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教育改革论文优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76136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改革论文优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改革论文【第一篇】

要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要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锻炼,从平常的课堂和课外作业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必须独立完成个人作业。滴水才能穿石,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就可以实现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变化,所以,只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并且能够逐渐养成能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独立的创新意识。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现在的大多数学生看到开放性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网,明显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但是这种行为阻碍了老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个班级里经常会出现全班作业几乎完全相同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之间的互相抄袭,“一个人完成,全班无忧”。而教师批改作业所体现的问题也就只是那几个独自完成作业的学生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不仅对教学质量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而且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所以,保证学生日常作业能够自主独立地完成,是提高数学成绩以及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条件。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杜绝学生这种抄袭的行为,让学生真正用心地去做每一道题,从平常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在初中的学习中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中。所以,我国才大力倡导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做题时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灵活应变。数学题目知识量大,综合性高,同时受教育改革的影响,近年来的一些考题当中表现学生创新能力的题目越来越集中,所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应该被重视起来。同样的题目,有的学生就只会套用公式,而具体该怎么做却并不太明白,有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意,经过思考得出答案,而不是仅靠公式解决问题,简便容易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更是需要这样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是最科学有效的。

三、互动交流,拉近师生关系。

师生沟通在初中数学的教育中发挥着非常独特的作用,通过相互沟通和真诚交流,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又可以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只有进一步了解学生思想,剖析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思考问题,用创新思维想办法。师生沟通可以利用课间时间也可以放在自习时间,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有问题就及时想办法帮忙解决,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出现问题时也能提出来,从而教师才能寻找机会,启发学生动脑,独立地思考问题。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桥梁,是师生共同进步的先决条件。

四、结语。

总之,教育教育改革就需要在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把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科学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逐渐走上向学、爱学和会学的道路,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教育改革论文【第二篇】

民族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随着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日渐深入,不论是教材改革,还是教法改革,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造就创新人才,是经济时代到来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是党和人尽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那么,我们如何实行创新呢?经过研究,我们觉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创新教育。

一、深入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努力提高创新教育意识。

学习掌握创新教育理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起点。学校应当组织教师首先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深刻掌握创新教育理论的实质,把创新教育理论融入自己的学习和教学之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让广大教师认识到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掌握创新知识,培养创新人才,增加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形成,真正实现学生是教学主体地位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要做学生的朋友。我们应尽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扬民主,做到学有所思,读有所得,读有创造。在教学中经常做到民主、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反驳、反问、更正和补充教师的意见,满腔热情地肯定学生的创造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可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多么重要。在这种氛围中,教师由领导者变成了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变成了“导”,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建立适应的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创新教育,除了要求以教学为主渠道研究创新教育的是方法外,还应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管理机制,首先是学校要给每一位教师创造一种平等的外部环境,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管理者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使人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新教育素质。

不仅如此,教师也应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一个人在轻松自在的心里状态下,才有可能出现创新思维的灵感,为此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陈腐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四、制定创新的激励机制,保障创新教育的顺利进行。

学校要在充分发挥民主的基础上,与教师共同制定创新的激励机制,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形成鼓励创新、鼓励提问、鼓励发明的良好校风,把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评价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评价时,要注意激励机制的合理性。事实上,创新教育的培养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做法和专利产生,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

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除了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还必须破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让学生明白人人具有创造性。现代创造学理论指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多说、多动,让他们自由发挥、大胆设想。对学生富有创造意的“点子”,即使不完美,甚至有缺憾,也不横挑鼻子竖挑眼,要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启发学生从思维的障碍中冲出来,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善于想像的能力,创新的火花就会不断地迸发闪烁,品尝思考之乐趣,产生愉快之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唤起了他们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六、改革课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力来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突破消极的定势束缚,打破固定的思维锁链,不断变换思考角度,努力求新、求异、求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标新立异”,就没有发展,也就没有超越。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敢于“标新立异”,不盲从别人的结论,另辟蹊径,大胆求异,思人所未思,并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七、学会创新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要鼓励学生不难师、不难书、不轻信现成结论,进行研究性学习,重在自己的判断推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突破思维定势的羁绊,才能学得实、学得深、学得活,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针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课堂作文、应试作文,北京大学等七所全国重点大学和上海《萌芽》杂志社联合举办了首届“新概念”、“新表达”“真体验”的主张,其中在“新思维”这条中提倡:“创造性发散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在这一次活动中,涌现了一批体现个性,富有创意的佳作。这些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发现,却是同学们敢于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突破定势思维的表现,应给予极高的评价和鼓励。

八、拓展创新的空间,树立“大课堂”教育观。

教师应树立“大课堂”的教育观,做到课内和课外的有机衔接,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课外学习能促进课内的学习,使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拓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据说,美国工程师杜里埃在思考如何解决使汽油与空气均匀混合,从而使内燃机有效工作的难题时,受妻子手中喷雾香水的启发,想到如果把汽油变成雾状送入发动机的气缸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由此,他发明了发动机汽化器。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这说明,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有时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事实上,大多数最佳创意均来自跨越专业学科领域,向其他领域寻求创意及见解。艺术、商业、科学及技术等之突破性进展,往往是由于不同学科的相互交流所致,这些成功经验,给教师有益的启迪,值得借鉴。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的“大课堂”,科学系统地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实践”机会,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强化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灵感,造就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贵在创新。

教育改革论文【第三篇】

第一,科学教育。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该适当的利用一些教学道具,将科学教育与游戏有机结合,渗透简单的科学理念,促进幼儿逐渐形成科学意识,培养其从小就对科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多多姿多彩的世界,永远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环境教育。目前诸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乃至世界生存发展的难题,在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时,要使其逐渐懂得怎样认识和对待环境,并且培养幼儿产生正确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第三,心理教育。对于幼儿的早期教育,部分家长都较为重视培养孩子的特长,希望孩子出类拔萃。孩子个性和特长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将幼儿的早期教育只局限在特长和智力的开发培养上,还要重视起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其从小就能够运用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对待学习和生活。我国幼儿言课程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促进其全面健康的成长。

二、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思考。

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改善,要符合幼儿教育的规律、特点和要求。幼儿阶段的早期教育,就像是建筑物的地基一样,任何细小的偏差都有可能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甚至彻底改变幼儿人生的发展方向,因此幼儿的基础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国家对于幼师的专业水平和学历都有很高的要求,并且还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够上岗执教。但是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由于人们对教育的需求逐渐提升,从前对于幼师的要求和标准早已不适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幼师的培训渠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很多地区幼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普遍下降,师资队伍中也有不少幼师已经难以胜任幼儿教育工作。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对于幼师学习的要求,至少要达到大专的标准。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对于幼师学习的要至少要达到本科学历的标准。并且要求各幼师要积极发展和提高自身在音乐、美术、舞蹈方面的特长,不断提高幼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幼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思考。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幼师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并且在教育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与发展。但是,还是有部分地区的幼师对幼儿早期教育的认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为,将早期教育视为识字教育。在这类教育理念背景下,往往会在幼儿园出现小学教育化的状况,较早的将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灌输给幼儿,特别是像外语、美术、心算等学科几乎成为了孩子的必修课,过早的让幼儿背负起学习的重担。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甚至给幼儿造成心理的阴影,严重影响幼儿未来的健康发展。同时,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家的孩子应该享有神童教育,为孩子不断的增加学习负担,并且很多幼儿园也在着重培养小神童,而很多家长又急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所谓的神童。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不断的阻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得幼儿能够自由快乐的学习和成长。另外,由于我国城乡间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育要适应地区的发展水平,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幼儿园进行实践教学,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的幼儿园的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对于一些民办幼儿园要实施鼓励政策,以实现幼儿园教学法的标准化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城乡区域教育的共同发展,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感。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中的基础教学,要不断地加强对幼儿园的教育手段,缩短城乡间幼儿教育发展的距离,以便于促进我国的经济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正处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确立好幼儿教育改革的方式和方向,不断提高我国幼儿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成长环境,从而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教师也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内容,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改革论文【第四篇】

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经过10年的发展,办学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支业务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积累了丰富的教改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自宁夏开展音乐教育改革以来,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培养优秀艺术教育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音乐教育改革的力度。

(一)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促进音乐教育改革。

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着重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入手响应宁夏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建系10年来大力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截至现在有音乐学本科、舞蹈学本科和音乐教育专科三个专业。另外设有音乐理论教研室、声乐教研室、键盘教研室、舞蹈教研室和器乐教研室;另有宁南民间音乐研究基地和宁夏中小学音乐教师技能培养培训基地。

(二)以师资建设促进音乐教育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师资是关键。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专业化教职工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2人,教授4人(含外聘2人),副教授7人(含外聘2人),讲师8人,助教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含在读)7人,占教师比例32%。他们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与科研水平方面都教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以硬件设施建设促进音乐教育改革。

在领导大力重视下,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自建系以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现在已建成一栋集教学、科研、艺术实践为一体的现代化音乐教学大楼,配有舞蹈教室、合唱教室、合奏教室、数码钢琴教室、电子琴教室、现代化音像视听室及专业理论课教室、多媒体教室、数字录音棚和midi的制作室、资料室和琴房130间以及现代化专业音乐厅1座,音乐厅建筑面积为1280平方米,可以满足国内外音乐团体和艺术家及我区各种大型文艺演出,配备大三角钢琴两台,进口音响,升降式合唱台,作为宁夏师范学院标志性建筑之一,该音乐厅是弘扬中外高雅音乐文化、对外文化交流、师生艺术实践的重要基地。

(四)以教学科研促进音乐教育改革。

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自建系以来特别重视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上采取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支撑高师音乐教育改,使得音乐教育改革真正的落到了实处。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绩。我系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区级、校级科研立项10余项,教学成果奖8项,音乐作品10余首。提出了办好教学科研型院系的响亮口号,加强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到知名院校深造,资助师生积极参加区内外比赛活动,重奖科研成果突出者。所有这些都有力的支撑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二、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存在脱节的现象。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是各自为政。宁夏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由教育厅牵头组织指导各级个类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改革。而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主要由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确定音乐教育改的方针与政策。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缺乏有效地沟通与交流,两者的改革出现了不同步现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宁夏音乐教育改革的效果与合力。

(二)宁夏高师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不容乐观。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是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师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教师总体素质难以满足教改要求。师资的学历水平还不达标,作为一所本科院校,目前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老师还比较少。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老师只有两名,此外还有5名老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师资水平远远跟不上本校音乐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仍存在重视技能教学忽视理论教学。

的倾向,课程设置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仍存在重视技能教学忽视理论教学的倾向。不论从领导管理层、一线音乐教师,还是广大的学生来看。专业技能教学时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则是不太重要。甚至不少学生都不喜欢上理论课,这种现象也影响了高是音乐教育改的效果。必须坚决改正。此外,目前宁夏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很多,包括计划规定的教学科目过多,教材的学科体系和内容陈旧,过于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等。虽然近年来教材改革一直在进行,但必修课程内容太多的问题却始终没有解决,使得音乐课教师疲于完成课程计划,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对于考试课程与考察课程的划分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教师很难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音乐教学活动。实际上,只有减少必修课程的繁难程度,才能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音乐教学活动。(四)宁夏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作为宁夏唯一的高等师范类艺术院系,担负着全区广大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任务。然而,目前情况下宁夏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女生占到学生的绝大多数。以2008级音乐学班为例,全班总人数为41人,女生33人,占%男生只有9人,占%。这个比例显示出宁夏高师音乐教育男女比例已经严重失衡。这种失衡现象必然会影响到将来的宁夏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三、对策及建议。

(一)设立专门机构与人员协调好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同步现象。

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同步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把脉,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设立专门机构与人员对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协调的地方进行会商,拿出方案。切实解决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各自为政的现象,使得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真正成为一盘棋。

(二)加强宁夏高师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高师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是推进宁夏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关键。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大学术交流力度。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注重学术交流,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派出教师到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知名院校学习、进修,积极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学术会议、大师班和各种专业竞赛、艺术展演观摩活动。同时还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大师来我系讲学、交流、演出。先后聘请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晓和先生,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雷达教授,西安音乐学院陈大明教授、上海音乐学院赵勇教授等区内外知名人士来我系讲学。音乐教师直接影响着宁夏高师音乐课程改革是否成功。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音乐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与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密切的关系。

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切实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把握好它的精髓。认真领会贯穿在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切实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这是音乐教师用好课程标准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在新教材实施中,我们应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坚持不懈地贯彻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狠抓音乐教学改革,促使音乐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应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提高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营造和维持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四)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尽可能的多招收一些男生进入高等师范院校学习音乐,逐步改变宁夏高师音乐教育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目前情况下,音乐系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将来会影响到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应在全社会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让广大学生家长及男学生认识到学习音乐将来做一名音乐教师是光荣的。在招生时也可以对有意向学习音乐的男生进行适当的倾斜等。总之,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有成绩,也有问题。对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探索有效的解决措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育改革论文【第五篇】

21世纪被称为创新教育的世纪,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推进创新教育,这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呼唤,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未来社会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教育,新世纪呼唤创新教育,只有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型人才。音乐教育也不例外,也需要创新,也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关心音乐教育和正在从事音乐教育的人们,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希望能找到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适应当今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

在现今高师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都希望也正在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富有创造性,但是由于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仍不自觉偏离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还是没有把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学生主体性仍没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似乎也习惯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怎样教,自己就怎样接受,一味机械地模仿自己的老师(尤其是器乐、声乐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长久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仍没从根本扭转过来。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创新教育?教师又该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不仅在他们专业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审美、创新等各方面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高?在此,笔者想谈谈以下几点浅见。

近几年,创新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人们不但从理论上认真探讨研究,在实践中也不断在摸索,高师音乐教育取得显著的成绩。在教学中如何“解放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已是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我们真正能在教学中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这一理念确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自我,还需要教师真正深入理解、领会创新理念的本质,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认真思考、总结,方能出成效。我们一再强调、提倡解放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动脑筋、愿意动脑筋、善于动脑筋,通过学习真正实现高师音乐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学会学习,懂得如何创造等等。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是一些理论课),一些教师苦于纪律的难以维持,仍然让学生置身于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中规中矩仍是一些老师对课堂纪律要求的杠杆与标准,学生的一举一动必须在老师的“监视”之下,学生的“标新立异”仍不被老师“看好”。结果学生在学习中思想上仍存有顾虑,害怕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不能主动探索、大胆提问,确实参与到学习中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每个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确实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但这“关注”应该是理解、是鼓励、是引导,不是一些外表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真正做到解放了他们的头脑,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自由地”在学习的海洋中翱翔。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能上讲台的面向基础音乐教育的教育者、传授者,它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一定的音乐表演能力,科学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从事音乐教学的专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一是教师仍然没能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对于高师的教育培养目的认识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一些学校仍将教师培养的学生在比赛中,拿一个好名次,或者举办音乐会来作为衡量教师教学的硬指标,使得一些教师“左右为难、不知所措”,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真正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我们音乐教育者自身是否从根本上理解、贯彻了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要求与方针。

二、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

教学具有艺术性是每个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只有那些有个性、能给学生以美感的教学才称得上教学艺术”,[1]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学要创新、独特,有自己的风格,能吸引学生,给学生美的享受,才能进入教学艺术境界。

音乐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情感性、审美性、创造性,音乐是艺术重要的内容之一,由此决定音乐教学与一般学科的教学是不尽相同的。我们知道,一般学科的教学也要讲究教学艺术。音乐教学,由于音乐艺术本身特殊性决定在某种程度上它更要讲究艺术性,也决定它的教学审美性更强,更具美学价值,究竟如何使教学能新颖、富有创造性,即进入音乐教学上的艺术境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对教育科学方法的熟练掌握运用。

教学讲究方法,讲究方法也就意味着需要掌握许多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善于根据不同情况来运用它们,使学生能积极地学习,最大限度获得所学知识,而音乐教学除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外,又必须熟知音乐教学方法,那么,这需要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热爱和钻研,要准确把握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方向,努力钻研普通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教育规律、教学原则等有关音乐教育学的所有知识,致力于普通音乐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根据音乐的特殊性来选择教学方法,熟练地运用它们,表达音乐的美,给学生以美感。

(二)对教学理论方法创造性的运用。

掌握运用一定的科学教学方法,还不能说教学就一定具有艺术性,每个教师还必须经过长期的不断地实践、探索,不断创新改革、不断精益求精,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艺术,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之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2]由此看来,这不是一两天就能达到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现代化,带来教育不断现代化,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发展,既能扩展教师的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还给学生带来新的感受,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先决条件。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这样的高素质,自身创新能力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如果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就能不断创新,从新的视角,提出新的独特的见解。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条件和学生现有知识、基础,选择不同教学方法与策略,也就是根据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变化,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教学的特殊性决定语言在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教学活动中没有语言教学目的没法实现,因此,教师要掌握丰富的词汇,并巧妙地运用它们,语言运用技巧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语言要客观、科学、准确、规范。

教学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它要求讲授语言一定要非常准确,千万不能出现模棱两可,或用词不恰当的情况。

2、语言讲演的技巧性。

根据不同的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语言,譬如、开场白的设计、导言的设计就十分重要,设计的成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有助于学习内容的深化。就拿课堂导入来说,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音乐课的教学效果,对课堂有利开展和引导学生兴趣起着很大作用。因此,我们要把这个“开场白”设计好,设计妙。课堂导入切记不要呆板单调,要具有一定的诱导性、新颖而巧妙,要多样化。

3、语言精练,讲究逻辑性。

在教学中,语言要精练,不要讲废话,口嗦,拖泥带水,特别是不要有口头禅;注重语言逻辑性,注重所讲知识的关联、内在的联系。正确表达其因果关系等,不能思维一片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前后互相矛盾,影响知识的传达。

4、语言表现艺术它包括教师语言的语音、语调、语速、语态等,也就是说教师要有一定的讲演技巧,并且要有饱满的热情与激情,才能很好地感染、打动学生,吸引学生。

(四)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讲究艺术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选择的好,就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既要紧扣教材,又要站在教材之上,灵活地加以运用,但这又必须根据不同班级、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来选择,笔者认为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钻研教材。

在教学中出现的比较多的现象就是照本宣科,教师依赖教科书,没有对教材理解透,深入去挖掘教材,使得学生产生更多的依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获取的.信息量太少,知识面太窄。因此,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把教材吃透,在此基础上再搜集相关的学习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

2、根据不同水平层次来选择。

学生进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对所教学生予以全面了解,对音乐教材状况进行分析,选择合适学生特点教材。内容应立足本民族音乐文化,兼收世界各地的优秀音乐文化精品,扩大学生音乐视野。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对多种形式音乐作品进行选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比较评价,培养他们的审美品位与审美判断力。

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现有的音乐基础,逐渐扩展,如:古今中外的优秀经典作品,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注意作品的现实性,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对于不同时代的音乐艺术作品有整体的理解把握,争取在音乐教育时间内,通过精编的、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扩大学生音乐视野,为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此看出,真正达到教学艺术境界绝非易事,它不仅需要比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和相关的其他知识,还需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众所周知,教法技法和教学艺术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譬如: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同样的学生,可有的教师确能在课堂上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学生愿听,想学,可有的却相反。出现这种现象,说明教师有了完善均衡的知识结构外,还必须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并能运用自如,将之融入课堂教学中,把教学变成实际可操作教学行为,让学生的思维围绕着所学知识紧张而又灵活的转动,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也就是说教师要拥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包括专业、教育理论、文学、语言等方方面面,特别是一口流利标准的富有艺术性语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教学时游刃自如,从容面对,进入教学的艺术境界。

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完善,如果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就能不断创新,能从新的视角,提出新的独特的见解。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现有知识、基础,选择不同教学方法与策略,也就是根据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变化,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正确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使教学能顺利完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多方面、多方位地去探讨研究,共同努力不懈追求,使音乐教育在新世纪有新的发展与创造。

参考文献:

[1]张楚廷《教学细则一百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177页。

[2]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第四版第138页。

[3]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4]崔学荣《创新型音乐教师素质建构》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第4期第11―13页。

教育改革论文【第六篇】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难现象普遍。为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可以从转变教育理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入手,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调查显示,当今高校毕业生不仅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且在工作岗位上也显示出诸多缺点,如专业技能不足,应用论知识能力欠缺,适应环境能力差等。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一是就业环境不乐观,一是高校在教育教学及就业引导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就业环境不乐观。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经济环境较不景气,导致众多企业开工率不足,新增就业岗位锐减,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出现了各种干扰大学生公平就业环境的现象,导致诸多社会问题从而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高校教育教学和就业引导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仍然以学科型教学模式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和社会实际需求脱轨,教学管理管理观念滞后,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多是研究型人才,而扩招之后的研究生数量供过于求,对于大部分本科毕业生而言,就业优势明显不足。本再者,本科的教学内容广而不专,毕业生多缺乏一技之长,很多学生对自身的兴趣和定位亦不明确,教师们无法对其因材施教,这就造成了学生基础能力薄弱,实践能力较差,又薪资定位高,就业难在所难免。

就业是民生之本,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就业形势严峻的状态还会持续下去,而教育本身是为了促进就业,从高校来讲,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在办学和教学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指导和促进学生就业这个中心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促进、保障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同时,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改革有助于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并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转变教育理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教育教学能否与大学生就业紧密衔接,直接影响到普通高校毕业生能否正常就业。明确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调整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以就业需求引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促进就业工作水平,才能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普通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为“理论——实践——理论”,该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而实际的工作岗位需要毕业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高校教学时就应考虑完善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引入“创新式”和“启发式”教育,多给学生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习内容,考虑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实习单位挂钩,表现优秀的毕业生可直接留岗。高校毕业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拥有相对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思维较为活跃,只要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在就业过程中是很有优势的。

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

高等学校要成立教育教学委员会,积极开展社会需求调研,针对企业和市场需要,加强骨干专业建设,及时调整和淘汰饱和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并在教学环节引入就业和创业理念,从而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当以就业和和市场为导向,突出课程的复合性、实用性,明确各课程、教学环节的地位与内在联系。分层次设置课程,将课程设置为基础能力课、核心技能课和相关知识课,鼓励课外教育教育,加强实践教学,以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保障教学质量。

高校专业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培养影响重大,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很有必要。专业课的教学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课堂学习是在校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如何通过教学提高实践能力,是校方当前面临的难题之一。当前本科教学师资队伍呈年轻化态势,实践经验较为薄弱,校方应鼓励青年教师向一些资深优秀教师学习教学经验。根据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将青年教师派送到实训基地或研究院进修,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树立主动就业的意识,以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自20世纪末我国高校不断扩招,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就业难现象普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有责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高校可以从转变教育理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以帮助其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2]王辉,杨大方,吕小师。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创新人才专业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6):237.

[4]刘晓辉、贺月娟。河北省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1)。

[5]张迎春、赵建锋。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06)。

教育改革论文【第七篇】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还未完全确立。体现在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观念、目标定位、专业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遗存过去专科教育的痕迹,对应用型本科的教育思路、教学规律、人才培养模式等关键问题尚未透彻理解和深刻把握,对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及专业的路径和方法还处于摸索之中,对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行动才刚刚起步。国贸专业的应用型本科建设,大多依照20世纪90年代的专业目标进行设计,只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补,对专业面对的行业(企业)缺乏针对性,还没有确立科学的、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专业培养方案还未能达到应用型本科的要求。国贸专业课程建设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还存在诸多差距:很多主干课程仍然是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些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致使课程异动现象比较突出;还有一些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规格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同时,专业教材建设比较滞后,由新建院校教师编撰的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不多;盲目选用重点大学推荐的教材,对此类教材是否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往往考虑的较少;存在所选教材与教学大纲符合度不高的现象。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讲授型为主,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率较低,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力度明显缺乏。

(三)专业教育对实践性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较快,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则相对滞后,师资队伍、实验设备、试验实训场所、校外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基本达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水平还不高,专业教育中必修课的比重高、理论课程的比重高,实践、实训、实习课程的比重严重偏低。很多国贸专业的实践课程在总教学量中不足20%,有的专业课程甚至没有安排课内实践,从而变成了纯理论教学。由于受实践经验不足和指导能力不强的制约,大部分教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课程教学的应用性不够突出,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与提高。新建院校的资源缺乏也限制了国贸专业实践课程的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很多新建院校的实训设施严重不足、现有设备老化,有的实训设备甚至是二十年前的,很多已经无法使用、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因为实训软件昂贵而没有购买,如外汇交易软件,使得课程实训无法进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图书资料数量少、质量不高,网络资源建设滞后,相关经费投入严重缺乏。另外,产学研相结合缺少重要的实习基地,很多学生根本无法到相关单位实习,达不到培养和锻炼实践技能的要求。

(四)专业教育过程中未能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

1、新建院校尚未形成教风引领学风、学风促进教风的良性机制。专任教师、管理人员、后勤职工等全员育人的良性互动机制尚不完善,齐抓共管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凝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氛围尚需进一步营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仍需付出艰苦努力,主动服务学生的意识还需要增强,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荣辱观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任重道远。

2、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特色不够鲜明。对自身办学特色的提炼不够精确,对校园精神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高品位、标志性、影响力大的文化设施,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较为有限。对学生的人生规划的指导还不够得力,使得学生缺乏明确学习目的,很多学生对专业发展与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很难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和规划。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存在旷课、迟到、不认真听课等现象。

3、毕业生专业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外贸实际操作中的业务操作平台如阿里巴巴、谷歌、中国制造等外贸操作平台方面的知识不足,行业知识了解不多,对产品知识知道较少,理论课程授课中,与社会实际结合程度不够。很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并不从事大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所学专业知识与经济社会现实存在比较严重的脱离现象。

(五)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尚需完善,管理制度执行不够严格。虽然很多新建本科院校都构建了比较完备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了规章制度,但各教学环节和支撑要素的质量标准不够完善,一些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规章制度不规范、执行不严格;教学质量评价队伍力量较弱,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学质量评价监控存在着薄弱环节,质量信息反馈与改进机制不够健全。

二、现有问题原因分析。

(一)历史和先天原因造成树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念较慢。我国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实用技术性教育的认知和探索起步比较晚,进展也比较慢。在高校大规模扩招、产业结构大变迁的背景下,进入21世纪后,国家开始重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然而,直到教育部明确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之前,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一直都是由高校自行尝试和探索的,这就造成了地方高校在该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差别。新建本科院校之前大多是高职高专院校,其办学理念尚未完全从专科院校的思路中调整过来,就立即进入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中,因此造成大多院校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认识存在先天不足。

1、新建本科院校缺乏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经验积累。这些院校由专科升入本科之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管理体制、产学研合作教育等都是从专科层次脱胎而来,专业处于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适应与转型时期,把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规范运行与管理作为工作重点,注重本科教育基本规律和共性经验的学习、借鉴与运用,对于自身个性研究不足,经验有限。

2、专业建设中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规律认识不足。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后,如何正确把握“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规律,进一步确立新的办学理念,实现由专科向本科特别是向应用型本科转变,在思想观念的转变、办学经验的积累、教育理论的升华等方面,都需要一个过程。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管理、实施多以自我为中心。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定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缺少政府、社会、企业及专家等多方面的参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观念较弱,需要引入外部专家和用人单位意见的时候,往往担心太过麻烦,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想当然地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外相关人士也缺乏参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动力。只简单征求少部分相关方的意见,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学业标准和知识能力结构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服务区域企事业单位专业人才需求规格了解较少,对教学方法改进重视不够、缺少独立的思考和研究,不善于总结积累和分析提高,没有认识到教材选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重要关系。部分教师不够重视诸如“社会调查”、“就业实习”一类的实践课程,课程指导粗糙或不到位,实验教学中存在散乱、混乱而不加管理、放任自流,造成学生实践深度不够、实践质量得不到保证。采用学生分散开展专业实习模式的专业,因学院监控困难,致使部分教师指导未能真正做实做细,少数学生的专业实习效果不佳。

(三)专业教育的责任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积极。一是全员育人的意识还不强,对学风建设重视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教师职工还没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风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学生的综合状态缺乏广泛深入的研究。发现问题多,引导教育少;批评指责多,帮助纠正少;二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力。在学生学业指导、生活指导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缺乏有效地引导教师、职工指导学生的激励措施。学习、工作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师在学风建设中具有的潜能未能得到深入地挖掘;三是学习评价方法较为单一。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力度不大,一些课程拘泥于期末试卷考试,不注重教学过程考核。总体上严进宽出、淘汰率低,助长了一些学生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四是校园文化转型不够到位。本科建设初期,院校多把财力集中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对校园精神文化关注不够。实际上,构建科学合理的学风建设总体规划,加强学风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起学风建设的内在自律机制和外在约束机制还需要一个过程。

(四)没有从应用型本科建设的高度认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新建本科院校缺少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措施,教学管理人员待遇较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管理岗位缺乏对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学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培训不够到位,缺乏高等教育管理的系统训练;教学管理人员忙于完成日常事务性工作,同时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精力分散,对应用型高校教学规律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对教学管理遇到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新建本科院校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工作起步较晚。新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时间不长,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研究不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质量标准把握不够准确,影响了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的准确性与完备性;部分教师对教学质量标准认识不到位,执行教学质量标准的意识不强,导致教学质量标准执行的水平和质量不高。教学质量评价监控方式还比较单一,还没有做到从学生入口到学生出口、从培养目标到目标实现的闭合型完整评价与监控;各种教学信息收集、分析与处理不够及时,一些教师根据反馈意见改进教学的意识淡薄、效果不明显,质量监控体系的调控作用还没得到充分发挥。

(五)专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特点是大多从专科院校升格而来,学校一般都隶属于各省(市、区)的教育厅管理,院校的经费来源都是财政全供;院校产学项目一般很少或者刚刚起步,缺乏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新建本科院校又大多重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忽视了在专业教育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对诸如国贸专业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门类,长时间存在着人文社科多是软科学范畴、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错误观念,使得相关专业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一)以行业为导向,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要自觉把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作为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理念和价值取向,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与区域资源,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不断加强学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提高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认识。重点围绕如何更好地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以科学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深入研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使学院全体师生深刻领会学校及学院的办学思想,准确把握办学定位,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学院各项工作中的贯彻落实。加大学习、锻炼、培训、提高的力度,着重提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定位的认识;对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学校组织的“到国内外应用型大学访学等”活动,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加强制度执行力度,并形成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机制。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强化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管理和监控;通过制度化的沟通会商制度和相应的工作待遇等形式,增强校外专家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实质性地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一是通过对专业的评估,全面掌握专业的办学情况,对专业的发展方向和领域组织充分的论证,结合学校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制定对现有专业的优化和调整规划。通过发挥传统专业优势和培育新专业办学特色并举的模式,推动学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加大对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解决在办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实验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践基地;三是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坚持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的作用,通过引进、进修、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一线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加强新专业教师队伍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四是加强对新专业建设的指导,邀请校外专家指导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规划、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材等方面的建设,指导新专业扎实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和教学研究以及教学改革活动,增加生均实验实习经费;五是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管理的力度,实施专业建设评估制度,全面推进新专业建设,不断提升新专业的整体水平。

(三)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在修订完善教学大纲前,必须开展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学业标准、知识能力结构、培养规格的调研活动。逐步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和课程评估制度,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课程建设;以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为主线,科学构建起理论课课程体系、实践课课程体系、素质拓展课课程体系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区域企事业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人才能力设计的要求,实行课程模块化改革,提高课程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符合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要求、整体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课程的重组与优化,避免相近课程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围绕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力倡导对话式、启发式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学分制改革,适当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的学时和学分,适当减少课堂讲授时数,扎实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和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及空间,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加强计划与监控,提高实践课教学水平。要加强对国贸专业教育中实践课教学计划管理,严格审核每门实践课的实施计划,拒绝空疏不实或存在漏洞的计划付诸实施,将问题消灭在计划未实施之前。然后,组织教师学习学校实践课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增进教师对实践课教学要求的了解,使教师充分认识实践课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在课程实训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注重与企业的结合,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美国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官产学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式”合作教育等模式,探索符合地方院校自身特点的合作模式。在实施重要实践课教学之前,学院要对指导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在实施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计划之前,邀请专家为指导教师传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摘要、关键词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课指导能力和教学水平。加强对实践课教学过程的监控力度,进一步丰富监控的方法与手段,进一步做好全面检查工作,确保实践课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针对薄弱环节,加大投入,继续加强对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的规划与建设,为教师开展实践课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为进一步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支持教职工开展实践课教学改革的探索活动,鼓励实践课在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五)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高学历人员充实教学管理队伍,完善选拔机制,将具有相应专业知识,懂管理、会管理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教学管理岗位;进一步加大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制定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实现管理人员培训的常态化、制度化。完善与应用型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配套实施细则,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教材、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充分发挥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门组织的作用,通过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价、学生反馈等多种途径,围绕教学质量标准的贯彻执行,针对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的薄弱环节,把科学管理、严格管理、规范管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严格教学管理制度执行,做到有制度、有落实、有监督、有反馈。

(六)建立多元化的专业教育人才评价机制。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评价应立足高校,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建立由实习单位、用人单位、行业团体、技能鉴定机构共同参与的人才质量社会监控体系,形成一种全方位的质量考核与评价方式。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探索互惠、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提升教师的行业和企业实践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就业需求,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各类竞赛和教师的科研活动;充分利用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增开专业选修课程,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严格执行科学有效的考核办法,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制定本学院科学的考核办法,改进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严加管理,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完善就业指导和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健全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及时征求毕业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增强教学和管理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1.

[2]王前新,刘欣,喻永庆.国际视野下的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模式[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教育改革论文【第八篇】

摘要:“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同时,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关键词:多技能人才;“双创”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

随着创新型职业与素质教育结构发生改变,培养多技能交叉人才和高水平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而“双创”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提出高标准与高要求。十八大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新世纪大众与万众创新创业的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推动区域内涵素养深入“双创”职业教育改革。而国家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双创”职业院校教育是一个不确定、非线性、复杂的控制平台内涵,共同努力实现与社会网络治理发展。在此基础上,利用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多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

一、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与“双创”职业教育概述。

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是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提出来的。1975年初期,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学家哈肯提出社会网络治理论概述。其中,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分别利用的社会网络治理论是指三元素(如学生自己、社会组织、社会环境)内部呈不确定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化控制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双输入输出的共享模式的应用平台。平台整体性功能的发挥程度是由平台内部各子平台或部分社会网络治理作用决定的。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理念,我国诸多学者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管理与分析,简称为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其中特别提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育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理念,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社会网络治理、行政人员与学术科研人员,综合学生等社会网络治理指标。”基于当代职业教育处于从过渡时期转为转型时期,不同网络应用技术快速的发展,生产方式走社会网络治理路径,提出不同岗位分工日益精细化,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而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结构治理,满足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员、科研人员、企业产学研、学生主体性提升自己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创新路径,科研路径、职业教育管理路径、后勤公司集团等多方面的服务职业教育平台的共享模式。

二、基于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建设文化创意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培养体系。

(1)创建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平台,提出建立“慕课网络在线视频教学,云视频在线学习、云视频实践与仿真模型学习等,融为虚拟网络化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双创”职业教育理念。

(2)打造贯穿专业和年级的“双创”职业教育平台,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嵌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感知物理技术等部分专业,局限在高年级专科生,覆盖面有限,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3)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双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国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有待优化。“双创”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互嵌入融合多层次、交叉融合的新型教育产业模式,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双创”职业教育技能内涵的培养。

2.建设文化创意、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资源共享的培养机制。

(1)指导师资和平台是“双创”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的师资力量是培育不同层次的“双创”职业教育能力核心问题。文化创意的师资队伍具有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基础知识宽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校外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人员队伍具有贴近社会发展需求、行业种类多、实践经历丰富的优势。通过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双创”职业教育教学队伍,满足多元化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需求。在此基础上,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兵工企业家联盟”,汇总100多位优秀兵工企业家和各区县的政府孵化园区,共同组成不定期的教育与实践创新项目,进行研讨与服务,提升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专业治理建设,使高职教师融入国务院提出的“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实践中。

(2)实践平台的文化创意、社会网络治理优质的实践平台资源是保证学生“双创”职业教育实现的重要支撑。例如,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教学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中心)相互支撑的实验室体系,组建面向实验教学和实践创新的电力电子技术、虚拟云计算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工程训练等学科大类实验中心,依托实验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常态化开放共享,吸引了罗克韦尔、赛灵思等企业联合共建,保障全体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的“双创”职业教育学习和实践。

三、结束语。

“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苏屹,周文璐,吴雷.自主创新的创新过程与概念辨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4]哈满林,吴一鸣.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建设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6[j].

教育改革论文【第九篇】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广泛的被应用于学校的教学中。而随着这些形式的教学被应用,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随之而产生变化。现在,凭借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形成的教学形式已经成为最与时俱进的教学形式。在我国的高校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一些多媒体教室、屏幕投影教室以及经常使用的校园网络系统等一些充满现代化色彩的东西,这些就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这样的现象已经普遍出现在我国的高校之中。而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应当是日常教学及考试考察的`网络系统,该系统主要划分情况如下:

(一)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模块。

不言而喻,在计算机教学中,对计算机的操作性要求是相当高的,要想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就必须立足于这些特征之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十分的直板,不生动形象,而且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间接地,不容易接受和吸收。在对实际操作进行讲解时,往往浪费大量的口舌,仍得不到较好的效果。

(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仅仅依靠教师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学生要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的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足不出机房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取得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在网络教学的新形式下,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较多的知识,取得显著的效果。下面介绍一些学生的自学内容,以供参考。

1.教学计划:不同专业在一个学期内的教学计划,主要包含课程、课时、目标、课程属性以及预计达到的效果。

2.教学大纲:即每个学科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包含,学时的具体安排、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用教材、学生自学及资料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学科最后结课的方式。

3.电子课件和教案:利用网络技术,做出一份与自己教学计划配合使用的电子课件以及每节课所使用的教案,还要为学生准备足够的教学材料。这样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到更多的知识。

4.电子书籍及配套素材:网络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所以,现在的教学资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了,许多不错的教学资源都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出现了电子版本,在网络上就可以搜索到许多较好的电子书籍和配套素材。

(三)教学成果评价模块。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成果的评价往往取决于教师的作业分数以及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模式是十分单一的,不够全面。而网络教学中,通过日常网络教学过程,教室可以直接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此同时,利用网络环境,适时地安排一些学习检验,这样对教学成果的评价就会变得十分客观。

二、结束语。

基于网络教学模式的计算机教学在被应用到校园中时,深深的打破了学校空间的桎梏,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教学资源,同时资金投入较少,还可以实现共享,所以会愈加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可否认,在未来的几年中,我国的网络传播速度将会变得越来越快速,使得学校中的教学体系能够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我国基于网络教育的远程教育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教育改革论文【第十篇】

选用周群英教授等编著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为教材,以“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长什么样,微生物如何生存,微生物的应用价值”为主线讲解微生物基础知识,使同学们对微生物形成基本认识。由于微生物特有的微观性、精密性和抽象性,辅以多媒体教学,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引导学生对形象直观的思考整理成抽象思维,使直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同时,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例如,在学习非生物因子温度对于微生物生命活动影响的时,通过极端微生物在造纸工业清洁生产、环保型生物材料的生产、极端环境中的污染治理等方面内容的补充,一方面增强学生对于微生物应用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查阅资料的兴趣。

第二层次:微生物生态及其在生态工程中的应用。

该部分重点讲述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微生物学原理,是微生物基础知识的应用,通过热点话题的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部分,笔者介绍了2003年在全球范围暴发流行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即sars),以及日常我们较为熟悉的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对比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在介绍微生物新技术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时,介绍了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细菌冶金,利用细菌冶金这种冶炼手段,回收利用废弃尾矿中有用的金属。强调了微生物技术与废物的综合利用相关知识的同时,诠释了利用微生物的特性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层次: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为了使实践教学具有系统性和先进性,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我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和安排,将实验项目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逐级提高学生完成实验和创新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中设立的单一验证性实验比重较大,而创新性实验几乎没有。调整以后,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学时分配分别为:6学时、8学时和6学时。通过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于微生物基础知识的理解,比如蚌埠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藻类个体形态的观察”、“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细菌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等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将基础实验有机结合,强化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例如,结合环境学科专业特点设置“水中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数测定”、“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中生物相的观察”、“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的测定”等实验项目;实验样品选自学生周边环境,即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于周边环境质量水平的认识。本次教改中,增设了创新性实验,结合任课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设置,设立了环境中对持久性污染物具有降解作用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和降解特性研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由于实验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充分动脑、查阅文献、融合所学到的知识,才有可能完成实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2结束语。

在《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是地方高校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对于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其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的提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经验,在满足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实践、总结,更科学有效的实施教学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67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