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农贸市场规划设计范例最新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47457

【导言】此例“农贸市场规划设计范例最新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农贸市场规划设计【第一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围绕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着力发展大商贸、大市场、大物流,建立以骨干龙头企业和大型购物广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物流园区为支撑,各类中小流通企业和特色市场为补充,各种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商贸物流体系,推动城乡市场、内外贸易、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与物流配送联动发展,努力提高我市商贸物流业竞争力,促进商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框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框架是认真组织实施“1234”发展计划,即以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为总目标,以改造老城商业中心和建设新城商务中心为主要任务,强化市场带动、商贸集聚、物流辐射三大功能,建设迎江、大观、宜秀区和经济开发区四大商贸物流板块,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商贸物流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力争用3-5年时间,把建成立足当地、辐射周边的商业中心,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长江流域重要的物流中心,放眼沿江、面向全国的贸易中心。

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连锁经营销售占全市消费比重在“十五”期末基础上提高20个百分点;基本建成港口物流园和“菜篮子”物流园;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实施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冷链加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建成一批在区域市场中有竞争力的批发市场和商贸、物流大型企业(集团)。

基本形成中心商务区、县区级商业中心、社区和集镇商业中心构成的商业体系,培育市场要素集聚、产业特色鲜明、功能更加完善的商贸物流、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区,加快典当、拍卖、直销、汽车拆解等新型行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

二、商贸物流规划发展的重点

(一)加快建设区域性商业中心。重点推进老城商业中心改造,加快新城商务中心建设,着力建设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和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网点。推动人民路步行街改造,扩大老城中心商业圈,推进人民路五号地、原二轻商场、原造纸厂北厂区、原市肉联厂、市青少年宫、汽车站等地块的商业综合体项目设计、规划和建设。加快新城商务中心大型现代城市商业集群建设,推进商务中心项目工程进度,做好国际会展中心规划工作。推进集贤南路、开发区南铭商贸城等商贸项目进展,加快北部新城商业中心建设和大观区政务中心的配套商业发展。综合改造和整治历史文化特色商业街区,大力发展家政网络服务中心,建设功能齐全的示范商业社区。

(二)大力培育专业大市场。依托交通和资源优势,着力建设辐射周边、各具特色的年交易额过10亿元、100亿元的批发市场,争取培育一批部级、省级重点批发市场。重点是加快建设集商品交易、产品加工、物流配送、资金结算、贸易会展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市场和金属材料、建材、汽车、五金机电、农机、农资、农副产品等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规划、启动一批新的大型市场建设项目,突出市场特色和市场定位,强化产业集群,增强市场辐射能力。各县(市)要结合区位、产业等优势,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大力推进物流业发展。全面推进港口物流园、“菜篮子”物流园、铁路北站物流园区建设,引导和支持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建设物流配送体系,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企业。重点加快建设港口物流园指挥中心和五里庙、马窝、长风三大物流基地。支持工业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医药等大型重点流通企业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水产品、肉食品、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批发交易、冷链加工和物流配送系统,提高市场供应应急保障能力。规划建设铁路北站大宗农产品交易、集装箱运输等大体量仓储物流。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推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联合运输,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物流企业发展区域物流和开展跨区域物流合作。鼓励生产型企业分离并外包物流业务,逐步将生产企业的仓储物流引入各类物流园区。同时适时规划建设空港物流园。

(四)加快建设加工贸易承接地。加强经济开发区和各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加强与沿海地区的产业合作,继续争取经济开发区进入商务部在东部沿海各省设立的“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围绕各开发区发展导向和产业集聚特点,设立面向沿海特定地区的“园中园”,由沿海开发区、大型企业设立专业园区,或由沿海大中型企业投资建设产业园区,共同或自主对外进行产业招商,发展共建共享的“飞地经济”,着力引进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

(五)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鼓励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经济性酒店、主食加工配送企业等向社区和城镇发展连锁经营,促进商务企业加大皖西南及皖鄂赣区域市场的开拓力度,支持中邮、新华书店等企业发展特许经营。研究制定商务领域电子商务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重点商贸流通企业、重点批发市场建立电子信息交易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网上商品交易会、农产品对接会和消费品采购大会等,扩大电子贸易,开展信用销售、电子刷卡消费无障碍街区建设。

(六)加快建设农村流通新体系。着力建设覆盖农村、城乡互通的现代流通网络,重点是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家电下乡”、“双百市场”和“东桑西移”等工程,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推动综合超市、食品超市等商贸物流企业、加工生产企业开展农产品直接采购,开辟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发挥粮食、供销、邮政等流通网络优势,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大力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实行农村流通“一网多用”。

(七)实施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大力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年销售过亿元的商贸流通企业,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重点企业实施销售、利税翻番计划。继续培育和支持一批重点商贸企业进入部级、省级重点企业队伍。鼓励商务企业与国外大型连锁企业合资合作,兴建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大型物流基地。积极引进国外大企业、大集团到我市设立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物流中心等。

(八)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着力抓好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建设进度,规划、储备一批商贸、市场、物流等方面的后备项目,建立商贸物流发展项目库,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进入省“861”行动计划和市“3231”工程。加大对优质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项目包装和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建立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制度、专家评审机制,加强项目建设督查与协调。

(九)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认真组织开展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和农机下乡,开展下乡巡展和大型展销活动,完善销售、保养、维护、加油等服务网络,努力扩大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组织商贸流通企业,利用节假日大力开展购物节、旅游节、文化节、嘉年华等假日销售活动。加大信息产品促销力度,推动数码、高清、动漫、游戏等电子产品销售。开展家具、家电、家纺及家饰产品促销。加强工商联手,扩大我市地产品销售,加大传统服装、服饰和地方工艺品、食品等特色商品宣传推介力度。结合我市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增加个性化、差异化商品供应。

三、加强商贸物流发展的政策扶持

(一)建立商贸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从年起,市财政每年排一定数额资金用于促进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加大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流通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流通方式推广、城市社区商业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市场监测网络体系、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要商品储备与应急调控、流通企业技术改造等引导力度。专项资金实行本级财政预算和总量控制管理,具体实施办法,由市财政局、商务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年度经济工作部署和商贸物流发展重点,确定每年财政政策支持的重点。

(二)支持商贸物流和加工贸易重点项目加快建设。重点支持列入省“861”行动计划、市“3231”重点工程的商贸物流项目,以及商贸物流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确定的重点商贸物流建设项目,支持重要商业地块的开发、重点商业街区改造与规范、大型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园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重点建设项目或特色园区建设,支持发展商务信息化建设,扶持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主要给予贷款贴息和适当补助。关于商贸物流领域的招商引资,执行市政府招商引资的奖励政策。

(三)支持重点商贸企业做强做大。对国家和省、市重点商贸物流企业,给予项目和政策上的优先支持。鼓励各类企业发展直营连锁,扩大对外投资与境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区域市场。鼓励企业争创“中华老字号”,开发新产品、发展新项目,建立农产品直采基地,实行农超对接。

(四)支持开展规范化社区商业试点。重点支持编制社区商业建设规划,继续实施“放心早餐”工程,加强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扶持企业建立社区绿色回收亭,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建设标准化的菜市场和社区标准化百货店、生鲜食品超市连锁店。发展大众便民理发、家电修理、社区书店、经济型快捷酒店等。实施商业节能降耗工程。

(五)支持建设城乡一体的现代市场体系。重点支持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工业消费品综合市场和汽车、二手车、金属材料、建材、旧货等各类专业市场,建设更加完善的农村消费品、农资商品、农副产品和农机流通体系,改善城乡市场环境,整顿和规范流通秩序。支持大型流通企业与生产型企业开展横向联合,直接建立产销关系,扩大我市地方产品销售。

(六)完善重要商品应急保障机制。重点是加强市场运行监测,扶持市级生猪活储基地,新建蔬菜批发交易大市场和迁建机械化生猪定点屠宰场,开展肉食品冷链加工、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开展净菜加工、保鲜、配送和农残检测。鼓励和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建立企业配送(仓储)中心,加强粮食、食用油等日用生活必需品的储备。

(七)落实规划土地支持政策。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政策精神,对商业、市场和物流用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商业网点规划。对保障市场供应的粮食、食用油、蔬菜、肉食品、水产、成品油、食盐等仓储设施建设用地,按仓储用地对待,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适当下调。城市建设新居住区内,规划确定的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不得改作他用。在城市改造中,涉及中华老字号店铺原址动迁的,应在原地妥善置或在适宜其发展的商圈内置,并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八)工商管理的政策支持。对连锁经营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对进入市重点支持的专业市场、物流园区的企业,由市场、园区的主办方为其统一办理工商营业执照。除有特殊规定外,服务企业设立连锁经营门店可持总部出具的连锁经营相关文件和登记材料,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登记和核准经营范围手续。

(九)实行积极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取消与发展大流通、建设大市场不相符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落实国家、省、市已经公布取消或降低收费标准的各类收费。对政府确定面对解决低收入群体洗浴问题的便民浴池,享受居民用水价格。落实工商企业用电、用水等同网同价政策。

(十)实行税收优惠的支持。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免税农产品以及向小规模纳税人购进农产品,按13%的抵扣率计算进项税额抵扣。商贸物流企业当年新招聘下岗失业(持证)人员,且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在年底前办理审批手续的,按每人每年4800元的定额标准,依次扣减当年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在年底之前执行未到期的,可继续享受至3年期满为止。

农贸市场设计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公益性 农贸市场 建设

1 农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投资实力不够,低水平建设

农贸市场的建设大多是经贸部门,建设资金有限,投资概算和布局没有充分论证,仓促上马,普遍存在“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状况。而且是市场一建了事,在后续追加投资和设施维护、管理方面根本没有投入或是投资甚少,造成农贸市场低水平建设、档次不高,适应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简陋

农贸市场大多在70、90年代兴建,依托在人口较多、地点便利的较大乡镇或是具有大宗农产品、特色产品的乡镇集市,或是老县城中心区,大多存在设计规划不合理、设施简陋等问题。具体存在问题:一是规划没有前瞻性、没有考虑建筑容积率、车辆和农产品吞吐容量等,特别是停车场问题,车辆没有固定地点停放,车辆占道停放和进场乱停放。二是安全隐患严重。大多农贸市场因陋就简,造成安全通道不畅、消防设施不齐全;虽然国家食品卫生法律法规明文规定,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不允许露天经营,仍然有肉类、禽蛋、熟食出售,生鲜品、牲畜交易和易污染产品交叉摆放,没有净菜上市,农副产品和工业品混杂;排污排水系统、公共卫生等严重滞后,存在火灾、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等安全隐患;三是市场设施简陋、陈旧。因受建设资金的限制,市场大都用钢筋混凝土钢棚结构,也有部分市场是砖瓦结构、钢或木制敞开式交易大棚,电力线路、钢结构、摊位等设施老化严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信息化硬件也跟不上时展的需要。

流通模式老套滞后

大多数农贸市场沿袭固化的旧模式,只是作为产品集散地、交易地,没有创新发展,集镇农贸市场更是停留在物物交易的传统零售方式。

市场管理不规范

2 发展公益性农贸市场的几点思考

农贸市场既是社会流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一个城市建设水平、管理水平、生活水平乃至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贸市场要发展,就得发挥其促进生产、引导消费、解决就业、增加税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着重突出公益性的成分,才能拉动强大的农村内需市场,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

高关注发展

首先,要充分重视。树立“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流通促进大发展”的思想来关注农贸市场建设。可喜的是国家已在发展公益性农贸市场实行政策和资金倾斜。2011年商务部会同财政部累计安排亿元资金,支持1200家农产品市场和企业建设了2135个项目,带动社会总投资231亿元。在全国29个省区市的117个城市,支持近1500个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推动试点城市及周边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要保持这个良好势头,继续督促各省份加大试点县市农贸市场的建设。其次,要发挥主导调控作用。省市县要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加强政府引导和总体设计,通过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引导,调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现代流通积极性。

高起点规划

农贸市场建设规划要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重大战略意义,把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发展作为指导方针。要抓住国家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县乡集贸市场建设融入城镇建设规划。要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规划设计,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到高档次、大气大手笔,可按照每万户居民拥有集贸市场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标准来规划。注重突出地方产品和文化特色、有创新。要充分考虑停车场、消防安全通道及消防设施等市场安全设施的设计。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级的意见,进行充分论证。要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底,如果确定了建设规划,可以分步实施,但决不能因为地方领导的改变而随意变更规划。

高标准建设

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坚持市场化运作,招商引资,招引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建设农贸市场、配套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等设施,提高市场建设档次。要以服务现代流通体系的需求来建设公益性农贸市场,按照商务部的《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对农贸市场的基础设施,经营设施及管理设施规定进行实施建设,严格交易厅棚、地面及墙体、出入口及通道、停车场、供电设施、给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对档口、计量经营器具等经营设施及办公、检测等管理服务设施也按照标准规范建设。要突出配套好信息硬件系统,以信息化来促进农产品流通,打造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产销链条稳定的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要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升农村商品统一配送能力,提高农村商业的组织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重视现有集贸市场设施的改造,引导农产品连锁超市建立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对农贸市场经营环境、经营设施、经营管理和配套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新建公益农贸市场建设以社区为主,可由社区负责经营。

高效能管理。首先,推广实行“农超对接”模式,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名特优农产品产区进行产销对接,引导农贸市场紧密联系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配送服务和网络交易,从而建立强大的生鲜配送体系和规模化的零售终端。政府监管部门切实履行起职责,加强管理和服务,对市场组织管理、硬件设施配套、场内经营者行为、信用建设管理、消费维权措施等内容进行规范,按照商务部已134项农产品流通行业标准来实施,构建起专项和公共管理服务机构为依托、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相协调的新型市场服务体系。实施好市场摊位经营台账和可追溯管理,提升技术服务能力,鼓励发展连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

参考文献:

[1]GB/T 21720-2007,《农贸市场设置与管理技术规范》[S].

农贸市场设计范文【第三篇】

文章摘要

本文拟通过对淮安市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的消费者购买行为调查,对淮安市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消费者人口统计变量和消费者行为进行定量分析,得到消费者对淮安市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选择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1 研究背景

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引入市场机制始于1985年,出现了农贸市场一枝独秀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传统的农贸市场已经不能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相匹配,2001年出现“农改超”试点,2005年商务部出台政策鼓励“农改超”,国内各级地方政府也表现出极大热情,提高资金对农贸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国内学者何军(2005)、袁玉坤(2006)、何德华(2007)、周发明(2009)、赵晓飞(2009)、王杰(2012)对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做了大量的研究,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通过调查消费者行为分析选择二元分类变量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影响因素。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农贸市场等多元化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并存的局面,大卖场生鲜区依托大卖场自身品牌优势吸引城市居民,社区生鲜超市依靠地理位置优势辐射附近的社区消费者,传统农贸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型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的存在无疑是被消费者认可的,城市居民的消费者行为决定着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主要以二元变量生鲜超市/农贸市场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鉴于当前江苏淮安对全市生鲜农产品进行追溯体系建设,对农贸市场进行现代化升级改造,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淮安城市居民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将淮安市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分为三大类变量:农贸市场、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从城市居民的个性和行为出发,通过实证分析影响城市居民对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选择的相关因素,探究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与城市居民选择行为之间的关系,为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建设提供思路和对策。

2 研究方法

调查方式

考虑到样本的真实性和调研结果的可利用性,为减少同质性调研误差,按照分层抽样原则,调研组样本取自淮安市淮阴区、清浦区、清河区、淮安区、开发区城市居民,采用街头随机拦截式现场问卷调查,考虑到系统抽样误差,采用大样本来减少调查误差,调查时间为2014年3月10日―2014年3月20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94份问卷,有效率%。

问卷设计与研究内容

通过德尔菲法与文献探讨法确定调查问卷内容,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家庭人数、每周购买频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第二部分为城市居民的购买习惯和选择零售终端的影响因素,包括农产品质量、价格、便利性、购物环境、品种齐全、产品新鲜程度,采用5点李克特尺度进行测量,影响程度最小的为“1”,影响程度最大的为“5”。

分析方法与计量模型

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研,表明淮安市生鲜农产品的零售终端主要集中在各农贸市场、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因此多项Logistic离散选择模型(multinomial logistic model)可以用来考察城市居民对零售终端选择的影响因素,计量模型:,假设城市居民选择大卖场生鲜区购买生鲜农产品,则因变量Y=“1”; 假设城市居民选择社区生鲜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则因变量Y=“2” ; 假设城市居民选择农贸市场购买生鲜农产品,则因变量Y=“3”。

3 数据分析

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对调研问卷进行汇总分析,从购买者性别来看,女性相对较多,占%,男性相对较少,占%,这主要与女性承担家务较多有关;从购买者年龄来看,30-50岁占近总人数的近50%;从购买者学历层次来看,初中占比例最多为%,高中学历其次,占%,这与淮安当地整体学历不高有很大关联;购买者家庭常住人数6人以上%,说明淮安当地家庭人数趋小;购买者家庭月收入2000-6000元的占%,月收入>10000元的占%,高收入人群所占在淮安比较低。具体人口统计特征详见下表一。

城市居民对淮安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选择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本研究应用统计软件利用最大似然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多项Logistic回归,总模型似然比检验结果见表二,最终模型与只含有常数项的初始模型相比,-2LL值从下降至,卡方值,P值趋向于0,说明模型整体是显著的,数据详见表二。

从下面表三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结果中可以看出:

模型1,就选择大卖场生鲜区的消费者与选择农贸市场消费者比较而言,通过对家庭月收入的分析结果知Sig.=,B=,对于城市居民选择农产品零售终端具有显著的影响,为正相关,说明家庭收入越高,城市居民就可能选择大卖场生鲜区;从对周购买次数的分析结果知Sig.=,B=-,表明周购买频次是城市居民选择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一个显著的影响因素,为负相关,表明购买频次越高,城市居民就越可能选择农贸市场;从对生鲜农产品质量的分析结果知Sig.=,B=,说明生鲜农产品质量显著影响城市居民选择农产品零售终端,为正相关,对生鲜农产品质量越重视,城市居民就越可能选择大卖场生鲜区;从对生鲜农产品种类的分析结果知Sig.=,B=-,表明生鲜农产品的种类显著地影响了城市居民对农产品零售终端的选择,为负相关,种类越齐全,城市居民就越可能选择农贸市场;从购买便利性的分析结果知Sig.=,B=-,说明购买便利较显著地影响城市居民对农产品零售终端的选择,为负相关,城市居民越看重购买的便利性,就越可能选择农产市场;从对购物环境的分析结果知Sig.=,B=,说明购物环境对农产品零售终端的选择有显著影响,为正相关,对购物环境要求越高,城市居民越愿意选择大卖场生鲜区;从对生鲜农产品价格的分析结果知Sig.=,B=-,影响显著,为负相关,城市居民对生鲜农产品价格越敏感,就越倾向选择农贸市场;从对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分析知Sig.=,B=-,影响显著,为负相关,说明对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越关注,城市居民就倾向选择农贸市场。

模型2,就选择社区生鲜超市的消费者与选择农贸市场消费者比较而言,通过对文化程度的分析结果知Sig.=,B=-,表明文化程度因素是城市居民显著影响选择零售终端,为负相关,表明文化程度越高,城市居民就越可能选择农贸市场;通过对周购买频次的分析结果知Sig.=,B=-,影响显著,为负相关,说明周购买频次越高,城市居民就越可能选择农贸市场;通过对生鲜农产品质量的分析结果知Sig.=,B=,影响较显著,为正相关,说明对生鲜农产品质量越重视,城市居民就越可能选择社区生鲜超市;通过对生鲜农产品种类的分析结果知Sig.=,B=-, 影响显著,为负相关,说明生鲜农产品种类越齐全,城市居民就偏向选择农贸市场;通过对生鲜农产品购物环境的分析结果知Sig.=,B=,影响显著,为正相关,说明城市居民对购物环境越高,就越可能选择社区生鲜超市;从对生鲜农产品价格的分析结果知Sig.=,B=-,影响较显著,为负相关,说明城市居民对生鲜农产品价格越敏感,就偏向选择农贸市场;从对生鲜农产品新鲜度的分析结果知Sig.=,B=-,影响显著,为负相关,说明对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越关注,城市居民就倾向选择农贸市场。

(注:***表示估计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示估计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表示估计值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1)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淮安市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城市居民的性别、年龄、家庭人口的数量对农产品零售终端的选择无显著性影响;影响城市居民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选择的因素包括:商品的质量、品种的齐全、购物环境、商品的价格、商品的新鲜度。农贸市场、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各自有自身的特点吸引城市居民消费,是三个不同的细分市场,在短期内上述三个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将不会被相互取代。因此,农贸市场、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科学地制定改进措施来满足消费者需求。

第一、农贸市场的生鲜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与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相比,城市居民对农贸市场的生鲜农产品质量评价不高,这就要求农贸市场管理者加大对农贸市场的生鲜农产品质量管理,对农贸市场的经营户建立相应的监督奖惩机制,同时农贸市场营业户应该更加注重所购进的生鲜农产品质量,从正规渠道进货。

第二、不断改善农贸市场的购物环境。与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相比,城市居民对农贸市场的购物环境不满意,从硬件建设上,各级政府应该加快推进农贸市场的现代化建设;从软件建设上,农贸市场管理者加强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第三、通过各种方式严控运营成本,降低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的生鲜农产品价格。与农贸市场相比,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商品价格偏高,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应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整合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有效降低商品价格。

第四、丰富生鲜农产品的品种。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经营的生鲜农产品品种少,这会影响城市居民的购买次数,市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应根据城市居民的不同的需求,合理地选择经营的生鲜农产品品种。

第五、使出售的生鲜农产品更新鲜。淮安城市居民倾向去农贸市场购买生鲜农产品,其原因之一是认为农贸市场的商品更新鲜,这就要求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提高物流配送的速度,通过各种方式使生鲜农产品尽快销售,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另一种原因是:通过深入访谈,淮安城市居民对新型消费模式缺乏了解,比如:消费者对超市的冷鲜肉就缺乏了解,不清楚冷鲜肉的加工工艺与好处,总认为大卖场生鲜区、社区生鲜超市的冷鲜肉没有农贸市场的肉新鲜,今后,地方政府应该发挥“政府公信力”,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张磊 王娜 赵爽。中小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鲜活农产品零售终端布局研究―以山东省烟台市蔬菜零售终端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 2013,(6).

[2]赵晓飞 杨英。消费者生鲜农产品购买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市武昌区的调查[J].财贸研究,2009,(2).

[3]刘李峰 武拉平 张照新。价格、质量对超市农产品经营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消费者角度的证据 [J].中国农村观察,2007,(1).

[4]袁玉坤 孙严育 李崇光。农产品渠道终端选择的影响因素及选择群体的特征分析― 以武汉市居民生鲜农产品消费调查为例 [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

[5]何德华 周德翼。消费者生鲜农产品购买行为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07,(8).

[6]董晓霞。我国生鲜农产品居民消费差异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8).

农贸市场规划设计【第四篇】

关键词:公益性 农贸市场 建设

1 农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投资实力不够,低水平建设

农贸市场的建设大多是经贸部门,建设资金有限,投资概算和布局没有充分论证,仓促上马,普遍存在“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状况。而且是市场一建了事,在后续追加投资和设施维护、管理方面根本没有投入或是投资甚少,造成农贸市场低水平建设、档次不高,适应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简陋

农贸市场大多在70、90年代兴建,依托在人口较多、地点便利的较大乡镇或是具有大宗农产品、特色产品的乡镇集市,或是老县城中心区,大多存在设计规划不合理、设施简陋等问题。具体存在问题:一是规划没有前瞻性、没有考虑建筑容积率、车辆和农产品吞吐容量等,特别是停车场问题,车辆没有固定地点停放,车辆占道停放和进场乱停放。二是安全隐患严重。大多农贸市场因陋就简,造成安全通道不畅、消防设施不齐全;虽然国家食品卫生法律法规明文规定,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不允许露天经营,仍然有肉类、禽蛋、熟食出售,生鲜品、牲畜交易和易污染产品交叉摆放,没有净菜上市,农副产品和工业品混杂;排污排水系统、公共卫生等严重滞后,存在火灾、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等安全隐患;三是市场设施简陋、陈旧。因受建设资金的限制,市场大都用钢筋混凝土钢棚结构,也有部分市场是砖瓦结构、钢或木制敞开式交易大棚,电力线路、钢结构、摊位等设施老化严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信息化硬件也跟不上时展的需要。

流通模式老套滞后

大多数农贸市场沿袭固化的旧模式,只是作为产品集散地、交易地,没有创新发展,集镇农贸市场更是停留在物物交易的传统零售方式。

市场管理不规范

2 发展公益性农贸市场的几点思考

农贸市场既是社会流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一个城市建设水平、管理水平、生活水平乃至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贸市场要发展,就得发挥其促进生产、引导消费、解决就业、增加税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着重突出公益性的成分,才能拉动强大的农村内需市场,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

高关注发展

首先,要充分重视。树立“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流通促进大发展”的思想来关注农贸市场建设。可喜的是国家已在发展公益性农贸市场实行政策和资金倾斜。2011年商务部会同财政部累计安排亿元资金,支持1200家农产品市场和企业建设了2135个项目,带动社会总投资231亿元。在全国29个省区市的117个城市,支持近1500个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推动试点城市及周边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要保持这个良好势头,继续督促各省份加大试点县市农贸市场的建设。其次,要发挥主导调控作用。省市县要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加强政府引导和总体设计,通过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引导,调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现代流通积极性。

高起点规划

农贸市场建设规划要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重大战略意义,把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发展作为指导方针。要抓住国家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县乡集贸市场建设融入城镇建设规划。要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规划设计,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到高档次、大气大手笔,可按照每万户居民拥有集贸市场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标准来规划。注重突出地方产品和文化特色、有创新。要充分考虑停车场、消防安全通道及消防设施等市场安全设施的设计。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级的意见,进行充分论证。要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底,如果确定了建设规划,可以分步实施,但决不能因为地方领导的改变而随意变更规划。

高标准建设

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坚持市场化运作,招商引资,招引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建设农贸市场、配套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等设施,提高市场建设档次。要以服务现代流通体系的需求来建设公益性农贸市场,按照商务部的《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对农贸市场的基础设施,经营设施及管理设施规定进行实施建设,严格交易厅棚、地面及墙体、出入口及通道、停车场、供电设施、给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对档口、计量经营器具等经营设施及办公、检测等管理服务设施也按照标准规范建设。要突出配套好信息硬件系统,以信息化来促进农产品流通,打造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产销链条稳定的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要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升农村商品统一配送能力,提高农村商业的组织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重视现有集贸市场设施的改造,引导农产品连锁超市建立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对农贸市场经营环境、经营设施、经营管理和配套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新建公益农贸市场建设以社区为主,可由社区负责经营。

高效能管理。首先,推广实行“农超对接”模式,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名特优农产品产区进行产销对接,引导农贸市场紧密联系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配送服务和网络交易,从而建立强大的生鲜配送体系和规模化的零售终端。政府监管部门切实履行起职责,加强管理和服务,对市场组织管理、硬件设施配套、场内经营者行为、信用建设管理、消费维权措施等内容进行规范,按照商务部已134项农产品流通行业标准来实施,构建起专项和公共管理服务机构为依托、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相协调的新型市场服务体系。实施好市场摊位经营台账和可追溯管理,提升技术服务能力,鼓励发展连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

参考文献:

[1]GB/T 21720-2007,《农贸市场设置与管理技术规范》[S].

[2]陆峰。推进市场农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J].苏南科技开发,2005(01).

农贸市场规划设计【第五篇】

论文摘要: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如同双刃剑,善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不仅可以起到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发展出攻克外国农产品贸易壁垒的策略。本文在考察、总结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或者国家集团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我国利用、应对和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三位一体的战略机制。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 技术性壁垒 战略 机制 一、利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做法 1.美国的主要做法 (1)技术标准。美国建立了完善的农产品技术性标准壁垒体系,主要分为常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有机食品标准体系两大部分。常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类。行业标准是美国标准的主体。“有机食品”标准主要包括有机生产加工处理系统计划,土地法规,土壤肥力和作物营养管理标准等。 (][2)评定与认证程序。美国政府部门、地方政府机构、民间组织都可以开展农产品合格评定与认证工作,虽然农产品认证管理体制自由分散,但最关键的问题是:有关安全、健康方面的农产品要进入美国的市场,必须经美国权威部门检测、评定,认可后才能入境。 (3)检验检测体系。美国根据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的需要,建立了两类检测机构,即分农产品品种的全国性专业检测机构和分区域的大区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同时,各州也根据需要,建有州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沟,主要负责监测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和产地质量安全。美国的检测检验体系还负责对食品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通报。 2.欧盟的主要做法 (1)技术标准。从总体来看,要进入欧盟市场的农产品必须至少达到三个条件之一,即:①符合欧洲标准,取得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认证标志;②与人身安全有关的农产品,要取得欧共体安全认证标志CE;③进入欧共体市场的产品厂商,要取得IS09000合格证书。同时,欧共体还明确要求进入欧共体市场的产品凡涉及欧共体指令的,必须符合指令的要求并通过一定的认证,才允许在欧洲统一市场流通。 (2)评定与认证程序。欧洲以外的国家的产品要进入欧洲市场,除了IS09000和1S014000国际标准认证外,还确立了统一的产品质量认证(包括农产品),如CE认证、HACCP认证等。 (3)标签和包装。欧盟一直通过产品包装、标签的立法来设置外国农产品的进口障碍。CE标志是欧盟1985年开始制定的系列安全合格指令,世界任何国家的产品要想进入欧盟市场就必须加贴CE标签。 3.日本的主要做法 (1)技术标准。日本的标准体系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三个层次。国家标准即JAS标准,以农产品、林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和油脂为主要对象。行业标准多由行业团体、专业协会和社团组织制定,主要是作为国家标准的补充和技术储备。企业标准是由各株式会社制定的操作规程或技术标准。 (2)认证体系。日本的认证制度分为强制性和自愿性两类。强制性认证以法律形式执行,认证的对象主要是电器产品、液化石油器具和煤气用具等。自愿性认证由企业自愿申请,适用于强制性以外的产品。日本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可以分为常规农产品认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两种。常规农产品认证是指JAS认证。JAS是一种自愿认证制度,生产者可以自愿申请,经认证合格后被授权使用JAS标志,另外就是有机农产品的认证。 (3)检验检疫。日本检验检疫制度从内容方面看包括三个方面,即动物检疫、植物检疫、食品卫生防疫。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分为三种检测类型,即命令检查、检测检查和免检。 二、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验 1.美国的应对机制 (1)政府与企业间沟通顺畅,配合默契。美国产业界维护其自身利益的意识很 强,而美国各类行业中介组织在为企业提供国外贸易壁垒信息服务,游说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攻击性极为突出。美国的经济实力超强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以其经济实力为依托其贸易壁垒应对机制也具有极强的攻击性。从301条款明显的单边性强制措施中可以证实这一点。 (3)有效衔接单边调查程序与多边争端解决机制。301条款允许美国个人、企业或行业中介组织对贸易伙伴的不公平贸易作法进行投诉。并可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从而有效衔接了单边调查程序与多边争端解决机制。 2.欧盟的应对机制 欧盟先后于1984年和1994年颁布了《新贸易政策工具》和《贸易壁垒规则》,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贸易壁垒调查制度。 (1)《新贸易政策工具》。《新贸易政策工具》目标是在遵守当时的国际义务和程序的前提下回应第三国的不正当贸易做法,并消除该做法对欧盟利益带来的损害;同时,确保欧盟依据多边规则对第三国的贸易做法充分行使相应的权利。它的颁布标志着欧盟初步建立起贸易障碍调查程序规则。 (2)《贸易壁垒规则》。《贸易壁垒规则》在贸易政策领域为欧盟维护其权益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程序规则。当欧盟产业和企业遭遇贸易壁垒,从而影响其进入第三国市场或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时,其可依据该程序规则建立起的机制,要求欧委会对相关不公平贸易措施开展调查,并通过双边磋商、WTO争端解决机制予以解决。 3.日本的应对机制 日本国主要采取两类措施进行应对:第一种措施便是自助式,单独或者纠集它国进行集体制约,包括单独采取对等或者报复措施、或者形成战略集团进行攻守同盟;第二类措施则是他助式,即通过诉诸WTO争端解决机构,凭借后者的权威和有效的集体制裁机制,对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国家或者地区施加压力,以迫使后者限制或者取消此类贸易壁垒。 三、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促进机制 1.美国的促进机制 (1)组建强大的促销组织机构。美国农业部由各类国家股份公司,如农产品信贷公司、联邦机构和其他机构组成,是直接负责农产品出口促销的政府机构,它集农业生产、农村生态、生活管理以及农产品的国、内外贸易于一身,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实行一体化管理。美国还有上百个农业团体、协会与政府合作,具体承担农产品出口支持计划。 (2)实施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这些计划包括:国际市场拓展计划,国外市场开发合作者计划,优质样品计划,新兴市场计划,特定农作物技术支持计划。 (3)建立完善的信贷担保制度。美国政府启用了一系列金融服务措施,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出口的信用担保计划,强有力地促进美国农产品出口。 2.欧盟的促进机制 (1)建立新的“农场咨询系统”(Farm Advisory System)。这个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提供如何在生产过程中按照有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的咨询服务。 (2)加强农村发展。欧盟用于促进农村发展的资金将大幅度增加,用于促进农村发展的措施范围也将扩大,这些规定从2005年开始实行。 (3)调减对大农场的补贴。此项措施每年可节省支 出12亿欧元。这些节省下来的支出将全部用于促进农村发展项目。欧盟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使欧盟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提高了其综合竞争力,对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具有针对性。 3.日本的促进机制 (1)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出口促进体制。日本政府成立“农林水产品出口推广协会”,协会内设由政府各部门主管官员和主要农业组合负责人组成的干事会,并在农林水产省内设事务局。 (2)加强品 牌农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政府一方面提供财力支持开发DNA品种鉴定技术,另一方面,争取各国立法保护海外的日本农产品品种。日本农林水省还为此专门成立了“农业食品知识产权保护本部”,加大对这项工作领导力度,一是控制优良品种种苗的外流,二是通过DNA检测控制在海外生产的产品返流日本,扰乱日本市场。 (3)积极开展海外市场推广。农产品出口海外,推广工作是关键。日本政府、民间团体、企业、农户紧密配合,按计划、分步骤、有目标地积极开展这项工作。推广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开拓并扩展销售渠道;采取多种形式的市场营销手段;重点推介品牌农产品;注重向来日游客推广日本食文化和食品。 四、对我国的启示 1.利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 (1)强化政府功能。政府在农业管理中应主要定位于宏观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农业企业和农民(农场主)所不能或者不愿意承担的社会公共事务上,切实承担起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责。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保障人类健康和消费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生态环境、防止欺诈、保证农产品质量、维护国家利益为主要内容,政府部门理应承担重要职责,要突出政府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2)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我国政府应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实际需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3)加快建立检验检测体系。发达国家政府根据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的需要,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多层面、分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并通过该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宏观调控和监督检测。我国政府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充实检测力量,完善仪器设备和手段,提高检测能力。 (4)建立认证体系。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产品认证工作,通过实施产品认证,向市场提供一种可以信任的证明。除了对最终产品进行质量认证外,发达国家还普遍在生产企业中推行HACCP体系认证,强调企业自身的作用,同时重视认证标签的管理。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起步比较晚,我国政府应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组建不同层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2.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 (1)积极发挥企业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能动性。对于技术贸易壁垒的应对,仅仅依靠企业是不行的,这就需要企业与农产品行业协会联合,充分发挥应对主体的法律功能,一起来对付外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因此要应对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需要企业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积极主动发挥作用,这是成功应对机制的重要方面。 (2)灵活的应对策略是成功应对壁垒的关键。发达国家虽然没有专门的应对机制,其适用的是有关贸易壁垒应对机制的一般性规定,但是其灵活的应对策略是其成功的关键,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日本的第一种自助式的措施策略,其单独或者纠集它国进行集体制约,包括单独采取对等或者报复措施、或者形成战略集团进行攻守同盟。 (3)提高争端应诉能力。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其不但有灵活的法律应对机制,同时争端解决的实践能力很强,可以说,正是因为最终能够顺利的通过争端解决来处理壁垒纠纷,发达国家多了一道防护墙。从这里看出,对于技术贸易壁垒,不仅要从如何应对入手,即使在争端解决中也能体现绝处逢生的本领,才能不断提高争端应诉能力。 3.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促进机制方面 (1)合理运用财政与金融手段是促进农产品出口实施农业保护的关键。如果仅仅是依靠法律和行政手段的强制性,很难达到政策预期目的。只有依靠经济利益诱导,农民才会朝着政府农业发展目标努力。因此,在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手段中,财政和金融手段是保证政策目标责任制实现的关键。 (2)确立出口农产品的品牌战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增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步形成了以富裕阶层为主的农产品高消费群体,我国农产品出口数量大、单价低、特色少品牌缺,处于国际市场的中低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培育自己的农产品 名牌,占领国际高端农产品市场是振兴我国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047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