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企业战略管理论文【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27003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企业战略管理论文【优质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第一篇】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是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将企业战略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企业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特征以及企业获得持久性竞争优势的战略成本管理路径进行了具体探讨。

战略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处于开放性经济环境下成本管理必然选择的结果,而企业成本管理的演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密切相关。20世纪是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促进成本管理发展最有利的时期。这一时期,成本管理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以工程驱动的标准成本为标志,以成本控制为特征,通过标准操作方法来确定标准成本,以达到控制成本、减少浪费、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2)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以成本性态分析为标志,以预测决策为特征,通过变动成本计算和本量利分析,以满足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要求。(3)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以成本动因分析为标志,以作业成本管理为特征,通过批评传统成本管理法并提出作业成本计算法(abc),以改进单位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及销售价格和产品结构决策的可靠性。(4)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市场驱动的标准成本为标志,以战略成本管理为特征,通过融入战略管理思想并创立战略成本管理,以适应外部环境剧变和战略管理发展的需要。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是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将企业战略与成本管理相结合,把成本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层次上,从战略高度对企业生产运作的总体成本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从而努力寻求并创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是对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的一次适应性变革,也是对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及核算方式的一种挑战,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拓宽成本管理的时间范围。即从一个单纯的会计年度经营管理的层次提升到更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管理层次;(2)拓宽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即从单纯的会计成本核算层次提升到企业内部所有经营活动核算层次;从单纯地关注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延伸到与企业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企业外部;(3)拓宽成本管理的适用范围。企业利用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并在不同战略选择的背景下,综合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进行成本分析和管理,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要求并实现竞争优势。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从追求成本效益到发展企业竞争优势的管理目标,具有战略性;从内部成本管理到重视外部环境的管理理念,具有外部性;从分析直接成本动因到整个价值链的管理对象,具有全面性;从短期、暂时到周期、持续的管理方式,具有长期性。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路径是以价值创造为导向,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将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和基本思想渗透到整个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和全过程管理之中的企业管理方法。本文提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重在目标成本规划、作业成本控制和责任中心考核三个环节上,使成本规划和产品设计一体化,从根本上降低成本;从成本动因出发进行成本控制,将成本动因拓展到作业,使成本管理的重点转移到作业成本管理;以同质作业合并形成的作业中心为基础确认责任中心,规范责任、权利和利益之间的对等关系,将责任成本的评价与考核落到实处。

目标成本规划。

目标成本规划于20世纪80年代被日本企业广泛采用,大大增强了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本企业目标成本规划最显著的特点是,在新产品的设计之前就制定出目标成本,并以此作为产品从设计到推向市场的各阶段所有成本确定的基础。目标成本规划的核心是强调应把降低成本的重点放在研究、开发、设计这些产品投产前的前期阶段上,依次为研究开发人员、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制定成本目标。目标成本规划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本质要求,其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

第一、目标成本规划使得成本管理的范围得以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扩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销售网络的复杂化、市场风险的增大以及管理思想与手段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产品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环节重要性的下降及产品成本中知识含量的增加使得企业的成本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集中表现为研发成本、服务成本或称后援成本的比重日渐上升。此时,传统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传送准确合理的成本信息。因此,为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必须对传统的成本管理范围进行扩张,建立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体系,从全流程的角度实施成本跟踪与控制。而这种跟踪与控制恰好可从目标成本规划的第一个过程中所确定的产品的目标生命周期成本作为运作的起点。

第二、目标成本规划的重点是确定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该目标成本是由产品的联合开发设计小组根据市场信息、内部潜力的.挖掘以及供应商的潜力挖掘和协作而确定的。这意味着成本管理的重点将由传统观念下的生产制造过程移至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产品的制造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产品的设计阶段所确定的,产品的功能设计得越复杂,制造成本也要相应增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日益追求个性化产品,迫使企业不断加大产品的创新力度,尽可能地根据顾客的需要提高产品的功能和质量,从而导致产品的制造成本的大小与产品的功能和质量的设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有位美国会计学家在对美国的制造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这些企业由产品的设计阶段所确定的产品的制造成本占整个制造成本的比例高达7队至9呢之间。

作业成本控制。

作业成本法是西方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业成本法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原因即成本动因,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将成本费用追溯到产品开发、营销、制造、配运和服务等项流程,即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管理以持续改善和优化价值链为目标,将企业成本管理分为成本避免和成本控制两个层次,并贯穿于企业整体作业链之中,消除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从而形成新的成本标准,有效的实施成本管理与控制,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真实相关的决策信息。作业成本法控制体现在:

第一、以作业成本法确定产品的标准成本。在传统成本观下,标准成本制定以产品为核心和起点,成本信息主要源于产品生产过程,成本费用分配标准过于单一。以单一标准分配制造费用,可能引发不利于成本控制的行为。例如为了追求有利的价格差异,采购人员可能购买质量较差的原材料或大量采购,以获得数量折扣的利益,结果势必造成废品率的大量提高。在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情况下,以单一标准分配制造费用,还会导致产量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成本偏高,而产量小、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成本偏低,形成不同产品成本的严重扭曲,从而造成生产经营决策失误。作业成本法是按成本产生的动因,采用多种分配标准,增强了成本费用分配的相关性与因果性,使得产品成本计算趋于客观与准确;以作业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标准成本,更有助于分析成本动因与成本构成的合理性,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第二、以成本动因分析为主线完善标准成本控制。传统的标准成本计算与控制局限于产品的制造过程,成本形成动因的单一性和成本信息的不完整性,使得成本分析与控制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作业成本法认为,企业是一个由各种作业构成的价值链,企业活动是一系列作业的结果,这些作业由研究与开发、产品、服务或生产过程的设计、生产、营销、配送、客户服务等环节组成,并相互连接构成了作业链,这些作业的传递过程形成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作业链又是价值链。作业成本法的核算范围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各个环节、质量检验、装配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它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作为产品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成本动因分析,能为价值链分析提供全过程的成本信息。同时作业成本法注重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分配标准,从而为标准成本分析与控制提供了客观、合理的依据。

责任成本考核。

传统责任成本中心主要是依据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来划分的,并据此进行责任预算、责任控制和责任考核。它的局限性表现在忽略了许多不同于单一职能部门但又具有联系和同质性的费用的责任归属。作业成本责任中心的划分改变了这一状况,冲破了职能部门的桎梏,以同质作业合并形成的作业中心为基础确认责任中心,这就使更多的费用纳入责任管理,且规范责任、权利和利益之间的对等关系。同时,以作业中心为责任中心使责任成本核算和作业成本核算的口径保持一致,使责任成本的评价与考核落到实处。其次,作业的使用产生大量有助于业绩考核的数据和信息。作业成本控制中的责任由于作业成本法的运用必须以明确划分各类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为前提,而这些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中一部分属于财务信息,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非财务信息,这就为管理人员从财务角度和非财务角度两个方面进行业绩评价提供了可能。最后,促使业绩评价指标趋于多样化,作业成本法不仅保留了原有责任会计系统有用的财务指标,而且更多地结合了非财务指标作为作业中心业绩评价与考核的指标。

一般而言,企业通过对自身外部价值链分析可以改变与供应商、购买商的关系,寻求战略优势和成本降低机会。但战略成本管理的重点是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控制与评价,是基于对企业外部环境和竞争对手分析,有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成本优势的一个过程。所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运用应体现企业战略要求,从前瞻性、全过程、全方位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提供相关信息,其具体运用可以总结为:(1)体现战略要求。根据市场调研、企业内外环境分析以及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为企业进行战略定位。(2)目标成本规划。根据企业战略定位,依据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和全过程管理要求,确定目标成本。(3)将目标成本分解,一是以作业为对象分解为作业成本;二是以人为对象分解为责任成本,将各作业的目标成本落实到责任人,在实行成本控制时,各责任人以目标责任成本为标准对各作业的成本实行监控。(4)以责任中心为单位,对目标作业成本和责任成本进行成本核算,以成本动因为主线分析与评价目标成本管理业绩。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第二篇】

有效沟通,就是通过“沟通”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及发展思路,掌握员工及时、正确、全面工作信息,行业间的真实业务发展趋势和方向,这样的沟通就是有效的、有用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1]。

有效沟通在整个管理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效沟通帮助组织目标的实现。

通过完成与企业共同一致的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得到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2]。

有效沟通促进企业文化的塑造。

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外则表现为巨大的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企业文化必须是自上而下统一的,没有员工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企业很难创造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就无法形成上下一致的企业文化。

有效沟通有助于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将有效减少企业团队内部的冲突与摩擦,促进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层之间,实现和谐相处,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的浪费。

有效沟通帮助发掘员工的工作潜力。

有效沟通可以实现员工智慧的碰撞,将每个员工的智慧整合在一起,给员工足够自由的空间去发挥创造力,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都是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实现的。

通过有效的沟通,让员工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激发员工的灵感,为企业领导者提供良好的帮助,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2管理中存在的沟通障碍。

语言。

在沟通中,常常因为语言表达方面的原因,使得沟通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比如过于啰唆或者省略的语言表达会使得信息的传达不够准确或者全面,造成词不达意,理解偏差或者完全偏离主题的后果。

情绪。

情绪好坏直接影响信息表达是否准确无误,心情好的人们看待问题偏向乐观积极,传递的信息也更为正面,而心情坏的沟通者往往看待问题较为悲观消极,传递的信息更多的带有负面的色彩,情绪对沟通效果的影响不容小视。

过滤。

在沟通中,信息的传递者往往会根据个人的好恶和判断,主动过滤掉自己不喜欢或者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者由于对对方的不信任而过滤掉客观全面的信息,因而传递给接收者之后,信息失真较为严重,也就难以起到相应的沟通效果,给沟通造成传递者方面的障碍[3]。

选择性知觉。

与信息传递者对信息过滤相对应的是,信息的接收者在接受信息时,也会根据个人的偏好和私利,有选择性地接收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主动避免接收那些不好的或者不利己的消息,给沟通造成接收者方面的障碍。

3有效沟通的策略与实现途径。

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

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建立一种沟通的体制机制,使得沟通制度化、规范化,使得上下级之间形成一种顺畅的沟通关系,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系统。

另外,管理者要建立反馈机制,特别要注意上下级之间的双向沟通,也就是沟通的双方得到一种信息的回流,确保信息传达没有失真,在沟通中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以便于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反馈,进一步助力组织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把握正确的沟通时机。

沟通能否起到应有的效果,很多时候跟沟通的时机选择有关,不同性质的沟通需要有不同的沟通环境和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4]。

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一切都要随着时间、条件和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如对政策法规及上级命令、指示的传达,要选择庄重严肃的场合下进行;对人员思想情况的了解,要选择轻松的、非正式场合,且要在人员无其他公差任务的情况下进行;对人员思想转化,要在相对私密的场合,且人员思想波动不大的情况下进行。

学会积极倾听。

管理者要在沟通中獲得最有效的信息,首先必须学会耐心倾听。

再者,倾听的时候应当客观地听取下属的意见而不应中途插话或立即做出判断。

此外,在倾听他人的发言时,要注意通过非语言信号来表示你对对方的关注。

同时要避免一些影响对方发言的小动作,注意与他人交谈的细节,看得懂非语言信息,注意“察言观色”,听得出对方语言中隐含的意思和“弦外音”,充分利用它来提高沟通效率。

培养内部员工之间信任度。

在企业管理沟通中,下属员工对领导者的信任及信任程度,都影响到了沟通效果。

在企业管理中,如果下属员工对领导非常信任,那么他们将完全可能接受领导传递的信息。

如果企业中员工之间没有建立起。

信任,将会使企业发展的速度降低。

由此,这就需要领导者加强他们在下属员工中的信任度,不断修炼自身,具有高尚的品质与事业心,以完美的人格感染员工,受到他们的信任,最终为沟通建立良好的基础。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第三篇】

摘要:作为中国创投第一股的“鲁信创投”自上市以来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以鲁信创投为视角,结合企业管理及风险投资相关知识,进行风险投资企业应该如何做好战略调整的研究。

关键词:鲁信创投;风险投资企业;对企业影响;战略调整。

一、创投第一股——鲁信创投简介。

鲁信创投成立以来,不断开拓创新,已建立了规范严谨的投资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投资培育了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居行业领先地位的优质企业。鲁信创投将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做强做大创业投资业务,构建自有资金投资、基金管理并重的业务运作模式。

二、浅析鲁信创投新模式的影响力。

(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模式的引导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其中重点提及了金融在推动新兴产业成长中的巨大作用。金融+科技的新金融模式在推动各要素组合中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因素不可替代的,也是迅速转化科技成果为生产力的最好途径。中央加快推进创业板建设、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及推动新三板建设等一系列举措,都证明了新金融在要素市场组合中的重要作用。在完成经济要素市场组合过程中的金融模式,除了传统的银行信贷、票据融资、债券市场等手段外,以创业投资为特征的新金融模式正好发挥了孵化器和稳定器的作用,引导无数金融投资者将金融资本投向以高科技为主的产业资本,完成金融资本与产为资本的完美对接,完成产业革命的巨大变革,产生催化剂和放大镜的作用。因此,对于国家来说,以创投为代表的新金融模式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新模式。

(二)中国风险投资企业的风向标。如果说风险投资家是为了发现价值,那么风险企业就是要创造价值。风险企业家往往发明或拥有一项新技术、新发明、新思路。但随着其发明、创新的进行,缺乏后续资金是常见的问题,此时他们需要寻求风险投资家的帮助。除了缺乏资金外,管理经验和技能的缺乏也是常见问题。这些都需要寻求风险投资家的帮助。加上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创新型经济,这也为国内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和可能。鲁信创投之前和正在投入的创业企业除了积极进入主板市场交易以外,还开辟了新三板上市的新通道,其投资股权回报的周期将大大缩短,投资进程将大大加快,回报的时间和速度比原先要大大提前。这样一种风险投资的模式对于正在创业或准备风险投资的公司或投资者来说是一种风向标。

(三)中国股民走向价值投资的倡导者。中国目前股民投资获取利润的方式,不外乎赚取股价差价交易性机会的利润和赚取中长期投资利润等方式。但由于股市本身存在的诸多体制性的原因,短期投资、价格投机、题材炒作成为了众多散户和机构热衷的方式,而真正崇尚价值投资的不是太多。回想万科、苏宁电器、马应龙、云南白药、三一重工等股票的巨大复利回报过程可以看出,真正高回报的还是持有价值高成长型企业的股票。按照国际惯例,中国股市迟早会走向价值投资之路的。

在众多上市公司的赢利模式中,创投模式是一种控制风险放大利润的模式,也是一种新金融模式。鲁信集团把最有钱途的“高新投”注入鲁信高新。如果公司能够实现规模与利润的同步扩张,与中央提出的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的计划就吻合,那么投资已经上市的创投公司赢利的商业模式就是一种真正的价值投资。鲁信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中国股民走向价值投资的引导者。

三、对我国风险投资企业战略调整的思考。

(一)直接投资型向基金管理型转变。在我国风险投资业初创阶段,风险投资采取直接投资型模式运作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但是,在这种模式的进一步实施中逐渐暴露出不少的弊端: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相对单一,缺乏后续资金的强力支持。美国政府允许退休基金、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进出余额及盈利中划出5%用于风险投资,允许共同基金划出5%~10%用于风险投资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宽投资基金的来源。投资风险的规避乏力。原有的投资模式多是将资金投入到投资者所熟悉的某个新型企业中。投资者对所投资企业的了解并不全面,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资金和人力资本来调研公司的盈利前景。激励措施作用不明显。风险投资者与创业者之间多是通过有限合伙制进行股权的划分,从而明确双方的地位与利润分配问题,如投资者需投入99%的资金来获得80%的股权。这种让创业者入股的方式较为普遍,可以激励创业者为公司本身发展而奋斗,但是始终无法监控资金的具体利用效率。资金撤出相对困难。目前的资金退出方式有将公司推行上市、创业者回购、转让给其他公司等方式,但是这些方式在国内所需要的程序较为复杂,一般的企业初次涉入风投往往会为此手足无措。

(二)基金管理型的实现。国内风险投资业重要的是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发展。目前,在我国虽然已有了证券基金管理公司,但是其行业标准并不统一、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种制度的发展。随着国家政策对于风险投资的支持及相关法律的出台,基金管理型这种模式将会加速规范。

直接投资型向基金管理型转变,是对原有风险投资公司的进一步完善,它要求现有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本、人才、区域等优势加强风险投资基金管理的实践和研究,要积极参与国家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工作,从而促进本企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进一步规范化。这种模式多是由投资公司参与发起设立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包括境内、境外、专业和地域性的风险投资基金等,由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委托管理,本着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加强对资金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人员的能动优势,最终达到资金的撤回从而盈利。

本文认为,未来国内投资企业成功要素有以下三点:一是成熟的基金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具有专业型、高效型、复合型的混合人才队伍。二是良好的品牌效应,这是最大的无形资产,可以提高风险投资基金募集能力及其受托规模。三是较高的项目投资成功率和风险控制能力,只有真正的将投入转化为利润,体现出硬性指标,才能赢得行业的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1]希尔·琼斯.战略管理(第七版)[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第四篇】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科技、经济迅速发展,而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企业的成本管理作为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实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企业在战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与特点,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展开了深入探讨。

所谓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是指通过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向企业经营者和决策部门提供本企业和外部竞争对手的相关资料,进而帮助其制定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决策的管理理念。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是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依据企业战略管理要求发展而来的新型企业成本管理系统。企业战略成本管理通过为企业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利用,从而帮助企业管理者形成并评价企业成本管理战略,以达到促进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目的。

由于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长期的战略发展为目的而形成的,其立足于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且是为了使企业取得持久而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而制定并实施的。因此,企业战略成本具有长期性。此外,相较于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倾向于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环境的研究,例如,对采购环节成本的分析以及产品售后服务环节成本分析等工作。所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又具有较强的外延性。由战略成本的内涵可知,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自身全方位的成本管理模式,其需要对企业全部的经营活动进行价值链分析,不仅注重产品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而且对于产品的维护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成本也比较重视。因此,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又具有全局性。综上所述,企业战略成本以其长期性、外延性和全局性的特点为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效率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受到传统成本管理理念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多数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意识淡薄,这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产生了较大阻力。战略成本管理观念单薄具体表现在如下两方面:第一,大多数企业并未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合理分析,而是仅仅将其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部分,利用其降低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企业经营的其他环节,其应用的频率少之又少;第二,部分企业虽然采用了战略成本管理,但是并未将其运用到企业的战略分析和评估工作中,降低了企业对外部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

战略成本管理观念与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脱节不仅影响了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效率,而且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国内多数企业盲目地引进外国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观念,却忽视了我国整体的市场规律和企业自身的实际运营情况,这使得企业成本管理的整体效率严重降低,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人力资本管理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根本发展以及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就现阶段而言,国内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只停留在企业产品的生产环节,部分企业在进行人员雇佣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则是应聘人员能否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生产和销售效益,对于产品的售后服务环节涉及到的人力资本管理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在增加了企业自身成本管理难度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强化战略成本管理意识、树立正确的战略成本管理观念是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方法。首先,企业的经营者和决策部门需要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将战略成本管理工作提升到关系企业发展的高度上,大力加强战略成本管理的宣传力度,使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地形成对战略成本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其次,企业需要定期对各部门员工展开战略成本管理的相关培训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战略成本观念,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战略成本管理意识,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系统与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是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先,企业需要其所属行业的整体市场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战略成本管理措施。其次,在充分了解自身发展实情的基础上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系统,并利用其对企业的战略定位与价值链进行深入分析,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加强人力资本管理不仅要求企业注重产品生产和经营环节的人力资本支出,而且还应将人力资本管理延伸到产品寿命的各个阶段,实现企业的全员全过程管理,通过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的方式使战略成本管理的观念体现到员工个体的实际生产行为中,以此来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本文通过分析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及特点,在结合了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从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引进符合企业发展实情的战略管理系统、加强人力资本管理等方面为提高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效率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可见,未来加强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研究力度,对于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12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