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离骚原文及译文(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78801

【导言】此例“离骚原文及译文(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离骚原文【第一篇】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他本人也官至三闾大夫(相当于副丞相)。他崇尚“明君贤相”的政治格局,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楚王的支持让楚国重现“尧天舜日”的政治局面。但由于秦国的离间和小人的谗言(楚王宠姬郑袖和上官大夫靳尚),楚王愈来愈疏远屈原,甚至几度流放他。这时屈原的悲伤应该是极大的,但同时他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

于是在《离骚》之中,用香草和美人等意象分别象征自己的才能、抱负和楚王,希望借此感动楚王,和他一起为国家的中兴努力;并且借此抒发自己的悲愤。 司马迁曾写道:“屈平(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以上便是屈原写《离骚》的原因。

(来源:文章屋网 )

离骚原文【第二篇】

关键词:《离骚》;女性意识;成因探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90-02

《离骚》是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游国恩在《楚辞女性中心说》一文中说:“屈原对于楚王,既以弃妇自比,所以他们在《楚辞》里所表现的,无往而非女子的口吻。”游先生所谓的“以弃妇自比”、“无往而非女子的口吻”,无疑在《离骚》里表现得最为突出。《离骚》具有浓郁的女性意识,然而这种女性意识如何得以形成值得我们去探究。

《离骚》是楚国大夫屈原写于战国时代的诗歌作品,因而其女性意识的形成与渊源深远的楚文化、战国这个时代背景及屈原这个特定的创作者有着必然的关联。

一、从文本与世界的关系探求《离骚》女性意识形成的渊源

世界这个范畴包含了文化与社会两个因子,因而《离骚》女性意识形成的渊源就需分解为文化渊源和社会渊源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文化渊源

1.偏于女性化气质的中国传统文化。华夏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都适合单一的农耕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形式的最大特点即很容易将其耕作者固定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内进行长期的、相对稳定与延续的耕作与养殖。不同于游牧民族的身体强健,精力旺盛,必须不断向外扩张,主动向外寻求赖以生存的物质与财富,将遥远的外部世界作为谋生的必由之路,华夏子民向来安土重迁,自给自足,不到迫不得已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家园而向外发展。

因果循环,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又巩固了这样的地理环境,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化追求“稳固平和”的底色,而这“稳固平和”从来都不是父权制社会所要弘扬的“阳刚”文化,“稳固”趋静,“平和”趋柔,而女性常静、女性柔顺是《易经》里规范了的女性气质,因而中国文化的底色其实具有浓郁的女性气质。偏居于南方荆湘秀丽山水之间的楚人更是集天地之灵秀。

2.阴柔浪漫的荆楚文化。宋人黄伯思《新校序》云:“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经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屈原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南方楚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楚地、楚物,属于物质形式的楚文化,楚语、楚声是非物质形式的楚文化。前者是指楚地的自然景观,后者则言楚之人文景观,二者共同构成了屈原作品的“物境”。而诗歌无非包括物境与情境二端,独特的物境,正是独特的文学地域风格之表征。

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屈原多造惝恍迷离柔丽物境之所由也,所以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鉴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南方凄恻绵丽的山水云烟构成了屈原诗歌的“自然物境”,而这“丈夫早夭”的物境里花草繁盛、芬芳袭人,无疑具有一种阴柔的女性之美。

3.巫歌的女性化审美价值取向。传说中国最早的巫乐起源于夏启时,《楚辞》云:“夏启《九辩》与《九歌》,上帝三嫔。”“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而下。”由《楚辞》中的《九歌》可知,夏启时的《九歌》应也是巫歌,而其《九辩》与《九歌》产生于同一情境必也是巫歌无疑。《尚书・伊训》云:“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正是这曼妙美人婉媚的歌声和妖艳的舞姿使得“夏康娱以自纵”。女人在这种音乐中的地位之重要也可想而之,女人是巫歌巫舞的表演者,没有了这曼妙美丽的女子,这音乐又何以娱人娱神?女乐之媚惑人心的力量在楚俗招魂中也可见一斑:容修态,b洞房些。蛾眉曼绿,目腾光些。靡颜腻理,遗视用容修态的女乐来招睐鬼魂,可谓极具诱惑力。在《楚辞・招魂》的描写中女乐之美色浓墨重彩,可知美女是其美乐的前提,无其美女,便无其美乐。美女的诱惑力是主要的,而歌舞可更大地增生其诱惑力,因而为了更好地发展女性的媚态,配合女人轻逸的纱衣、纤细的腰肢,其歌曲创作也必然是符合女性审美价值观念的柔媚风情,巫歌传统的阴柔侧艳的女性化风格得以建立。

诸多专家已论证了《离骚》的巫歌形式。聂石樵先生在《先秦两汉文学史稿》中云:“屈原采取楚地之声调,将民间祭歌加工、修润成《九歌》,又由《九歌》演变成《离骚》、《天问》等鸿篇巨制。”《离骚》既是巫歌,自然秉有巫歌传统的女性化风格。

(二)社会渊源

1.男臣与妻妾同“道”的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父系宗法社会里,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即家(夫妻)/国(君臣)同构。《周易・坤・文言》云:“坤,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臣子在君臣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与妻妾在夫妻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是类同的,都处于弱势附庸的地位,这种君臣与夫妻的对等关系可以泛化为君臣与男女的对等关系,这就是后世君臣与男女的社会学基础。这种在君主面前绝对的附庸地位很大程度地抑制了男子为父为夫的相对的阳刚之性,这种绝对的附庸地位也使中国男人一直生活在君主绝对权威的压抑环境之中,如同女性一直生活在男性绝对权威的压抑之中,进而使其本性中的征服、进攻的雄性特征被洗蚀、冲刷为零星,而“抛光”了一层女性化的软弱与无奈。怨愤难平却又无可奈何,这便是“逐臣”与弃妇或失恋女子的相通之心理,或者说在君主面前“逐臣”所扮演的无疑就是弃妇或失恋女子的角色。屈原作为楚怀王之“逐臣”,自然曾有这种弃妇式或失恋女子式的心理体验。

2.战国的男宠风气。孙次舟先生提出,战国时代有崇尚男性姿容和男性的姿态服饰以模拟女性为美的风气。有史可证,其论确也。《墨子・尚贤篇》云:“王公大人,有所爱其色而使”,“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好美者也。”《荀子・非相篇》亦云:“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这样的男宠常常是主人身边极为贴近的侍从或色艺才人,他们如同金丝笼里的鸟、玻璃缸内的鱼,供主人玩弄、消遣。对于君主而言,文学侍从之臣正是这样的消遣对象,由《离骚》知文学侍臣屈原之注重内美与外秀,眉清目秀、举止娴雅正符合于这样的风俗与心态。这种男宠盛行的风气,亦或也是女性化审美心理的一个缘起。

二、从文本与作者的关系探求《离骚》女性意识形成的心理动因

文化是抽象的东西,它必须有载体才能表露出来,最主要的载体是文人,有文化的人。刘勰,“然屈平所以能洞鉴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指出了创作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宋代李觏《遣兴》诗云:“境入东南处处清,不固辞客不传名。屈平岂要江山助,却是江山遇屈平。”李觏却反过来说:“屈平岂要江山助,却是江山遇屈平”,揭示了不同的审美心理结构对同一种地理的自然之景也会有截然不同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因而作为文化传载人的创作主体对于其作品的独特风格才真正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屈原的特殊审美心理结构也是《离骚》女性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而其特殊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其个人的身世与经历又是密不可分的。

1.文学弄臣的身份。闻一多先生从宋玉的职业勘出了屈原的身份,宋玉是“陪着君王说说笑笑、玩玩耍耍的一个‘面目姣好,服饰华丽的小伙子’,态度并且很不庄重。”而宋玉是“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的,那么屈原的文学侍臣之身份亦可以推知,且屈原《惜往日》有云:“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诗。”亦为佐证,屈原为怀王所宠时,曾受命作诗,这自然是文学侍臣之份内事。

文学侍臣是贴近君主最近的人,其体验类似女子式的附庸感比其他臣子都要强烈,伴君如伴虎,他们每天生活在君主的绝对权威之中,以文笔取悦君主,如同金丝笼里的鸟、玻璃缸内的鱼,是君主的,他们同服侍君主的姬妾一样,只是以不同的技俩服侍君主而已。他们是精神抑制得最为深入的男臣,面对君主,取悦与讨好是他们生存的全部状态,而依赖与软弱是其对于君王的情感特征,如此,他们的生活情境几乎同于男子之妻妾,阳刚本性早已在每天的压抑中淹没殆尽。

屈原作为文学侍臣,曾得怀王宠信,亦曾被怀王弃置,其被动、无奈于君主的绝对权威之体验,不可谓不格外深切,这种强烈的抑制情结产生的同时,亦为其女性意识的升腾腾出了空间。

2.对中原“君子”理想人格的接受。楚国虽地处南蛮,但对于中原文化还是有一定之接受的。《国语・楚语》记载:“庄王使士傅太子箴,士问于申叔时。申叔时曰:‘教之春秋,而为之从善而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春秋、诗、礼等都是中原文化的精神宝典,却为楚国的太子,王位的继承人必学之箴,则楚国自上而下宣扬的文化中必然有一定的中原文化。

离骚原文【第三篇】

关键词:离骚;英译;特点;英译理论

作者简介:王群(1971-),女,辽宁鞍山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华北电力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4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人文学中心建设——比较文化视野的文学通化研究”(省级立项)子项目“离骚的英译研究”(项目编号:GDUFS211-2-04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156-02

1879年,派克尔在《中国评论》上发表了《离骚》的英译本。在接下来的130年里,先后共有十个《离骚》的英译本得以正式发表。目前,最新版的《离骚》译本是2008年11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许渊冲译本(以下简称“许译”)Elegies of the South—— Sorrow after Departure。

十个译本的译者中,华人有五位,外籍人士有五位。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不同之处必然也随之反映到译本中,表现为译本各自不同的特点。与其他九个译本相比,许渊冲先生的英译《离骚》特色鲜明、大胆尝试了骚体诗特色“兮”字的翻译,译文中践行了自己的翻译理论,结合了这个时代简约流畅的气息,使译者在诸多译本中一眼就可以辨认出许渊冲先生的作品。

一、许渊冲先生的生平简介

许渊冲先生,1921年4月18日出生于江西南昌。曾经担任美国空军翻译,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先后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洛阳外语学院和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和英语系。

许先生精通法语、意大利语,尤在古典诗词英译中成就最为卓著。他先后翻译了26部作品,其选题起点高、时间跨度大、内容广泛。此外,许先生还著有许多古典诗词翻译理论的代表著作。

二、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思想

许先生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提出了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优化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①并且对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翻译与创作,“翻译腔”和“四字成语”,中西文化的差异,两种文化的竞赛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许先生以“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为译诗的本体论,以“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作为开宗明义的方法论,把“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设定为译诗的终极目标。

早在《典论·论文》中,曹丕就曾提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观点。实际上,“诗赋欲丽”是指诗赋的文体首要的是美学方面的考虑。这一观点与许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不谋而合。诗是文学最优美的表现形式,译诗是创造美的艺术。因此“译者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尽量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以便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②

三、许渊冲《离骚》译本的特点刍议

1.诗歌形式的完美演绎

许渊冲教授说“我认为如果保留原语言形式能保存原作魅力,自然可以保留原语言形式,但如保留形式而不能保存魅力,或不保留形式却能保存魅力,那就应该舍其形式而取内容,舍原语言形式而取艺术魅力”。③

(1)音韵之美。《离骚》原文ABAC韵尾,每行诗文字数多为单行7字、双行6字;诗行也偶有5字和8字、9字、10字。许渊冲英译《离骚》的ABAB韵尾,韵式结构整齐划一,单行译文约为9个音节;双行译文约为8个音节;诗行也偶有5音节和8音节、9音节、10音节。

比较而言,原文单行诗文字数与译文单行音节数极为接近;韵尾整齐度好于原文。依据许先生“用韵不能机械地和原词的韵数相等,而是应该考虑音乐效果相似”的观点,④“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得以充分的体现。

(2)音律之同。汉字是一字一音形态稳定的独体文字,以单音节为主。许译《离骚》多为单音节、双音节词汇,很能体现出汉语文字一字一顿、错落有致、声音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特点,使译文读者同样感受到汉语读者所感受到的格律冲击和震撼。例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为:My heart tells me it’s good and meet,oh! I won’t regret to die nine times.

从上例可看出,许译用词以单音节为主、双音节为辅,偶见三音节(多音节)词汇。音节数量以8个和9个为准,与汉语中的7个汉字极为接近。这是译诗之中诗歌形式的保留和转达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3)“兮”之神韵。“兮”是“骚文化”的标志,是诗歌情感的载体,体现的是文字之外的神韵。在众多《离骚》英译本中,许译是唯一能在译文中体现骚体诗象征词“兮”字的一个译本。许先生忠实的按照原著“兮”字出现的频率和位置,把“兮”翻译为“Oh”。姑且不论此译是否恰当,但仅作为一次骚体诗特色词汇翻译的可贵尝试就已经超越了众译本,而独领译界之先了。

2.诗文意思的圆通传达

在译诗的过程中,信息的转达和传递一直以来倍受关注,也是最为翻译批评所聚焦的部分。按照许先生的翻译观点来说:“如果认为翻译的标准只是忠实和通顺,那忠实就应该包括明确、准确、精确或者也可以说是意似、形似、神似三个内容,通顺也不止包括易懂,而且还要扩大范围,把扬长避短,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也包括在内”。⑤

(1)传统特色之保留。许先生的《离骚》中对原诗句的特色保留极为精彩。例如:

离骚原文【第四篇】

1、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卜居》)

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12、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喜莫喜兮新相知。

13、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总芳之芜秽。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楚辞·离骚》

4、老冉冉兮既极,不亲近兮愈疏。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

5、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楚辞·卜居》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9、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10、苟予心之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11、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14、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楚辞·九歌·湘夫人》

1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楚辞·渔父》

16、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为!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

1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辞·离骚》

1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9、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

20、食不媮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赖皇天之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

21、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楚辞·九歌·湘夫人》

22、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30、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31、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总芳之芜秽。

23、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楚辞·卜居》

25、微霜降以下沦兮,悼芳草之先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26、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楚辞·九章·涉江》

2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28、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29、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楚辞·九章·抽思》

32、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3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

34、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楚辞·九章·怀沙》

4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楚辞·离骚》

4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楚辞·渔父》

3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6、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

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7、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38、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40、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九歌·国殇》)

41、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4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46、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辞·离骚》

47、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九章·涉江》)

48、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渔父》)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67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