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优推4篇)
【导言】此例“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第一篇】
大家好!站在这里,我的心被一种激动的情愫控制着,不知不觉,我已经在教育之路上行走了18个春秋。18年来,在大家的帮扶下,我得以成长。如今,当生命褪去繁华的时候,我依然在前行,因为我的梦与爱始终在教育的天空里飞翔……
我是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去热爱的。工作中,我能服从领导,尊重同事,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及建议。我也能自觉遵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自觉遵守高区教师禁令及我校校规,身体力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自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投入学校及上级组织的种类教研及学习活动中去。我还能热爱学生,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及时为学生解决成长上的心理困惑,切实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科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
我执着着把教学当一门艺术去追求,像大树一样,从未拒绝过生长。我对教育事业有着“千锤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定信念。于是在别人聊天的时候,在别人喝咖啡的时候,在别人和着节拍旋转的时候,我拿起了书与青灯为伴,我先后读了《教育学基础》、《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学》、《公共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教育哲学通论》。为了提高语文教育理论素养,我先后研读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中学语文教育学》、《语文教育与课程论》等三十多本理论专著。这的确改造了我的教育思想,提高了我的教育理论水平。
为了更好地教育好学生,我还对自己及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番艰苦的历练。为了纠正自己的方言,我曾坚持了一年的晨读,每天4点半起床,一直读到6点。为了学习课件制作,我经常熬夜学习flash,现在我能独立地运用flash制作出精美的课件。我经常深入地思考语文课应该怎么上,每一节课我都进行过深入的反思,直到反思到满意为止。
我还经常向王校长、王主任、吕主任、于天刚老师请教,偶尔我还与赛校长讨论数学上的问题,还试图把数学上的一些做法运用到语文上。大家的帮助使我的语文教学能力获得了质的飞越……于是在请教中,在反思中,在探讨中,我也开始提笔记下它们。沉甸甸的付出总有沉甸甸的收获,优质课设计、论文、实践活动、科技辅导分别获得省级奖项,学生科技辅导作品、论文、科技辅导员、学术报告等共有6项获得市级奖项,观摩课、优质课、论文、学生作文辅导等约10项获区级奖项。这些荣誉的获得,离不开我个人的奋斗,更离不开领导及老师们的帮助,我感谢大家!
这些微不足道的成绩已经成为历史,尘封在记忆里,而明天是充满希望的,在明天的征程中,我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如果给我机会,我会进一步学习教育专业知识,历练教育专业技能,提升教育专业素质,我会主动进行更高一级的学历教育、专业教育,我会向着真正优秀教师的方向努力。我真诚地恳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继续指点我,帮助我,让我继续成长,让我继续为教育服务,继续为学生的成长负责,继续为xx小学散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年鉴学派/世界体系理论学派/历史时段理论/世界体系理论/采鉴关系
二十世纪是反思的世纪,不仅反映在哲学、文学、艺术领域,而且也反映在历史学。有人曾把十九世纪视为史学世纪,主要鉴于兰克学派一统天下的局面。兰克学派在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可磨灭。但是正如任何理论都有它的时效性一样,它不可能在随时随地都能起到“放之四海皆准”的功能,都有它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所谓“一劳永逸”的真理从来就不曾存在过。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兰克学派发展到了顶峰,顶点的出现意味着衰弱的开始,极度繁荣的背后隐藏着结构性危机。正是这一危机促成了史学百家齐放,年鉴学派、计量史学、比较史学、心理史学等一大批新学派的出现,使历史学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当然,年鉴学派是最有富影响力的一个学派,而且年鉴学派对其他学派的出现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如第一代年鉴学派大师布洛赫对封建制度的差异性和共同性作了宽广的考察,开创了真正的比较历史学,被称为“比较史学之父”。第一代、第二代年鉴学派史学家主要成果在社会史、经济史与文化史领域,但是由于新理论、新方法的采用,由此产生了许多新分支学科的出现,如人口史、心态史、历史人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可以说是年鉴学派凯歌进行的时期。1946年《经济和社会史年鉴》更名为《经济、社会、文明年鉴》,目的在于进一步拓展历史研究范围,更好地反映年鉴学派的总体史风格。年鉴学派的大发展与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 ,19021985年)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1946年布罗代尔进入年鉴学派的核心领导层,成为《经济、社会、文明年鉴》的编辑之一,1956年在费弗尔去世后成为该杂志的主编及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主任。他对年鉴学派的最大贡献是于1949 年和1967年出版的《腓力二世和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和《15-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两书。它成了年鉴学派总体史的范本和经典之作,完成了年鉴学派的理论建构,提出了历史时段理论。虽然历史时段理论奠定了年鉴学派总体史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是如果不当地运用该理论来分析具体历史时,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历史粹化现象”,而与年鉴学派的宗旨总体史研究背道而驰。
正当年鉴学派处于鼎盛时期,50、60年代悄然兴起了现代化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欧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和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从50 年代中期开始,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一股研究这些新兴国家发展和现代化的热潮。如经济学界出现了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在政治学界出现了阿尔蒙德等的政治现代化模式,即政治现代化只有摸仿英国的参议院民主制和美国的总统民主制;社会学界的帕森斯主张现代化就是西化。但是这些发展理论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受到了现实的强烈批判。在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潮,反帝、反殖、反霸成了该时期的主题。另一方面,一体化在部分地区出现,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发展问题不再是某国的问题,而是带有世界性的。与此相应,在学术领域出现了一股强有力的“反现代化理论”、“反西方化理论”、“反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潮。美国学者伊曼纽尔。华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和学术背景之下,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他认为60年代西方现代化理论将发展看作是发展中国家单独发展,以及把现代化理论假定存在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可行性。因此,他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纳入到了世界整体来作综合的考察和把握。
年鉴学派与世界体系理论学派虽然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华勒斯坦也不是布罗代尔的直系学生。但是,若仔细分析历史时段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思想理论和分析方法上存在诸多共同之处,而且世界体系理论中许多概念直接采鉴于历史时段理论。华勒斯坦曾仔细研读过布罗代尔的著作,而且私人关系极好。1985年10月18至20日在法国夏托瓦隆会议中心举行了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就对布罗代尔的《腓力二世和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15-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和《法兰西的特性》三部著作各抒自见。华勒斯坦也被邀请参加这次讨论会,在讨论过程中布罗代尔与华勒斯坦在许多方面取得共识。1976年华勒斯坦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创建了一个研究机构:“费尔南。布罗代尔中心:经济、历史体系和文明”。华勒斯坦为什么以年鉴学派第二代领袖布罗代尔来命名呢?1971年华勒斯坦开始写《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并将写好的章节寄给久负盛名的布罗代尔,随即华勒斯坦被邀请为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授课。从1976年开始,华勒斯坦半年在美国工作,半年在法国工作。可见,世界体系理论学派与年鉴学派关系之不一般。如果说以上仅是一些表面的现象,还不足以说明两者在理论上有何传承或扬弃关系,那么下文将从学理上分析历史时段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在学术思想渊源和分析方法上的采鉴关系。
1958年布罗代尔在《年鉴》“论战”专栏上发表了《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从理论上阐述了历史时间的不同层次及其价值。在他看来,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历史事件。它尤如“爆炸掀起的烟雾充满了当是人们的头脑,但爆炸本身却很短促,火光一闪即已过去”。①事件虽发出光亮,但这种光亮却不能穿透这深沉的黑夜,是最富欺骗性的,并不能反映历史背后的深沉本质。传统的历史学所关注的正是这类事件的历史,“事实上,近百年来的历史学,除人为的断代史和个别的长时段解释外,几乎都是以' 重大事件' 为中心的政治史,历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都是短时间。这也许是近百年来科学家们为进一步掌握必要的研究工具和严格的研究方法付出的代价。”②这些事件对历史来说,意义十分有限。它们就象大海中的浪花一样,只是历史的表面现象。第二层次是所谓“态势”、“周期”。经济史和社会史的崛起改变了传统史学的时间观念。历史学家在运用计量方法研究价格曲线、人口增长、工资运动、利率波动、生产预测时,需要一种更加宽广的时间尺度。供我们选择的时间可以是十多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一百年,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看到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虽然如此,还不足以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
第三层次,即布罗代尔所说的长时段历史,也就是“结构”。“结构”是指 “社会现实和群众之间形成的一种有机的、严密的和相当稳定的关系”。③这种结构长期存在而且左右着历史长河的流速,具有促进和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作为障碍,它对人类社会的限制是人类及其经验无法逾越的,包括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只有在长时段中才能把握和解释一切历史现象。布罗代尔曾经这样说道:“在巨大而沉默的大海之上,高踞着在历史上造成喧哗的人们。但恰恰象大海深处那样,沉默而无边无际的历史内部的背后,才是进步的本质,真正传统的本质。而短时段的历史,报纸上就' 当前历史时刻' 所写的一切,不过是海面,是只要载入书籍簿册就会冻结和凝固的表面”。④布罗代尔分别将这三个层次称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
在布罗代尔看来,历史学家只有借助于长时段历史观,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内在本质,“巨大而沉默的历史之海”对历史学家更有价值。不仅如此,他在那篇跨学科研究的宣言书《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中说,“在我们看来,长时段是社会科学在整个时间长河中共同从事观察和思考的最有用的河道”, ⑤“长时段仅是社会科学会商时可能使用的共同语言之一,应该看到还有其他的共同语言”。⑥世界体系理论在思想渊源和分析方法方面受益于布罗代尔的历史时段理论。华勒斯坦同意布罗代尔用“长时段”来书写历史,同时也同意年鉴学派主张多学科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华勒斯坦的三卷本《现代世界体系》,本身就是在总体的宏观整体研究思路指导下完成的。在世界体系周期和趋向上,华勒斯坦采用了长时段研究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关心长时段社会变化,我们的兴趣主要的是较长的周期,即那些平均为50-60 年,通常被称作康德拉捷耶夫周期,还有更长一些(200-300 年)的,有时也被称为长周期”。⑦世界体系理论对年鉴学派的采鉴最主要体现在概念的运用和分析的视角上。布罗代尔认为经济世界都存在三种层次:腹心层、中间层、外层。“在经济世界特有的分工中,外层次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而不扮演伙伴的角色。在这些边缘地区,人们往往过着炼狱或地狱一般的生活”,⑧中心依靠的供应,但又屈从中心的需求。同时他还认为经济世界的腹心层或中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次中心需要转移,都有新中心形成。中心的转移都是在斗争、冲突和强烈的经济危机过程中实现的。华勒斯坦全面汲取了布罗代尔的思想,并使之更加系统化。他认为,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工将世界划分为三个地带,即核心地区、半边缘地区和边缘地区。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之间存在着 “不等价交换”,这种“不等价交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通过各种机制进行,如殖民垄断贸易、当代跨国公司内部转换贸易、国家间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等等。通过这些手段,不断形成新的中心和边缘地区。而在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之间有一个半边缘地区,对邻近的核心地区而言,它呈现出一种边缘化过程,但相对于邻近的边缘地区而言,它又呈现一种核心化过程。显然华勒斯坦在论述世界的三个层次以及相互之间的动态关系时,比布罗代尔更加清晰、有说服力。
在布罗代尔那里,中心与之间存在供应与需求的关系。而华勒斯坦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两个新概念:“融入”和“边缘化”。世界体系论者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16世纪的欧洲产生以后,通过地理扩张和经济掠夺,到19世纪末,西欧殖民体系已在全球建立,从而完成了近代世界体系向全球扩张过程。在世界体系向全球扩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未进入世界体系的国家以及地区之间存在着一种“融入”和“边缘化”的关系。“融入”是指世界体系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不断进入世界体系的过程。由于是一种主动的姿态进入体系的,所以能在体系中占有利位置。如日本“脱亚入欧”的现代化实践;而“边缘化”则指世界体系不断包容新的国家和地区的过程。由于缺乏主动态势,只能依附于中心,现代化进程尤为艰难,如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华勒斯坦在世界划分上存在部分思想继承关系,但是也存在分歧。华勒斯坦认为欧洲经济世界建立时间在16世纪以后,而布罗代尔则认为早在欧洲人认识整个世界以前,即在中世纪乃至古代,世界已经分成几个有结构的、有中心的经济区域,也就是说,分成几个共存的“经济世界”。
在世界文明问题上,华勒斯坦与布罗代尔也存在采鉴关系。布罗代尔对世界文明持多元论,“乔治。古尔维奇说过' 整体结构(文明)始终是不可通约的,不同类型的整体结构之间的连贯性和可比性其实纯属幻觉'.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完全合理或基本合理。但并非所有的历史学家都乐于承认这一点”。⑨在讨论世界文明问题上,布罗代尔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文化场”。文化场首先属于地理学的范畴,而不是人类学的范畴。文化场同样分为中心、核心、边界和边缘。他认为在文化场的边缘往往最能认清文明的特征、现象或趋向,同时,不同文明之间存在借鉴和拒绝两种方式。布罗代尔对人类文明的未来持乐观主义态度,“未来决不是跑道的终点,也不是摆脱千百年来经历的种种悲剧的障碍,而是人类从诞生以来不断更新的希望”。⑩作为一种文明的世界体系,在华勒斯坦看来,文明是多元的,是作为一种特殊性而非普遍性存在的。虽然在16世纪以前世界上存在着不同文明,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追求科学成了文明的象征。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向全球扩展,西方文明成为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文明或强势文明。对于处于边缘地区的国家而言,由于政治和经济上都处于边缘地区,因而对核心地区的文明很难作出有效的反应。它们往往陷入两难境地:拒绝接受将很难享受核心地区文明的益处;如果接受,那就意味着放弃自己以前所具有的文明。华勒斯坦认为,未来文明的走向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单一的世界体系被打破,形成多种历史体系;二是现在的历史体系转化为一个不同类型的全球范围的历史体系;三是建立一个新的体系。他对什么样的体系最可能实现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而且这三种未来文明的形成只是一种可能性的演绎而已。
综上所述,布罗代尔的历史时段理论与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在学理上的渊源便可窥见一斑。虽然70、80年代,年鉴学派接受了来自各方的挑战,但是年鉴学派有价值的理论思想却在世界体系理论那里得到了进一步“扬弃”。年鉴学派的 “幽灵”依然徘徊于世界史坛,不管我们承认与否。
注释:
[1] ,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法,《资本主义论丛》,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年版第176 页。
[2] ,同[1] 书,第177 页。
[3] ,同[1] 书,第180 页。
[4] ,张广智、张广勇著,《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 91页。
[5] ,同[1] 书,第202 页。
[6] ,同[1] 书,第203 页。
[7] ,伊曼努尔。华勒斯坦著,美,《历史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第9 页。
[8] ,同[1] 书,第102 页。
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第三篇】
一、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坚持参加面授,按时完成各科作业
没有严明的纪律,就没有成功的保证。在三年的电大学习中,我坚持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面授学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细心地做好学习笔记,及时写出心得体会。在课下,我能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认真完成课任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做到认真、工整、正确。另外我还充分利用中央电大庞大完善的远程教育网络,参与在线学习,解决学业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二、坚持专业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做到教学相长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坚持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学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果。例如在学习了《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之后,我了解到小学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既呈现出了发展的共同规律,又存在着明显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这就为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和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的指导思想。通过对所任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分析、研究和总结,我撰写并成功地发表了教学论文《浅议如何转化后进生》。通过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学习,我彻底地转变了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领会到新课程改革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设置给我们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极为平稳的成长平台。在三年的学习中,我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合格、素质过硬的人民教师。
三、深入调查,精心设计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对我们三年来所学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综合考查。在认真做好资料收集整理的同时,我加强了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性研究,针对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撰写了《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一文,受到了指导老师的好评。在论文答辩时,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沉着应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论文观点和理论依据,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我轻松地跨过了专科学业考查的最后一道门槛。
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 文学教育研究 教育方法 教育的有效性
在我国,文学教育虽然长期进行,但是问题不少,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模式雷同,陈陈相因,很少研究怎样进行文学教育才有实效。
职业教育中的文学教育又是我国文学教育中突出的薄弱点,其中,对于“怎样针对在校学生进行文学教育能有实效”的重要问题,乏人过问和研究的状况更严重。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国的职业教育相对于许多国家来说,虽然历史不算长,但是只要具体分析它的某些自身特点,就可以找到解决以上所说职业学校文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切入口,初步寻到在这类学校中进行有效文学教育的方法。
如果在我国长期进行职业学校教学工作,深入研究学生进入职业学校之前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一些共性,和进入职业学校之后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一些较大心理变化,就能得出以下两个分析和结论。
第一个分析和结论:
进入中等或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经过比较严格的“中考”或“高考”“筛选”过的,这类非常成熟的考试对于学生们所产生的作用——从一个比较独特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通过“试卷考试”这种手段按照“多方面的指标”而实施的适宜培养成哪种人才的大分类。
“中考”或“高考”的每一种考试试卷虽然不会直接出现“应试学生适宜培养成哪种人才”的考试内容,也不会直接体现出“多方面的指标”,但是每一个学生在做每一种试卷、每一种题型的试题时,其长期形成的学习兴趣、在解决理论或实践不同问题上的能力强弱,都会以完成试题的类型、质量和数量等差异体现出来,从而最终落到所获的总分上,所谓“多方面的指标”正是潜藏其中。
由于我国的“中考”或“高考”试卷基本是“理论性的”(相对于“实践性的”而言),而在初中、高中有一些对于“理论性的”学习长期不适应的学生就表现出跟不上趟。笔者作为从事职业教育三十多年的教师,对于所教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有过长期观察,发现在普通教育中级阶段对于“理论性的”学习长期不适应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大多数表现出不喜欢理性知识学习,而更多适应以至喜欢动手操作、制做等技术技能的学习——这是确凿存在的事实。
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曾经指出:“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都证明,形象思维强的人,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而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却相对排斥。”[1]
“形象思维”强,正是长于动手操作的必备条件,也是易于形成动手操作兴趣的心理基础。
总之,是综合因素造成上述的一部分初、高中毕业生的升学考试总分进入中等或高等职业学校录取的范围,而似乎合乎自然地走进了中、高级职业学校的大门。
借助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既然考进来的学生大多数有着“理论性的”学习能力较差和适应以至喜爱动手操作、制做等技术技能学习的心理特点,则在文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形式方面,就可以采取“弱化文学教育的理论性”、“强化学生参与文学教育中来的实践性”的策略,引发学生学习文学、提升素质的积极性,最终取得这种教育的最大化效果。
第二个分析和结论: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职业学校都是把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为办学宗旨,近几年来,“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又愈来愈成为它们秉持不变的办学方针。由于各类职业学校都是非常专业的,并且因为以上的办学宗旨和方针的落实而使得“专业的职业”的育人氛围越来越浓郁,因此不用学校要求和引导,学生们进校不久,就纷纷注重自己学习的“实用主义”。他们非常明白——主导自己前途的是“就业”而非“升学”,他们更清楚自己不久就必须凭借一门实用技能进入社会并赖以安身立命的前景,所以,他们在理念上就很快变得讲求各类学习的“实用”,而不愿再像读普通中学那样下功夫“啃”过多“务虚”的理论知识了。这样,在职业学校里,各类专业技能就理所当然地受到学生的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兴趣也在学校的强化和自己的“导引”下,渐渐增强起来。文化课的学习,因为与专业课有内在关联和占据一定学分,他们当然也会顾及,但在入学不久,就会表现出抛掉普通中学时期任由教师“设定”而无自己选择的学习态度,转而用学习专业课的眼光来“打量”和学习文化课。
尤其近几年来,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中引入了确定文化课“权重”的“实用、够用”的新精神,并且在不长时间里,得到了各类职业学校的积极响应——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到教材,都进行了依照“实用、够用”方针的大幅度的调整或改编。职业学校文化课“实用、够用”方针的贯彻虽然是学校行为,但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更强化了他们对文化课采用“实用主义”。
借助以上分析,也可以得到结论:学生们这种因为考入职业学校而产生的对于文化课学习认识和态度的大转变,必须引起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的足够重视,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任何一门文化课的开课价值和教学质量。职业学校的文学教育课当然不能例外——也必须针对学生们对待文学教育的特定“实用主义”的兴趣和需求,来确定对应的授课策略,力求让学生不感到“虚”。唯有如此,才可能取得文学教育课的成功。
依据以上两个分析和结论,职业学校的文学教育课可以明确以下两项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