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资产管理(实用2篇)
【导言】此例“有效资产管理(实用2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有效资产管理1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对接;策略
1引言
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各界对行政单位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必须在改革中谋发展,为社会做好公共服务,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趋势下,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只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在财政改革中获得强有力的支持,提高行政单位的发展活力。国有资产的类型及数量较多,因此,为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未能与预算管理形成有效配合,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较少,容易造成较大的风险问题,限制了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为此,应该结合行政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找到二者对接过程中的阻碍性问题并予以解决,构建切实有效的对接机制,以满足国有资产配置及管理的要求,促进行政单位的健康发展。
2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对接的意义
公共财政改革工作的实施,可以创造更好的财政环境,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行政单位作为国家重要的机关单位,其国有资产数量在逐步增长,如何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提高资产利用率,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及社会价值,成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对接,可以为建设节约型政府提供可靠保障[1]。在预算管理的基础上,行政单位能够编制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预算方案与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实现精细化管理,真正提高财政工作水平。无论是在资产购置还是运维环节,财政支出越来越大,行政单位应该以实物费用定额为标准对各个关键节点实施控制,避免出现超预算的情况,解决过往工作体系下的资源浪费问题。二者的有效对接,可以促进行政单位资金利用率的提升,以更少的投入获取更高的价值,消除各个部门之间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使行政成本得到全面控制。其次,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对接,有利于增强公共财政改革的动力。在过往的改革工作中,对于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在资产配置和管理中存在混乱问题,不利于资金利用率的提升。随着预算管理体系的融合,可以解决改革不到位的情况,综合考量资产和资金的实际情况并制定科学决策,在改革进程中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3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对接存在的问题
认知程度较低
制度体系缺失
行政单位在发展中必须严格遵循相关制度要求,这是保障管理规范性及合法性的关键。然而,在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中的制度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具体工作的推进。部分行政单位没有从法律层面出发对当前制度实施优化与调整,导致在执行过程中遇到较大阻力,没有针对国有资产配置和处置、预算方案编制与执行等过程采取精细化管控措施[2]。部分制度存在滞后性问题,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行政单位的工作特点,特别是在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中的责任不够明确,限制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交流。
重预算、轻资产
部分行政单位对预算管理工作的关注度较高,但是忽视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行政单位在实践工作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单位中资产配置标准不够明确,因此,在资产数量及类型核算中面临较大阻碍,审核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难以获得可靠的审核结果。部分行政单位的顶层设计缺失,各个管理环节存在脱节的情况,管理流程较为混乱。在编制资产预算的过程中没有结合行政单位的实际情况,各项内容的精细化程度较低,难以在实践工作中有效落实和执行。
信息化建设不力
行政单位虽然逐步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但是实际成效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先进技术及设备在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中的作用,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影响了管理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对于人工操作的依赖性较强,数量统计、变动情况记录等工作的效率较低,而且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难以保障数据信息的准确性[3]。在信息技术的投入上相对不足,资产管理及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利用率不高,以资料存储和收集为主,无法满足数字化及自动化分析的要求,审批流程较为烦琐,影响了二者的高效化融合。
4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对接的策略
提高重视程度
行政单位管理人员应该从思想上提高重视程度,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对接的现实意义,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以便在未来工作中逐步提高对接成效,为本单位创造更高的效益,避免造成严重的浪费问题。在内部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明确各部门在对接工作中的责任,促进彼此的协同交流,确保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参与进来,共同构建良好的工作风气,落实精细化管理和全程化管理的要求。此外,应该制定明确的对接目标,从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入手,制定完善的对接计划和方案。近期目标以3年目标为主,在该阶段主要是提高工作人员对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工作的认识,全面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从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推进对接工作;逐步解决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中的不均衡问题,防止在对接过程中出现形式化问题;增进行政单位与财政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加快对接工作机制的创新与优化[4]。中期目标以5~10年目标为主,在该阶段主要是提高工作机制的运行成效,确保各项规定及管理措施得到落实;在预算体系中明确新增国有资产配置预算情况,运用各类报表为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支持。长期目标以10年以上目标为主,除了要对二者的管理方法和体制实施创新,还应该构建专业化的组织机构,增进行政单位和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的交流,从而达到集约化和法治化管理的目的。
优化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是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关键性工作,行政单位应该在全面了解本单位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配置标准,解决过往工作中的盲目性问题,降低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的难度。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在明确通用类资产配置标准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工作范围,以落实精细化管理要求。同时,为积累更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在相关部门开展试点工作,掌握实物费用定额制度的编制方法,在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提高资产配置成效,避免在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中引发较大的风险。在审核单位新增资产配置预算时,除了要体现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还应该协同财务部门共同实施审核,确定合理的预算控制标准,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的情况。
健全制度体系
制度建设可以提高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工作的规范性,从而在工作中形成强大的约束力,提升二者的融合度。行政单位应该构建更加完善的组织机构,通过顶层设计的方式为对接工作提供指导,增进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预算管理部门的密切合作,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的情况。在资产配置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确定不同部门的职责并做好明确分工,提高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的可行性。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对当前制度体系实施全面细化,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避免在实践工作中出现形式化的问题[5]。国有资产配置标准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同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加以调整,包括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房屋、车辆等,并且确保各项标准的明确性并实施核定,为资产配置提供可靠依据。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不仅能够更加清晰地获取相关资产信息,而且有助于本单位自觉接受监督,防止在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中出不合规问题,为廉政建设创造可靠条件,推动行政单位健康发展。以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为依托,可以明确国有资产的具体存量情况并对未来变化趋势加以评估,及时采取有效的预算管理措施,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及资金利用率。以权责发生制为依托,对当前会计核算制度实施优化,帮助管理人员获取更加精确和真实的会计信息,评估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加强绩效评价
为达到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工作的预期目标,应该加快绩效评价机制的建设和实施,对于对接实施情况采取科学的评价措施,以明确其中的问题及原因,提高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首先,明确绩效评价制度的相关标准和具体的评价流程,确保整个评价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预算管理部门的工作情况加以总结,而且能够起到良好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使其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其次,在编制资产管理计划及预算管理方案时,应该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结果的作用,以便在决策中获得更多信息支持,保障决策的正确性[6];再次,提高绩效评价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素养,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情况对评价标准和方法加以创新,使其更具实效性,增强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最后,为确保本单位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应该引入专家组实施评价,对当前评价标准加以丰富和优化,同时,在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中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绩效评价指标应该以相关性、经济性和层次性、可比性等为基本原则,确保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反映工作情况。
引进先进技术
行政单位应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为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对接提供技术支持,确保在预算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更具针对性。行政单位要了解当前对接工作的目标及基本内容,对系统功能实施优化和拓展,满足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提高系统及相关软件的利用率,为数据采集与存储、自动化归类与分析等奠定技术保障。以数据库为依托,实现对各类国有资产信息的全面收集与整理,更加真实地反映本单位的资产状况,并根据其变动情况对数据库实施更新。督促各个部门及时上报相关信息,防止数据时效性受到影响[7]。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实现自动化分析,了解资产状况及其存在的风险,以便对预算方案加以及时调整和优化,确保财务管理和审计工作的透明性。此外,应该运用防护技术保障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防止重要信息泄露和丢失,维护本单位利益。
实施监督与审计
采取监督和审计的方式,可以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中的不规范问题。行政单位应该明确财政监督和审计、检查等工作的重要作用,提高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工作实施效果。单位应对资产配置预算的执行状况加以定期检查和分析,了解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及影响因素,只有通过相关部门的批准后,才能购置相应的资产[8]。同时,由于业务工作呈现出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预算方案执行中会出现追加预算的情况,对此,应该遵循相关规程实施申报,针对资产购置的合理性及必要性实施评估后才能开展购置工作。强化财政监督和审计工作的协同配合,严格检查预算状况并明确其中的财务风险,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如果在工作中违反相关规定,则应该及时进行查处和纠正。
5结语
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对接,可以对行政单位内部资源实施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为节约型政府建设奠定基础,推动公共财政改革进程。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和方法,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包括认知程度较低、制度体系缺失、重预算轻资产和信息化建设不力等,导致二者的对接效果不佳,限制了行政单位的转型发展。为此,应该通过提高重视程度、优化资产配置、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绩效评价、引入先进技术和实施监督与审计等途径,有效发挥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在行政单位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二者的融合度,共同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规避未来发展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黄弘。构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新格局———绍兴市“四个统筹”齐发力[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21):121-123.
2崔炜泞。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融入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齐鲁珠坛,2021(5):56-60.
3杨娟。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投资与创业,2021,32(17):166-168.
4周海民,程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融合实践[J].财务与会计,2021(16):79-80.
5谢永浩。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思考[J].财会学习,2021(13):54-55.
6文宗瑜,李森,王桦宇,等。依法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监督[J].财政监督,2021(7):38-46.
7吴丽瑶。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2):67-68.
有效资产管理2
高校资产管理必然要走法治之路,这是“依法治校”管理目标的具体要求。依法治校是根据“依法治国”战略提出来的,是法制社会对我国高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已成为高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理念。从法律意义上说,高校的管理制度是国家意志力在高校的集中体现,是维护高校正常运作的重要方面。这里的“法”要做广义解释,既包括教育规律,政府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还包括大学内部制定的规则制度等。强化资产管理,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是当前高校资产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建立合乎法律规定的高校资产管理制度并使之沿着法治化轨道运行是高校资产管理法治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充分实现依法治校目标的重要保障。
2资产管理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之所以要制定制度与规则,目的即要为组织与个体的行为提供明确的指南并能够形成其行为的预期[3].资产管理制度是资产管理活动的重要机制和载体,其设计不是行为主体随心所欲的自我意志的产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是高校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前提。从法律意义上来讲,高校资产管理制度是一种准行政行为,应该属于“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范畴,是国家意志力在高校的集中体现,是维护高校法律地位和正常运作的重要保障。因其依据法律、法规而制定,因而也可以说是法律、法规的延伸,或是将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的具体化。具体说来,高校资产管理制度的制定首先必须符合高校的法律地位和身份,制度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的程序及其效用发挥都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只有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合乎法律法规规定的资产管理制度,将学校资产的购置、管理和使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才能从制度上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效率原则
一个好的资产管理制度应该是有效率的制度,这里的效率主要是指制度运作的效率。首先制度本身应该合理、完善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由于制度设计中存在“路径依赖”现象①,因此初始制度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信息不完全、设计者的理性局限和某些无法预知的情境使得初始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漏洞,同时当其运行的环境变化后应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更新能力。其次,制度应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由于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并不必然带来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矛盾。一项资产管理制度若能对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产生激励就会使参与者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满足该制度的目标和要求,使个人的利己行为结果与给定的资产管理目标相一致。第三,在进行制度设计不能简单地照搬和移植。单纯地照搬和移植某项制度而不充分考虑学校实际只会降低制度运行的效率。虽然制度移植可以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但要与制度环境和制度系统相配套,制度安排的效率极大依赖于其他有关制度安排的协调[4].
3资产管理制度设计的具体要求
为确保资产管理制度及整个体系能够有效运行,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资产管理制度设计的内在逻辑指针法政策学②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用以指导制度设计的逻辑,即从目的到手段的思考模式,从这一角度看资产管理制度设计的过程可分为问题的形成阶段、建立对策方案阶段和问题解决阶段[5].具体说来,在确立资产管理目标并弄清现状后才能发现问题,通过查找目标与现状的差距而确认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并对预案进行探索、预测、评价和选择,最后进入方案的实施阶段。由于在确立资产管理制度目标时将会蕴含着某些矛盾和冲突,因而在进行资产管理制度设计时要穷尽各种问题存在的可能并充分考虑资产购置、管理及使用等不同环节制度之间的各种关系,针对各类问题提出解决预案并加以选择,还应尽快出台相关配套制度以使该项制度能切实发挥作用。
制度的内容要合法、合理
资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要坚持合法性与合理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学校规章制度的普适性和权威性,确保得到各类行为主体的自觉遵守和执行[6].
权利、义务、责任明确
制度本身首先要合法,能体现公平与正义,在内容上权利义务对等,责任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才会有较好的实效性“.在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公正的最基本内容是公民间在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基础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统一。”[7]首先,一个“好的”制度可以增强主体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表明,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被认为是进行任何活动的原动力[8].在资产管理制度设计时,应更多考虑如何很好地协调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即一方面通过禁止个人的某些行为使其不能损害其他人乃至整个集体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要给追求个人利益的正当行为提供一个活动空间和保护机制,使行为者的个人利益乃至整个集体的利益都可以通过个人行为得到实现。其次,制度的失灵某种程度源于责任分配的失灵。只有责任明确,制度结构中各个位置的责任者才有可能去完成整个责任体系中分解下来的应该由其承担的应尽的责任,惟有如此,才能实现整个制度目标。
在管理制度中融入伦理内涵
合理性原则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具有合理性将直接影响管理效率公平的价值取向,也将直接影响高校资产管理的效能及管理目标的实现。资产管理制度应坚持人性化服务的原则,充分尊重行为主体的权利,维护行为主体的利益。在学者们看来,制度与伦理是融为一体的,学校管理制度是会渗透伦理精神的,制度的语言描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制度的伦理化程度。如果在资产管理制度化条例中出现命令式或者强制化的语气词,如“不得”、“不准”“、严禁”、“必须”等,不仅容易给人带来一种压抑感,还很有可能引起抵触和对抗情绪,对教职员工的学习、工作状态产生负面影响。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的提高,管理活动进入了管理的现代阶段,其显著的标志是,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调动职工积极性为中心的“软性”管理[9].高校工作者的管理意识应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能局限于运用行政权力和权威话语去灌输的传统管理模式,以苛刻的制度来加强管理只会反映出管理者观念上的落后和认识上的片面。
注重程序性规定的设计
法学观点认为,程序性正义是立法程序的首要价值和核心价值。高校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合法、合理,关键要看其是否建立了比较严谨的程序性规定,包括制度的立、改、废程序和制度的执行程序。通过严谨的制定程序和科学的执行程序可从根本上保证资产管理制度的实质公正和制度的权威性,可兼顾对教职工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的保护。
制定程序要严谨
首先,制定制度前要进行必要的调研。在确定资产管理制度的目标后需要大量的实践作为基础,通过调研才能准确掌握资产管理过程中的物、帐等基础数据材料,才能为制度制定提供详实具体的参考数据。那种通过互相借鉴,“闭门造车”而制定的制度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不高。其次,需要进行必要的沟通。资产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要充分尊重并体现各个群体的利益,从起草到颁布都应该建立充分的沟通渠道,集思广益,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赢得他们对学校管理制度的认可和遵守,从而降低制度执行的成本。第三,需要专业的法律审查。那些关乎学校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等的管理制度是否合乎法律的要求,需要由专门机构、人员负责审查。这对资产管理制度效力的发挥,最大限度维护各个主体的合法利益有着重要意义。
执行程序要科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上面的2篇有效资产管理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有效资产管理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