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建筑结构抗震论文【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84682

【导言】此例“建筑结构抗震论文【通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建筑结构抗震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全球性的地震灾害的频发,给我们的人类,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从汶川地震、舟曲地震,在到雅安地震,这些灾难,带给了我们无尽的伤痛,房毁人亡,建筑损坏等的发生,使得人们更加注重起了灾后依然屹立不倒的建筑,这些建筑,在灾难来临时,无疑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避风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员的伤亡。为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本文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是在最大限度上安排多道抗震防线。由于多个延性相对较好的分体系会构成一个抗震结构体系,通过有一定延性的结构构件共同协作。比合如延性框架以及剪力墙构成了框架-剪力墙结构。在经过了级数较大的地震之后,往往随之而来是多次的余震。如果只设计了一道防线,则余震带来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会给已经受过损伤的建筑物带来致命的一击,而造成倒塌。为了防止大地震时发生倒塌,需要在抗震结构体系中设计较大的内部、外部冗余度。所运用的耗能构件需要满足较好的延性和适当的刚度,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二是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加强其抗震能力。

判断薄弱部位的基本因素是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发生强烈地震的过程中,构件没有所谓的强度安全储备。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实现楼层(部位)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的比值处于相对均匀的变化趋势。且不能过分重视局部的刚度和承载力而忽视了整体的协调程度。对于从总体上加强抗震性能的手段,效果较为显著的手段是重视薄弱层的设计,能够具备充足的变形能力而不会发生薄弱层转移的情况。

二、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设计策略

1、建筑抗震场地的选择

(1)房屋平面布置应当规则,在结构上应当力求对称。如果房屋在建筑过程中,其外形不规则,或者是不对称,带有凹凸变化尺度,或者是形心质心偏大,在同一个结构的单元内部,结构的平面形状以及刚度不均匀或是不对称的情况下,平面的长度过长等现象,对于抗震性能均不利。

(2)强度以及刚度都要匀称。在多层的建筑结构当中,应该使各个层面之间的强度和具备的刚度都要匀称,无论哪一层,如果存在薄弱的一个楼层,那么这一处,就会在地震力的强大作用下导致变形或成为变形集中区,从而使得建筑物最初开始从此部位发生严重的变形导致破坏,最后甚至波及到整个建筑的整体遭到严重破坏。

(3)结构的超静定次数多。静定结构的杆件,其受力系统和传力路线单一,其中一根杆件遭到破坏,就会波及整个结构体系由此而导致失效。在超静定的结构中,超过其荷载能力的时候,会先使一些多余的杆件发生一些塑性的变形,并且容易消耗吸收一部分的能量,而保证整个的结构所具备的稳定性,并且还可以减少地震的破坏。超静定结构次数多,那么消耗地震能量,也就越多,同时建筑的抗震能量也就越强。

2、建筑结构抗震体系的合理选择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体系的合理选择,是在建筑结构抗震结构的设计当中,应当慎重考虑的一个重要性的问题,其中建筑结构的抗震方案的选取是否合理,这是决定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以及经济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首先建筑结构体系,在地震的灾害中,应当避免因为部分结构或者是构件的破坏,从而导致的整个建筑结构丧失了抗震能力,或者是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所具备的一个重要的设计原则就是,建筑结构本身应当具有十分必要的赘余度、以及良好的变形能力,和其具备的内力重分配的功能,在地震的过程当中,即使是有一部分的构件退出了工作,但是其余部分构件,应该仍然能够承担起竖向的荷载能力,且还要避免整体的建筑结构失稳。

(2)建筑结构体系当中,其应当具备清晰而且明确的计算的简图,包括恰当而且合理的地震作用下的传递的路径。在抗震设计过程当中,竖向建筑构件的布置设计,就应当尽量使得竖向建筑构件,在垂直的重力荷载的作用下,压应力水平应当接近均匀;且其中的楼屋盖梁体系的布置,也应当尽量的使用垂直重力荷载,主要目的是以最短的路径来传递到竖向构件墙和柱的上面去;

(3)建筑结构体系应当具有合理适度的强度和刚度。应当具有合理而且恰当的强度以及刚度分布,这是因为在抗震过程中,为了防止以及避免因为局部的削弱或者是突然的变形而形成薄弱的部位,并且对薄弱的部位产生过大的塑性变形集中或者是应力集中的现象;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应当使节点基本不遭到破坏,同时底层柱底的塑性铰应当形成的晚些,应当使柱、梁端的塑性铰出现得尽可能地分散;这对于震中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当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抗震的能力。

3、重视建筑结构平面布置的规则性和对称性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应符合抗震理念设计原则,宜采用规则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不应采用十分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对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或平面、竖向都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对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贯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的实际刚度强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对薄弱部位应乘以内力增大系数,应按规范的有关规定分析弹塑性变形,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强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4、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对策

(1)要合理且恰当地布局地震外力的能量传递与吸收的途径,在地震当中,要确保建筑的支柱、梁与墙的轴线,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从而可以形成构件的双向抗侧力结构体系。并且可以使其在地震的作用下,呈现弯剪性的破坏,并使塑性屈服情况,尽量的发生在墙的根底部,从而连梁适合在梁端产生塑性屈服,这样还具有足够的变形的能力。在震灾中,在墙段部分充分发挥抗震功能之前,要按照"强墙弱梁"的原则,来大力加强墙肢的承载力,避免墙肢遭到剪切性的破坏现象,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的抗震能力。

(2)要根据抗震等级,在对墙、柱以及梁节点设计中,采取相对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力求确保建筑物结构,在地震的作用下可以达到三个水准的设防标准。还可以根据"强柱弱梁"、和"强剪弱弯" 、以及"强节点弱构件"几种构造的原则,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选择柱截面的尺寸,以此控制柱的轴压比,并还要注意构造配筋的要求,还要保证,钢筋砼结构建筑在地震的作用下,能够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以及具备足够的延性。

(3)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设置出多道抗震的防线,即,在设计一个抗震结构的体系当中,有一部分延性比较好的构件,在地震的作用下,首先可以担负起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作用,然事,其他的构件,在第一道抗震防线屈服以后,在地震中,会依次的形成第二道、第三道或者是更多道的抗震的防线,这样的抗震结构体系的设计,在建筑设计当中,对于确保建筑结构具有的抗震安全性,是非常的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和手段。

总之,建筑行业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对建筑结构的防震设计,提高抗震能力,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因此实施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选择科学的抗震措施,重视抗震关键要点,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瞿岳前 杨将 汤卫华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09年35期

[2] 黄鹤 王佳蕾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 [期刊论文]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年2期

抗震设防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结构设计优化;位移比;位移角;剪力墙

1引言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房屋建筑实用性、功能性等要求越来越高[1],高层住宅成为当代人们关注的重点。为了提高住宅的品质,满足当代人们对房屋建筑品质的追求,住宅结构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结构布置不合理,尤其是作为关键构件的剪力墙,如果布置不当,受风荷载或者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时,结构位移很难达到标准要求[2]。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大,在高烈度地区尤为明显。所以,急需探究基于提升抗震性能的高层房屋结构优化设计方案。目前,针对高层房屋结构设计及优化的研究比较多,本文尝试引入结构设计优化思想,从不同的视角提出新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优化思路。

2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层房屋建筑对抗震性能的要求更高,为了满足此项要求,目前很多设计方案从墙体长度、厚度出发来提高结构整体支撑力及抗侧力能力,以此改善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3]。然而这种设计方案在模拟分析和实践操作中体现出的性能都较差,未能达到高层建筑抗震规范要求。所以,当前许多高层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虽然布置了较多的剪力墙,但计算结果显示仍存在严重的抗震性能不足的问题。

3基于结构设计优化的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改进

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到,剪力墙的布置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较大。如果可以减少短肢剪力墙,同时保证墙肢布置结构整齐均匀,便可以起到很好的抗震性能提升作用[4]。该项理论的提出,对房屋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帮助较大。因此,本文研究从剪力墙布置角度出发,尝试提高抗侧效率,达到改善建筑抗侧刚度的目的。分析建筑核心层的抗震性能需求,通过计算获取楼板内力,采取配筋处理,以此改善剪力传递作用[5]。另外,从建筑结构的高度和宽度出发,对侧向刚度的抗震性能加以控制,以此优化建筑结构[6]。为了加深此部分内容的探究,本文将以某工程项目为例,对建筑结构加以优化设计,通过对比优化前后抗震性能指标的变化情况,检验高层房屋建筑结构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工程概况及自然条件

本工程位于市中心生活区,房屋的结构总建筑高度,地上38层,属于A级高度建筑。按照建筑功能的不同,对楼层的层高进行设置。其中,首层为建筑结构的架空层,高度设置为,其他标准层(2楼及以上楼层),层高设置为。本工程的结构使用年限设置为50a,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安全等级为二级。根据建筑所处的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建筑所处地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设防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50a重现期基本风压力为/m2,风荷载体型系数按照计算,因高度大于60m,承载力计算时采用的风压为基本风压的倍。按照这些自然条件,对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结构形式的选择

由于本工程进深较小只有,而高度较高达到,相应的高宽比为。而按照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条的规定,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最大的高宽比适用值为6。根据住宅隔墙较多的特点,采用抗侧力较强的剪力墙结构。其中,控制结构的位移角及位移比以及对结构薄弱部位进行加强,成为本工程结构设计的关键。本工程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剪力墙混凝土强度等级10层以下为C60,10层以上从C60下降至C30。根据建筑物高度及建筑结构剪力墙压轴比限值特点,根据本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要求,将建筑底部3层作为底部加强部位。

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及优化思路

按原初步设计结构方案,该建筑相邻的两个单元,用抗震缝隔开分成了两个独立的结构单元,如图1所示。这种一个结构单元的单拼方案,结构平面凹进尺寸较小,楼板尺寸和平面刚度无急剧变化,结构平面比较规则。但是因为一个建筑单元的面宽和进深都不大,平面尺寸只有×。水平方向虽然尺寸较大,但是因为横墙需要开门开窗较多。所以水平方向的剪力墙分布不均匀,而且有效墙长较短,导致该方向抗侧刚度不大。垂直方向,可以布置剪力墙的位置较多,剪力墙也基本对齐,但因为垂直方向长度只有,该方向抗侧刚度也不大。通过计算分析,该方案的层间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均不满足规范要求。由计算结果显示,最大位移比发生在水平向,最大值达到,垂直向达到。水平方向最不利层间位移为1/833,垂直方向最不利层间位移1/1273,规范限值1/1000,水平方向不能满足规范限值的要求。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单拼方案水平方向抗侧刚度需加强。从剪力墙平面布置来看,水平方向能设置剪力墙的位置几乎全部布置了墙体,通过增加剪力墙的数量来增强抗侧刚度的方法不可行。因此,采用另一个思路做调整,即采用双拼方案,两个建筑单元不设抗震缝,合并成一个结构单元如图2所示。双拼的结构方案,加大了面宽,使水平方向的平面尺寸由加大到,高宽比降到。比较单拼和双拼的结构方案的计算结果,双拼方案加大了水平方向的平面尺寸后,最大位移角发生在水平方向,为1/1137,垂直方向的最大位移角为1/1217,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最大位移角比较接近,而且均在规范限值1/1000的范围内。比较其他各个抗震指标,水平方向最大位移比由降为,垂直方向最大位移比由降为;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第一周期分别为和,动力特性十分接近,保证了发生地震时结构体系能够协调地抵抗地震力。上述方案中,针对原方案X向和Y向位移角差异较大问题,本优化方案沿着X方向形成大面宽,加大建筑整体架构,从而改善X向刚度,使得抗震效果得以提升。另外,根据计算结果,位移角还有一定的富余,对于中部剪力墙可适当减少布设数量,减小剪力墙长度,进一步控制结构位移比,使位移比更接近规范限值,使结构体系的经济性进一步提升。从性能参数变化便可以看出,优化方案达到抗侧性能提升的目的,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均不同程度得到改善。应当注意到本方案减少高宽比增大抗侧刚度的方法,是针对建筑方案中存在两个相邻对称的单元的情况,如果只是一个独立建筑单元,无法加大平面尺寸,不能增加剪力墙数量,可以采用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的结构形式,此种结构形式的刚度和延性都较好,对改善高层建筑结构的位移角有明显的作用,但这种结构形式造价高,一般用于高档写字楼或地标式建筑,住宅类建筑一般不会采用。另外,对于某些品字形的建筑方案,两两相连时,凹进尺寸大于相应总尺寸的70%左右,已经大大超过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的规定值,会形成严重不规则结构,可能造成严重的地震破坏,必须分缝处理。

4连接板薄弱部位抗震性能改善模拟分析

对照规范进一步分析可发现,双拼结构对侧向刚度提升的同时,结构平面产生了新的不规则问题,双拼后,在中部拼接位置采光凹槽的连接板处,凹进尺寸,相应的垂直投影方向投影总尺寸为,凹进比率达到51%,大于规范限值的30%。当存在水平地震力,该凹槽连接部位楼板要协调两侧主结构时,平面内将承受较大的水平力。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算,以中震作为环境模拟条件,对优化后的双拼方案楼板抗震性能进行模拟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模拟结果显示,在凹槽连接板的位置,拉应力较大,达到,而楼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相应的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仅为,远小于拉应力,凹槽连接板可能在地震初期开裂,在往复地震力作用下裂缝会加大,导致楼板平面内的刚度会大大降低,无法协调两侧的结构体共同变形,该部位的楼板需加强。加强的方式,首先,要增加连接板的板厚,降低该部位的混凝土应力,本方案中楼板加强范围内板厚由100mm加厚到150mm,重新模拟分析,最大应力可由降至。另外,通过配置双层双向通长钢筋,增加该部位的延性,延迟连接板的开裂时间,使楼板在多遇地震地震作用下基本处于弹性状态,在设防地震作用下,楼板裂缝宽度及刚度退化也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5结语

本文围绕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展开探究,通过本工程优化过程可知,高层建筑的各种抗震性能指标是相互关联的某项指标与限值相差太远,一定会导致其他指标劣化,需要找出有问题的主要指标加以优化,其他指标也会相应得到改善。本方案通过调整水平向的侧向刚度,使结构体系的整体抗震性能得到提高,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性,节省了钢筋和混凝土用量。另外,本研究采取模拟检验的方式,验证了高层建筑结构楼板薄弱部位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改进措施。通过本文内容的探究,可以为高层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一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袁霓绯,张磊,李洪光。钢框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在装配式钢住宅中的应用[J].建筑结构,2020,50(1):91-95.

[2]张爱林,苏磊,曹志亮,等。钢框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中的应用[J].建筑结构,2021,51(17):85-90.

[3]梁建国,王吉波,毛嘉伟,等。低层砖砌体住宅建筑简化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2019,49(15):117-121.

[4]赖林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优化技术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34):90-91.

[5]于杰。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在铁路房屋中的设计与应用:以烟台港西港区铁路调度综合楼为例[J].铁道标准设计,2019,63(6):134-138+145.

建筑结构抗震论文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关键问题;具体举措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0-0217-01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与此同时,在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的背景下,建筑抗震等安全因素成为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现阶段,我国的建筑抗震水平较高,但因地震导致房屋倒塌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能更好的提高建筑抗震水平,在建筑抗震设计方面更加合理,作为中学生了解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关键问题、具体的抗震设计举措是很有必要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关键问题

(一)场地的科学选择。

建筑场地的科学选择,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水平与质量。因此,有关的工程设计人员需要对于建筑物建设的场地进行全面的考察工作,选择具有土质松软、地质元素分布不均衡的区域来进行地段的选择,避免地震发生时产生出地裂或者是地表错动问题。

(二)建筑结构的合理化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的合理化设计也对于提升建筑抗震设计的质量与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使用高强度的建筑材料使得建筑物的结构框架具有完整性的构造。而高质量设计图纸的应用,可以使得建筑物的各个部位进行更加合理、科学的布局,最终形成强有力的抗震效果。

(三)建筑平面布置的规则性。

进行满足有关抗震设计要求的施工,可以极大提高建筑的抗震水平与能力。比如:综合的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应用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对称性的结构设计,将会对于建筑的抗震实际效果进行科学的提升。同时,我们需要清楚的了解到各种科学的设计需要真正的落实到施工实践中,使得设计的成果真正转变为实际的应用成果[1]。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具体举措

(一)基础隔震措施。

所谓的基础隔震指的是应用各种各样的减震装置来完成有关建筑物的结构抗震设计。具体来讲,将有效的抗震、隔震的装置应用到建筑物自身的部位中,从而达到保护建筑物,使其具有良好抗震、隔震效果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不适用于高大的建筑物中。原因在于,在高大建筑物中应用抗震装置会导致建筑物产生出自振周期问题,无法达到应有的抗震效果。在我国的生活中常见的抗震装置有橡胶垫装置、混合隔震装置等。对于这些装置应用摩擦移动或者是粘弹性隔震的方式就可以进行有效的防震,保障建筑物具有良好的防震要求[2]。

(二)特殊材料在地基隔震中的应用。

应用特殊的材料全面保障建筑物的地基具有良好的防震性能,也是一个重要的防震举措。具体来讲,应用高效的沥青原料与粘土、砂子等进行混合性的应用,可以提高建筑物整体的质量与水平,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在建筑物的防震设计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3]。

(三)建筑结构悬挂隔震。

所谓的建筑结构悬挂隔震指的是在进行建筑物结构设计工作中,应用悬挂的方式来对于建筑物大部分结构或者是整体的结构进行有效减震处理,使得地震发生时地震灾害的破壞力量对于悬挂的建筑结构没有非常大的影响,最终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程度,避免重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比如:在一些大型钢结构建筑中应用悬挂的方式来进行有关的设计,使得有关的子框架通过锁链或者是吊杆方式的应用悬挂在主框架上。这种设计方式应用的意义在于地震发生之后,地震一部分破坏力量会传导在这些锁链或者是吊杆上,降低了地震对于建筑物地基以及墙面的影响,提高了建筑物地基抗震的实际效果[4]。

(四)建筑层间的隔震。

对于建筑物层间进行有效的隔震是一种操作简单、工序简单的应用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与其它方面的隔震使用举措比较起来只能对于地震破坏力量的10%到30%进行有效的预防,无法从根本上形成强有力的抗震效果。因此,这种方式需要与其它模式的抗震举措进行综合性的应用,形成对于建筑物的有力保护,全面提高其应对地震破坏力量的能力。

(五)建筑结构的加固隔震。

为了全面提高建筑物结构的抗震能力,我们需要采取各种的方式对于建筑物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提升建筑物的质量。具体来讲,第一,在建筑物竣工之后,有关的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可以应用阻尼的方式对于建筑物进行全面的加固,最终使得建筑结构的抗震效果得到加强。第二,为了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效果,我们可以应用消能减震装置来提高其抗震的能力,使得高层建筑也可以在地震发生时具有对地震破坏力的抵御能力,避免重大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比如:消能减震装置在建筑物隔震夹层中进行应用,可以极大提高建筑物结构的抗震效果[5]。

二、结论: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对于建筑物结构抗震若干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与探讨,有利于建筑物施工的企业应用众多的具体方法全面提高建筑物结构抗震的质量与水平,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有强有力抵御地震的能力,减少人员的伤亡与财产上的损失。如今总体的设计理念与方式比较先进,但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建筑抗震等级,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保障。

参考文献

[1] 古力铭。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 四川水泥,2015,06:60.

[2] 曹振。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 门窗,2015,06:126.

[3] 邱子龙。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 建材与装饰,2016,08:76-77.

[4] 李琛琛。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8:245.

建筑结构抗震论文【第四篇】

1.1合理的选址在建筑结构抗震水平设计中,合理的选址是最基本的先决条件。为了保证选址的正确、合理性,我国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抗震法》等法律条文,其中明确规定“对于有可能发生的重大建设性工程以及次生灾害进行严格的地震安全指标评价,按照地震安全评价结果,明确相关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并对其进行分别设防”。建筑结构的设防标准根据其实际质量可分为四个标准,其中:甲类:地震时间或大型建筑工程可能发生的次生建筑类灾害;乙类:地震中不能中断使用功能,且必须要逐步恢复的建筑类型;丙类:除甲、乙两类建筑外的其他普通建筑类型;丁类:抗震级别相对较低的建筑。根据对相关法规的分析,在进行建筑物结构设计时,必须要选择对建筑有利的场地,避免在不利地段建设大型民用建筑,以防止地震破坏隐患的出现。对于一些软基地段,也必须要进行充分的处理,才能够进行合适的建筑设计。另外对于地震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问题,也必须要予以正确的处理,进一步保证选址的正确性。

1.2科学的设计当地震发生时,不同的建筑结构所受到的地震影响是不同的,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地震灾害的影响,建筑设计人员在抗震设计环节中,要根据当地地段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建筑结构的选择。目前,我国常用的鹅建筑结构可以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混结构”和“钢结构”四种类型。通过对四种结构的比较分析得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能力相对较强,因为其自身具有较好的柔韧性,所以当建筑物因地震灾害而出现应力变形时,钢筋混凝土结构能够依靠自身良好的承载力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这是其它三种结构所不具备的优势。近年来,高层建筑建设的增多,大大增大了其在地震灾害影响下的水平位移和抗侧移刚度,这在无形之中就加大了地震灾害的影响,为了避免地震灾害影响程度的增大,在设计和审核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结构的侧移度。

1.3坚实的质量地震作为破坏性超强的自然灾害,想要最大限度降低其对建筑的破坏,保证建筑设计坚实的质量是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相比较而言,我国建筑设计水平发展较为缓慢,在地震设计方面也存在不够合理的情况,这使得很多建筑结构都出现了地震安全隐患,过大的自身重量也加大了地震危害。为了保证建筑结构抗震水平,必须要在建筑抗震设计环节中科学的运用抗震理论,根据相关设计原则,利用有效措施来提高建筑结构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2实现建筑结构抗震水平设计的措施

2.1基础性防震措施应用基础性防震措施根据建筑的结构的不同位置有着不同的措施:(1)地基隔震。地基隔震是在建筑地基与土层之间设置缓冲层,以便在地震发生时减小建筑与土层之间的震动碰撞,实现对震能的有效吸收和反射作用,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目前,我国最常使用的地基隔层为沥青原料隔震层。(2)基础隔震。基础隔震是整个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关键,想要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就必须要做好基础隔震措施。在对建筑基础采取抗震措施时,为了减小地震对上部结构的破坏,需要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基础位置接触处设置隔震层,防止地震力由地基处向上部结构传播,降低地震对建筑上部结构的破坏。基础抗震装置一般采用混合隔震装置、基底滑移隔震装置和夹层橡胶隔震装置等。(3)间层隔震。间层隔震是为了吸收地震的冲击余力而设置的,间层隔震的有效设置能够对震力进行再次削减,以达到降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作用。间层隔震一般都安装在原始结构层上,其实我国最早使用的的抗震措施,具有施工操作简单的优势。(4)悬挂隔震。悬挂隔震是通过悬挂的方式,将建筑物全部或部分结构脱离地面,从而在地震出现时,降低地面震动与建筑物之间的震力作用。目前,此种抗震措施多用于大型钢结构建筑当中,收到了较为不错的抗震效果。

2.2机敏减震支撑体系机敏减震支撑体系是集成现代科技技术的防震系统,其利用活塞运动的原理,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在地震灾害发生时,保证建筑结构中的内、外钢能够通过不断的滑动来消减地震的破坏力,减轻震力破坏和消耗地震作用力的传导。目前,这项技术还在不断的研究和完善当中,相信其很快就能够实现有效的应用,为建筑抗震设计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

2.3效能减震技术应用效能减震是实现对地震所产生动能的消耗,来减轻地震能的传导大小,从而降低其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目前,在此技术方面一般采用消能器和阻尼器,两种器械都能够实现地震能量的有效消耗和吸收,减小震力对建筑主体的破坏,以达到对建筑主体结构安全、稳性定的保护。目前,效能减震技术在我国建筑防震设计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其在新建筑的防震设计和旧建筑的抗震加固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作为人类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场所,其对于人类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实现对人类生活正常秩序的有效维持,保证人类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做好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对建筑设计、施工企业的基本要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为了能够将抗震设计的功能性最大限度发挥出来,设计人员应多分析此前的抗震设计经验,结合实际建筑的特点,来进行科学的抗震设计,为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水平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184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