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建筑物抗震设计【推荐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15799

【导言】此例“建筑物抗震设计【推荐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房屋建筑抗震设计【第一篇】

关键词:抗震设计;结构设计;底部框架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房屋的需求越来越高,城市地域的有限性致使房屋不得不建的很高很高,人们把目光转移到了安全方面。因此,底部框架的抗震墙房屋的结构设计在整个建筑设计中变得尤其的关键,因为这种结构设计比多层钢筋抗震设计的造价低、施工更为方便。所以在我国广泛采用这种建筑形式。

2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特点

由于建筑功能的不同,建筑底部需要较大开间的商业用房,上部的砌体墙体无法直接落地,因此底部就必须选择另外的结构形式,采用框架能满足承载能力的要求,但不能保证侧向刚度的要求,因此就必须设置适当的抗震墙,从而就形成了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的结构类型。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结构主要特点如下:

(1)底部框架-抗震墙的材料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相对于上部砌体具有较好的“延性”,而上部是由砂浆和砌块结合砌筑而成的砌体材料,虽然砌体材料具有很好的抗压性,但是受剪抗拉性差,属于“脆性”材料。

(2)底部和上部的结构形式截然不同,底部由框架和抗震墙构成,而上部由砌体的抗震墙开间相对较小。上部砌体数量多、抗震墙开间小的结构,弥补了在材料方面上部砌体比钢筋混凝土弹性模量小的不足,但可能导致竖向刚度存在突变。大量的震害表明,底部的框架-抗震墙的抗震性能直接影响到房屋的抗震性能。这种结构类型在地震时的破坏都是由底部引起的。显而易见,水平方向的地震力的作用使底部成为“变形集中层”的薄弱环节。

3 底部空间-抗震墙房屋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抗震房屋做出了很多要求,主要包括:

结构体系布置的合理性

上部的砌体墙体与底部的框架或抗震墙应对齐;底部应设置纵、横两个方向的框架,防止一方向为框架,另一方向为连续梁的结构。目的是抵抗两个方向的地震力。

建筑平面、立体面的布置要尽量的规则、对称

为了避免在水平地震力的作用下发生扭转破坏,要求底部框架-抗震墙砖砌房屋的建筑体型应尽可能的匀称、对称;抗震墙布置也要均匀分散并相互联系着。

严格限制建筑的高度和层数,且高宽要适当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总高度、层数和高宽比均有严格的规定,对不同的地震烈度有不同的要求。

抗震墙的最大间距限制

抗震墙的间距可分为上部和底部。上部单层砖房的横墙间距和多层砖房的要求基本一致;底部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变形和耗能能力。为了避免上下部分的抗震能力相差过大,规范规定底部框架-抗震墙的最大间距:Ⅵ度小于21m,Ⅶ度小于18m,Ⅷ度小于15m。

上下刚度比要求

底部框架-抗震墙和上部砌体的侧向刚度应接近,上下侧向刚度比:Ⅵ、Ⅶ度时不应大于,Ⅷ度时不应大于,且均不应小于。

4 抗震结构的设计

抗震结构的设计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底部抗震墙和框架的设计。

底部抗震墙的设计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结构中的抗震墙作为抗震的第一道防线,主要起着承担竖向荷载、水平地震的作用。所以,在设计抗震墙的时候,《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抗震墙必须承担底部的100%的水平地震剪力,而框架当成安全储备来使用,不考虑框架承担地震剪力。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设计首先要满足最大横墙间距的限制,也就是设防区中Ⅵ、Ⅶ度和Ⅷ度的最大横墙间距应分别设计为21m、18m 和15m。底部抗震墙不仅要符合抗震横墙最大间距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沿房屋两个主轴方向都必须布置抗震墙。所以,要求在布置上两个主轴方向的抗震墙成直角的形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其抗震的作用。抗震墙的设计与上部砌体结构要具有一定的协调性。设计抗震墙时必须做到上、下部的侧移刚度均匀变化的原则,而不允许各层间有突变。因此,不应理解为底部的抗震墙设置越多越好或越强越好,而应当使上下协调,相互匹配。

例如,某Ⅶ度区底部的二层框架的抗震墙工程,负一层是地下室,楼层高度为;第一层是商业,层高;上托5 层是砖混住宅,层高。第一次PMCAD 主菜单8 试算可以不加入剪力墙,检索图形文件ZH2,了解到本层的地震剪力标准值V2=(见图1)。根据抗震规范第 条第2 款规定取增大系数为,根据抗震规范第 条规定Ⅶ度区底部二层抗震墙需乘以 的增大系数,地震剪力设计值Vw=×××=,《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计算公式()中γRE=,βc=,C35 混凝土fc=/mm2,可得出剪力墙横断面面积bh0=,假定横墙墙厚b=,计算得出横向剪力墙的总长度为,剪力墙的总长度至少要达到。将横向剪力墙平均分成4 小段,每段为,按照平均、均衡、周围、分散的原则布置在横向框架内,一般将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剪力墙的高度和宽度比设计在~3 之间,而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剪力墙的高度和宽度比设计在2~4 之间会比较合乎实际;同时还要满足抗震规范第 条对剪力墙横墙最大间距要求。假定纵向墙厚b=,计算得出横向剪力墙的总长度为,纵向剪力墙的总长度至少要达到这个值。前后的外纵墙作为商业门面混凝土墙垛要短,一般将前后外纵墙为布置2 段 长的剪力墙,中轴利用楼梯间布置3 段 长剪力墙,再次进入PMCAD 主菜单8 试算。

底部框架的设计

一般用底部剪力法来计算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指数。对底部的双向地震剪力,包含底部为一层和两层的框架-抗震墙房屋设计值时,结合结构且根据侧向刚度的比值大小乘以范围为~ 之间的增大系数。底部框架是抗震设计中的第二道防线,不仅承担竖向荷载,而且还要承担总地震剪力的20%。底部框架的设计按烈度不同来确定抗震等级。例如Ⅵ、Ⅶ和Ⅷ度区分别选择三、二和一级。确定底部框架的地震作用效应以及设计底部框架柱的地震剪力值,都按各个抗侧力构件的有效侧向刚度比例分配。抗测力构件的有效侧向刚度的数值对框架可不折减,而对混凝土墙、砌体抗震墙可分别乘以 和 的折减系数。计算底部框架柱的轴力,需考虑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倾覆力矩引起的附加轴力。此时可将上部砌体房屋视为一个刚体,底部各轴线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根据底部抗震墙和框架之间的侧向刚度比例分配来确定。底层框架砖房的底层双向地震剪力设计值由该方向的抗震墙决定,并根据各抗震墙的侧移刚度比例分配。抗倾覆验算作用于二层或三层以上楼层,其水平地震作用会对底部会引起倾覆力矩,使底部抗震墙产生附加弯矩而造成框架柱产生附加轴力。底部抗震墙和框架柱各自承担的倾覆力矩可按它们各自平面内的侧移刚度比例分配。

5 结论

本文介绍底部抗震墙和框架的结构,得出以下结论:

(1)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虽然是由两种不同材料和不同结构组成的混合房屋,如何把抗震墙设计得恰到好处,控制好刚度比,使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是该类房屋设计的关键。

建筑物抗震设计【第二篇】

摘 要:地震灾害是建筑物的常见灾害,每年都因震害造成大量的人员伤忙和财产损失。文章介绍了各种预防设施包括传统的抗震设计、隔震设计、耗能减震设计。

关键词:建筑物;震害;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包括传统抗震设计、隔震设计和耗能减震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从建筑功能、建筑材料到结构形式、高度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高层建筑中,仅靠传统的抗震设计不法满足抗震规范要求,必须在同一建筑物中综合运用各种抗震设计方法才会得到满意的结果。目前,隔震和耗能减震技术已逐渐成熟,在工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1 传统抗震设计

传统结构抗震是通过增强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强度、刚度、延性)来抵御地震作用的,即由结构本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这是被动消极的抗震对策,它允许构件的一部分破坏,但不致于倒塌,在构件破坏过程中吸收了地震传来的能量。

选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及其构造措施

不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类型,其抗震性能是有差别的。根据使用功能需要、场地以及设计地震情况,选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十分重要。结构平面布置力求规则、对称,尽可能不设置凸出或凹进部分,楼梯间也尽量对称布置;立面上应避免刚度骤变、高低错层和沿高度方向的不规则布置;设计中应加强基础刚度,减小差异沉降,其中主、附楼之间尽量采用后浇带而不设沉降缝,对高层建筑的地下室顶板应予以加强。

合理地设计多道抗震防线和结构破坏机制

为防止因地震作用而使结构出现过大变形和倒塌事故,对结构常需设置第二道抗震防线。例如,在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既是主要抗侧力构件又是第一道防线,设计时应取足够的数量以使其承受的结构底部地震弯矩不小于底部总地震弯矩的50%;同时,为使其承受抗震墙开裂后重分配的地震作用而构成第二道防线,任一层框架部分按框架和墙协同工作分析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c框架部分各层按协同工作分析的地震剪力最大值的倍两者的较小值。

为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塑性内力重分布能力,以较充分地发挥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的作用,设计中应力求主要抗侧力构件的极限破坏以构件弯曲时主筋受拉屈服破坏为主,避免变形能力差的混凝土首先压碎或剪切破坏、钢筋锚固和粘结失效等,按《抗震规范》提出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方法进行计算分析,以在最大可能的程度上实现“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强剪弱弯”的概念设计要求。

2 隔震设计

隔震技术是近代地震工程科技工作者为抵御大震而找到的一种有效措施,已经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工程试点、经济分析,其有效性与传统的抗震结构相比日益显著,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隔震设计与传统抗震方法不同,它是通过调整或改变结构的动力性能,以明显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其中比较成熟的是夹层橡胶垫基础隔震技术,它主要是通过在房屋底部和基础顶面间设置水平刚度远小于上部结构层间刚度的夹层橡胶垫隔震支座,使得整个结构体系自振周期变长,过滤掉地震波中破坏作用较大的中高频成分,降低上部结构地震反应,确保地震时房屋结构和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最早的隔震建筑是汕头隔震住宅楼和河南安阳综合楼,采用的是高阻尼橡胶支座和铅芯橡胶支座。目前,隔震建筑已应用于我国16个省市,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地震设防区,已完成的隔震房屋建筑面积已超过200万m2。

隔震原理:传统的抗震技术主要采用“硬抗”、“硬碰硬”(即提高结构本身的强度和刚度来抵御地震作用)的方法来抵御地震作用。由于地震对结构物的作用力可能很大,往往依靠结构和构件的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但是塑性变形对于结构来讲其实是一种损伤。一直以来,工程研究人员追求一种既经济又可靠的抗震措施,还要使结构不受损伤或减小损伤,隔震技术就正好满足了这种要求。隔震技术是限制地震能量进入上部结构的方法,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动与结构隔开,减弱或改变地震动对结构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以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运动微分方程(以单自由度体系为例)为:

其中:m―质点质量;C―阻力系数;K―刚度系数;、、分别为质点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地面加速度。

对于隔震技术而言,就是通过隔震装置,使刚性结构体系转化为柔性结构体系。这样,结构的自振周期大大增加,明显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

3 耗能减震设计

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是依靠主体结构本身的非弹性变形来耗散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的。而耗能减震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在地震作用或风荷载作用下主要通过耗能部件来耗散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轻结构的动力反应,从而更好地保护主体结构的安全,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且日渐成熟的工程减震技术,从而达到减震的目的。

目前研究开发的耗能装置和阻尼器种类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1)金属阻尼器;(2)摩擦阻尼器;(3)粘滞阻尼器;(4)粘弹性阻尼器;(5)复合型阻尼器。

耗能减震(振)装置适用于高度较大、水平刚度较大、水平位移较明显的多层(15层以上)、高层、超高层建筑,大距度桥梁、管线、塔架、高耸结构等,结构越高越柔,减震消能效果越显著。复合磨擦型消能支撑首次应用于广州市28层中房大厦工程。2003年11月落成的台北101大楼,为一地上101层、地下5层的建筑物,总高度508米,为世界第一高楼,安装了重达800吨悬浮阻尼球,防撞环上另有8个对称布置的黏性缓冲器,可防止阻尼球进一步摆荡。

4 结语

我们必须意识到地震破坏的严重性与灾难性,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抗震是一个庞大且伟大的工程,它需要结构设计人员设计的建筑物有抗震的能力,政府对震害有管理的能力,和群众有自救及重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石慧民。高层建筑物结构的抗震设计[J].四川水泥,2015 (09):155.

[2] 任凤秋。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探讨[J].科技促进发展,2012(s1):161-162.

房屋建筑抗震设计【第三篇】

关键词:抗震设计;砖混结构;房屋施工

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给我国灾区带来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关于建筑物抗震的研究力度日渐加大。而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可通过一系列抗震设计措施的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降低或规避房屋因地震带来的损失或寿命缩短现象。故而,对基于抗震设计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施工技术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结构设计要求

就我国建筑物的总体抗震水平并结合实际情况而言,在建筑物抗震结构设计方面,为达到建筑物抗震水平的最佳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诸多因素,如建筑物可能遭受到的地震震级幅度、建筑物整体结构设计等。当地震的震幅较低或是较为微弱时,建筑物整体结构应该保持稳固,相关建筑构件不受损,基本处于岿然不动状态;当遇到地震震幅处于中等程度时,建筑物整体结构允许遭受到较小影响,或者是建筑物某一构件受到损坏,或者是建筑物部分(小范围内)构件受到损坏,基于建筑物构建的损坏程度,在经过修缮和维修后,仍可以继续投入使用;当建筑物遭受到地震震幅较高的影响时,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物相关构件或损坏惨重,经过后期的维修可能不能投入到正常使用,但是建筑物整体结构却不允许坍塌,一旦受到震幅过大的影响而倾倒,根据具体情况,基本可视为不达标建筑。

二、现阶段基于抗震设计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存在的问题

1.房屋高度超标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较之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其抗震性能存在较大差别,同样的五层以上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性能要好得多。但在实际情况中,砖混结构房屋的高度超标现象极为多见,增加了建筑在地震灾害下倒塌的可能性。

2.房屋结构不具规则性

就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结构而言,在平面横墙与纵墙布局上,房屋之间并没有完全对齐,甚至部分房屋竖向也不能对齐。再加上部分房屋立面造型稍显复杂,存在“突出房屋”等现象,不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3.构造措施问题

当前,由于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建筑设计师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会将房屋的抗震性能等因素纳入到设计范畴中,且在构造措施中采取了圈梁或构造柱等作为房屋的加固措施,但设计师并不能将详细的抗震措施体现出来,使房屋的抗震体系不具完整性,从而不能与房屋的整体结构相协调。

三、基于抗震设计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施工技术

为促使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抗震水平可达标甚至高于基准线水平,在施工过程中要掌握相关的施工要点,做足前期预案工作,充分考虑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的实际情况,将建筑物的刚度和柔度进行合理、有效、科学的结合,并注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和规划设计,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来规范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物的施工。

1.把握好建筑物刚柔度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在施工之初,要进行实地勘测和调查,充分把握好建筑物刚度和柔度,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和加工,确保相关数据的严密性和权威性。学会运用物理力学等相关知识,结合工程机械设备运行参数、建筑所用建材的性能、建筑周边地质地形条件等因素,对建筑物整体结构的刚、柔度做出最终确定,运用连接设置的调节作用,促使建筑物整体结构的波动承受力,维持在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建筑物抗震水平的最优化。即当建筑物结构构件受到小幅度损坏时,结构整体通过自身调节作用,可以降低整体的损坏程度,或者是在大幅度损害后经过稍加维护和修缮,仍然具备可利用价值。

2.注重建筑物结构构件及其连接点的承受能力水平

除了将建筑物结构构件及其连接点的承受能力水平纳入到设计方案中,在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过程中,要促使建筑物结构构件及其连接点的承受能力具备可调性,以达到减震或消震的目的,从而降低因地震引起的灾害。施工中,挑檐、女儿墙或雨篷等构件与整体建筑之间要保持良好的连接性,同时将围护墙与隔墙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纳入到施工中去。施工过程要在结合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还要保证整体结构及其构件之间的刚柔度适宜,充分考虑构件之间的延展性等特点,力求房屋建筑整体结构和各个构件之间均达到抗震水平的最优化。

3.促使抗震结构科学化

施工中要按照设防烈度与场地类别,选取适当的抗震构造设置,除了运用芯柱、钢筋混凝土圈梁以及构造柱外,还可以运用配筋砌体来对房屋进行加固,促使房屋构件增强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对房屋的间距、高度、宽度、厚度、层高、房屋总高度、窗间墙宽度等参数进行确认,确保板墙之间、墙梁之间、板梁之间、板板之间的连接性,以达到抗震最优化效果。此外,在砖混结构的房屋施工中,还可以在恰当的位置添加混凝土构造柱,并与圈梁进行有效结合,进一步增强房屋的可调性,通过科学化的抗震结构设置,以降低地震发生时房屋出现倒塌的风险,以提高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水平,促使房屋效能发挥最大化和使用寿命的延长。

结语:

地震带给我国的远不止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等灾害,对人们的心灵造成的创伤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于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更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对建筑物抗震水平的既定标准,对工程项目操作流程进行规范,促使其抗震水平登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蔡建刚。浅谈基于抗震设计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施工技术[J].东方企业文化,2011(24)

[2]邵帅。乌鲁木齐某既有砌体房屋鉴定分析及抗震加固方案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5)

[3]杜创。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措施研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房屋建筑抗震设计【第四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地震;结构破坏特点;抗震设计

1.地震对房屋建筑结构破坏的特点

抗震设计作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居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因此,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将抗震设计放在重要位置,依据“抗”和“放”相结合的原则,严格遵守规范要求,采取科学有效的抗震措施,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降至最小化。

结构体系方面。采用“填墙框架的房屋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内柱上端易发生剪切破坏,外墙框架柱在窗洞处因受窗下墙的约束而发生短柱型剪切型破坏;采用框架一抗震墙体系的房屋结构,破坏程度较轻;采用“底框结构体系的房屋,刚度柔弱的底层破坏程度十分严重;采用“填墙框架体系的房屋,当底层为敞开式框架间未砌砖墙,底层同样遭到严重破坏;

地基方面。在具有较厚软弱冲积土层场地,高层建筑的破坏率显著增高;地基土液化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从而引起上部结构损坏或整体倾斜;建造在不利或危险地段的房屋建筑,因地基破坏导致房屋损坏。当建筑结构的基本周期与场地自振周期相近时,因共振效应破坏程度将加重。

刚度分布方面。矩形平面布置的建筑结构,电梯井等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当存在偏心时,因发生扭转振动而使震害加重;采用三角形、L形等不对称平面的建筑结构,同样在地震作用因发生扭转振动而使震害加重。

构件形式方面。在框架结构中,通常柱的破坏程度重于梁、板;钢筋混凝土多肢剪力墙的窗下墙通常会出现斜向或交叉裂缝;配置螺旋箍筋的混凝土柱,当层间位移角达到较大数值时,核心混凝土仍保持完好,柱仍具有较大的抵抗能力;

2.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选择高质量的建筑结构材料。实践表明建筑结构抗震性能,除了会受到建筑结构体系、抗震防线及建筑施工方案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多数情况下还对房屋建筑的施工材料产生极大地影响。通常,建筑材料强度、建筑材料刚度对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来自建筑材料连续性及建筑材料均衡性的影响。所以在选取建筑结构材料过程中,一定要对房屋建筑施工材料的延伸性和刚度进行仔细、认真考查,并且同时最大限度与建筑结构体系相符合建筑施工材料能得到确保。此外对于建筑施工材料的经济性能池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以便能最充分的发挥建筑施工材料的经济性能从而达到房屋建筑物的整体性能与单个性能的最佳配合。

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体系。要确保建筑物各部分能维持整体性协调,最为重要的就是要选择适合的建筑结构体系,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让所设计的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同时满足这两大条件:第一稳定;第二合适。对于一个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而言启不仅可以有效满足变形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有效抵抗冲击力的要求。建筑物要具备一定的刚度这样才能对自身的荷载起到一定的承受作用从而有效避免变形的出现此外在发生地震时才有可能对巨大的地震力起到有效缓冲作用而达到有效避免局部受损的良好效果。因此在选择房屋建筑物结构体系时,既要注意建筑物传力途径的明确性,同时又要注意受力计算的明确性尽可能在建筑结构体系中不使用转换层这样在发生地震时可以有效避免房屋建筑物倾斜或局部受损等现象的出现。

提高抗震设计等级。近几年一些地震灾害频频出现,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以地震灾害分析50年为一个分析周期,而小震的重现世间为50年,小震灾害已经超过抗震设计安全烈度的概率为62%;中型地震的重现世间为475年,中震灾害已经超过抗震设计安全烈度的概率为10%;大型地震的重现世间为2000年,大震灾害已经超过抗震设计安全烈度的概率为2%。因此,一些建筑结构设计专家指出,我国地震多发地带应该及时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严格控制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稳定性。

轴压比和短柱设计。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性,需要减小柱的轴压比,增大柱的截面尺寸。减小柱轴压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柱子处于大偏心受压状态,避免纵向受力钢筋未达到受拉屈服而混凝土却被压碎的情况发生。由于柱的刚性强度比较高,使得整体结构的延性就差,当发生地震灾害时,结构吸收地震能量和耗散能量就少,使得结构很容易发生破坏。所以在高层结构设计时,通常采用强柱弱梁设计方法,且梁具有很好的延性,可以发生适量的变形,就会减少柱子进入屈服强度的可能性,且在设计时可以适当增大轴压比。此外,许多高层建筑底层的柱子长细比小于4,但不能依据长细比小于4则判断是短柱。因为短柱的确定因素是柱的剪跨比,只有柱的剪跨比小于等于2才是短柱。

建筑形体及构件布置的规则性。平而不规则的主要类型有: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具体可以体现到对结构分析软件的计算结果的分析判断,如扭转不规则,体现在:位移比不宜大于且不应大于,周期比对于A级高度建筑不应大于竖向刚度不规则的主要类型有:侧向刚度不规则、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等,如侧向刚度不规则就要求本层的侧向刚度不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及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等。如设计结果不满足,设计人员应对模型重新进行分析,调整梁柱布置及截而,尽量做到使结构规则。如确实满足不了,则应对薄弱部位进行重点加强。如平而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规范要求乘以不小于的增大系数。

混凝土建筑构造上必须保证延性。经历过一些地震灾害的影响之后,钢筋混凝土建筑想要有效保证其建筑抗震能力,在进行抗震设计的时候就必须保证建筑物在地震环境中有足够承载能力!由于地震的影响,建筑物结构就会进入塑形阶段,非常容易产生变形!针对上述钢筋混凝土的结构特点,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抗震,处于地震多发带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一定要按照延性框架结构进行设计!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首先保证建筑物薄弱区域的承受能力以及强度方面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整个建筑物的强度!另外,增加建筑结构的延展性也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变形能力,将地震的破坏性降到最低,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重点部位的设防。对于房屋建筑中容易出问题的环节,重要的环节可以人为的对其加强,此外破坏后容易引起大面积倒塌的构件,也应作加强处理等等。

3.结束语

由于地震灾害的爆发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在工程结构设计的开始阶段正确掌握地震灾害的能量输入、建筑结构的类型、结构体系、刚度分布等主要方面,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房屋建筑结构中抗震较薄弱的环节。

参考文献:

[1]陈军。关于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探讨[J].江西建材,2014,18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15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