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91629

【导言】此例“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跨文化交际论文【第一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例如,英语中的Blue Room ,如果不了解这是指美国白宫中总统接见至亲好友的那个粉刷成天蓝色的房间, 你就不可能准确地把它翻译成“内客厅”。这种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误解与损失,简直不胜枚举。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

一、中美文化的差异

1.中国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 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形成了神秘而古朴的东方文化。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深深植根于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国文化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由善到美,带有浓厚的人化色彩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刚健有为的进取观,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崇礼重德的伦理观。其特点是相对内敛、温和、沉稳。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别人和社会负责。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作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要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

2.美国文化

而相对历时较短的美国文化,是一个受到众多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其文化特性受到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殖民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其他众多移民文化的影响。早期的清教主义思想居统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本土宗教萌发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要素。美国社会是比较开放的社会,其国民热切希望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亦即“美国梦”的文化特性也非常显著。

此外,美国文化特性中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国人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在美国,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尊卑之别。平等观念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他们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平等观念,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熟人相见,不论辈分与地位,一律以平等的 “你好”(hello)表示问候。

二、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任何—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最初时期都深受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位置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框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滋生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地域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具有地域性、超地域性、时代性和继承性。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主义,而不主张突出个人。其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群体意识,重视集体的作用,注重互相帮助,相互依靠,注重人际间的和谐。中国又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需要用伦理之说来教导人们忠于国君(家长),恪守本分,谨守礼数,平安相处,以利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传统的思想规则、方法延续至今,为大家所认同,变成了集体的意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受其影响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儒家伦理历来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较强的根本原因。

美国文化则为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希腊、罗马是这种文化的发源地,地处海滨及近海各岛屿。众多的岛屿使人际往来不如平原方便,故强调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形成了今天的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包括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注重自立和独立;重视突出个人,追求个体差异。美国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力与自由。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文化(西方文化),而人权观念正是西方思想传统的产物。人权最早见于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提出的权力请愿书,18 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天赋人权”并使其理论化。1776 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则用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美国文化强调人权,因而等级观念淡薄。

三、结语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其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可改变, 但可以相互了解。中西两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要进入西方社会,开拓西方市场就必须熟悉西方文化,了解差异的根源,以求知己知彼。因此,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和美国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和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往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于全球大环境中,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比, 这样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 同时也在研究中发现本民族文化需要健康发展,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池振航。英美习俗与社交礼仪[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7.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学生需求 体育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04-01

体育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灌输知识的机械手段或工具,而应该是上升到更高层面的对人本身的素质的追求。时代已经不允许这样的教育弊端继续蔓延,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手段应该彻底改变,以适应基于学生需求的心理思想要求,实现体育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心理转向。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在体育素养训练中积累出来的对体育的体育的驾驭和判断能力。

1 关于基于学生需求分析的体育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理解

所谓体育跨文化交际现象,就是指在体育的学习中,思维的转变过程对体育学习效果的影响。当前,体育教学课时一般都压缩到很短,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完成相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任务,就必须对学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在体育素养训练中积累出来的对体育的体育的驾驭和判断能力。要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内化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思维的提升,这既可以强化跨文化背景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基于学生需求背景下体育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体育教学中形式主义问题较为严重

目前,经过对部分青年学生的访谈和数据调查表明,体育教学课堂形式主义特别明显。学生都是抱着学期结束时教师勾画重点的心态应付考试,能否顺利及格,获得学分是他们关心的主要问题。对于学生来讲,这样的行为的确需要其检讨与反思,然而作为教师――学生的引领者同样也需要思考。很多学校类似的体育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都是集体授课,教师根本没有认真、透彻的备课;对于作业的要求能低则低,学生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借助网络誊抄而已,没有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思想主张等等现象,其实都是体育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形式主义的突出表现。

体育教学中实施个性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够

受传统体育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观念的影响,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更多,形式上表现为“填鸭式教学”。而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甚至有些根本没有接受,教师则做了无用功。在青年群体中,青年学生代表着最有朝气、最有活力、最有思想的有为青年一代,努力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及时从受体育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工作者身上反馈到他们的接受知识和领悟思想的程度,并以此而调整体育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工作者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其间,个别学生的差异性思维是特别需要体育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工作者关注的,体育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不应是死板的传递,更不是扼杀每个学生的场所。

坚持科学施教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够

体育教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目标对象,怎样有效的实现,是我们最应该关心和研究的基本问题。当前,体育教学环境中,一个小型班级容量一般是在三十到六十之间,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多样的每个学生个体,因此无法适应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也许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他而不适合她,对于教师来说只能尽力满足多数学生的需求。

3 基于学生需求角度体育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工作体系的构建策略

紧扣体育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体育教学的影响进行目标和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体育素养在国家经济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高。当前,跨文化交际能力所提倡的“尊重学生、以生为本”的理念,与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为做人而体育”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理念引入到体育教学教学,不仅对学生的体育教学有一定的作用,而且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镇,加强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是其职责所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理念就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真实感情达到学习目的。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理念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这些实践为体育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也开辟了通道,为促进学习者对体育的理解,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提供了平台。

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体育思维培养的个性化

跨文化交际思维注重的对新、对特、对有兴趣点的事情的关注。跨文化交际思维的建立对于体育学习者会起到激发和促进作用,一是让体育教学的效果更佳突出;二是跨文化交际思维的方式会在学生学习的锻炼中逐步转换为对体育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不仅是体育教育的规律,也是人们掌握体育知识和运用体育的技巧所在。在学生体育思维的培养和锻炼过程中,要注重对教材的个性化,要注重学生不同的个体的差异性,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鼓励他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跨文化交际思维的转化。

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搞好师生之间的互动

大要积极发挥学生自身能动性,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通过他们积极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逐步提升他们的能力。怎么样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课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实现快速的角色转变,产生兴趣,对于教师来说,需要特别关注,也需要大量的时间组织好相关的体育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准备工作,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对什么样的知识感兴趣。

参考文献:

[1]崔纪芬,周生灵。体育课教学方法改革新探[J].辽宁体育科技,2002(06).

[2]张恳,胡永南,向京。试论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分类及其运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02).

[3]王学增,吴衍忠。论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3).

[4]杨青。论如何科学地选择和运用体育教学方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04).

跨文化交际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高低语境文化 对比

高语境与低语境概念系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Hall首次提出。这一理论对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许多学者运用此理论研究文化冲突和如何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依存互动进一步增强,带来了包括思维特征、生活方式、人际交往、语言规范、价值规范等方面的变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会反映出自己的背景文化,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和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学习对方的文化,对双方的文化交际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采取有效的交际模式,灵活动态地应对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冲突和障碍,从而提高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理论

美国学者霍尔(Hall,1959)指出了文化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文化的影响,并随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文化决定了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正是这些在一般情况下十分明显,习以为常,然而很少加以研究的文化方面,以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1]霍尔进而从交际与感知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研究文化异同的有效方式,他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颇有见地地指出文化具有语境性,根据信息由语境或编码表达的程度,将文化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所谓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它包括使用语言的一切主客观因素。他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信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信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语境编码对语境的依赖性较强,而低语境编码则主要体现在言语中,交际信息对语境的依赖性小。通过对比研究霍尔得出结论:“有着伟大而复杂文化的中国就处在天平的高语境一方”,而“美国文化……只是偏向天平较低的一方”,即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美国文化具有低语境特性。

二、不同的文化渊源导致高低语境文化交际模式的差异

高语境文化可以溯源到儒佛道三教文化的源流之中。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德为核心,倡导仁爱和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2]孔子的论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使得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性格:内敛而含蓄、敏感而善感、谨慎而不张扬、自省而睿智。总之,“和”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在交际时以建立和维护和谐关系为宗旨,强调集体主义,这就使得中国文化成为高语境文化。佛教在社群伦理上主张:中和礼让、社群为本,在经济伦理上主张义利统一、以义生利。具体地讲,中国人是把利益建立在人情关系的基础上,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最终目标在于追求人际和谐,尽量避免公开冲突,回避言辞角逐,遵循“和为贵,忍为高”的处世原则。道家的核心是仁、义、礼,人与人交际时讲究仁道,注重礼节,当利益与道义发生冲突时以义为先。所有这些使得高语境文化的人在交际中注重和谐、内隐而含蓄。

低语境文化发源于古希腊的“逻各斯”,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理性与辩论术。很多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在思想上集中体现在人道主义的传统上,在行动上集中体现在自由竞争上,突出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多方面的肯定,对人的个体独立性的尊重与倡导。[3]西方人有较强的竞争精神,在处世上追求独立、自由、平等。这使得低语境文化的人在交际中说话明了,反应外露,而不受太多的规范的限制;他们注重的是交际中平等,如果双方存在利益分割,则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获得利益,而不是追求人情关系。

三、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差异导致人际交流上的冲突

语言作为文化表层的一部分,其发展和使用都受到深层文化的极大影响。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每种文化在其准则、规范、行为模式的表面下,都有着整套的价值系统、社会习俗、道德观念、是非标准、心理取向、思维特征等,正是这些决定了语言的使用。这两者的关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1.对沉默的态度。在低语境文化中,人际交往主要通过语言来实现。沉默是需要填补的空间,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人们对于交谈中出现的沉默会感到尴尬。西方有的学者甚至将东方人的沉默视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患有“交际恐惧症”甚至是“精神病”的表现。美国人乐于侃侃而谈,崇尚能言善辩,尽量回避沉默,一旦出现,人们就会竭力用语言来填补。而高语境文化的人们却认为沉默具有交际功能,并不是交谈中的空缺。中国人十分重视交谈中沉默的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有丰富的含义,既可表示无言的赞许,又可以是欣然默认、保留己见;既可以是附和众议的表示,又可以是决心已定的标志。恰到好处的停顿能产生惊人的效果,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因此有人称它为“默语”,认为它是超越语言力量的一种高超的转换方式。[4]沉默代表有涵养、谨慎、稳重。总之,在高语境文化中,保持沉默是得到赞扬的。

2.螺旋式思维和直线式思维交流。高低语境的文化特点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汉文化”的螺旋式思维特点决定了其语言是归纳型语言,[5]人们通常要等到高语境的发话者把话说完才能了解会话意图。英美文化的思维特点是直线型的,因而英美语言是演绎型语言,几乎没什么客套语,即使有也非常简洁。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对外交流中,中国人给西方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好摆弄虚话、空话。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曾对这一现象有生动的例述:“很多商务代表团招商引资时仿照国家领导人出访说话,如首讲如何在春光明媚的季节来到美丽的塞纳河畔,再讲勤劳智慧的法国人民如何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三讲中法友好,四讲华夏有5000年文明,等等。招商内容却置于末尾,匆匆带过。还有的代表团在交流中照稿宣读:‘我们正在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我市是一块投资热土,商机无限。我们会采取平等互利原则,实现双赢。我们工业门类齐全,人力资源雄厚,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我们欢迎大家到我市投资……’”[5]以上发言,使法国人如堕五里雾中,他们不知道何谓热土,商机如何无限,何谓平等互利,双赢目标是什么。中国人以大观小,先铺垫后切入正题的思维方式,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交际环境,以免单刀直入显得突兀。西方人预热阶段短,开门见山,是典型的低语境言谈方式。因此,中国人营造的这种高语境的氛围,对西方人来说,多属冗余信息,真正需要的信息量却远远不够,不仅套话连篇,而且环境氛围提供太多,所以西方人觉得不着边际,不知所云。

四、高低语境文化交际的应对策略

通过以上部分对交际差异的分析,本文结合实际提出一些高低语境文化交际的应对策略。

1.低语境文化的交际者在与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进行交流时,要注意彼此在交流理念、言语风格、会话方式、礼貌客套和写作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面对交际模式的差异要求同存异包容理解。当高低两种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一定要用对方的交际思维来阐释对方的交际行为,在翻译时要注意两者的转换。比如:中国的诗句要翻译成英语,就需要用很多英语来阐释其中的意境。相反,把英语翻译成中文,则要注意用词精炼、恰当。[6]谈判时,如果对方是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那么双方交易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合同内容。

2.因为来自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人在交际上存在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所以交际者应了解不同地区交际者的言语交际方式,以及语气语调语音习惯,从而减少由于地区差异导致的高低语境文化差异。比如,中国的北方人说话相对硬气直爽,而南方人则说话柔气委婉。

3.对于交际中的差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具体到每个交际者,他们的交际模式不尽相同。来自低语境文化的某个交际者也许说话直接,开门见山,这时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不要因此而认为对方不注重礼节或不注重情面。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人也许说话含蓄,这时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交际者要理解对方的说话模式,进一步领悟对方的意图。

4.高低语境文化中分别存在两种不同的交际方式,这种区别并不是绝对的。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高语境文化下的中国,人们有可能采取高介入的谈话方式,而在低语境文化下的德国,人们有可能使用高体贴时的会话方式。相似的,在低语境文化中也发现高语境文化的渗透。[7]

五、结语

虽然高、低语境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在高语境文化中发现低语境的行为,而在低语境中也可以发现高语境的行为,但文化的高、低语境属性是整体上客观存在的,它们的不同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是必须面对的问题。高、低语境的研究让我们对交际过程中人们注重什么、忽视什么有清楚的认识,并对不同语境文化中交际的模式和差异有总体的认识。而对它们各自的成因和特征的探究则可以提高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相互理解和预测能力,并增强我们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从宏观的角度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并对跨文化交际实践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The Silent Language[M].Garden City .Context and Mean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A Reader,1976.

[2]叶碧.从“仁”“礼”“和”的关系看孔子的和谐思想[J].浙江社会科学,2007,(2):133.

[3]胡超.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文化渊源[J].宁波大学学报,2009,22,(4):51-53.

[4]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报刊文摘[N].2003-05-27(B1).

[6]张春星,张春月。高语境信息词汇的语用翻译研究[J].外语学刊,2008,(3):123.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协作学习

一、引言

经过在中国的外语教学和研究领域近三十年的讨论、研究和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逐渐成为英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之一。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担负起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任。目前,从高职高专到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均出现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经笔者的不完全统计,截止2014年4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课教材已出版超过50种。尽管这些教材各有不同,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均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大篇幅的讨论。可见这一课程与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密切关系。本文以跨文化交际课中的具体课例为基础,探讨如何在协作学习模式下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和意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解读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解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对这一概念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论述。 Ruben(1976)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至少七项内容;Kim(1991)提出了一个以适应能力为核心的更为系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观。Dodd(1995)综合前人的观点列出了一个多达二十余项的单子;Perry 和 Southwell指出( 2011: 455),许多学者都曾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术语下过定义, 虽然没有一个定义被普遍接受, 但是学者们所下的定义和所作的理论概括都承认跨文化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恰当地交往的能力。在跨文化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成分已达成一定共识。虽然措辞不一,但所包含的要素可归纳为认知(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三个层面的能力(Imahori&Lanigan,1989;Byram,1997;Earley&Ang,2003;Lustig&Koester,2007;贾玉新,1997;毕继万,2005;张红玲,2007)。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逐渐成为我国英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之一。这一趋势,在我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和专业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中有明确体现。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有关英语专业规范的介绍也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与海内外人士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胡文仲教授(2013)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非一门或几门课程就能完成,它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外语专业的诸多课程都需要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教”。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三、协作学习模式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协作学习模式简介

协作学习(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L) 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形式。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及相互合作的态度,对同一问题用各自的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Johnson et al.(Johnson,1999)将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分为五个部分:(1)积极的互相依赖;(2)面对面互促交流 ;(3)个人与小组的职责;(4)人际与小组交流技能;(5)小组组织工作。

这种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实践、个体责任、资源共享和社交技能等。协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沟通及对差异的包容能力。从某种程度说,协作学习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培养交际能力的途径,将其运用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可谓相得益彰。

(二)跨文化交际课例介绍

如前文所提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包含的要素可归纳为认知(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三个层面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所必需的认知(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

这里笔者以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几则课例为基础,探讨一下如何在协作学习模式下从认知(知识)、情感(态度)、行为(技能)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跨文化交际认知(知识)的培养

区别于英美文化概况等文化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的认知(知识)并不只局限在对异文化的政治经济状况、宗教传统、风俗习惯等知识的了解,也不仅限于让学生获得某一文化中的具体事例和具体的行为方式。而是让学生能学会从自己的文化视角观察、理解和分析任何一个新文化现象,培养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敏感性和理性的跨文化意识。正如许力生所说(2000),我们的跨文化能力研究和跨文化教育常常脱离中国文化的背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沟通需要交际双方都能发出属于自己文化的声音,同时又能够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所以,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识,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

基于这一理念,在讨论跨文化交际领域主要理论体系――各种文化价值观体系和行为模式体系的理论的章节中,笔者将学习重点放在了让学生从自己的文化视角去观察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用这一认知框架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和分析。具体教学过程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共同讨论教材价值观理论内容,如Edward T. Hall的高低语境文化(high-low context cultures)、Hofstede的文化维度(cultural dimensions)以及Kluchhohn的文化取向(cultural orientations)。在交流对理论理解的基础上,由教师提供一系列子主题:言语行为中体现的价值观差异、人际关系中体现的价值观差异、教育模式中的价值观差异、广告营销中的价值观差异、同一文化价值观的动态变化等。各小组选择一个子主题进行课外小组调查。借用互联网信息分享,小组成员通过内部分工完成相关视频、文本材料的搜集,分析显性现象下隐含的隐性价值观差异。并将各自的调查综合,用PPT形式在课上汇报。各小组互相就各自汇报内容做交流。

团队的合作使学生加深了对价值观差异的了解,增强了识别差异的意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自身文化价值观的重新认识。同时在协作学习模式下,小组成员有各自明确的分工,又在此基础上相互积极地依赖,锻炼了合作技巧、沟通技能等。

2.跨文化交际情感(态度)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态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否愿意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仅仅愿意交流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用什么态度去交流。外语学习中的跨文化交际态度是指对待持有与自己不同价值观念、遵守不同行为规范、采用不同意义系统的人们的态度。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现在的学生被大量西方英语国家的交际方式、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所包围。跨文化交际课中除了让学生认识文化差异,还应引导学生持有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态度。

出于这一目的,笔者在进行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刻板印象(stereotype)和偏见(prejudice)等概念教学时,也采用了协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审视自身的文化态度。具体教学过程为:将学生分小组,分别讨论上述概念的理解。并由各小组选取感兴趣的概念,针对这一概念设计问卷。各小组问卷由教师参与修改后,在课堂和学校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各组学生通过内部分工,完成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数据分析等环节。通过总结调查结果,审视自身和在校学生的文化态度,并做出分析和评论。

通过协作学习,各组成员在互相配合下完成了个人较难完成的问卷调查任务。这样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协作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合作技能。通过各组的实际调查和汇报交流,学生加深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认识到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和成见的普遍存在,并从自身出发,意识到了正确跨文化交际态度在实际交际中的重要性。努力消除偏见,摆脱仰视和歧视任何一种文化的态度,培养文化相对论思想和跨文化意识。

3.跨文化交际行为(技能)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行为(技能)层面主要是指交际者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变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异文化环境中做事的能力等(胡,2013)。知识和态度是技能形成的基础,将它们转换成行为技能才具有实际意义。在以上提到的各种能力中,语言能力比较具体,可通过讲课等方式习得。传统的英语教学也一直以语言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标准和目标。而其他一些能力的培养,很少在英语学习中谈及。除了传统教学注重听说读写技能的缘故,另一原因可能在于这些能力很难在课堂中教授,而主要是在实际生活和交际中培养。虽然课堂不能呈现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我们可以将一些理论总结并结合大量案例阅读和分析,让学生获取二手经验,作为今后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指导或技能指导。课堂外也可鼓励学生参与真实跨文化交际,并分析总结交际心得。

笔者在关于与陌生人交际的焦虑/不确定因素管理(anxiety / uncertainty management)、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和逆向文化休克(reverse cultural shock)等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让学生走出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制定采访内容,寻找采访对象。面对面采访在中国学习、工作或是短期旅游的外国人,让他们提供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真实案例,并编辑成册,作为共享分析材料。

通过协作的小组模式,学生一方面克服或降低了自身的交际焦虑,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组内成员间的互相信任和有效合作。利用个人的社交网络或单凭自身的社交能力找到被采访者,也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这一任务,除了能搜集实际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对于学生本身,与外国人的面对面访问,也是亲身参与真实跨文化交际的体验。通过一手的跨文化交际感受,加深了对书本概念的理解,培养和提高潜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语言―文化―交际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人类活动系统。外语教学不能脱离文化和交际形成单一的语言形式的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如何真正有效地让学生认识这一能力,并有意识地培养、提高这一能力,成为外语教学的重大任务之一。

在跨文化交际课中利用协作学习模式,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建构。小组协作增强学生交际意愿和交际信心的同时,学生的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能得到更有效提高。 当然在小组协作模式中如何围绕教学主题设计合理的小组活动,全程对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对教师来讲也具一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Rube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for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J].Grou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1976:334-354.

[2] Kim,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a syste-m-theoretic S. Ting-Toomey&F. Korzenny(eds.)Cr-oss-Cultur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M].Newbury Park:Sage,1991.

[3] Dodd,C.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London:Williams Brown,1995.

[4] Perry L&Southwell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and skills:Models and approaches[J].Inter-cultural Educat-ion,2011,22(6) :453-466.

[5] Imahori T&Lanigan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89,13(3):269-286.

[6] Byram,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7.

[7] Earley,,&Ang, intelligence:Individual interac-tions[M].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8] Myron W. Lustig&Jolene Koester.跨文化能力:文化间人际沟通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 毕继万。第二语言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1):66-70.

[11]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4] 高教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5]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7.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79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