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教育经济论文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42416

【导言】此例“教育经济论文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育经济论文【第一篇】

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16个核心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将样本期设定为2002-2013年,相关变量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如下:

(一)内生变量。

一是环境污染程度(epd)。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利用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以及工业废气中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烟(粉)尘排放量等5类环境污染排放指标构建环境污染综合衡量指标。参考Ma等的方法,采用熵值法计算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二是经济集聚程度(agd)。经济集聚反映的是经济活动在单位空间内的集中程度,传统的集聚指标有Herfindahl指数、Gini指数和地理集中度指数等,但这些指标未考虑较小地理单元面积的差异所产生的空间偏倚。单位面积上承载的经济活动量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集聚的良好指标,因而本文采用单位面积的非农产出来测度经济集聚。

(二)控制变量。

为了尽量减少因其他变量遗漏造成的估计结果的偏差,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增加了影响环境污染和经济集聚程度的其他控制变量,主要有:①劳动生产率(pro)。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生产的集中和促进经济集聚,同时在生产和环保技术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污染也越多。本文采用人均非农产出来测度。②对外开放度(open)。采用人民币表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来测度。③环境规制(regul)。采用人均工业环境污染治理完成额来测度。环境规制会抑制企业的排污行为,同时过高的环境规制会影响企业的选址,从而影响经济集聚。④产业结构(lis)。采用各地区第二产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测度。⑤经济发展水平(rgdp)。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测度。⑥人口规模(pop)。人口的扩张和集中是导致经济集聚的原因之一,采用各市常住人口数量测度。⑦交通便利度(tran)。采用人均道路面积测度。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区域对外经济交流和要素的流通,吸引更多的投资,提高经济集聚水平。本文所选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产出指标均根据GDP平减指数调整为2002年不变价格。为了减少异方差和偏误,在实证分析之前,对所有变量均进行了自然对数处理。计量分析均采用EViews7.0软件进行。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一般而言,用不平稳的数据进行回归往往会出现“伪回归”现象,因此在回归之前须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分别采用LLC检验法和Fisher-ADF检验法进行面板数据的同质单位根和异质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中除了环境污染指标(epd)为平稳序列之外,其他变量均接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为非平稳序列。对这些非平稳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各检验值均拒绝了原假设,表明这些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体现出了一定的平稳性。

(二)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虽然非平稳变量经过一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但是还需对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本文分别采用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进行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其中Pedroni检验选取Panel-PP统计量和Group-ADF统计量。结果显示,各统计量均显著拒绝了“无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即各模型中的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因此,可对原值方程进行回归分析。

(三)联立方程实证结果与分析

由联立方程模型的工具变量个数大于其内生解释变量个数可以看出,联立方程(2)和(3)均为过度识别。为了提高估计结果的有效性,本文采用系统估计法中的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对方程进行整体估计。其显著优点是既考虑了内生变量的潜在相关性,同时还考虑了各方程随机误差项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

1.环境污染方程估计结果分析。

经济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经济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污染排放强度的增加,经济集聚每增长1%,污染排放就增长0.626%。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依赖于工业化的推动,大量工业集中于城市,当经济活动密度较高时,必然伴随着产出规模的扩张和能源消耗的增加,产生更多的污染,从而影响环境质量。劳动生产率对环境污染的估计系数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强了污染排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劳动、资本、技术和环境等投入要素组合的优化,其对环境要素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相对减缓了污染排放。但是劳动生产率伴随着产出规模扩大而引起的污染排放增加却大于要素替代对污染的节约。污染排放的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污染排放强度与周边地区的污染排放密切相关。对外开放度和环境规制的估计系数均为负且显著,表明对外开放和环境规制整体上改善了长三角城市的环境。大量的FDI和国际产业向长三角转移,外企的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相对较高,在环保标准上更倾向于执行来源国的标准,加上近年来长三角城市对环境保护重视度增加,环境治理投入不断增加,因而整体上改善了长三角城市的环境状况。产业结构的估计系数为正且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产业结构中工业份额比重越大,污染排放强度就越大,因此上海等地为了治理污染将大量污染产业外迁或者淘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平方项的估计系数在5%的统计水平下分别为正和负,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符合EKC假说,呈现出倒“U”型关系,即经济发展初期,污染排放强度随人均GDP增长而增加,当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后,污染排放强度就随人均GDP增长反而下降。随着长三角各城市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充裕的财政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均是形成拐点的重要原因。

2.经济集聚方程估计结果分析。

经济集聚方程中的环境污染强度和环境规制估计系数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为负,表明环境污染和环境规制对经济集聚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环境作为一种要素投入,企业需要为此付出成本,为改善环境质量,政府不断提高企业的排污费用或者提高环保标准,那些污染费用占总成本较高的企业会由于污染成本的增加而重新选址,从而影响经济集聚的程度。经济集聚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周围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每提高1%,本地的经济集聚水平提高幅度便为0.025%。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经济关联度较高,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梯度,中心城市上海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相互依赖程度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即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会促进经济集聚。对外开放对经济集聚的影响为正,表明大量的国外资本和产业的进入有利于形成更高的经济集聚度。人口规模、交通便利度的估计系数均为正且显著,表明人口规模越大、交通越便利,就越有利于促进经济集聚。近年来,户籍制度的松动导致大量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集聚,为城市的经济集聚创造了条件。同时,长三角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城市间的经济互动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城市的经济集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运用2003-2013年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了经济集聚与环境规制之间的交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经济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污染排放强度的增加,反过来环境污染对经济集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2)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城市的经济集聚程度与周围临近城市的经济集聚程度密切相关,城市的环境质量受到周围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

3)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产生了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环境规制的加强则有效改善了环境污染;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

4)环境规制对经济集聚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劳动生产率、对外开放度、人口规模以及交通便利度均有利于城市的经济集聚。

(二)政策建议

1.相互协调。

建立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协调组织,全面协调区域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和环保政策。由于经济活动是污染的主要来源,因而经济协同发展是污染联合治理的根本,长三角地区应形成地区经济协同为主、政策管理协同为辅的联合治污格局,制定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同行动纲领。要依托各地发展优势,做好统筹协调,促进形成各具特色、互补互助的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分工合作效应。

2.监督到位。

构建长三角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环境污染联动预警机制。各地区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不仅要关注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密度,而且要考虑到环境污染对经济集聚的负面影响。应借鉴国际经验,分阶段逐步提高环保、技术、质量、安全等各类标准等级,并建立严格的监管和执法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长三角城市经济密度与污染数据的动态关联监控平台,引入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健全资源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收益的分配制度,利用市场机制有效控制污染排放。

3.市场与政府各施其责。

教育经济论文【第二篇】

对待学困生的学习,使他们掌握同班同学一样的知识程度,我觉得引发兴趣学习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我教的这门经济管理基础课。我认为:转变一个学困生,比培养一个优等生更重要,因为现在每个家庭,基本上都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学困生的前途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希望,我们中职学校接纳的学困生如果能够让他们沉下心来动脑思考老师讲的问题,渴望学习就像饥饿的人吃面包一样,那么是能够学到知识、本领、技能的,是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会有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自己开心,全家幸福。俗话说,兴趣是第一老师。要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使它们产生学习经济管理基础这门课的兴趣。

针对学困生学习兴趣全无的普遍状况,可以采用岗位尝试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让他们产生兴趣。首先,在备课上,潜心研究、处理教材,将学生现在可以学会且能应用到以后实践的知识提炼出来,并把他归类,以模块的形式、便于操作的形式展现给学困生;然后,在教法上要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理解;最后在教具上、教学设备上采用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要学的知识和感受到易于掌握其方法,使学困生变成求知欲强烈的爱学习的学生。例如,我在讲第三章企业的人事管理第四节企业劳动争议及处理时,有些内容用PPT课件打到多媒体屏幕上,学生的听课效果就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在讲到本章企业人员的任用与考核时,涉及到员工的招聘,那么如何招到企业满意的员工呢?我讲到了招聘途径,招聘的程序,招聘的方法等,并用PPT播放,效果很理想,学生都睁大眼睛去看,仔细想问题,最后我说如果你是企业的人事行政干部,你该如何招聘呢?为了进一步打开他们的思路,我播放了几个天津卫视热播的“非你莫属”招聘节目中的精彩片段,学生很受启发。

紧接着在下一节课,我设计了一些情景,准备了一些招聘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们有的去扮演招聘经理,有的去扮演应聘人员,这样使得学生们非常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也进行了岗位技能的尝试,让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学困生变为爱学习的学生。总理曾经讲过,做中教才是真的教,学生才是真的学;说的多好啊!我们教育者作为传到授业解惑者,应该把学生学会,在社会上、在企业中能真正掌握技能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将提炼的授课内容,与视频、实际情景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融合到学生的集体上来。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者盼望的学习氛围吗?

作者:李宏刚 单位:吉林经济贸易学校

第2篇

一、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利用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和学的统一。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哈佛大学曾把学生分成6种类型:数理分析性、人际关系型、综合性型、政治活动型、最后一排型、怪杰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各有所长,各有特点。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式与他们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备课不仅要备授课内容,还要设计教学方法,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模拟实验等教学方法可以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从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教师在启发诱导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思考来发现和获取知识,达到“乐学、会学、学会”。通过教法引导学法,针对学法变换教法,真正达到师生互动。教学过程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灵魂的对视”,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用得较多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度”的把握,贯彻“需要就用”“自然和谐”的原则,而不要一味追求应用多媒体,有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启发、引导、讲授为主的理念,实现教学内容的再创作,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不能将教学变为机械地放映过程。

二、讲课语言的艺术化

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口语,它是在一般的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职业专门用语。讲课与演讲有相似之处,演讲式的讲课应该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具体有以下要点:首先,讲课要有激情。教师讲课是教师心智活动过程的真实反映,没有情感的投入,没有身心一体化的表达,教学目的就难以达到。因此,教师上课前,要完全进入讲课角色,抛弃一切杂念,酝酿出将授课内容一吐为快的情绪状态。其次,要注意逻辑性。讲求逻辑性是讲好课的根本,而逻辑性不外乎演绎法和归纳法。所谓的演绎法是指先讲述概念和基本内容,再讲述具体的应用案例及注意事项的方法;所谓的归纳法是指先列举一些案例及引导性问题,提出各种解决方案,经过比较综合,归纳出有普遍意义结论的方法。两种逻辑性方法的结合运用,相得益彰,可使授课思路清晰且有条不紊。再次,语言要清楚和富有变化。教师只有用规范的语言才能把要表达的意思讲明白。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语言抑扬顿挫和节奏快慢的变化,对重点词句可声调激昂;对容易理解的一般词句可语调低平;对需要学生做笔记的内容,可放慢速度和做一定的重复;对学生需要回味理解的内容,可做短暂的停顿;对需要发挥和讲解的内容可适当加快语言速度。最后,上课贵在“讲”字。讲课的感染力和逻辑性有使学生乐于接受和容易理解的作用。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要多讲、细讲,特别是对一些数学公式、计量模型,不能仅限于将其数学关系讲清楚,关键是要联系实际将其所反映的经济意义讲明白。对于一般的内容,学生通过看教材就能理解的,可以做简单的归纳概括或不讲。

三、形体神态的沟通

教师上课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课堂上不注意与学生沟通,不了解学生的思维进程,一厢情愿地独自讲述,必定事倍功半。作为“导演”,教师上课要注意与学生发生谐振,让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思维,步步深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通过有准备的提问和细致的观察,随时掌握学生的思维进程。当学生注意力集中,表现出轻松的神态时,教师可以继续进行新的授课内容;当学生的眼神茫然,眉头皱起,则说明学生对相关授课内容有疑问,教师应改变讲述方式,或转换思维角度予以阐明,直到学生理解为止。作为“演员”,教师要充分利用讲台空间,游刃有余地侃侃而论,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神情饱满而不紧张。教师上课既要全神贯注,又要保持松弛神情,力求自然洒脱,给人以可亲、可敬感觉。第二,目光有神而不放任。教师的目光与好学生的目光交流,可起到鼓励的作用;教师目光直视精力不集中的学生,可起到警醒的作用。第三,手足自然而不散漫。上课教师应该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固定手足模式。上课教师的手势要符合内容的需要,与讲课的内容相匹配。语调低平时可以是缓慢的移动,语调激昂时可以是果断的挥舞。教师上课时站立的位置可以是讲台的中央,也可以在讲台的一侧,还可以在讲台前缓步走动。有时,恰当好处地走到前排学生的面前讲述,对学生可产生亲近感的效果。总之,教师授课是一门综合艺术活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靠教师的不断创新,而教师创新的源泉不仅来源于讲课,而且也来源于讲课之前的备课环节,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学中备课环节的研究,讲求讲课艺术和形体神态的沟通,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占贞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3篇

1、基于创业教育视角的经济管理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开展前的准备

1.1学生应具备知识的准备

目前,经济管理类开设的专业有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金融、国际贸易、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各专业的许多基础课程都是相同的,都要学习经济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管理学、会计学等课程,只有专业核心课的区别较大,如会计专业开设审计学、高级会计学等,金融专业开设中央银行学、货币银行学等。虽然各专业所学知识侧重不同,但对于企业的基本知识在基础课程中已经基本涵盖,但各知识点较为分散,难以将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经济管理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开展前,可以选择开展ERP沙盘模拟实验,该实验作为学生进入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实践的“台阶性课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既可以将零散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还可以为进行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实践实现知识的铺垫。对于校内非经管类学生,虽然所学的知识千差万别,如电气自动化、土木建筑等,但每个同学对于“企业”这个名称并不陌生,这些学生可能会有创业的想法,但由于与经济管理的知识毫无接触,很快将创业的想法抛诸脑后。本实验的开设,主要是建立一种创业的意识,让学生消除创业的畏惧心理。教师在讲解“企业内部运营流程及与外部服务机构联系”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生动演示;讲解“企业如何运营”时,可以结合实际的企业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最短的时间让这些不懂“企业”的学生尽快掌握有关企业的知识,以便能较为顺利地进行下一步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实践。

1.2实验平台搭建准备

基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该实验平台的搭建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大。计算机硬件的数量和配置、实验指导教师素质和人数以及实验场地的大小,均比单一针对经管类学生的实验要求高,因此该实验平台的搭建需要二级学院与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沟通才能实现。该平台运行需要的软件分两大类:通用商业软件如用友公司推出的“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金蝶公司推出的“金蝶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整体解决方案”;专业公司开发设计的专用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一般来说,通用商业软件比专业开发的软件资金投入少,也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是高校该平台的首选。

1.3教师队伍准备

在该课程开始之前,实验指导教师除了准备必要的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提升自身的实验技能之外,对学生的引导工作颇为重要。对于经管类学生,如果经管类专业课程之后直接进入该综合实验教学,按照循序渐进的原理,教学效果会打折扣,ERP沙盘模拟课程是该综合实验教学实施前的一个不错的准备教学,可以在该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接触跨专业综合实习教学的知识。如在ERP手工沙盘模拟课程的教学开始前,让每小组的同学为自己小组成立的企业注册公司名称,然后让同学们查阅公司到工商局如何注册的资料,之后让同学们为本小组成立的公司制定一个类似企业价值观的“口号”;在进入ERP手工沙盘模拟课程教学后,本企业的CEO可以组织一场招聘会,从应聘的同学(该课程中应聘的同学均为本专业学生)中选择本企业的职员;本企业需要贷款时,要求学生学习与银行沟通的技巧,在供应环节、销售环节,掌握与供应商和客户沟通的能力;在纳税环节,熟悉税法知识,了解去税务部门缴税的流程;在ERP手工沙盘模拟课程教学结束后,不仅要求写实结,而且要求每个小组将本次经营过程制作PPT,供所有小组同学学习,然后让他们比对自己建立企业之初所提出的“口号”,学生们会有很大的收获。通过此过程后学生基本能很顺利完成跨专业综合实验。对校内非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经管类的专业知识是完全陌生的,也没有经过ERP手工沙盘模拟课程的教学,由于对该类学生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创业”,对该门课程掌握的重点在于企业的整个运营流程。安排20~30学时的理论学时,以企业核心业务为主线,将企业内部各部门与企业诸如银行、税务、工商、海关、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有机联系起来进行系统讲解,在实验平台的实践操作中,可以在经管类学生中挑选一些学生协助指导教师,帮助非经管类学生完成该平台的实训,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

2、经济管理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在创业教育推进中的开展模式

2.1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突出“专”的特色

2.1.1该实验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许多大学生毕业即面临着失业,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综合技能不高,导致面临的就业渠道狭窄。对于经管类学生而言,由于专业性质所限,理论教学仍然是主导,学生基本以听课为主,对于所学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动手操作能力较弱。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高校对于专业知识的传递、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对综合决策能力、综合执行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够,高校经管类专业也在努力迎合这种需要,发展自己的实验课程。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有依靠单专业软件的实践手段已经不能满足需要,需要更新实训内容、方式和手段。

2.1.2原有实验课程的局限性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课程目前分为课程单向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跨专业综合性实验4个层次阶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以会计学专业为例:初级会计学课程结束后会安排2周的时间进行初级会计学课程设计,视为该专业的课程单向性实验,该层次实验的安排较多;安排4周的时间进行会计综合实验课程,视为该专业的课程综合性实验;安排10周的时间进行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视为该专业的专业综合性实验;安排2周时间进行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视为该专业的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各专业不尽相同,实验所达到的层次不尽相同,实习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许多开设经济管理专业的高校将用友公司的ERP手工沙盘模拟课程作为该学科的跨专业综合性实验,该课程的资金投入较小,教学模具、实验资料以及对教师的培训均较为简单,且较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ERP手工沙盘模拟实验在具体操作中存在教师无法监控的弊端,如在采购环节的采购提前期,学生下了3个某种材料的订单,但在该材料实际入库时,因缺少现金,学生在该环节可能将订单数减少,在该实验中该种做法是违反游戏规则的,但老师根本发现不了这种情况,只能靠学生自觉遵守游戏规则。该沙盘的设计仅局限于制造业企业自身供、产、销核心业务的主线进行模拟,缺少企业与外部服务机构的联系,学生的岗位角色变化较少,指导教师对实验过程的触及程度不够,因此一些高校已经开设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受到该专业学生的欢迎。

2.1.3突出该综合实验教学“专”特点的技巧

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见图1,以生产制造企业为核心,模拟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研发、信贷等业务,在生产制造企业运行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与企业诸如银行、税务、工商、海关、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有所接触。在该课程实践中,指导教师可以把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按专业的不同分配角色。例如: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对财务较为精通,安排在生产企业的财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较为合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对进出口的流程和各种环节的单证的缮制较为熟悉,安排在海关较为合适等。在生产企业以及的管理或服务机构中,有不同的岗位,每个不同的组织机构中均有人数不等的学生,他们自己安排本组织机构人员在不同岗位进行“工作”,协调本组织机构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工作,使整个平台能够正常有序运行。通过综合实习平台,把会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金融、人力资源等不同专业的实习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学生参与了企业及相关职能部门形形色色的决策,处理了企业及相关职能部门纷繁复杂的业务,经历了企业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基本业务环节与基本业务流程。学生们既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也可以把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还可以把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科的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在就业和创业中充分体现经济管理类人才“专”的特点。

针对校内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突出“能”的特点

校内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主要特长仍然在自己所就读的专业上,但毕竟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的“供”已经远远超出“需”,并不是社会不需要这些人才,而是他们只盯着现有的企事业单位,如果这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面临着失业。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很难想到去创业,他们认为对企业的很多知识完全陌生,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创业不沾边,引导该类学生创业,让他们有创业的想法是很重要的。非经管类学生在该平台的操作有一定难度,毕竟他们的经济管理类知识比较欠缺。在上述体系架构图中的每一个组织机构,均至少搭配1个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带领本组织机构非经管类学生完成其工作,每个小组的成员在“专业”指导下,体验企业经营的整体框架,认知和了解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及环境,树立宏观管理思维。通过完成整个实验,该类学生能较为深刻地感受商业活动,培养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协作意识,为将来的创业提供帮助。

3、创业教育视角下,经济管理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开展后的考核

3.1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采用多角度的考核方法

该平台的设计是基于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对其参加该课程实习的考核要求较高,整个实习过程均贯穿着考核。在实习开始前,每个小组对本小组成立的组织机构的规章制度、人员的安排及其岗位职责、未来的整体规划等出具书面资料,指导教师根据各小组递交的资料给出成绩。实习开始后,指导教师可以在各成立的组织机构设置“障碍”,如生产企业的某条生产线出现故障如何解决,供应商的原料在预定的时间里没有到货如何解决,出现了产品质量问题怎样应对,工商局里遇到了不懂公司注册的客户如何解决,银行的某个员工出现了挪用公款应如何解决,等等,教师可以根据现场学生的解答及本小组在该问题出具的一份详细的解决方案给予分值评定。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的实习报告是不可缺少的,但每小组以其成立组织的名义共同做的工作汇报更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也是其他小组学习的极好方法,教师在这一环节也应给出分值。将各考核点按照一定比例加权平均即可得出最后的考核结果。

3.2针对校内非经管类专业学生,采用全过程体验的考核方法

由于该平台的设计主要针对经济管理类学生,但基于创业教育的目的,该平台是不错的选择。针对非经管类学生而言,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掌握整个经管类学科体系是很困难的,如果仅由该类学生完成该实验,实验进行的困难程度、顺利程度都能预期。这样,不仅会严重挫伤学生进行实习的积极性,而且整个教学很难进行下去。对该类学生进行引导,让其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极其重要,因而每个独立小组安排“专业”的经管类学生很必要。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容易,在短时间接触该课程后进入实习,非经管类学生遇到的问题会很多,有时碍于面子而不去问老师,如果有本组织的“专业领导”,他们的问题会及时得到解答,也不会打击本小组学生“经营好本组织”的自信心。另一方面经管类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也是再次学习的过程,在本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在专业类学生实习中没有遇到的新问题,指导教师可以建议他查资料,如果还是解决不了就可以告诉他正确的做法。

4、结语

综上上述,非经管专业学生能够带着兴趣及探索完成该实验是最好的教学效果,以下的方法基本可以反映出来。教师在课前可以布置该类学生对每天的实习情况写实习日记,记录每天的实习内容、实习困惑及如何解决等。实习结束后,每小组抽查1至2个学生将自己的实习体会向本次实习的所有同学做汇报。学生是否认真完成该次实习,实习日记以及实习体会报告的内容能很好地反映,考核的结果也就基本明确。

作者:李文琴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系

第4篇

1、经济管理专业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我国教授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师一般是计算机专业或经济管理专业的学习背景,而且很多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高校的教学,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对于应用性很强的电子商务课程来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

2、电子商务案例教学模式运用

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能凭一己之力完全解决的,但是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仍有许多可以作为的方面。其中,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培养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准备10分钟案例

电子商务领域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大事件”发生,仅仅通过教师传递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且现在的大学生往往乐于在互联网上搜寻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与其让教师主导课堂,不如让学生参与其中成为案例的分享者。要求每次课学生准备10分钟的案例分享,让学生从案例背景、案例分析、案例影响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学生们对日常网络中出现的电子商务现象保持了一定的关注度,如分析小米手机的网络营销方法、加多宝更名后的营销策略、优酷土豆合并的原因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学生分角色演绎案例

学生通常都是从自身出发来分析案例中的问题,不能站在客户、公司的角度去分析。为此,有意识地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训练思维,加强团队合作,通过思想碰撞,一起总结知识点,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网站设计这一章时,先引导学生们探讨什么样的网站是好网站这一问题,学生一般会从用户的角度进行分析,但为了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网站设计的效果,让学生们分角色扮演,一是公司的管理者提出网站的要求,二是网站制作团队的总体把握,三是用户角度的体验感受。给出一定的时间充分讨论后,让学生们模仿现实的情况来演绎这一案例情况,在表演中往往出现新的问题、新的思路,而且学生们参与度非常高,有时严谨有时幽默,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尤其在面对一些案例中的冲突时,学生们往往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头脑风暴,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乐在其中。最后,教师对整个案例的角色扮演进行总结分析。

团队合作参与比赛

按每组3~5人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完成案例分析,并由小组的成员进行介绍和答辩,最后教师给予一定的点评。这种方法能够考察学生们的综合能力,现实运用也较多,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小组成员不能过多,3~5人为宜,否则容易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小组的案例介绍和答辩最好由两个学生上台共同完成,一个学生往往不能把小组的观点全面陈述出来;教师在讨论环节和答辩环节要注意控制整个过程,防止陈述过于细节化和冗余化,不能出现偏离主题、学生情绪过于激动等现象。

设计主题,开展课堂辩论

由教师讲授理论时,学生们往往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教师的观点就是学生的观点,最新的理论就是最正确的理论,缺少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如在讲授网络营销的优势,讨论网络营销会不会取代传统营销方式时,如果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往往是记下笔记,不加思考。这时,可以让学生们全面地分析问题,将学生们分成正反两方,一方强调网络营销的优势,一方强调传统营销的优势,就这一问题开展讨论。通过两方的激辩,教师将正反方主要观点写在黑板上,最后加以总结,认为网络营销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营销,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网络营销不是万能的。

3、总结

教育与经济论文范文【第三篇】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目标定位的现象学批判

教育的普遍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以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思考、有能力、有道德的现代城镇居民为根本出发点,推动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城镇化,促进城镇化由物质层面走向精神层面。基于现象学的观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核心的要素是培养学生真正的智慧。智慧既不是指学生记住的书本知识,也不是指学生经过训练掌握的基本技能,最重要的在于指导学生如何思考,通过“思”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4]。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当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明显偏离了合作的原有轨道而更多地指向功利的目的。职业院校推行校企合作模式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关注地方政府需求与市场需求,旨在通过合作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畅销“产品”,促进学生的就业。职业院校的培养目的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导致学校“育人”功能的缺失。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其合作目的在于利用学校的免费劳动力获得利润。在校企合作中,学生不是作为一个学生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有利用价值的工人存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在其实际合作过程中没有以培养学生的“智慧”为根本目的,目标定位的偏颇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知识的容纳器。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不作为”的现象学批判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既能促进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提升、培养优秀的城市建设人才,又能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各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呈现出一幅蓬勃发展的景象。现象学提倡“面向事情本身”,要求人们抛弃先入为主的观念,直接面对思考对象本身。在胡塞尔看来,人们在认识对象之时,容易受原有观念与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无法真正地认识对象,应采取悬置的方法而直达事情本身[5]。从现象学的视角审视当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事实,二者之间的联动有名无实,契约保障如同虚无。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仍停留在表层的互动合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趋同。职业教育肩负着“育人”与“服务经济”的双重任务,与普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职业院校的最初发展是以普通教育办学模式为蓝图的,一直受其办学模式的影响,不能完全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就业方式的转变与行业的发展需要。二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匹配度不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对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与规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然而职业教育的滞后性与前瞻性不足导致其无法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三是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过程中,行业、企业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参与度不高。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项目也多由职业院校进行策划,两者虽然订立契约保障,但多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际作用。

(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间文化生成的现象学批判

从胡塞尔现象学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作为两个不同的主体,各自有着独特的特征、行为态度、价值观念以及思考与组织生活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彼此分隔、相互对立的两个不同的世界。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从陌生世界转向交互世界,推进两者之间共同文化的生成是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支撑。胡塞尔认为分享同一个文化世界的人可以看做是家庭同志的关系,他们一起成为文化的建构者,分享同一个世界,养成共同的信仰与习惯[6]。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共同文化的生成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前提条件。当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处于一种“阈限”的关系,两者之间的互动由于短期利益的驱使,导致文化间的差异,使得学生成为学校里的陌生人、企业中的旁观者。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过分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适应能力、价值观、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学生以学徒身份进入企业,难以融入企业文化,感觉自身处于“局外人”的尴尬境地,缺乏归属感。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间的合作缺乏共同文化世界的建构,两者间共同文化的缺失造成学生难以真正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场所的过渡,不能真正践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从而不能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

二、利益博弈: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不作为”的原因

(一)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博弈分析

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建立基于双方各自“利益”的驱动。但是,由于企业的终极目标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职业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育人和提供社会服务,二者诉求的差异导致利益的冲突。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院校要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则需要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以适应城镇化带来的挑战。学校要培养理论知识过硬、实践技能强、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其育人功能,需要企业的介入。企业发挥在“技能培训”与“需求导向”方面的优势,在合作中为职业院校提供资金、师资、设备等支持,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投资者”。另一方面,企业在与职业院校合作过程中缺乏合作的内驱力,导致“搭便车”现象严重。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不仅需要一定的成本,还承担着“为他人做嫁衣”的风险。企业认为参与校企合作自身收益较少,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效益。企业为使合作风险最小化,只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为职业院校提供帮助,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仅仅限于表层合作、虚假合作。

(二)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在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品质与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立足整个区域公共利益的发展。政府从社会大局出发,关注经济发展的动态与长远发展的目标,对经济转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宏观调控。为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要能够给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相应的补贴。企业作为一个以创造更多利润为宗旨的个体组织,主要关注企业自身的发展与短期内的经济效益。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除了政府给予的实习资金补贴以外,同时也希望在税收方面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税收作为衡量一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地方政府轻易不会给予企业更深层次的优惠,从而双方产生利益的冲突。此外,由于企业的短视性和逐利性,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只关注眼前利益,往往会采取以牺牲环境或者损害其他组织的行为来获取利益。新型城镇化倡导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行为违背地方政府的主导意向,与政府产生分歧与矛盾。

(三)政府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博弈分析

政府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利益博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院校作为公共部门,其发展依赖于政府的支持,希望政府能够在资金与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府则希望职业院校自身能够主动寻求发展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支持。政府与职业院校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即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职业院校寻求自主发展的积极性较低,职业院校更多地是消极等待。从职业院校的层面来看,职业院校作为公共服务机构,通过培养合格的现代城镇居民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地方政府会主动扶持职业院校的发展。但职业院校的“等待”策略阻碍着职业教育的利益最大化。第二,职业院校与政府之间还存在政府管理与自主发展的冲突。职业院校的发展依赖于政府,需要满足政府的政策要求、服从政府的管理,但同时还肩负着学生的需求与市场的需求及自主发展的要求,政府管理过度会影响职业学校的发展。

三、走向务实: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办实事”变革

(一)价值导向:坚持以生为本的职业教育与以市场为本的区域经济的结合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应从工具层面走向价值层面,坚持学生需求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价值理念。在查尔斯·泰勒看来,“工具主义理性指的是一种我们在计算最经济地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时所凭靠的合理性。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收获比率,是工具主义理性成功的度量尺度”[7]。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更多地关注市场发展需求,注重获取经济效益,导致学生内在需求与市场需求间的割裂。学生内在需求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三个具体层面。首先,关注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生存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与归宿的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的内在需求不仅仅是就业需求,学校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获得社会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次,关注市场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懂技术、会思考、有智慧的新型人才。职业院校要想真正与企业合作,必须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后,实现学生需求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职业教育在面向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企业所需的能力与知识,坚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也应给予学生必要的尊重与情感关怀,帮助学生在企业中获得归属感,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真心服务于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实践途径:构建政府、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体

政府、企业与学校作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主要参与者,构建政、企、校合作共同体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基本途径。合作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三方找准自身定位,各司其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将三股分散的力量聚集,从而形成一种“合力”。政府在合作共同体中扮演着总指挥的角色,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宏观调控者。政府基于对职业院校与市场经济的意图与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为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创造适宜环境,将所获得的信息反馈给职业院校与企业,增加双方的契合度,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提供政策支持与条件保障。企业在合作共同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企业的人才需求影响着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规格。在合作共同体中,企业应该积极参加校企合作,主动深入学校,由表面合作走向更深层次的合作。双方可以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和开展合作项目实现校企合作办学,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发挥职业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智囊团的作用。职业院校在合作共同体中起着主体作用。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主要推动者,应紧密联系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找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促进学生就业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实施保障:建立灵活有效的联动发展机制

建立灵活有效的联动发展机制是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利益分享机制、协商交往机制与监督保障机制。三大机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协商交往机制旨在找到利益共同点,共同利益是三方合作的前提;利益分享机制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强调利益的差异性;监督保障机制充当的是“无形的手”,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协商交往机制最初用于政府、工会与企业三方的劳动关系领域。将劳动关系中的协商机制移植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去,主要指政府、职业院校与企业三方的合作机制。政府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经济的发展制定政策时,通过与职业院校和企业沟通交流使其参与决策。三方通过协商找到“利益共同点”,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利益分享是一种新型的经济观,基于社会主义经济主体与经济利益的多元性,强调个体的差异性[8]。由于各相关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所做贡献的不同,所创造的利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利益分享机制打破原来浑水摸鱼的局面,坚持多劳多得的原则,根据参与主体的贡献决定其所获利益的多少。利益分享机制的建立促进了相关主体从利益冲突转向合作共生。

教育经济论文【第四篇】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反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的途径,作为一种传播工具,语言不具有商品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来往更加频繁,语言的沟通就变得非常重要。外语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可以使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通过外语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得其他人力资本,这就使得外语教育具有经济价值,所以学习外语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投入,通过学习外语来消除不同国家人们之间交流的障碍,从而获得某种需求。同时,语言也成为一种职业,通过语言传输获得回报。因此,文化服务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其发展迅速必然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就是积累人力资本的过程。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在逐步加快,国际竞争与合作越来越密切,与国际需要加强外语人才的培养,外语继续教育是加快融入国际社会的有效途径。东北作为传统重工业基地主要是依靠工业拉动经济发展,随着近年来经济转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迫切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服务产业是经济建设的灵魂,而外语是东北经济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介质,在振兴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继续教育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扩建,各种教育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继续教育资源充足,社会成员可以获得高水平的师资和最新最全的教学仪器、教学方法等优势;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外语继续教育水平和质量则存在明显的差距,不少地区的外语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水平不高,学员知识需求量与教师数量的比例严重失衡,更谈不上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了。随着国际间交流合作越来越广泛,英语不可避免成为当今国际间所通用的流行性的语言。作为一门语言,学习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然而,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只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对语法词汇的掌握,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导致目前学校教育所培养出的大部分人才听不懂和表达不出完整的意思。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服务产业的英语继续教学现状,把信息技术引入外语课堂,对提高服务人员业务素质水平至关重要。

三、外语继续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对齐市区域经济建设的促进

东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东北文化在华夏文明中不是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核心,与孔孟时代所产生的精英文化不同,东北文化在农耕文明时代相对比较落后,文化主体是地方文化结合华夏文化的产物,同时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建国初,是全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东北经济增长逐步衰退,党的十六大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振兴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势必要发展文化建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学习好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才会更加迅速。外语教育服务文化服务产业是搭建文化和经济的桥梁,通过与国际接轨,利用东北特色文化吸引海外资本投入,同时将东北文化传输到海外,以文化建设为基础,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国外优秀文化引进东北区域,外语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充分了解国外文化的风俗习惯,才能吸取其文化中的优点为己所用。加大外语教育的普及也是将东北文化向外传输的重要途径,对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能够实现外语继续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增长。为促进经济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齐齐哈尔市重视文化服务产业人员的素质提高,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齐齐哈尔市商务局的数据统计:2014年,在消费市场萎缩的不利形势下,我市商务系统上下齐力,完成了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万力皮革城、国际五金建材城、居然之家等项目建成运营,北方商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出台电子商务发展意见,成立绿色食品电子商务协会。启动绿色食品推广服务中心建设。限上企业增至110户,推动消费品市场取得长足发展。务实招商,实际利用内资、外资位居全省前列。对外贸易额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值个百分点。

四、齐市区域文化服务产业发展的环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以齐齐哈尔为代表的东北区域文化服务产业发展具有很多环境优势,首先东北地广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和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文化消费上的投入大大增加,为推动文化发展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其次,东北具有先天的区域优势,与俄罗斯比邻,贸易出口量大,交通便利发达,有着良好的基础建设和经济来源,为文化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再次,东北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多元的关东文化,东北土著民族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积淀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者前来参观,大大促进文化服务产业发展。此外,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东北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东方小巴黎哈尔滨、滨城大连、鹤城齐齐哈尔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文化在推动东北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齐市服务产业发展具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齐市经济水平较低,对文化服务产业建设比较落后,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文化服务产业发展得不到有效提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与国外文化对接上缺乏外语专业人才,外语人才匮乏现象严重。另外,在外语服务上,齐市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外语教育普及率明显低于其他区域,外语服务文化市场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育模式。外语教育的不完善导致无法有效的将文化服务产业转换为经济效益,外语人才的缺乏使东北文化无法走出国门,文化对经济发展也无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诸多问题的存在也说明外语教育在服务文化服务产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改善和转变外语教育情况,将有利于将东北文化在国外的推广,促进齐市乃至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外语继续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对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文化服务产业中外语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建设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外语教育作为走出国门的必要途径,促进文化的建设势必拉动经济的发展,为提高东北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制定规范的外语服务市场体制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为外语培训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外语教育在促进文化和经济繁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相应的规范制度却没有跟上,导致外语教育市场混乱,各教育机构良莠不齐。有关机构应该彻底清查和取缔无资质教育机构,确保学习者在外语机构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完善外语服务市场的制度。

(二)组建外语专业人才队伍

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语言的表达,通过文化服务产业增加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需要专业外语人才将文化服务产业推向国外,并将国外优秀文化带回国内,通过这种彼此的相互沟通,振兴东北经济发展。因此,组建外语专业人才队伍是发挥文化服务产业的利剑,应加强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切实做好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策略,鼓励人们外语教育深造和进修,增强国际合作,为外语人才提供一个可以展现自身价值平台,为东北文化服务产业持久发展打下基础。

(三)以外语作为连接国际的纽带,扩大文化服务产业的影响范围

通过外语教育,将文化服务产业对外发展,拓展国外市场,只有与世界接轨才能更好的发展东北文化服务产业,促进东北区域的经济增长。通过外语专业人才在海外市场上宣传,增加我们的文化知名度,可以吸引更多外资的投入,使之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经济体制,对增强经济建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六、结语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74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