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影响范例精选4篇
【导言】此例“气候变化的影响范例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气候变化的影响【第一篇】
关键词:气温;降水;变化趋势;农业种植;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气候经历了明显的变暖趋势,受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影响,全球气候系统出现显著的变化,气候变率增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我国在早些年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增温期,近年来全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巴彦淖尔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处河套平原和乌拉特草原,是我国和内蒙古自治区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巴彦淖尔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风干物燥,是气候变化脆弱地区,因此认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选取巴彦淖尔地区代表站临河、五原、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多年气温、降水资料,分析气温、降水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巴彦淖尔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气温变化特征
气温年际和季节变化
分析巴彦淖尔地区多年来平均气温逐年变化情况为:以前大部分年份气温为负距平,多数年份气温转为正距平,中期后几乎所有年份均为正距平,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彦淖尔地区出现持续性增暖趋势,90年代明显增暖,特别是在90年代以后气温处于加速上升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最高年份1998年(℃)较最低年份(℃)升高了℃。
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
通过对巴彦淖尔地区年、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特征的分析得出,巴彦淖尔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呈增暖趋势,且北部增幅明显大于南部,进入21世纪后年平均最高气温呈弱降温趋势;年、季平均最低气温呈升高趋势,且平均最低气温增暖幅度高于平均最高气温增幅;各地年平均日较差多呈下降趋势,其中北部地区下降幅度较南部显著,各季平均日较差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冬季下降幅度最大。
降水变化特征
据早些年巴彦淖尔地区降水资料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总降水量呈略增加趋势,10年降水增加趋势倾向率为5mm/10a左右,近45a降水量约增加22mm,呈现出少雨到多雨期的波动变化。进入21世纪后,降水明显增加,2005年前后处于多雨期。从巴彦淖尔地区降水量四季变化来看,春季降水量为略增加趋势,10年降水趋势倾向率为/10a,20世纪70年代前期为降水明显偏多时期,随后降水减少,90年代后期又转为降水偏多时期;夏季降水量为减少趋势,10年降水趋势倾向率为-/10a,其中60年代和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降水偏多时期,70年代和90年代末期降水偏少;秋季降水呈减少趋势,10年降水倾向率为-~/10a,冬季降水呈增加趋势,10年降水趋势倾向率约为/10a。
2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对农业种植的影响
气候变暖使农业生产结构、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发生改变,其中玉米、马铃薯、大豆和水稻等喜温作物春播期提前,生育期延长,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而春小麦播种面积有所减小,宜农地带出现北推和扩大。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临河21世纪初玉米播种期提前了8d,玉米出苗期由5月中旬中期提前到了5月上旬末,成熟期推迟了3d左右,整个生育期推迟11d,总之气候变暖使巴彦淖尔地区春季物候期提前,对该地区农业生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气候变暖使巴彦淖尔地区农业气候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无霜期增长,有效积温增加,降水略有增多,有利于巴彦淖尔地区粮食稳产增产,20世纪50年代初巴彦淖尔粮食平均单位产量快速提高,以后缓慢增长,其中80年代中期再次出现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
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巴彦淖尔地区无霜期延长,积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暴日数减少,同时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也出现了增多,据近50a巴彦淖尔地区天气要素值可知,该地区后30a较前30a无霜期延长了10~20d,雷暴日数、冰雹日数分别减少3~7d、~2d,大风日数减少5~20d,沙尘暴日数减少了2~13d,降低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近几十年巴彦淖尔地区总体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降水量四季变化不同,其中冬、春季降水为略增加趋势,夏、秋季为减少趋势,尤其夏季是农作物需水关键期,雨量减少致使农作物及牧草正常生长的水分胁迫加重,干旱缺水现象突出,如夏季高温少雨可增加干热风对农业的危害。
3 应对措施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
2010年11月巴彦淖尔市气象局在已建45个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基础上,又完成了10个四要素区域站建设和6个两要素区域站的升级改造,实现了全市55个区域站的观测资料在网运行目标。整个区域气象观测站网可实现所在地气象状况的实时监测,每小时通过GPRS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监测数据,达到实时监测天气变化,同时区域气象观测站网所采集数据对于分析各地气候特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具有重大意义。
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提高科学合理种植
充分利用气候变暖趋势下农业气候资源的有利条件,根据热量资源的增加,扩大农作物如玉米等中晚熟、晚熟品种种植比例,以增加粮食产量,但要避免盲目越区种植造成减产等;积极培育抗旱、抗逆优良品种,增大旱田水浇地面积以减轻干旱威胁,加强农业种植区基本水利建设,强化抗旱春播技术研究与推广,同时加强农田管理,提高农作物主要生长季病虫害预报和防治工作等。
参考文献
[1] 陈素华,宫春宁,苏日那。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农牧业生态环境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155-158.
[2] 陶娜,鲍吉祥,高玲,等。 近57年巴彦淖尔市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J]. 山西气象,2012(6):16-21.
气候变化的影响【第二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旅游;相互影响;进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2-0091-06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最活跃、发展最快的科学领域之一,研究方向从认识气候系统基本规律的纯基础研究发展到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研究;从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扩展到研究人类如何适应和减缓全球气候的变化。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增长最快的产业,而且随着个人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加和运输网络的改善,旅游业未来还会有较大的发展。正如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FrancescoFrangialli)所说:“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它的影响已经得到证实。旅游部门必须在寻找对策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2003年以来,气候变化与旅游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对一些关键的科学问题有了新的和更深入的认识。
1 气候变化对旅游影响的研究回顾
早期气候变化和旅游相关的论文主要涉及北美滑雪业和一些小岛。第一次气候变化对全球旅游影响评估的研究出现在199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的会议上,1999年了其研究结果并在2000年1月悉尼大学举行的千年旅游和接待业会议上报告,随后又在2001年出版。这次会议提交了200多篇关于21世纪旅游业如何变化的论文,但关于气候变化和环境对旅游影响的只有2篇。旅游界对此只有一些有限的讨论,如生态旅游,慢慢地才扩展到气候变化和环境对旅游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后,气候变化对旅游的影响研究仍然较少但开始增加,尤其是以下3个方面:一是将天气气候因素作为函数建立了旅游行为的统计模型,二是对旅游目的地气候的研究,三是将旅游目的地的天气条件作为旅游吸引力指数。
2003年以来,气候变化与旅游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在2003年春季,两个关于气候变化对旅游影响的会议分别举行。一是2003年4月在突尼斯吉尔巴(Djerba)世界旅游组织举行了第一届气候变化与旅游国际大会。大会认为,气候变化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流有多方面的影响;由于使用化石燃料和排放温室气体,旅游业也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二是2003年6月在米兰由欧洲科学基金(ESF)资助的研讨会,此次会议第一次将科学家组织到一起来研讨气候变化、旅游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会议拟定了一个科学计划,形成了一个提高关注力的战略方案,建设了一个网站(),最后成立了研究气候变化和旅游业关系的研究组织。世界旅游组织以后又开了几次相关会议,这些会议引起了科学界(包括IPCC)和旅游界对气候变化与旅游相互影响的关注。这些研究都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京都议定书的框架内进行的。如“影响”、“脆弱性”、“适应性”、“减缓”、对国家之间应该减少温室气体而进行的国际谈判和可监管手段(可交易许可证,清洁发展机制)等官方定义都影响着研究的新方向。
斯科特(Scott)整理了从1936年以来有关气候、旅游和娱乐业研究的文献目录并定期更新。从这些文献目录来看,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文献主要是研究旅游者、旅游和户外休闲活动对气候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文献开始分析气候变化对旅游活动(特别是滑雪)的潜在影响,20世纪90年代的许多文献对旅游活动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2006年,Journal of SustainableTourism以气候变化、旅游和环境相互作用问题为主题出了一期专刊。在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与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气象组织等于2007年10月1~3日在瑞士达沃斯联合举行了第二届气候变化与旅游国际大会,讨论了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和观光旅游业对其所带来的影响。2007年11月在英国伦敦举行了气候变化和旅游部长高峰论坛,一致赞同达沃斯宣言。最近由生态旅游学会(The Ecotourism Society,TIES)、挪威生态旅游学会和UNEP共同组织的、在挪威奥斯陆召开的全球生态旅游会议(Global Ecotourism Confcrence 2007,GEC07)认为:气候变化对生态旅游所依赖的资源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2008年世界旅游日主题就是“Tourism Responding to the Challenge of Climate Change”。
2 气候变化对旅游影响的研究方法
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可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两大类。定性研究依赖于专家对气候变化可能影响的意见。尼科尔斯和阿尔茨海默氏(Nicholls&Hoozcmans)、佩里(Perry)对地中海,盖博(Gable)对加勒比海地区,华尔(Wall)对加拿大湿地,克虏伯(Krupp)、罗曼(Lohmann)对德国海岸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定性研究,这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都各不相同。而近期的研究更是使用了调研、情景分析、对游客及旅游业从业人员访谈等分析手段与方法。威特(Witt&Witt)研究表明,已有研究很少使用如德尔菲法(Delphi)和情景投影法(scenario projection)等定性预测技术。不过坎利夫(Cunliffe)通过德尔菲法总结了专家对自然灾害(如气候变化)对热带海岸带旅游发展影响的意见。这些研究提供了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信息和变化的可能方向,但并未提供气候变化对目的地旅游需求影响的具体评估结果。
定量影响研究方法可分为4类:一是预测气候变化给当地旅游服务供给带来的影响。阿贝格(Abegg)分析了温度变化对雪的厚度和覆盖面积的影响及其这些变化对滑雪季节长度和滑雪设备可用性的影响。相似的研究有对苏格兰、瑞士、奥地利阿尔卑斯地区和加拿大冬季体育旅游的研究。这些研究强调气候变化对目的地旅游活动及旅游服务供给构成影响的自然条件进行评估。
二是利用旅游气候指数预测气候吸引力的变化。如斯科特和麦克博伊尔(Scott&McBoyle)应用旅游气候指数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北美城市旅游的影响。方法是根据这些城市的旅游气候适宜性进行排名,并考察了与旅游膳宿花费的关系,然后利用气候变化情景数据重新计算了这些城市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的排名,结果表明,这些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在此两个时段都将提高,而且春季是4个季节中提高最大的季节。作者还预测了 加拿大城市旅游膳宿税收的增加。阿梅龙和文纳(Amelung&Viner)也利用旅游气候指数对欧洲的旅游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个地方的旅游吸引力以非线性的方式取决于当地的气温、降水、湿度和风速。他们利用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月数据计算了空间分辨率为°×°指数值,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将使旅游流向更高纬度和更高海拔转移。除此之外,一些旅游目的地旅游人数将由夏季向春秋季转移,而在另一些旅游目的地旅游人数将由春秋季向冬季转移。阿梅龙等应用旅游气候指数方法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旅游流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马特查拉奇(Matzarakis)使用热力舒适度指数对希腊进行了研究,认为此类指数不适合用来进行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因为其分辨率太低。此外,德・费塔斯(De Freitas)批评说,许多已有旅游气候指数是主观的。
三是利用旅游需求和天气、气候间的统计关系来估计旅游需求的变化。旅游气候指数方法忽视了与目的地市场定位的变化和客源地气候的变化,应用共享旅行成本模型(Pooled Travel Cost Model,PTCM)仍存在这样的局限。不过,他们估计了旅游需求和一些气候变量的关系。安格纽和帕鲁蒂科夫(Agnew&Palutikof)运用旅游与天气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国内游及国际出入境旅游进行了模型分析。福岛等(Fukushima,et al.)、琼斯和斯科特(Jones&Scott)应用统计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考察了过去参加滑雪活动和到访保护区的参与率与未来气候变化的情况。不过,皮尔斯(Pearce)强烈警告研究者不要把所有旅游活动看成是一样的。除气候外,不同人群有许多不同的出游动机,不一定存在参与关系上的统计意义。通过使用如调查、访谈和焦点群等方法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可能会避免这个均质化问题。
四是基于经济学理论的定量分析和系统仿真等模型。如汉密尔顿等(Hamilton,et al.)提出了一种追踪描述国际旅游者在207个国家间旅游流动状况的仿真系统模型。该模型以1995年全部出入境国际游客数据为统计基期标准,构建了一个国际间旅游的双向流动矩阵,分析了气候变化、人口数量和人均收入变化对国际旅游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中长期来看,旅游将增长,但气候变化的影响要小于人口和人均收入变化的影响。
3 气候变化与旅游研究的热点
气候变化对冬季旅游的影响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滑雪被认为是特别脆弱的,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麦克博伊尔和华尔等(McBoyle&Wall,)对大湖地区的研究表明随着气温和降水的增加,滑雪季节长度会缩短。科尼希和阿贝格(Koenig&Abegg)估计若气温上升2℃,瑞士只有63%的滑雪地区有下雪的保障。白令和查拉姆察(Breiling&Charamza)分析了奥地利所有地区气温变化2℃对季节雪盖的影响,他们估计这些变化将减少滑雪季节长度和滑雪设备的可用性。气温上升将对低海拔地区旅游胜地产生强大影响,有些将消失,有些将变得花费更贵。哈里森等(Harrison,et al.)对苏格兰、阿贝格、埃尔萨塞和梅舍里(El-sasser&Messedi)对瑞士、库帕梅奇(Kuoppamaeki)对芬兰、斯科特等对加拿大的冬季体育运动旅游进行了相似的研究,这些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将导致自然滑雪条件的普遍衰退。
福岛等模拟了日本7个滑雪地区滑雪者人数与气温、降水和雪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温上升3℃滑雪者减少30%。白令等(Breiling,et al)估计气候变化对雪盖的影响将使澳地利低海拔的旅游胜地处于危险中,旅游税收将减少10%。考虑旅游经济乘数效应,税收将减少30%,约占澳地利GDP的%。斯科特等利用花费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加拿大东部高山滑雪的经济影响。加J。科隆(KiJnig)等发现在边际条件下,一些澳地利和瑞士的滑雪者可以到任何其他地方滑雪(空间替代)、少滑雪(时间替代),甚至放弃滑雪活动(活动替代)。
气候变化对旅游需求影响是研究的另一个热点问题。卢米斯和克里斯佩(Loomis&Crespi)研究了气候变化对美国8种游憩活动的影响,他们估计旅游需求与游憩活动日气温高低和降水量的大小有关。在2060年,气温上升℃、降水减少7%的情景下,他们预测滑雪日数急剧减少(-52%),打高尔夫球和在海滩的日数增加14%,去水库的时间增加9%。门德尔松和马考夫斯基(Mendelsohn&Markowski)用同样的数据估计了气候变化对游憩活动的影响。利用随机访问方法,理查森和卢米斯(Richardson&Loomis)发现气温是科罗拉多落基山脉国家公园旅游决定性的积极因素。此外,根据气候变化情景,他们估计到此旅游的人数将从现在的%增加到2020年的%。以上3个研究都是考察气候变化对美国各州旅游目的地旅游需求的影响。安格纽和帕鲁蒂科夫则从全国的角度考察气候变化对英国国内和国际旅游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温度每增加1℃,英国国内旅游需求将增加1%~5%。麦迪逊(Maddison)研究表明,根据到21世纪30年代的气候变化情景,夏季温度每增加2℃,降水减少15%将导致从英国到希腊的旅游减少%,到西班牙的旅游则增加%。气候变化的间接影响是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滩侵蚀将减少旅游需求并增加对海岸带规划限制的要求。根据盖博的研究,加勒比海岸带地区将因海滩的减少旅游需求而下降。文纳和安格纽(Viner&Agnew)描述了英国最流行的旅游目的地的气候和旅游市场状况,讨论了从21世纪20年代~50年代气候变化对目的地旅游需求的影响。随着温度的上升和湿度的增加,目前那些温暖的旅游胜地如东地中海地区旅游吸引力将下降,而夏季天气变得更舒适的地区旅游吸引力将增加。
从已有文献来看,气候变化对旅游需求影响的研究有以下的不足:一是这些研究都是依赖于已知的气候变化的自然影响或作者意见的综合,缺乏直接结合旅游需求或旅游供给的研究。在考察旅游业对气候变化脆弱性时,很少研究考虑地方旅游需求和供给是同时变化的,目的地间的替代可能性在所有研究中被忽视了。第二,研究都是集中在特别的目的地或个别客源国。第三,在有关预测研究的文献中,环境特征被假定为固定不变的,而只有经济变量是变化的。
旅游在很多方面都是对气候变化敏感的。门德尔松和马考夫斯基认为未来气候变化对户外游憩有3个方面的影响:(1)夏季更长和冬季更短改变了游憩机会。(2)游憩活动总体舒适和愉悦上的变化。(3)游憩体验质量的变化。这些变化源于不同的游憩活动需要不同的气候条件。达沃斯会议“气候变化和旅游业:应对全球气候挑战”的报告认为:(1) 气候变化对旅游部门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2)气候变化的模式变化有可能引起某些重要气候地区旅游业主要旅游流的改变,如北欧地区、地中海地区和加勒比海地区;(3)最不发达国家的沿海、山区等地区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能特别容易受到影响。杜波依斯(Dubois)认为气候变化将引起3种不同类型的问题:(1)气候变化对旅游气候和环境资源的影响。(2)旅游对气候变化的影响。(3)控制温室气体(GHG)的政策对旅游业可能产生的影响。UNWTO的最新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将对旅游产生4大方面的影响:(1)直接气候影响;(2)间接环境变化影响;(3)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对旅游流的影响;(4)间接社会变化影响。
评价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气候变化与旅游“相互作用”的第二个层面,这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旅游业是温室气体的一个重要排放源,这主要是在旅游交通运输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一些温室气体(氮氧化物等)和一些具体的现象(如飞机尾气形成的卷云)。旅游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增长最快的产业部门,对气候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由于旅游的交通运输、住宿及其他相关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4%~6%。(2)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市场预测结果显示,若不采取环保措施,在未来的30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将增加倍。戈斯林等(Gfissling,et al.)认为为了在旅游业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应该采取综合协调的方法。目前,部分学者已经对一些局部地区、小经营者或者独立游客进行了评估。由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政府与政府之间的谈判,今后应以国家为单位来评估旅游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4 结论与展望
气候变化的影响【第三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摄氏度。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是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原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大量的C0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视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努力寻求控制措施,但短期内很难控制其增长势头。CO2浓度与气温的增高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一、温度升高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专家认为,温度升高对作物生产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温度升高可延长全年生长期,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而对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来说又是不利的,因为温度高使作物的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单产下降。温度升高,高温热害、伏旱将更加严重,目前对我国亚热带农业生产的影响已十分突出,暖温带也有程度不同的类似问题。高温胁迫的热害已经限制了作物生产,影响玉米、大豆、高梁、谷子等的种植和产量,水稻、棉花的生育也受到强烈抑制。温度升高对不同的生长季节有不同的效果,其影响程度视作物种类、地区和种植水平而异。在温室效应影响下高温热害加剧,将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另外,气温升高冬种面积将扩大,北方夏收和南方小春作物将增产。冬季气温升高对我国的农业意义更突出,对秋播和临冬播种的作物生育有利,小麦、油菜等作物越冬率、分蘖或分枝增加,作物生长发育较充分,有利于产量形成。我国冬种面积约占可以冬种的耕地面积的40%,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因此冬种面积将扩大,夏收和小春作物产量将会增长,这也是利用有利的冬季弥补不利的夏季的有效措施。
二、降水量的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关于全球变暖对全球备个地区年降水量的影响,应该这样说,全球变暖打破了以往的降水的区域分布平衡状况,使得有的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增加了,而有的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减少了,造成降水异常。粮食作物对水分的增多与减少反应不同。玉米表现为水分增加产量增加。小麦对降水量的反应表现出缺水和过多都影响产量。水稻的栽培是“以水定稻”,北方水分减少使水稻减产,降水量变化对南方晚稻生产影响极大。晚稻生育期增加水分,可以改善伏旱期的水分供应,减少产量的损失;降水量不增加或减少,由于温度升高,生育期缩短,晚稻将严重减产。甘薯、高梁、谷子在气候变暖、变干或变湿的过程中由于抗逆性较强,将起调节作用,可减少粮食产量的波动。温度、水分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还决定于水、热匹配状况,如气候变暖与变湿相匹配且同季,农作物将增产;如气候变暖、变千,水分不仅限制变暖的效果,而且会加剧不利影响,作物将减产;如气候变暖而水分无变化,在冷凉湿润地区作物将增产,在多熟种植的温暖地区对有的作物生长季有利,有的作物生长季不利。
三、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
酸雨是指由空气污染而造成的酸性降水,通常认为大气降水与二氧化碳气体平衡时的酸度为降水天然酸度,当降水的ph值低于时,降水即称为酸雨。
降水为什么会变酸呢?这主要是空中云层吸收大气污染物并在雨滴内不断反应形成酸性物质的结果。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以硫酸为主。硫酸和硝酸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的。酸雨会伤害植物的枝叶,从而影响其发育生长,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
我国目前酸雨污染面积占国土面积30%左右,并在一些地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造成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来源是以燃煤为主能源消耗过程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污染物。因此,要治理酸雨污染,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四、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02、()CH4、和N02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分别增加了约30%、14%~Ii5%,其结果是对气候产生正的辐射强迫,导致气候变暖。据估计,到2025年,大气中的C02含量将增加1倍,在未来的100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C。据统计,我国常年病虫害发生面积2100~2133亿hm
,是耕地面2积的2倍多,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占同期粮食生产的 9%,气候变晖后,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将进一步增加,应引起植保部门的足够重视。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对农业病虫害的潜在影响有以下几点:
(1)地理范围分布扩大,气候变暖使得分布在地区边缘的昆虫有可能向区外发展。有研究表明,目前受低温限制的种,将来有可能在高纬度地区越冬,因而增加了有害生物向两极扩散的机会。
(2)由于温度升高,害虫发育的起点时间有可能提前,一年中害虫繁殖代数也因此而增加,在新的有利环境条件下,某些害虫的虫口将呈指数增加,造成农田多次受害的几率增高。气候变暖后,在18~27°N(粘虫冬季繁殖气候带)、27~33°N(粘虫越冬气候带)、33~36°N(粘虫春季迁入气候带)及在36―39°N的冀东北、山东半岛、北京等地,粘虫发生世代均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殖1~2代。(.3)气候变暖,尤其是冬季温度增高,有利于条锈菌越冬,使菌源基数增大,春季气候条件适宜,将会促使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加重。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年份,小麦条锈病将有“南下”发展的趋势。若双季稻种植区的东部向北扩展到35~36°N之间的地区时,将使早、晚稻孕穗末期至抽穗期容易处于温度较低、雨水较多的时期,遇低温的几率加大。而低温和寒露风对穗颈稻瘟病的流行十分有利,因此,双季稻种植区北移后,易造成稻瘟病北上,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和加重。
五、我国为减少气候变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所采取的措施
气候变化的影响【第四篇】
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包括遗传和后天两种。遗传表现在各种气候条件下表现形态和生理特征,为先天适应。例如在热带地区,由于气候原因,那里的人们具有皮肤色素深、身材矮小的特征,他们的后代基本继承了这种特征来适应当地的气候;后天适应是指人类生命期限内,在特有的气候条件下继承适应能力形成的。例如,出生在高海拔地区的儿童体重较轻,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但因氧气不足导致呼吸系统更加健全。因此,人类一般适应出生地气候,例如:南方人适应潮湿多雨,北方人适应干旱多风,迁居地改变就会出现水土不服而产生疾病。气候变化对人体部位的反映是非常敏感的,气象因素是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影响到人体部位,各种天气、气候,以及气象的变化,都会引起人体生理反应。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健康带来诸多危险,气候变化的结果之一是气候带的改变,热带的边界会扩大到亚热带,温带会变成亚热带。数据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气候带约向极地方向推移100千米,而这种推移不可能是均匀的,某些气候带会因高山、海洋、荒漠的阻隔而间断甚至消失。热带非洲是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高发地区,也是病毒性疾病最大的发源地。随着温带地区的变暖,将使感染或携带病原体(尤其是病毒)的分布区域扩大,每年的危害期限延长,使这些疾病的扩散成为可能的事实。
气候变化的另一结果是,适宜媒介动物生长繁殖时空范围扩大,从而使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期扩大。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人与动物越来越频繁的接触,病原体(尤其是病毒)将突破其寄生、感染的分布区域,可形成新传染病的病原体。由新病原体引起的新传染病对人类是最具危害性的。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它将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广泛。由于高温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导致以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率增高。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关系十分密切。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由于极端天气的出现,如夏季高温、冬季温暖、干旱等,往往会造成局地空气质量下降。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存在,导致空气污染物不易排放出去造成严重污染。大气中的污染物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感官和生理机能的不适反应,由此产生病理改变,出现临床体征或存在潜在的遗传效应,由此发生急、慢性中毒或死亡等。例如,近年发生在北京等地的雾霾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而且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加。试验表明,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到达地表的紫外线辐射量将增加2%,皮肤癌变发生率则增加4%。地面增加的紫外线辐射对人类健康具有十分有害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评估,目前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1.由于气候变化通常伴随其它各种环境变化,而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不是唯一的,还受其它如遗传、自身素质、饮食、生活习惯,以及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气候变化与健康影响的研究中,关键要从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中分离出气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多变的、复杂的过程。事实上,人类健康水平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物质生活以及社会福利的综合反映。研究气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要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生物过程、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