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变态心理学汇总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77324

【导言】此例“变态心理学汇总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变态心理学【第一篇】

阳光心态,就是对待任何人、任何事物,总看到事物好的一面。现在护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难度越来越高,服务对象越来越复杂,护理工作环境恶化,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学会运用阳光心态, 经常调整自己,以阳光心态对待人与事;面对压力,改变态度,承认自我;学会享受工作,享受过程,享受生活;学会感恩,以获得好心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工作带给我们的愉悦。

1 塑造阳光般的心态

塑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心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良好开端。一个人是否拥有阳光般的心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忙于日常繁杂事务时,往往忽略调节心态。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有顺境也有逆境。我们希望更多地去经历喜和乐,但是遇到怒和悲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就会帮助我们战胜悲痛,找到生存的力量。人生中遇到的挫折难以计数,当我们拥有一个阳光般的心态的时候,就有力量迎接挑战,战胜困难。

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如果心态不平衡的话,干工作就会一味地埋怨,发牢骚,找各种理由不去完成,并且时常会觉得自己得不偿失,贡献大回报少,这也不称心,那也不如意,啥都看不惯,啥都不满意,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不良工作作风。“工作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这个工作的态度”,既然我们改变不了工作,就要改变对工作态度,就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工作;正确认识自己,为自己准确定位,珍惜自己的岗位,不比、不攀、不等、不靠,立足本职,从而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会快乐的工作,这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给每个接触你的人带去快乐,进而给更多的人带去快乐。一样的完成工作,何不端正自己的心态,快快乐乐地去工作呢?

正确面对各种麻烦和困扰: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麻烦和困扰:工作环境不称心,事情处理不公平,经济条件不宽裕,没有能力自己购买住房,长期疲劳工作健康欠佳,期望中的事情落空,好心未得好报,先进评比没有份,自己工作最辛苦没有得到领导的认可,受冤枉挨批评等等。对这类事情,如能持积极心态,心里就会想得开,心胸也就会豁达,就能妥善对待、处理好这些事情,工作顺利,心情舒畅。如果总是想不开,越想越气,自控能力减退,情绪失去控制,言行也就出现反常现象。甚至为了一点小事,大闹一场,出言不逊,开口伤人,使你的人品大为降格,人际关系受损。更有甚者,干脆连工作也不想要了,提出辞职。事后冷静下来想一想,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到头来受伤害的还是自己。

调整好心态:好心情才能欣赏好风光。塑造健康的心态,塑造知足、感恩、乐观开朗的阳光心态,建立积极的价值观,获得健康的人生,释放强劲的影响力。你内心如果是一团火,就能释放出光和热;你内心如果是一块冰,就是融化了也还是零度。要想温暖别人,你内心要有热;要想照亮别人,请先照亮自己;要想照亮自己,首先要照亮自己的内心。怎样照亮内心?点亮一盏心灯,塑造阳光心态。良好的心态能够很好地影响个人、家庭、团队、组织,最后影响社会。

2 护理工作中的阳光心态

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及心理应对技巧:加强护患、护士与护士、医生与护士的有效沟通。护士应始终微笑地面对病人,以轻柔的动作、丰富的社会知识服务病人。从病人入院开始,在每个护理环节中体现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使病人感受到爱心、亲情,从而使其生理、心理达到和谐统一。通过塑造护士阳光般的感受来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体验。在处理与医院相关科室的人际关系时,要多从对方的工作性质及立场考虑问题,多从同事工作中的难处着想,尽量做好自己的工作,减少因工作不到位而导致的矛盾。

面对压力,改变态度:清华大学的余维库老师说过:“操之在我,阳光心态,不能改变环境,就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面对复杂的护理人际关系所导致的各种纠纷、误会或所受的委屈,护士改变不了事情,通过改变护士对这个事情的态度来改变处理事情后的结局。让护士认识到任何一个人都有值得欣赏和赞赏的地方,包括病人及家属,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从事情好的方面考虑,而不在事情发生之后以消极的态度去处理各种关系,影响自己的心态,从而影响个人的能力。能力影响着护理质量,护理质量影响着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因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遇到不舒心的事情,换一种思维方式,以摆脱暂时的困惑,不要让思维走进一个死胡同,换个角度来分析,从圈子外来看待问题,使视野更开阔,从而使问题变得不那么严重。让护士学会把处理复杂的护理人际关系简单化,以改善人际关系及改善护理工作环境。

学会享受工作,享受过程,享受生活

享受工作,改善护患关系:目前各级医院普遍存在着临床护士缺编的问题,而且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的工作量越来越大,护士紧缺,护理任务繁重,护士每天都在生离死别的环境中工作。在这种环境下,教会护士从不利的事件中看到有利的一面,善于发现工作中美的东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学会享受工作,学会在工作中享受、体会过程,从工作中学会享受生活,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的事情上,发现工作中美好的一面。在工作中把“情”与“管”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管理,护士尽力为病人提供方便,为病人营造一个温馨的护理环境,从而使病人在住院期间感觉到病区就是自己的家,从而改善护患关系。

享受过程,精彩每一天:生命是一个括号,左边括号是出生,右边括号是死亡,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填括号,要用靓丽多彩的事情、好心情把括号填满,到了最后括号就结束了。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有人看透,有人看破。学会体会过程,有的人就找最讨厌的地方去体会,这个世界总会有阴暗面,一缕阳光从天上照下来的时候,总有照不到的地方。如果你的眼睛只盯在黑暗处,抱怨世界黑暗,那是你自己的选择。竞争是残酷的,但人还得快乐,我们就要学会在矛盾的夹缝中生存。

学会感恩:感恩获得好心情。护理服务的对象是受尽病痛折磨的病人,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应以“因为我健康,他是病人,需要我付出服务;因为我是健康人,为此我更应快乐的付出”的积极工作态度来对待病人,给予病人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宽慰,行为方式上的指导;尊重和同*山草香 *情病人,寻求与病人情感上的共鸣;满足病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每一个护理环节中,对病人始终融入关爱、尊重的服务理念,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改善护理环境。

变态心理学【第二篇】

一、学生态度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学生态度,是指学生对待班级中的人和事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它是通过学生个体经验组织起来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外界刺激和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

学生态度通常包括三种心理要素:一是认知因素。即学生对班级工作中的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信任和评价。显然,这里的认知不仅包括对事实的知晓,而且包括对事实的评价、赞成或反对。认知成份是态度结构中的活跃因素。二是情感因素。主要是由于对学生态度对象的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即班级工作中各种客体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主体出现的好或坏、尊重或藐视、接近或远离、同情或冷漠等情感。如果某个学生对某一问题付诸了一定情绪,而另一学生仅有更改认识,感情没有介入,那么,前者会比后者态度更为强烈。情感成份是学生态度结构中的稳定因素、核心成份。三是意向因素。是指学生对态度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当学生对态度对象必须有所表现时,他将怎样行为,准备作出某种反应。如某一班干部想和班主任谈学生管理工作问题,这里的“想”就是意向。意向不是行为本身,而是作出行为之前的思想倾向。

在明确了学生态度的一般概念和基本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学生态度的特点,以便为班主任对学生实行有效的态度管理奠定基础。学生态度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生态度的协调性。态度是由认识、情感和意向构成的化合物,因此,学生对某一对象所抱有态度的三种因素一般是协调一致的。如一个学生认为他的班主任不但有很高的教育与管理能力,而且关心学生,是个好的组织者(认知因素)。因而对他产生了尊重的感情(情感因素),并表现为愿意接近班主任,有密切配合班主任的意图(意向因素)。其中认知因素对他们的态度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2)学生态度的间接性。态度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它虽影响行为的倾向,但不等于行为本身。学生的态度往往存在于其内心,难以观察,但学生对某一事物所抱的某种态度,常以某种方式表现在行动上,却又是可能观察到的。因此,班主任要善于从学生的言论、表情及行动上通过分析、推理了解到他们的态度。

(3)学生态度的矫正性。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观因素或环境的影响,自己的态度常常会出现某些过失,如对班集体和班主任、同学的错误态度;对班干部中的错误态度;对自己认识和评价的错误态度等。这些错误态度是可以在班主任、集体的教育和帮助下得以矫正的。班主任要特别重视对学生错误态度的个别转化工作,以免影响既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学生态度的价值体现

研究学生态度的内涵及特点有无实质性意义?它对班级管理工作有无真正价值?这也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态度管理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生态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学生态度对自身行为具有直接影响。态度与行为有一定的关系,态度是一种内在心理结构,是一种行为倾向。当这种行为倾向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时,就是完成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就是其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学生态度虽然不可能直接观察,但由于它会表现为行为,因此,概括学生的外显行为,便可推断他的态度。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态度的行为是一致的。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并具有预测行为的能力。如学生赞成班主任确立的治班主张,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和行动上与班主任保持一致,并形成为之奋斗的实际行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在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体系,从而达到行动上的一致。

(2)学生态度对班级活动效果能产生重大影响。目前越来越形成这样的共识:学生态度与活动效果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因果关联。一般地说,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班级活动抱积极态度,他的活动效果就会相应提高;反之,学生对自己参与的活动必然具有重大影响。如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建立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有的学生持有拥护的态度,因面在行动上能自学地贯彻执行,能较好地完成班主任所交给的活动任务;有的则持不拥护或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在行动上则可能消极怠工,必然会影响其活动效果。

由此可见,态度倾向是影响学生心理行为方向及其活动效果的重要问题。要想达到比较理想的班级管理效果,重要的是能否形成学生正确的态度体系,即既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使他们对班级教育工作的意义有正确的评价,又要激发他们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强烈的行为意向,进而转化为外显行为,并投入班级的各项实际活动中去。而那种空洞说教,或者简单规定只准做什么或不准做什么,正是因为违背了管理心理学的原则,所以永远也得不到理想的活动效果。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学生态度与班级活动效果是十分复杂的,作为班主任,必须考虑到许多因素,防止片面化、简单化,促进学生的良好参与态度,努力提高班级活动效果。

三、班主任对学生实施态度管理的基本策略

班主任对学生实施态度管理,实际上就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班级管理的总目标要求来关注、协调矫正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态度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功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班主任应充分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实施管理,具体策略如下:

(1)观念定向――态度管理的重要前提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学生态度的管理,首先应重视观念对整个态度反应系统的定向作用并使学生乐于接受班主任正确的观念指导。作为认识活动产物的观念,不仅以概念、观点、理论的形式或构成意识的、主要内容,而且它作为一种有能动性的结构,影响着后续的认知反映,同时影响着行为活动。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指已有的思想观念内容对认识反映的影响。尤其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班主任能否使全班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定向至关重要。因为任何班级管理改革的进行,都首先依赖于参与班级管理改革的主体――学生观念的变革与定向。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过程中,能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动机、目标是什么,还能意识到实现活动目标、满足需要的环境条件。但是,学生的观念会像一个编辑部,对这些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进行审定。同时,学生在平时的各项班级活动中也会发生动机斗争。最后是哪一个动机取胜,并非仅用动机强度就能解释的,往往由观念的“该与不该”这样一种评价意见来定向的。所以,强化观念定向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态度管理的重要前提。

(2)有效改变态度管理的工作重点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有效地改变学生现有的那些不适应实现开放系统有管理目标的态度。要使学生从一种旧的态度行为改变成一种新的态度行为,一般要以过三个过程:

①解冻过程。学生在进行某种班级管理改革改革之前所原有的态度常常比较稳定,行为已成为习惯,犹如冻结起来的冰块,要改变它,必须解冻,即在心理上首先是感受到改变的必要。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态度管理中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要使学生的内心感到有压力,宣传的内容应力图唤起学生强烈的价值心理,并使这种价值心理转化为一种动机力量,以激发他们迅速改变态度。只有学生感到原有的态度行为非改不可和新的态度行为确有价值时,改变才可能真正有效。

有目标才有动力。失去目标,就像茫茫大海中没有目的的航行,迟早会被无情的大海吞没。没有目标的班集体,就缺乏凝聚力,缺乏为之奋斗的动力。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全班与小组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远、近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我们全班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进而要对每一个学生拟定切实的个人远、近期目标,将集体的动力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帮助和鼓励每一个人进步,使每个人都在明显而又易于承受的压力下自学要求自己。

②改变过程。这是班主任及集体力量作用于学生,引起他们内部认识、情感、意向和行为逐渐改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班主任既要采用规章制度、学生守则等班级规定形式,有效地改变学生的态度,又要善于做个别思想工作,把强制改变和个别劝说融合在一起。班主任在改变学生态度的过程中,要着力进行接触改变,即通过使学生接触自己的态度对象(有关的人和事),参加有关活动,经过认知与情感的变化,而改变其态度;进行参照改变,即通过一定榜样的态度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态度。参照改变从意向成份的变化开始,逐渐达到情感和认知成份的变化,进行沟通改变,即以班级同学间的信息传递媒介和班主任面对面的人际沟通方式,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成份来改变其态度。

大家共知,只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对他们的思想问题采取疏导方针,“晓之以理”绝大多数人是会很快转变的。但这只是感知阶段,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仅仅这一点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情感,意志和“导之以行”的教育,比如班上有个学生小明,有爱占小便宜的行为,好打架,有时甚至和女同学打架,由于基础差,懒于学习,常发牢骚,说怪话,耍霸道,开学不到一个月我找他谈了三次话,转变不大。一次我们班上许多同学丢了笔,大家议论纷纷,都怀疑是小明干的,他感到压力很大,一再向我申明,他未干此事,经我反复调查,认为他拿的可能性不大,我考虑到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辱感,在这个节骨眼上应对他细心照料,倍加爱护,我及时给他做思想工作,说服全班同学关心他、亲近他,不要歧视他。我又鼓励他:“若是你拿的,就主动交给我,保证今后不再干了,决不另外看待你,若不是你拿的,你就理直气壮,好好学习。”后来小偷被抓获,事情终于真相大白了,我借此机会在班上进行一次重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同时表扬小明实事求是的态度,他很受感动,从此他努力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勤奋学习,守纪律,学期末考试成绩双科优秀,同学们都说“小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③凝固过程。学生新的态度和行为一经形成,还必须有巩固和强化的阶段。班主任在有效地改变学生态度问题上必须“持之以恒”,就是坚持在认知上再加深,在情感上更增强,通过拟定各阶段的计划,施行相应的措施,直到改变真正成功为止。比如,要扎实有效地加强每个学生的常规训练。加大《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力度。我借助主体班会、演讲会、竞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

(3)整合一致――态度管理的核心目标

变态心理学【第三篇】

Yang Xiaolong; Gao Fangfang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163318, China)

Abstract: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of attitude psychology to improv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education. To improv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should adopt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approach of arming people with theories, the approach of embodying people with introversion, and infecting people by example.

关键词: 实效性 态度心理

Key words: effectiveness;attitude 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200-01

1态度心理

态度是指人们判断事物和言行是与非、善与恶、及以何种方式和内容予以表达的心理状态。态度心理具有内隐性、协调性、指向性的特点。态度心理具有内隐性,态度心理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但态度本身不是行为,态度还有一个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内容来表达的含义。态度和行为有时并不一致,行为与行为间、言与行间经常是有差异甚至是对立的。言行能够被人理解,但态度无法直观触摸。态度心理的内隐性表明,人生活在两重世界中,一重世界是必须要进入和无法逃避的现实世界,一重世界是个人独享和隐秘的、可以自由驰骋的内心世界。这两重世界既互相关联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态度的真正转变是在内心世界中发生的,因此改变态度要深入内心世界,不能仅停留在现实世界范畴中。态度心理具有协调性。态度心理既是态度间互相作用的过程,也是人的认识、情感、习惯的心理要素活动的过程。态度间的互相作用,一般自发地引导协调一致的结果;认识、情感、习惯间可能具有的抵制和冲突,最终也会以一种方式予以表达。因此,态度心理是一个具有自发调节功能的体系,态度心理的协调性表明,在态度与行为所表现的对立统一矛盾关系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内部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在这个内部矛盾关系中,可能存在着不协调的因素。因此,正确的态度有可能因为不协调的因素增长而转变为错误的态度,错误的态度也可能因为不协调因素的增长而转变为正确的态度。两种对立的态度都可能互相转化。

态度心理具有指向性。态度心理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针对某个事物或对象而发生的。这种事物或对象的范围可以非常广泛,但态度心理是作为特定事物或对象的触发而有指向性地产生态度、表现为态度的。态度心理的指向性表明,任何态度实质上都是有潜在的充分的准备的,人们的社会生活过程始终是在积淀这种准备,而在某一事物或对象的触发下,集中表现为特定的态度。没有对象的态度是不存在的,而没有准备的态度也是不存在的。对态度心理特点的深入剖析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这种剖析对转化人的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2态度心理提高高校教育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同端正态度具有内在统一性。表现为: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主要针对“大学生”及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精神动力,这同端正态度对象一致;其次,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有正确态度,更要有正确行为,要求态度和行为的统一,而从态度和行为的关系来看,端正态度是指导行为的前提、基础和关键;最后,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通过内化和外化两个环节。内化,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转化为内心的意识和态度;外化,就是把态度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形成的态度,既是内化的结果,又是外化的依据,因此,只有以端正态度为前提,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正面教育,以理论武装人的途径,提高教育实效性由态度心理内隐性可知:正确的态度是深深植根于人的正确的基本态度的,这种基本态度主要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世界观又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必须通过正面教育、以理论武装人的途径来实现。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其中的理想要建立在科学和信念的基础上;道德要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纪律和法规有理性认同和被迫服从的差异。因此,科学、理论、知识这些不可能在生活中自发生成的东西,必须通过外部灌输才能够习得。从这个意义上说,正面教育、以理论武装人的途径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自我教育,以内省升华人的途径,提高教育实效性由于态度心理具有协调性特点,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最终是在人的内心完成。外部的教育和影响,只有通过内化才能转变为自己的东西。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过程。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也告诉我们:单从意图改变态度的外部力量而言,要改变人的态度,要么改变某些认知要素,要么增加某些认知要素,要么强调某些认知要素。因此要增加某些认知要素,外部的教育和影响需要借助社会学习机制,为教育对象提供好的观察对象,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个体的自我教育,内省升华人的方式主要包括独立思考、自我反省、自我总结和比较他人、比较受教育的内容,其行为表现主要包括自学、写日记、自我鉴定、作自我批评等;作为教育对象群体的自我教育,内省升华的人的方式主要包括思想交流、组织学习、表扬、批评和自我批评、定期的总结、定期的目标制定等,其行为表现一般是同团队建设相一致。

典型示范,以榜样感染人的途径,提高教育实效性态度心理的指向性表明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来自于认识的促进,也来自于情感的推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教育者群体是第一个示范典型。教育者自身的行为表现,比其言语更具影响力。由于 “光环效应”,教育者身上的良好品行如果被受教育者所了解,这种榜样的力量就能震撼人心;如果他们的言行和身份不一致,就会使受教育者产生困惑甚至反感。这必然对受教育者的态度心理产生消极影响,而之前的积极影响可能随之消失殆尽。态度平衡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态度影响因素:参考者。态度平衡理论认为,参考者的态度会对态度主体的态度产生重要影响。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因素,即态度主体对参考者的态度。因此,如果参考者是一个令态度主体崇敬和信任的人或群体,他们会趋向于和参考者的态度相一致。把这一成果引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作用。教育者需要正确辨别同辈群体的性质。同辈群体是有兴趣爱好等相近的人组成起来的非正式群体,成员复杂,性质有好坏之分,因此看待大学生同辈群体的眼光既要谨慎又要积极,在同辈群体的选择利用上需持谨慎态度,对思想积极上进、道德素质高,理想信念强的成员组成的同辈群体,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同这些群体交往,为同辈交往营造宽松的环境。同时更要加强对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的重点教育,是保证同辈群体的影响向积极方面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变态心理学【第四篇】

上期半期考试后,不少选修理科的同学请求转到文科班学习,于是,我被任命为新组建的文科班的班主任。同学们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个个精神焕发,如饥似渴的学习。“元旦”期间,他们的一些技校同学动员他们读完高二后去读职高大专班,理由是读职中比读大学花钱少、见效快,又有就业保障;再说作为一所农村的普通高中,多数学生成绩差,觉得升学无望;何况就算拼死拼活的考一个普通大学,那高昂的学费和不到八成的就业率又怎比轻轻松松的去读职高大专更让人心动呢?

该怎样做才能把同学们的心收回到学习上来呢?我通过演讲、辩论、主题班会等形式,激励大家树立远大的志向,但收效甚微。叶老指出:“学习贵在兴趣,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俄国教育家乌申基斯说:“缺乏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它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求知欲。”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使他们找回自信,安心学习的前提。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原因和力量源泉,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根源,兴趣则是需要转化为动机的催化剂。而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于那些早已被各种考试考得自卑麻木的同学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得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实践证明,运用成功教育的心理效应,充分尊重、信任、依*和发动学生,使他们把学习看作自己的需要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在强烈的动机的支配下自觉学习,是使学生由“要我学”的外在压力内化为“我要学”的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了态度转变的“三阶段理论”,他认为学生态度的转变可以划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服从(即迫于外力,口服心不服)同化(即自愿改过,易反复)内化(即通过正强化,心服口也服)。我的做法是:

一 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运用自己人效应和期望效应进行开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由于后进生缺乏上进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周围的人(尤其是师长)和环境有隔膜感和敌意,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不能采用居高临下的说教,而应当运用自己人效应进行巧妙的开启,使他们敞开心扉来悦纳你;还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运用期待效应,增强其自信心,他们才有可能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需要。

版权声明:该文章版权为高考资源网独家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自己人效应指目标对象感到劝导者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似就很容易接受他们宣传的观点和思想。如果你试图改变某人的观点、态度,你越使自己等同于他,就越具有说服力。我通过摸底,发现班上有几个同学去年暑假曾打过工,邻班还有一个在广州打了半年工的补习生。我请他们现身说法,谈他们打工的感想。结果,由于这几个同学当初和现在班生不少同学的想法一致,而自己现在最想说的则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同学们便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感觉,认同了那几个同学的观点。几天下来,想读技校的同学情绪稳定了。

期望效应指对目标对象寄以厚望会对其产生巨大的激励、指导作用,使之表现出补充和加强劝导者期望的行为,其核心是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那些中差生之所以想读技校,重要的原因就是屡考屡败,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于是,我与各科任教师会诊后,分别与他们进行了畅谈,并与之一起制定了医跛突优、注重学法的学习策略。然后,通过家长、年级组长、科任教师、其他同学,暗示他们学习很有潜力,上课也给他们以额外的关注、激励和指导,月考再适当降低要求。两个月后,他们中的不少学生均有了进步,其中一个还高兴的对我说:“老师,开始还以为你是诓骗我的,没想到,我读高中以来,语文第一次及格了。”

二 充分依*学生,运用同化效应和内滋效应进行鼓励,使学生学习的需要得到强化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后进生固有的不良行为的矫正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又很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社交氛围,运用同化效应进行正强化;还要充分依*他们,运用内滋效应进行褒奖,使他们尝到久违的胜利果实,学习的需要就会在强化中变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同化效应指人们的态度和行为逐渐接近参照群体或参照人员的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是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对外部环境的一种不自觉的调适。就是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差生往往和差生来往,其伙伴群朝着不良方向越滑越远,各自的不良行为受到同伴的强化和激励,并在态度和行为上作出一致性的调整,使自己逐渐接近伙伴的不良态度和行为,这种情况属于负同化,也就是“近墨者黑”,这是学生态度转变工作中应当力求避免和慎重对待的。我仔细分析了他们的人际氛围,和交际圈,看他们跟哪些优生有共同语言,再与他们磋商后,将其与他们能接近的优生编坐在一起,为他们寻找新的伙伴,营造新的学习环境。不久,班上便有了许多“小老师”,学风开始好转。

内滋效应指通过多种形式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的机遇,使他们自我的诸种才能和全部潜能能够完全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乐意重复以期获得新的成功,换取更多自我实现的满足。一方面,我通过激励性作业评语,上课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来调动其积极性;另一方面,我注意发挥他们在体育、艺术、交际方面的优势,让他们在办板报、书画展、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方面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既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又使他们信 心百倍的投身于学习之中。

三 充分发动学生,运用登门槛效应和助长效应进行正强化,使学生在强烈的动机支配下,自觉的学习。

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我们还要运用登门槛效应对他们提出适宜的目标要求,这样,有利于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同时,还可以利用中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发动学生,运用助长效应,让他们在学习小组中开展学习竞赛,从而在强烈的动机的支配下,自主学习。

登门槛效应指先向目标对象提出一个较小要求,对方不好拒绝,而一旦接受了这个要求,为了维护自我的一致性,就很难拒绝较高的要求了,“跳摘”理论就是这个意思。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感到力所能及,比一步到位要好得多。我针对他们各自不同的起点,要求他们在期末考试中力争上升10到30分不等,有艺体潜能和爱好的同学可以选修体育和艺术。结果,他们都信心百倍的表示“自己一定行”,而且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

助长效应指多数个体在团体状态或与他人竞争的状态下,工作效率要比单独一个人工作时高,平时我们说的“下棋找高手”就是这个道理。我与他们协商后,将其与比他们好一点的优生搭配,展开互助和学习竞赛。现在,班上初步形成了人人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77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