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论文【精彩4篇】
【导言】此例“会计学论文【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会计学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高职会计学;教学改革
1引言
为了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在互联网背景之下,老师与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按照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积极的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改革已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作为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学教学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老师需要对互联网背景之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有效的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及形式,保障学生在一个更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下实现个人专业能力和水平的稳定提升。
2转变教学思路
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向会直接影响后期的教学质量技术水平,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老师需要以与时俱进为主题围绕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对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和目标的分析解读来转变原有的教学思路和方向,更好的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在落实高职会计学专业教学实践之前,老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了解互联网加教育的具体含义及表现要求。其中互联网加教育主要以互联网技术与教育行业之间的融合为主题,真正的实现教育教学与互联网思维之间的有效渗透,老师需要以互联网教育思维为原则,抓住新时代背景之下高职会计学教学的新变化,新内容和新要求,真正的实现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不难发现,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老师需要明确会计学专业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思路的转变要求老师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工作,掌握会计学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大纲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及要求,真正的实现教学思路的引导作用和价值。
3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对老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想真正的采取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老师必须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明确高职会计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及内涵,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深入分析和解读来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会计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保障各专业教学的实践性,老师需要结合不同的行业发展的现实背景,抓住社会各界对会计学教学的相关要求,引导学生参与不同阶段的教学环节。首先,老师需要采取情境教学的手段及形式,结合学生在会计学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情况,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真正的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性。其次老师需要注重师生角色的互换,以学生为主要角色,让学生在情境学习的过程之中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内部分工来体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价值。最后,老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的形式,先保证学生掌握游戏规则,然后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小组的数量重新划分小组,设定针对性的小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完成不同知识点的学习,老师只需要结合学生在游戏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调节。在学生完成某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老师可以通过后期简单考核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这种策略和手段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不同的学习环节,真正的实现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在个人学习兴趣的引导之下掌握会计学的专业知识,实现个人综合实践动手能力的稳定提升。
4教学评价的改进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主体教学任务之后,老师需要结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和学习能力进行简单的评价,其中教学评价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意义重大,老师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体现教师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融合,全面的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保障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及研究来了解个人的优点和不足,老师可以在课后学习引导的过程之中主动的与学生做朋友,了解学生对个人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反馈,分析学生对个人教学质量的态度和评价,不从而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向。除了老师评价之外,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非常关键,老师可以采取以小组教学的形式和手段,通过设置小组长的形式让小组长完成组员内部的评价,另外组员也可以评价小组长的各项表现,这种学生互评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在相互合作和沟通的过程之中真正的实现扬长避短和见贤思齐,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秀做法,主动的调整个人的学习方向,掌握该专业学习的技巧和精髓。
5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之下,高职会计学教学改革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复杂,老师需要明确这一实践工作的具体内容及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更好的实现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不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和不足,构建高效课堂,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丽芳。“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纳税,2017(15):16.
[2]陆春芬。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金融经济,2017(08):193-194.
会计学论文【第二篇】
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使人通过经济现象看本质。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会计问题,可以揭示会计“面纱”背后的本质。在会计理论的发展道路上,经济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经济学与会计学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里所讲的经济学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研究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又研究具体经济制度及经济发展和运行。西方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经济制度及经济发展和运行作了系统的解释。无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它们对社会具体经济制度及经济发展和运行的分析都是研究会计学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会计学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集中体现在《资本论》中。《资本论》侧重研究基本生产关系旨在批判资本主义,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同时也阐述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邓小平的经济理论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已经走上现代市场经济的轨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难认识到,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仅是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理论,而且是市场经济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会计学的关系,直接表现为马克思的市场经济理论与会计学的关系。此处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指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邓小平的经济理论。笔者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论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本质及会计计量的内容。
(一)从商品货币理论看会计本质
商品货币理论是认识会计本质的理论基础。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交换比例叫作交换价值。当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为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又区分为现实的货币和观念的货币,观念的货币也称计算货币。以计算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观念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本质,就是用计算货币记录、确定和控制企业资本价值的运动过程。在一般意义上,资本是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价值。马克思指出:“在任何时候,在计算、记录等等时,我们都把商品转化为价值符号,把商品当作单纯交换价值固定下来,而把商品的物质和商品的一切自然属性抽掉。在纸上,在头脑中,这种形态变化是通过纯粹的抽象进行的”。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记账时要把商品转化为价值,转化为货币——商品的共同的等价形式。而会计所采用的乃是观念上的货币。会计中最基本的工作——簿记,几乎每天都离不开把商品转化为货币这个价值独立的不可捉摸的形式。作为一个会计工作者,特别是会计研究工作者,不了解商品、货币、资本之间的关系,不了解货币(包括现实的货币和观念上的货币)在企业经营循环中的重要性,往往很难作深入的会计理论分析。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或在单个资本价值运动过程中,资本分别采取不同的存在形式:在流通阶段是货币资本和商品货币;在生产阶段是生产资本。因此,从一个工厂的账簿上看,表面上只登记那些好像彼此不相干的钱和物,如材料、在产品、产成品、机器、工具和设备等。实际上,这些钱和物是资本价值在运动中的不同形式。由于它们都代表资本的价值,因而可以用观念上的货币来统一表现。马克思指出:“资本作为它的循环中的统一体,作为处在过程中的价值,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流通领域的两个阶段,首先只是以计算货币的形态,观念地存在于商品生产者或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的头脑中。”因此,在企业账簿上登记的那些资本的不同存在形式,必须理解为资本在循环中的统一体,理解为单个资本价值的运动。从资本运动的观点看,商品和货币都是资本作为价值的存在形式。区别只在于:商品是价值的特殊存在形式,而货币是价值的一般存在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必须把会计看成确定和控制资本价值运动的手段。马克思指出:“这种运动是由包含商品的定价或计价(估价)在内的簿记来确定和控制的。”所谓“确定”,是对资本价值运动进行定性和定量,并含有在账表上重现资本价值运动的意思。资本价值运动是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可是,人们却又看不见,摸不着它的全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应该说账簿并不能直接记录资本价值运动,账簿所直接记录的,是组成资本价值运动的具体经济业务。所谓“控制”,是利用会计所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的货币信息,调节、指挥并监督生产经营活动,实现预定目的。
(二)资本循环周转理论与会计计量内容
资本顺次改变自己的形式,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价值得到了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就是资本的循环。资本循环的全部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在资本的循环当中,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生产过程。资本循环的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在整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过程,只有在生产过程中才创造价值和增值价值。但是,资本的运动也不能没有流通过程。如果企业不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就不能进行生产;不出售商品,也就不能实现已经增值的价值。在生产社会化条件下,企业的生产过程是连续地、不间断地进行的。为此,企业的资本要按一定比例分成三部分,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而且每一部分资本相继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阶段。资本循环是不断进行的。资本的循环,不是当做孤立的行为,而是当做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固定资本在全部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资本的周转就越慢;流动资本在全部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资本的周转就越快。资本周转的快慢,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影响。
货币资本循环是资本循环的典型形式。从资本循环可以看出,企业经营的过程是通过垫付货币资本收回更多的货币资本,其目的是取得更多的现金净流入。在企业资本运动过程中,存在相对静止和显著变动两种形态。在资本处于显著变动时,应着重计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某个期间)全部资本流量的结果(增量),它是通过会计期间的收益和净流入来表示的。在资本处于相对静止时,应着重计算企业在某个经营时点(会计期初或期末)资本的使用状况及对资本的要求权(产权),即企业的各项资产(资产的构成和总额)以及反映资产来源的产权——负债与所有者的益,它代表企业在某个会计时点资本的存量。可见,借助资本循环,企业的经营业绩特别是现金净流入及财务状况都可以用会计加以计量。
企业资本的各个部分,既同时并存又不断更迭,或者说,既并列存在,又相继进行。并列存在,表现为资本在各个阶段以不同形式占用着(占用额是按特定的时点计算的),并执行不同的职能。相继进行,表现为资本的不同形态形成周转。周转是不同形态的资本(即资产)最后转化为货币时向下一个阶段的过渡。过渡额即周转额是按期间积累计算的。占用额与周转额之比反映周转率。在一个经营期间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利润就越多。研究经营资本周转,就是在保证再生产不间断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压缩资本的占用额(各个阶段的资产存量)和扩大资本的周转额,其手段就是加速资本周转。
二、西方经济学与西方会计学
(一)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早期会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是人们通过长期记账实践不断改进技术的结果。直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会计理论工作者还主要侧重于描述已观察到的会计实务,但未能建立一套能够从总体上解释会计实务的原则。这段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归纳法作为研究方法,因而,归纳学派所形成的理论也被称为“描述性理论”。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对会计职业与会计理论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企业所有权的分散化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了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保护投资人与债权人的利益,迫切需要形成一套公认的会计原则来约束放任自流的会计实务,规范会计行为。规范会计行为的努力有两种设想:一种是对实务中现有惯例有选择地再分类,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实践表明其规范会计行为的效果较差;另一种是提供一套理论框架,各种行为规范由理论框架中演绎出来。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批受过经济学理论和研究训练、取得过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加入到会计理论研究中来,并采用较为规范的演绎法,大大改变了会计理论研究的混乱现象。因为会计学科自身无法形成逻辑严密的概念,他们通过借鉴或引入经济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并将其予以具体化,从而提出一个较完整的会计理论框架,并期望理论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或引导作用。自从坎宁1929年在《会计中的经济学》一书中将会计与经济学相联系起来后,人们在会计学中植入了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由于收益的确定曾是20世纪中期会计学关注的中心,早期的尝试主要是回头重新引入经济学有关收益的概念,以此为依据界定会计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相应的方法。
在坎宁之后,还有佩顿、斯维尼、爱德华兹与贝尔等的著作,都涉及到“收益”的概念。他们在论证时,一般从动荡的外部经济环境出发,通过借鉴经济学的收益概念,界定了一个内容明确、界限分明且易于量化的会计“收益”概念。一般地说,他们所界定的“收益”概念,与传统的会计方法经收入实现和费用配比等所确定的收益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他们会推荐使用与历史成本法不同的会计计量方法如现行成本。爱德华兹与贝尔的著作,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爱德华兹与贝尔1961年在其所著《企业收益的理论与计量》的序言中写到,在经济学和会计学之间,尚存在无人逾越的“鸿沟”,因而,他们希望建立系统的关于收益的理论,以给予费用的收益理论应有的重视。由于这一研究尝试对现行会计实务提出改进,受会计原则自身的性质所限,这些改进意见很难被实践所采用。因此,这一思路的尝试在当时没有对会计理论研究产生根本的影响。但是,爱德华兹与贝尔在其著作中提出的“收益实现的思想”后来却成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全面收益”概念并于1997年制定“报告全面收益”准则的滥觞。
上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财务会计的重心逐步向资产负债表转移,资产转而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美国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以一个全新的演绎思路,即:将资产作为财务会计的核心概念,通过对资产的严密界定,逐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理论框架。以资产为核心概念,在思路上与从“收益”概念出发并无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是:这两种研究思路,体现了两个会计思想的转变。遗憾的是,由于FASB本身是一个准则制定机构,它在研究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公告时,会顾虑到会计原则中的任何变动都会给利益相关者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影响,因而,FASB走向了与实践妥协的道路。
(二)经济学的实证分析与实证会计研究
20世纪40~50年代经济学研究逐步走向定量化与经验化,形成了“实证经济学”,受此影响,会计研究方法在20世纪60~70年代也出现实证化的趋势,到80年代中期,已形成较完整的实证会计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前,各国会计理论研究主要以定性的文字描述为主,研究过程重视内在逻辑性,在完成了归纳或演绎之后,一般不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验证。到了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学和财务学的研究,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一方面,研究对象扩大化、广义化,从传统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财富——的研究,扩散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财务学中的有效资本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理论,为早期实证会计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经济学和财务学的主流派研究方法也已转向实证分析,这又为早期的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与模型。因此,在上世纪50年代经济学与财务学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60年代后期开始有学者把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进会计研究。
实证会计在进行会计问题研究时,运用了大量的经济学和财务学的理论为依据。瓦茨和齐默尔曼在1968年出版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中指出:“本书旨在介绍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的经验性会计文献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论。”“会计理论不仅建立在下面两个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理论上,而且是这两个理论的衍生物。这两个理论就是企业理论和政府管制理论。”在该书中,作者介绍了有效资本市场假说,以及资本资产计价模式、管制经济学和契约理论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一些主要会计杂志,如《会计评论》、《会计研究杂志》和《会计与经济学》上刊登的论文,大部分属于实证会计方面的内容。1990年所发表的“实证会计理论:十年回顾”一文,对契约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介绍过程中涉及到早期的产权理论和后来的制度经济学,其他文献所涉及到的还有信息经济学、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等。实证会计的理论源流是经济学与财务学。
三、西方经济学与中国会计学
(一)西方经济学与中国会计研究视野
西方经济学主要指现代西方经济学,它集中体现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这部著作是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混合,同时吸收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某些观点。
在萨缪尔森看来,经济学只“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解决经济组织投入产出的三个基本问题:
1.生产何种产品或劳务,生产多少;
2.采取何种技术组合投入来生产所要的产品以及资源如何分配;
3.为谁生产和分配产品。西方经济学围绕上述三个基本问题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国际经济学等各方面的阐述,都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有价值的分析。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中的产出、就业、价格(含通货膨胀)和对外经济等四大领域,从而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外贸外汇政策进行了分析。总的目的是谋求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微观经济学试图说明如何利用供给与需求工具去解释价格在短期和中期的变动,如何预测税收对于竞争价格的影响以及可变成本、不变成本、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等概念。
经济学的发展是丰富多彩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就是最近20年来演变形成的一个分支: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包括产权、经济组织和制度变迁理论,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布坎南的国家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和利用之处。
会计学主要研究如何向国家和市场传输企业经营、理财和投资等活动所引起的资源存量与流量的信息,如何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业绩。但是,一切企业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微观与宏观经济环境。一切会计研究工作者不能就会计论会计,应当通过会计数字看经济,并且密切联系经济去发挥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会计学必须着眼于经济全局,要懂得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理论;了解有关的财政、税收、货币和外汇政策,并掌握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与工具。
(二)西方经济学与中国会计研究思路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着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制度变迁,它不仅涉及到基本的制度结构,也涉及到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安排,其中包括会计制度。这其中出现了一些传统的会计学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身处改革发展中的中国会计学者从中国独特的制度变迁中合理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并与中国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解释了转轨经济时期我国面临的会计问题,从而掀起我国会计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了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上述研究成果丰富和提高了人们对会计问题的认识,这是中国会计学走向世界的资源条件。
有些学者引进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科斯定理为会计准则制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切入点。他们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会计准则是产权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种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对某些特定主体产权的保护,会计准则的基本结构是产权经济模式的自然反映,产权关系的不同规定了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会计准则与其他制度安排一样,具有约束功能和激励功能,有效的会计准则应是交易费用最低的准则。会计准则随着产权的变动而变动,会计准则的变迁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有些学者尝试着将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与会计学相融合,研究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上解读他们之间的关系,最终提出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的范式,并运用上述研究成果对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实践进行了具体分析。
有些学者根据制度经济学原理分析了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问题。他们认为,会计是一种制度安排,信誉是会计制度安排的基础,信誉危机导致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受到严重破坏。重塑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需要会计道德进步、会计法制运作和会计环境改造三者同步进行。
有些学者以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对当前的会计信息公共物品属性的观点进行了反思。通过界定“复合品”和“核心效用”两个概念,推导出会计信息产品在特定消费群内仍是私人物品,市场机制是配置会计信息资源的基本手段。但会计信息产品的质量具有难以检验性,关于会计信息产品质量的信息在企业与投资者之间分布不对称,为政府管制提供了理由。
有些学者以契约理论为基础,对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利益相关者关于企业治理结构的产权博弈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会计信息质量本身又受到了这种产权博弈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为治理结构优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提出了建议。
有些学者按照商品两重性、经济人假设、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等经济学思想,对会计师事务所诚信性质、诚信责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事务所诚信是一种特定的商品,事务所诚信的购买者与使用者的分离,影响了其内在诚信质量。因此,社会必须付出必要的成本来换取其商品的服务质量。
从1997年起,实证会计研究给中国会计学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它对中国会计学的发展意义不可低估。目前,关于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关系的研究成果很多,有些文章发表在《经济研究》杂志上,这也说明了会计学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在逐渐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一致。但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才刚刚起步,主要利用国外成熟的模型在中国市场做检验。应该看到,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及规模的扩大为实证会计研究提出了许多课题,也提供了数据上的可能,同时,中国特殊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中国特有的研究课题,如当前我国股票市场到底处于何种状况,会计信息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不同的股权结构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会产生何种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能否产生预期的效益,制定会计准则应考虑哪些因素等等。实证研究在中国目前还是方兴未艾的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四、结论
会计学论文【第三篇】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社会生产中,会计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消耗量及劳动产品的数量进行记录、计算;另一方面则要对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分析、控制和审核,以促使人们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正是因为在社会生产中人们很早就注意到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客观上就需要有一种以经济数据的记录、计算、分析、控制、审核为中心的经济管理工作。
在还没有接触会计学这门课之前,我想许多人和我一样只有感性的认识,尽管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些人已经同会计打过交道,或者已使用过会计凭证,或者阅读过会计报表。但问到我们会计是什么?我们也许会说:会计就是写写、算算。通过学习,我才发现会计并不是那么简单。“管理活动论”者认为,会计是一项具有反映和控制职能的经济管理活动。而“信息系统论”者则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从以上两个观点我们可以理解会计是一个数据处理,进而产生信息,利用这个信息达到加强经济管理,从而实现预期目标的工作或者活动。要说管理学把我们带入一个概括的宏观的世界,那么会计学就把我们带入了管理的一个微观世界,让我们感受到这些知识是在用细微的力量影响一个企业。(对会计的理解)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物质,并且他们最关心的是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物资财富,这也就让会计学产生有了充足的理由。经济世界有多大,会计学就有多大。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高科技的日新月异,并不会遗忘会计,相反会计将成为全球性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同时也必将在会计学国际协调工作中,在治理整顿全球性经济秩序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会被凸现出来。(我认为是这门学科的意义)
说到学习会计学,这绝对是一项不容马虎的过程。在我刚学习该课程的时候,以为学习它不过就是背背定义就可以了,可在之后,我发现其实不然,要想学好这门课,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严密的分析。特别在向我们介绍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的核算和财务成果的核算、资金退出企业的核算中涉及到的各个账户的适用范围是决不能只理解表面的意思,而要结合前面的知识来准确地认识每一个细节。
在学习中我发现,会计学是一个细节致命的学科,以前总是觉得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就可以了,但这样是很难达到学习要求的。因为它是一门技术很强的课程,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方法。所以对于它的学习,要按教材章节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只有弄懂了每一种方法,才能掌握方法之间的联系,才能掌握整个方法体系。对于具体业务的账务处理、账簿组织、账表结构以及有关数字的来龙去脉,都要细致地了解和掌握,不能嫌琐碎,不能烦躁,必须要踏踏实实地学。例如,我们在确定费用是管理费用还是制造费用时,一定要认清是厂部发生的,还是车间发生的。再如,只有当购入材料验收入库注明后,才能记入物资采购。而这样特别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许多内容、概念都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许多同学在学了一些内容后,就有了放弃的想法,更有甚者还产生了畏惧的心理。诚然,困难不能否认,但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加上勤奋,那样必然会赢来成功的曙光。天道酬勤嘛!
还记得在学习第一章时,总在抱怨为什么有这么多定义要记,就想应付一下了事,反正重点在后面几章,但会计学也是重理论的,它主要是阐述会计核算的原理,包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原理。因此,学习时一定要从原理的角度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例如,学习各种会计核算方法时,不能就方法论方法,要理解其理论依据;既要学会应当怎样做,又要弄懂为什么要这样做。要防止钻入具体业务处理,而忽略对其原理的学习。教材中在阐述会计核算原理和各种核算方法时多配以实例,这样使我们通过实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理,并学会运用。它还要求我们善于将总论中阐述的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与后面阐述的会计核算具体方法的运用结合起来学习,融会贯通,以求得对课程内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为学习后续的专业会计课程打好基础的目的。
死板,以前这个词我们总定义给会计,可我还要说自从学习了会计学基础后,知道活学活用才是实质。所谓活学活用,是指对课程内容不要理解过死,如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账户分类等。具体说如我们作一笔会计分录,并不是说就一成不变,而是要定期调整账户的记录,使各账户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而在调整时,要用权责发生制。当然活学活用的基础是吃透原理,因为只有弄懂了原理,才能举一反三;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以求得对课程内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了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后,我的感觉用受益匪浅这个词来概括是毫不夸张的。对于以后的学习来说,也是心里有“数”。对于会计这个专业来说,有些人总是持有怀疑的态度,认为现在学习会计学专业的人那么多,自己怎么可能在芸芸众生中有优先权呢?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虽然会计这个专业目前学的人很多,但精通的人却不多,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样的硬道理大家都应该懂得,所以在学习期间别想的太多了,把握这个学习机会才是最重要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事在人为”。我们应该努力、尽心的去做事吧!我想大家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能清楚客观的认识会计学这个学科的概貌,能看到它的发展前景。
慢慢的理解:
1、会计及会计学的含义
2、这门课的重大意义
3、自己学习的体会
如:会计学是一个细节致命的学科,要认真掌握好它的章节体系,弄懂每一个知识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严密的分析。特别在向我们介绍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的核算和财务成果的核算、资金退出企业的核算中涉及到的各个账户的适用范围是决不能只理解表面的意思,而要结合前面的知识来准确地认识每一个细节。
会计学也是重理论的,它主要是阐述会计核算的原理,包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原理。因此,学习时一定要从原理的角度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例如,学习各种会计核算方法时,不能就方法论方法,要理解其理论依据。
学习了会计学基础的相关理论后,要学会活学活用。当然活学活用的基础是吃透原理,因为只有弄懂了原理,才能举一反三,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
要学精学深,出类拔萃。
会计学论文【第四篇】
会计作为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科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会计科学,首先需要大力开展会计理论研究,没有理论指导,会计科学的发展和提高是非常困难的。
现代会计从开始形成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科学一直发展到现在,已有两百年的历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两百年虽然是短暂的一段,但是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各门科学都在各自的领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其发展速度更加迅速.在这个阶段,会计科学也有很大发展,但是同其他科学比较,这门古老的知识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应该承认,直到现在为止,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其理论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人们对会计这一客观社会现象的认识还远未进入“自由王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会计实践方面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而会计理论的发展和提高就显得更落后了.
是什么原因阻碍着会计科学的发展呢?这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初步看法是,会计科学之所以落后,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在会计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着重实务处理、轻理论研究这样一种倾向.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轻视理论就会走上不正确思维的道路,而“错误的思维一旦贯彻到底,就必然要走到和它的出发点恰恰相反的地方去。”①问题就在于长时期以来,会计科学的建设实际上走的是这样一条不正确的道路.
现代会计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资产阶级会计学者有过不少贡献,他们的成就应当得到应有的历史评价.但是正如有些文章正确指出的,资本主义时期出现的会计理论研究,主要是为会计的方法寻找根据,②而这种理论研究又是以会计学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基础上的“应用技术”这种不正确的立论出发的。这种建立在会计方程式(由数学方程式演变而来基础上认为“会计是以数学定律为中心”的数学理论,或者认为会计是用数学方法搜集经济资料的“应用技术”理论,在会计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占着支配的地位。③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这种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会计的某些特性,有其产生的客观依据.但是这种理论有其明显的缺陷,它把会计这种伴随着经济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同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完全割裂开来,从而使人们不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探讨会计科学的本质属性;同时对会计实践中不断出现的许多远远超出“数学理论”、“应用技术理论”范围的客观现象也无法作出科学的概括和说明.这种理论还有以偏概全、颠倒水质和现象关系的明显缺点,对会计职能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我们认为,会计科学之所以长期不能发展,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会计学者曾经试图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来发展现代会计科学,但是由于他们在指导思想上没有始终严格遵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则,这种有益的尝试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理论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也做过一些探讨.但是由于我们在指导思想上有时有刘断历史看问题和形而上学地看问题的倾向,讨论中贯彻“百”方针不够,再加上、“”的干扰,总的说来,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并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到现在为止,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涉及到的一些重大问题,例如会计科学的科学属性、会计科学的科学体系、会计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会计科学和邻近学科(如政治经济学、经济管理学、数学和经济统计学)的关系以及会计科学的历史沿革,等等,都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不仅如此,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许多急待探讨的新课题,诸如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会计在现代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管理现代化对会计工作的巨大影响,会计工作的变革及其发展前景,不同社会制度下会计的异同,会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会计法的建立和发展,社会簿记的建立,会计监督和审计学的研究,等等。总而言之,需要从理论上研究的老问题和新课题比比皆是.由于许多重大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说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我们的会计研究、会计教学和会计实践就不能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会计科学的发展和提高就不能不受到影响.
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二十世纪后期,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技术的改进、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以及会计实践经验的积累,特别是我国经过粉碎“”的斗争,党的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这就使我们有可能用科学的态度来重新认识会计科学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
在会计科学理论问题中,需要首先解决的是有关会计学的科学属性问题。也就是会计学有没有阶级性?会计科学是不是一门技术科学?会计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科学?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对会计的研究、教学和实践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五十年代以后,我国会计界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分歧很大,未能得出一个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符合会计工作发展规律的统一认识.
讨论中讨会计的阶级性问题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会计是经济核算的一种,而“经济核算不仅从数量上来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而且也从性质上来说明社会再生产过程.它是受历史所制约的,是有着鲜明阶级性”.会计学是一门经济科学,是一门“有系统的研究有关会计的对象、任务、方法、技术D组织的知识体系,它是具有明显阶级性的,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④在五十年代,这种说法比较普遍,但也有不少人持不同看法.
第二种意见认为会计是一种以数的量度反映经济活动中数量变化的技术方法,“会计理论在本质上是无所谓阶级性的,它只是文字和数量相结合的应用技术罢了.”⑤这种看法在公平出版的书刊中所见不多,但却是长期以来会计理论中的传统观点,影响所及,非常深刻.类似的看法还有“会计是生产力论”和“会计是经济技术论”观点。⑥
第三种意见可以概括为“两重性论”或“经济管理职能论”。即认为会计是人们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既为管理提供资料,又直接履行管理的职能,而管理是有两重性的.因比,“在阶级社会里会计不但有一定的技术性,而且还有阶级性.”⑦这是进入六十年代以前出现的一种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我们认为在当前条件下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的主客观条件是完全存在的。我们热切希望会计界同志积极参加这个关系到会计科学发展方向的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三)
我们是赞成“经济管理职能论”或“两重性论”的.我们的基本看法是:会计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基本职能一是反映(观念总结),二是监督(控制);会计为产生和发展既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系,又同生产关系的变革紧密相联系;会计学是一门职能科学,政治经济学和数学是形成这门科学的两大支柱,它和企业经营学、国民经济计划学、经济统计学、信用学以及近代新兴的经济控制论等同属一类,是经济科学这一大类中属于经营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人类进行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性,都受一定的意识所制约,而任何经济活动又都是数量和质量变化的统一.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随时掌握经济活动中量变和质变的情况,对经济过程组织必要的科学管理.会计就是基于这种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具体地论述过这个问题.马克思认为,人们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需要会计管理,生产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他指出,早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就有了专职的记帐员后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会计“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重要。”⑧他还指出不仅社会化的大生产需要会计管理,就是只身生活在孤岛上的鲁滨逊为了“精确地分配自己执行各种职能的时间”也要记帐,要在帐簿上”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使用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必需的各种活动”以及“他制造这种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⑨马克思还认为,会计管理就是人们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⑩管理的内容是对“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的积聚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公有制的确工,会计的应用范围将随之扩大,农场主和产业资本家的会计将转化为社会的会计。
我们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就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反映,也就是一种管理职能.这和他在另一处所讲的管理就是对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进行指挥、监督和调节的含义是一致的。但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实际上只讲会计反映,认为会计仅仅是消极地、机械地反映数量变化的技术方法,对会计的“控制”职能未能从理论上作出科学的说明.
据我们所知,在资产阶级学者中间,也有人认为会计不仅仅是提供数据资料的一种技术手段,而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具有管理的职能.以法国的费尧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ManagementProcessSchool),就把“会计性管理”作为管理的六大特性之一来研究的.美国的E·载尔在其所著《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把管理的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配备人员、指导、控制、创新、代表等七个方面,其中一些主要的方面如计划、指导、控制、代表等都和会计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它们的职能主要是通过会计实现的.@日本的经营学部教授、经营学博士三井口一华所写的《会计机能的发展》一文,对现代会计管理职能的变化作了比较客观的分析.他正确指出:“近代意义的会计是作为‘企业会计’而建立的’.他认为现代企业会计在其成立当初就可以说具有以对内的管理为目的的重要方面,以后随着生产方式进展到工厂机械工业时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核心股份公司的高度发展,产生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会计的机能就发展成以对企业的利害关系集团提出报告为中心了.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伴随着企业集中而出现的大规模经营,强烈要求内部活动的合理化,由此而产生的科学的管理思想对企业会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由于“所有和经营的明确的分离”和“经营者职能的确立”,作为一种与经营者职能相结合的管理会计产生了,企业会计着眼于对内管理的机能又有了新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技术革新为轴心的企业成长,促进了管理会计的更大的发展,会计的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会计机能出现了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和对内进行管理相结合的趋向
总之,无论从按论上还是从实践看,会计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因此,把会计看成只是一种应用技术,固然是不科学的,而把会计仅仅看作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也是不全面的.
(四)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时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质和两重职能,他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他还说:“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这种管理的职能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他还批评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这两种管理职能混为一谈。
我们认为,马克思讨企业管理两重性的论述也适用于会计管理。会计具有对一切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般职能,但是一旦劳动从属于资本,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职能就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也就是说,这种反映和监督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目的,体现了资本所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体现了资本家对劳动者反抗剥削所施加的压力,甚至体现了出于竞争需要维护其“商业秘密”的要求,等等.列宁说:“许多股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就跟中古时代有名的隐迹纸本一样,要先把上面写的字迹擦掉,才能发现下面的字迹,看出原稿的真实内客.”总而言之,在私有制社会里,管理权是在生产资料所有者及其人手中掌握的,它体现着所有者的意志和要求,否定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就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我们这样讲,并不是说企业管理的全部内客和所有方面都只和生产关系有联系。应当承认,企业管理的部分内容比如劳动管理、成本管理等,就既和生产关系有联系也和生产力有联系,而另外一些内容比如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等,就主要地是同生产力有联系.因此从总体上确定企业管理的双重性质和双重职能是有充分的立论依据的。列宁关于“太罗制”两重性的辩证唯物观点,即“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是我们认识会计学科学属性的一把钥匙.
(五)
最近一个时期。有些同志鉴于国外在经济管理中大量导入数学方法,加上电子计算机的广泛采用,会计管理中对诸如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生产力经济学等邻近科学研究成果的逐步利用,提出了可不可以把会计划为生产力或经济技术范畴的问题。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想法,值得深入探讨.我们的看法是。把会计同生产力一刀切开,认为它只和生产关系相联系,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会计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但是认为会计“加入了生产力的行列,而成为一种生产力因素”的看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会计既同生产力有联系,也同生产关系有联系,而在阶级社会中,决定会计性质的主要是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
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过程看,会计管理的一部分内客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即解庆人类向大自然的斗争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在前面引用的鲁滨逊孤岛算帐就是一例.现代会计中,人们计算成本,计算每件产品上材料、动力的消耗,核算的就是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关系;人们核算生产中活劳动的消耗情况,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采取各种措施,就既有生产力问题也有生产关系问题(我们不同意把以较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同样效果或者同样的劳动消耗取得更多的经济效果完全归结为生产力问题)。人们为了提高生产活动的经济效果,通过会计管理会按地组织生产力以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这对任何社会制度来说都是必要的.马克思说:”在一切社会状态下,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必然是关心的,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关心的程度不同”。会计的这一部分职能同生产力直接相联系,是生产职能的一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簿记”一节中讲过这个问题。他说:“单个商品生产者仅仅用头脑记帐……,或者仅仅在他的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载下来”,但是当生产过程的发展获得了巨大规模以后,这种职能便“不再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而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这就是说,人们进行生产活动,在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劳动产品的过程中,就包括了记帐算帐工作.例如在现代生产中,每个生产班组的工人除了操纵机器外,还要把每天的生产结果、废品数量、工时耗用情况等等记录下来,并据以及时调节各自的或整个班组的活动,这样会计就成为一个生产活动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同生产力的作用紧紧结合在一起了.当然,由于生产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复杂化以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生产职能的附带工作有一部分同生产本身脱离,形成为一种独立的职能。尽管如此,会计管理中合理地组织生产力的这一部分职能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私有制的形成,阶级的出现以及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会计管理增加了新的内客。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以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发生了分离,管理权作为所有权的体现掌握在有产者手中,劳动者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管理除了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外,还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财产权的归属问题、剩余产品的交换和分配问题、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往来以及各种债权债务问题,等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且逐步处于主导地位。这样会计的职能除了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外,还要不断地完善生产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当人类历史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会计的职能便不仅仅是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了,监督和控制奴隶劳动,尽可能多地攫取剩余产品、维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和既得利益成了另一项更为重要的职能.到了封建社会,古代会计和生产关系的联系更加密切,会计的应用范围、管理内容以至于具体方法无不体现着封建占有制经济的特点,打上了封建阶级的烙印,会计管理在维护封建贵族、大教主、大土地占有者的私有财产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甚至使专门从事会计工作职业的官吏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核心成员.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唐朝(公元618-907年),主管会计工作的官吏为产部尚书,这是唐王朝中央政权中的核心职位.被誉为现代会计奠基石的会计方程式;资产一负债一净值(或产权),则完全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产物。在这里,我们看不出这种会计方程式同生产力之间有什么联系。因比可以这样说,没有资本主义经济,也就不会有现代会计。许多资产阶级会计学者并不隐讳现代会计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直接联系,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会计书籍中就一向认为会计的任务有“供给所拥有财产、所欠负债及所投资本的记录”、”协助企业决策人员”,等等.@进入五十年代以后,则更出现了具有特定含义的所谓“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师”.有些学者把会计的作用规定为“计算过去”、“控制现在”、“规划将来”,并明确指出,这三项作用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果说人们对于会计反映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还不容易看清楚的话,那么会计监督体现生产关系的要求就非常明显了。在私有制社会里,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阶级阵线非常鲜明,进行会计监督所依据的是非标准有着强烈的阶级性。列宁曾多次指出,社会主义的核算和监督是全体劳动者共同对富人、骗子、懒汉和流氓实行的全面核算和监督,它和资本主义的核算和监督有质的区别。国因比,只要不把会计监督排斥于会计之外,或者说只要不是把反映(计算)看成是会计的唯一职能,就比较容易认识会计同生产关系之间的依存关系,对会计既有技术性又有阶级性这一科学论断也就不会有疑问了。遗憾的是,会计理论中至今还存在着“会计就是反映,反映就是记帐方法,记帐方法就是复式记帐法,复式记帐法就是借
贷记帐法”这种逻辑体系,把复式记帐法、借贷记帐法这种属于处理会计实务的具体作法看作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只要开展会计学术讨论,记帐法的问题就往往要占据中心地位.
(六)
人们对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之所以有不同认识,还来自对会计这一概念的外延理解不同.“会计”这一概念早已存在了.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即有传说把”“禹会诸侯江南”命日“会稽”,亦即“会计”。到了西周时代(公元前1066年一771年),会计的名称和职称已正式见诸干文字记载,当时的会计主要应用于官厅,管理的内容是财政收支,统计方法和会计方法结合使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会计的应用范围有所扩大,除应用于官厅外,大寺院主、大庄园主还利用会计来管理自己的财务收支活动。但总体看来,会计、统计仍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廖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现代会计出现以前,会计这个概念包括了会计、统计、计划、财务、审计、分析等这样一些含义。
如果我们从包括上述内容的外延来理解会计这个概念,认为会计有一定的阶级性可能是容易接受的。问题在于,当统计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后,进而计划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经济活动分析等相继成为独立学科之后,客观上在一些人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会计就是制单、记帐、编表、报帐等这样一些纯技术性工作了。对这些同志来说,会计有阶级性的说法确实也是难以理解的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错觉。应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化,科学门类的划分越来越细,会计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会发生变化的。但是外延的变化并不一定导致内涵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有些学科从会计科学中分离出来,#不影响会计的两重性这一特点。在会计这个概念产生之后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有二千多年人们是把它作为会计、统计、计划、审计、财务、分析的总称来理解的。只是到了十九世纪,英、法、美、德等国开展了工业革命以后,统计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尽管发生了这一变化,但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仍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信息资料的主要提供者,而关于劳动的耗费,劳动时间的调节以及劳动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仍然是会计反映和监督的主要内容。进而言之,我们还可以看到,会计和统计的分离以及统计科学的形成,主要是在反映和监督的范围和内容方面的一分工(比如统计主要用于国民经济范围,在企业内则主要对非财务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而不是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样,会计只剩下提供财务数字资料而无监督的职能了。至于计划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和经济分析等学科的出现,一方面这类学科形成的时间较短,其中有些能否作为独立学科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即使完全可以形成独立的学科,那主要也是为了便于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对会计科学的科学属性没有重大影响。
还需要指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竞争而促使资本主义企业进一步的集中,以及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所谓“管理会计”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企业会计工作发生的重大变化,例如“事前计算”的导入,“预算管理”、“成本控制”、“预测分析”的广泛采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这种系统既无需束缚于经济业务观念,也不必使用复式记帐形式来收集数据),采用多种计量单位(即会计不仅仅限于货市反映)以及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等等,使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会计的职能有了新的发展,会计的两重性看得更加明显了。
(七)
会计的性质明确以后,进一步探讨会计学的科学属性就比较容易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科学是人们关干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认识的知识体系。通常人们把有关认识自然规律的知识总和叫做自然科学,有关认识社会规律的知识总和叫做社会科学。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和生产力相联系,因而没有阶级性;社会科学则主要是和生产关系以及在其基础上建立的诸上层建筑相联系,一般说来是有阶级性的。但是在社会科学中,也有一些科学虽然研究的是社会现象,但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因而也没有阶级性,如语言学、文字学、形式逻辑学,等等.
在社会科学中,研究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科学,通常统称为经济学,其下又可分为几大类;一类是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一类是既研究生产关系、也研究生产力的双重性科学,即各类部门经济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营管理学;还有一类主要是研究生产力的,即生产力经济学和与之相联系的技术经济学等。会计学是上述第二类经营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人们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反映和会计监督的科学总结。会计学是研究如何掌握对经济过程进行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规律性的一门职能科学。这门科学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紧密结合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和不断完善生产关系的有关问题,研究如何通过对经济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以提高经济效果的规律性。
根据上述会计的性质以及会计学的科学属性,我们认为今后在会计科学的建设中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要重视会计理论的研究。要严格地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来认识和组织会计反映和会计监督这一社会活动,建立判断反映和监督的是非标准,指导和改进会计实践。第二、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对会计实践产生的巨大影响.要研究会计在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会计与数学、计算技术的关系,探讨自然科学成果在会计中的应用,探索用新的方式来理解会计诸范畴的内容和作用,以建立新的边缘会计学科的可能性,展望会计科学的发展前景.
第三、要重视会计学科和其他邻近学科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同各类经济学科的关系。要进一步研究经济效果、价值管理、经济核算制、经济统计学、财政学和财务管理学、经济分析学、审计学等同会计科学的关系。要研究建立企业经济信息系统的问题,研究多种量度的综合使用,几种核算的相互结合。总之,要重视社会分工和科学发展的分化和复合的辩证过程,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会计科学的发展.
第四、要重视学习国外(西方和苏、欧国家)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既不要照抄照搬,也不要全盘否定。要有研究、有分析、有批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忌盲目性,防止片面性.
总而言之,科学地解诀会计的性质和会计学的科学属性这类重大理论问题,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深刻的实际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的理论对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意义.建设和发展会计科学,加强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愿与同志们在这方面共同努力!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2页.
2.《论会计核算的阶级性》,《工业会计》杂志1952年第4期.
3.见《新会计》1951年创刊号、同年第4期、同年第8期和《工业会计》1952年第《期有关讨论会计理论的文章.
4.《会计核井原理》。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会计核江原理教研室编著,财政出版社!958年出版.
5.陶德:《“怎样建立新中国会计理论基础”读后》,《新会计》1951年第4期.
6.王文龙:《试论会计是生产力的问题》,《财务与会计》1979年第4期.
。《会计原理》,高等财经院校会计教材编写组编著,中国财经出版社1963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6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63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42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3-9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5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6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52页.
《外国经济管理选择》1979字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3.《国外财务会计资料选译》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财务会计教研室编印.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7-369页.
15.《列宁选集》第2卷第772页.
16.《列宁选集》第3卷第511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8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51页.
19.《初级会计学原理》,陈立成泽.
20.(列宁选集》第3卷第392-4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