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变态作文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517676

【导言】此例“变态作文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变态作文范文1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了。数学老师走进教室扫视了一下班里——寥寥无几的人坐在教室里。她问到:“诶?人都到哪去啦?”我们异口同声的答道:“回家了!”由于班里人数太少,老师就讲作业,没有上新课。那时,我心里暗暗想到:这么多人回家了,我们班不会停课吧?如果真是这样那真是爽歪歪啊!(老师,别揍我)下午,在即将放学的时候,课代表拿着一沓通知走了进来。通知发下来,果真是关于停课的事。要是平时班里绝对高兴的疯了,可是班里没有一点声音,原本希望停课的我也高兴不起来了。原因只有一个——明天是我们李老师的生日,我们为了他的生日全班集资准备了一个Party。明天停课,我们不能来学校,这Party就举办不了了,班里剩下的同学都失望到了极点。

没有办法,这是天意。大家只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我去上英语课。课上完了,我去操场上等黄佳钰跟她一起回家。(黄佳钰明天都要练跑步去参加区运动会)这时,黄佳钰对我说:“张嘉恬你要不要留下来给李老师过生日,我们把生日提前了。”“当然要啊。”我激动的说。

蛋糕来了,花来了。部分同学也来了。我们敲了敲李老师办公室的门,走了进去给了李老师一个惊喜。李老师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只是脸上挂满了笑。在插蜡烛时,我们犯难了,我们只知道李老师是11月3日生日却不知道他多少岁了!这时,有人提议插30根,李老师隔壁桌的老师说:“你们不知道啊!你们李老师才12岁。”彭凡同学说:“我觉得应该把前面那个1去掉。”这下子,老师的办公室里全是我们的笑声。李老师的生日就在我们的笑声中结束了。在我们回家时,李老师还叮嘱我们回到家要给他打电话,要去车站坐车的还跟他一起走,实在是太令我们感动了。

“假期”来了,作业少的可怜,不到1天全部做完(除了晚报作文),只能在家里看看电视,玩玩电脑。可是电视看腻了,电脑也玩腻了,在家里没事做,只能发呆了。这时,班长陈文婷打电话给我叫我去学校做校运会班牌。无聊的我高兴的不得了。到了学校,特别开心。只能用一句话形容——一天不见,十分想念。看着别的同学都在上课,我们却得呆在家里,太羡慕别人了。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3篇变态作文,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变态作文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变态作文2

关键词:生态文明;贵阳;绿色转型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生态文明重视人与自然的平等,强调代际之间的公平。人类从大自然长期索取各种资源能源,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就必须考虑保持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当代人必须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生态文明既关心人又关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现在与未来的对话。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各种问题的大背景下,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转折点,如何汲取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我们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主题演变

(一)第一次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1、会议主题

2009年的第一次生态文明会议是以“发展绿色经济——我们的共同责任”为主题,共同探讨生态文明。首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共设生态城市论坛、科学家论坛、生态教育和传媒论坛、经济企业界论坛4个专题论坛,分别围绕“生态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科技与创新——生态社会基石”、“教育和传媒——生态文明软实力”、“生态经济——绿色产业”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2、成果

会议发表的《贵阳共识》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观念和文化转变、产业转换、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方方面面;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是关键,科技是基石,企业是主战场,教育是根本,传媒提供软实力支持。会议倡议,观念先行;密切合作;加大投入;知行合一;进一步依靠科学技术;企业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教育和传媒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综合性和先导性作用;探索建立生态城市的评估和评价体系。

(二)第二次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1、会议主题

2010年的生态会议是以“绿色发展—我们在行动”为主题。此次会议的规模不断扩大——会议举办了主旨演讲和生态城市论坛、科学与技术论坛、教育论坛、企业家绿色行动论坛、国际传播论坛、生态文明与传媒行动论坛6个专题论坛,交流了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举办了NGO与政府、企业家圆桌会,以及生态城市规划案例讨论会。

2、成果

凝聚着与会者智慧的《2010贵阳共识》指出,要从当前的事情做起,从能够做到的事情做起,立即把凝聚的共识落实到行动上,让生态文明走进楼宇、走进社区、走进车间、走进田野,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深入到每一个人的脑海,不仅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而且要作为一种行动指南,作为一种道德标准。《2010贵阳共识》呼吁,应采取坚实和有效的行动,减少个人和集体的碳足迹。这些行动包括: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积极推动绿色消费;大力发展绿色科技等。

(三)第三次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1、会议主题

2011年7月16日至17日,围绕“通向生态文明的绿色变革——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在西南地区设施一流、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的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把海内外政要、专家、学者、企业家聚集在这座美丽的山城,围绕生态畅所欲言。此次会议层次大幅提升,会议举办了科学论坛、技术论坛、教育论坛、企业家论坛、高新产业金融论坛、跨国公司论坛、城市规划典型案例和最佳实践论坛、绿色文明与媒体传播论坛、共建低碳生态城市论坛、生态修复论坛等专题论坛。

2、成果

经充分讨论和深入交[]流,《2011贵阳共识》提出三点重要倡议:一是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双赢。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三是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战略。

(四)第四次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1、会议主题

2012年7月26日到28日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在贵州省贵阳市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办,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全球变局下的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2012年,为使分论坛讨论的内容更加贴紧大会主题,论坛围绕“绿色经济转型”和“包容性增长”两方面设计四大分议题,分别为:“绿色转型与绿色就业”,“绿色农业与食品安全”,“生态城市与包容增长”,“生态文化与大众参与。论坛继续致力与社会各界决策者开展交流与合作,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分享知识与经验,促进政策的落实与完善,抓住绿色经济转型的机遇,形成国际、地区和行业议程,以利于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2、成果

会议在闭幕时正式通过《2012贵阳共识》。1200余名海内外与会嘉宾认为,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本质都是寻求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会议认为,应从五个方面推进绿色转型和包容性增长:一是把绿色转型作为促进增长的首要选择;二是把绿色理念深度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各环节;三是在加速绿色发展、绿色转型中推动民生改善;四是运用新的模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五是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

(五)第五次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1、会议主题

2013年7月20日到22日,第五次会议在贵阳召开,年会主题为“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变革与转型——绿色产业、绿色城镇和绿色消费引领可持续发展”。4000多位中外嘉宾参与探讨,议题涉及绿色变革、生态文明建设、城市低碳转型、企业家战略、全球气候变化、森林碳汇、西部矿产开发、绿色文明与媒体传播、能源危机、低碳技术、环境权益、生态城市规划、金融引领绿色生产力等议题。本届论坛密切结合贵州实际,设置了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山区经济等内容的讨论。

2、成果

《2013贵阳共识》,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总要求,重点采取四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加快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二是推进社会和谐和包容性发展;三是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修复自然生态和治理环境;四是普及以生态为导向的价值取向。本届论坛把建设生态文明凝聚在四大支柱上:绿色经济、公平包容性社会、生态安全和环境治理、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价值体系。还希望把生态文明问题纳合国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全球议程,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造福世界人民。

变态作文3

关键词生态移民 文化变迁 民族文化制衡 生态维护 宁夏

宁夏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回族、满族、汉族等民族在这一地区生存繁衍,这些民族长期杂居形成了相互依存和制衡关系,对区域性生态资源维护起着重要作用。宁夏中部旱带和南部山区常年干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移民成为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但伴随生态移民,必然带来民族文化变迁,这种情况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突出,这就势必使原来形成的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导致迁入地生态蜕变问题,阻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对宁夏生态移民过程中的问题调查发现,仅靠制度和经济支持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建构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机制,这才是生态维护与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图以宁夏生态移民问题为例,通过调查揭示民族文化制衡机制的稳态延续对区域性生态维护的价值。

宁夏生态移民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移民概况。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劣,西部民族地区更是出现沙漠化、生物资源遭破坏、比例失衡等生态灾变。针对生态问题,党的十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通过多种措施保护生态资源,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是其中重要举措。目前实施工程的地区集中在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区。本文重点选取宁夏生态移民作为研究对象。

当前对于生态环境最为薄弱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来说,生态和生存仍然是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在宁夏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伴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该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生态瓶颈的严重制约。“西海固”地处宁夏中南部山区,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同心、彭阳、泾原等部级贫困县的统称。这里常年干旱,年降水量仅有300毫米左右,由于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且这一地区不是人口稠密区,异地迁移安置难度不大。为此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党中央精神,将国家生态保护建设总体规划落实到位,决定实施宁夏生态移民工程。该工程是国家一项重大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方面的标志性工程。

存在的问题。生态移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对策,审慎对待。在宁夏实施移民工程过程中,伴随居住地域的改变,各民族移民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也发生改变。生态移民使得不同民族的交流更加频繁,其民族文化发生变迁有其必然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在移民融入迁入地过程中必然发生民族文化变迁。移民从原居住地到安置地导致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变化,这必然带来民族文化变迁。其次,移民生存环境的改变必然引起民族文化变迁。变迁对迁入地生态资源维护造成影响,最重要的是变迁带来的民族文化制衡机制的弱化所造成的迁入地生态系统蜕变问题。

宁夏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该地区生息着回族、汉族、满族等民族。该地区各民族长期形成的制衡关系对宁夏等区域性生态资源维护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在宁夏实施生态移民,不仅要注重制度、经济策略,同时更需关注文化变迁所带来的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问题,建构民族文化制衡机制。

多元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态资源利用的差异

土地资源盐碱化、水资源匮乏是该地区主要生态灾变,各世居民族所处的生息区生态灾变程度也不同。回族世代定居宁夏,集中分布于中南部地区。历史上回族主要靠旱地游耕和放牧为生,他们大多以二三十户人家建立一个村落,分布在山地地带。由于气候干旱,这些生息区存在严重水土匮乏现象。这一民族的村落都是沿山排列,山林被称为护村林,不容许随意占用,也禁止滥伐滥采,一定程度上成了“自然保护区”。随着发展,当地政府考虑到这一地区处于常年干旱状态,向他们推广种植适合干旱地区生长的高产农作物,然而有些农作物并不完全适宜该地区种植,造成生物物种蜕变,出现了今天的生态灾变现象。满族是这一地区较晚到的居民,主要是从东北、内蒙等地迁徙宁夏支援西部建设。该民族集中分布于城镇地区或交通沿线,为此这些满族居民被当地的回族、汉族称为“外来者”。为了生存发展,这些满族移民大多靠毁林开荒建厂生产,种植作物为生,其建构的固定厂房和农田不同程度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

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汉族移民迁居当地之后,和回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生活,促进了文化融合。但为了地区发展,汉族移民通过毁林开荒等方式扩建厂房,忽视了生态环境维护问题,这也为今天生态灾变带来隐患。尽管当地回族、汉族、满族等民族的存在发展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人为生态灾变,然而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格局长期稳定运行促进了各民族稳定生息。笔者在对宁夏生态移民点调查中发现,不少汉族居民消费物品多来自农田作物;回族以消费牛羊等动物食品为主,回、汉民族间在生物资源利用上存在差异,因此不会导致单一或过度利用某一种生物资源问题,生态资源比例相对平衡。

通过揭示宁夏各民族文化背景和生态资源利用的差异,我们能够正确理解在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格局是如何使这种人为生态危机得到有效控制的。可以说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对生态资源多样性维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宁夏生态移民过程中民族文化的变迁,各民族文化日趋同化,加之移出地和移入地文化上存在差异,这使得不少移民对迁入地文化一时无法适应,只能追寻其原有毁林开荒种植作物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此为生态灾变埋下隐患。由此也折射出宁夏等生态移民地区多数考虑了自然生态移民,而忽视了生态移民的第二重性质,即社会文化适应性,移民过程使得民族间文化制衡格局弱化了。如农田的扩大挤占了可利用的其他生态资源,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毁坏了林地和农田等,这些都反映出民族文化固有的自我节制能力的衰退,文化固有的对民族生存环境的维护变得脆弱,这正是宁夏迁入地生态灾变出现的主要原因。这样的生态危机牵涉不同民族和社会层面,仅靠经济的保障或先进技术很难解决,而应建构民族文化制衡机制。

生态资源维护与民族文化制衡

在前部分论述中不难看出,宁夏聚居的回族、汉族、满族等民族按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利用和维护生态资源也并非不会发生人为生态问题,只是这样的问题在各民族的正常生产生活中能够得到能动的修复。但由于生态移民过程中带来的文化变迁,使得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格局被打乱,造成迁入地不同程度出现生态灾变。那么治理这一问题关键还是要依靠民族文化制衡格局的构建。从整体上看,生息在宁夏地区的各民族的生态资源利用方式不尽相同。他们在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机制作用下,就像自然界生物物种一样各自生存于特定生态位中。他们在资源的利用和维护中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各民族对资源的利用始终保持均衡利用格局。在我国实施生态移民的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区也存在着类似情形。

近年来宁夏移民迁入地出现生态灾变则是违背上述利用格局并长期积淀的后果。自宁夏生态移民以来,在迁入地,一些移民保持原有毁林开荒的生产方式,促使这些民族在生态资源利用种类上呈现单一化。就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地区来说,随着移民深入,农田产品消费量大促使农田面积扩大抢占其他资源生存空间而导致比重失衡。以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状况为例,红寺堡位于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以来,已搬迁安置群众近20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以上。由于这部分移民与迁入地汉族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本民族文化逐渐被同化,他们对迁入地资源利用的方式日趋单一化,导致不同程度流水和重力的侵蚀,今天迁入地出现的沙漠化等生态灾变就是这些负作用长期积淀的后果。稳定的文化制衡格局形成以后,相关各民族在生态资源利用上必然拉开差距,在民族文化制衡格局下,生态资源利用就会趋于均衡化,这是多元民族文化相互制衡、合力作用的结果。这种制衡格局既有利于各民族对生态资源的正常利用,也有利于保护生态资源。

通过前部分关于制衡关系实例的分析,可以得出在民族文化制衡作用下,人类对生态资源的利用呈现出规律性特点,即民族文化制衡与生态资源维护存在密切关系:比如资源利用均衡化;利用办法多样化;对资源的利用节制化;在利用中伴生的人为生态问题会自然分散开去或在其他民族的利用过程中得到消解等。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对生态环境的维护成效显著,它主要是借助文化正常运行的因素来应对生态灾变问题,这既有利于各民族对生态资源的正常利用,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鉴于此,笔者认为应积极探究这种民族文化制衡机制的建构,以维护宁夏生态的稳定延续。

生态移民民族文化制衡机制的建构

当前人类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生态灾变,其重要原因在于各民族文化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文化制衡机制弱化。但是文化制衡格局紊乱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无法解决的。通过借助文化固有的适应性,弱化的文化制衡机制可以通过各民族文化的自我调适和人为的措施进行重构,使其稳定延续。那么,究竟如何建构这种制衡机制,笔者结合实际从四个方面进行探析。

当地政府要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加大宏观引导与支持。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与之逆行必然导致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失去和谐,带来区域性生态灾变。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应得到高度重视。在宁夏生态移民过程中,由于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受迁入地影响较深,产生了文化变迁。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但其传统文化常常被忽视,导致原有的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而引发生态灾变。因此政府应完善本地区回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机制,提升移民文化方面福利。对宁夏少数民族移民而言,政府应健全移民最基本文化教育权利保障机制;提升迁入地文化教育设施建设和教育福利;满足民族权利需求,政府帮助建立移民真正想要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建设包容性文化。笔者通过考察了解到当前宁夏地方政府生态移民方案大多重视生态和经济问题,而忽视了移民中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问题,忽视文化制衡机制弱化问题,为此当地政府应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用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引导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

深入理解民族文化适应的双向性,科学进行生态建设。《生态人类学导论》一书中对民族文化适应的双向性进行了界说。所谓民族文化适应的双向性就是既要适应它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又要适应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民族文化在适应自然生态环境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结构和元素,能成功规避所处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可以说导致宁夏移民迁入地生态灾变的主要原因就是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的后果。由于汉族强势文化的影响,这些从宁夏西海固等山区移民来的回族等民族文化强化了其社会性适应,放松了对所处生态系统的适应,造成了对所处生态系统的偏离而导致生态危机。如果生态灾变损害了移民正常生产生活,其他民族的文化可以警觉,推动各民族建立新的民族文化机制衡机制,生态灾变也就可以通过各民族的文化制衡加以克服。为此当地政府在实施宁夏生态移民工程时,首先要清楚和了解民族文化适应的双向性特点,科学进行生态维护建设。在延续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基础上,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避免因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造成的迁入地生态灾变。

处理好移民角色转换问题。在实施生态移民过程中,处理好移民的角色转换问题是移民迁入地生态建设和维护的内在动力。生态移民过程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角色转换过程。常年居住在宁夏中南部山区的回族移民还没有为迁入地生活做好准备,之前的传统文化观念、生活方式都和新的角色发生碰撞,导致社会角色与身份的脱节。社会角色不断改变着本民族传统文化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使其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融合。为此,角色转化时期,当地政府应结合各民族生产生活、文化观念特点,给予其政策支持。对于宁夏生态移民来说,民族文化传统、等是造成角色中断现象的主要原因。宁夏人口主体为回族,他们集中生活在宁夏中南部地区,主要以农牧生产、信仰伊斯兰教为主。迁居城镇后,现有的清真寺无法满足基本信仰需求,民族传统文化与异文化间存在碰撞与融合,导致民族文化制衡机制弱化。因此相关部门应意识到移民角色转换在生态移民过程中的意义,采取措施引导移民实现角色转换。如进行特供经济和政策补偿、角色转换帮扶的文化教育培训等,使移民尽快达成心理认同。

增强当地回族等少数民族本土生态知识和技能。宁夏所实施的生态建设目标就是要恢复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稳定延续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中各民族文化与该地区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了文化生态联合体,因而不管是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还是维护已有的生态系统,相关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该民族长期形成的生态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如宁夏北部地区有大量盐碱荒地和低产盐碱地,由于土壤脊薄、盐碱重,被很多地理学家称为土地资源“顽症”,但随着科技发展,宁夏农林科学院通过对该地区各民族调查分析得出,当地回族等少数民族利用枸杞具有适应性强、抗碱耐旱等优点,所实施的盐碱地上改良栽培枸杞等其他作物产品的生产技术,通过实践证明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笔者认为增强当地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和技能对于当地生态建设与维护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宁夏生态移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变迁问题深入分析后,从中得出结论:由民族文化非正常运行和文化制衡机制弱化而导致的人为生态灾变,可以在民族文化的调适中逐步消解,因而利用民族文化制衡机制控制民族地区生态灾变是一种科学对策。仅靠制度和经济支持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建设问题,应该建构多元民族文化制衡机制,这才是生态维护与建设的有效途径。建构这种民族文化制衡机制,任何区域性生态灾变都可以在文化的运行中得到控制,以此实现维护区域性生态安全的目的。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17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