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论文精编4篇
【导言】此例“跨文化交际论文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浅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论文1
论文摘要:美国电影《盗梦空间》的上映掀起了国内讨论梦境与现实的高潮。该电影中对梦境的解释与中国文化中梦境的解释有所不同,体现出中美文化差异。
论文关键词:梦境,中国,美国,文化差异
梦,睡眠时局部大脑皮层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说到梦,让人联想到“庄生梦蝶”的故事,庄周在梦里梦到自己变成蝴蝶,醒来后惊讶自己是庄周,真的不了解是在梦里变成了蝴蝶,还是自己正在梦中变成了庄周。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梦应该是由人们自身机体运动产生的,本与他人无关。
中国的文学名著中,梦境常常用来寄托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想法。比如妖魔鬼怪、神仙道人可以进入人们的梦境。在《窦娥冤》中,窦娥死后托梦给返乡办案的父亲,诉说自己的冤情。在《红楼梦》中警幻仙子通过梦境给贾宝玉传授金陵十二钗正、副各册,又附诗画,其中暗含着红楼中主要女子的命运。在中国志怪小说中还有“走无常”的故事,人们在梦境中到阴间办事的情况。这些梦境都是神仙鬼怪具有的特权,他们的出现跟人物的命运有关,也许神仙鬼怪真能通过托梦给人们指点迷津。
2010年在国内热映的《盗梦空间》掀起了网上对梦的解析的讨论狂潮。来自医学、心理学、建筑学的观点层出不穷。最后结尾的螺旋一直旋转不停,更是把观众带入了无限遐想中,到底是梦境还是现实。在本片中,人物的梦境由他人导演,包括场景的设置,梦中的人对外来者似乎还有一丝敌意,观众最终陷入了导演的梦境中。
《盗梦空间》是根据剧情译成中文的片名,在英文中,影片的名字是“inception”,即植入。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柯比(Cobb)具有超人的能力,通过制造梦境,把某种观念植入到他人脑中。看似不可思议的事,但在整部电影中,这一理念贯穿于始终。柯比因为将“她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唯有死亡才能脱离这里。”这个意念植入妻子茉儿(Mal)的脑中,最终导致茉儿的死亡,使自己内疚一生,不能与家人团聚。正因如此,他坚信能够进行意念植入。于是有了故事的发展,他们需要将“放弃父亲的财产”植入到“富二代”费雪(Fisher)的脑中,让他主动放弃父亲的财产,从而打破其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垄断。为了植入这个意念,他们设计了三层梦境。由于费雪在第三层梦境中弹昏迷,又继续进入第四层梦境即混沌边缘(limbo),把跌入混沌边缘的费雪带回第三层梦境,在下一次坠落(kick)之前,完成任务,让费雪能够意识到放弃父亲的遗产。
在整个梦境的设计过程中,运用了各种医学、心理学和建筑学的技术,将梦境一层层展现在观众面前,精彩的空间移动、枪林弹雨、以及几度失重片段更是让观众享受了视觉大餐。《盗梦空间》结尾的螺旋在旋转,使观众不愿离去,希望能够得到故事的结果,此情此景到底是梦境还是现实。不少人等到电影字幕结束后才慢慢离去,期待揭晓答案。
由梦境的理解,对比中美文化的差异。首先,对人的力量认识不同。《盗梦空间》的出现,让人们试图接受意念植入的观点。从医学、心理学上解释,意念植入是有可能在梦中实现的,比如运用催眠术能够使心理学家了解困扰人们的事情,通过电子设备可以将脑中所想以简单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美国的科学技术在某些领域比中国发展得快,他们能够运用现有的知识进行推理,加之充分想象,相信人们能够进入到其他人的梦境中。
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较之慢一些,对人的力量的认识不够深入,以及想象空间不如西方广阔。认识的不同导致在创作上,美国科幻片的数量比中国科幻片多。从1902年,第一部科幻片由法国拍摄的《从地球到月球》,到2010年,一百多年间,美国共出产了40部知名科幻片。本人统计的中国科幻片只有7部。他们是《珊瑚岛上的死光》(1980)、《超国界行动》(1986)、年《霹雳贝贝》(1988)、《大气层消失》(1990)、《疯狂的兔子》(1997)、《机器侠》(2009)、《未来警察》(2010)等,但影响力远不如西方的科幻片。
同时,中美在电影特技使用上的不同。美国的科技发展也促进了科幻电影的发展。在许多美国科幻片中,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尤为突出的是在使用计算机图形学(CG)、多用户层面(MUD)、三维数字化技术(3D)和图像最大化(IMAX)等电影特效技术方面,美国的经验比我国成熟。
从1977年至今,以下七部全球热播的美国好莱坞科幻大片都夸大了人类的力量,并运用现有的科学知识解释了故事发生的可能因素。从《星球大战》、《终结者》和《异形2》还没有使用CG技术开始,到《侏罗纪公园》、《阿波罗13号》中使用了CG技术,再到将电脑MUD游戏展现在观众面前,之后2010年《阿凡达》的出现,更是让观众享受了MAX电影的超凡视听体验。
中国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超国界行动》和霹雳贝贝》主要使用的是拍摄特技,没有使用到CG技术。在2009年上映的《机器侠》中,使用了CG技术。2010年隆重推出的《未来警察》使用了大量的计算机合成图像或电脑三维动画(CGI)技术,但是特效镜头的数量远不敌同年上映的美国电影《阿凡达》。通过对比,中国科幻电影虽然在使用科学技术方面还远不及美国电影,但是通过近年的努力,中国科幻电影在拍摄上已经开始大量使用CG电影特效技术。
第二,对混沌现象的理解不同,体现了中美宗教信仰不同。有关混沌边缘的概念,更是如一个解不开的迷吸引了中国观众的注意力。看完影片之后,网络上对“混沌边缘”(limbo)这个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电影《盗梦空间》中,茉儿和柯比在梦中一度进入混沌边缘,待了几十年,建造了自己的城市,茉儿甚至不愿从梦中醒来,才引起了柯比给茉儿植入意念的主意,于是有了后续故事。
混沌边缘是西方天主教的词汇。混沌边缘是灵魂暂时的归宿;出于神的友谊,人们时候不用下地狱,在混沌边缘等待救世主降临拯救他们。在但丁的《神曲》(The Divine Comedy)中,把混沌边缘(limbo)摆在“地狱的第一圈,即候判所,为未信耶教者所居。”(王维克2005:12)荷马,苏格拉底等古圣先贤都在里面。“他们并没有罪过,他们因为生在耶稣基督之前,尊敬上帝没有合乎正道”,所以他们被派在地狱第一圈,“唯一的悲哀是生活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即他们中大都不能升到天国。
基督教在美国在主导地位,有占85%人口信仰基督教,其中天主教680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5%。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有数百万道教徒,一亿以上佛教徒,和1亿到亿的基督教徒,其中天主教徒有500万。当然,其中有部分人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也有一些人处于半信半疑的状态。“中国人对于信仰不强调形式上的宗教皈依,所以很难统计出性交的中国人的确切数字。”(范丽珠2009:101)由此,信奉天主教的美国人对这个词汇一定不会模糊,而在多神论的中国,人们未必领悟得到这个词义。
总之,中西方文化在认识人的力量和宗教信仰上存在差异。研究中西方差异对我们的启示是: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对比,强化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利用电影《盗梦空间》(Inception)能够将inception(植入),limbo(混沌边缘)这两个英文单词通过意念植入的方式将英语语言植入到学生的脑中。但是像这样用暗示的教学方法所需要的课堂时间、教材以及如何开展课堂活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的4篇跨文化交际论文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跨文化交际论文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浅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论文2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由于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不同,大学校园文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分析了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差异,以帮助中美两国大学生之间的沟通、理解。
关键词:中国大学校园文化 美国大学校园文化 文化差异
大学校园是社会文化的神圣殿堂,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提。大学校园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开始,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美文化在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从大学校园文化着手,分析中美两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中美文化差异,希望中美两国能够互相学习、借鉴彼此的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尽量做到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差异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崇尚个人与注重集体
美国是一个文化与宗教的大熔炉,崇尚自由平等、自主独立、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正式因为美国人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们可以在小组讨论中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怀疑老师的观点,与老师进行辩驳, 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师生之间平等相处,课堂上可以随时举手发言等等。 我国高校校园的价值观则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们一直受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熏陶,强调集体主义和权利差距。因此,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多数采取服从的态度,与老师和校方领导保持一致。而这种方式并不能使学生真正信服,可能会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相互理解。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
二、独立与依赖
美国的家庭教育文化就推崇独立与奋斗。在孩子青少年时期,他们就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兼职来赚零花钱,到了大学,他们基本上都能够做到经济上独立,完全靠打工赚取生活费和学费。中国的每家一个孩子的政策,催生了娇生惯养的家庭教育文化,所以中国的大学生大多是由父母来承担生活费和学费的。很多人认为在大学期间花费父母的钱是理所当然,因为自己还在求学阶段,精力应该全用在学习上;而父母也认为挣钱供孩子读大学是应尽的义务,自己也不忍心看到孩子因为打工而受苦受累,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分在经济上依赖父母。
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美国素有通才教育的传统。美国大学强调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内在修养与伦理道德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在课程选择方面,以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让学生们自由选择。丰富的学术与文艺社团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好机会。中国大学强调专而精的教育模式,在教育中相对注重“专才”的培养。专业设置完全依托市场需求,考虑更多的是就业等现实原因。尽管这样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就业,可是却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兴趣与内在心理需求。对于一些人文选修课,学生们则采取应付的态度,使得人文学科越来越得不到重视。务实的教育理念让大学校园内兴起了英语、计算机的“考证热”。功利性的大学教育也反映了目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四、创新意识与知识积累
美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特点之一就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它提倡质疑精神以及对知识的运用,鼓励学生挑战自我,进行科学、艺术、技术等方面的实践。一方面,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美国校园给予学生积极探索创新精神的高度肯定。 我国高校仍摆脱不了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相对强调知识的灌输与知识的积累,仍然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关注了知识的记忆却忽略了知识的应用。很多实践环节只是走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应试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社会意义,任重而道远。各国大学校园要认真继承以往以及别国的思想精华,不断反思并积极改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中美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希望我们两国的大学之间也能进行更多的交流,互相学习。使大学校园这个培养人才的摇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令人神往的魅力。
跨文化交际论文3
摘要:全球一体化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时代发展的重要表现。全球经济化,有效推进全球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日益盛行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民族之间语言交际期间的一种现象。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交流,冲破文化束缚,摆脱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培养文化移情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价值与培养
引言
受到国际影响,综合国力持续上升。在此期间,国际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在国际交流中,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拥有灵活的思维和应变能力。任何一次的跨文化交际,交际者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还需要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各种差异和不确定性因素。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综合能力在难以控制的文化中心与文化偏见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可有效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实施。在整个跨文化交际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具备应有的文化移情必然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活动开展的顺畅性。因而,遵循相应的指导理论,培养文化移情,提高文化移情能力。
一、文化移情的概述
移情(empathy)属于美学概念范畴,最早出现在《视觉形成感》中,而将美学概念移植到语言学领域中的则是日本语言学者库诺,现在的美学意境逐步延伸到心理学与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期间,交际主体中的一方能够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并且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约束,在交际中做到摆脱自身原有的文化传统积淀,并从中感受和理解到客体文化。不少学者和专家曾经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际者主观上能够准确界定主体与客体,继而更好地了解对方,并在交际活动中能够做到善解人意与角色适应[1]。研究分析其实不难发现,移情其实就是要求交际者能够有意识地超越本族语言文化固有模式的束缚,并产生客体文化思维的一种心理倾向。因此,对于长期受本族文化影响的交际者而言,要想成功地文化移情,不应受到本民族文化定向的影响,从客观的角度去思考文化之间的差异。唯有如此,才能够促使交际双方找到交际的恰当点,有利于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自由地切换链接。从本质上来说,跨文化就是文化移情的一种表现。了解文化移情产生机制,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有客观、公正的立场。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能力
在本族文化与非本族文化交际沟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丰富,可有效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可有效促进文化消融。在教学开展期间,应将跨文化交际作为重要的内容,而跨文化交际则需要从文化移情入手。文化移情能力,其实就是理解对方个性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认作是在双方沟通交流期间能够表示尊重、积极向上态度的能力,保证双方能够很好交流的能力。文化移情能力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含的要素也非常多。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具备文化移情能力,可有效拉近不同民族交际者的差距,同时能够了解各自的背景,对自身文化产生自信。在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可消除文化交际者的消极价值观,并增进积极的价值观,提高文化交际者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不同的文化差异比较中能够对不同文化内涵产生认知。也就是要求交际者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能够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促使双方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情感能够相互融合,并在不同的交际情景中可自由应对,充分体现出移情能力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沟通。
三、文化移情能力的原则与价值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具有其相应的原则与应有的价值。综合来说,在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时候,就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并体现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
(一)文化移情能力的原则
对文化移情能力来说,最为重要的原则应当是移情适度的原则。即在文化移情期间,不可能只固守,但是也不能全部放弃主体文化,而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主体与客体的文化,促使两者能够保持一种动态化的平衡。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不能遵循移情适度的原则,那么交际者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文化移情不及或者是过度两极化,交际中出现移情缺位与越位的情况[2]。一旦出现这种情形,就非常容易给交际制造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遵循文化移情适度的原则,其实就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前提要件。
(二)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
之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主要是文化移情能力会体现出一定的价值。1.这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对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来说,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等均表现差异,同时语言和行为也各有不同。跨文化交际活动展开的过程中,了解交际双方所处的文化背景差异,才能够找到适应存在的切点。事实上,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找到平衡点,预防交际活动出现不当的交际行为。另外这样还可以破除表面思维定向产生的局限性,客观、公正地了解交际双方的不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唯有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才能够促进文化交际的顺利实施。2.体现民族文化背景的需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移情能力是体现本民族文化,并利用语言学、符号学达到沟通的目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际主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特点。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际主体的文化移情能力,就需要客观并理性地对待不同地域之间的民族文化,并尊重社会礼仪、价值观、异国文化以及道德标准,预防交际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交际障碍。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想体现出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就需要培养交际者的文化移情能力,这样才不会丢失本民族在此交际中的根本。3.有利于培养交际者正确的价值观。实际上,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可消除消极的价值观,提升积极的价值观,继而有利于增强交际者的辨识能力与辨证思维能力[3]。且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接触到不同文化的本质。在跨文化交际活动开展期间,交际者需要坚守本民族文化,同时还应以包容的心包容国外文化,从而可增强交际者的文化情感认同,在交际中持有相应的交际态度。
四、培养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措施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构成部分。利用文化移情能力,可有效消除交际者之间的交流障碍,并可在不同的语言情景中进行文化转化,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在特定环境下,通过后天培养所获取的一种文化能力就是文化移情能力。但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时候,必须全身心投入。而笔者认为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主要是从培养交际者的文化敏感性与文化顺应能力着手。
(一)培养文化敏感性
文化敏感性是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应当具备的一种文化嗅觉。唯有具备这种敏感性,才能够提升交际者的交际能力。1.充分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可有效缩短交际者的距离。实际上,在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时候,文化敏感性应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了解跨文化交际中各自的文化差异,可增强交际双方的认同感,减少交流沟通期间的摩擦。但是交际者在接收外来文化的时候,总是会受到本民族文化思维定向的影响,继而在民族环境下理解非本民族文化,而这样很难避免做出不合规的行为举止。如,从我国接待礼仪的角度来看,贴面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如果客人以亲面颊作为接待方式,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但是这样一种接待仪式反而是其他国家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文化交际中,唯有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才不会在交际中出现不良的表现。实际上,唯有将跨文化交际双方的距离拉近,才能够提高文化敏感度,从而有效缩短不同文化主体的认知距离,增强文化敏感,理解不同文化习俗[4]。2.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在理解不同文化环境的基础上,能够提升适应能力,继而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缩短交流双方的距离。在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习俗风情、民族信仰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才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才能够以双方都能够了解的交流方式顺畅地交际。所处的环境不同,人际交流的时候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化解双方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增强彼此之间的交际,由此才能够体现文化移情的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通过敏感性来增强双方之间的文化感,促进交流,减少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应了解对方需要、熟知对方的文化情形,而这就要求双方之间增强交流,利用感知交际者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研究,预防交际遭受到人为的破坏。
(二)培养文化顺应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文化顺应能力。因此,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者文化移情能力的时候,应培养其文化顺应能力。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交际者不存在差异,就能够简化文化情景[5]。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想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应当克服沟通过程中产生的差异,提高文化敏感性,促进双方的交流和沟通。培养文化顺应能力,可提高交际者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感知能力,从而可有效体现交际者的文化移情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五、结语随着国际间交流的频繁化,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为更好地沟通和交流,应培养交际者的文化移情,这样就可以在交际时充分发挥文化移情的作用,深化交际者的思想情感,消除交际者的界限,预防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xx,(12):17-19.
[2]李玉颖。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研究[J].考试周刊,20xx,(A3):84-85.
[3]郑义,刘淑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xx,(04):103-104.
[4]承晓燕。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02):125-126.
[5]陈希洁。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合作原则的遵守与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11):116-120.
跨文化交际论文4
论文摘要:
我国加入WTO后,将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这就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而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主要在于了解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不同点并具备一定的外语语言能力。本文主要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外语能力
人类社会进人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间交往的增加,已逐渐形成全球化、国际化社会。在国际化社会环境下,跨文化交际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一般是通过两方面来完成的。一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理解能力。只有了解异国文化及其特点,拥有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才能使我们有效地找出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差异,才能做到既能说会道,又言之有物、自然得体,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消除隔阂,更积极地融入到与对方的交流之中。二是要有一定的外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实现,实质上主要就是通过语言交流这一重要交际手段完成的。如果一个人有着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但其外语语言运用能力欠缺,不能清楚、完正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造成交际过程中话语信息传递的困难,那么,跨文化交际也是不能实现的。反之,如果有着较强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但却不了解异国文化特点,没有异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文化理解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语言是文化形成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完善。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更加积极地参与世界经济,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并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从许多方面参与国际事务。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了解一些中西文化的不同。
一、深刻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的定义是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最先提出的。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可反映出鲜明民族色彩。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制度国家的文化均有所不同。我们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就要了解、区别中西文化的不同,就要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重视不同文化的学习。这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前提。
中西文化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有着不同差异,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文化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文化,而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由于历史较短,主要属于近现代文化,基督文化。下面即几种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文化背景差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培养了自我抑制,慎重的民族性格。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以谦虚为美德,不喜欢自我展示;坚信有真才实学无需自吹自擂;往往提倡“满招损,谦受益”。西方人则往往习惯于展示自我,以个人为本位。习惯于表现自我,自信、夸张,向他人展示自己,等等。在个人和集体关系上,中华民族向来主张把集体放在首位,提倡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一个方面超过了集体方面,特别是美国文化往往倡导个人主义。有着“自助者,天助也”,“要败事,找帮手”等说法。
(二)风俗习惯差异
当别人赞美你时,中国人的习惯是客气一番。而西方人则比较坦率,听到对他们的赞美时,首先会说“谢谢,”(Thank you or glad to hear that),如有不同看法时,可再用“但是,”(but一)来转折。还有,中国人认为一些可以公开询问的事情,如,年龄,收入,婚姻,行为去向等,西方人往往认为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成为口头交际的文化禁忌。
(三)宗教信仰差异
中国与西方也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文化,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各自的语言中。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以佛教(Buddhism)文化为主。佛教已经传人我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人类问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西方文化中主要是以基督(Chifstianty)文化为主,其影响最大。许多节日都与基督有关,如圣诞节(Christmas),感恩节(hTanks giving Day),等等。
(四)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因此,也常常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西文化由于文化体系不同,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造成的。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促成了我国文化的民族心理,我们习惯于“三思而后行”,西方人则往往直来直去。我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综合,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
从上面几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没有多种文化知识和对中西文化不同的了解,跨文化交际必然会遇到障碍。但是,异国文化知识只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前提条件。在跨文化交际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外语语言能力。
二、加强外语语言听说能力培养
语言是交际的最主要的手钱,是一个理想的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种种规则的了解。语言能力是“言者和闻者的语言知识”,这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语言能力指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的能力。语言能力的形成,就是语法、语音、词汇的知识在学习者大脑内在化的结果。跨文化交际语言能力(外语语言能力),就是与不同国家、社会文化集团成员交往时,能够得体地解决说什么、怎么说,和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后天习得的,是经过刻苦努力实践取得的。
在跨国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说话者语言能力欠缺,语言失准,表达不当,词不达意,话语结构混乱,就会造成交际过程中话语信息传递的困难,妨碍有效交际的实现,不但达不到我们预期的交际目的,有时还会引起一些误解,导致交际中断或失败。
因此.我们要想实现跨文化交际,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除了解、掌握一些必要的异国文化外,还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即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途径完成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们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外语课程从小学连续开到中学、大学,在大学里又连续开四个学期,其课程开设长度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也同时说明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的事情,学习外语语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国现在各级各类大学每年培养出的许多具有外语能力的各行各业人才,正在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对外交流的主力军,在各种涉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当着重任,这说明我们的外语课堂教学成绩是很大的。
但是,外语能力与外语语言交际能力是有区别的。外语能力的概念是笼统的、广泛的;可以包括书写能力,文字翻译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本文所述的外语语言能力,系指口语交际能力。多年来,尽管我们的大学培养出了许多具有外语能力的各种专业人才,我们在专业人才的外语语言能力培养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国学生目前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许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并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有的甚至还考上了研究生,具有了一定的外语能力,但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仍然很差。有人在口语交流中甚至回答不了外国人关于“早饭你通常吃什么?”这样简单的口语问题,原因在于学生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馒头和稀饭”的词语。这与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人托福考试成绩很高,在国外餐馆却不会要一杯咖啡的事情是一样的,但时间却已经过去了20多年,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我们要想顺利地进人跨文化交际全球化时代,从现在起就必须重视加强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否则,我们将落后于时代。
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培养,即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呢?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在现有课堂教学基础上进行如下改革尝试。
(一)加强课堂互动,重视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现在的外语口语交际能力水平及新形势的要求,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多地外语环境,让学生课堂上有说外语的机会,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
(二)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口语课时
我们应该调整目前的课程设置,适当地增加外语口语课,进行一些专门的口语会话练习。理想的外语口语会话课应该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冲破时空的限制,将各种人物,事件,场合较系统地搬进课堂,进行实际模拟交流练习,这样可以达到真正提高学生交际能力之功效。
(三)改革考试形式,增加口语测试项目
尽管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设置操作难度较大,但是,增加口语测试项目是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我们现行的外语四、六级考试制度,实际上还是一种应试模式。长期以来许多外语教师一直在探讨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的方法,但收效甚微,就是因为受到这种考试形式的限制。现在随着形势的飞速发展,“地球村”的形成,这种应式考试模式对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总之,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与外语语言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而外语语言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既教授学生跨文化知识,又培养他们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加大培养精通专业,又擅长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力度,以改变我国目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适应状况,尽快融人21世纪全球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