪浩刘国卿(351)
未折叠蛋白反应及其在生理功能与疾病中的作用陈志欣顾振纶秦正红(356)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损伤髓鞘再生的细胞学治疗管阳太张广先AbdolmohamadRostami(364)
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大鼠脑内嘴侧迁移流中的发育学表达刘建军姚忠祥邹丽云陈兴书蔡文琴杨辉(371)
人参皂甙对老龄大鼠基底前脑-皮质胆碱能系统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赖红曾亮赵海花方欣杨吉平吕永利(376)
神经科学通报 三羟异黄酮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王茹武宇明张浩王昕何瑞荣(380)
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GDNF表达水平和MAPKs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呙登俊赵永波陈英辉(385)
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质ADM及其mRNA的表达毕国荣张辉周慧杰张贺敏海虹方秀斌(391)
PrP可抑制tau介导的体外微管形成作用韩俊王小凡姚海兰高晨李锋张宝云姜慧英(398)
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张静徐汉明张昌勇童俊张红周晓亮(404)
胰岛素干预加重海马注射Aβ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认知损害赵倩华罗玉敏周玢洪震(408)
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脑内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上调陈英辉赵永波刘文文呙登俊王乃东马爱梅(413)
生酮饮食对海藻酸致痫大鼠海马突触重建和GluR5、GluR6mRNA的影响徐向平孙若鹏金瑞峰(418)
骨髓源干细胞在脑组织的迁移和分化邹西峰徐群渊(425)
睡眠剥夺与脑内的基因表达叶晨静赵忠新(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