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公关礼仪论文【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26412

【导言】此例“公关礼仪论文【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公关礼仪论文【第一篇】

[论文摘要]作为普通艺术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要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味的追求精英教育是不可取的,教育管理者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前提,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为切入点,探讨普通艺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将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社会时代,社会经济也将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许多领域的竟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竟争。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播音员、主持人的定位也不仅仅局限于一档栏目或一台晚会的主持,而是延伸出了婚庆主持人、会议主持人等新兴行业的主持。作为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为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迫使高等教育管理者们思考专业的发展目标和定位。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前提,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为切入点,探讨普通艺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1 ,.音与主持专业鱿业状况分析

在对某普通艺术高校2005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100名毕业生进行的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电视台、电台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38%;在传媒公司、文化礼仪公司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11%:在高校、中小学、文化培训机构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28%;各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个体经营的占23%。从调查结果来看,从事本专业的人数并不多,大部分转行从事了传媒行业相邻的工作,即便是在电视台就业的学生,也是大部分从事了编导、摄像、后期制作等工作,而担任主持人角色的少之又少。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很多高校先后增设了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人数的不断增加也使得近年该专业教育“产出”的毕业生人数大增,面对目前市场供大于求的激烈竟争,就业形式堪忧。作为普通艺术高校教育者的我们不得不反思,学生毕业之后,定位是精英,还是大众化?所以我们不能的一味的效仿精英教育模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符合就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为主线,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重视实践教学和舞台表演训练,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高素质和岗位提升能力。

2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裸程设,分析

播音与主持的教学模式应和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结合,才会有生命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交叉性学科,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从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需要出发,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面对以学科设置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世纪的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依存的发展要求。社会需要通才基础上的专才,课程的设置应注意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更加贴近时代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课程与就业岗位的联系。

从课程设置来看,多数院校开设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基本上都是普通话语音基础、语言技巧、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等传统意义上的播音员与主持人培养体系,课程内容缺少相互渗透,很难达到“一专多能”,而且与当今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现状脱轨,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薄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课程设置中应体现“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注重课程的拓展性,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为学生不同的职业定位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群。在每个方向模块中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是按照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设置的职业核心课和就业技能课,选修课是与播音主持专业相关的边缘性学科的技能课。另外,还将多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要求将本专业相对应的证书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当中,例如《普通话等级证》、《记者证》、《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婚庆主持人资格证》等。

3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撰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托,不同类型的学校人才的教育和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作为普通艺术院校招收了较多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根据就业调查显示,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从事了播音主持工作,多数学生转行或待业。播音与主持专业作为交叉性学科,存在若干发展方向,如主持人、播音员、编辑、记者、文化礼仪等,这些方向与专业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和综合化的人才。而目前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业务水平单一,难以达到广播电视媒体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多数学生只掌握了播音与主持的相关的理论技巧,养成了单一播音主持特色,等到工作实践中,只能适应传统的播音主持技巧,对广播电视采编制作、摄像、礼仪主持等工作无法胜任。

所以,结合普通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制定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宽进严出”的教学方法。即宽口径招生,对在校的学生进行分块管理,制定并实施“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入学1-2年时间内进行专业平台基础课群教育,在学生一年的学习中,了解学院的情况、专业的内容,学院也了解了每位学生的的专业情况,在第二学年,从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学生发展潜力、个人发展兴趣等方面入手,制定符合就业岗位需求的专业课程,比如说适应在播音方向发展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重点培养学生话筒前的实践技能和把握稿件的能力;对于适合做电视主持人的学生,加强镜头前的实践和备稿、控场等相关业务能力;对于文字功底很强的学生,可以试图培养其文稿策划和编辑的能力;对表演天赋较强的学生,可以加强公关礼仪(婚庆主持、会议主持)方面的培养。在打好播音主持基本功的前提下进行分方向培养的方式,对学生快速适应就业及社会工作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

定岗定位的分流培养,可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需要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在宽而坚实的基础上,力求精而深。根据岗位定位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与培养,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我们的培养岗位主要分三个方面,即播音主持方向、广播电视编导方向、

公关礼仪主持方向。

3. 1播音主持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各级电视台、电台担任播音员和主持人角色的工作。这个方向对学生的专业水准和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基本功底、较强的思辨能力、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形象条件。重点培养学生话筒和镜头前“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语言创作能力。

在播音与主持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主要的课程是语言技巧、思维训练、播音文体、节目主持艺术、主持人形象塑造、文艺作品演播、电视节目采编与制作、播音作品鉴赏等专业课程。

岗位实践要求:

c1)每学期进行一场专业汇报,包括朗诵、不同风格的栏目主持。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

(2)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或校级的专业比赛,获得创新学分。

(3)每年寒暑假到电视台岗位实习,熟知一线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工作现状,开学后上交实习报告,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

广播电视编导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各级电视台、电台和企事业单位担任编辑、记者、节目策划与制作等工作的人才。这个方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文字写作功底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广播电视编导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能创作、编辑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等方面的管理性人才。主要的课程是中外文学史、采访与写作、节目采编与制作、电视艺术概论、影视编导基础、非线性编辑技术等专业课程。

岗位实践要求:

(z)每学期末上交最低两个自编自导的栏目作品,有专业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分。

(2)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或校级的专业比赛,获得创新学分。

(3)每年寒暑假到电视台岗位实习,开学后上调查实习报告,获得学期的实践学分。

3. 3公关礼仪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婚礼、晚会、庆典和展会等主持和策划工作的人才。这个方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有声语言运用能力、市场调研、综合分析与创意策划能力。

在公关礼仪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能从事各种文化活动的主持和策划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主要的课程是中外礼仪基础、非节目主持艺术、表演基础与技巧、商务口语表达、展览会策划与管理等专业课程。

岗位实践要求:

(1)每学期上交最低两个由自己参与主持或策划的节目作品,有专业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分。

(2 )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或校级的专业比赛,获得创新学分。

(3)每年寒暑假到文化庆典公司、展览馆、文化馆和企事业宜传部门岗位实习,开学后上调查实习报告,获得学期的实践学分。

公关礼仪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 应用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40-02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人文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本科阶段实行的人文素质教育,比较集中地开设在大学一、二年级。主要以中文类课程为基础,开设的科目一般为《大学语文》、《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公关礼仪》、《职业道德与修养》以及一些通识课程等等。和两课、公共外语、体育等基础课程比较起来,人文素质课课时少、学分低、学生重视程度也不高。体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教学安排统筹不够,课程体系缺乏合理设计。

目前的人文素质课程之间缺少明确的联系,没有很好地与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的培养计划、学生的职业能力等相结合,也没有对师资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整合,总体而言人文素质课程处于无序状态,体系不完整,内容不合理。

2、课程缺乏连贯性,未能贯穿高等教育始终。

人文素质教育应该贯穿高等教育的始终,但是囿于课时和学分的限制,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仅在大一开设人文素质课,大二开设的较少,大三基本没有人文素质课程。这样的设置方式使人文素质教育必然产生脱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断层。

3、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

多数人文素质课程内容都比较单一,或者《大学语文》,或者《应用写作》,而且教学内容陈旧、近似于“高四语文”,难以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

4、教学方法简单,学生积极性不高。

目前的人文素质课程中,由于课堂人数多,教学方法往往是简单的“灌输式”、“讲座式”,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热情,导致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

5、过于求博求全,精深程度不够。

在目前的人文素质课程中,教学内容过于求全求广,而忽视了对作品、对例文、对案例的深度挖掘。课程讲授虽然面面俱到,但是很可能没给学生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也没有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起不到教学应有的效果。

6、课内课外联系不大,未能指导学生课外运用。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成果就是对学生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发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的人文素质课程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缺少指导,久而久之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并未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

针对此种情况,我校自2009年起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开展“人文素质平台”的教学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一、“人文素质平台”包含的课程体系及目标能力分析:

1、《经典导读》——对经典的阅读、体会、感受、结合现实进行思考的能力。

2、《文学欣赏》——掌握文学作品欣赏的技巧、方法,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艺术欣赏》——掌握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4、《实用口才训练》——具备良好的交际口才、与人沟通的能力。

5、《应用写作》——流畅的书面表达能力、常用文章写作能力。

6、《礼仪与沟通》——公关交际中的礼仪和人际沟通能力。

二、具体课程安排:

三、教学内容:

1、《经典导读》:结合学生专业,选取与专业相关的文学、哲学、历史、社会学、艺术、科学等名著经典进行导读,重在引导学生自行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2、《文学欣赏》:选取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结合作者、时代、心理、文学母题、文化等角度进行深度剖析,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的鉴赏水平。

3、《艺术欣赏》:选取音乐、绘画、影视、雕塑等方面的代表作品,进行赏析、讲解,并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实用口才训练》:结合学生兴趣和实际应用需要,选取常用的口头交际方法进行讲解,组织学生进行口才训练,强化口语技能。

5、《应用写作》:选取最常用的写作文体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写作训练。

6、《礼仪与沟通》:根据人际日常交往的特点选取与学生专业、应聘、工作有关的礼仪常识和人际沟通常识进行讲解。

四、教学方法:

教师讲课和学生参与式教学的比例在1:1,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式为主,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内和课外阅读、调研、讨论、写作等合作式学习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五、课外活动:

在课堂教学之外授课教师还应承担起与人文素质教育有关的学生活动的指导工作,例如文学社、话剧社、口才协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融入课外活动中。

六、考核方式:

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和特点组织考试。《经典导读》、《文学欣赏》、《艺术欣赏》可以以写作论文的方式考试,《口才训练》以口试为主,《应用写作》可以采用“申论”的方式考试。

七、授课特点:

以例文、例题、案例精讲的方式授课,不求全求广,强调讲深讲透,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通过布置课外阅读的作业和书目,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八、改革的主要成效:

1、对教学目标的统一认识:

(1)基本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的书面、口头运用;文字的阅读、理解、编辑、概括能力;

(2)提高人文修养:对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的了解和熟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对经典著作、人文书籍的了解和阅读;对道德修养、审美水平的提高。

公关礼仪论文【第三篇】

改革传统课堂形式,使课堂变为“全仿真”的“校内职场”。打破传统教室概念,以“全仿真”的“校内职场”代替固定的教室。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创业中各项知识及技能的要求为主线进行教学与实践,突出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教师模拟企业的空间布局,模拟企业的情境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以真实的感觉,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替论教学。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及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等基本技能之外,每学年都有一学期安排几周时间让学生去实训基地进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认知实习和以强化职业能力为目的的顶岗实习。以实习基地作为课堂,实习过程中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双重指导下,通过为企业调研分析、营销策划、产品推销等活动,使产学更好地结合,并以企业的实习鉴定作为取得相应学分的评价依据。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最大程度地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有利于创业素质的养成。

改革传统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打破考试的概念,以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形式代替单一的卷面考试。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高低通过单一的卷面考试是很难加以评判的,以创业素质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必然伴随着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方式创新作为配套。为了充分发挥考核手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鉴定、引导和激励功能,首先彻底摒弃以往唯卷面定分数这种传统考核方式,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如在基础课程的考核上采用闭卷、开卷、开闭混合卷、小论文、小实验、小设计、上机操作、报告与答辩等多样化方式。同时,在大多数专业课程的考核中,过程评价及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以便更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形成。

改革传统教师概念,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师概念,以校内外一体化的“双师制”代替单纯的课堂教师。在我院学习的“北大青鸟”软件专业和“北京幸兴”动漫专业的学生,第一学年即配备校内过教师;第二、第三学年要求实习企业再配备校外教师。对校内教师的要求是专任教师中选拔那些具有良好师德、有较强组织管理和沟通能力及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专业学习指导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担任;校外教师则一般由校外实习基地所在企事业单位中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业务骨干担任。校内和校外教师的职责互不相同又密切联系,校内教师侧重于解决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问题,校外教师侧重于解决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在工学结合模式充分发挥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创业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和职业指导模式,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这既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计算机作为一门工具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已经成为有效获得各种信息的载体。把创业教育寓于整个计算机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创业教育,同时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公关礼仪论文【第四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人才似乎总是紧缺,但现实生活中,却存在一些令人难解的困惑,一是大量市场营销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或工作后对岗位不适应;二是在参加营销工作后,对自己的发展方向迷惑不清,要么难以在营销业中取得好成绩,要么最终被职场淘汰。导致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职场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高校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营销人才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众多高校、学者和国家职业资格(以高级营销员为例)对大专及本科营销专业人才能力所规定的标准体系有所不同,但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①中文能力:能用普通话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具备各种公文写作能力;能够写作简单的新闻稿。②外语能力:学好英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掌握商务英语,能用英语和别人进行口头交流和开展业务。二是良好的社会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三是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具备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应用能力,取得计算机二级证以上证书。四是公关礼仪能力。能独立地进行各种公关策划活动;能利用一定的方法,与媒体保持适当的联系;会塑造自己的内外形象,懂得商业礼仪。五是专业能力。①商业谈判能力:能分析谈判僵局的类别和成因,运用策略和技巧突破谈判僵局;能正确分析、控制和回避各种商业风险、合同纠纷,并通过各种办法加以解决。②法规运用能力:熟悉常用的各种经济法规,能按要求订立合法合同。③销售能力:能妥善应付突发事件;能根据顾客心态选择恰当的推销方式;能建立顾客让渡价值体系。④市场调研能力:具备搜集信息、分析市场机会,掌握市场预测的内容、方法并加以运用。⑤市场策划与促销能力:能够制定销售策划、促进方案并加以组织实施。⑥营销相关的组织管理能力:协助进行连锁店和特许经营管理;能进行商品分类、简单的理化检验及运输包装管理;运用激励的基本方法对下属进行激励等的管理能力。⑦熟悉外贸业务,能独立开展各种外贸业务。

上述能力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能力要求力求全面,但缺乏核心、重点能力的确定。比如,商务谈判应该是核心能力,营销技巧、经济法规等的把握和利用、商业风险的回避、良好语言能力乃至公关礼仪等都应该围绕谈判能力来建构。②能力体系出现偏离现代商业环境的情形。在情感化和个性化日益凸现的商业背景下,亲和力、沟通能力、团队凝聚能力等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的能力体系恰恰缺乏或淡化这些方面。③现有的能力体系中,定性的描述过于抽象、宽泛,没有相应的定量指标与之匹配。造成能力培养的伸缩性和随意性过大,从而使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能“浑水摸鱼”。参照前面所述的能力体系,毕业生似乎都懂,但又似乎都不是很懂。致使学生毕业后在就业或职场上往往以某些方面的能力缺失而失利。

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高校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一是通过理论课程教学,进行知识的构建。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二是计算机应用操作和专业实训、实习。三是外语、计算机和营销等方面资格考试的培训学习。从培养过程来看,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知识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知识建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①课程体系力求全面,但重点不集中,基础知识过于宽泛。比如会计基础、管理学基础、国际贸易、财税、统计、经济数学等与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等几乎处于同等的位置。要求学生构建的知识中,有相当的部分是在工作中应用很少,或基本不适用。而一些重点知识却没有得到强化。②知识重复现象明显。有些内容在三门甚至五门的课程中都有重复。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在营销专业课程中几门课程都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内容来讲解,虽然该内容老师讲解都很认真,但听到第三遍后,学生就感到无味,影响了学习质量。其他诸如市场营销外部环境、管理知识等也在许多课程中有重复。知识重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格考试培训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营销员(师)资格考试的培训内容重复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40%以上的知识点。③知识老化,偏离实践倾向严重。首先,各门课中的案例及统计数字已经很过时,现在是2006年了,但教材中用的许多例子和统计数字是上个世纪的。有些例子在当时具有典型代表性,但已经不符合当前的实践发展趋势了。其次,书上的许多知识点与实践脱节。比如,消费市场作为整体来分析购买者行为已经不符合市场的发展和变化,现阶段消费市场已经进一步发展为大件耐用品、一般消费用品、快速消费品等市场,而且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性。再比如,产品组合这个术语在我国企业乃至官方的产品分析报告中均称产品结构,但教材中长期全搬西方的知识体系,没有按照中国实际进行知识改造。④教师教学过于依赖课本,不注意从最新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成熟,导致市场营销新动态和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向课本的同时,更要面向实践。但许多教师照本宣读的倾向比较严重。⑤仍以应试考试为主,把学生的精力大量集中到应试上面。

(二)实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学生的重点能力和基础素质缺乏强化训练。语言、计算机、沟通、礼仪交往能力等是营销专业的重点能力和基础素养,但高校主要停留在书面和应试教育的层次上,没有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比如,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的时间过少,学生没有像模特那样进行礼仪的实战培训。②专业能力方面的实训、实习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一是没有围绕核心和重点能力进行实训。比如,许多院校在营销实习、实训中要么要求学生进行较大的营销策划,要么只是发发调查表。前者要求过高,后者要求则偏低。二是实训、实习基地单一,或层次低,学生的营销能力到不到训练和拓展。一些院校把学生几次送到超市去做营业员,或者到单一的物资公司进行集中实训。超市和物资公司甚至把一些男生当作搬运工使用。这样的实训显然偏离了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三是全国高校具有过硬的校内市场营销实训场所和设施的高校不多,比如心理训练、模拟谈判、供实习的商业公司等都<>缺乏或没有特色。四是缺乏双师型教师的指导,学生的知识应用和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缺少深度。

三、改进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要将营销专业学生培养成职场上的“畅销品”,作为“产品”的制造者———高校必须采取系统的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须对营销人才的能力体系进行动态的审视,并制定出符合岗位群需要的能力标准第一,应从能力体系中划分出核心能力、重点能力和基础素质。对于营销专业来说,商务谈判和市场调研是核心能力,语言、计算机应用、消费心理知识及合同法知识等方面的应用能力是重点能力,管理、礼仪、沟通、亲和力及商品识能力则是基础素质。第二,能力标准的制定要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使教师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把握标准,实现培养目标。

(二)必须对知识建构作较大的改进第一,课程体系要突出重点。建立起围绕核心能力、重点能力和基础素质的新课程体系,可以把管理基础、会计基础、统计基础、对外贸易、财税、经济数学等课程合并为综合管理基础;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综合为思想道德,但可以分单元教学。对于市场营销、商务谈判、消费心理(行为)、市场研判、公关礼仪、外语、计算机应用、口才(含沟通学)与写作等课程,则进一步充实内容,并做到全而不烂。第二,减少相同知识的重复学习和考查。一是对课程间的重复内容进行整合,比如,对需要层次理论、市场环境、市场调查、预测、管理基础、市场的分类等方面重复的知识进行全面整合。二是课程教学与资格考试培训内容整合后,由同一位教师进行同步讲授。三是课程考试与资格考试的知识点尽量减少重复。第三,紧贴实践,及时更新教材内容。须对近几年来的营销实践进行理论剖析,这样便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消化。同时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实践的发展变化,对书本的相关术语和知识体系作适当的改进,使书本知识与实践一致。第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及时地将实践中出现的营销新观念、新策略介绍给学生。第五,在学习和掌握够用知识的基础上,将学生从应试为主转为培养基础素养和能力为主的轨道上来。超级秘书网

(三)必须着力改善能力的培养过程高校须按照提高基础素质、强化重点能力,进而塑造核心能力的要求对市场营销人才进行培养。一是应对重点能力和基础素质进行强化训练。增加计算机的上机训练时间,口头语言、公关礼仪等须进行专业化标准的实际操练。二是在专业实训、实习中必须对学生的商务谈判、市场调研等核心能力进行打造。通过与各商务公司的共赢合作,建立档次较高的多层次校外实习基地。根据学生的专长、个性和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散到不同的商业公司进行实训。培训过程中注重塑造学生的岗位能力和素质。同时高校须增加相应的投入加快模拟谈判室、学生实习的商务公司、电子商务操作室等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三是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训,必须有专职的双师型教师或肩负责任的职业经理进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向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1).

[2]翟方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的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3).

[3]刘国柱。整合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2005,(2).

[4]姚礼萍。对市场营销写作论文专业课程整合改革的探讨[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5]张景顺。市场营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王惠琴。消费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82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