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农业生态论文范例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23799

【导言】此例“农业生态论文范例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态农业论文1

虽然资源优势明显,但在发展典型的同时,忻州市发展生态农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土壤肥力水平下降,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品牌产品不多、推广力度不够、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中存在掠夺性经营思想、小农业思想,条条各自为政和短期行为等难题。近年来,忻州市在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上,一直存在着以下几个大的问题:

①广阔的石质山区宜林地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到处有山地,就是少林木,而且原有的国有林、集体林也在萎缩。全市山区有宜林地×104hm2以上,但大多数是荒山秃岭及稀疏草灌植被,一直沉睡着、闲置着,基本无人问津,无人去承包、去造林。

②广阔的黄土丘陵宜林、宜果、宜牧地资源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综合开发利用,反而是农垦过度,致水土流失严重。黄土丘陵包括荒山荒沟面积也在×104hm2以上,但均以农耕为主。虽然酥梨、核桃、红枣、海红果、仁用杏等是这些生态区域的优势品种,但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农林牧综合开发治理也不普遍,只是在退耕还林项目区种植了一些新的树种。

③广阔的盆地平川宜农宜耕区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种植业大、养殖业小,大量的玉米等秸秆资源白白浪费,焚烧成灾。没做到种养结合,使纯农业村农民的收入单一,为了高产高效,便依靠大量投入化学物质,致农业污染日趋严重。

2建设绿色生态忻州应该做好的大文章

围绕生态产品,做好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的大文章

长期以来,忻州市农业自然资源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自然资源的生态性能不仅得不到恢复和提高,为了保持粮食增产,还不得不增加化肥、农药、激素的投入,导致土地污染日益严重,恶化了原有的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活动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从而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既绿化了荒沟荒坡,保持了水土,又可同时产出果、粮、畜等优质产品。忻州应打破部门分割,大力推广林草、果粮、林药、林菇,或利用各种林地及果园,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殖等一系列高效的生态农业及循环经济新模式,既能显著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又能产出绿色品牌产品。

围绕农业增效,做好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发展大文章

从2006年起,忻州市观光农业点由原来的3个发展到现在的大大小小77个,观光旅游农业收入超过13亿元。忻州市是旅游区,要借助旅游业,对当地产业转型、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做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利用蔬菜大棚基地和核桃、杏、枣、梨等干鲜果基地,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技术,建设特色精品果蔬采摘型农家庄园。建设集蔬菜产业、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学习培训农业示范基地。

围绕农民增收,做好资本发展山地生态经济大文章

在抓好集体林权经营制度改革的同时,要制定政策、出台办法,调动和鼓励农民,尤其是工商企业、社会资本进山入沟,承包山地,植树造林,发展松树、杨树用材林,山桃、山杏经济林,以及大果榛子、大果沙棘、刺梅等经济灌木,宜栽什么就栽什么,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能继承。有力促使全市广阔的山地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既绿化了山河、改善了生态,又开辟了长远增收途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的4篇农业生态论文范例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生态农业论文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农业生态学论文2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教学;实际应用

农业生态学是应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起结构、机能、生产力及其调控和管理的学科。他是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着重从客观整体上研究农业生产。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生态农业建设人才,可满足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通过《农业生态学》系统课程建设,可培养不同层次的掌握农业生态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生态农业应用人才,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包括《农业生态学》《作物生态学》《生态农业设计》3门课程。本课程教学在安徽农业大学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05年该课程为安徽农业大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2007年被为安徽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2009年被为安徽农业大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农业生态学是农学、园艺、植保、资环、桑蚕、种子、茶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生态农业设计是农学类专业的选修课,作物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是作物遗产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的研究生课程。现每年选修的人数超过300人。随着我国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全国出现“生态热”,特别是大学扩招以来,我校选修《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专业和人数越来越多,导致《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不同程度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短缺、教学手段落后、教材建设滞后、时间湔雪环节薄弱等问题。因此,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1取得成果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适应我国现代农业不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的需要,适应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农业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学生能自觉尊重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注意资源的保护,为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培养系统观点和生态环境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爱好、特长发展的需要,坚持“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实践教学,强化科研训练,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1)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针对农学等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提出了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构成和建设思路。课程组反复修订了系列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实纲,为校内外专家认同。教学手段:按照各专业的要求及学校学分制教学计划原则,修改了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以“理论教学扎实+实践环节强化+技能培养延伸”为指导的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组织思路。教师以教学大纲为基准,编写教学日历、认真备课、写讲稿,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注重将科研、生产实践最新成果、问题充实到教学中。(2)立体化教材建设。主编或参编不同层次的教材;出版不同形式的教材;出版和使用的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教材有纸质版和电子档(ppt、音频、视频、Blackboard等)两种形式。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生态农业设计、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耕作学等全部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其中农业生态学使用课程组教师参编的部级教材。课程组还研制了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生态农业设计。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耕作学等5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ppt),其中农业生态学通过Blackboard教学平台实现了网络辅助教学,部分课程教学中穿插音频、视频等教学内容。编辑不同内容的教材:主编和参编的5本教材作为相应课程的理论课教材;主编和参编的教材作为系列课程的实验实习教材;参编的和收集的与系列课程有关的书籍(共49本)可作为教学参考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1)探讨启发式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和灌输式等习惯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讨论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等。(2)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校多媒体课件研制项目,制作完成等6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并投入使用,其中农业生态学通过Blackboard教学平台实现了网络辅助教学。同时,根据农业生态学学系列课程各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课程组制作了相关挂图20多幅,收集了农业生态学案例100多种,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1)实验室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结合农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及综合实验室建设,对与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实验实习有关的实验室进行合理布局,添置先进仪器设备,新建仪器和设备,完善了实验室条件;在大杨店校教学科研示范基地建立农业生态学实习基地1个;在肥东建立“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1个;在庐江建立“农业生态学实习基地”1个;在滁州建立“草业科学专业教学实习基地”1个。(2)实验教学的改革:立项建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2个;实验指导书与实验报告书配套使用,课程结束后实验报告书交课程组保留存档;采取“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顺序,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加强学生对教师的监督。教师对学生的每次实验报告都认真批改,实验成绩的评定办法为:总成绩=实验报告成绩×50%+技能测试成绩×50%。实验课程结束,要求每位学生在实验报告书中写出对本实验课程教学及授课教师的评价。(3)实习教学的改革:通过立项建立了3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校外教学实习提供了保障。每次实习均提前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实施方案。实习考核采取现场操作、实习报告以及交流等全面考核。要求学生每人规范撰写1份实习报告(一律用A4纸打印,以便装订保存),在规定期限内,交给指导老师评分;分班级进行实习报告交流,评选优秀实习报告;将有关实习内容列入相关课程考试题。教学及管理制度建设建有完整、系统、科学、合理和规范的教学及管理制度,如“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组制度”“耕作与生态教研室青年教师培养制度”“耕作与生态教研室教学经费使用办法”“耕作与生态实验室管理人员职责”“耕作与生态教研室研究生及毕业实习生管理制度”“耕作与生态教研室公用电脑使用管理规定”以及“耕作与生态教研室毕业生论文答辩工作计划”等。建立教学文件及档案,并有专人保管。建立试卷库,规范成绩考核。课程组师资队伍在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方面均较为合理,“团结,认真,和谐,奋进”的精神较强。发表了一系列教学科研研究论文;指导了一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2创新点

该成果从农科高等院校实际出发,紧扣农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较多的创新点。概括起来,创新点有以下几点。提出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构建思路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为先导,提出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构建思路;以立体化教材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及管理制度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办法等的改革。系列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主编或参编不同层次的教材共7本,其中副主编部级教材3本,参编部级教材3本,参编省级教材1本。出版和使用不同形式的教材,包括纸质版和电子档(ppt、音频、视频、Blackboard等)2类。编辑不同内容的教材,包括理论课教材、实验实习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立项研究并实施综合性实验项目2个,立项建立校外实习基地3个。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改革实验实习教学,强化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应用和推广

该成果是安徽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学教学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在农业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具有极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可行性。理论研究成果丰富针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开展了理论研究,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第1期教学成果2001年完成(校级),2005年校级重点课程和2007年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后,进行完善、提高,应用时间为2001年9月至2008年7月。第2期教学成果2008年完成(校级),应用时间为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教学成果主要内容已分别在农学、烟草、农学(种子方向)以及种子(高职)等专业完成了3a以上的实践检验,教学效果明显,学生成绩优良率达85%,实验实习优良率达90%。2005年《农业生态学》被列为校级重点课程(2005-2006年),2006年在项目完成验收时,有关专家对本课程评价较高,等级为优秀,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2008年)。2008年6月通过验收,等级为优秀,专家组给予了很高评价,一致认为“研究工作认真、扎实,研制过程都有详细的记录,是应予肯定的特色,值得所有课建项目学习。”2009年被评为安徽省教育厅《农业生态学》精品课程项目(教高[2009]9-3-36)(2009-2014年)。学生对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满意率达90%以上,网上教学评价为优良。系列课程之一《农业生态学》已通过Blackboard教学平台实现了网络辅助学。完成了10余项校级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并撰写和发表数篇教学研究论文。应用研究取得实效2007年1月,开始实施以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的实验教学体系。对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动态调整和完善;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实施,动态跟踪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时反馈和调整。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综合测评制度。从而形成了一个制度化、良性运转的验教学质量监控的动态过程,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参与安徽农业大学每年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各类比赛,成绩可喜。本项成果的实施和应用不仅优化了我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

参考文献

[1]罗慧中。关于提高课堂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20-22.

[2]杨晓菁,顾延生,葛继稳.“普通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14-117.

[3]李正文,顾明华,袁涛。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1):14-16.

[4]王震洪,盛连喜,段昌群。生态学本科教育论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0(5):86-91.

农业生态学论文3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 精品课程 改革 建设 探讨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与农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典范,是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培养、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提出了“西部开发,生态要先行”的号召。为此,农业生态学更应该密切联系西部实际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实际,在挑战中深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学课程体系可谓势在必行。

在我国1987年起陆续设立农业生态学课程的形式下,石河子大学从1985年开设此课程,初定为选修课,经几年的努力与完善,1994年正式规定为农学专业必修的学位课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校的农业生态学学科体系已逐步发展起来,在农学、植保、资环、林学、畜牧等专业均开设了农业生态学课程,并在教学中受到学生广泛欢迎及教学部门的好评。2007年作为我校精品课程重点建设,作为一门年青的学科,农业生态学的地位、意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方面还有许多改进与完善。

1.课程改革与建设内容。近几年,农业生态学作为石河子大学精品课程的教学项目,我们围绕课程建设任务书,对农业生态学课程进行了全面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主要涉及:教学观念更新问题;农业生态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新和优化问题;教学方法、手段改革问题;教材建设问题;实践性教学内容、方法、途径改革问题;成绩考核方法、方式问题;教学实习基地陈设及教学实验室设备改造问题;教研组内教学任务配置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研究和实践。

2.课程改革与建设成效。

革新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农业生态学的课程性质。突破原来我校将农业生态学作为专业课,只限于农学开设的局限,目前将农业生态学重新定位在:突出专业基础课的地位,同时作为农业、生物等自然科学大领域范畴的重要课程,面向多个专业开设,在提高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上发挥积极作用。近几年,新开该课程的植保学、园艺学、生物学、动物科学等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比较感兴趣,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再原有农学专业基础L,依据不同专业关于生态学课程的性质、教学重点、任务的不同,对原有农业生态学课程进行调整,将生态学授课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基础内容(包括生态学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及生态意识的掌握)和应用内容(结合典型区域进行原理的应用与实践)。尤其在生态学应用上,从不同专业出发,以专题、讨论等形式讲授。加强了新设置的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完善,体现了针对性强、新颖、实用特点。

实验课的内容和形式的更新。以往生态学实验开展一直依托农学系作物栽培与耕作实验室,没有独立的实验室,更没有仪器设备的专向投入,实验开展主要以演示性实验为主,没有发挥本学科的特色,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目前除对原有内容进行更新外,增加了生态学研究新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由原有的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为主转向技能与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重。

教材建设和教学素材的收集。针对生态学涉及面广,灵活性强等特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形成了主教材,试验教材、辅助教材,更替教材等一系列教材建设,同时积极组织主编或参与编写了相关教材,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另外针对抽象的章节,收集了图片等素材百余张。

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结合多项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积极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研制了效果较好的、多套CAI课件,并建设了教学网站,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立体性、易更新性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交互性、高效性。

探讨适合生态学学科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式、参与式、案例分析、教研结合、双语教学等,将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成果逐步用于教学实践。充分利用直观性强的材料(图片、影像、动画),积极组织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目前的生态学热点问题以课程论文、讨论课、学生自讲课等形式引入教学,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加以灵活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优化和改革课程考核体系。对于有实验实习的必修课,普遍采用全程化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课程论文、实验成绩、实习成绩、结业考试成绩。避免了以一次期终考试定优劣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选修性的课程,没有实验实习,主要是采用课程论文、平时、期末的成绩来进行课程考核。

3.课程建设的创新点。近几年,针对不同专业,经过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如何通过最合适的形式使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是课程教学是否成功的又一个关键环节,为此本课程精心组织教学,尽力达到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进行了以下探索,与以往课程建设相比,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充分发挥教学与课研相结合,系统授课与专题讲解相结合。结合教师丰富的科研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每讲授完一部分基础内容,就进行一个专题的讲解或分析。这样使学生不但了解了农业生态学基本原理,也学会了如何将理论运用生产实际之中去的方法,同时也了解了目前农业生产中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使学生不但掌握本课程理论知识,同时获得了较强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统一。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业领域,对农业生产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于农业生态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一定的想法,通过课堂讨论和研究性学习过程,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创造热情,强化了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意识,变学生的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实践表明: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当老师、研究性学习及课程论文撰写等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广泛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效果与效率的统一。除传统的直观教学方式外,还广泛采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为此还收集了有关录像材料,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但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授课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教学素材和设备的不足。鉴于学生对英语的需求,即将开设双语教学。

以农业生态学为主体,进行外延发展形成特色学科群。在农学开设农业生态学课程体系基本成熟的基础上,相继在植保、园艺、资环、畜牧等专业开设生态学课程。以生态学为核心,与环境学相结合,课程组完成了生态环境科学概论、绿洲农业学、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的开设与完善。面对开课学生从农学院走向整个大学,涉及的专业电相应增加。形成了我校的特色学科群。

农业生态论文4

发展优势分析

自然优势

宁夏沿黄经济带是宁夏的主要粮油产区,也是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较长,有利于作物生长,是宁夏农业的精华之地。此外,宁夏沿黄经济区具有煤、电、水、土地等资源的综合优势,辐射周边500km、2000万人口的区位优势以及与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地区相近的人文优势和政治优势,具备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

交通与物流优势

宁夏现已拥有发达的交通和庞大的物流体系。2008年2月,银川空港物流中心建设启动;2009年1月,中卫香山机场首航;2010年5月,沿黄城市带的龙头———银川市建立了“绿色通道”;2011年上半年,银川市横跨贺兰县、兴庆区和永宁县的“物流航母”雏形凸现;2011年底,石嘴山富海公路港口物流基地等商贸物流项目加快建设,银川、永宁、惠农、平罗、中宁等多条连接滨河大道的干线道路建成通车;2011年12月,银川新火车站通车;2012年3月,银川—首尔航班首航。由此不难看出,沿黄经济带已经构建了庞大的交通与物流体系。

发展劣势分析

推广力度小,缺乏专业人才,农民生态意识浅薄

宁夏是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教育质量不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保守。首先,在农村,生态农业尚属新事物,农民对其认识肤浅,认为发展生态农业投入大,见效周期长,因而他们只考虑开发现存资源,很少考虑到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只重视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对于提倡和实施生态农业不重视。其次,没有人带头付诸实践,农业中的一些“短、平、快”技术往往受欢迎,而那些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和运用。第三,在校学习涉农专业的大学生比率低。从事涉农行业的毕业生受农业领域收入低、不稳定、资金周转效率低等因素的影响,“跳槽”频繁,专业人才大量外流。最后,培训机构未完全建立与普及,技术人员的再学习能力跟不上,致使对农民的培训、讲解与指导等相关服务能力滞后,阻碍了生态农业的推广,制约了宁夏生态农业的发展。

服务水平低,信贷能力滞后,农业发展资金匮乏

生态农业是新型现代农业,其服务水平与信贷能力应协同发展。但是,在宁夏生态农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低服务水平与滞后的信贷能力互不匹配,导致资金严重匮乏,阻碍了沿黄经济带生态农业的发展。例如,农家乐、观光旅游农业是生态农业发展历程中的“绿浪花”,它搭建起的是一、三产业的平台,其发展的初始资金至关重要,否则“农家蛋糕”只是一个构想的框架,就不会被合理分羹,也不会兴盛起来。而信贷服务尚未建立有效、完善的体系,农民就无法支付这笔庞大的资金。同时,信息服务的滞后也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有效的信息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发展机遇分析

生态移民创机遇,生态农业受支持

宁夏的生态移民工程在近几年大力发展起来,并受到了国家的好评与重视,成为生态移民的模范区。为了解决已搬迁到沿黄经济带的生态移民的生计问题,生态农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沿黄经济带被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其总目标———“三个大台阶”中也提到: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要上一个大台阶。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主题,沿黄经济带作为宁夏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力军,要抓住机遇,促进宁夏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农产品成为市场的优先选择

近些年,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与保健,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农产品作为必需消费品之一,其生态化及质量要求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呈现递增趋势。另外,国外市场上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生态农产品已成为人们的优先选择,而沿黄经济带的生态农产品已在国内外打开了市场销路。

发展威胁分析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不完善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但高新技术及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在处于西部的宁夏尚不够完善,其发展存在一定难度。

生态环境的破坏

宁夏是一个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尽管在国际低碳环境的新形势下,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之间的权重有所调整,但是重工业所带来的后遗症还是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例如石嘴山市,大力发展煤炭业后,很多耕地的土质完全恶化,农作物无法耕植,还有中卫市的铝业废水排放,银川市的几家制药企业均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与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生态农业的发展采用的是现代技术,实行的是规模化管理,走出的是产业化发展之路。在这条路上,除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外,劳动力因素也是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在沿黄经济带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与劳动力之间的巨大矛盾。随着生态农业发展领域的逐渐拓宽,劳动力严重短缺。例如永宁县的供港蔬菜基地,产出的设施蔬菜因为劳动力不足而无法及时采摘。同时,现有劳动力大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年轻劳动力数量很低。劳动力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态农业的大投入和小收入,使农民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产生偏差,认为生态农业是高风险投资,制约了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

2宁夏沿黄经济带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及对策

综上所述,现将影响沿黄经济带生态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按影响程度进行排序,构造SWOT矩阵,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相应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及对策。

战略(增长性战略)———发挥优势,再创佳绩

沿黄经济带作为宁夏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力军,目标之一就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领跑宁夏农业的特色化、有机化。因此今后的目标,要以新技术为先锋,发展新一代的设施农业。以小任果业等先进设施农业产区为示范点,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集合自然优势,实行专业人才培育,充分利用沿黄经济带的全新交通与物流优势,形成以选种、培育、种植、加工、批发、零售、包装和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性体系。以设施蔬菜和水果发展路线为参考系,增加品种多样性,加大设施园区的建设力度,扩充设施农业的覆盖面。以望远工业园区的构建为火车头,把沿黄经济带内具有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与正在发展设施农业的园区和示范园连接,逐渐形成以设施园艺产品为主的特色产业带。以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为保障,实施长期增长性战略,使设施农业特色化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将沿黄经济带的生态农业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战略(扭转性战略)———扭转劣势,狠抓机遇

加强招商引资,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宁夏充分依托政治优势、人文优势、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面向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地区,积极打造了中阿经贸论坛“一大平台”、“两大机制”、“三大基地”、“五大中心”,使宁夏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作为黄河金岸处的沿黄城市,一定要抓住机遇,以中阿经贸论坛永久会址为平台,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建立招商项目环保机制,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制,确保招商引资是促进沿黄经济带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后盾,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

恢复自然原生态,构建生态农业新模式

基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恢复自然原生态,宁夏将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区域的居民迁出,宁夏的生态移民自此拉开序幕。沿黄经济带也是生态移民输入的重要区域。迁到新地的居民,主要以建设园区、发展设施农业为主。引进新产业,探索生态农业新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而且能够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譬如吴忠市孙家滩部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等。由此可见,沿黄经济带迁入生态移民后的生态农业建设将成为重中之重。然而,由于土地数量有限,生态移民在政府的支持下,应大力发展节约型、可持续农业,集约人力与物力,构建生态农业新模式。例如以设施园艺为主,大力种植果树,引进新型苗木,进行葡萄培育、花卉栽培等;因地制宜,发展新产业,拓宽产业面,建立以生态农产品为主体的“绿色工厂”,确保移民后续产业为新移民带来美好的居住环境。

战略(多元化战略)———利用优势,走向多元

物种共生模式———稻蟹混养,覆盖沿黄多地区

宁夏的稻—蟹生态种养起步较晚,以贺兰县新民渔业科技园区为首,进行稻田养蟹,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并且形成了物种共生模式———稻蟹混养,提高了农民收入。这种模式可以继续推行并争取创新,以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与此同时,沿黄经济带资源丰富,可根据现有条件,大力开展类似于稻—蟹养殖这种模式的基础工作,示点后进行推广,例如农林立体结构生态模式。通过生态移民,进行植树造林,种植牧草,绿化荒山,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在山坡低洼处建造鱼塘,家畜的粪便可以饲养鱼类,构建“林—果—草—牧—渔—沼”的立体发展模式,从而达到多种生物共存,呈现尽善尽美的和谐农业。

合作社聚集人才,强化意识,助推生态渔业发展

合作社的建立也是开展生态农业的明智之举。通过建立合作社将劳动力与人才聚集,以培训和讲解的方式强化农民的生态意识,缓解农业生产与劳动力之间的矛盾,扩大当地就业,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统一化。贺兰县常信乡的渔业就是典范。常信乡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了合作社的规范化、制度化与统一化,集合了人力和物力,开拓了新视野,助推了常信乡实行以鱼—草养殖为主的“渔—农综合经营型”的生态渔业发展模式。另外,贺兰县的渔业资源为沿黄经济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发展鱼—草养殖的层面上,同时可发展以鱼—畜(牛、羊等)为主的“渔—牧综合经营型”和以鱼—草—畜(牛、羊等)为主的“渔—农—牧多元综合经营型”的生态渔业发展模式,领跑沿黄经济新起点。

完善信贷服务,打造“农家蛋糕”,步入“生态农庄”式休闲农业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呈现出差异化和需求多样化,人们都想寻求一种有别于城市的静谧、安逸、健康的休闲方式,例如农家乐、观光农业旅游。但是,“农家蛋糕”根据地的建设需要初始资金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才能将“农家蛋糕”这杯羹分到沿黄各区乃至整个宁夏。因此,完善的信贷服务体系就成为“农家蛋糕”发展的强有力的基石,从而具备服务与能力的均衡性,迎合农家乐与观光旅游业的新型浪潮,发展集旅游、娱乐、度假等经营为一体的“生态农庄”模式。

战略(防御性战略)———克服劣势,变向发展

沙产业与节水灌溉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18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因此,未利用地的开发就成为土地市场的一支潜力股,譬如沙产业和节水灌溉新模式。因此,在推行以劣变优的新模式下,沿黄经济区以沙产业为根基,发展节水灌溉,例如以中卫市为主的一些地区进行大规模单一品种连续耕种的工厂式、规模化的种植模式,力求创建沿黄沙漠地带的绿箱子,只有这样沙漠中才能持续出现绿洲。

“黑炭”变“绿毯”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723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