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儒家思想带来的影响(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64921

【导言】此例“儒家思想带来的影响(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儒家思想带来的影响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 儒学;东方儒学圈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315-01现代化在韩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儒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儒家文化的意识根基上,韩国建立起了独具特色并适合自身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此同时,儒学理论对韩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经济制度方面,韩国参照欧美的价值观和经济模式,同时儒学思想深深的影响着韩国人的意识和行动。

第一, 群体观念。“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主义原则是西方资本文化的特点。 “东方儒学圈”内的多个国家在处理彼此关系时,往往采取稳妥的思路。儒家思想认定个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是群体中的一成员。因此,群体利益受到损坏,个人生活也必然受到影响。韩国的企业与西方企业不同,他重视有能力的高级人才,同时重视人性,即使能力不大,只要诚实地工作,就不会被社会抛弃。而且在群体内部,各成员按照以礼相待的根据,表现出一个大家庭式的上下有别、长幼有序的的生活氛围,彼此在感情上相互依存、相互协作,为这个“大家庭”的健康发展努力工作。

第二, 重视教育、知识和人才。韩国人民从古代开始就深受儒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极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西方国家的的家庭,生活的中心是夫妇,但有着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尤其是韩民族,在成年结婚后,子女作为家庭生活的重心,把子女学习看做养育子女中心。父母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为使其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现代的韩国高等教育中,私立大学占绝对多数,国立只有汉城大学一所,公立各道一所,其余几百所大学都是私立大学。这些私立大学和国立大学一样培养现代化事业的骨干力量。在重视知识、培养人才方面,韩国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在政治方面,儒家文化更是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在民族思想中占有相当多的比重,不光代表朝鲜民族文化的思想体系,同时指导韩国人生活里的方方面面。

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观点得到韩国各个家庭强烈认可。百善孝为先,韩国人以此作为伦理关系的理论基础,严格遵守上下尊卑秩序,把这种思想作为约束家庭内的上下行为的指导思想。韩国这一国家,在儒家思想的作用下,忠孝已成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在学校思想教育中,注重宣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事件,忠孝一体的思想从韩国青少年时期便开始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韩国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尤其表现在民间节日以及风俗人情。韩国包括诸多传统节日:春节、十五元宵、端阳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不管在时间还是名称上与中国多个节日相同,而且其风俗人情也与中国有相似之处,例如有人去世,家庭内的成员按亲疏关系守孝,其间家庭成员不能结婚。这些习俗中不论中国还是韩国,始终包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既忠孝为核心的思想方式,鼓励人们对家庭对祖国的热爱,最终致使人与人之间建立其特有团结互助精神,民族自信心的建立以及民族凝聚力的提高。

儒学文化给韩国以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不是随时代的发展而淡薄,而是随着现代化进程深入发展越来越在新的层次上深刻地表现出来。儒学在韩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中,它的影响基本是以不自觉的历史认同的形式存在着的。然而,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加速到来,西方现代思想和社会结构正面临重大的转折,从个性解放到群体和谐,从理性的物性到感性的人性的反顾正在开始,面对这种新的转折,韩国人更加自觉的意识到了儒学文化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人起来呼吁儒学的现代昌明。

任何思想都应当接受时代的变化,补充新的内容,适应时代的要求,不应成为特定的目的和对象,或为了将现实的矛盾合理化做论证的理论工具。更重要的,要能提出解决该时代内在病理现象的新价值体系、文化体系。对于如何在现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展儒教思想,是韩国,也是东亚地区各国遇到的共同问题,各国的学者们也都提出了许多卓越的意见和建议。

韩国的柳承国教授提出了不少深刻的见解,值得我们思考。如他说:“生于现代的我们,须深深体会经传中内在的孔子精神,继承其肯定的、机能的本质。对于过去社会中,因时代变迁而不合于现实的儒教思想与制度予以修正,将之再集合、再构成。”这是主张通过对儒教思想本质精神的把握,根据时代的变迁,重新整合儒教思想,使之适应时代的需要。这一原则是可取的。

尽管柳承国教授强调儒教具有“永恒的真理”和“超时代的精神”,但他对儒教未来发展的设计却是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开放性。而这正是柳承国教授从儒教精神中体会出来的一种辩证思维方法。他认为,孔子既讲“损益”,又讲“吾道一以贯之”,这就是“将此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构造在历史上实现”。因而,他又进一步说:“即使在今日,孔子的‘时中之道’,在寻求历史意识与新的价值观方面,实为我们提示出一个新契机。”这也就是说,只要人们善于体会儒教的精神,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不变的教条,那么即使在儒教思想中,也可以寻找到儒教与现代相结合的理论与方法。

韩国儒学在近现代的发展,带给了我们以启示和一定的借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现代化,也必须包括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现代化。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社会快步走向现代化,整个社会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儒学必须适应和推动这种变化,必须发展和创新。

通过国内外儒学家的不断努力,儒学已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于教育、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具备无限估量的作用,如果借鉴合理的话,利用它的指导意义,对于我国的健康发展,都是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值得学者去研究、挖掘、弘扬、创新,使之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给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的福址。

参考文献:

[1]张立文。中外儒学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1998年。

[2]祝瑞开。儒学与21世纪中国——构建、发展“当代新儒学”。学林出版社,2001年。

儒家思想带来的影响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儒学神化;社会思潮;引领;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016-02

一、社会思潮与儒学神化

社会思潮是在某一历史阶段,集中反映某一社会阶层的利益、对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非主流思想倾向和思想潮流,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中国政治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巨变,法家、道家、兵家、阴阳家、儒家等各流派社会思潮在中国思想和政治舞台上交相呼应,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社会思潮最为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开启了封建大一统时代的大幕。封建大一统也对一元化的意识形态提出了要求。为了维护一元化的政治意识形态,君主不惜动用一切力量将社会各种力量统一于权力中心单一的轨道之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以及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是这种思想的产物。伴随着秦朝的灭亡和法家思想的沉浮,儒家思想以神化的方式步入了中国正统思想的殿堂。在儒学由社会思潮上升为统治思想的过程中,儒学五经之一的《春秋》以神化儒学的方式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融合起来,为儒家各学派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内容上,董仲舒通过《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对儒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神化了君主专制的核心要素――皇权,神化了维护封建秩序的关键――三纲五常,神化了孝,将其内化为心灵深处自觉服从的力量,还神化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力量――政权机构,将其定位为“天道”在社会中运行制约的力量。至此儒学神化初步完成,中国进入儒学引领中国社会思潮的新时代。

二、儒学神化的本质――引领时代多元社会思潮

1.儒学神化建立在百家争鸣社会思潮之上

先秦社会思潮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的动荡,西周以来形成的奴隶制统治秩序分崩离析,周礼统治秩序彻底崩溃,礼乐制度走到尽头。各诸侯国如失控的洪水,军事上对峙,抢夺领土,战乱频繁。各国诸侯也没有以行政命令形式推行某种思想,压制不同学说。思想与权力的分离造就了思想者,他们可以独立地思考深入的问题,从而造成了文化、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多元化趋向,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各种思潮和各种学派都得到充分的表现,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辉煌局面。正如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势》所说:“全盛时代,以战国为主,而发端实在春秋之末,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如春雷一声,万绿齐作于广野;如火山炸裂,热石竟飞于天外。壮哉,壮哉!非特我中华学界之大观,抑亦世界史之伟绩也!” [1]

2.儒学神化及其发展得益于儒学对其他社会思潮的成功引领

秦汉之际,儒学吸收了先秦以来形成的社会思潮中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有益内容,对先秦儒学体系进行了全新的包装,从而形成了全新的儒学体系,具体表现为:君权至上,皇权绝对神圣化;君权为纲,等级秩序绝对化;德主刑辅,治国方略规范化;文化专制,思想意识一元化;规范教育,政治伦理社会化。儒学最终得到上层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并最终发展为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中国封建社会成功构建起了“一元”的政治思想格局,但是“一元”格局不是中国社会思潮的终结,汉代及以后两千多年里,中国本土社会思潮和外来思想从未动摇儒学的根基,根本原因在于儒学在引领社会思潮的同时,坚持儒学统治思想不动摇,坚持儒学理论的创新,强化多种形式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这种引领的直接结果促成了儒学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指导思想的影响力和统治力,不仅影响了有汉一代,而且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影响深远影响。

三、儒学神化对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启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 山草香 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世界,走进中国的不仅仅是贸易商品还有伴随而来的各种思想观念,多元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不同群体的思想、愿望、利益和要求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不断被表达出来,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此起彼伏、竞相争鸣的局面,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反映了人们精神世界和个性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社会进步和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相互借鉴,有利于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增强其适应性。

1.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提高策略引领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必然会带来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不同群体的思想、愿望、利益和要求在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下不断被表达出来,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迭荡起伏局面,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多方面需求,以及人们精神世界和个性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社会进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辩证统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一项行之有效的重大方针。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作用与差异性和多样性之间的依存关系,承认和尊重差异,包容和善待多样。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践中,各级党组织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尊重和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权益,推动政治和文化的繁荣。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对错误思潮坚持批判引领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建设的方向性科学,坚持马克思主的指导地位是我党革命和实践证明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才能保证我党的领导和决策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成败的全局,关系到党能否执好政的全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不动摇信仰马克思主义在维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解决社会矛盾、克服前进困难、坚持正确方向并确保党及其事业永葆生机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力,坚持包容性引领

在当代社会思潮多元的背景下,有多种意识形态成分的存在。在这多种意识形态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疑占有主导地位,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它通过自身的科学性与先进性,通过执政党的地位和权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对整个社会和文化思潮起到一种引领和规范作用,并对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框架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其他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要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要为改革开放大局服务,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中国梦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动力,赢得社会成员的持续认同,为实现民族和谐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保证。

4.最大限度达成思想共识,丰富引领路径

“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是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共同的这个目标取向。党的十闭幕以后,以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梦,这是在现阶段不同阶层群体共同的思想共识,即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也是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共同目标取向,有了这样的社会思想共识,才能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进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要达成这种共识,必须丰富中国共产党引领的路径。

一是找准引领的着力点。党和政府应该认真分析研究不同社会思潮的本质内容、表现形式、社会影响以及产生的根源,善于抓住关键因素和环节,在兼顾一般的同时,有重点地做好“引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要把那些带有全局性影响的社会思潮作为重点对象来加以“引领”,下大力气求得突破性进展,以造成辐射式的社会效应。要把引领社会思潮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夯实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群众基础。

二是找准引领的路径。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不仅仅是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率作用,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要求。要通过学校、社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各种途径,把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部位和各个环节。要把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要求渗透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之中。

三是强化主阵地引领。要重视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宣传阵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引进。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各类协会、研究会的引导和管理,加强对互联网上哲学社会科学网站和论坛的引导和管理,使其健康发展,建构党和国家各级机关引领社会思潮的机制,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习行,以其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带动、感召广大群众的认同;建构高等学校党委引领社会思潮的机制,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体现到日常管理中,内化到师生的头脑中;必须建构哲学社会科学界用党的先进性引领社会思潮的机制,激励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捍卫、发展和践行,营造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抵制错误和腐朽思想的氛围。

儒家思想带来的影响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 儒家思想; 旅游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奥,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积淀过程中,中国文化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文化,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旅游观及旅游活动产生了至巨至深的影响。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辨证为思想方法。在社会伦理观方面,它以“仁”释礼,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对巩固和治理社会起到了桥梁架构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儒学能在当时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儒家思想对旅游观的影响可从近游思想、远游思想、重民传统和尚古意识四个方面进行认识,并从中看到它给中国旅游文化的开拓演进带来的活力。

就一个民族的普遍心理而言,中国人有着安土重迁,不喜远游崇尚近游的思想。这可从中国民间的俗语“好出门不如歪在家”,“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看景不如听景”中反映出来。这是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华民族的内倾民族性格特征多少地阻抑了中国人旅游的动机,它发源于儒家。从孔子思想体系的总体来看,“仁”贯穿其中,成为联结各个范畴的媒介,同时,又是各个范畴和言行的总纲。而从宗族血缘关系来看,孝悌是为仁之本,提倡孝悌,注意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孔子仁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孔子曾经要求做儿子的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儒家之提倡近游,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非正常死亡和伤残现象,从而实现其“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仁政思想。这种近游观的出现,是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生产水平尚很低下的时代,劳动力很宝贵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吻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近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当时无疑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研究儒家思想的人便会发觉,儒家的“与民同乐”、“民贵君轻”的思想也渗透在中国旅游文化之中。在《孟子。梁惠王》中有一段关于与民同乐的论述。孟子认为,贤者与民同乐,故能乐其乐。而不贤者虽有池沼等游乐对象,因其不能与民同乐,故快乐难以持久。他引用《诗经》中赞美文王的“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的有关句子;和《尚书》中所引夏朝民众仇恨商纣王独乐的民谚,从正反面举例说明“与民偕乐”和“独乐”的区别。以此来启发和讽刺梁惠王。

一部中国旅游文化史,始终贯穿着这一重民传统。这种把发展旅游和实施仁政结合起来,通过旅游来体现仁政的观点,对中国古代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文化的建设、旅游文化特色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由于这种“与民同乐”思想的熏陶,产生了一大批将仁政实施与旅游开发结合进行的地方官,如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坡、范仲淹等,他们把旅游看成政治的一部分,他们不肯脱离政治来谈旅游,在借旅游怡情的同时,又考察了民情。重民传统也表现在历代帝王不敢肆意远游上,凡置国家大事和人民疾苦于不顾,而一味远游的君主,无一不受到民众的谴责。

克已复礼、兴灭继绝、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可以说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孔子的文化观。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的讨论中,谁也不曾否认孔子在整理和传授古代文化、保存文化遗产方面的历史功绩。由于大一统的儒家思想自汉武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因此给中国古代旅游文化带来了很多独具的特点,如尚古重文、兴灭继绝的文化意识,就曾对我国的旅游文化带来良好的影响。鸟瞰中国的旅游文化史,重视修志,保存真实的史料,以供来者参考,实在是我国古老而又绵延不断的传统。在中国古代,几乎没有一处名山大川没有人为之撰写志书的,一些不出名的山水名胜也因有旅游者的游记而传世。

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旅游文化,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开创了儒家人本主义的“比德说”旅游观。他将山水与不同思想修养、气质特点、个性品格紧密联系起来,使山水人格化、气质化;凡是人具有的美德,都可以赋予山水;而且人可以通过游览山水达到娱乐、长寿的目的。

儒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神秘、异已变成为理解、亲和,表明了人的山水意识已从神的羁缚中解放出来,将人性美(或道德,或情感、)和山水美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价值和情感价值。历代大量旅游文化作品也表明,儒家的旅游观念影响和促进着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钟肇鹏。孔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济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4]张岱年方克立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

儒家思想带来的影响范文【第四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theory of "people", "social", "natural" and so on in the Confucian culture and whether they can be translated into the creative material in design practice and conducted the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performance and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in the field of visual design from the process of business design practice.

关键词: 儒学观;视觉设计;设计形态;文化表现

Key words: Confucianism;visual design;design patterns;cultural expressions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309-02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人信奉的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变化,但就其基本特色而言,基本理论框架――自觉的人格意识论、和谐的社会关系论、合一的天人关系论――数千年相承而不绝,形成了具有发人深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关于“人”、“社会”、“自然”的理论体系。儒学经典著作表述的理性精神、道德追求、艺术的功能和意义、对“乐”的艺术诠释、以及推崇独立人格和阳刚之美等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在设计领域,儒学思想不仅在两千年间的历史长河中影响了设计界,到了现代社会中也有相当多的视觉作品中留有他韵味十足的文化痕迹。

1儒学观导向下的设计形态

儒学观对于人和如何塑造具备完全人格的人,有较为明确的规范。关于人,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儒家先贤们一致认为人性具有可塑性,先天的善可能因后天“所染”而丧失,先天的恶可以通过后天的造就而改变。故主张教化之。通过教育和陶冶,变化其气质,人性总是可以臻于至善的,人人可以成善人,个个可以为良民,甚至可以作“圣人”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文中所叙述的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此时,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此种观点为我们国家的社会精神文明提供了借鉴: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奉献精神、远离腐败等,都是对这种传统观点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都是儒家人格美的代表观点。

思想上有了导引,在进行视觉设计时思维就比较明晰。我们进行与“人”有关的设计课题时,表现一种时代精神时,舍生取义就是一个精神上的标准,具体到个体图形上把首要的视点要表现出来。面对抗洪救灾、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都需要奉献精神,而这种精神如何用图形来标识、将其精神内涵准确视图化,是对设计师专业能力的有效训练。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的作品《疫转心灵》是2003年抗击非典的题材作品(图1),以带口罩的心形图上俏皮的一抹唇红蕴含了对于危险从容应对的精神风貌,给那些于危难时举身向前的白衣天使以及在非常时期和他们一样拥有健康灵魂的人们的形象给予“美”的敬意。这些设计作品体现出了儒学的观点和内容或直接或间接给我们提供了设计的素材和课题,我们在儒学精神影响教化下,经过几千年对其精神的发展,融入时代要素化作新时代的精神内涵指引我们人格成长向理想中的“坚守仁义,依礼而行”的君子看齐。

儒家一致认为,文化生活和艺术欣赏就是为了追求乐。但乐不能过度,不能违礼;只有乐道或超越官能欲望之上的精神之乐、审美之乐,才是真正之乐。儒家的这种快乐观,对中国的艺术和人生态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1]孟子笔下的“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孟子的“君子三乐”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道德境界上的主体内心体验,也就是说,这是君子才能获得的快乐。如颂扬亲情的歌曲《常回家看看》以朴素感人的歌词、优美的旋律,风靡大江南北就是最好的佐证。当前为宣传此类题材的作品不在少数,题目为《常回家看看》招贴设计,就是对人们在对待真性情的炽热表现(图2)。作品以中轴式构图将画面分割成截然的红黑两色,主体图案为棺材(民间寓意官与才),黑底色上白色勾勒出主图、图前端写一字“奠”,红底色上黄色勾勒主图、图的前端写“寿”字,黑白全色相对比带“奠”字表哀思与遗憾,红黄吉祥色对比带“寿”字表喜庆与祥和,画面沿垂直中轴放置主题词给予主观抉择的思考,其作品创意语言与视图方式,犀利准确地传达了人们对于天伦之乐的向往。

在社会问题上,儒家特别崇尚和谐的社会秩序。儒家的和谐是建立在秩序基础上有序的和谐,而秩序又以社会等级为基础。儒家社会和谐理论建立的哲学基础是自然、社会普遍存在的差别。首先,儒家看到天地万物、社会百态无不千差万别,不可齐一,孟子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荀子曰:“有天有地而上下有等。”而这些内容为后来的统治阶级制定社会规范提供了设计启示。对于衣冠服饰的设计,也足以说明儒学这一封建礼教带给设计的限定。就官服而言,《隋书・礼仪志》记载,隋文帝时“百官常服,用于匹庶,皆著黄袍,去入殿省”……唐代的官服,侧重儒教中阴阳五行的说法,把青、赤、白、黑、黄、五色当做“五方正色”即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中央黄色。黄色代表中央,也代表大地,帝王服色便采用黄色。[2]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家庭为单位的四合院旅馆受外宾欢迎程度丝毫不亚于五星级宾馆,四合院中正房必须由尊长居住,依尊卑不同而住不同的房间,以东为尊,“内外有别”等都体现儒家传统之风的魅力程度。另外,在我国的园林设计中,将建筑、山水、植物有机结合在一起,运用人力巧夺天工,不露人工雕琢的痕迹,也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2儒学论导向下的商业设计

儒学除作为教化内容应用于品德操守的培养、社会伦理关系的规范外,经几千年发展创新,许多思想和内容已成为视觉设计者图形创意的线索和源泉。源于其典籍的传统文化知识,经过汲取学习、借鉴转化、幻化创新,进而应用于广泛的现代商业设计之中,从形式及内容有着儒家形象表述到赋予设计作品文化传承客观作用。

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造型设计充分见证出儒家传统的饰物美学观。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奖牌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图3)。背面镶玉设计的灵感来自我国古代的佩玉(图4),奖牌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图5)。整个奖牌尊贵典雅,中国特色浓郁,既体现了对获胜者的礼赞,也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价值观。奥运奖牌设计形式被专家们形象地称作“金镶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更是直言“金玉结合独一无二,是中西文化的巧妙结合”。他认为,“金镶玉”通过对中国古代玉佩的演变,使得金玉结合显得独一无二,是中西文化的巧妙结合。北京奥运奖牌的主创人员之一、中央美院奥运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杭海则介绍了“金镶玉”的设计理念。“我们的创作理念源自中国玉文化。中国人眼中,玉是集天地之灵气的东西。金玉结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表达了我们对运动员的尊重和礼赞。”[3]对于设计中“玉”代表“中国”这个概念,则是儒家学说诠释给我们知识。中国在战国时期随着儒家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在逐步接受各种派系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玉在文化中的作用。东周时,人文主义兴起,儒家将一些传承自原始宗教的文化成份,道德化,生活化,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因此,在奥运奖牌用玉设计上,金牌用白玉,银牌是青白玉,铜牌上则是青玉,这些玉都是来自祖国各地,也代表了全国人民心向奥运的愿望。这种设计既是中西文化思想之碰撞,也是儒学传统的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奥运会造物设计上的又一次“中西合璧”。

在多种设计的作品中以玉表示赞物品之美的例子屡见不鲜,如唐人对龙泉窑的瓷器有“类玉”的比喻和赞美,后人称南宋龙泉窑匠人所造的青瓷犹如碧玉一样的效果、成为古代青瓷无与伦比的典范。又如我国知名洁具品牌“东鹏洁具”的平面广告设计:月光的晶莹,如同东鹏洁具如玉一般的色泽,一同映画出这个城市的静谧,甚至让人的心灵都为之感受到无与伦比的洁净、轻灵(图6)。中国儒家喻玉思想转化为视觉元素意境般的表现了中国品牌,结合的巧妙得体。

水井坊作为中国酒文化塑造最出色的品牌之一,在中秋节推出了以“团圆”为主要诉求的促销广告,其文化表达、水井坊之“月上风雅”---高雅的中秋佳节,创意灵感也来自儒学中对“风雅颂”等篇章的理解(图7)。从理论上讲,《诗经》主要作用为礼乐教化,而礼乐文化也是中国的元艺术,是中华民族爱美心理形成的文化根源。孔子也以诗书礼乐授徒,这是人人皆知的历史,故此,《诗经》主要是倾向于精神层面。《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外,其余大多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春耕秋获、男女情爱、悲欢哀乐、以及审美取向等内容。从审美的角度来讲,对音乐美术都有不同的启发教育意义,例如认为礼乐一体、乐为礼所用才有意义,美术绘画中的传神畅神即形神论等。那么,水井坊古朴典雅的外包装、浑然天成的圆润酒瓶、醇厚淡雅的芳香酒品,这就是代表小众的、高尚的贵族格调的“风、雅、颂”系列的品牌形象。水井坊月上风雅平面广告作品,陈全腾的画作《洛神赋组画之十一》稍做修饰作为图底素材,描绘出了“风雅”的境界,融精神之风雅作出视图效果之雅,最完美的展现出水井坊中秋系列产品的“高、雅”主题。完全地展现出了“中秋赏月、把酒行风雅”的儒雅意境,也在推广活动中将水井坊作为高档白酒的风雅气质进行了强调和升华。

3结语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内容的儒学,在与其他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下进而发展了自己,其中融会了道家思想、佛家思想,诸如将道家“感应”思维,佛家“诗境、意境”概念注入到自身的文化传播之中。而且在发展中接受各民族文化壮大发展自己,并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文化交流、玄奘等佛教徒进行的宗教交流、封建王朝之间的政治交流等),都起到了丰富儒家主体文化的作用。

儒家文化通过其理论著述“四书五经”传达着自己的思想和追求,乃至到南宋以后作为儒生学子必读的基本书目。从孔子到现代新儒家,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化已经逐步“现代化”即其设计界已把儒学的思想广泛应用到了众多实践中。艺术是文化表现的重要对象,商业化的视觉设计也不例外,现今对于现代商业化的设计而言,不仅仅是在作品中表现出商品基本信息,而要艺术化的表现出视觉效果来,这也是国人经济水平提高进而要求获得更高精神享用的需要。这种丰富、博大的儒家文化给我们设计者带来的智慧和创作灵感,会随着“中华文化”概念的升华,更多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精彩地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聂振斌。儒学与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964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