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幼儿园观察笔记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604599

【导言】此例“幼儿园观察笔记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幼儿园观察笔记1

东沙幼儿园——李季英

圆珠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具,并且圆珠笔的结构比较简单,各部件拆装方便,这种“技术活”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幼儿操作性学习的需要,容易取得成功,很适合大班幼儿自主探索学习的对象,另一方面圆珠笔也是一种科技产品,它的诞生和发展过程都有着许多幼儿所不知的秘密,可有效激发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大班幼儿的“考证”兴趣。因此本活动以圆珠笔为学习材料,引导幼儿对其进行细致观察和比较,区别异同,通过对圆珠笔属性的分析,可以提高幼儿分析事物的能力。

活动一开始我拿出孩子们带来的圆珠笔,运用“猜一猜”的游戏形式,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圆珠笔的外形特征上,较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当我问“请你们猜一猜哪一支圆珠笔是你带来的?”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说:“那支红颜色的是我的”“那支粗的是我的。”“那支黑的细的是我的。”通过游戏孩子对圆珠笔的外形特征有了一个观察。接着继续引导:“这么多的圆珠笔里都有什么呢?”使幼儿通过对圆珠笔的比较观察,顺利地引出幼儿对圆珠笔的种种新发现,这是将幼儿对圆珠笔外在品质的观察兴趣引向其内在结构的探索兴趣的转折点。

第二环节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对圆珠笔进行解剖,认识各个零件,并掌握正确组装圆珠笔的方法。为了突破这一重点,发给每个幼儿一支带弹簧的圆珠笔,让他们仔细观察圆珠笔的外形和零件。有的幼儿说圆珠笔的身体是长长的,有的说按下按钮笔尖就可以伸出来,还有的说圆珠笔是由笔管、按钮和笔芯组成的。针对孩子们的回答,并不急于评价,我而是一一用图画展示幼儿观察到的零件,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这为第三环节孩子记录做安装说明书做好铺垫)我接着问道:“是不是还藏着其他零件呢?这些零件藏在什么位置?请你们把笔拆开来看一看。” 大班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还停留在表面和局部特征,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启发。在该活动中,认识圆珠笔的每个零件及其安装位置是重点,它关系到下一环节“组装圆珠笔”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并不急于将圆珠笔的所有零件告诉幼儿,而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零件及其所在位置,为下一个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5篇幼儿园观察笔记,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幼儿园观察笔记的相关认知。

幼儿园观察笔记2

关键词日常生活;活动规则;幼儿园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12-0025-04

作者简介陈世联(1968-),男,重庆潼南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硕导,硕士,重庆市幼儿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小翠(1986-),女,重庆潼南人,重庆市渝北区木耳镇政府宣传干事,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班级规则是幼儿园社会规范教育的核心内容,渗透在幼儿园班级活动中的各个方面。在已有研究中,有研究者从基本道德规范、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群体活动规范、人际交往规范等几方面研究学前儿童社会规范[1],有研究者从不变的规则、适应性的规则和临时的规则来研究儿童规则教育[2],也有研究者从合群性规范、道德规范、制度规范与谨慎性规范来实施研究[3]。 还有研究者从学习规则、生活规则、公共规则、交往规则以及安全规则来研究幼儿园班级规则[4]。本研究从幼儿教师制定与提出的班级规则入手,探讨幼儿教师制定的班级规则内容有哪些,幼儿教师对幼儿执行这些规则所采取的教育行为与要求程度如何,以及幼儿教师应该怎么制定班级规则与怎么要求幼儿执行这些规则。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事件取样观察研究法,研究者在一个月时段内在两所幼儿园中随机选择大、中、小班各一个班,借助事先准备好的观察记录表,见表1(见下页),实地观察与记录进入观察者视野与听力范围内的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向幼儿提出的规则要求,在观察者视野与听力范围之外的则忽略不计,幼儿在活动中自发提出的规则亦忽略不计。

对观察记录的原始素材,分别对规则内容与生成、教师行为、要求程度与幼儿遵守情况进行编码处理,最后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规则内容

1. 日常生活活动中幼儿教师提出的规则类别及其内容

通过对采集到的412条规则归类处理后发现,幼儿教师提出的规则内容集中体现在4个大类24个小类之中,见表2(见下页)。

2. 日常生活活动规则在各年龄班的分布情况

从表3(见下页)看出,日常生活规则在不同年龄班之间的分布基本平衡,小班(%)、中班(%)、大班(%)。从日常生活规则在各个领域的分布比例来看,公共规则领域(%)和生活规则领域(%)占的比例最大,而交往规则(%)和道德规则(%)相对较少,说明幼儿教师在制定日常生活规则时最注重的是维持整个班级和集体的公共秩序,同时也很注重对幼儿生活习惯的规范。

具体到每个领域的规则来看,公共规则在各个年龄班间的分布比较均匀;生活规则则随着年龄增加呈明显递减的趋势;交往规则所占比例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增长,说明年龄越大的幼儿,教师越注重对他们交往行为的规范;而道德规则在各个年龄班间的分布比较平衡。

3. 日常生活活动规则在各个活动环节的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规则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的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进餐(%)、活动转换(%)、游戏(%)、午睡(%)、入园(%)、早操(%)和离园(%)。进餐、活动转化和游戏环节是幼儿参与人数最多、行为表现差异最大和违规行为发生频率较高的环节,所以成为了幼儿教师规则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日常生活活动规则教育的方法

1. 幼儿教师对幼儿规则遵守所采取的行为

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活

动中对幼儿遵守情况采取的行为主要是表扬(346次)、批评(312次),采取漠视行为的较少(42次)。对幼儿遵守规则毫不吝惜使用了表扬与鼓励行为,对幼儿违反规则则使用了批评甚至是训斥、隔离等惩罚行为;第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教师采取表扬手段的频率在逐渐减少,而采取批评行为的次数有较明显的增加;第三,提醒行为主要是在小班采用,对中班和大班幼儿使用较少;第四,对漠视行为的使用,幼儿教师一般比较慎重,对小班幼儿采用次数为0次,对中班(10次)和大班(32次)的使用次数也比较有限。

2. 教师对幼儿执行规则的要求程度

从表5可以看出,首先,幼儿教师对幼儿执行规则的要求程度都是以要求幼儿必须遵守为主,比例高达%;其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教师要求必须遵守的频率略有降低,小班(%)最高,中班(%)次之,大班为(%);第三,幼儿教师要求规则为必须遵守在各个领域分布较为平衡,其中交往规则(%)最高,接下来依次是公共规则(%)、生活规则(%)和道德规则(%)。

3. 日常生活活动中规则的生成方式

从表6可以看出:幼儿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中实施班级规则教育时独益性规则(%)所占比例远大于兼益性规则(%)的比例。多采用先在性规则(%),使用后起性规则(%)较少。专制性规则比例(%),远远高于授权性规则比例(%)。幼儿教师在%的情况下采用命令性规则,而采用提倡性规则的比例仅为%。

四、问题与讨论

通过对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活动规则的具体内容、类型以及要求程度等的分析,可以发现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管理轻发展

规则教育中交往规则和道德规则出现的总频数占总数的1/3左右,而生活规则、公共规则分别占总数的%和%。诚然,幼儿园是幼儿的生活共同体,幼儿们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公共规则、生活规则,幼儿园这个生活共同体才能得以正常维持,而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也就是说个人是在社会中,为了社会,也必须藉助社会才得以生存。[5]因此幼儿必须学会与人、与物交往,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幼儿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需要学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幼儿因争抢玩具或者别的事情争吵起来或者打起来,教师们通常会不问原因地“让两个幼儿相互抱抱,原谅对方”这样过于简单的处理。

(二)重约束轻自由

从数据分析来看,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规则教育对幼儿的进餐、活动转换环节的约束性要求过多,忽视了幼儿的自由发展。在进餐环节教师提出的规则占总数的%,活动转换环节的规则比例为%,而本应该属于规则教育重要环节的游戏活动才占到总数的15%。并且在进餐环节和活动转换环节,教师以专制、命令提出规则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环节。特别是在进餐活动中,教师为了方便管理和统一收拾碗筷,对幼儿进餐的要求就是“安静,没有声音,手扶着碗大口大口地吃”。在这样一例看似普通平常的对幼儿进餐的要求中,我们看到,教师并没有根据每个幼儿的特殊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而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导致了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压抑氛围,本来属于幼儿自由舒展的活动环节,却被教师们的各种规则所禁锢,幼儿自由的天性遭到打压。

(三)重灌输轻效率

幼儿教师如何以多元的视角生成有效的班级规则?一些研究者提出:广泛生成兼益性规则,及时生成后发性规则,灵活生成授权性规则及民主生成提倡性规则。[6]但在笔者观察中发现,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 为便于管理提出过多的独益性规则

在笔者的观察记录中,兼益性规则所占的比重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而多于四分之三的规则是独益性规则,这表明幼儿园教师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则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规则的管理功能,从方便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各种规则并施加给幼儿,很少从兼顾制定者与遵循者双方利益的角度,在尊崇儿童天性与自由的基础上考虑规则的内容,忽视了规则教育的育人功能。

2. 先在性规则多于后起性规则

在对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观察中笔者常常发现,无论什么活动,教师都会在活动前安排半分钟到一分钟或更长的时间来讲解活动规则。

一般在活动转换之前,教师都会不厌其烦地把规则先交代几遍,但是结果却与教师的愿望背道而驰,经常有幼儿违反教师要求导致教师暴跳如雷,似乎教师之前强调的规则对幼儿不起作用。而后起性规则幼儿往往更容易接受。例如在户外活动时,两个幼儿由于都想使用秋千而争吵起来,这时教师也观察到了矛盾的发展,但是此时教师不必及时介入,可以静观事态的发展,如果幼儿能很快地协调好这个矛盾,那说明幼儿在活动中已经将“在玩游戏时不能抢玩具,要分享”这条规则内化;如果幼儿们不能协调而越吵越激烈导致活动无法正常展开,那么教师就可以适当地介入,首先让幼儿反省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这样的结果的坏处,怎么样才能使活动继续,继而引出“在玩游戏时不能抢玩具,要分享”这条活动规则。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时应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如对儿童进行正面的诱导、启发等,将其与“自然后果律”相结合,取长补短,从而实现最优化的规则教育效果。

3. 命令性规则多于提倡性规则

在笔者所观察到的幼儿园实际的规则教育过程中,命令性规则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提倡性规则。幼儿园规则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幼儿与教师的和谐互动的过程,双方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但是笔者所观察到的幼儿园规则教育的过程却表现出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幼儿的绝对服从。在一个案例中,因为“只能接小半杯水”这条规则的制约,所以舟舟被迫忍到下课才能喝水,即使口干舌燥也必须等到教师下达下课可以喝水的命令。从本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是无论在什么情景中,无论是什么规则,只要是教师下达的命令,幼儿就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与服从,而幼儿的服从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教师权威的膨胀与幼儿权利的剥夺。

4. 专制性规则多于授权性规则

专制性规则和授权性规则是以规则对行为者的态度而划分的,专制性规则是由教师决定幼儿做或者不做某事的规则,而授权性规则则是教师让幼儿自己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事,怎么做某事,在幼儿自己决定做某事的过程中,体现幼儿的意愿和能动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儿童中心”的思想。在笔者的观察中发现,幼儿似乎没有享受到自己自主的权利,也很少听到教师说:“你可以干什么”“你可以选择怎么做”之类的话语,幼儿的自主决定权直接被教师剥夺了。

5. 规则教育中教师行为简单、粗暴

幼儿园班级生活是有组织性的群体生活,需要一定的纪律来约束,因为幼儿阶段规则意识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很多时候需要通过他律的方式来约束其遵守规则和秩序,所以,他律式的方式对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规则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观察中笔者深有体会的是:大多数的教师以维持整个班级秩序为最终目的,过度使用批评、训斥、隔离这一类纪律约束式手段,从而忽略了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幼儿的自然天性。常常可以听到教师对幼儿大声的训斥“不能抢玩具”“损坏东西要赔”“不要把木马骑歪了”“小朋友必须喝完自己杯子里的豆浆”等。在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中,惩罚的价值在于使幼儿清楚地区分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当违规行为在真实的班级活动中发生时,惩罚的价值在于从团体中排除违规者,可以防止其他幼儿模仿违规者的行为。

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处理好班级规则与幼儿需要之间的关系,满足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往、生活、游戏活动,但是又不能对幼儿的自由发展设置过多的限制。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认识与体验到规则给自己的活动带来了方便和乐趣,觉得这些规则是对自己有用的,那么自然就会将规则看作是自己的内部需要,与此同时幼儿内心的规则意识就形成了。[7]在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中,规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应当做规则的主人,而不能成为规则的奴隶。教师在规则生成与执行的过程中要不断调整与改进,做到“有规则而不唯规则”,才能真正达到规则“广教化,甘内化,正人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2.

[2] 莫秀峰。试论规则的类型与儿童的规则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7,(01):22-24.

[3] 裘指挥。早期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合理性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9.

[4] 陈世联。对幼儿园班级规则的记录与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40-44.

[5] 转引自:钟启泉。 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3.

[6] 马兰,等。偶然事件及幼儿园班级规则的生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06):35-37.

幼儿园观察笔记3

关键词:幼儿数学 有效教学 策略

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幼儿数学教育实践中目前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数学教育目标单一,重视知识、技能,极少关注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忽视幼儿的主体意识、学习兴趣和积极情感。又如,数学教育内容严格按年龄段划分,忽视幼儿个体差异;数学知识被机械分割,知识之间整体联系不强。评价的教育作用也没发挥出来,没有科学的评价手段,评价时不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等等。笔者结合多年幼儿数学教学经验,认为以下策略有利于实施幼儿数学有效教学,能够更好的发展幼儿智力。

一、重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理念,提高教师自身发展

目前,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幼儿教师已经有了一些现代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新理念,但是从理念落实的情况来看,显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理念的内涵。为了重塑幼儿园数学教育理念,笔者认为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认真研究现代数学的发展。幼儿教师应该多读一些关于现代数学学科发展的科普书籍,对整个数学领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向要有所了解,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由教师自身开始培养起数学精神。(二)了解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幼儿教师有必要读一些在幼儿的认知、学习、智力和个性各方面发展的理论研究中产生重大影响的论著,这样教师就可以在理论指导下去重新认识幼儿和幼儿的学习发展过程,以及他们独特的个性。(三)多观察生活中的幼儿。书上的知识与现实中活生生的幼儿毕竟还是两回事,幼儿园能安排教师轮流离开教学岗位一部分时间,对自己班里的幼儿进行实实在在的观察。虽然教师每天都在观察幼儿,但是教师还有教学任务在身,每个班级的幼儿又比较多,所以往往陷于教学事务忽视了很多幼儿表现出来的状态、行为方式和特点。比如说,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忽视了计算课上那些处于游离状态的幼儿,没能发现有些幼儿在数学方面的特长,没能察觉有些在数学领域发展好的幼儿也有策略运用方面的不足之处。因此,只有通过全心投入的观察,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观察,教师才能在实质上理解幼儿的独特性到底意味着什么。(四)教师之间要进行有效合作。每个幼儿班的两名教师之间要保持有效的沟通。因为数学教育应该是融入在日常生活环节中的,所以虽然一名教师并不负责专门数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可也必须有先进的数学教育理念,才能不放过有利于幼儿数学领域发展的机会,将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落到实处。教师有了对数学学科的正确认识、对幼儿数学学习和认知发展的正确理解、对幼儿独特性的充分认识和尊重,还有教师之间保持一致的教育观念,才能保证幼儿数学教育的正确方向。

二、拓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加强生活数学教育

幼儿园数学教育不应该拘泥于规定的数学教育内容,而应该利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拓展数学教育的内容。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人的生活实践几乎都离不开数学,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像花朵、蜗牛、蜂巢这些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也都包含着数学之美。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启蒙的基础,数学教育应该利用生活环节中各种数学教育机会,让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回到生活中去。比如,每件东西都有不同的形状、数量、大小和位置,在生活中寻找相同形状的东西,寻找身体上的数量和对称等等都是与幼儿可接触世界紧密相连的数学教育。又比如,幼儿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程,家和幼儿园分别所在的位置,怎样选择最近的路线到公园去玩,这些都是生活中空间概念。还有,鼓励幼儿去了解国内外新闻和新闻报告中涉及的各种数字信息,例如人口、森林面积、捐款金额、国内生产总值等,对这些大数的感受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幼儿对数据信息的理解力和处理能力,更能帮助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这样例子不胜枚举,数学教育应该就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的数学可以帮助幼儿认识自然和社会,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理解世界和人类,也可以让幼儿体会数学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形式不应该只是集体教学,方法也不仅仅是验证性操作、问答或者儿歌,而应该在教室里建立“发现区”。“发现区”是“多彩光谱”活动中的一项,它可以成为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目前,新纲要已经把数学划入科学领域,目的就是要强调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数学不是死的、固定的一系列事实,而是可以用来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手段。那么在发现区,幼儿可以运用各种数学能力去探索自然科学的世界。教师在发现区准备各种各样进行科学探索需要的工具,包括各种尺子、放大镜、收集用的盒子、纸笔等。具体探索的内容可以根据幼儿园所在地区的气候、地质、社会环境特点,选择幼儿生活中容易接触、又感兴趣的事物。幼儿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探索,而不是教师控制的,幼儿从中寻找乐趣的同时,还能充分的交流、讨论对问题的看法,在发现和表达中得到满足感,逐步建立自信,这些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收获。

四、丰富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为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再也不能仅仅用幼儿回答问题的对错来判断幼儿数学领域的发展了,整齐划一的标准不但对幼儿不公平,而且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往往无法发现每个幼儿背后的思维过程和表现出来的迥异个性。教师一方面可以定期地组织有计划的评价活动,运用一些有效的手段,比“多彩光谱”评估活动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对幼儿数学领域发展水平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也就是说,评价的结果要能够看到该幼儿的学习方式、智能结构、性格特征等个性化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幼儿在发现区活动中搜集的物品、对观察对象的记录和分析结果,这是幼儿在数学领域活动中最为真实和可靠的代表他们某个阶段发展状况的记录。另外,还要结合幼儿处于活动状态时,教师在旁的观察记录。教师作为旁观者更容易观察到幼儿各方面独特性的表现为前两方面的评价提供补充,更丰富对幼儿的认识,以便改进教学,帮助每个幼儿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而言之,目前幼儿数学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只有将这些策略有效的应用于幼儿数学教学中,才能够更好的贯彻新纲要的精神,从而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对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现存问题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林嘉绥。幼儿数学入学准备调查报告[J].学前教育研究。

幼儿园观察笔记4

论文摘要:在职业学校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让幼师专业的学生在教学法课中“动起来”,“学起来”,进而能“用起来”?笔者认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发展、掌握的建构过程是关键。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说的是幼儿师范“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原则。作为“教学法”课程的老师,应该把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得法”作为“教学法”课程的目标。为了能让学生“得法”,在“教学法”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摒弃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些不足,努力吸收新课程改革理念,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用好课堂,但又不局限于课堂,将传统的课堂在时间上往前、往后延伸,在空间上往幼儿园延伸,充分利用幼儿园见习资源,把幼儿园的“实践课堂”和学校的“理论课堂”结合起来,形成幼儿园前课堂+学校中课堂+幼儿园后课堂=教学法课大课堂的模式。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掌握科学的、适合幼儿特点的教学方法、步骤,从而达到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中得到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提高的目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体对知识的认识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联系等被动的吸收过程,而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发展以及概念理论的建构过程。根据教学法课程的自身特点,笔者把“教学法”课堂分成三个部分:

1 “幼儿园‘前’课堂”:让学生在幼儿园自主地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准备

在开学时,笔者就把每一门教学法所要关注的问题罗列出来,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要求学生在见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和记录这方面的问题,自主学习。而后,在具体的某一个问题的教学开始之前,明确告诉学生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安排专门的见习活动,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了解。包括观察、了解孩子的特点和观察、了解幼儿园教师的相关教学活动。

“前”课堂的自主学习,能提供给学生直观的幼儿园背景,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思考问题,为学生理解书本上的抽象内容提供感性的直觉材料。利用这种手段,设计系列问题。从直观感知到发现、思考、提升,寻求解答问题,使学生亲历理论建构过程。这样的‘前’课堂除了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可以加深对教学法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以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转贴于

2 “学校‘中’课堂”:通过讨论,合作学习,发挥1+1>2的作用

“兵”教“兵”,“兵”帮“兵”是一种有效的“教法”,也是典型的合作学习。老师先提出一个具体的活动课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合作设计出活动方案、编写教案。在设计、编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自学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出现的难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彼此肯定或否定;也可以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作适当地评定、补充、更正,最终得出该活动基本的教育理论、方法和步骤等。

“中”课堂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活动内容和开放的活动方式。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气氛活跃,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积极向上、集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发挥了1+1>2的作用。

3 “幼儿园‘后’课堂”:通过多次“试上”比较。反复探究学习。找出最符合实际的教法

各组将课上讨论形成的教案可以拿到幼儿园“试上”,然后再检验教案的合理程度。一组学生组织活动时,其他组的学生都来听、都来评。通过比较同一主题不同教案的教学效果,进行探究学习。在不断地“试上”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后”课堂的探究学习,能有效地检验教案的合理程度,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促进幼儿园课程教学的改革。真正地做到让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从幼儿园中来,到幼儿园中去,从幼儿中来,到幼儿中去。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学校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合作交流、反思探究,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伴奏者,学生则应当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演奏者。

把教学法的“课堂”变大,把幼儿园的“实践课堂”和学校的“理论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掌握科学的、适合幼儿特点的教学方法、步骤。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中得到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提高,这就是“得法”了。

参考文献:

幼儿园观察笔记5

幼儿园的孩子们由于集体活动多,社会情感迅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都逐渐发展并且{节情绪的认知策略也开始出现。幼儿逐渐掌握一些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但是,在此期间幼儿的社会情感的发展还没有完善,因此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场面。

师幼互动是发生在幼儿和教师之间通过各种方式、各种程度和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人际交流与互动。师幼互动包括一切与幼儿和教师进行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师幼互动的具体情景不仅包括于幼儿园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更有可能是发生在师幼之间的游戏及语言交流中,它是千变万化的。师幼互动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其中包括个体幼儿、小组幼儿和全体幼儿的交往,更有教师与幼儿的言语、游戏和情感的交流和互动。

由美国学者Robert Planta和BridgetHamre根据日常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师生互动的状况而编写的教学评估编码系统中有情感支持分量表可以看出,师幼互动的情况受幼儿情绪的影响。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即自然情景下,师幼互动是否被幼儿情绪影响?如果有影响,那么幼儿的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对师幼互动的影响有差异吗?

研究方法

研究者主要采用非参与式观察对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发生过程进行观察记录。选择西安某市级示范幼儿园三个中班,共计80名幼儿,8名老师进行自然观察。观察时间为每天下午区域活动的半小时,共计20次,期间记录到的师幼互动共160次,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总结。

幼儿情绪对师幼互动的影响

师幼互动时幼儿情绪性总体情况。由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总是在幼儿自愿的状态下进行的,是幼儿自发的,具有自主性的区域活动。在该研究中,笔者将师幼互动的主题主要分为以下9中情况,如幼儿主动询问;告状;主动展示;语言表达;与教师共同合作、游戏;请求帮助;分享见解;提问。幼儿的情绪是很难控制的,因此,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的时候往往会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到游戏活动甚至师幼互动中去。为此,根据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情绪是积极、消极或者中性笔者做出了下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幼儿作为发起者时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性质中幼儿带有积极情绪的互动占整体的%,幼儿消极情绪的互动性质占整体的%,幼儿的其他互动性质占整体的%。从图1数据的分析得出,幼儿在进行师幼互动时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并且差异显著。

师幼互动效果与幼儿情绪分布情况

从上表中可以得出最明显的结论,具体结果如下:

当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时带有积极情绪,有71次是被幼儿教师接受的,只有5次是拒绝的。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和%;当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时带有负性情绪,有8次是被幼儿教师接受的,有4次是拒绝的,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和%;当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所带情绪为中性时,其中16次教师与幼儿互动有效,有6次师幼互动发起不成功。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由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不管是幼儿发起的正向的、负向的还是其他的互动性质,其中大多数都是被接受的,只有少数是不被接受的。但是相比带有消极情绪的儿童,积极情绪的儿童发起师幼互动更容易被教师接受。

开展师幼互动的建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04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