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范例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64591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范例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抗震鉴定;抗震设计;标准

建筑物进行抗震鉴定的目的是为了判明其抗震能力、评估地震时的破坏程度,为是否需要进行抗震加固或采取其它防震减灾措施提供依据。砌体结构是建筑工程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历次较大地震灾后调查均表明,由于对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不利,易造成较大人员财产损失。特别是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学校灾情严重。因此,对地震区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鉴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筑结构抗震鉴定标准

我国之前抗震鉴定依据的标准是《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就是“结构综合抗震能力二级鉴定方法”。所谓第一级鉴定是指以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为主的抗震能力鉴定,第二级鉴定指以构件抗震承载力验算为主并结合构造影响系数的鉴定。“两级鉴定”概念的引入,通过对房屋的外观质量、结构体系、材料强度、配筋构造、填充墙等与主体结构的连接,以及构件的抗震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使相当一部分现有建筑,可采用简单的第一级方法进行抗震鉴定,少数第一级鉴定不能通过的房屋,则继续采取第二级鉴定予以判断。

我国目前抗震鉴定依据的标准是《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其主要修订内容是:

(一)扩大了原鉴定标准的适用范围,即扩大到已投入使用的现有建筑。

(二)依据现有建筑设计使用年代及原设计依据规范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后续使用年限分别为30年、40年、50年三个档次,并相应给出了A、B、C三类建筑抗震鉴定方法;后续使用年限的提出明确了现有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

(三)适度提高了学校等乙类建筑的抗震鉴定标准。

二、建筑抗震设计应重视的方面

(一)砌体结构建筑的砌筑材料多为脆性材料,抗震性能较差,在地震中破坏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墙体大量开裂、倒塌,预制板脱落等方面,裂缝集中出现在门窗洞日和楼梯间等位置,裂缝多呈典型X形贯通缝。

(二)框架一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三)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四)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五)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概念设计、计算设计和构造设计三个方面。

三、工程案例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定西市安定区石峡湾初级中学办公楼

工程地址:安定区石峡湾初级中学院内

委托单位: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政府

设计单位:甘肃供销合作工程设计研究所

施工单位:定西广厦建筑安装公司

(二)建筑基本情况

建筑面积为平方米,结构类型为砌体结构,房屋高度,为三层建筑物。于1999年建造,建造时设防烈度为7度。基础形式:砖条基。建筑现类别为丙类。未曾做过改造。

(三)工程鉴定标准

1、A类建筑,后续使用年限30年的建筑,采用规范A类建筑抗震鉴定方法;

2、B类建筑,后续使用年限40年的建筑,采用规范B类建筑抗震鉴定方法;

3、C类建筑,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建筑,采用规范C类建筑抗震鉴定方法。

4、鉴定标准: A、B类建筑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进行抗震鉴定,C类建筑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年版)进行抗震鉴定。

(四)建筑勘察情况

1、该房屋一~二层个别门窗洞口处存在竖向、斜向裂缝,裂缝宽度在~之间,均未贯通墙厚。

2、该房屋墙体局部渗漏,个别预制板沿预制板交接处、预制板与梁交接处开裂,裂缝宽度在~。

3、屋面防水层局部开裂,泛水多处开裂破损,屋面多处渗漏。

4、地基和基础,上部结构无不均匀裂缝和倾斜。

5、基础无腐蚀、酥碱、松散和剥落。

6、墙体不空鼓、无严重酥碱和明显歪闪。

7、支承大梁、屋架的墙体无竖向裂缝,承重墙、自承重墙及其交接部位无明显裂缝。

8、混凝土梁柱未发现明显开裂或局部剥落,钢筋无露筋、锈蚀。

(五)建筑一级鉴定

1、房屋层数、层高、总高度

(1)房屋高度,≤21m。

(2)层高均为,≤4m。

(3)房屋层数为三层,≤七层。

(4)墙体材料为普通黏土砖,墙体厚度:外墙370mm,内墙240mm.

(5)楼板形式为预制(局部现浇)。

均满足规范规定

2、结构体系

(1)房屋最大高度比:,≤。

(2)抗震墙体最大间距:,≤15m。

(3)楼梯间位置在房屋中部。

(4)有地梁,地梁支撑跨度大于6m大梁的独立砖柱。

(5)纵横墙的布置均匀对称。

(6)沿平面内布置对齐。

(7)沿竖向布置上下不连续。

(8)同一轴线上窗间墙宽度不均匀。

3、承重墙体材料的实测强度

(1)材料实际强度等级:砖,MU10。

(2)砌筑砂浆:一层:。二层:。三层:。

(3)普通砖强度等级不低于,满足规范规定。

(4)墙体的砌筑砂浆等级低于,不满足规范规定。

4、整体性连接构造

(1)墙体平面内布置应闭合不满足规范规定。

(2)纵横墙交接处应咬槎砌筑满足规范规定。

5、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

外墙四角,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均满足规范规定。

6、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

(1)屋盖及隔层楼盖处外墙和内纵墙应有圈梁,屋盖及隔层楼盖处内横墙上应有圈梁,每层相应部位均设圈梁。

(2)内横墙圈梁最大水平间距:屋盖处≤7m,楼盖处≤15m,楼盖处,屋盖处。

7、房屋中砌体墙段实际局部尺寸

(1)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不满足规范规定。

(2)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满足规范规定。

建筑一级鉴定小结

根据以上鉴定结果可知,以下情况不满足第一级鉴定要求:

1、纵横墙布置、同轴线窗间墙宽度不均匀,不满足规范要求。

2、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满足规范要求。

3、墙体平面内布置不闭合,不满足规范要求。

4、房屋中砌体墙段实际局部尺寸不满足规范要求。

(六)抗震承载力验算(第二级鉴定)

根据第一级鉴定结果,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年版)的方法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同时综合考虑构造的整体性影响和局部影响,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工程部编制的QITI软件和JDJG软件进行验算。

楼层 平均抗震能力指数βi 综合抗震能力指数βci 规范允许值 是否满足

纵向 横向 纵向 横向

一层 ≥1 不满足

二层 不满足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圈梁 构造柱 抗震意识 抗震作用

引言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全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住宅建筑的发展尤为迅猛,底层带商业门面的住宅建筑的大量涌现,造成了底层框架结构设计上的很大缺陷。底层框架建筑设计归纳起来存在两方面的抗震问题:一是底层框架设计因投资者需要存在大空间的使用的问题;二是建筑物一面临街,而且临街面一般不布置抗震墙,使得抗震墙数量过少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映秀镇漩口中学,建于2007年的三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教学楼,整座教学楼倒塌以及教学楼附近一栋四层砖混结构的办公楼,一栋五层砖混宿舍楼尽管破坏严重,却没有倒塌,通过详细对比与原因分析,结合作者本人自身工作经验,针对框架结构中的围梁与构造柱的抗震作用,提出了建筑框架设计中应加强的几个抗震问题:加强建筑设计中抗震意识与多道抗震防线设置理念、加强底建筑底层的圈梁、构造柱,从而达到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与抗震目的。以期对建筑设计师有所帮助与启迪,达到消除抗震设计隐患。

一、框架结构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针对框架结构的构造柱与圈梁抗震设计与构造措施均有一定的规定。作者在几年的建筑工程设计实践中发现,近年来,建筑物底部框架结构主要用于临街门面,从而使框架建筑设计呈现平面多样化,给建筑结构设计和结构处理带来困难。

设计师在建筑设计时因商业要求,无法合理安排构造柱的设计,从而引起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这类建筑抗震性能先天不足,底层因为临街原因需要大门洞与大窗户设计,圈梁、构造柱的设计布局极为不合理,加上临街一面底层抗震墙设置减少,引起底层的侧移刚度比纵横墙较多的第二层要小,这种结构的建筑物其地震倾覆力矩主要由钢筋砼框架柱承担,使得底层钢筋砼框架柱的承载能力大为降低,当地震时,因为“下柔上刚”从而危及整座建筑的安全。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就是建筑设计者所面临问题。

二、框架建筑结构不合理的地震危害分析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级强烈地震,从汶川地震震害分析来看,砖混结构房屋破坏严重的都是90年代以前的建筑,基本上没有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规定,设置足够的构造柱和圈梁引起的倒塌。

以白鹿镇小学教学楼为例证:在地震中破坏最为严重的是大开间大窗洞的教学楼,9米的大开间,中间只用用两根进深梁代替横墙来承受楼板的荷载。大梁两端下面并没有设置构造柱,而是搁置在窗间的墙上,严重违反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圈梁、构造柱设计规定,从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但在汶川地震灾害中人们发现:映秀镇漩口中学建于2007年的三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教学楼,在地震中受害严重,整座教学楼倒塌,但就在教学楼附近,一栋四层砖混结构的办公楼和五层砖混宿舍楼尽管破坏严重,却没有倒塌。究其原因主要是建筑设计没有达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抗震要求,圈梁与构造柱设计结构不合理所致。

三、增强建筑设计抗震意识与圈梁、构造柱的抗震能力

我们认真的分析了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建筑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震害损失,惨痛的教训教会了我们在建筑规划时,首先应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场地,讲究建筑物规则对称与建筑结构设计合理,明确建筑设计的抗震目标,强化建筑设计中的圈梁、构造柱的抗震作用。

(一)明确建筑的抗震目标与多道抗震防线理念

严格按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规定进行抗震设计,从而达到建筑抗震设计要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标。”

在框架结构建筑抗震设计中,明确多道抗震防线设置的理念,加强圈梁、构造柱的砖混结构,即使是砖墙被破坏了,可圈梁、构造柱能把建筑物的墙体箍起来使建筑物不倒塌。

(二)框架建筑设计中“强柱弱梁”的目的

按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框架建筑设计预期是“强柱弱梁”、“强剪弱弯”,来保证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建筑框架设计中“强柱弱梁”的理念就是: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计预估的地震时让梁端先出现裂缝,形成塑性铰来消耗掉一部分地震能量,从而保证框架柱这个竖向构件不坏,达到建筑物在震害中不坍塌的目的。

(三)加强底层框架结构圈梁与构造柱的作用

通过分析大量的地震灾害给建筑物造成的损害,结合作者自身多年来的工作经验,针对圈梁、构造柱在抗震时的重要作用,认为所有纵横墙顶部均应设置圈梁,抗震墙端部均应设置构造柱,同时增加构造柱与圈梁的强度,采用钢筋砼抗震墙来代替砖抗震墙,从而达到底层抗震设计标准。

事实证明,在汶川大地震中,凡底层合理设置了圈梁和构造柱的框架建筑房屋,在震害中建筑物虽然受损严重,但建筑物并没有倒塌,由此可见圈梁、构造柱在地震中的作用,圈梁、构造柱不但能增强框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同时还能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凝聚力,防止墙面因在地震时的裂缝发展,抵抗来自地震和其它原因引起的沉降破坏作用。

结束语通过对框架建筑存在的设计问题,以及地震对建筑带来的灾害分析得出:只有加强框架建筑设计中的抗震意识、加强底层与过度层抗震能力、强化框架建筑圈梁、构造柱的抗震作用,才能使建筑物达到抗震标准和良好的抗震性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才会有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田杰,许克宾;21世纪的结构工程抗震减灾设计新模式——抗震性能设计理论简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年06期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三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优化;汶川地震

Abstract: as people living standard rise ceaselessly,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high-rise buildings are applied widely,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earthquake damage mechanism of the seismic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became difficult and focus. New in our country the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GB 50011-2010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new fight rules) and the concrete structures of tall building technical regulation JGJ 3-2010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high rules) already are scheduled to December 1, 2010, and October 1, 2011 implementation; Older the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GB 50011-2001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old fight rules) and the concrete structures of tall building technical regulation JGJ 3-2002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old high rules) shall be repealed at the same time. New rules to improve the soil liquefaction discrimination formula; Adjusted the earthquake effect of damping coefficient curve, steel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damping ratio and bearing capacity of seismic isolation structure adjustment system, the level of shock absorption coefficient calculation to etc. Will the new standard, the relevant clauses of the requirements as a constraint conditions into component optimization design of structure optimization design more close to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Keywords: high building; Seismic design; Optimization; Wenchuan earthquake

中图分类号:+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层建筑的发展与城市民用建筑的发展紧密相连,城市的用地紧张、人口集中以及商业的激烈竞争,都促进了人们对高层建筑的需求。然而我国属于躲地震国家,还成、唐山、汶川等地震都引发了国人严重的伤亡及财产的损失,地震是一种随机振动,有着难以把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很难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地震的参数和特性,尤其是高层建筑物,其结构设计更是一项复杂且重大的工程,其设计效果将直接影响着高层建筑的经济合理性、安全性、适用性等,这一难点也早已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为了确保高层建筑在罕见的地震中,不出现严重破坏及危机生命财产的倒塌现象,文中,笔者结合建筑抗震设计的新规范,将其规范约束引入抗震优化设计中,以便使结构优化设计更加符合工程要求,不足之处,还望斧正。

1.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问题

在了解高层建筑抗震优化设计之前,必须先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知道问题的所在,才能在具体的设计施工中进行相应改良和优化。

高度问题

按照“新抗规及新高规”的要求,我国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对于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宜适当降低。

表-1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

由此看来,在一定设防烈度和一定结构型式下,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都有一个适宜的高度。这个高度同时也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建筑科研水平以及施工技术水平下较为稳妥的,与国内整个土建规范体系相协调的。然而实际施工中,很多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的高度超出了规定的限制。对于这些超高限建筑物,必须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首先必须有专家论证,其次要有模型振动台试验。在地震力作用下,超高超限建筑物的变形破坏形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许多影响因素也将发生质变,一些参数本身超出了现有规范的适宜范围,如延性要求、安全指标、荷载取值、材料性能等。

结构类型和材料选用问题

对于地震多发区,结构类型及材料的合理选用同样应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150m以上的建筑,通常采用框-筒、筒中筒、框架-支撑三种结构类型,这些结构类型与国外其他国家的高层建筑采用的结构类型相一致。高层建筑中,还必须同时注意结构类型及材料的选用。现在我国钢材生产数量已较大,建筑钢材的类型及品种也在逐步增多,钢结构的加工制造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议尽可能采用钢骨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柱)结构或钢结构,以减小柱断面尺寸,并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在超过一定高度后,由于钢结构质量较小而且较柔,为减小风振需要采用混凝土材料,钢骨(钢管)混凝土,通常作为首选。

2.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优化策略

结构抗震设计中,可从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建筑结构体系选择等方面入手,在抗震与消震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设计地震力与结构延性要求相互影响的双重设计方法和指标,直至进一步通过一些结构措施来减震,即减小结构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经济的抗震性能。

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选择是结构设计中的关键,结构方案是否合理,对经济型和安全性起决定的作用。结构平面形体(即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宜简单、规则,质量、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宜均匀。首先,建筑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其次,结构体系尽可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并应考虑某一防线被突破后,引起内力重分布的影响。第三,结构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及耗能等方面的性能,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的刚度,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不宜作为主要的耗能构件,同一楼层内宜使主要耗能构件屈服后,其他抗侧力构件仍处于弹性阶段,使‘有约束屈服’保持较长阶段,保证结构的延性和抗倒塌能力。第四,合理的布置抗侧力构件,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结构刚度、承载力沿房屋高度宜均匀、连续分布,避免造成结构的软弱或薄弱部位。第五,框架抗震设计应遵守“强柱弱梁,更强节点核心区”、“强剪弱弯”的原则。

必须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高层建筑设计中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和经济合理性的影响,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结构的规则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高层建筑竖向抗侧力构件应连续,侧向刚度应均匀,楼层承载力不应突变。这里主要是指主体结构的层剪切刚度不要突变,这种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可以避免因薄弱层的破坏而引起的结构整体破坏,尤以强震区的高层建筑结构需特别注意。

高层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两个主轴方向的刚度要比较接近、变形特性要比较相近。这是因为实际的高层建筑结构都是i维的,实际的地震作用、风荷载具有任意的方向性,高层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两个主轴方向的刚度比较均匀,就能具有比较良好的抗震、抗风性。

高层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应注意同一主轴方向各片抗侧力结构刚度尽量均匀,应避免在主体结构的布置中设置一、二片刚度特别大而延性较差的结构,如长窄的实体剪力墙。此时,即使结构仍满足对称性和刚度的要求,但由于个别结构刚度巨大,地震发生时,将首先吸收极大的能量,应力特别集中,容易首先导致破坏,从而引起整体结构的破坏。同一主轴方向的各片抗侧力结构刚度均匀,水平荷载作用下应力分布将比较均匀,有利于结构抗震延性的实现。

3. 结语

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影响建筑抗震设计要求的因素也日趋多元化,因此在结构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使结构具有更适宜的刚度、足够的强度以及良好的延性,以便达到科学经济合理的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丽丽,王洁茹。高层抗震的概念优化设计[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27(2):50-52.

[2]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4] JGJ 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5] 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6] 罗福午。建筑结构质量监督与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 张相庭。高层建筑抗风抗震设计计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姓名:朱兴治 出年生: 性别:男 籍贯:宁夏盐池 民族:汉 学历:本科 工作单位:宁夏新技术建筑设计研究院 职务:副总工程师 研究方向:结构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四篇】

[关键词]地震灾害;抗震性能;抗震设防要求

1.引言

地震是我们所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每一次大地震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从全球各重大地震灾害调查中可以发现,95%以上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是因为建筑物的受损或倒塌所致的。为摸查清楚松山湖开发区建筑物抗震性能现状,确保建筑物真正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按照《东莞市创建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要求,开展东莞松山湖开发区既有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工作,对该区内建筑物抗震性能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抗震设防要求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普查鉴定范围

本次普查鉴定的建筑物包括:2011年12月31日前竣工验收备案;区内所有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东莞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电子地图上已标记的其他建筑物(地图更新时间为2012年)。

资料收集类型

为确保该区建筑物抗震性能现状分析更加科学、更加准确,需要收集以下资料作为现状分析依据:

(1)松山湖开发区现状地形图文件、最新控制性规划文件和松山湖开发区管委会成立以来的建筑工程报建登记记录档案。

(2)建筑物部分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主要包括建筑总平面图、建筑总说明、首层平面图、标准层平面图、建筑立面图,结构总说明、基础平面图。

(3)施工质量保证资料:工程隐蔽验收记录、分部验收记录和竣工验收备案资料等。

(4)建筑物使用或受损情况记录。

资料收集途径

为保证资料收集的完整性,从以下多种方式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1)从城建档案室调取已扫描归档的建筑物档案电子文件;

(2)扫描城建档案室归档的建筑物纸质文件,形成普查鉴定需要的电子档案文件;

(3)通过东莞市施工图审查机构收集城建档案室缺失的部分建筑物纸质文件进行扫描,形成普查鉴定需要的电子档案文件;

(4)尚有部分建筑物的资料,从相关业主单位调取存档的建筑物纸质文件进行扫描,形成普查鉴定需要的电子档案文件;

(5)通过东莞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网站的招投标信息和图纸文件,或相关设计单位公布的档案信息等方式收集上述4种方式未能找到的相关图纸文件或工程信息;

(6)对完全没有相关图纸文件或工程信息的建筑物,由该区管委会协助调查基本概况。

现场调查工作

由于部分建筑物已使用超过10年,为更加真实反映建筑物使用现状,同时,也为核实图纸与实际建设的一致性,还需开展现场调查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1)问询业主单位人员了解建筑物的使用状况和受灾状况;

(2)在建筑物及内部按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建筑物外观质量的要求,查勘建筑现状;查勘建筑物地基及主体结构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3)对建筑物现状及存在问题部位进行拍照记录。

3.建筑物抗震性能现状分析

普查鉴定成果

本次普查鉴定建筑物1031栋,建筑面积约690万m2,以上数据不包括在属于普查鉴定范围内但已列入规划拆迁或重建的建筑。施工图齐全的933栋;缺失施工图的98栋,完全没有参考资料的24栋,其中有17栋为2001年松山湖管委会成立以前建设的旧建筑物,经鉴别竣工时间均为90年代初期。资料齐全的建筑物数量占总数量的%,完全没有参考资料的建筑物数量占总数量的%。

现状分析

(1)从抗震设防烈度来看。普查鉴定范围内的绝大多数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计有1003栋,所占比例为%),符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东莞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主要断裂分布图》(2002年编制)等规范、标准要求;部分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计有28栋,所占比例为%),主要为松山湖实验小学、松山湖莞美学校、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部分建筑物,竣工时间均在2010年以后,符合东莞市《关于我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有关问题的通知》(东震〔2009〕11号)的相关要求。

(2)从设计用途和结构类型来看。

普查鉴定范围内的建筑物设计用途主要以住宅为主,所占比例达到%,其次为厂房、办公、学校等,商业、商住所占比例较低。按照其发展规划,松山湖将成为东莞的科技中心、研发中心、设计中心,配备完善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商业金融、行政办公、邮电通讯等城市服务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区内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普查鉴定结果,区内的大部分建筑物为框架结构和框剪结构,总栋数为1003,所占比例为%其余小部分为钢结构和砖混结构,有效提高了区内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

(3)从竣工年代和综合评价来看。区内建筑物以2001至2010年竣工占大部分,共584栋,占%,2010年以后竣工建筑物共405栋,占%,2000年以前的建筑物仅17栋,占%。从综合评价来看,区内建筑物大部分采用2001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计有983栋,所占比例为%;部分采用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计有31栋,所占比例为%;极小部分采用1989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计有17栋,所占比例为%。此次普查鉴定的建筑物均基本符合普查鉴定要求,并且未发现建筑物地基基础及主体结构存在明显的异常情况。

4.抗震设防要求研究

从以上普查鉴定成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等,对松山湖开发区内新改扩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进行研究。为保证该区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可达到抵御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松山湖开发区地震基本烈度Ⅵ度)的能力,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区内抗震设防要求主要为:一般建设工程应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东莞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主要断裂分布图》(2002年编制)等规范、标准要求进行抗震设计;重大建设工程(如100米以上建设工程、大型水库大坝、易燃易爆和剧毒物质的生产贮存建设工程等)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其抗震设防要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应按照国家规定,以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具体到该区,应按东莞市《关于我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有关问题的通知》(东震〔2009〕11号)的相关要求,“抗震措施”与“地震作用”按抗震设防烈度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确定。

参考文献

[1]何萍,王挺,傅冠华。广州市农居建筑物现状及抗震能力分析[J].华南地震,2010,(03):63-68.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664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