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3年企业战略管理读后感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20473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3年企业战略管理读后感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企业战略管理读后感【第一篇】

通过对企业潜在税收风险的识别和应对,帮助企业防范和化解税收风险,不断提高企业的税法遵从度,是大企业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内容。2010年5月25日至10月31日,省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局牵头,联合直属分局、稽查局等部门对某省定点联系企业集团纳税情况进行了税务风险评估。经评估,该集团本部及部分下属企业应补交营业税等各项地方税收亿元,应调增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亿元。省局地税局局长吴昇文、书记王南健、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杨荣华分别对该项税务风险评估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批示。

吴昇文局长批示:在目前管理制度下,大企业局对集团公司的关联企业进行税务风险评估做法很好,要认真总结经验。要通过建立上下互动机制,为下步基层征管机构改革,探索建立基层大企业管理机构做准备。

王南健书记批示: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它所提供的启示对全省大企业税收管理具有指导意义,并证明逐步建立和完善大企业管理的体制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希望大企业局的同志们认真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为探索建立大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新路子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杨荣华总经济师批示:大企局的税务风险评估,虽然是一项探索性工作,但成效明显。既能帮助企业规范经营管理,防范税务风险,又能促进属地税务机关完善征管措施,堵塞漏洞。应认真总结,为统一规范税务风险评估工作提供经验。国家税务总局王力副局长发表了《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重要讲话。会议主要精神如下:

一、总结过去一年以来全国大企业税收工作。

一年来,各级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按照总局党组的工作部署和去年沈阳会议确定的大企业税收工作总体要求,在机构新、人员少和工作经验有限的情况下,主要取得了以下七个方面主要成绩:

(一)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和人员基本到位

纳税服务(大企业税收管理)处。全国地方税务系统有2个省级局设立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局。地市级税务部门也设立了相应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

(二)积极探索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模式

大企业税收管理司编制《全国大企业税收管理“十二五”工作规划》初稿,初步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大企业税收工作的思路和目标。编写《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明确了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的具体事项、工作内容、处理流程以及各层级的工作职责。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大企业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探索。王力副局长在讲话中特别提到广东省地税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局,既具体承担对总局、省局定点联系企业的部分服务和管理工作,又指导、协调全省地税系统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为定点联系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

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走访定点联系企业,收集和了解企业纳税服务需求,及时受理、协调和回复企业诉求,解决了一些企业涉税问题;组织召开了多个行业工作小组会议,制定《关于完善大企业涉税事项协调会议制度及有关工作机制的意见》。各地也在加强和改进定点联系企业纳税服务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四)税收风险管理探索初见成效

大企业税收管理司主要做了四项工作:一是制定发布《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二是组织对11户总局定点联系的内资企业和10户外资企业进行了以风险为导向的评估自查。三是制定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定点联系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513号)。四是组织召开了总局定点联系企业反避税工作协调会议。

(五)信息化建设和税收分析工作稳步推进

大企业税收管理层级识别信息;三是应用现行重点税源及统计报表软件解决统一抽取和上报数据的问题;四是完成了大企业税收管理信息平台过渡期网络环境的测试工作。

(六)积极开展干部培训和工作研讨

总局组织举办了多期大企业税收业务骨干培训班,就税收风险管理、纳税服务、行业税收管理和相关工具软件操作等方面进行培训。先后组织专家组,进行了有关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交流和培训。

一年来,全国各级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按照专业化管理要求,克服工作起步阶段的各种困难和阻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比较多:一是认识不够统一,个别地方对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的工作不够理解和支持;二是内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和职责还没有完全理顺;三是先进的服务和管理理念尚未完全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四是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的人员数量、专业素质与工作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各级税务机关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全面把握新时期大企业税收工作总体要求 会议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大企业税法遵从度为目标,坚持依法治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专业管理,优化纳税服务,强化风险防控,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改革探索。

各级税务机关领导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支持改革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做好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积极支持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的工作,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

第二,要明确目标和思路,稳步推进工作。

大企业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战略目标是:科学配置征管资源,以风险为导向,有效实施遵从引导和遵从管控,持续改进大企业的税收遵从状况,提高税法遵从度。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和思路:一是纳税服务个性化。二是税源管理专业化。三是风险防控制度化。四是税收遵从不断优化。

第三,要理顺工作关系,形成管理合力。

大企业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涉及全局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支持配合。一是要理清属地税务机关与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的关系。二是要理清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与同级税政、征管、服务、稽查等部门的关系。三是要理清总局、省、地(市)三级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各自的工作职责与工作重点。

三、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扎实做好2011年各项工作

(一)研究制定好“十二五”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划

大企业税收管理司要根据总局党组的要求和“十二五”税收发展规划,借鉴国外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在认真研究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面临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按照既勇于创新,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十二五”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划,明确工作方向,确定工作目标,使规划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可行。

(二)逐步完善和落实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

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组织起草了《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提高大企业税法遵从度为目标,以个性服务和针对性管理为主要内容,明确了各级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和主管税务机关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为推进大企业税收管理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各地要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规程》,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三)做好定点联系企业纳税服务工作

要根据大企业税收服务的特点和要求,积极主动向定点联系企业宣传税收政策,了解税收政策执行情况、企业重大经营变化情况,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同时积极受理定点联系企业提出的重大涉税诉求和个性化服务申请,牵头组织协调各相关业务部门进行研究并及时处理、回复,引导和帮助定点联系企业建立和完善税收风险内部防控体系。

(四)探索实施以风险为导向的专业化管理

要探索对定点联系企业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要逐步探索制定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建立定点联系企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要探索对定点联系企业按行业实施分类管理,稳步推进行业税收征管制度建设。要认真研究大企业集团的行业特点和商业模式,逐步建立行业税收风险特征库,设立行业分析模型和风险指标,分行业制定征管办法。

(五)积极推行信息管税

要根据对总局定点联系企业统筹服务和管理的需要,在目前组织开发的大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拓展有关功能,为税源监控、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各地要在尽量不增加纳税人负担的前提下,广泛采集定点联系企业相关涉税信息和数据,逐步建立健全定点联系企业涉税信息数据库,并做好数据的分析利用工作。要认真研究和熟悉企业财务核算软件,研究制定大企业相关信息系统的报备规范及有效的监管办法。

(六)建立健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各级税务机关要按照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快速响应的原则做好定点联系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的各项工作。各地税务机关统一按照总局部署,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和规程,统一规范开展定点联系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

(七)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要按照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干部队伍的目标要求,选拔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作风过得硬、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大企业税收队伍,同时开展全员业务培训和加强廉政建设。

会议要求全国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努力工作,不断夯实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基础,坚持依法治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专业管理,优化纳税服务,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率。

企业战略管理读后感【第二篇】

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而不断壮大,曾一度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占据半壁江山。苏州的加工贸易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本文将以d公司为例,对d公司的成本管理方法进行分析,并对这种成本管理方法的适用性进行探讨。

一、d公司成本管理方法主要内容与分析

d公司是一家由台商投资的大型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产品是电子元器件和电脑周边设备,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球排名靠前,年营业额达30多亿元,员工一万多人。公司按产品类别采用事业部制管理模式,根据客户订单安排生产,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品种复杂。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成本占比很高,同时制造费用项目繁杂。生产原材料大部分都是保税料件,接受海关监管。公司全面使用erp管理系统,从仓储、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模块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近年来,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各项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的情况下,d公司通过对料、工、费等成本项目进行细分,分别采用针对性的成本加工贸易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分析与探讨——以d公司为例管理方法,从而控制好企业成本,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一)d公司成本管理方法的主要内容

1.直接材料

d公司采用标准成本法核算直接材料成本。月初根据产品的物料清单(billofmaterials,简称bom)将每种产品所耗原材料的数量和标准成本录入erp系统。月中采购部门根据工单采购相关原材料并原材料价格录入erp系统,生产部门根据工单领用原材料。月底结账时,erp系统计算出已完工工单实际领用原材料的数量与物料清单中规定的应耗数量的之差乘以标准成本的金额(量差)和原材料实际采购成本与标准成本的之差乘以实际领用数量的金额(价差),量差与价差之和即为标准成本差异。月底财务部门提交量差报告和价差报告,生产部门和采购部门分别就产生的量差和价差作出解释和提出改进措施。

2.直接人工

d公司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直接人工成本。为准确核算产品所耗用的直接人工成本,公司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直接人工成本,即通过erp系统根据生产排程将生产产品所耗用的直接人工工时直接计入产品成本。月底财务部门提交人力成本核算和变动报告,生管部门就人力成本变动作出解释和提出改进措施。

3.制造费用

d公司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制造费用。公司在核算制造费用时,尽量将作业细分,每项支出归属到具体的产品类别。如果某项支出由不同的产品承担,则需由所有涉及到的产品相关部门有签字权限的主管签字确认后,财务根据确定的分担金额分别计入不同的产品成本。折旧、摊销项目则每月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的变化而变更计入各产品成本的金额。月底财务部门提交各产品制造费用报告,各产品相关制造部门(生产、质检、工程技术等)就制造费用变动作出解释和提出改进措施。

(二)d公司成本管理方法的理论分析

d公司实质上采用了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方法,这种成本管理方法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可称之为“标准-作业成本法”。d公司采用“标准-作业成本法”来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充分发挥了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各自的优点,而又回避了各自的不足。对于加工贸易企业来说,直接材料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占比很大,采用标准成本法来核算直接材料成本,通过对标准成本差异(包括量差和价差)的分析,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成本。而在订单生产模式下,订单交期、生产排程、技术标准等情况经常发生变化,很难确定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所以对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

二、d公司成功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原因

(一)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内在动力

d公司采用事业部制管理模式,各事业部主管对事业部的产品效益负责,作为成本中心的各部门对部门发生的成本费用负责,这就产生了精确划分各产品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的天然要求,“标准-作业成本法”满足了这一要求,因此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获得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二)完善的erp管理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d公司的erp管理系统涵盖了仓储、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等所有公司业务模块。直接材料成本和标准成本差异的核算,以及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的归集,依赖于erp管理系统对信息的处理。

(三)专人报账制度是落实制度设计的重要手段

d公司施行了一套具有特色的专人报账制度,即每个部门安排专人负责相关成本单据的归集、录入、费用分摊和报销等工作。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对公司业务流程和部门业务情况都比较熟悉,且相对固定,能保证成本数据处理的及时性、真实性和一致性。有了这个窗口,财务部门也能及时将成本信息反馈给各部门,使得标准-作业成本法能够很顺畅的执行。

(四)外部监管要求提供了良好基础

加工贸易企业的主要原材料基本上都是保税料件。海关对保税料件的管理有一整套严格的要求,在保税料件存储的物理空间,料件进销存数据的监控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海关监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因应海关监管要求所配备的场地和人员,建立的业务流程,为d公司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缩短了磨合期,大大降低了施行成本。

三、关于“标准-作业成本法”适用性的探讨

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标准-作业成本法”进行明确定义,但是在实务上确实行之有效,值得推广。企业在引入“标准-作业成本法”的时候,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有精细核算成本的需求

“标准-作业成本法”比较适用于市场竞争战略为成本领先的企业,这类企业具有产品类别多、工艺复杂、直接材料成本比重大,制造费用繁杂等特点,需要通过精细核算产品成本,以控制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市场竞争战略为技术领先和服务领先的企业不太适用标准-作业成本法,因为对成本控制的过于专注,会削弱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相较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标准-作业成本法”增加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工作,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所以在做出是否使用“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决策的时候,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综合考虑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如果企业规模小,产品类别单一,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就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就没有必要耗费资源去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反之,如果企业规模大,产品类别多,精确核算成本带来的收益大于投入,则应该考虑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

(三)需建立成本考核制度

“标准-作业成本法”需要公司上下全员参与,只有将成本控制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到员工绩效考核制度中去,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自觉完成成本核算的相关工作。如果跟员工的切身利益没有相关,“标准-作业成本法”会被认为只是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而消极对待,整个成本核算系统就会运行不畅,甚至停摆。

(四)需要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

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但直到八、九十年代信息技术飞跃发展后才广泛被企业采用,主要原因就是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有大量的数据计算分析,手工处理效率低且准确率不高,影响了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推广。所以,要顺利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需要公司有一套运行顺畅的管理信息系统来给予技术支持。

(五)应注重成本信息的应用

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的目标,不仅仅是得到了准确的成本信息,而是利用好这个信息,提高企业效益。对成本信息的应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产品成本信息,准确给客户报价,争取更多的有效订单;另一个是通过成本信息分析,提出成本控制措施,降低成本,提升企业效益。只有这样,“标准-作业成本法”才不只是一个好看的摆设,而是一种真正有用的成本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潘飞,王悦,李倩,任雯雯,李刚.改革开放30年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创新——许继电气与宝钢的成本管理实践与启示.会计研究,2008(09).[2]刘剑民,杨浩.我国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财会通讯,2016(03).

企业战略管理读后感【第三篇】

在企业界,有这样一句话:“制度是砖瓦,再好的设计也会有缝隙;文化是泥浆,见缝插针,无处不在。”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以惊人的速度在战争的废墟上异军突起,秘密何在?有人认为,日本企业充分利用企业文化提升了竞争力。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各类企业也都很重视自己内在的文化建设。但企业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不是很正常,甚至可以说近乎倒退。

大部分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停留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我想出现这种现象还不能完全归罪于企业,业界不良的导向负有相当大的责任。现在企业文化有一种“泛化”的倾向,咨询专家和学者出了许多书探讨企业文化,但是他们往往把这个问题搞得过于复杂,搞成一种体系,难以执行。比如,有些公司领导一开始就说他们的企业文化要做成25个“观”,包括人才观、发展观、效益观等等。按照这个想法,企业文化做出来就是厚厚的一部书,其实大可不必,企业文化越简练,越清晰越好。还有一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因为对国企来说,市场竞争的压力不大,他们只要完成工作就行了,但是民营企业一切都要自己从头做起,很操心,所以,民营企业更关注怎样利用企业文化来进行管理,进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这方面,我们的内心充满了自豪,在我们东洲集团里,文化简单,但深刻,可用“诚、勤、朴、慎”来概括。

企业文化包括3方面内容: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使命是说一个企业是干什么的;愿景是指企业要到哪里去,也就是要实现什么目标;价值观是指用什么方式实现目标。在这里,最关键的是价值观管理。我所理解的“价值”就是一个事物的不可替代性。比如,企业树立“创新”为自己的价值观,就代表“创新”是最能引导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价值取向,是别的东西无法替代的。最理想的企业文化就是简练清晰,能帮助企业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观。这里,我特别强调“清晰”两个字,因为我看到有不少企业,请咨询公司帮助建立企业文化,面面俱到,丰富之极。但是应该想到,越是这种过于全面的东西,越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越难在员工那里产生共鸣。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来讲,给员工的工作设置这么多的条条框框,也不利于发挥他们的才能。另外,企业动用非常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却传达了一些零乱的信息,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国外很多著名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很简单的,一般只有2至3句话,至多4个要点,但是却非常有效地体现和贯彻了企业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就是最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东西。东洲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很清晰:奉行客户至上和诚信的服务文化;追求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创新;实现企业和个人价值的和谐追求;拥有永不衰弱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些也经常的反映在我们编辑部日常的工作中。对待来稿决不随便,马虎,稿件中提到的效果、数据等必须逐一验证,这是对作者的负责,更是对读者们的最大尊重。

期调研梳理阶段就要面对企业文化“是否可深植”的问题。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哑铃型”的,重两头,轻中间,就是重调研和深植,轻形式化的表现,而现在大多数国企的做法正好相反,呈“纺锤型”,轻两头,重中间,就是轻调研和深植,重形式化的浮泛表现。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企业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但是企业文化的变化应该遵循“核心不变,始终在变”的原则。比如,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有3个要点,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境况,企业可能会调整这几个要点的先后顺序,但是核心的理念不会变,这也是企业具有良好适应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表现。当企业需要新的理念和活力时,招聘也能够为企业带来这些东西。招聘具有不同特点的员工可以让企业文化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兼收并蓄地让各类员工在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同时,通过招聘,许多不太了解企业文化的新员工进入企业,他们身上的一些新的理念、思维方式和旧的企业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最终他们接受了本企业文化,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以上是我们对企业文化和东洲文化的一点理解,希望生机勃勃的东洲文化伴随着、促进着东洲的成长。

企业战略管理读后感【第四篇】

制度对于公司犹如法律于国家、公德于社会。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企业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相当于企业的“法”,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喻的。通过对公司制度的学习,我认识到:

一、制度是企业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有效的管理企业,就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使企业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员工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公司全员通过学习制度从而领会制度的主旨,才能更好的运用制度来行使我们的管理职能,提高我们的管理效能。

二、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南针。

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样做效率高?这些问题都能够在企业的管理制度里找得到答案,这点对于新员工来说无异指路明灯,所以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非常必要培训的目的就是让新员工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等等,因为新员工对企业的认识是一片空白,刚入职的时候往往感到十分茫然不知道该怎样开展工作,甚至诚惶诚恐害怕出错。让新员工了解公司的用工制度、考勤制度、薪资福利制度、行为规范、奖惩制度、财务制度等基本制度,让员工知道在公司里可以享有什么待遇,应尽什么职责,从而减少工作的失误,避免消极怠工。学习制度,就是引领员工朝着正确的方向开展工作;学习制度,不让“不知道”成为员工开脱错误逃避处罚的借口。

三、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载体。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另一个企业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往往体现在公司的管理制度上。每个公司都拥有多名员工,自成为一个小集体,而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如何让这个小集体里的每一个人团结一致的为公司的经营目标共同奋斗?而得到广大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就成为大家共同的灵魂共同的思想共同的行为准则。学习制度的过程,就是了解、认同、遵循公司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统一大家的思想规范大家的行为形成企业的凝聚力。规范大家的想法和行为,心往一块想,才能高效推进发展。

四、制度是提高执行力的`保障。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公司制度就是行动预案,为公司员工及管理层的行为提前制定了处理方案,方便按章执行,提高我们的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

学习企业制度是必备的,我们不仅要让员工了解公司有哪些“法”,做到知“法”守“法”,违“法”必究;方便每位员工真正把握公司管理的精髓,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720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