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论文汇聚精彩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儿童文学论文汇聚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专业儿童文学论文【第一篇】
民法论文死亡赔偿。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民法论文6000字。
一、生命权的内涵和外延。
宪法赋予我国公民人人享有平等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价值都是一样并且无价的。这不分国籍、不分男女、不分老少、更没有三六九等之分。所以每个人所享有的生命权与健康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命健康权是法律赋予自然人的一项特别人格权,是一项特别的权利。生命权是指自然人的生命不受侵害而得以维护其利益的特别人格权。生命权包括以民事主体的生命安全的利益为客体、生命权以维护自然人的生命活动延续为其基本内容以及人的生命活动能力为保护对象三项基本法律特征。
生命权包括生命安全维护权、司法保护权和生命利益支配权三个内容。生命权的内容主要为生命安全维护权,即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实际的危害或威胁时,其得据以对抗危害或威胁性行为,维持其生命的正常延续,保护其生命活力的权利。包括依法采取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方法,排除或避免危险与威胁的权利;向有救助义务的个人或组织请求救助或保护的权利。所以说生命是无价之宝,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前提。以个人生命安全利益为内容的生命权在整个权利体系中居于最高且最后的一项人格权,是个人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础。
二、同命不同价的缘由。
侵权责任法是民法的特别法,但是民法并未对同命是否同价做出规定,侵权责任法也没有对其进行详述,所以法学界对其讨论甚是热烈。我国目前实行的死亡赔偿金制度是引起同命不同价的直接原因。纵观我国立法历史,我国对侵权死亡赔偿问题的规定并不一致。在赔偿金的性质、内容及标准等方面并不统一。2010年侵权责任法出台之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这被视为人身损害赔偿的主要依据,同时也被批为同命不同价的规定。
根据福建省2013年的赔偿标准规定,(2012年全省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055元/年和9967。2元/年),同样情况下,一个城镇居民受到伤害所得的赔偿额近乎是一个农村居民受到伤害的三倍,具体是城镇居民所能得到死亡赔偿金或残疾赔偿金的最高限额是28055元?0年=561100元;农村居民所能得到死亡赔偿金或残疾赔偿金的最高限额却是9967。2?0年=199344元;赔偿被抚养人的生活费标准也是不一致的,城镇居民被抚养人生活费为18593元?0年=371860元;农村居民被抚养人生活费却只有7401。92元?0年=148038。4元。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同样受到伤害,一个农村居民能得到的赔偿数额比一个城镇居民所得的赔偿数额的一半还低。有的笔者主张同命不同价观是因为城镇与农村的消费水平本来就不一致,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但笔者支持同命同价观,理由笔者从以下内容分析。
三、对同命不同价的几点批评。
(一)同命不同价不符合立法精神。
首先,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命不同价违反了宪法的这项规定,是对户籍的歧视。其次侵权责任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民法作为私法体系的核心内容,其首要任务是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有些学者认为这不应该归民法调整的范围内,如果不属于民法调整,那幺该归谁来管理?公民的权利找谁伸张。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的范畴,所有的公民之间是平等的,不分条件的.平等,在生命权同时受到侵害时,也应当同样得到平等的救助和保护权。《侵权责任法》作为我国民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应涵括所有的民法价值追求,其核心在于平等的保障私权,主要功能是救济与预防,故对死亡赔偿规定可以适用统一标准。
笔者也赞同这样的观点,实行同命同价,才能体现了我国法治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对****的重视。
(二)同命不同价不符合公众的心理平衡感。
民众对生命平等的追求是同命同价法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2007年重庆学生交通事故案件备受人们关注,再次将同命是否同价的质疑点推到顶峰。同样都是学生,为何差距如此之大,一个农村家庭培养一个孩子比城里人培养一个其实是更艰难的,甚至有的全家人的指望都在这孩子的身上。生命的消失,也就意味着希望的破灭。这不都是人正常的心理感应吗。不仅只有这样的一个案例,类似的侵害生命权的赔偿案件比比皆是,甚至有些案件中,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所得的赔偿数额相差的倍数更多。事实的案例会引起人们产生同命不同价的落差感,法律适用的不公平,不平等也油然而生。这是人们产生了不信法的思想。我们党要求走群众路线,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我国的基层社会。人们不信法,社会如何稳定?更谈不上发展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专业儿童文学论文【第二篇】
死亡,包含了黑暗、消极的色彩。但是死亡又和我们息息相关,不可避免。儿童文学作家用他们的作品对儿童进行了死亡观的教育。既避免了直接地说教给儿童带来的烦躁,也符合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一、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死亡话题的处理彰显了人文关怀。
由于儿童的接受事物的特殊性,决定了作家在对死亡话题的处理上,必须要契合儿童的心理接受能力。他们通过符合儿童认知发展顺序的叙述层次特点、优美的景物描写和作品表现出的美好希望来说明死亡。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给儿童关怀。
(一)由“疑惑”“悲伤”到逐步“接受”的叙述层次特点教给儿童积极的生死观。
在阅读中,儿童经历书中主人公的故事,他们随着主人公一道疑惑、悲伤、接受、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完善对死亡的认知。例如苏珊华莱的《獾的礼物》。最初的“疑惑”阶段:年老的獾老死在家中,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很伤心。“狐狸带来了伤心的消息。獾死了。狐狸把獾的信念给大家听。信上说:‘我到长隧道的另外一头去了,再见。獾上。’儿童读到这儿,都会产生疑问。獾去哪里了呢?文中只说去了长长隧道的另一端。“长长的隧道另一端”是哪里呢?“獾吃完晚饭以后,坐在书桌前写信。写完以后,它把摇椅搬到炉火前。它静静地摇,静静地摇,最后,便沉沉地睡着了。”作者用“睡着了”代替“死亡”。作者用他们的智慧向儿童说明,死亡并不是件很可怕的事。“悲伤”阶段的叙述:那天晚上,土拨鼠躺在床上,一直在想獾。泪水流经它的鼻尖,最后,把毯子都弄湿了。每一个小读者读到这儿,都会伤心。这也是儿童习得悲伤情绪的一种途径。他们体会到书中小动物最初的那种悲痛。书中并未向儿童描述死亡的状态,也大大降低了儿童对于死亡的恐惧。“接受死亡”的叙述:獾死了,其他小动物的生活还得继续。“当雪完全融化时,动物们的忧伤也慢慢褪了。每一次提到獾,大家都会一边谈一边会心的微笑。”时间可以治愈伤痛。死亡是如此的自然。死后,朋友会怀念它。作者用他们的智慧将冲突一一化解,用文字给儿童建构一个意义的世界。这些作品教给儿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死亡。以死亡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这种叙述层次结构,契合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这也是作者们对于儿童的人文关怀。
(二)作品中优美的景物描写降低儿童对死亡的恐惧。
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死亡世界的描述并不是灰暗的,优美的景物的描写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在这种温暖的文字中,儿童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这种对比同样可以降低儿童对死亡的恐惧。例如《天蓝色彼岸》,文中是这样描述死亡后的世界的:“到处是晚霞的颜色,黄色、红色和金色交织在一起,还有一道长长的夕阳背影,就像是夏天和秋天一起跑到春天里来了!”沉重的话题与鲜明的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儿童读到这儿,就会发现原来另外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没什么区别,还可能更美。又如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就含有这样的景物描写。在叙述秦大的死亡时,也有一段优美的早春风光,“没过几天,就不见土壤了,只剩下汪汪的一片绿。站在草房门口,就像站在一片泛着微波的水面上”。这样的景色描写实在让人无法想到死亡的凄凉。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借鉴,告诉儿童死亡后的世界并不可怕。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死亡话题的处理可以很好地避免儿童认知的冲突,这既适应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也有助于他们健康的心理发展。
(三)儿童文学作品在死亡话题中都表达了美好的理想。
例如在《獾的礼物》中更是以大家回忆獾曾经给予他们的快乐说明生命的意义在于给予。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在《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的最后,布鲁诺认为“爷爷现在过得很幸福,那么他也要过得幸福一点”。米琪阿姨还生了小宝宝,大伙儿都觉得爷爷又回到了大家的身边,这暗示着逝者已逝,活着的人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在有关死亡话题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表达了对人类精神的`一种关怀。虽然科学告诉我们死亡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生活不仅仅需要的是事实,同样也需要理想。
二、儿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收获。
首先,阅读文学作品,儿童接触到了作者浅显易懂的语言,这对儿童书面语言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过渡。在这个过渡中,不是简单地复述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来,这其中有自己的理解。要实现这个过程,不仅有对文字的理解,还要通过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其次,儿童通过阅读这类文学作品,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在关于死亡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们都向儿童传达的是积极健康的生命观。浅显的心理决定了他们很容易对第一印象留下深刻的注意。因此,我们首先要给予儿童积极的生命观,这有利于他们看到积极的人生。即使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态。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有正确温暖的死亡观,并且把握好表现死亡的恰当方式。这不仅仅是儿童需要的,我们现实社会同样需要。
参考文献。
[1]苏珊华莱.獾的礼物[m].北京:明天出版社,.
[2]艾利克斯希尔.天蓝色彼岸[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3]曹文轩.草房子[m].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专业儿童文学论文【第三篇】
分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儿童文学在小语语文中地位的分析能够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加明确儿童文学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将儿童文学运用于日常的教学中和生活中。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地位。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具有重要地位,那么这种地位是如何凸显出来的呢?它的重要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小学语文的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因素:学生,教师,教材。
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窥探和分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地位。
1.儿童文学在教师中的地位。
首先表现在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儿童文学因其趣味性和适应儿童阅读能力等优点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而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儿童文学去了解学生和亲近学生。
儿童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行为表现等,教师通过儿童文学,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性格和特点,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语文的学习。
进一步说,教师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身处地的营造一种儿童语文学习的境地,发现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兴趣爱好和理想志向所在,了解到这些,教师获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就不再那么艰难,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也不再困难重重。
儿童文学对教师的儿童文学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的教学与儿童文学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小学语文教师要教好小学语文就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和儿童文学知识,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而儿童文学的出现对教师在这一方面素质的提升和培养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教师通过阅读儿童文学,进而把儿童文学应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文学在对教师的影响和作用方面还有一个不可小觑的作用,即其能够帮助小学语文教师保持一份童真和童心,从而能更设身处地的了解小学生的动态,做到因材施教,因性格而施教。
儿童文学中的故事和寓言以及语言风格等都对儿童的美好纯真一面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说明,这样教师不仅能融入到学生的世界中去,同时也能使其掌握儿童的不同语言,对其教学和与学生的融洽相处都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
2.儿童文学在学生中的地位。
儿童文学不仅仅是在小学语文教师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儿童本身的意义更是非凡。
将儿童文学引入日常生活和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提高儿童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等。
首先是审美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中通常都有许多图画和描绘事物的语言,这些语言简单易懂,图像色彩鲜明美丽,这样就从视觉上提高了孩子的审美水平。
比如安徒生的童话系类中,不仅有对人物外表上美的描绘,同时也有对其心灵美的表述,更有穿插的人物美的图画,这些都对儿童的审美具有推进作用,使儿童不仅在外表上认识到美,也从心灵上感受到美。
其次是对儿童认知水平的提升。
儿童文学中有不少关于对社会、生活、人生等方面的反映,儿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对世界和人生就有一个更加深度的了解和认识。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中有对亲情,爱情,友情以及生活中各种美德的赞扬和歌颂,儿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对事物的是非观和人生观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辨别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儿童文学中对于事物和景物的描绘,比如雪白的裙子、五颜六色的花朵、泥土的芬芳等等,这些描写也能够促进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其形象思维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孩子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当然,儿童文学在学生中的地位远远不止这些,其对小学生的教育功能也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关注。
儿童文学中有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叙述方式,这些语言风格和创作风格能够引导小学生在写作中展开联想,学以致用。
同时,情感上的渲染和艺术上的美促使小学生在性格、理想、追求、为人方面向文学作品中被歌颂的人物学习。
儿童文学在学生中的地位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方面,即娱乐功能。
儿童文学一般都具有净化人的心灵和传达美的作用,儿童在阅读这些作品之后,能够感受到美和愉悦,以及精神的洗礼。
大部分的儿童在学习上都有一定的压力,尽管其认知水平不如成人,但儿童也有其成长的烦恼,而这些压力和烦恼自然也需要一个发泄的平台。
儿童文学的深入能够帮助孩子缓解这些压力,并从中找到童真与乐趣,进而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材一直处于不断更新和符合小学生学习能力的范畴中,而儿童文学在多次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中却总能以不倒之势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中,其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到底是怎么样的地位呢?首先,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资源。
小学语文要顺利将语文知识传达给小学生,就必须考虑一个问题,即首先教材要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学习语文知识和阅读语文教材。
儿童文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创作,深受小学生的追捧和喜爱,而将其引入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在课外因为兴趣而重新阅读语文教材,这样,小学语文的教学则能顺利实施。
在我国,从19教育部将小学生的国文改为国语以来,儿童文学就被选为课文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中,而现行的六年制义务教育中,也将儿童文学作品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包括人教版、苏教版等等。
这些都表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处于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其次,除了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比例外,在小学语文阅读、写作等辅导丛书中也到处可见儿童文学的身影。
儿童文学在辅导丛书中的出现也可激励小学生完成作业和阅读的兴趣,对其理解能力的加强和阅读水平的提高作用也不容忽视。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地位包括在教师中的地位、在学生中的地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但是也不仅仅局限于这三者之内。
小学语文不仅仅包含课堂的教学,也有课外的延伸。
儿童文学作品也广泛存在于语文的课外教学中。
当前信息化的普及,网络和影视视野的发展使儿童文学也不再是只以书本的形式呈现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
不少儿童作品改编为电视剧,电影或动漫,儿童通过课外的这些活动接触到儿童文学,更加增深了对文学作品的印象。
但是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个问题,信息化有时会迫使孩子被动的接受儿童文学,从而使孩子对有些儿童文学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教师和孩子应该把孩子引入一个正确的轨道,可以采取带领孩子阅读儿童诗和散文的形式,或者老师组织和开展儿童讲文学故事等活动来使孩子对儿童文学进一步了解,也进一步从儿童文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做人的准则。
三、结语。
总之,通过上述的简要分析和概括,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地位。
儿童文学在开阔小学生视野,增长其文化知识和培养他们的情操和品格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儿童文学的地位和作用,将其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去,小学语文教育将迈入一个更为健康和广阔的领域。
专业儿童文学论文【第四篇】
小学语文教育价值里面包含了文学教育的理念,也可以引申为儿童文学的潜在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满足和实现学生的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得到不同的教学收益,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上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依存文学的依托,基于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体系和儿童文学的特色,满足儿童的需要,使得小学语文教育价值的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的显现,起到提升学生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良好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价值体系的整个体系而言,儿童文学是基础体系,是与其他部分相互依存且密不可分的。在儿童的小学时期的教育培养方面,对于智力和各方面的能力,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心理的成长与完善,都是充满了童趣和对于文学的萌芽。在对于后期的文学的理解与认知,在理论体系和教育价值上有了前期的启蒙,对于身心的发展和思维的认知过程,都是一个质的突破。近年来,随着儿童文学的阅读热潮,中国语文教育界新课标的推行,让大家意识到儿童时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特殊需要。儿童期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和机械的阅读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儿童文学在儿童心目当中的印象,充斥在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儿童文学突破了传统的模式,步入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从儿童本位出发探讨问题,“教育”并不是狭隘的教育,在儿童文学的思辨基础上,给了小学语文教育在价值体系上一个很大的突破。儿童文学家在这个激情迸发的时代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使得中国儿童文学生长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小学语文教育是孕育于儿童文学体内的一分子,在这片土地上迅速的发芽生长。儿童文学的生长环境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发展了小学语文教育,尤其是在教育价值的体现上显得更为突出,对于两者之间的本质关系研究,有其相悖又有着紧密联系的地方。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的文学艺术,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奠基石。培养儿童最重要的便是进行文学熏陶与教育,儿童教育是需要贴近儿童生长变化的文学,小学语文教育是要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目标是要随着儿童的成长变化而转变的,是一种真性情的情感的的自然价值。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往往难以得到统一平衡,尤其是在教学法上的不同,使得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实践往往呈现多样性。中国的当代儿童文学是在五四运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对于儿童文学的评判和对于儿童文学转向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认识,在基本性质上是落在了儿童的本身,具有现实意义的。
1、阅读指导法。
与儿童文学不同,诗人马克范多伦曾经说过:“在诗与戏剧中,叙述是让人更模糊的一种媒介。”文学需要一种模糊阅读。对于把握文学的本质,促使感觉具有了无比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丰富、深化学生对人生的体验和认识,培养健全的精神品质。儿童文学是与儿童精神联系最密切的文化资源,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与中小学生基本相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认知也最为直接。儿童是未来的缔造者,是祖国的栋梁,儿童的发展方向的决定,源自本身的品性和纯洁。儿童教育正如一弯明月,清澈的照耀着整个教育体制,对于儿童文学的撰写和引导,都在小学语文教育的阅读里起着重要作用。正确的阅读方式和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教育价值的体现是含义深远的。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多样化的阅读模式的产生,给了儿童文学注入的新的活力,但是这种快餐式的文化带来的反思也是巨大的,正确的阅读方式,和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引导是显得尤为重要。
2、欣赏指导法。
童年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最为丰富的阶段。对于童话世界的幻想和对于新事物的欣赏与认知都在这个阶段完成,对于儿童文学的欣赏也是在一个逐步影响的阶段下过渡。儿童文学是以语言为表象构成的艺术世界,在童话、寓言的世界里孩子们自由的驰骋着想象的翅膀,对于文学的欣赏和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价值的理解,则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学会欣赏童话世界里的文学性和教育性,在教育教学体系里传承和指导好儿童的生理心理发育,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基础。通过小学语文教育的各种欣赏指导,润泽和美化儿童的心灵,对儿童的成长成才是必不可缺的。
3、情感熏陶法。
如果一堂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就要顺着学生心灵的走势而行,这样才能抵达学生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一旦教师要强扭到自己备课时的教学思路上来,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心灵沟通就会被打断,这就需要另一个契机的重新唤醒,教育是师生心心相印的活动,是心灵唤醒心灵,生命唤醒生命的过程。对于情感的理解源自苏珊的解释,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而言,儿童是情感最好的表现。儿童的心灵清澈透明,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正是一个心灵启蒙的过程,对于养成学生对语言丰富性的感受力和深入的理解力是需要情感的熏陶。文学是艺术的基石,任何情感的表现都离不开文学的熏陶。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研究,只能是建立在对于儿童文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之上,以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为基石,小学语文的教育价值是儿童文学的延伸与拓展,在新的领域上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认知与批判。学校社会的功利性带来的思想僵化、保守,儿童文学正是对立的与其存在,而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途径。叶圣陶谈教师“自己不明白人生的究竟,也就不明白儿童的究竟。”儿童文学便是源自儿童的心理,追寻文学的本源,与小学语文教育紧密结合,实现语文教育人文性和儿童心理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起航。
专业儿童文学论文【第五篇】
儿童文学通俗易懂,又蕴含一定道理,对儿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探讨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尤其在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方面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的文学创作,对儿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正如周作人在其演讲《儿童的文学》中所认为的那样,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同义词,故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儿童文学,具体出现时间已不可考,在古代老子、庄子的作品中,就有诸多以生动形象的比喻,传达一定道理的例子,如著名的鱼与熊掌之喻。《三字经》以其明快的语调、易懂的内容、浅显的道理,为古代孩童初级启蒙读物。
儿童文学内容丰富,广义上来讲,主要包括生活故事、自然故事、童话、传说、日记等。
1.儿童文学与学生生活极其贴近。
儿童文学既然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便必然要怀着一颗热爱儿童的心,钻进儿童的群中去,在思想情感上他们打成一片,知道他们的愿望,熟悉他们的语言,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仔细地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物、一切环境,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有思想的故事来。这样的作品,必定是有浓厚清新的儿童生活气息的。因此,儿童文学与儿童生活极其贴近,儿童在阅读时,能够与自身生活经验发生碰撞,引起情感共鸣。
冰心在其作品集《儿童文学选》中,收录了大量同学校生活有关的文章。如《小茶碗变成大脸盆》描述没有恒心、见异思迁和懒惰淘气的孩子,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改正缺点;在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看电视》一课,写的是一家人看电视时互相谦让的关爱之情。这是1篇充满“情”和“趣”的儿童诗,表现了我们一家人对不同电视节目的态度,通过充满音乐性和节奏感的诗句,把谦让关爱之情传达,这些与学生生活极其贴近的场景,自然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加上语言的节奏明快、平易近人,使他们更加了解学校生活,更加融入集体生活。
2.儿童文学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
儿童文学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讲述一个新鲜有趣的故事,更多的是将道理融于故事,使小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涉及道德品质时,如果直接采用直接讲道理的方式,读者接受的真实程度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讲故事的方式,间接投射出道德要求,更易使读者――尤其是孩童――接受。以《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为例,笔者在阅读后发现,收录的诸多作品,都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对于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讲,无法行万里路时,文学作品成为他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桥梁。冰心的诸多儿童作品,都以向小读者们介绍丰富多彩的世界为目标。其作品集《冰心儿童散文选》,收录了《走进人民大会堂》《再寄小读者》等作品,它们为未能有机会迈出家门的小读者们,展示了北京、意大利、埃及等多国风貌,如埃及,“尼罗河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右臂斜倚着人面狮身像,侧卧在地上,旁边对着一垛高高的麦穗和葡萄”;意大利是南欧一个富有文化而又美丽的国家。在人教版教材中,除了安排了许多介绍中外名胜、各地特有风俗的儿童诗、童话故事外,也安排了对多具有科普性的故事。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借助于此,可以进一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阔他们的视野。但是,正如冰心所说:“为儿童准备精神食粮的人们,必须精心烹调,做到端出来的饭菜,在色、香、味上无一不佳。使他们以看见就会引起食欲,欣然举箸,点滴不遗。”当儿童文学家们为我们准备好了食材,作为烹调师的教师,如何将这些食材烹制出一道道美味佳肴,哺育孩童们的身心成长,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冰心。儿童文学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专业儿童文学论文【第六篇】
语文教育很大一部分是依托儿童文学来进行的,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将二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让小学生能够在文字的海洋里,感受文学的魅力,进而不断增加知识储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素材。
众所周知,儿童文学是专门根据儿童的特点创作的,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而且也比较贴近儿童的学习需求,很受儿童的欢迎。仔细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其中许多的课文和阅读材料都来自儿童文学,更有一些是出自名家的作品,而且占据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可以看出,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小学语文教学的有力助手。
儿童文学侧重于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去思考问题,儿童文学和其他的文学作品比起来,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发展特点。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仔细研读这些文学作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语文教学更加贴合于小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由于教师和小学生在年龄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致使教师可能在很多时候无法理解小学生的行为,导致教学中出现障碍。儿童文学对小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剖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找回童心,重燃对童年的热爱。
3、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好伙伴。
儿童文学除了能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外,更能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另外,由于小学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很大,而儿童文学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这些需求,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小学生在阅读中发展各项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1、认知作用。
儿童所处的年龄正是对社会的认识比较模糊的阶段,儿童文学对世界、社会和人的描写,能够帮助小学生初步认识社会,为小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提供了一个模式和范本。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他在童年时代阅读的大量的文学作品,对他今后的学习和创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创作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学创作,迎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程度,站在儿童的角度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激发他们对世界的热爱。
2、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重视对色彩缤纷的世界进行描述,使小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主要是通过在不同的作品中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来潜移默化地对儿童产生影响。它不仅在知识积累上影响儿童,还在感情上激励儿童,使儿童能够自觉地接受教育。例如:苏联有1篇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题为《铁木儿和他的伙伴》。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先进少年铁木儿,这篇小说问世不久之后,成千上万的少年以铁木儿为榜样,在苏联掀起了轰动一时的“铁木儿运动”。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性格、理想、意志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3、审美作用。
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尤其要重视对美的诠释和歌颂,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要有内容,更要有形式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对小学生的阅读指导,使小学生感受到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例如:在阅读安徒生童话中的《野天鹅》这篇作品时,主人翁艾丽莎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她在解救她哥哥时,经历了各种考验和磨难,但是她一直都忍辱负重,一直把她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艾丽莎的这种勇于牺牲、坚定勇敢的精神,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读者,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儿童文学作品的力量来展开教学,不断地影响小学生的审美和价值追求,使小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专业儿童文学论文【第七篇】
了解和掌握死亡心理学知识,对卫生人才的自我成长、医患关系处理和工作满意度均具有积极的价值。卫生人才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应普及死亡心理学知识,树立积极健康的死亡态度,并运用死亡心理学知识提升以人为本的服务水平,塑造有人情味的卫生人才及组织形象。
医疗卫生工作是现代社会与死亡意识联系最紧密的职业之一。不仅面对绝症病人会让医生和护士产生对死亡的认识和反思,而且医院场所本身也常常令人有意无意地想到死亡。然而,由于社会文化和习俗的影响,人们往往有一种“避谈死亡”的心理现象。殊不知,了解一定的死亡心理学知识,不仅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有良好的辅助作用,而且事关卫生人才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以至对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和提升卫生人才心理适应产生促进作用。
一、死亡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1。濒死心理反应阶段理论。
该理论是描述绝症病人从获知病情到临终时发生的心理反应变化过程的理论。它通过500多个案例分析,将人濒临死亡时的反应分为5个阶段:第一,震惊与否认阶段:病人感到震惊,并对濒死的事实进行否认。第二,愤怒阶段:病人表现出生气、愤怒及怨天尤人的情绪。第三,讨价还价阶段:病人接受自己濒死的事实,祈求和承诺做某些事情作为延长寿命的交换。第四,沮丧:当病人知道讨价还价无效之后,表现出抑郁、体重下降,甚至自杀等症状。第五,接纳:病人最后变得比较平静,已经无所谓真正的高兴与悲哀,只是接纳将要死亡的事实。
在面对死亡时,不光绝症病人自己的心理反应会经历上述5个阶段,而且他的亲人和家属也会经历类似的几个阶段。对这些濒死心理反应阶段的认识,为医护人员了解和对待绝症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例如,当病人及其家属处于愤怒阶段的时候,可能会对医护人员提出无理的要求,甚至将无关的怨气发泄到医护人员身上。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正常心理反应。此时,医护人员应给予较多地理解和包容,而不是机械和冷漠地面对,更不能据理力争。否则将引起医患之间更大的冲突。
2。恐惧管理理论。
该理论假设人们渴望生命却同时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人们为保护自己免受死亡恐惧的威胁,通常采取两种途径来缓解:一是努力维护自己的价值观,二是努力维持积极的自尊(自我价值)。心理学家用一系列巧妙的实验对此进行了证明。那些在实验中被要求描写一段想到死有何感受的短文的人,比没有写这种短文的人,对违反他们价值观的行为给予更大的惩罚,在随后的“自我价值提升”实验任务上有更大的冒险性。换言之,死亡恐惧加强了个体自我保护和寻求存在意义的动机。不管是维护价值观还是维持高自尊,都可以理解为个体为抗拒死亡焦虑而寻求安全感和意义感的适应行为。
众所周知,很多医护人员长期处于死亡意识的影响下。加之工作本身的压力,他们比其他行业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和缺乏意义感。但这些问题仅仅通过普通的压力管理和放松训练很难解决,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恐惧管理理论的重点不仅在于指出自尊对于人们具有适应价值,而且认为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会影响我们的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有研究发现,那些歧视老年人的人,实则是自己害怕死亡(看到老人激发了他的死亡意识),自己不能接受变老的事实。同理,如果一个医生不能坦然面对绝症病人,不知如何与病人谈论死亡,很可能是他自己害怕死亡,而不一定就是怕病人无法面对死亡。
3。死亡接受与死亡反省理论。
对待死亡,人们除了恐惧和焦虑之外,也可能会坦然接受甚至升华。心理学家发现,那些经历过灾难或创伤的人,有部分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并给人生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但也有些人在经历创伤之后,尤其是经历九死一生的体验之后,会产生积极的心理变化和人生成长。他们比以前更感恩生命,关心他人,不在意给他人的印象,不重视物质,高度追求意义。换言之,他们的人生哲学发生了改变,获得了新的生命领悟,不再恐惧死亡,对死亡完全接受。与恐惧管理理论不同,这种死亡接受不是简单地想到死亡的结果,而是能够跳出当下的自我和生活对死亡进行深度反省的结果。
死亡接受能够产生帮助他人的动机与行为。对职业人士而言,帮助他人的动机和行为常常表现为乐于帮助和指导他人,或转行从事服务性行业。其实,医疗卫生事业正是一种需要利他精神的事业,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是很难将这份工作持续做好的。虽然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人员的薪酬偏低造成了一些问题,但毕竟面对生命和死亡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核心内容。一个医疗卫生从业人员,要避免长期受到直接或潜在的死亡恐惧的威胁而心理适应不良(包括冷漠和麻木),要持续提升自己对人生的领悟境界,通过注入更内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工作中收获更大的满足与幸福。
二、死亡心理学与卫生人才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
通过上述死亡心理学的知识,可以看出它与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如果一个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能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死亡心理学知识,那么他一定会打下诸多良好的人文素质基础。不管是善待病人及其家属,还是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不管是改善医患关系,还是提升自己的工作满意感和价值感。如果一个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不了解死亡心理学知识,则很容易在工作中产生困惑和矛盾,并产生不恰当的职业行为,极有可能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同时带来较低的工作满意感和价值感。
因此,死亡心理学理应成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处理生命和死亡问题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它区别于众多其他行业的本质特征。如果一个医疗卫生工作者不了解人面对死亡时的基本心理规律,那么不仅他自己会遭遇困扰,而且他也不理解病人。其次,死亡心理学不仅是纯人文的关怀,还包含了科学的研究发现。死亡心理学是关于死亡心理的科学,它保证了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知识正确性,而不仅是情感和价值的付出。第三,以死亡心理学为核心内容的医学人文素质培养,能够为医患关系处理和医疗卫生工作的价值认同,提供强大的知识与思想支撑。这也是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最终目的。
三、死亡心理学与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思路。
1。普及死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虽然临终关怀近年开始受到我国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重视,但“死亡禁忌”的文化氛围使得死亡心理学在我国仍然较少受到关注,即使在医学院校也很少有人专门研究及推广死亡心理学。因此,很有必要在医学院校、临床一线、以及医师职业资格管理过程当中普及死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可以单独设置死亡心理学的课程,或者将死亡心理学的知识加入到医学伦理学课程体系之中。对于临床一线来说,可以举办死亡心理学的岗前培训,以及定期的死亡心理专题培训。对于医师职业资格管理来说,应该在资格培训及考试当中适当增加反映死亡心理学的内容。
2。培养卫生人才积极健康的死亡态度。
死亡心理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简单地、近距离地想象死亡引起死亡恐惧(焦虑),死亡恐惧产生自我保护的动机和行为,然后形成消极的心理适应;深入地、远距离地死亡反省引起死亡接受,死亡接受产生帮助他人和追求内在精神价值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形成积极的心理适应。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没有人能够直接进入接受死亡的豁达境界。因此,要结合死亡心理学来培养卫生人才的医学人文素质,必须从根本上树立和培养卫生人才积极健康的死亡态度。这不是一件易事,很可能由于死亡恐惧的先入为主而使一个死亡心理培训活动遭到参与者的拒绝,也可能由于参与者排斥死亡的问题,而使一个活动连死亡恐惧都不能引发。因此,需要在培训当中精心设置环境、准备道具和材料,同时营造互相信任的团体氛围。
3。运用死亡心理学知识提升以人为本的服务水平。
卫生人才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为病人及家属服务。在医疗卫生工作者自己树立了积极健康的死亡态度之后,要进一步运用死亡心理学知识提升为病人及家属服务的水平。首先,要理解绝症及危重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反应,包容他们由于死亡恐惧(可能是潜在的)而产生的过激反应,鼓励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其次,要通过对死亡心理学的了解增强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认同感,始终对生命存有敬畏和感恩之心。如此,才能在工作中充满热情和活力,避免产生对工作和生命的冷漠和麻木。第三,善待每一位到医院来就诊的人,因为医院本身是一个令人不愉快的场所,每一位来医院就诊的人内心都或多或少充满了焦虑和恐惧,医疗卫生工作者既要理解和尊重患者的这种焦虑和恐惧,又要适度地表达正能量。
4。塑造有人情味的卫生人才及组织形象。
医生和医院形象遭到破坏,以及民众对医生和医院失去信任,是我国目前医患关系恶化的集中表现。即使有很多制度和资源的因素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共同原因,但民众和媒体还是惯性地抓住“人”和“医德”的因素不放。对此,应该充分理解,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一个进入医院的人都不是淡定的。换个角度而言,必须承认,医疗卫生工作与其他行业不同,所以它的问题不可能通过制度和资源的改进得到完全解决。因此,塑造有人情味的卫生人才及组织形象,永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一件重要使命。如果首先结合死亡心理学的知识做好卫生人才的医学人文素质培养,那么这项使命就成功了一半。然后,再做好一些配套的工作将更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卫生人才及组织形象。例如,医院面对病人和公众开展死亡心理学的讲座,在灾难救助及危机干预中将抢救生命和尊重生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医患关系处理和医疗事件新闻发布工作中以尊重生命为首要考虑。同时,还要经常向公众宣传医疗卫生工作,塑造有人情味的卫生人才及组织形象。
专业儿童文学论文【第八篇】
与取得的成绩相比,儿童文学出版工作中的问题不容忽视,对于其中的弊端和危机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儿童文学出版的问题主要是作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个别出版社一味求多、求快,忽视了图书内在的品质要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速度和数量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最终的结果是“质量与数量的严重失衡,导致当下阅读的作品很多,具有长久魅力的作品寥寥,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家作品日渐减少。”[4]再如,我国的一些小学生题材儿童文学小说作品中出现了雷同化甚至是庸俗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创新与发展极为不利,对出版工作更是如此。此外,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逐渐呈现出浮躁的趋势,归根结底是创作者和出版者自身浮躁的结果,如果儿童文学创作者潜心创作而不受外界影响,何来浮躁?如果出版者坚守自身的底限,浮躁之风何愁不散?作家自身的问题也是儿童文学出版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我国,儿童作家与出版社往往难以达成长期合作的默契。如果双方达成默契,一方面,出版社可以有计划、有节奏地投入,不必为签约优秀作家而犯愁,可以按照某一优秀儿童作家进行详细规划,其中包括针对该作家作品的市场调研以及图书投放市场的力度和节奏。另一方面,作家也可潜心、不浮躁、从容地进行创作,不愁作品找不到“娘家”。这样,出版社和作家的工作都会有条不紊地进行。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无论是出版社还是作家都难以达到上述理想境界。
出版社为了发展,开出各种条件来吸引优秀作家的注意力,如高昂的版税、高频的曝光率以及数量巨大的印数。我们的部分优秀儿童作家因此而逐渐浮躁起来,徘徊在不同的出版社之间,紧盯市场、待价而沽,有时甚至唯利是图,如此不顾长期发展的想法和做法很难使他们静下心来创作。再有,随着出版市场的不断扩大,图书的销量不断攀升,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资源相当有限,难免会出现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情况。这样的结果令人心痛,由于作家的作品数量有限,他们不得不在不同的出版社重复授权,有的作品稍加改动便重复出版。版税逐渐增多,合同期也越来越短,但作品的质量却得不到保证。因此,无论是出版社还是作家,他们只有实现长期合作才能使儿童文学出版获得健康的发展。儿童文学出版的外在问题主要是市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首先,由于市场混乱,造成出版成本攀升,导致出版风险增大,而非专业少儿出版社也试图从儿童文学图书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这就使专业少儿出版社的压力倍增。其次,某些儿童文学创作者并未坚守文学格调并形成一己特色,而是出于纯粹的商业考虑,瞎编乱造,损坏儿童文学的名誉。
首先要强化儿童文学作家的定位。作家是儿童文学的主题因素,更是儿童文学出版的源头,离开作家的创作,儿童文学出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层意义上说,作家是儿童文学出版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只有作家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出版社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离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出版社的操作流程再规范、宣传策略再得当也无济于事,可能会在短期内取得成功,但从长远看,势必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因此,作家需要明确的定位,把自己定位为儿童文学出版工作的关键环节,争取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奉献给读者并赢得他们的信赖。优秀的作品是儿童文学出版社在市场上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因此,作家最主要的精力应放在优秀作品的创作上。在与出版社和编辑的沟通中,作家应牢记自己在儿童文学出版中的地位和使命。力争在自己的环节内把儿童文学的工作做到极致,创作出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扩大儿童文学原创作家队伍是解决问题的另一重要举措。当前儿童文学原创队伍相对较小,导致部分优秀儿童文学作家成为出版社的竞争对象,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
随着原创作家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大批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涌现,市场上优秀作家短缺的状况将会得到缓解,更多的优秀作品将会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有利于作家之间的良性竞争,彼此之间相互促进,避免市场上出现一家独霸或几家垄断的情况。当然,优秀儿童原创作家队伍的壮大离不开各方关注。社会各界应为有潜力的优秀青年儿童文学作家提供发展平台,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他们的成长,如在专业文学杂志上开辟专栏发表他们的作品等。只有作家队伍得到壮大,才可能出现更多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作家之间才能竞相潜心创作适合儿童口味的文学作品,出版社也会在选择上拥有更大的空间。对作家和出版社而言,读者至上的原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法宝。
儿童文学作家的根本任务是创作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只有得到读者广泛认可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这是检验儿童文学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作家在创作时首先考虑的应是作品目标受众群体的特殊性。读者至上的观念是创作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名字在青少年中间广为流传,杨红樱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究其原因,她的作品针对性非常强,能写进儿童读者的心理去,也就是说,杨红樱老师的写作的目标性很强。对出版社而言,更需将读者放在第一位,出版图书除了育人这一目的外,还需维系出版社的正常运转和赚取必要的利润,这也是出版社作为商业单位的基本特征。推向市场的图书如能受读者青睐,销量自然不成问题;读者不买账,再漂亮的宣传也会付之东流。因此,读者至上是一条金科玉律,也是解决儿童文学出版的重要环节。出版社要遵循出版规律。出版社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在与作家合作的同时又要面对读者,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出版社和作家合作的目是将优秀的作品推向市场,最终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目的。这两重目的既是作者的追求,更是出版社的追求。作家通过创作去影响别人,让读者体会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这是高尚的精神追求;获取必要的版税,这是必要物质追求。他们只有精诚合作才能给读者提供好的文学作品,得到读者认可。作家、出版社、市场和读者之间任何环节都需通畅,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不会达到各自的预期目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青少年时期是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的重要阶段。儿童文学作家和出版社对青少年的引导和关爱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儿童文学出版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问题也非常突出,作品、作家、出版社和市场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儿童文学出版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推进儿童文学出版的快速发展,作家必须在出版社、读者和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创作适合时代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和适合青少年读者口味的优秀文学作品。原创作家队伍的扩大不仅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也为市场的有序运行提供了保障。
加强儿童文学出版工作,关注青少年读者的健康成长,需要各方的共同关怀、监督与配合,只有这样,儿童文学出版工作才能有序地向前推进,才能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广大青少年才能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