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育5篇
【导言】此例“摄影教育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摄影教育范文1
市场的不断进步使社会分工逐渐细化,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各类应用型商业摄影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大。商业摄影是指应用于商业用途的具有盈利性目的的一种摄影活动。学好商业摄影,有助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商业活动的艺术性表达以及艺术表现和商业氛围的融合。艺术设计教育中,商业摄影课程在得到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其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的高校摄影教学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具体来说,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弊端:一是教育服务方向不够明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忽视了对于市场环境变化和需求的了解与分析,导致学生的市场应用技能以及创造力培养不够理想,从而无法和市场需求很好地接轨;二是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尤其在艺术教育体系不够成熟的高校,受到专业硬件设备投入不足、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等制约,课堂注重理论教学,且内容相对雷同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以致用的动手能力。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缺乏市场文化的融入,忽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三是目前教学载体单一,使得学生对社会实践环节存有距离感,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不利于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现阶段商业摄影教学因为未能达到专业细化,不能针对不同的专业细分进行因材施教,导致学生学习缺乏针对性和积极性。
如何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实现新的突破,从而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求,这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基于商业摄影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针对上述弊端,笔者通过多年来对该课程教学体系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现该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
一、确立新型教学服务的方向定位
随着数字化时代步伐的加快,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商业摄影课程的教学服务的方向务必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市场需求,努力从传统的强调对研究性人才培养,转变为适应市场对人才的实践与应用能力的需求,切实加强实践教育,并强调实践与市场文化的结合以及应用能力的训练,大力培养具有技术性、创造力的综合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构架
商业摄影是一门融艺术性、实用性、商业性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创造性的学科,该课程教学内容构架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艺术创造力的表现。具体来说,该门课程教学内容框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模式创新:
(一)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内容
商业摄影课堂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而实践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的重要途径。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因缺乏艺术氛围的影响以及对市场的认知,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在高校教育的管理体制下尤为突出,再加以一些高校实践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严重匮乏,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等等原因,造成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理论教学,照本宣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商业摄影是一门技能型的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应当十分注重实践部分的训练,使学生更充分地把理论内容融入实践操作当中,让学生以理论为铺垫,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技术性以及构思创意表达的问题并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使理论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始终,达到“理论为铺垫、实践为主线、讲评为补充”的应用型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市场文化内容
商业摄影的理论教学除了我们熟悉的用光、构图等理论内容,市场文化的相关知识也应该适当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市场文化的融入,既可以增大教学容量,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市场文化、环境和需求出发,充分了解一个完整的商业活动流程,这对学生的心智开发、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往的教学内容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往往忽略了前期策划、创意和准备阶段,没能对课题进行详细的剖析。所以我们所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该在各个教学环节以及原有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对品牌文化的调研、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了解、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以及市场竞争对手的特征的掌握,从而更好地对商业活动进行定位和创意,使学生能够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去进行课程实践内容的学习,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切实有效地锻炼与提高。
(三)调整数字暗房内容的比例
数字时代数码影像替代了传统的胶片,数字后期处理逐渐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部分。商业摄影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更直接地面向受众,适应更多的媒介及商业活动,同时也需要有更为优秀和成熟的后期处理技术。数码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摄影教学内容中数码摄影技术的主导地位,图片处理技术教学内容也成为近年来新的研究课题。
所以,我们应在原有的教学内容基础上,逐渐增设数字暗房的课程内容,应有效地结合PS、3D等数字媒体教学,调整传统照相机、胶片的等教学内容,加强数码摄影基础知识、数码图像后期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力度。
三、坚持不断探索教育载体的创新
在商品竞争激烈的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不断的扩大,各类商业信息无处不在,商业信息的传播要靠借不同的传播媒介与载体。所以在商业摄影教学中我们也要开发更多更有效的载体,以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一)合理利用新媒体,开发教育新途径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部分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全方位、立体直观、图文并茂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掌握,在视听关系中直观形象地进行授课,提高了板书时代的课堂效率。
随着信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媒介也不断地以各种形态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型的媒体作为教育的新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譬如可以利用网络教学来补充课堂教学以外的教学互动关系,如可借助大家所熟悉的微信、QQ等平台进行教学相关内容的分享和交流。事实证明,新媒体的开发应用,可以极大地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科学地引入市场氛围,营造新型教育环境
在商业摄影教学中还应强调市场氛围的营造,科学有效地将教学环境进行调整。除了实际操作示范授课以及现场指导学生拍摄的授课方式外,还应适时模拟市场经营模式布置教学任务,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创意构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可通过构建虚拟客户,调动各个专业的学生互相建立商业合作关系;利用“专业服务专业”的方式,根据模拟客户的诉求点制定不同的实践方案;分析并探讨其可行性后进行实践,并完成商业活动效果评估。这样完整的商业模式运作,既调动了各个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不同专业之间的联系性,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商业化效果。
(三)积极聘请专业能人言传身教
成功的专业能人以往的工作经验与教训,是学生学习与借鉴的样板。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增加专业人士定期讲座和交流的内容。如可通过专业能人的现身说法,对一些典型的商业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既能使学生对整个商业活动过程有全面、感性的认识,也有利于他们举一反三,熟悉和掌握市场环境和商业运作流程。
(四)大力开辟校外实践基地,提供实战平台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学校还应积极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践基地,与企业一同承接并完成商业项目。校内外协作的机制建立起来后,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会得到显著的提高。这种双赢的合作关系既给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又能为企业输送大批人才储备力量。还应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进行合作,让教师积极参与实际商业项目的全过程,从而增加教师的实战经验,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
四、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不断的发展和需求的日益增长,商业摄影的范畴也越发广泛,它可以涉及到产品、环境、模特、服装、工业、科技等专业领域。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产品宣传样本、包装设计表现、平面广告表现等;动画专业中定格动画、动画周边表现等;产品设计专业中产品形象的表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筑表现、环境表现等等,均与商业摄影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所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上应着眼于专业领域的特点和优势,加强与交叉学科的教学内容的融合。针对不同专业,应认真分析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构架,明确其教学的特征、目的和教学需求,以便在商业摄影教学内容设置上和教学方向上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5篇摄影教育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摄影教育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摄影教育范文2
在对香港优秀青年摄影师与摄影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当代的香港摄影和教育界一种声音愈唱愈响,即摄影越来越以一种表现终端的形式呈现;各种装置艺术、书法、绘画等艺术变现形式与摄影结合得更加紧密,共同作用表达创作者的观点。虽然不可避免地会面对“是否还可称作是摄影创作”的质疑,但无法否认,摄影是它们的最终表现形式,而且二维化的表现形式更好地达到了传播创作者意愿的意图。这也正是摄影作为可复制的二维视觉媒介在当代传播现状下的优势所在。
香港摄影发展及香港正规摄影教育的十年兴衰
冯汉纪/文
1975年我开始在理工大学任教,后在加拿大进修艺术专业,1987年毕业后回到香港继续任教。理工大学摄影系在1990~1991年间开办,至2000年停办,采取三年毕业制。香港理工大学与内地的教学方法不同,除了第一年有技术理论课程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如曲线等知识原理外,基本上不教授技术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学习掌握。香港理工大学开办近10年间共有7届学生毕业,每届20余名学生,共约100多名毕业生。据冯汉纪了解,毕业的这百余名学生中大约有两三个人是职业的商业摄影家,其他有在博物馆、学校等地任职。
纵观香港过去的摄影发展,香港摄影的初级阶段,约从19世纪90年代,英国将摄影带到香港开始。到20世纪初,香港摄影学会在20世纪30年代成立,并与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建立关系。在后者的影响下,香港开始了“画意摄影”的潮流。当时的香港摄影学会的成员基本上一半英国人一半香港人,再加上购买相机的成本非常高昂,要加入香港摄影学会,必须需要一定的财力,简单说,要有钱、有空闲时间、要会英文。到了20世纪50年代,为了让更多讲中文的华人也能有自己的摄影群体,又出现了中华摄影学会。之后的二三十年,香港摄影的主流是沙龙摄影。这时的沙龙摄影和之前的画意摄影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区别在于沙龙摄影是摄影师用拍摄的画意摄影作品投稿参加沙龙比赛。沙龙摄影可以说一直流传到现代。
而纪实摄影是在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开始繁荣于香港,那时有几位在国外读摄影专业的摄影师回到香港,为香港摄影人带来了许多未见过的拍摄题材和拍摄方式,获得许多的认同,便开始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当代摄影。当代摄影与画意摄影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当代摄影发展到现在包括纪实摄影、观念摄影,有很强的学术性。
香港的摄影教育发展比较晚,正式在1990年香港理工大学开办摄影系才算开始。香港摄影教育从2000年开始就没有正式的本科教育。现在虽然拿照相机的人多得很,可真正要研究摄影的并不多。现在的照相机太方便了,但对相机技术、原理等问题很多人可能都一窍不通。技术性强的摄影师一般都来自职业摄影是这一类。现在香港有一些职业学校会有摄影课程教授基本的技术性很强的摄影教育,但是冯汉纪认为这样的教育没有观念的培训。观念上不到位,训练时也缺少这方面的东西。就现在香港摄影教育的发展的情况来说,我不太满意。我这一辈的摄影人已经老了,年轻的还有一点赶不上。
(作者介绍:冯汉纪是香港著名摄影教育人、策展人,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从70年代开始在香港理工大学摄影系副教授教授摄影相关课程,现同时担任策展人及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的客座教授。)
我的摄影教育三十年随感
高志强/文
自我1977年回港后就与摄影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受聘于香港大一设计学院及理工学院设计系的教职差不多是同时发生,那时候我已投身专业摄影的行列,教授摄影只不过是兼职,想不到这份“兼职”一干已超过三十多年。
摄影中心与艺影会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除理工外,正统的摄影教育学院寥寥可数,有感及此与友人如冯汉纪先生等成立了摄影中心,除学校本身的基本课程外,又与中文大学合办了一系列的摄影文凭课程,为当时有志或热衷正统专业及艺术摄影的年轻人建立一个平台,帮助他们达到理想。80年代香港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普遍提升,但与此同时亦制造了通涨及土地的高地价,香港地产的霸权亦源于这段时间,摄影中心因租金的疯狂上涨而被迫结束。
十年的时间不长不短,但摄影中心已孕育了不少精英,他们很多到目前仍是摄影界的中坚分子,其中以搞专业,如广告、人物时装、新闻摄影为多。记得那时候学生们曾自发成立了一个名“艺影会”的组织,以讨论研究纯艺术摄影为主。艺影会可以说是当时还是以沙龙摄影为主的香港摄影界的一股逆流。一队新血军!
摄影中心结束后我在香港艺术中心及正形设计学院继续我的兼职生涯,内地社会亦开始转变,回国教授摄影的机会亦相继增多。当时来上课人数之多、反响之强烈使我毕生难忘。其间在港又与一班志同道合之同行成立了香港专业摄影师公会(HKIPP),为行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守则,明年已是公会成立25周年了!公会会员亦已回馈社会,以提高新一代的摄影水平为已任,多年来与香港政府或不同的小区团体合作举办了不少摄影课程,也影响了不少新进的专业摄影师。
摄影教学重点的变迁
以往30多年我在摄影教育大部分的精神和时间都被安排在“应用摄影”方面,可能是我受西方摄影教育的缘故,而当时新的技术和意念是比较吃香。由于摄影的科学性和技术性(菲林年代尤甚),初学者要经过一连串的技术洗礼,下苦功才有结果。但是我教学一直主张技术及器材是死的,人才是活的,但是要表现思想创意又是需要基本技术的支持,所以我老是鼓励学生应抱着一种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态度,尽量吸收不同的技术和知识,所谓“无规矩不能成方圆”,但是如果有一天你能白手画一方圆,阁下已破法而立了!
回想30多年,工作繁忙之余还要抽时间教学,当真吃不消。但细想这份兼职亦给我很多乐趣及学习的机会,温故可以知新,同时亦要努力发掘新知识以充实自己,其中与学生的交流,我亦获益良多,亦被启发,亦建立了不少深厚的友谊。看见他们的成长,对专业的积极态度,对艺术的执著及追求,人生观之转变, 我感慨良多。他们的成就,我引以为傲!
计算机数码的来临,使摄影正经历一次山崩地裂的革命,技术唾手可及,一切变得简单!艰苦的学习方法已是很遥远的历史,由踏实转向虚拟,很多真实都变成不真实……
一种物质没落,另外一种物质兴起。这只不过是科学的定律,宇宙转变的法则,当光速每一秒还是以186,326哩的速度到达地球,菲林与数码的分别只不过是视差,摄影还是需要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创意。
“狮子山”的香港精神
――访香港《新世代摄影》2008策展人、摄影教育人黄启裕
谢林/采访
黄启裕,摄影师、策展人和摄影教师,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现在致力于教授高中生摄影。2000年数码相机进入市场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拿起相机拍照,这让黄启裕觉得青少年时期开始接受摄影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由于科技热潮对传统的胶片摄影教育造成冲击等原因,香港理工大学正规的摄影教育课程关闭了。现在黄启裕教授的内容包括数码、人像、观念摄影等。
在2008年,黄启裕策划了《新世代摄影》展览,集结了许多当今香港青年一辈的优秀摄影师。这些年轻人突破了传统纪实摄影的种种束缚,展现出年轻人独特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特的社会视角。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香港隐存的种种社会问题,也可以看到观念摄影在香港年轻摄影人手中惊人地展现,正是体现了香港的“狮子山下”拼搏向上的精神。其中,本刊选择刊登的年轻摄影师们,有的在香港、有的在台湾,有的在伦敦……而且大部分还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和传播的道路上。相信这些优秀的香港青年摄影人今后还会创作出更具有时代感、国际视角和艺术高度的摄影作品!
现在的香港青年摄影师都在关注什么?
黄:一般来说,现在年轻人选择主题有以下几大类:生活环境类,家人朋友关系、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消费主义、地产霸权等。其中地产霸权在香港非常受到关注,也非常流行于摄影。每个人都想通过影像谈论这个问题。
另外,集体回忆也是香港年轻摄影人常关注的题材。由于1997后香港政府开始大发展,许多旧城市地标被政府拆去,年轻人就会用摄影记录这些老东西,表达自己的怀旧情怀。集体回忆从香港1997回归后开始,至今一直非常流行。表现手法上,有lomo相机、针孔相机等多种不同方法,表现老地标为主。此类拍摄的后期处理也很普遍,主要是色彩变换。放置人物在环境中摆拍的故事叙述手法也很常见。
香港年轻摄影人与观念摄影的关系如何?
黄:现在就香港来讲,摄影有两个相对,较老一辈的摄影人与年轻一辈摄影人的相对;以及纪实类摄影和观念摄影的相对。较老一辈的摄影人更偏向纪实类摄影,而年轻一类更偏向观念摄影。香港进行观念摄影教育时采用美国的标准,由此定义的观念摄影包含五个元素:文字、挪移、人像、摆拍、故事。其中的挪移则是用他人的元素或图像进行再创造。观念摄影要在香港有了30年的发展历史了,主要是由80年代从外国回港的摄影师带来。
谈谈《新世代摄影》?
摄影教育范文3
问题的提出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进传统美学教育,切实提高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4年教育部颁发文件要求,今后学校的艺术教育一定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特别提出了艺术教育要积极探索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真正实现学校艺术教育的科学有序发展。
摄影艺术是一种以照相机和感光元件为工具,运用构图和用光等造型手段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创作者使用照相机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达美的思想感情。摄影艺术中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物理知识,有了物理知识理论指导的摄影技术才会运用的得心应手,否则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摄影技术也难有大的突破。同样,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如果将一些抽象、生硬的物理知识巧妙地应用到摄影艺术中,将会极大地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物理的效果。
摄影艺术与物理教育融合的意义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也曾说过:“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终将在山顶重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使学生在各方面均衡协调发展。
摄影艺术与物理教育的融合实践
笔者是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同时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经常利用节假日跟团或独立外出采风拍摄作品,积累了大量的风光和人文摄影作品。课余我也喜欢带一些摄影社团,教给学生有关摄影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指导学生拍摄作品。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本人尝试着将摄影艺术和物理教育相融合,由摄影引入物理,再由物理理论指导摄影实践,使学生真正体会物理从生活中来,又指导着我们的实践。
运用现有摄影作品,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地使用一些摄影作品,创设物理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对所学的物理原理和规律得到深刻的记忆和充分的理解。例如,笔者每次在进行“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时,都会使用(下图)这幅作品。这是在一个雨后的夏日所拍摄完成的,绿绿的芦苇叶上滚落着几滴小水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究其物理原理原来这些小水滴在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具有收缩到面积最小的趋势。而在体积一定的条件下,球的表面积最小,因此一个个小水滴都近似于球形。有了这样铺垫,学生对于液体表面张力现象有了直观认识,就可学习液体表面张力的原因等后续知识了。
创作拍摄摄影作品,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普遍反映物理比较难学,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缺乏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即使是一些转瞬即逝的现象,也包含着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一些课堂上难于讲清楚的难点问题,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拍摄一些相关的物理摄影作品,分析现象,探究原理,从而突破物理学习的难点。例如,在讲解自行车在正常往前行驶时,车轮边缘上的各点都在同时参与两个运动:轮缘绕轴的转动和连同车架一起向前的平动,合运动的结果导致车轮上不同的部分转动得不一样快。学生仅仅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还是一知半解。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跨出校园走上街头,当一辆卡车急速驶过时,对准轮胎快速按下快门。从拍得的照片上可以清楚地发现,车轮的上半部分比较模糊,而下半部分,特别是靠近地面的地方较清晰,说明轮胎不同的部位转速不同。
摄影教育范文4
人们不禁要问,未来传媒业再也不需要从事新闻摄影的专业记者了吗?这是否意味着在高校新闻专业中摄影教育要取消?答案是否定的。
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依然需要接受新闻摄影教育
其一,环顾我们的媒介环境,影像在媒介传播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影像都成为其信息传递的重要元素,今天人们可以真正体会到海德格尔所描述的“世界图像时代”,即世界被把握为图像这一事实。然而,随着图像信息的普及,低俗、肤浅的视觉垃圾也铺天盖地而来,究其原因是众多图像生产者与传播者,缺乏视觉素养教育,对照片的表达艺术及其传播的社会责任缺乏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劣质图像便会应运而生。提升网络空间和公共视野中的图像文化品质已成为时展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对人众进行摄影文化引导的操作空间是有限的,培养摄影文化的有识之士,人学新闻专业的学生应当是实施新闻摄影教育的主要对象。
其二,摄影教育不可或缺,还在于在未来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图像认知能力不断提升。摄影“大军”为媒体提供的图像质量无法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和媒介产出的需求,鉴于此,高素质的视觉信息依然需要专业摄影记者去完成,他们对新闻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在新闻现场提取具有视觉感染力且能引发读者思考的瞬间精华。现实乃至未来的视觉信息需要做精做深,只是记录,不表达精神蕴含的影像已站不住脚。而对于摄影的领会与理解,不是一蹴而就,对其读写能力的熟练掌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冈而要恰如其分地利用视觉形象传达观点并非业余爱好者能力能及,即便是有丰富人文素养的人拿起相机,也未必能够自如应对错综复杂的新闻事件。对瞬间的精当把握,借助影像开掘客观事物的深度意义惟有专业摄影素质者可为。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懂得新闻知识,如再接受新闻摄影教育,通过实践便可成为新闻摄影的通才。
其三,全媒体时代,需要全能复合型记者,即其能轻松驾驭各种媒介,并将其整合,进而提高信息传播的效能。而在融合的媒介中,视觉媒介成为重要一翼,无论是拍摄静态的图片,还是摄制动态视频,都离不开摄影教育这一基础。早在2006年《中国青年报》就提出文字记者也需要掌握摄影技能,以对摄影记者的工作进行有益补充。
新闻摄影教育改良需要认清媒介发展格局
保留新闻专业的摄影教育不容置疑,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传媒格局发生变化、大众信息需求的口味发生变化、摄影记者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局下,摄影教育应当如何改良?教什么?如何教?这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寻找改良途径,首先需要认清形势,找到摄影记者面临生存危机的症结所在。只有找到问题,才能对症下药。综合分析,当下摄影记者面临生存危机的窘境,其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是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促使大众摄影时代到来,生产与传播新闻图像小再是摄影记者的特权。当下人人都可以生产并传播视觉信息,利用媒介发声,而数字时代对新闻时效性的苛刻要求使部分专业记者在与大众的竞争中,输在时效性上。
二是全媒体时代媒介呈融合态势,在与流媒体的同台竞争中(所谓流媒体是当下流行的一种媒介形态,即将静,态影像、动态影像、声音、图表等多种媒介融合的新型媒介形式),新闻照片作为单一的视觉样式显得势单力薄,新闻摄影在媒体传播中的重要地化受冲击,自然殃及摄影记者的生存。
三是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信息的海量、内容的迅速更新以及受众的参与程度高等独特优势,迅速占领媒介市场,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被颠覆。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博弈中,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挤压。
四是一些摄影记者自身小够强大,产出的图像信息没有足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报纸版面上我们时常看到一些新闻照片没有新鲜感,画面平庸,内容肤浅,缺少创新思维,没有思想深度。一些摄影部的业务开展缺乏生机,处在下滑状态。
新闻摄影教育需要寻找教改举措
那么,面对变动的媒介传播格局,面对上述挑战,新闻摄影如何革新才能求得生存?新闻专业的摄影教育如何改良才能为媒体输送适应时代、适应媒体需求的摄影人才呢?
摄影教育范文5
关键词摄影;教育;设想
1、要更新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育思想的实施,使教育经验的总结,是教育实践的精华,是教育理念的体现。教材建设实际上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和反映,由教材反观整个教育体系,是一种有效的视角。大学教材更具有特殊作用和地位,其现代化、科学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1]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以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就必然给摄影教育和摄影实践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传播的全球化,促使对视觉文化的要求日新月异;在这种环境下,一成不变的教材显然不能满足高校摄影教育的需求。
鉴于当今全国普通高校摄影教育的现状,应有相关权威部门组织制定全国统一的摄影教育大纲:一方面可以规范普通高校的摄影教育,另一方面教学大纲可以作为教学标准,以此来平衡不同地区教学水平的差异。现今,由于摄影教育观念的深刻裂变,摄影教育与时代进步、人类素质、文化构成、学科建设都发生着空前的密切关系,摄影要集时代观念、学科观念、素质观念、文化观念于一体的“大摄影观念”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因而高校摄影教育的教材内容必须随之改变,以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文化需求。摄影所涉及的社会资源、艺术文化、大众传媒、高科技和产业经济等都应纳入到摄影教学的内容中。
我国的摄影艺术教材存在很多的弱点和不足。比如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尽管理论的系统学习会使基础扎实,但是会导致学生具有一定的概念思维倾向,即不利于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因不够重视个体个性的发展,对摄影构成元素的独立解析显示出综合性不足,与影像相关的边缘性学科建设跨学科研究联系比较贫乏。
而国外的摄影教材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摄影教材很多是综合了影像、影视、计算机,甚至是平面图象等多种相关的媒介共同特点,这是符合现在大影像媒介的宏观趋势的。美国大学教育很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还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给予学生大量的独立空间,对个性的维护及对个体参与的互动在摄影这样一门艺术性学科中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教材最显著的特点:首先是教材的实用性,它不同于国内摄影艺术专业教材单纯的使用,美国的教材首先把读者放在用手操作的位置,实战性强,活用知识。其二是创新性的培养。创造力是创新的核心内容,要创新就要创造力。国外教育专家认为,中国的家庭教育非常规范,也特别注重中国家庭的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由于这些因素虽然我国的孩子非常刻苦,但是孩子的创新能力差。
中国的摄影教育有关教材内容的更新:首先是注重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当今,摄影艺术的社会功能已从形象记录和唯美的形式欣赏发展为富有社会意义、文化价值的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手段,也成为许多现代艺术家用来表达自己思想、观念的新型创作媒体。因此,现代摄影艺术教育不能局限于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而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人文艺术素养的课程。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摄影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教师要将创意培养的内容结合到具体课程中去,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形式。
2、改进教学方式
在摄影教育中,摄影教学方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正在深入的摄影教育观念,以及许多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与社会学科的相互渗透,深度得到拓展,都对摄影教育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在摄影教学方法上已积累的许多宝贵经验,对摄影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及推动作用。最根本的一条是要从以往的知识传授向方法教育转变,它包括培养学生掌握摄影知识的方法、应用摄影知识的方法、创造知识的方法。此外,在摄影教学手段方面也应得到不断发展和丰富。
由于摄影与高新技术具有相伴相生的特点,也就决定着我们既要能够分析、欣赏摄影作品中的各种寓意与情节,又能举一反三理解和掌握与之相关的影像作品。在素质教育模式下,高校的摄影教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无论是从学科规划的角度还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从文化艺术的层面还是从信息传播的层面,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着新的教育改革的到来,深入研究高等院校摄影教育的发展战略,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任何有效的良好的教学方法都必须与教学大纲紧密结合,例如:所选取用于鉴赏的影像作品要符合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能力以及学生当前用语言程度。
建立多层次的摄影教学方法,既是高等院校摄影教育日趋正规化的需要,又是进一步深化摄影教育改革的必然。有些专家提出高校摄影教育可有如下三种模式:
第一、建立素质教学模式。由于摄影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全面讲授摄影知识、理论、技能的概论型课程和通过摄影作品陶冶学生艺术情操的欣赏课程就显得非常必要。但由于摄影观念的不断变革,这种教学模式要在以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比如在当前的摄影教学中我们就应增加摄影与大众文化、摄影与高科技、摄影与传媒等新的内容。
第二、相近专业教学模式。相近专业教学模式又称“拓展、融合”型模式,比较适合某种特定专业,此种模式的特点是紧扣本专业的基础,抓住本专业与摄影有紧密关联的部分,将二者水融的结合一起,从而达到拓展专业视野的目的。
3、改善教学设备
摄影艺术课因其视觉艺术的独特性,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摄影画面讲解影像知识,边看边讲,所以开设摄影艺术课的普通高校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教学设施。如,放映室或多媒体教室、影棚、暗房等。
普通高校的摄影教育面对所有的大学生,教育面广,难度较大,如何能更好的传播文化和文明,对整个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高等院校摄影教育所面对的挑战是严峻的,所充满的机遇也是巨大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最求人格的完美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摄影教育应该为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承担应有的责任。通过科学的引入别国发展摄影教育的经验和理论,促使人们改变旧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观念,以新的发展的眼光观察自己和世界,扬长补短,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精神、符合本国具体国情的素质教育发展道路。
4、注重师资培训
教师们位于摄影教育的最前沿,他们的基本素质,知识的更新与创新意识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抛弃与吸收,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问题,当前大量普通高校的摄影教育的教师是半路出家,这在知识结构、教育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制约性,不能很好的挖掘大学生的摄影艺术潜能,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形成一定意义上的约束。而美国影像教育系统的负责人和绝大多数教授都是资深的影像专业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在工作中积累经过提炼和升华,形成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把这些理论再传给学生。
我国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比如:香港的大学他们会经常邀请著名的影像艺术工作者来上课,一般长达一学期。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学习借鉴,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影像工作者来我们学校上课,这些专家与学校的老师可以相互探讨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授课应是有一定课时的系统授课行为,而不是单单的讲座。同时利用外来文化的学习给教师以有利影响,进而调整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压力为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