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91900

【导言】此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土木工程论文1

[摘要]文章在总结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具有内容多、实践课程缺乏、教材内容及教学大纲滞后等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本课程在教学方法及内容、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一些改进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方法;实践

土木工程材料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用途、制备和使用方法以及检测和质量控制方法。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材料组分、结构与材料性质的关系、外界环境和施工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材料性能改善的途径,为以后毕业设计、进行科研以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和技能训练。

1、课程现状

课程内容多、范围广、与工程应用密切相关

土木工程材料种类繁多。根据材料的来源,有天然材料及人造材料;根据材料的功能,有结构材料及功能材料;根据材料的成分,有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及复合材料,这就使得“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内容十分广泛。另外,课程的理论性、概念性及经验性的内容比较多,以文字叙述为主,而计算推理的内容相对较少。土木工程材料与工程应用紧密相连,每种土木工程材料(原材料或产品)都有相关的技术指标,有些技术指标还在不断修改和完善。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各种材料往往构成混合材料或产品,各种材料的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整个混合材料或产品的性能都有重要影响。另外,工程应用环境对于材料的耐久性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既要体现各类型材料的基本特性,又要在工程应用上形成统一体系。这些因素使教和学都有一定的难度。

实践课程缺乏,经费不足

实践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的薄弱点。传统三大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被越来越弱化。“土木工程材料”作为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同样存在实验设备老化、实验经费短缺、缺乏实习基地等问题。另外,该课程的理论性、概念性及经验性的内容比较多,且以文字叙述为主,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作为在校学生,平时也无法接触工程实践,缺乏感性认识,如果实验配套缺乏,更加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单纯的理论学习,会使学生学到很多的知识“碎片”,缺乏整体性的概念。例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混凝土的耐久性是与组成材料、配合比设计、养护条件、结构和构件设计紧密相关的整体论,而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

教材内容及教学大纲滞后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三新”(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技术为标志的工程建设新时代已经到来[3]。工程应用的实际需要也促进了新材料的发展。例如普通砖的砖块体积小,施工效率低,而且砖块烧制需要毁田取土,破坏生态环境,同时消耗大量能源,而加气混凝土砌块不但体积大、施工效率高,而且使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物得到再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因此这种传统的烧结砖正越来越多地被加气混凝土所替代。但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总是较新材料的发展速度慢,而教学大纲是根据教材内容而制定的。我校的教学大纲修订年限较长,进一步导致授课内容跟不上新材料的发展速度,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的需要。

2、教改方法

结合工程案例,加强多媒体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工程案例教学法代替传统的理论讲授法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因为土木工程材料中叙述性的内容较多,如采用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4]。工程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工程中常出现的现象,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认知过程也符合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因此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通过多媒体展示工地上出现的石灰墙面鼓包、开裂现象,北方地区出现的路面、桥梁用水泥或混凝土剥落现象、沿海地区大坝的钢筋裸露、锈蚀现象,以及近几年出现的整栋房屋突然垮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各种材料特点及施工技术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另外,由于课程中教学内容较多,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片、动画、实例演示等教学信息通过屏幕呈现给学生,提高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例如对于钢材的拉伸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测试,以及时间长、操作难的实验等,通过播放录像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加强实践教学

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工程实践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能力和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实验学时有限,而涉及的内容较多,并且有些实验周期很长,无法在课堂内把所有实验都完成,因此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首先,在实验课上完成基础实验,例如完成水泥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胶砂强度试件的制作,水泥凝结时间的检测,水泥水化产物的分析,石膏制品的制作,沥青的粘度测试等实验。其次可以利用开放实验室,以教师指导及研究生助教的形式,在课余时间完成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例如各种矿物外加剂和化学外加剂对混凝土流动性、保水性、凝结时间、水化热、水化产物、强度等性能的影响。教师可以提供题目,学生确定选题,然后分组完成。最后每组同学递交实验结果及分析报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积累实践经验,鼓励部分有能力的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材料性能检测实验、新材料的开发研究或者实际工程项目,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关注学科发展前沿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根本,但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总是较新材料的发展速度慢,因此,教师应密切关\\注土木工程材料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最新进展以及相关技术指标的更新,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拓宽专业视野,培养创新意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关注学科前沿和培养创新意识上,特别注意要根据我国国情和工程实际情况,研发符合我国工程特点的新材料。例如,在国内外,聚氨酯外墙保温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聚氨酯的防火性较差。许多事故表明,火灾造成的巨大伤害都是由于所用材料的防火性差,并且燃烧释放出大量的毒气而造成的。由于我国的特点是人口密度大,建筑物密集且高大,聚氨酯作为外墙保温材料必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因此,要引导学生这些事故中吸取教训,并且研发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新材料。另外,应缩短教学大纲的修订年限,同时应把教学内容的主动权交到教师手中,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固有体制会制约教学的发展和提高。

改变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是应试教学方式中的传统评价方法,对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对于考核方式,本课程采取平时成绩、实验报告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课堂出勤、上课听讲、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作为依据。平时作业紧扣教学重点,例如石灰的成分与性能的关系,骨料细度模数的计算,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砂浆配合比设计等,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实验报告反应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教材包含了大量关于材料的技术指标以及混凝土和砂浆配合比设计公式。随着新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很多技术指标也会不断地被修订和完善。在信息时代,电脑能够为人类提供海量数据,并可及时查询,因此很多内容无需特别记忆。因此,开卷考试能够回避很多需要记忆的内容,更多地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三种考核方式的结合,更能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3、总结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紧密联系工程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通过实验和实践认识促进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程云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20xx(4):27-28.

[2]张俊,罗伟。《材料工程基础》教改[J].广东化工,20xx,38(3):200.

[3]张灵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改革[J].四川建材,20xx,41(2):295-296.

[4]苏达根,张志杰,钟明峰。以学为中心的网络课程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xx,27(11):49-51.

靳正国,郭瑞松,侯信,等。大材料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改认识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增刊),20xx:31-34.

土木工程论文2

一、土木工程课程体系整合构想与教学设计

1.重视知识点的归类与逻辑关系融合。研究专业课程和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联系,根据其类型、性质和特征进行总结归类,把握知识点乃至知识链的构成,进而指导教学设计,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李国强等[2]考虑知识类型提出了结构工程课程体系六大模块,包括结构分析、荷载与结构设计准则、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结构工程设计、结构试验与测试、结构工程施工。按模块分类整合可达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目的,又能构成较宽的结构设计知识平台。把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探索课程体系中知识点的逻辑关联,完整地把握课程的研究方法,不断进行小范围的知识贯通、融合和相互渗透,可有效引导学生理清课程体系中理论间的脉络,理解课程和专业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如可以所在教学楼为钢筋混凝土刚架结构引入刚架、排架和桁架的概念,门窗过梁可简化成简支梁等为例引入,钢屋架的焊接、木屋架的榫接以及现浇钢筋混凝土屋架,当弯矩和剪力较小时,常简化为光滑圆柱铰,杆件简化为链杆,屋架则抽象为理想桁架。这也正是不同课程间知识点的关联和逻辑关系。利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课程内容链接,可以更好地使学生认识知识体系架构。创新思维教育过程中,通过知识点的联系更可发现思维的创新点。

2.构建以知识点为主线的教学资源。基于积件设计思想进行课程体系融合设计,要在教学资源(课件、网络)建设过程中站在专业角度而不是课程角度,确定知识点的各种特性和关联关系,合理分解和规划知识点,并按照对专业体系的理解和教学设计来构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土木工程施工模块教学过程中,在施工问题讲解中多引入结构设计思想和力学概念,可让面向施工企业去向的学生同样感觉到力学和专业在工程施工技术中的重要性。而围绕多次超静定框架体系的求解、无剪力分配法、塑性铰等力学专题,可以看成是涉及多门课程关联的知识点重组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以标准知识点为单元,按积件方式建立积件库,教师仍可按自己的教学安排组织和生成有个人特色的课件。每个知识点反映典型的相关内容,各个知识点相对独立,并对不同课程具有通用性。

3.深化课程知识链的关联与重组。同一个知识点可具有不同的存在状态,既可进一步细分,又可被包含在一个容量更大的知识点中。力学类课程和后续专业课程有重要关联和衔接关系,如“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原理”和“钢结构”等课程都涉及材料力学性能,“钢结构”和“材料力学”课程都涉及截面几何性质部分,“基础力学”课程中连接件计算、压杆稳定计算等专业内容“钢结构”课程仍有涉及,结构动力计算部分是后续“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的重要铺垫。教学上应避免内容重复讲授或知识点的缺位,更应基于积件思想注重知识再现、重组和深化。现在诸如三峡大学求索学堂等网络学习平台都是以知识点为中心来组织网络课程素材的。一个知识点除呈现其文字材料外,还能呈现该知识点与前驱和后继知识点链接,学生可快速查看相关知识点以及其重要程度、要求掌握程度、帮助理解该知识点的例题和多媒体课件(可包含动画、视频、音频等)。深入研究课程群间知识点的联系,进行课程的整合和关联知识重组,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链条和知识树结构。基于知识点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为资源重复利用和扩展带来极大的灵活性,为不同教师从开放的积件库中选择资源或按积件化模式共享教学资源提供便利。但目前网络课程平台并不能帮助专业教师实现课程间的关联和重组。目前一些针对建筑工程专业实训课程开发的商业仿真软件,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多渠道多方法地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基于具体建筑工程仿真,在理论课程和实习实践、在校学习和毕业工作间搭设互通立交桥梁,更可以具体工程为背景,以建筑施工为主线,串联土木工程材料、地基与基础、混凝土结构设计等多门主干课程的诸多知识点,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关联与重组提供教学新思路。

4.建立以积件设计思想的专业课程集成与立体化教学体系。伴随着教学艺术的发挥和教学理念的探索,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为教学手段改革提供了突破口。教学媒体从视听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到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演变过程,标志着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传统课件固化了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知识的呈现方式,素材数据的重复利用率和数据共享率不高,学生的参与度也较低。以知识点的表示、管理和利用为基础的课程建设是今后数字化教学的主要方向。基于知识点关联的土木工程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其实就是积件化的设计思想和网状的结构,这需要有网状的教学软件与其相适应。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推导出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可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基于积件设计思想的课程体系改革,可促进课程体系的融合和优化和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5.探索积件设计的微型学习策略。按照积件设计思想建设开放式教学资源平台,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基于课程知识点关联和积件设计思想来设计实用、短小、微型的标准知识点进行课程内容组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再到创新提高的学习资源设计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便于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掌握。利用基于知识点关联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具有人机交互性、学习的便利性和灵活性。教学平台导学功能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知识点逻辑关系和基于知识点的结构链接,学生可以确定自己学习顺序和掌握情况,二是对知识点关联度密切的前驱专业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6.核心知识点与实时实习模式。基于积件设计思想的课程整合同样可适用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可按知识点进行学习和跟踪考核,以学习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实施以核心知识点为主的弹性小学分制和实时实习模式。通过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完善实习指导手册,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训课程、求索学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以工程照片、视频资料为主的实习资料库和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全阶段不间断地进行实践教学,实现与理论教学全过程同步的“实习”,实现理论课程(课本)—电子视听和仿真资源(视频、软件)—工地实践(实物)三者的有机互联,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和反复交替过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实时衔接,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系统化、完整化,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

二、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的改革。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特点,在保证课程体系连贯性和知识教育循序渐进基础上,基于以知识点逻辑关系为基线的积件化设计思想,进行网络课程教育平台构建和知识点库建设的专业教学资源开发,推动课程整合和知识融合优化,建立立体化教学体系。

土木工程论文3

摘要:多媒体在职业高中教学中的引入,将传统教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能直观、形象的对于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土木工程教学过程中,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能有效地突出重点、难点,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职业高中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土木工程课程;应用研究

1传统教学的劣势

职业高中传统的土木工程课程教学主要采取的输入式的教学方式,采用的辅助手段也较为单一、枯燥,如挂图、模型、投影等,而这些都为静态的展示模式,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想完全掌握其理论精髓还较为困难,加之传统的土木工程课程教学实践课程较为缺乏,使得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存在巨大差异,不仅对于枯燥的理论不能很好的掌握,在面临实践中,也不能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这就使一大部分缺失对于该门课程丧失了积极性及主动性,导致课堂教育的质量大大降低,特别是在学生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后,不能有效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这都是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

2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以及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将多媒体引入到职业高中课堂教育中,其生动性、立体性、主观性等特点能让学生更为直观地对于所学内容进行掌握,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对所学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教学性是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之一,将多媒体引入课题,其承担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学,这也是其基本要素之一;集成性是多媒体教学的特色,也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特点,通过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向学生展示所要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图像的呈现使学生直观的对所学内容进行了解和掌握,能够极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和资料,激发了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可演示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亮点,教师可以通过动画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理论向实践的引导,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在实践过程中理论的应用,让学生获得更为准确的感性认识。通过将多媒体引入到职业高中土木工程课程中,不仅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其直观、生动的展示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由于缺乏实践课程并且仅限于呆板的理论传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慢慢丧失了学习兴趣,而多媒体的引入,其生动、直观的教学演示,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理论与实践中的知识转换,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对于实践课程教学的缺乏。教师通过将课堂的理论内容转化为视听、影像资料,并将信息进行加工、编辑,同时把自身的理解与感受同时输入到多媒体中,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的过程及方法,同时对于原理的理解也更为深入,相对于传统呆板的理论传授,更为让学生所接受。特别是在图像采集、资料加工整理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深入到生产一线,对所要教学的内容采集相应的图像,这也加强了教师对于新生事物的了解及掌握,也更能让学生在日后走入工作岗位能很好的适应。

3多媒体在土木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意义

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

职业高中土木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量大,知识复杂,内容抽象,传统的教学方式仅限于理论的传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掌握,而多媒体的引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的图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很好的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将繁琐的工艺理论转化为直观的动态图像,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授负担,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将多媒体引入到职业高中教学过程中来,能有效的节约教学时间,由于其直观、生动的演示使得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应的内容,相对于传统教学,在相同时间内,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学时间的缩短,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在传统教学中,讲解钢筋混凝土单层工业厂房结构安装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师在传授相关理论时,学生并不能很好的进行掌握,这就要去教师不断的重复所教授内容,从而浪费了时间,但是将多媒体引入到教学中后,教师将动态的安装过程进行演示,并在演示过程中将理论插入到每一环节,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直观的印象,同时还能对于所学的理论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高中土木工程这门课程的实践要求较为高,传统的教学专注于理论的传授,若不接触到实践,很难对其理论进行掌握,这就使得教学过程变得较为复杂,这也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该门课程没有兴趣的原因。而将多媒体引入到教学中来,虽然在日常教学中,仍然缺乏实践课程的设置,但是教师通过将理论转化为动态的图像,使得学生在课堂中能直观的了解过程,从而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正是多媒体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宗全利,程建军,刘贞姬,金瑾,王建新。土建类专业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xx,2(21):132-135.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09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