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趋势范例精编10篇
【阅览】优质的范文能让您的写作方便快捷,远离加班,以下这篇“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趋势范例精编10篇”是由阿拉题库网友整理分享的,供您参考之用,希望对您有些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论文【第一篇】
1.形势与政策的概念。
1.国际形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把握消费模式,创造低碳产品。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所以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科学才会发展,社会才会和谐,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新经济时代财务报告发展的趋势【第二篇】
目前,有关新经济的呼声日益高涨,新经济是建立在网络经济和技术创新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新经济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经济已经过时或很快被淘汰,相反,新经济为传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是传统经济优化升级的巨大动力。
所谓旧经济是指传统产业经济;即食品加工工业、纺织服装工业、农林牧业、机械设备工业、汽车工业、冶金工业等。我国目前仍然是一个传统产业占主体地位的国家,传统产业部门对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是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是我国重要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也只有在传统产业部门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同时,我国人口众多且教育素质低又是我们的一个沉重负担,这也决定了我们在考虑改革发展问题时应把保持稳定放在一个重要地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不相冲突,而且是最终走向高新技术产业的必经之路。当然,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本身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也必须要有较大的科技含量,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当中的科技含量可能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科技,但是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还是“高新科技”。因此,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发展的本身也是科技水平提高的过程。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内需不足问题日益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传统产业部门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成本高,从而导致了产品结构失衡相对过剩;另三方面由于店主开发创新能力弱,工业发展缺少新技术的支撑,高技术含量低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滞后,生产能力相对不足。为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都应当把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作为在点,以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素质的全面提高。
传统产业部门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这是因为当前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都在经历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化。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变动,正通过国际分工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化。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变动,正通过国际分工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信息化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紧紧扭住以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传统产业这个关键,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把微观与宏观结合起来,把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和信息的时机,推动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这是在全球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
二、新旧经济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新旧经济相互促进是大势所趋。
新经济潜力惊人,旧经济依然保持其优势。以信息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飞速发展。新经济与旧经济各有优势,而且新旧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因为科技的进步和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会有更新的经济形式出现,新经济和旧经济之间的互动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企业必须两者兼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新经济与旧经济不是对立的,新经济应该作为改造和整合传统产业的动力,传统产业应该成为新经济的市场。美林证券分析师约翰・罗伯茨说,新经济企业之间的购并是一种正常现来,身处新经济中的公司买下传统产业也是一种正常现象。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已经是未来的趋势。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也要向新经济靠拢,而是利用新经济当作自己继续立足传统产业的策略工具。网络已经从威胁旧经济的事物变成了具有几乎无限潜力的工具。信息技术说到底只是一种技术手段,网络企业可以使用。传统企业也可以使用,而且传统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空间还非常广阔。美国一家研究机构预测,名列标准--普尔500家企业中的高科技企业,今年的利润预计将会增长%。相对于许多网络公司目前仍处于亏损阶段,获利还通无期的情况下,旧经济的体制依然相当健全。经济学家发现,许多高科技公司的产品,传统产业的公司反而是消费大户,这些传统产业之所以要向高科技产品靠拢,并非是想改弦更张变成“.com”公司,而是想继续留在传统产业,利用高科技公司的产品,来消化诸如油价上涨、利率提高的成本。这种新经济和旧经济之间的互动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换句话说,未来“新经济”和“旧经济”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逐渐融合。对此,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形象地说,现在的汽车工业已经不仅是传统制造业,更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电子系统现在可以占到一辆高级车总成本的70%,普通轿车的1/3,这样的汽车可以称为“高技术产品”。
有关专家指出,过去40年里,传统产业的成长壮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知识和信息的带动。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带动,据统计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5%,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从新经济角度来看,以网络为例,只做“网络”的公司、是无法在未来自下而上的。未来的人上网,要用网络购买商品,查阅信息等,绝不时为了上网而上网,所以“网络”是舞台,传统产业是“戏剧”,网络公司的出路是发掘自己如何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当然,网络技术自身的创新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旧经济的发展应立足于高新技术改造和转化。
新经济给传统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希望,关键在于传统企业怎样在新经济大潮中扬长避短。新经济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它的背后仍然要有大规模、高效率伪传统经济支撑。我们一定要在发展高新科技的同时,重视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传统产业,而改造传统产业也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强调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并不是将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截然分开,实际上,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过程,就是不断采用新技术、使用新设备、增加产品技术含量的过程。发达国家的新经济首先是建立在发达的“旧经济”基础之上的,发达国家在发展“旧经济”的几百年中,还相应建立起了一套市场机制,包括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公司制度、银行服务和资本市场,而这些都是我们有待建立和完善的。我们的传统产业还处于发展中,许多基础的东西还不具备,作为有12亿人口、人均收入只有800美元的发展中大国,其经济发展之路必然是一个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具有中国特色的'成长之路。
的。为此,要积极采用高技术成果,着重发展那些需求弹性大。产业关联度高、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强且大量依靠进口的传统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仅自身能够脱颖而出,而且具有广泛的渗透性,能够对传统产业产生脱胎换骨的改造作用。我国尚处于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面临着完成工业化与知识经济的双重挑战,为此,我们应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有重点、分步骤地实现在高新技术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技术跨越;另一方面则应更多地考虑传统产业如何利用知识和信息。包括管理知识乃至新的思维方式求得新的发展。在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四、旧经济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更新观念,培育创新环境。新经济在给我们带来新市场、新规则、新观念、新环境的同时,也对我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加入wto之后,跨国经营必须对全国资源和全球市场进行整合,要求有坚实的管理基础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现货市场和有形市场还不完善。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弱小从表面上看起来是规模、资金等有形的东西,但实质上体现了观念特别是企业管理者观念的落后,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我们将无法应对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浪潮和经济全球化竞争。
二是注重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我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方向:一是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的技术创新,因为只有产品升级换代。才能形成创新的需求。使传统产业部门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二是促进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创新,因为只有传统产业的产品深加工,才能拉长传统产业链,有利于增加产品的劳动密度,有利于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传统产业的有效需求,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并促进其发展。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带动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举措,重点支持发展产业关联度强,促进工农业现代化和带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我国工农业现代化和服务领域高技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国家应制定依靠科技进步上新台阶的发展计划。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部分企业已开始借助互联网开始商务活动。新旧经济对接的经济指标是一个城市的生产总和中新经济占20%以上,按照这个指标需要3年才能在北京、上海等10个大城市完成这一转型,而推广到全国则需要5-。
三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网络激发了创新和新的企业家精神,使“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的一部分,同时也使人才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今天,任何企业都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员工的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间的竞争,以及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优势最根本的是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人才的拥有比资金的投入和市场的占一有更为重要。因此,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同时要积极利用wto机遇,重视引进人才,促进国际合作。
四是注意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突破性发展。发挥好比较优势,可以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找到立足之地,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完成从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比较优势到资本和技术型比较优势的转换,都难以从根本上把握自己的命运。国家通过劳动力和资源优势所获取的财富也可能在短时期内失去。我国经济在没有最终完成工业化的情况下,又面对信息化的挑战,这使我国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占优势的强大压力,面临着以产权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竞争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在完成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同时,进行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调整,将两大任务一起完成。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好后发优势,在技术方面跨越一些发展阶段,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尽快缩小并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发展可能产生根本性变革的产业领域,应该认真总结在电信建设方面越过铜缆直接发展光缆和卫星通信的经验教训。
总之,以高新科技改造的转化传统产业,是由于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高新科技本身的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的特点所决定的;为有效实现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就要以人为本,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并注意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好后发优势。
浅谈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第三篇】
当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改革正在有序进行着,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可以说,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经济管理现代化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所以,要求国内经济应该抓住机遇,立足于发展的实际,积极使用现代化的设施,以保证带动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管理思想的柔性化。
在以往的管理思想中,刚性管理思想受到了更多人的推崇,这样就导致了被管理者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虽然这种管理思想能够是企业的纪律得到强化,可以达到令行禁止,但是这样刚性的管理思想可能会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收到重挫,缺少创新型工作的想法,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人才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应该给予员工一定的空间,让其能够更好地发展。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应该破除旧有的管理方式和观念,使用现金的经营理念进行企业管理,让员工能够在这种柔性的管理中拥有更多创造的灵感,使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让员工能够为企业更加用心用力地工作,提高企业效益。
(二)管理思想的和谐化。
企业的发展确实需要利润给予支撑,但是企业同时应该注重企业管理思想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一个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首先就应该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用和谐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看重价值和利润的同时,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定程度上来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谐发展的思想的指导。企业只有注重管理思想的和谐,才能够使员工的企业归属感更强。这就要求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沟通机制,使员工的想法能够得到公司的重视,企业领导和员工之间能够和谐相处,真诚相待,使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大大增强,使企业更加具有团队精神。
(一)管理组织结构的直达化。
在传统的企业中,企业的结构都是金字塔式的,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高层的决策需要进行层层的传达才能够到达基层,最后的效果就有可能大打折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直达化的组织结构能够使高层的决策更加快速到达基层,同时能够使员工能够在其中发挥更大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也能够使企业的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效果更加明显。这就对处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细化功能,对每一个部门都应该有科学的个性化管理方法,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
(二)管理组织方式的民主化。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体系中,很难体现民主化,企业使用更多的就是一言堂的管理方式。这样就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采用民主化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避免这一弊端。通过民主化的管理方式,能够使企业领导和员工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有利于企业内部稳定,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同时,公司领导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更多的发展以及能够使集体的的智慧得到更好的发挥。这就要求公司领导应该注重与下属进行沟通,注重公司的凝聚力,让员工愿意为企业奉献,从而使企业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一)注重人性化的管理文化。
人性化的管理文化是企业能够发展的重要基石。其主要内容就是开展一种围绕人的生活和工作的习惯进行研究,让管理能够更加贴近人性,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的合理性,能够使员工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提高工作的效率。人性化的管理能够使员工的企业归属感更强,员工愿意去为企业奉献,员工愿意把企业的发展与自己系在一起,使企业的发展成为所有人的共同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应该支持员工,让员工有机会为企业奉献。同时应该尊重每一位员工,让员工的潜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从而实现公司更好的发展。
(二)开展个性化的管理文化。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源泉,企业只有注重创新,才能够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从而更好地在市场中生存。这就要求企业应该注重打造企业的个性化发展目标,让企业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同时,应该树立一种与企业相符的个性化知识价值观念,企业应该把创新当成是知识价值的核心部分,让员工内心能够树立只是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从而重视起知识。企业个性化的管理文化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创新工作,也只有注重个性化文化管理,才能够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会得到更加明显的体现。所以我们应该仅仅抓住机会,能够促进经济管理有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同时我们应该能够认识到,经济管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只要在这个过程中认真把握住经济发展的趋势,能够有效了解到经济发展的政策,这样才能够使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趋势能够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田伟.深入认识经济管理表现形式,剖析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s1).[2]吕茜文,李永戈,周润青.基于经济管理现代化及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6).[3]袁杰.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2014(06).作者简介:郭?t,作者系河北省委党校研究生部唐山工作站经管专业2013级学员)。
浅谈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第四篇】
社会经济和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经济管理的作用。经济管理是否有效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和模式也要逐渐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现代化的经济管理能够帮助企业革新经济管理理念、优化企业经济管理结构,使企业迈向更加稳定和健康的发展道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经济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我国应该吸取国外优秀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经验,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创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特色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1实现现代化经济管理的方针。
吸取西方国家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现代化经济管理当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相较于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我国加入wto后,在经济上参与全球化过程,这也要求我们走出国门,放眼整个世界。我国只有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的脚步,才能逐渐向世界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靠拢。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已经变得越来越密切,同时世界经济对我国的经济也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我国的经济想要赶超西方先进的发达国家,就必须要学会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经济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法,然后再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和改革,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方式。西方先进国家的现代化经济管理已经持续了较长的时间,而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很多地方需要向西方先进国家进行学习,摒弃陈旧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让我国的经济融入世界,参与世界竞争,提高实力和水平,达到我国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目标。
立足我国经济发展的实情。
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不但要学会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和理念,还要学会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发展始终要立足于现实的国情,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模式。该模式不仅要满足国家和国内企业对经济管理的需求,更要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方式来完成维护社会制度的工作。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此外,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西方先进国家则基本是资本主义制度,如果在进行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的发展当中照搬西方的经济管理模式,不但不能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会影响国家和国内企业经济的发展。我国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差异性,这些都要求我国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在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的同时,必须要立足我国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和对策,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管理。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经济管理也一直在进行调整,经济管理高端人才,是企业最应引起重视的资源。与此同时,消费者也是企业的支撑,依从消费者心理,生产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长盛不衰。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管理模式,不断转变管理观念,重视经济管理的创新价值,以时代发展为前提,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创新经济管理模式,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现今的资源优势,利用网络系统等现代科技,让经济管理实现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此外,还应调动全体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参与到管理中来,发挥全体职工的创造力,让管理水平得到更大提高。
3结语。
中国的经济要想朝着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发展,首先要做到摒弃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和经验。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生产经营的特色,逐步完善我国的经济管理体系,让我国的企业在社会经济市场当中仍旧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管理逐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我国的企业要及时把握住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方向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进行民主科学的企业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水平,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奕.刍议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现代商业,2015(30).[2]袁杰.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2015(6).[3]汤巧丽.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的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5).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主要特点【第五篇】
我国的国土面积非常广阔、且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也较大,这样的形式必然会造成各区域的经济出现差异。区域经济差异通常是指在国家内部,一些区域较另外一些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更快、经济的发展水平更高以及经济的实力更强,这样将致使在空间上呈现出一种不发达的区域与发达的区域同时存在的局面。所有这些差异的形成是因为各区域间,存在着最基本的资源差异、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因素制度差异与其作用的结果。使得这些差异的存在对区域经济发展构成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负面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很有可能使社会矛盾加剧。在世界上,各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活动证明了两个经济发展程度相当的地区,区域间人们消费结构水平相似,这样能够形成相似的消费偏好与相似的服务以及商品需求结构,相应区域间市场需求提升,隔离程度减低,形成贸易与地域分工机会加大。相反则会使两区域间供需关系弱化,较难实现贸易流通与地域分工。与此同时,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太大,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造成产业集群发展的能力有限,致使产业链环断裂,且工业配套能力较之发达地区相对落后,致使那些主动向落后地区转移的企业在当地找不到可以与之配套的企业,没有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原料、产品以及服务,使得落后区域在产业梯度转移时出现较大困难,造成其不能具备相当素质劳动力和经济技术基础接受发达区域成熟的产业和技术,同时也无力接受人才和资金的输出,使得区域间产业扩散和资金、技术梯度转移很难实现,从而影响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取得较大快发展,人们生活品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但因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资源禀赋、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国家投资重点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
这种空间差异的存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促进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但从我国开始实施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经济战略到现在,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渐增大,为避免因这种差距的拉大导致经济问题以及社会矛盾的加剧,相关学者对目前各地存在的差异现状、变动的趋势和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可是他们所运用的方法大都单一,而且都存在不同见解。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就应该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分析,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
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仅存在于各省会城市之间,同时表现在省际与四大板块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拉大。其中,最显著差别是在于工业发展水平。引起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有从经济全球化来研究的“经济全球论”,有从经济体制分析的“体制原因论”,有从经济发展战略方向所提出的“发展战略论”,甚至有还有从历史文献来分析的,其主要是从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方面提出的“地理区位差异了”。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以外因为主、外因是指国家政策的倾斜,而国家政策的倾斜会引起资本流动,影响地区市场水平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内因是指区域自然资源的多少和自然条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产业结构战略与生产率的制定。因此,应结合我国实际状况,于承认及尊重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的基础上,面对不同的区域选择相应的发展战略,鼓励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同时积极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崛起,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充分地发挥中部地区人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原材料与能源基地建设,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发挥地方政府的优势。
政府在政策制定的时候应“结合实际,把眼光放长远,着眼大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发展全局”。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地方政府跟中央政府的思想应保持一致,开展科学、合理、明确的权利和责任划分。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宏观调控,着重掌控大局。在经济发展细节中,适当下放部分决策权,扩大地方政府自主权,在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地区的政策以及战略,与此同时中央政府适当给予鼓励和支持,来调动地方政府参与政策研究的积极性。
(二)针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应区别对待。
因我国的资源分布的差异现状无法改观,一些区域的自然资源丰富,所以可以很好地进行发展,而某些地区因资源匮乏,致使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所以,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应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进行区别投资。主要将重点放在提高福利与公共设施水平,且投资重心应放在较为落后的区域。针对这些区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联手为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利,尽最大能力为培养本土人才创造条件。
(三)积极运用不同激励措施来吸引投资者。
国外在落后地区采取的激励措施是结合地区跟核心地区限制工业的发展税收相关政策与许可证的制度,从而引导企业从中心地区向落后的区域转移,政府还经常利用区位补贴的模式鼓励边缘地区的工业增长,我国在借鉴这些经验的同时,应结合我国的国情,相应利用多种激励方式,建立一个激励员工开拓精神、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环境,建立合理的评价与鼓励机制,以激励方式促使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北仑块状经济发展趋势及对策【第六篇】
发展趋势分析展望2005年,内蒙古经济在三次产业持续加快发展和内外需求强劲拉动下,特别是在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将会有新的突破和出现新的亮点,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措施和国民经济在各方面有利因素综合作用下,我们测算全年经济将保持15%的增长速度.上述判断主要基于:。
作者:李斌史润林张晶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刊名:北方经济英文刊名:northerneconomy年,卷(期):2005“”(1)分类号:关键词:
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新趋势论文【第七篇】
管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着企业的目标、思想和价值观,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精神部分。而文化代表的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参照,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文化建设是每一个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自21世纪以来,文化管理已经是每一个企业所需要关注的事情,而经济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已是一种文化,在社会经济的促进之下,经济管理必将结合文化发展,以此才能确保企业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经济观和价值观,从而最终提升企业市场占有力。
趋于人本化管理。
在经济管理的时候,第一要事就是“人”,其主要是由于经济活动的主体就是人,所以,在经济管理不断发展和运行过程中,人的作用越拉越高。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积极创造性等都将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未来发展中,经济管理必将趋于人本化管理,以人为本的思想必将贯彻整个管理制度。只有关注人的思想、人的要求,才能设计出科学的奖惩制度、激励的员工活动制度、工作制度、注重员工培训工作,以此才能在提高职工工作技能的同时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从而最终实现双赢。
趋于民主化管理。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清晰地认识到民主的重要性,并逐渐加深民主定义。民主化操作是经济管理中企业尊重每一个职工的重要体现,如尊重每一个层次职工的建议,以此才能调动每一个员工的思想,积极参与到企业建设中,为企业添砖加瓦的同时增加对企业的归属感。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各员工的建议深刻意识到企业潜在存在的问题,这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关注职工的建议并不是潜于表面上,而是可以切实消化掉所有的建议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以此企业才能控制成本变化,以及稳定经济管理活动。
关注消费者。
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重点工作应当是消费者地位的转变,消费者是市场活动的主导者,其需求将直接影响整个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市场结构。对于企业来说,消费者的要求直接评判企业经济运行状况、运行速度,以及整体的稳定性,所以,经济管理现代化中要注重消费者。第一,企业应当掌握消费者的实际要求;第二,了解自身销售的产品在市场中的定位,从而掌握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第三,了解消费者的真实想法等。只有详细地了解以上问题,并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有针对性的实施经济管理,以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从而确保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
区域网络化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就经济管理来说,实施网络化经济管理有着其重要的作用。目前,网络已经是重要的工具,其具备无法替代的优势。在经济管理现代化过程中,以网络化为基础实施经济管理必将是促进企业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网络化管理体系中,信息的交流更加快速、便捷,以此最终提升经济管理效率。与此同时,在网络化发展中,经济管理可以更好地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而职工也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建议,以此提升了企业经营战略上的科学性,推动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上涨。
4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要求着经济管理区域现代化发展,但是经济管理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经济管理现代化工作并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步,以此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的进步需要经济管理现代化,只有确保经济管理科学、合理、创新的进步,才能全方位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4]刘虹.现代化经济管理视角下展望经济管理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7(6).
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心得体会【第八篇】
2021年11月21日至25日,本人有幸参加了中共铜仁市委组织部、铜仁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在铜仁市市委党校举办的数字经济发展与智慧城市打造专题培训班,此次专题培训班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发展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打造有关精神,提升干部工作能力,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以下是此次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数字化浪潮及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在冲刷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新动力,增强产业优化升级的驱动力。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数字经济和打造智慧城市是人类共同的历史性重大机遇。举办此次培训班,是提高干部专业化能力的需要,本次专题培训班紧紧围绕数字产业化、智慧城市的大招等相关知识,采取课堂讲授、现场体验与学习参观、交流互动、专家点评相结合得授课方式,让我们更好的学习借鉴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好想法。同时我们更要增强危机感、紧迫感,树立赶超意识和争先意识,坚定不移地做好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智慧城市的打造,将产业和创业做大做强做优。
本次培训的课程安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尤其是对数字经济时代的逻辑重构与思维创新、智慧城市的打造新思维,让我们对此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当下经济形势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于转变思想观念,突破思维桎梏,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
数字经济发展与智慧城市打造的方方面面,我们应与各级各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生态,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范文(通用3篇)【第九篇】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增多,各国市场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日益趋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被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分工日益细密,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张,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新特点之一: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国际贸易结构也随之变化,突出表现在在两个方面:一是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据专家测算和世贸组织统计,二战前工业制成品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只有40%左右,199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70%,1995年后保持在80%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年,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仅有%,目前已经占四分之一左右。二是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据世贸组织统计,从1980年到2002年,国际服务贸易增长了倍,服务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从%上升到%。
新特点之二:投资与贸易的互动性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紧紧联系在一起,两者的互动性显著增强。近年来,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张,公司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公司内贸易是跨国公司各个分支机构间的贸易。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公司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估计,目前公司内贸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3左右。公司内贸易使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降低交易成本,稳定生产经营,有效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产业内贸易是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跨国直接投资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深化了产业的垂直分工,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目前产业内贸易已经占世界货物贸易的60%以上。各国不再追求产品的所有生产环节,而是选择本国最具优势的环节,以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
新特点之三:多边贸易体制在曲折中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张,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和争端也呈增加趋势,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格局中,世贸组织在推动成员国相互开放市场,促进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推动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世贸组织为解决各国之间的贸易争端提供了相对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框架,总体上有利于全球贸易的稳定发展。目前,世贸组织成员间的贸易量已占全球贸易量的95%以上。
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曲折。目前正在进行的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就是最好的例证。由于各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多哈回合谈判一波三折,最后能否成功达成协议还是未知数。虽然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受到国家间利益冲突的制约,但长远来看,它能协调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必将促进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新特点之四:贸易自由化成为主流,贸易保护出现新形式。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相互交织和斗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当今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
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国家和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在国际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希望依靠贸易保护来维护其原有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贸易保护主义还会有市场。由于传统的关税等保护手段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削弱,目前的保护手段更加隐蔽,滥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制定歧视性的技术贸易壁垒,是最为典型的表现。这几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国家采取歧视性的保护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从1978年到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6%,贸易规模从206亿美元扩大到1万多亿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排名从第32位上升到第3位。利用外资从无到有,连续12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到2005年9月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053亿美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超过2000亿美元;坚持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积极稳妥地开放国内市场,有效控制对外开放风险,避免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频繁发生的金融风波。“走出去”战略稳步实施,对外投资迈出新步伐,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方式更趋多元化。有学者认为,我国是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最多的国家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参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机遇之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周边国家对我出口快速增长,对我依赖不断加深,为我改善多双边经贸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我国经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发达国家更加重视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国际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方兴未艾。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机遇之二: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扩展,已由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机遇之三:跨国直接投资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也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还将积极推动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目前我国一批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开始走出国门,建立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对外投资的扩大,必将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机遇之四:技术创新和金融改革将为外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产业转移的加快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获得外部技术和提高研发能力的机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后发优势”,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金融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国内经济贸易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毕竟是一把“双刃剑”,会给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挑战之一:能源资源安全问题凸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国际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亿吨,铁矿砂进口亿吨,都占到国内消费量的40%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对国际资源的控制力却很小。我国95%以上的进口矿产品以现货贸易方式直接从国际市场购买,在国外投资开发、有控制权的份额油矿资源占进口量的比例不足5%。世界上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1%掌握在世界排名前20位的跨国公司手中,我国能源供应受国际制约较大,经常因价格变动遭受巨额损失。我国海外能源保障还存在较大的地缘政治安全风险和运输安全风险。西方国家不断散布中国能源威胁论,对我国境外资源合作与开发加强防范和干扰,我国能源保障面临日益增大的国际压力。
挑战之二: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亟需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总体上说,我国外贸仍然没有改变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增长方式,与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相比,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差距。首先,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层次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出口商品所占的比重不高。我国货物出口的55%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实现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85%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立国际品牌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次,服务贸易出口发展严重滞后。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0%,明显低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1995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持续逆差,而且逆差规模总体呈不断扩大的态势。第三,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足。由于缺乏科技创新意识,我国企业长期满足于引进和模仿,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我国虽然成为世界彩电、计算机、手机和dvd等第一生产大国,但并不拥有核心技术,仅仅是世界的“加工车间”,无法分享到更多利润。这种粗放型增长如果得不到根本性改变,我们将付出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也难以为继。
挑战之三:贸易摩擦持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在很多领域与世界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我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仅今年前9个月,我国遭遇的各类贸易摩擦涉案金额就达到91亿美元,其中美欧对我纺织品设限,涉案金额62亿美元。在涉案金额增大的同时,贸易摩擦正逐步从产品、企业等微观经济层面向我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和制度层面延伸,涉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企业用工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摩擦不时出现。中外贸易摩擦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本的原因在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自身在经济结构、体制和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容易诱发贸易摩擦。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出口迅速增加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较多的贸易摩擦。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对此,既要以“平常心”看待,又要采取有效的办法积极应对。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我们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高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协调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一旦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必然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大的破坏,给国民财富造成大的损失。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起大落,是“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把握好的重大原则。由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必须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的稳定协调增长。
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0245亿美元,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达到78%,外贸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左右,和投资的拉动作用相当。对外贸易在为我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创造外部需求的同时,也通过进口重要原材料、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弥补了国内资源和技术的不足,促进了产业升级。外贸发展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目前与对外贸易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已达8000多万人。一旦外贸发展出现大的波动,势必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要实现这个目标,我国的对外贸易必须保持必要的规模。1979年到2000年,按不变价计算,我国gdp翻了两番多,而同期进出口总额翻了四番。因此,“十一五”时期,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适度的增速。
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协调增长,需要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出发,加强外贸促进体系建设。要完善出口退税等财税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要建立和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解决企业信息不畅问题;要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提高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开展跨国经营的能力;要有针对性地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外贸经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二)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转变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建立科学的外贸发展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引导地方和企业将发展外贸的重点转移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平常心看待速度和规模,以责任心对待质量和效益。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和自有品牌。“十一五”时期,世界科技革命将继续快速发展,我国劳动力成本提高将使劳动力资源优势有所弱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要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要完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支持企业技术开发。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出口品牌发展战略,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政策支持体系,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提高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加工贸易、外商投资企业均占据了我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看,“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还要靠跨国投资带动。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发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必须更加注重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充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主导产业技术进步、参与国际间高层次水平分工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缓解能源和资源约束。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加工贸易向上下游延伸,尽快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要鼓励发展配套产业,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控制低层次加工贸易的规模,完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规范外贸经营秩序。贸易秩序混乱不利于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也减少了我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取的利益。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自律作用,引导企业合理安排进出口。今年以来,钢铁工业协会和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加强了铁矿砂进口协调,收到了良好效果。今后,要在政府指导下,借助行业组织的力量,抑制出口企业竞相压价和进口企业哄抬价格的现象,为提高外贸经营效益创造条件。
(三)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经济全球化使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组织在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影响贸易流向和利益分配。我国对外贸易要实现更大效益,必须增强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组织中的话语权,力争于我有利的国际经贸规则。
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要求我们积极参与和推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世贸组织是多边贸易体制的代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赋予其更多的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权。目前正在进行的多哈回合谈判涉及国际贸易的多个领域,其成功与否将影响未来各国的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格局。今年7月我国成功主办了大连wto小型部长会议,会议充分讨论了多哈谈判的各项核心议题。今年12月,wto将在香港召开第六次部长级会议,进一步讨论多哈回合各项议题。在多哈回合谈判中我国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压力。我们要充分利用不断增强的经贸实力,影响多边经贸规则的制定。
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要求我们稳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近年来,在多边贸易体制进展并不顺利的情况下,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各种区域贸易安排不断涌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自由贸易区谈判作为战略选择。截至今年8月,向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安排已达331个,绝大多数wto成员都参加了一个以上的自贸协定。如果我们不能顺应世界经济区域化加快发展的趋势,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近年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谈判,迄今为止,我国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达到9个,涉及27个国家和地区,进展比较顺利。今后我们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区域贸易安排,逐步构建面向全球的区域经济合作网络。
(四)追求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主张在和平环境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又在平等互利原则下与各国广泛合作;主张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谋求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追求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原则。
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要妥善处理双边经贸关系。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加强和改善大国经贸关系,努力维护和扩大与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往来,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当前双边经贸合作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持续上升,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方面要求对华采取强硬措施的声浪不断。欧盟对华反倾销势头不减,解除对华军售禁令一再推迟。中日持续“政冷”局面导致“经冷”的苗头已经出现。发展中国家对我的期望值有所升高,一些发展中国家与我的利益摩擦上升。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区别对待、有取有予的国别经贸战略。
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要妥善处理各种贸易摩擦。近年来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有所增多,与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以及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地位有关,也是我国经济贸易持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我国的国际经贸关系,也会影响经济贸易的平稳较快发展。我们既要保持“平常心”,充分认识贸易摩擦增多的必然性和长期性,又要积极妥善地加以应对。要深入研究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建立健全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应对机制,制定全面、科学、长期、有效的应对战略。今年我国先后与欧盟和美国达成了纺织品贸易协议,就是为了使对外贸易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十一五”时期,我们还会遇到贸易摩擦,这需要我们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实现与贸易伙伴的互利共赢。
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还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可以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其经济发展,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还可以实现原产地多元化,有效规避贸易摩擦。“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外汇管理等手段,支持我国企业合作开发境外资源,支持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轻工、家电等产业“走出去”。
在经济全球化整体格局下,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核心组成部分。世界贸易组织在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多边贸易的谈判以及贸易争端的解决上都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环境比较恶劣,各国经济表现相对疲软,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多层次和多种类的问题,多边贸易谈判越发困难,原定部分自由贸易区域的计划落实不理想,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框架遭遇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世界贸易组织发达成员国通过自身优势和对贸易规则的利用,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使用不同手段逃避既定义务,保护本国利益,这严重破坏了wto的精神和原则,导致多边贸易谈判的内容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世界贸易组织整体框架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而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受到很多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各国经济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贸易环境比以前更加复杂,不同国家和经济体需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贸易挑战。与此同时,新技术、新局势、新需求等都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推动了国际贸易新趋势的出现,把握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对于提高我国的外贸水平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精细化分工的结果,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对生产要素、商品、服务等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交换的过程。由于各国的政治环境、法律法规、货币制度、物流技术、语言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国际贸易非常复杂。但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经济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各国为了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具有非常强烈的需求,开拓国际市场的意愿非常强。国际贸易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通过不同国家和利益集团的角斗,形成新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跨国企业占据世界经济发展主导地位,国际贸易交易集中度呈现上升态势,国际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显著。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跨国企业生产投资持续扩大,盈利处于历史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无论是在数量还是体量上都在快速增长,这也使得全球生产、投资和商品的大流通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跨国公司在参与全球精细化分工中,在寻找新的定位,并在这个过程形成新的战略同盟,国际交易市场统一性增强,助推了世界经济市场的竞争和贸易自由化。
跨国公司垄断了国际创新技术和贸易技术的绝大部分比例,这也使得跨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由于信息互联技术和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跨国企业的经营更为便利和高效,跨国企业现阶段都对其发展战略进行调整,面对国际市场,尽力提高市场份额;对于内部管理,则利用新技术大幅提升运营能力。未来一段时间,跨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会更加凸显,话语权将会更加强大。
现阶段,跨国企业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力量,在贸易交易市场的占比不断稳步提高,交易活动也更加频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跨国企业对外投资会对国际贸易的结构形成以及贸易集中区域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跨国企业的全球性投资加大会是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重要表现。
第二,经济体之间利益冲突愈演愈烈,各经济体间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自由化面临诸多挑战。虽然世界各国经济比较低迷,但是全球国际贸易仍然保持增长态势(见表1)。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14年国际贸易增长率为%。2015年,全球经济依旧脆弱,国际贸易环境还是不够景气,但是,经济体间的贸易活动仍然频繁。自由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不可阻挡的趋势。
世界各国、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并不相同,各经济体和贸易集团间的壁垒在增多,各国对贸易利益的争夺非常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断抬头。
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经济利益,长期通过各种不公平的手段来加速对全球资源的掠夺,同时利用先发优势在wto框架下制造贸易壁垒,人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中层出不穷的贸易摩擦和冲突。贸易与劳动标准、贸易与环境保护以及汇率等问题都已列入世贸组织的谈判议程,对于国际贸易利益的争夺越来越明显。根据wto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g20集团推出的贸易限制措施,有80%左右仍然在实施,对全世界约4%的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形成影响。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损失最严重的国家,根据商务部2015年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19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于贸易利益的分配争夺正在呈现两极化的趋势。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对于贸易市场的竞争也显得非常激烈,各种经济体间的贸易利益之争相当残酷。
各国贸易保护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多边贸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多边贸易机制表现更加灵活多样,为各国贸易构建了基本架构。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基本都不违反多边贸易的约定,反而表现出对多边贸易规则的支持。这些主要体现在:各国都是在利用多边贸易机制的游戏规则来实施贸易保护;通过多边贸易协定来保护成员国的利益,排斥非成员国。
多边贸易协议是各成员国所协商签订的多边贸易规则,所以多边贸易规则的约束力比较局限,更多是依靠成员国间的信用来维持正常运作。世界经济处在稳定增长时期,各成员国都能通过贸易自由化来实现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所以积极维护多边贸易协议自然不是问题。但是,当全球经济发展处在低迷时期,各成员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对于贸易保护必然会抬头,从而形成对多边贸易规则的挑战和冲击。现阶段,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仍然存在不确定,但是各国贸易措施还不会对多边贸易体制形成毁灭性冲击,另外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前景的不明朗,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将会长期挑战多边贸易体制,从而影响到国际整体贸易体系。
各国、各经济体对于贸易市场的争夺已经非常白热化,而贸易保护主义给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
第三,绿色贸易异军突起,国际贸易被赋予绿色概念,绿色贸易潮流势不可逆。伴随环境日益的恶化,全世界对于保护环境的共识愈加认同,“绿色”成为环境保护的主题。各国对于环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重视,而各国消费者对于保护环境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绿色消费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新消费趋势,绿色贸易则由此产生。经过近年的发展,绿色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上升。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于环保的理念认识更加深入,绿色消费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在消费的时候会更加愿意选择资源绿色的产品,绿色消费成为绿色贸易的基础。
绿色生产、绿色市场的兴起,优化了国际贸易的交易结构。从联合国数据显示,绿色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对于资源消耗严重的商品贸易则出现了下降趋势,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为环保产品的应用提供了有利保障。环保产品由于其性能和技术,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从资源密集逐步向技术、知识密集为主,而绿色商品的国际贸易日趋成为重要内容。
第四,国际贸易交易方式日趋多元化,网络贸易发展迅猛,国际贸易效益显著提高。伴随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逐步多元化,依靠网络完成的贸易正在高速崛起。网络贸易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不同地区和经济体所进行的贸易和商务活动。国际贸易所需要的所有环节,包括交易的前期沟通、合同签订、商品或者资金的交割、物流环节以及售后服务等都依靠网络平台来完成。而目前网络贸易商品还主要集中在无形产品,比如咨询服务、金融服务等,实物贸易则主要是前期沟通咨询、合同签订以及资金的流通等环节在互联网上完成,实际的货物物流等还是需要传统渠道。网络贸易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各经济体的重视,都出台了或多或少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网络贸易的发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网络贸易发展的增长比率非常快速,网络贸易能够有效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益。
1、贸易自由化日趋加深。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在贸易过程中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壁垒现象层出不穷。不过从整体来看,国际贸易发展趋势良好,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国际贸易总额呈递增趋势,虽然2018年国际环境较为波动,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并影响到国际贸易环境,但总体而言,国际贸易量并未缩减。相反,贸易自由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作用益凸显。因此,在未来国际贸易中,贸易自由化程度会不断加深,自由化水平会进一步提升,对于我国而言,也需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力度,通过深化改革来提升我国的贸易水平。
2、贸易产品向高端领域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各国在国际贸易中逐渐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此来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这也使得国际贸易中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中高端产品贸易数量急剧增长,具体表现:首先,从产品类型来看,高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数量大幅增长,技术类产品所创造的价值也要比传统产品价值高;其次,从产品结构来看,农副产品的比例在整体贸易中的比例逐渐缩小,科技产品交易比例大幅提升,同时,第二三产业方面产品贸易数量快速上升,远远超过农业产品的贸易总额。中高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占据主流趋势,这也说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全球经济呈现飞速发展。
3、国际贸易主体以跨国集团为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逐渐向海外拓展,以利用海外优势资源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获取更大利益。尤其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随着企业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演变为集团企业,同时,集团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当中,并在国际贸易中成为贸易主体。跨国集团的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了重要保障,也实现了贸易结构的优化,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跨国公司利用自身优势,将优势资源掌控在手中,并利用国际贸易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更好的流通;其次,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贸易实力逐渐体现在跨国企业数量以及质量方面。从现有国际贸易状况来看,一国拥有跨国企业的数量以及质量决定着该国在全球经济背景下的经济实力和贸易状况;再次,在国际贸易当中,行业内部贸易成为新特色,尤其是零部件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总量不断提升。对于我国而言,目前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二产业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总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加工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接近二分之一。
4、贸易摩擦加剧,贸易壁垒不断。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际贸易日趋激烈。各国贸易量在不断提升的同时,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尤其是在全球市场自由化模式下,部分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通过贸易壁垒对他国进行打压。这也导致国际贸易当中贸易摩擦数量日益剧增,甚至对国际贸易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尤其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由于美国的`不合理贸易要求,造成中美关系恶化,也影响了国际贸易环境。
5、网络贸易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趋势。
目前,人类已经进入到电子商务时代,网络贸易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网络贸易不仅提高了贸易效率,而且降低了贸易成本,同时,网络贸易不受空间限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渠道和贸易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让国际贸易总额在近年来得到大幅提升,其中,2016年国际贸易中通过电商完成的交易额接近20000亿美元,是十年前的五倍。此外,根据2018年公布的全球电商贸易数据显示,电商贸易总额突破3万亿元,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化的普及,电商贸易水平将进一步提升,电商贸易也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趋势。
1、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力度。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想要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水平,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就必须要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力度。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全球化,需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以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我国而言,在国际贸易当中,必须要扩大开放力度,这样才能有效融入世界贸易之中。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当中,贸易影响因素较多,对此,必须要通过扩大开放力度来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往来。在深化国际贸易合作过程中,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整合市场资源,同时,发挥大国外交的自主能动性,积极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加强深层次交流合作,实现贸易利益的一致化。此外,国际关系决定着一国在贸易中的水平,所以,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必须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构建良好贸易关系。
2、注重科技创新,发展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重要的生产力,也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在国际贸易中,科技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必须注重科技创新。首先,从经济体制着手,健全完善科技体制,通过科技体制的完善来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加大科技方面投入力度,不仅要加强基础方面的投入力度,更要加强人才方面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方面,要构建创新实验基地,优化实验条件,加大创新资金投入力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在2018年达到了2万亿元,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11%,尽管增幅相对较大,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再次,对科技投资结构进行调整。科技投资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最终成果,从目前科技投资资金的来源来看,我国科技资金中有二分之一属于企业自筹资金,有20%的资金来源于政府补助,剩余资金主要以市场资金为主。在科技发展当中,必须要通过政策、措施来引导资金对科技项目进行合理化投资;最后,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树立人才创新意识,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3、积极构建新的国际贸易机制,消除贸易壁垒。
随着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水平不断提升,但是面临的贸易摩擦以及贸易壁垒日益加剧,严重影响到了国际贸易的稳定性,制约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发展,所以,在国际贸易当中,必须要积极构建新的贸易机制,消除贸易壁垒。我国作为大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当中,同时,勇于担当大国责任,树立大国形象,努力营造新的国际格局。首先,提升自我实力,继续发挥世界第二经济主体的贸易作用,并积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其次,坚持“和平”发展策略,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推动新国际准则的构建,不断消除贸易壁垒,避免贸易摩擦。
4、加快全球贸易网络化建设,提升国际贸易效率。
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开始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家通过政策、制度推进网络化推进。在科技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电子商务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这让我国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进入到电商时代,并催生了一大批跨国电商企业。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电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其优势是相对突出的。首先,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务交易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并催生了许多新生行业,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我国行业实现了升级优化,为电子商务的跨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电子商务为我国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拉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同时,电子商务交易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也让我国商品在国际交易中更具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密切,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能够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发展,更好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全球化能够提高国际贸易效率,降低国际贸易成本。对于我国而言,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自身立场,把握自身优势,同时,要根据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足制定优化措施。此外,在国际贸易中要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努力构建新的国际贸易机制,为经济全球化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只有如此,才能在提升自身综合国力的同时,增强国际认同度,获得其他国家认可,才能在国际贸易中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主要特点【第十篇】
一、2002年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消费品市场总体保持稳定增长,增速有所回落2002年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886亿元,比上年增长%,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从全年各月的增长趋势来看,增速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其中在2、5和10月份分别形成三个增长波峰(如图1)。
图1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2年1~11期。
2002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继续高于gdp增长,增速差距为个百分点,与上年增速差距个百分点相比,减少了2个百分点。据测算,2002年国内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比上年回落约5个百分点。
(二)消费品市场价格继续保持低位运行格局。
从2001年11月开始,特别是进入2002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又表现出新一轮下降过程,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13个月负增长。2002年1~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累计下降%,其中4月份下降幅度达%,为1999年9月以来最大降幅(1999年8月为?%)。对消费品市场运行影响较大的商品零售价格,2002年1~11月份的下降幅度为%,比上年增加了个百分点。在商品零售价格的14类价格中,除中西药品、书报杂志、燃料3类商品价格比上年略有上涨外,其他11类商品价格都呈下降趋势,其中日用品、家用电器、首饰和食品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21%、6%、%和%。
(三)供过于求的总格局仍在持续发展。
据国家经贸委对国内600多种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跟踪分析,2002年上半年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商品比重达到%,比2001年上半年上升个百分点,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比重由2001年下半年的17%下降到目前的12%。与1999年上半年的情况相比,2002年上半年供过于求的比重上升了个百分点,而供求平衡的比重则下降了个百分点。可见,自1999年以来,我国经济中供过于求的结构矛盾一直在持续发展,且目前已经达到了比较尖锐的程度。
(四)消费品市场发展仍然存在结构差异。
首先,城乡市场之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缓和。2002年城市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全年实现零售总额为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增速比上年低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市场运行比较平稳,发展速度始终徘徊在6~7%的区间内,全年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增速比上年低个百分点;城乡市场发展差距为个百分点,比上年缩小了个百分点,对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和%。
其次,消费品市场行业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行业结构来看,2002年1~10月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和其他行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和%,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的增长对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和%。上述数据表明,消费品市场零售额的不同行业发展速度相差接近13个百分点,发展差距比上年扩大2个百分点。
(五)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领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进入2002年以来,伴随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新消费热点和领域继续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消费品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第一,假日消费仍是带动消费品市场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2002年围绕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等长假期的假日消费活动日趋活跃和成熟,三个节假日所在月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了%、%和%(见图1),成为2002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三个黄金时段。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