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现代诗赏析(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95997

【导言】此例“现代诗赏析(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现代诗赏析范文1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来。同时,我们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走近诗歌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在情感与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切入点找准了,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同时还可以使课堂教学别致生动。我们可以从形象翻译诗歌入手,引导学生感知诗歌内容。比如我们在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时,我们就可以做这样的形象翻译: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再把翻译与题目联系起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情感便很明朗了。我们也可以从分析诗歌的意象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比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抓住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意向来诉说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倾吐着词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向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我们还可以从分析诗歌的某一表达技巧角度切入分析。比如我们学习杜审言的《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我们就可以抓住这首诗的对比反衬手法进行深入分析,诗歌前两句是虚与实的对比、乐与悲的对比,后两句是人与物的对比。全诗借景抒情,通过对比反衬,变现了浓厚的悲思愁绪。除对比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都可以作为分析一首诗的切入点。诗词鉴赏分析的切入角度与方法还有很多,在具体分析时,我们也不能仅仅简单地套用某一种,而应该综合并用,尽可能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深入。

三、鉴赏诗歌

鉴赏诗歌是高考考试内容的重要一项,因此也备受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我们必须明白,积淀是第一步,然后才能有鉴赏能力的提高。离开了积淀,鉴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了鉴赏的两方面内容。即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的思想内容。鉴于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诗歌形象。诗歌是依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有人把这种形象称为意境。应该说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但在意境分析中,我们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片面地用教参上的观点去套原文。而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参与、去分析诗歌,诗无达诂,也许学生的分析可能粗浅,但那是学生自己的观点,应该值得鼓励。同时在诗歌分析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依据原诗去进行分析,不要空洞分析,同时学会知人论世、辨证地加以分析。

2.语言及表达特色。在诗歌中如果将形象划归到内容上,那么,语言及表达特色则更多地属于形式表达。由于学识环境的影响,每个诗人都会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关于这一点,历代诗歌评论家都有杰出的评价,教参上也有很多论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分析、介绍每位诗人的语言及表达特色,通过鉴赏分析诗歌,使学生加深对语言及表达特色的认识,进而能够独立赏析诗歌。

考试不会考课本上现成的知识,但是考的是学生的能力。就古诗教学来讲,很少考的是对课本上古诗的赏析,但赏析能力却来自课内。所以我在诗歌教学中,在讲到赏析的时候,应让学生少背教条,而更多地从诗歌本身出发,通过对诗歌本身的分析,养成学生的鉴赏能力。

例如在教学《登高》这首律诗时,古今对它的分析应该说多如牛毛,但我们不可能给学生一一例举。我认为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它、背诵它。在背诵的基础上,去分析它的诗歌形象。如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首先要记住它描写了三种景象,那这三种景象的特点是什么呢?风“急”,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那呼呼的风声,而这呼呼的风声又何尝不是作者内心那强烈的不平、满腔的悲愤,怀才不遇的潦倒心境难以平静,而天“高”,辽阔的天空和作者个人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反照,猿“啸哀”,猿的哀鸣和作者的不平不是恰相呼应吗?分析形象,就是根据诗歌内容本身进行分析,而不是根据教参去分析,教参是参考,而不是教条。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一考点的考查,关键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而谈到对诗歌的理解,首先是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其次是对诗歌写作背景的理解,还有对诗人身世的了解,这正是古人常讲的“知人论世”。

例如,在讲解姜夔的《扬州慢》时,教师如果能结合姜夔所生活的时代,南宋初年,金兵时常南下入侵,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那么对诗中所抒发的“黍离之悲”、国家昔盛今衰的感慨就不难理解了。而如果再联系词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等词句,昔盛今衰的感慨便会有所体悟。而词中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等词句对我们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无疑有着极大的暗示作用。在此,我还要再次强调对诗文本身的理解,应该说诗歌中体现着我们赏析的大部分内容。在诗歌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诗歌本身的理解,是古代诗歌赏析的关键。

四、充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是解决学习古诗文感到枯燥的很好方法。

1.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充分动用多种感官去理解文章。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古诗文教学,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可推荐学生用MP3等随时欣赏古诗文(朗读、讲解等)。现在,许多学生都有MP3、手机等工具进行“随身听”,我们完全可以引导他们少听些流行歌曲,多欣赏一些优美古诗文的朗诵。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百度空间里就有许多可以免费下载的经典古诗文朗读音频资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5篇现代诗赏析,希望能够让您对于现代诗歌赏析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现代诗赏析范文2

关键词:现代诗;象征

192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发表于1928年,诗人在低沉的调子里,抒发自己沉重的情绪。在绵绵细雨中,他怀着痛苦而朦胧的“希望”,“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孤独伤感的。但在那寂寥的雨巷里,却也寄寓着诗人对现实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这首诗,写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雨巷是寂寥的。主人公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她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她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她惆怅、凄清、叹息、迷茫,但她没有颓唐,没有乞求;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么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中没有低下高贵的头,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子一样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表现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的生命力。但诗人笔下的姑娘是感伤的,他拿丁香来比喻她。中国古诗里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如“丁香能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晶。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都不轻佻。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在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在雨中哀怨,“她静默地走近”,有时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终于从身边飘过去,二人间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是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继续追求。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意蕴看,戴望舒诗中的姑娘形象往往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像梦中飘过”一样,只在面前一闪,转瞬便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空留下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一切都是寂静的,雨打动纸伞,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寥。

现代诗赏析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赏析诗词;古诗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4-0060-01

古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充分接触祖国的优秀文化。古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美不胜收,学生们凭借一己之力难以进行有效的赏析。

一、创设古诗中的意境,提高赏析古诗的效率

几乎所有的古诗都会通过描写的意象创造一种意境,教师在课堂中赏析古诗时,只有把古诗中描写的意境为学生们展示出来,才能让学生们体会古诗的动人之处。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一些关于古诗意象的图片,或者挂图,书面文稿以及作者的生平等。让学生们在欣赏阅读这些资料的时候,能够有一种初步的认识,从而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等,以便读懂全诗。古诗中的意境,仅凭教师在课堂中展示古诗中相关的图片或者画面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课堂中还需要对古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让学生们在想象中能够充分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比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并且使用幻灯片为学生们展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再使用幻灯片为学生们展示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最后教师在课堂中结合古诗的内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为学生们描述古诗中的相关场景,并让学生们闭眼体会:“瀑布在山顶上飞流直下,水珠飞溅,水雾迷蒙之时,阳光斜照,呈现一派紫色迷蒙的景象。”让学生们感受到,在这短短的几句诗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

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赏析古诗的有效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电子白板等技术已经成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们在课堂中了解更多的知识。语文教师在赏析古诗时,为了避免课堂的枯燥乏味,可以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们播放一段关于这首古诗的音乐或者视频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上课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在赏析古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一些古诗中提到的背景或者图片等,让学生们对古诗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比如在学习《静夜思》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先为学生们展示李白的生平资料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们先对作者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充分的了解。然后,教师用幻灯片把这首诗的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们通过朗读,先自己体会这首诗的意思。在学生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逐字逐句地为学生们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即“坐在井台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一层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在翻译理解古诗的时候,教师要告诉学生,古诗中有一些词和现在的词义不一样。比如在古诗中的这个“床”字,在这里指的是井台,而在现代汉语中,床是指用来睡觉的地方。学生们只有把握好古今汉语的不同意义,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把握古诗的特点,提高赏析古诗的兴趣

不同的古诗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在带领学生们赏析古诗的时候,只有充分把握古诗的特点,才能使学生们学会赏析古诗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古诗,从而感受古诗的魅力。比如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分为五言、七言,这些都是按照古诗的格式来分。另外,在古诗的内容中还蕴含着丰富的表现手法以及不同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引导学生们赏析古诗的时候,只有让学生们明白了古诗的表现手法和古诗的思想感情,才能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古诗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古诗的兴趣。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用典、想象、抑扬、烘托、动静结合、侧面描写、虚实结合以及借象寄情等。比如在李白的《将进酒》中,作者使用一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颇具想象力的诗句,写出豪饮的气派,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这样一句诗中,作者运用了两个典故,分别是曹植《箜篌引》中的“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和《郑玄别传》中的“袁绍辟玄,及去,饯之城东。欲玄毕醉,会者三百余人,皆离席奉觞。自旦及暮,度玄饮三百余杯,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这一句结合曹植、郑玄两位酒客的豪爽豁达的特征,表现自己狂饮时的豪放。再如杜甫的诗大多数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李白的诗或是表达自己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或是表达自己不得志的愤懑等。这些都是不同的诗的不同特点,教师在带领学生们赏析古诗的时候,只有很好地把握这些特点,才能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

四、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创造出古诗的情景意境,使用现代的教学技术,充实课堂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赏析的过程中分析不同古诗的特点,让学生们感受古诗的魅力,才能提高古诗赏析课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巢守律。小学语文教材古诗美学思想探微[J].江西教育,1995(11).

[2]曾禾。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浅析[J].教育评论,1998(03).

现代诗赏析范文4

江苏高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现状与发展

1.我国诗歌的历史与发展。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盛产诗人与诗歌的国家,几千年来我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到顶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与资料。中华传统经典诗歌是汉语的典范和精华,是中华伟大民族不灭精魂的积淀与蕴藏。诗歌是我国甚至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是极其强烈的,情景构造也是十分全面的,对于学生在来说是能够影响身心发展的存在,所以利用诗歌对学生进行影响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2.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目的与现状。我国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利用诗歌鉴赏项目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培养学生对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健全学生的文学思想,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要求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能理解诗歌的文学思想,从而来探究作者对作品的丰富情感与意蕴,去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文化美感。让学生在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的帮助下,读懂诗歌的艺术语言与文化底蕴,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由于诗人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我们不能够细致的了解诗人的文化背景,而且诗歌的语言又非常简练,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导致大多同学对学习古诗歌的兴趣低下,在诗歌鉴赏时也就难以进行。每当考试时学生最头疼的题目便是诗歌鉴赏,不爱进行诗歌鉴赏练习,导致学生对诗歌鉴赏的了解与技巧甚少,但是诗歌鉴赏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地位是极其特殊的,我们不能放弃诗歌鉴赏的学习,我们要通过探讨诗歌鉴赏的技巧与特点,来做到对诗歌鉴赏的理解与练习。

二、江苏省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特点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的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为学生们准备了许多优美的古典诗歌鉴赏,一共三十首。

1.要求学生对诗歌的主旨进行分析。这是诗歌鉴赏题目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需要学生对诗歌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需要我们从诗歌中的具体形象与景象进行分析,从画面中的意境入手,来分析诗歌中意象的深意,抓住意象的特点,分析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修饰,从全诗的角度来感受诗人感情的变化,分析不同的感情及其变化。并且在诗歌中结合思考诗人作诗的背景,进行综合性考虑,确定全诗的宗旨。

2.对某一句诗歌或某一个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在古代的诗人世界,诗人经常通过对景色与事物的抒感,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的不满。诗人通过对事物与景物的描写来舒怀,所以首先我们要对诗歌要求的句子来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与翻译,通过对诗人的生平与诗歌背景的调查,来对诗歌进行不同方面的剖析。我们要对诗歌构思明确的理解,方面要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理解。如果要寻找诗歌的关键词,还需要我们对诗歌的整体意思进行分析与理解,对诗人的意图与心情进行理解,最后界定出这首诗的关键词与重点句。

3.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判断与分析。点出某种手法。诗歌手法是诗人写诗的时候运用的技巧与手段,在我们进行诗歌鉴赏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诗歌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需要进行逐词的翻译理解,在自己的理解中可以通过具体的诗句与诗人的构思来表达自己的鉴赏态度与观点,在分析过程中,加以学生自己的见解与原诗句的结合,会给自己的诗歌鉴赏增添色彩。在江苏省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诗歌鉴赏的比例很重,但是对诗句的分析与研究方面较少,近年来,只有2010年的江苏卷中的诗歌鉴赏考察了学生对他人鉴赏意见的理解,也是学生进行练习的重点部分。我们对这类问题要注意重点理解,附以自己的分析意见,完美的解答所问问题。在江苏卷中的诗歌鉴赏,我们要重点把握出现频率较高的诗歌表现手法们要重点把握,比如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比拟等技巧,而且还要注意对表达手法的积累与判断,就像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方法,最后学生还是要通过对诗歌鉴赏题目的大量练习来进行熟练,最终达到把握诗歌鉴赏问题的境界。

三、江苏省语文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技巧分析

1.对诗歌的画面与情景进行构思,理解诗歌中的景与情。诗歌意境是作者的心理表达,来源于作者的主观情感,以及他身处的环境。在诗人的主观情感影响下,观景与景物都会被辅以真实的感情。在诗词中诗人通过对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抒情方式,大漠沧海,古道老树,夕阳明月,狂风暴雨都是诗人进行赋予情感的对象。从诗人描写的景象入手分析诗歌的情感,能最大程度地了解诗人创造的意境,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诗歌的主旨。比如,诗人张若虚在诗歌《春江花月夜》中,通过诗人对五个事物与景色的理解和修饰,从题目上来看,诗人分别描写了春,江,花,月,夜五景,首先就能够对这首诗歌达到初步的了解,再看诗歌的全文,不难看出诗人对景色的赞美与叹服,尽情地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且通过景色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怀,并且通过对游子与闺中思妇的情感纠葛,来赞美伟大的爱情,最终谈到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将景色的完美与心中的感叹结合起来,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情感意境。这首诗是诗歌鉴赏中最经典的一首,考点很多,是老师为学生准备诗歌鉴赏练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歌意境的过程中,必须紧扣诗歌的画面和形象,紧紧的将自己的身心与之结合,进行诗歌鉴赏分析。

2.在诗歌鉴赏练习中要重视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的作用。在我国,诗歌鉴赏有着深远的历史,但是利用方法与原则来进行鉴赏是近年来新兴的方法,我国古典诗歌内容明朗,韵律整齐,讲究对仗公正,并且在写作过程中讲究含蓄与夸张并存,所以我们在诗歌鉴赏的过程要最大程度发挥想象力的作用,将诗歌的情景利用想象力还原,从诗人的角度来进行诗歌鉴赏,事半功倍。在诗歌《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为我们展开了情景浩大的春夜月景,所以我们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首先要随着诗篇的阅读与欣赏,想象着月光的美好,对诗人构造的情景进行全面的丰富奇妙的想象,通过我们的想象来构造真实得风景,同时还要品味作者在作诗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心境,争取做到同步思考的意境,对学生的诗歌鉴赏技巧练习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诗歌鉴赏练习中,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情景练习。

3.细致研究与思考诗歌鉴赏中的经典句子,将诗歌鉴赏与名句赏析结合起来。我国古代诗歌中从来不乏流芳后世的经典之作,这些经典名句,都有着共同点,或是一个字,或是一句话,用在了奇妙的地方,让诗歌的可读性与文艺素养一下子提高了不少,所以古代诗人中流传着一种叫做炼字的作诗方法,就像家喻户晓“推敲”,在作诗即将完成的时候,对诗中某个字进行反复的更换,使文章的文学性大大提高,在重点的部分进行炼字,有利于对诗歌画龙点睛,就是诗中的诗眼。诗眼,顾名思义,就是诗词之眼,在整个诗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历年来的江苏语文卷中,对诗眼的考察向来是最热点的考察方面之一。

在语文界,诗歌是不可替代的艺术与珍宝,在诗歌中最精妙的莫过于诗歌的整体性,尤其是在这整体中的神来一笔,是我们需要重视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诗《登高》中的千古名句,这句诗中通过无边的落叶与长江水烘托出诗人对时光易逝,岁月荏苒的感叹与郁闷,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名联,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从而深沉地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体会到诗人的深深地悲哀。还有同为唐代诗人贾岛,他的诗《题李凝幽居》中千古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巧用一个敲字,来刻画月夜下环境的幽暗寂静,敲门声的响来烘托夜的静,将人带入到环境之中,响中寓静,出乎人的预料,让人体会到别样的美感,由此可见,找到诗歌中最优秀的名句能够帮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找到捷径来分析。

四、结束语

在江苏省的高考语文中,诗歌鉴赏是一种全面考察能力,比较难以把握的题目类型。学生要充分理解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的三十首诗歌,使学生养成过硬的鉴赏技巧,对诗歌鉴赏题目得到自己的见解,在答题过程中能够从容应答,做到对诗歌鉴赏题目的掌握与运用。

参考文献:

\[1\]许彩云。论语用原则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中的作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2\]朱士连。中学语文语言运用题的教学实践与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刘全国,程水银。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外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4\]崔富。让高中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也活跃起来\[N\].山西科技报,2003.

现代诗赏析范文5

一、结合背景,捕捉情感

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赏析作品离不开对创作背景的了解。赏析诗歌也是如此,要把握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人文环境,这样就为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打下了基础。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生活的时代刚好是时期,该诗既代表了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体现了被十年浩劫耽搁了美好时光的青年一代战胜蒙昧、追求真理的决心。又如诗人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台湾和大陆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的思乡情怀,赋予了他的乡愁系列作品特定的广阔内容,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

二、把握手法,重构意境

中国文化讲究委婉含蓄,在构筑的意境中体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并且通过意境的描写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体味诗歌意境常用的手法分为两类: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有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写景状物、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这些手法在理解内容、体味意境时都能感受到,但比较宽泛、比较虚,了解和掌握起来有难度。修辞手法常见的有对偶、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这些难度不大,较易掌握。席慕容在《邂逅》中写道:“你把忧伤画在眼角/我将流浪抹在额头/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短短的四行排比句,反复咏叹“你”“我”的境遇,刻画了彼此都经历过的岁月的沧桑。

三、填补留白,领悟主旨

在其他文体中,句子的成分一般不会随意省略,但在诗歌中,为了使表达更凝练、简约,使诗句更含蓄,作者往往会有意省略一些成分,让读者去体味,去想象,进而填补诗句的空白。如舒婷的《神女峰》(节选):“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里,诗人省去了“神女峰”这一陈述对象,且对神女进行了历史反思:“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诗人掀开了“神”的面纱,将“神”还原为“人”,和诗的结尾“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遥相呼应,凸显了呼唤人性回归的主题。再如唐祈的《老》:“无端的笑,无端的痛哭/生命在生活前匍匐,残酷的买卖,/竟分成两种饥渴的世界。”其中“无端的笑,无端的痛哭”分别省略了主语“嫖客”和“”,二者对比,寓意自明。

四、反复吟咏,品析语言

诗人为了强化某种情感或因换行的需要,往往使诗歌的语言突破常规,违背语法规则,颠倒语序,变化词性,大胆省略,让读者去想象,去思考,去品味这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快意。如语序倒置:杜运燮的《秋》中写道“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这里的“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就是“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过去了”的倒置。这样写,突出了夏季已过去的时间观念。诗歌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临时改变词性,是很常见的现象。如闻一多的《口供》:“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句中的“坚贞”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变成了名词。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95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