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知识竞赛实用4篇
【导言】此例“企业文化知识竞赛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企业文化知识竞赛1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 商科教育 经营管理
1.前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对懂管理、善经营的商科人才需求旺盛,但由于商科教育自身的特点,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商科专业人才成为我国高校商科专业的重要使命和难题。我国不同商科院校在竭力达到此目标的驱动下,也试图从多方面寻找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突破,其中,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制度对商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制度在商科教育中的辅助作用,值得商科教育者深思。
2.商科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我国系统商科教育的历史并不长,早期的商科教育主要是依照当时欧美国家的高等商科教育模式建立起来的,其课程设置和培养规格基本上也是依据欧美国家的办学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商科教育历经多次学科的调整和改造,现在已发展成较为成熟的多专业学科结构,商科教育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新世纪以来,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扩大商科院校的办学自,省级政府统筹本地区高等商科教育,使其责、权、利进一步扩大,从而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商科教育管理的新体制。新的体制理顺了多方面关系,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发展高等商科教育的积极性,密切了商科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推动了商科院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1]
我国商科教育历经多次专业调整,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商科”概念的界定由模糊到逐步清晰。早些时候有人认为,商科即企业商务管理。也有人认为,不能把商科狭义地理解为学科的一个分支,而应把它看成是涵盖商品生产的产、供、销三大领域,集商贸、工程技术、管理学科为一大类知识复合体系的学科教育。教育部2006年5月在长沙召开的全国高校商科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交流研讨会,把商科看做是一个宽泛的学科。[2]事实上,“商科”是一个笼统的学科称谓。如果细分,其专业就可分为经济、金融、国贸、会计、商业学、营销学、管理等。从整体来说,商科属于应用性学科,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但这种应用型人才又是建立在宽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在高等商科教育培养过程中,一方面,不能因为商科的应用性特点而忽视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避免完全学术化和理论化的倾向,增强商科的实践性,使商科能够服务于社会主义商业经济活动,使商科人才成为既掌握相关技能,又有一定理论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由于我国商科教育溯源于欧美国家的商科教育模式,因此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国际性。我国商科教育理论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使得其具有典型的国际化特征;(2)本土性。商科教育是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与企业经营的高等教育,因此,商科教育必须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培养出适合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和企业经营的高等经营管理类人才;[3](3)实战性。商科教育的应用性决定了其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具有实战技能和能力;(4)通才性。懂经营、善管理的商科类人才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既要有与市场相关的各种专业知识和决策能力,又要有与管理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因此,商科教育培养出的经营管理类人才不是专才,而是通才,能够在市场经营中成为独当一面的多面手;(5)发展性。商科教育要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市场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高等商科教育不仅要密切关注这种变化的市场环境,还要运用此国家化市场环境进行商科教育。
综上可见,我国高等学校的商科教育应该结合所处市场经济环境,将来源于国际化的商科理论与我国企业经营环境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商科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理论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最终将其培养成具有商科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的通用型商科专业人才。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和市场环境,商科人才应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重在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许多高校商科教育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调整,课程结构的整合,课程内容的变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等,增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水平。[4]此外,不同高校组织各类科技文化竞赛活动,为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机会,同时,竞争性、挑战性强的各类科技文化竞赛是检验、锻炼、提高和展示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能力的很好平台,大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接受挑战,奋勇探索,拼搏创新,既磨炼了意志,又切实提高了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了很好的品质。[5]
3.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对商科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种,是通过竞赛的形式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平台,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动手技能和专业素质。大学生科技文化及创新活动在我国各高等学校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发展得如火如荼,既丰富了大学校园的文化和娱乐生活,又通过此活动激发在校大学生将理论运用与实践,在知识运用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对科技文化和创新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国家专门举行了大学生“挑战杯”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各种潜能。但是,“挑战杯”这一平台,并不能使所有的在校大学生都参与到科技创新的队伍中来,有必要在高校内、校际间乃至区域和全国建立更多适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新型科技文化创新平台。[6]对于商科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对其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
如上所述,我国商科教育具有国际性、本土性、实战性、通才性和发展性等特征,从而要求对商科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强化实践教育和技能培养,但是,我国商科大学生都是在校完成理论和实验科目教学任务的。因此,对于商科教育来说,一方面,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他们能够通过自身对市场环境的关注和应用,将商科理论结合我国市场实践传递给学生,但是我国很多从事商科教育的教师缺乏这种实战经验和能力。[7]另一方面,学校各种配套设施如商科教育实验中心、实习基地等要齐全,并为商科教育提供有效的保障服务,但这些配套设施在各高校中并不能够广泛存在和发挥作用。有鉴于此,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它能够在商科教育中发挥以下重要作用。
(1)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能够让商科专业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行为,增强创新能力。商科教育具有实战性强的特点,课堂教学能够让教师将商科专业的相关理论传授给学生,但难以解决实践和实战问题。当前,商科专业教师使用较多的方式是通过案例教学来让学生体验经营管理的,但这种教学方式受到学生自身实践经验的影响而大打折扣。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能够让商科专业的学生在竞赛活动中亲身体验实战和对决,特别是学生通过对项目的选择与施行,能够深入市场和企业进行调研,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通过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进行市场经营决策的模拟和实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2)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获得更多的通才教育和技能训练,培养其竞争和合作意识,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商科专业的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多是以团队形式出现的,通过团队合作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互补,来共同模拟实施企业的市场经营管理决策活动。在这种竞赛活动中,学生能够相互学习,不断补充需要的各种经营管理决策知识,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能够获得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团队间的竞争也使得学生能够深切体验到市场经营过程中的竞争与合作,提高其综合的经营管理能力。
(3)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也为商科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有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实战能力,提高教书育人的综合素质。由于我国教育与企业间各种制度的差异,使得我国大学商科专业教师很少有机会到企业中从事实质性的专、兼职经营活动,因此,我国大学绝大多数商科教师也缺乏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与能力。[8]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能够让教师在指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中,同时,商科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此项目活动与企业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与技能,增强教书育人的综合素质。
(4)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项目型管理能够赋予教师更多的职责和自,提高师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对商科教育的辅助作用。当前,笔者所在高校的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实施项目型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以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也必不可少。[9]如果只是让学生“自娱自乐”,就会使这种科技文化竞赛的作用大打折扣,因为学生囿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欠缺而难以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资源。同时有了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将会使学生的视野、思维和所能利用的资源等均有很大的突破,从而使学生有一个向教师、同学、企业深度学习的机会。同时,项目型管理能够使项目负责人有较强责任感,能够付诸更多的精力进行指导和帮助学生参与科技文化竞赛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一平台学到“真本事”。此外,市场经济社会中,各种活动需要有一定的财力支持,项目型管理也为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重要作用的发挥提供了财力支持。
总之,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及其项目型管理对于商科专业教育有着很强的辅助作用,能够使项目负责人和导师组织和指导大学生积极且有深度地参与科技文化竞赛活动,为培养商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4.进一步挖掘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在商科教育中作用的思考
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对于商科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如何淋漓尽致地挖掘和发挥其重要性,需要高校进一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日常化和制度化。当前,各高校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和竞赛活动已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通过此活动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增强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调查显示,科技文化创新和竞赛活动让大学生在专业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很好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如何通过这种科技文化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持久的动力。[10]因此,此项活动需要进一步加强并使之常规化和制度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并持续下去,针对商科专业的学生可以在竞赛前、竞赛中、竞赛后,与企业、校外实习基地、实验室、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竞赛项目成为持续培养商科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辅助工具。
(2)深化项目型管理,进一步强化项目责任人职责意识,进行项目跟踪。项目效用的充分发挥,需要有项目管理作为保障。笔者所在高校的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实施项目型管理,以项目带动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及其竞赛,此种管理方式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当前,各高校需要进一步强化项目负责人的项目职责意识,通过项目责任合同来明晰职责,同时,项目管理者需要对各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实施项目跟踪,这样既能对项目进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又能为项目实施过程提供必要的帮助,使项目实施效果更好。针对商科专业学生参加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也要以所报“项目”为核心,让学生在执行过程中,自己制订项目实施的计划,模拟市场环境,自己尝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运用各种所学的知识进行经营模拟,以验证假设,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11]
(3)成立大学生科技文件竞赛类社团,协助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工作的开展。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生社团,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提高实践能力,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12]当前,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主要由项目负责人施行,项目负责人根据自己项目进展情况安排学生进行具体的实施。但是,这种项目操作形式临时性强,不利于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及竞赛的常规化和制度化。高校应该通过相关部门如团委放权于学生,成立相应的社团,其常规化和制度化的工作将使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及竞赛在学生中具有更加广泛的影响,也能协助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进行很好的实施。
(4)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与经济管理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科技园及企业的紧密结合,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商科专业的科技文化竞赛活动需要参与的同学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这种实战能力的训练要求通过一定的实战环境来实施或模拟。在当前教学模式下,大学生主要可以通过经济管理实验室(实验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科技园和相关企业来提供协助与保障,通过这些实战、实训场所对参与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的学生进行训练,实施其团队的参赛项目,使其项目的科学性、实用性、实战性水平更高,也强化了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
(5)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项目成果评估体系。当前,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与竞赛活动的评价存在一定缺陷,如评价目的性不强、评价体系不完整、评价方式简单等。[13]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项目从立项到结项需要建立健全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特别要加强项目结项评估指标体系的建设。评估体系应该包括对项目负责人的结项评估、学生参加项目并取得成绩的评估和奖励、加大商科专业科技文化竞赛活动的参与并取得成绩在学生综合考评中的权重等。通过系统的项目成果考评既能增强项目的实施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项目的效用。
(6)加强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中所涌现优秀项目成果的孵化,搭建与企业的项目合作和实施平台。在商科专业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中涌现出不少的优秀项目创意与文本,这些项目创意具有很强的可实施性,且通过实施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为社会创造财富。所以,在全校范围内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商科专业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中所涌现的优秀创意策划进行孵化和实施,树立一些标杆,既为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进行宣传,又为学生积极参与增强自身综合素质进行宣传,更为高校的综合影响力做出努力。
5.结语
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在商科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项目型管理方式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效性。为使这项工程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需要教育管理者更多地研究并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强化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参与性和实效性,并通过与项目负责人明晰职责,使项目的实施更加完善,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叶小兰。高等商科教育发展与经济互动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24-25.
[2]付廷臣。商科教育院系级教学管理问题探讨[J].职业时空,2007(5):24-25.
[3]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1-4.
[4]王小玲,沈民。中国高等商科教育的变革和发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43-44.
[5]陈德静,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J].江苏高教,2007(1):117-119.
[6]廖琪丽,王玮。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建立[J].科教文汇,2008(4):22.
[7]王晓东。关于我国高等商科教育发展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2):57-59.
[8]彭耿,龙海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8):196-199.
[9]张庆强,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8(S1):439-440.
[10]刘国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9):12-13.
[11][12]巩艳芬,等。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石油教育,2010(3):78-8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4篇企业文化知识竞赛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宣化县文教局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企业文化知识竞赛2
关键词 技能大赛 职业院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Take the Skills Competition as the Guida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Vocational Schools
WANG Sheng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Hamilt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Hami, Xinjiang 839000)
Abstract Skills Competition vocational schools has become a major fea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kills compet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closely linked, contest entry is set in the tournament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latest production technology factors, represents the level of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Enhance the skills competition for the carrier to promot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to build a fast-track for the training of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Key words skill competition; vocational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技能大赛,对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提高,具有显著作用。《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把技能大赛提高到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当下各类级职业技能大赛层出不穷,职业院校为出成绩创水平,把大赛作为一个突击性工作全身心投入。学校自2011年开始参加教育厅组织的技能大赛至今,参加了多次省级和部级技能大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避免职业教育被“精英化”,学校在如何使技能大赛与日常教学完美融合,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尝试。
1 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形势下,以现代制造业最紧缺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为基础,更新“德技并重、能力递进”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彰显“扬长教育”的优势,以点带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高级技能,锻炼教师队伍,为社会输送高认知、高技能、高素养的人才。
2 注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融合大赛规程标准,更新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大赛代表职业技能的水平和新技术的发展,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大赛规程是基于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标准及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设计的。它不仅体现现代生产工艺和技能要求,还包含安全文明生产和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将技能大赛与院校日程教学有机结合,将技能大赛规程标准有机地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学校以学生职业能力递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技能大赛教练团队分析职业技能大赛规程,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整合专业基础理论,精简重复交叉内容,压缩不必要内容,加强与大赛、生产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把职业技能培养过程由易到难分为基本技能模块、专项技能模块和综合拓展技能模块,重构“德技并重,能力递进”有效融合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分层教学。首先,突出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其次,加强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训练,重视加工工艺和安全性;最后,着重强化综合拓展技能,锻炼生产能力,保证产品质量,讲求工作效率。依据这一思路重构的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吃透大赛技术文件,竞赛题向实训课题转化
学校通过分析各届技能就竞赛的技术文件,研究各类竞赛题,从历届竞赛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原则、比赛内容、比赛设备和工具等方面入手,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学校教学资源、实训条件,提取大赛命题中专业性的典型核心技能和产品设计制造新技术,归纳系列知识要点、操作规范和质量标准等,打破传统课程的学科性,把技能大赛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竞赛态度完全纳入实训课题中,设计成实用性较强、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任务,补充、完善、创新了学校技能训练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素质能力。
全面备战技能大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1)建设竞赛性实训场地,体验“竞赛是技能训练,技能大赛来源于生产实际”,重在考核学生技能水平。根据目前中职学生的行为特征、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为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学校结合技能大赛标准,建设竞赛性实训场地,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合专业知识技能。生产设备操作使用规范以及生产现场管理规章制度,使学生亲身体验技能竞赛情境和过程。每一种设备集中在一个实习场地,进行技能实训教学时,基本是按照场地分别进行实习。我校依据技能大赛技术文件、设备配套、资源配套等要求建设,建成“工学一体化”维修电工实训室。
(2)拓展技能第二课堂,展现“扬长教育”优势。学校在正常的教学工作之余,开展特色技能第二课堂,骨干教师“亮己所长”,学生“学我所爱”,学生从学校推出的特色技能课中,选择自己喜爱的教师,喜欢的技能,放手去学,努力学好学精,实现技能提升。这一举措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让学生强的地方更强,充分展现了“扬长教育”优势。
(3)分层选拔梯度培养,储备大赛技能雏鹰。学校通过第二课堂、校内竞赛等形式,按初、中、高三个等级分层选拔梯度培养,营造全体学生“比、追、赶、超、学”技能的良好氛围。初级以入门为主,重在吸引;中级以实用为主,重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专业训练的素养;高级以技能创新为主,为技能大赛储备人才。学校历届技能竞赛选手都是通过全校性机能竞赛海选方式分层选择梯度培养,最终成为技能精英的。
例如为备战2013年的自治区技能大赛,学校面向机电专业或相近专业共20个班级700多名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第二课堂和校级竞赛逐级选拔、逐级淘汰,最终留下20多名学生进行专门集训。坚持到最后的学生就进入自治区技能大赛,被淘汰的学生就返回原来班级,把大赛能吃苦肯钻研的精神带回班级,带动整个班级的进步。
(4)培养竞赛教练团队,带动教师队伍成长。学生要成长,教师首先必须成长。在职业技能大赛和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是关键。因此,学校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帮助教师更新知识。目前技能大赛一般由政府统筹协调,学校组织承办,企业负责大赛的设备赞助、命题和考评,企业生产内容作为竞赛命题,企业评价标准就是考评依据,竞赛采用标准化元件和材料在工作生设备而不是教学新方向。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多方面进行交流。一是派送骨干教师前往对口企业,参观调研主要岗位工作流程或进行短中期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二是选择骨干教师参与对口企业技术服务与研发,是教师开阔眼界,加快知识更新,适应教学改革的步伐;三是安排骨干教师亲身体验从图纸分析、工艺制定、操作安装、质量检验直到整个过程完成。
以技能大赛契机,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学校为了组建一支优秀的竞赛教练团队,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安排优秀教师进行赛前指导,强化教师职业技能和知识体系,收获大赛经验,为指导教师和学生竞赛、完善日常教学积累宝贵的财富,逐渐形成一支丰富的教练团队。
3 全校总动员,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思想保障
进一步完善技能大赛管理机制,理顺技能大赛和日常教学的关系,将技能大赛和日常教学有机融合。不过分夸大大赛的作用,避免“以赛代考”、“以赛代学”,走向“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的另一个极端。也不排斥或弱化大赛的价值,更不因噎废食,远离或废止大赛,而是端正思想,树立“比技能、促质量、谋发展”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竞赛观,是大赛成果普及所有学生和所有技能教育教学上,让大赛在促进优质技能人才培养上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
组织保障
学校组织高质量的教练团队,并有校级领导亲自参与,工程部部长直接参与竞赛管理工作,竞赛工作管理运行机制相对完善。
经费及制度保障
技能大赛是学校展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最佳窗口,学校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全力支持和配合,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倾斜。学校仅在示范校建设两年多时间里,在建设竞赛场地、添置竞赛设备、强化竞赛队伍、奖励竞赛选手等方面共投入上百万元。
4 以技能大赛为引领,成效凸显
以技能大赛为主导,强化师生综合实力,摘得技能大赛多项桂冠
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师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各级各类技能竞争屡获佳绩。2011年,哈密职业学校选派矿山机电专业教师和学生各2名参加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分别获中职组电气安装与维修教师团体一等奖、学生团体二等奖,2012年获中职组电气安装与维修教师团体二等奖、学生团体三等奖,2013年四位同学获得中职组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项目二等奖… …
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实现竞赛成果转化,建设易教易赛教学资源
学校以技能大赛为引领,重点做好四个转化:一是训练项目转化:把竞赛项目转换成教学项目;二是师资队伍转化;通过竞赛、培训,使专业教师从单一教学型向复合型转化,使专业教师既能从事教学,也能成为竞赛选手教练、专家;三是集训经验转化:把技能大赛手段转化成先进教学手段;四是竞赛组织管理转化:把先进竞赛管理手段转化成先进教学管理手段。
以技能大赛为纽带,促进校企人才共育,搭建学生就业广阔平台
“企业积极支持大赛,大赛人才回报企业”,技能大赛是学校与企业直接对接、互动双赢的最佳契合点。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平台和企业行业参与的平台。自2011年以来,技能大赛的现场,引来了众多企业的关注目光。学校学生在技能大赛上屡屡获奖,为学校赢得良好口碑;毕业生在各大企业工作表现出色,更为学校树立了良好形象。
5 几点体会
技能大赛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催化剂
职业教育的成果需要企业的认可,技能大赛更需要企业的支持和深度参与。通过技能大赛引入行业企业参与,使职业教育更加符合生产一线的实际,引导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技能大赛常态化才能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要进一步加快技能大赛由突击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的转变,由部分学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使技能大赛真正成为全体师生成长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
企业文化知识竞赛3
同时对搞好劳动竞赛的观点进行了肤浅的探索
关键词:劳动竞赛探索
开展劳动竞赛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调动和发挥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在完成企业安全生产任务、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进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企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劳动竞赛在形式、内容、效果等方面逐渐凸显出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劳动竞赛开展得科学性、适应性、有效性,本人经过长期在施工生产一线,得到以下认识和看法。
一、当前开展劳动竞赛面临的困难
今年以来,通过耳闻目睹若干个项目部开展劳动竞赛情况看,存在职工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要求不强烈;个别项目部重视不够、工作不到位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竞赛内容生产化。针对完成某个阶段的生产任务或重点工作所开展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突击型的竞赛多,而围绕增强企业竞争力所开展的诸如优化生产结构、提工程建设质量、完善经营管理和提升综合管理水平的竞赛少。没有实现从体力型向智力型,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复合型竞赛的转变。
竞赛形式格式化。有的项目部抓竞赛的方法仍然停留在赛前下发通知、规定指标,竞赛过程中挂标语、喊口号,竞赛结束报数字、交总结。没有根据竞赛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形式。
竞赛效果和影响力弱化。竞赛方法缺乏整体性竞赛措施,偏重于生产一线职工,忽视了项目部辅助单位、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或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以至竞赛的效果和影响力大打折扣。
竞赛组织单一化。我们企业的中心工作是安全生产经营,劳动竞赛是为安全生产经营服务。但由于工会不属直接主抓生产经营,对项目部安全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掌握不准确,对一些高、新、难、艰、险工程不能给予直接指导,所以由工会牵头主抓,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验收的组织格局,必然将产生管理上脱节,从而影响到竞赛的效果。
竞赛考核平庸化。竞赛成果考核缺乏刚性考核标准,柔性考核成份偏多。竞赛的奖励上,缺乏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具体办法,往往偏重于精神鼓励,忽视物质利益激励。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竞赛缺乏文化熏陶。企业文化是多年来经过顽强拼搏而得来的宝贵的财富,如何在劳动竞赛中使我们的企业文化发扬光大,两者相得益彰,同步发展,是我们每个竞赛组织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使劳动竞赛能够适应企业同步发展时代需要。
二、劳动竞赛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思想认识偏离中心。开展劳动竞赛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激发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人认为劳动竞赛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现在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追求的是更大的经济效益,搞劳动竞赛不合时宜。是“走形式、走过场、搞花架子”,这些认识给本应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泼了一盆冷水。
竞赛组织华而不实。搞宣传、造声势、做动员是劳动竞赛的前期工作,不能不做。然而在竞赛中个别单位口号叫得很响,指标定的很高、措施提得很多就是不用真劲,不出真事,具体工作不管不问,最终结果是使劳动竞赛变成了“劳动竞散”。
日常管理“时紧时松”。不注重过程管理,致使竞赛出现前紧后松,虎头蛇尾。所以应持之以恒,有始有终,抓住不放,扎扎实实地做好竞赛各阶段的工作。
考核评比简庸。有的项目部照抄照搬上级考核标准和评比办法或者考核无标准、评比凭印象,不仅没有达到鼓励先进的目的,反而给参赛职工带来了负面影响。在竞赛总结时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找出不足,并且加以纠正和验证。通过规范严谨的运作,切实体现出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让广大参赛职工口服心服。
三、搞好劳动竞赛的对策
在新的形势下开展劳动竞赛,要突出重点,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归纳起来就是要“坚持三个原则,做到三个结合,实现三个转变,力求四个创新”。
坚持群众参与原则。企业或项目部劳动竞赛的主体是职工群众,没有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的劳动竞赛是没有生命力的。企业各级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把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引入竞赛,把参赛职工的注意力吸引到关心企业、搞活企业上来,不断增强全员参赛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坚持重点突破原则。当前我们企业点多面广、跨度大、岗位分散。据此,组织竞赛不分主次轻重,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竞赛组织要以抓好重点和难点竞赛带动一般竞赛为重点,研究制定竞赛方案,重点进行现场指导,重点组织技术攻关,以确保竞赛目标的落实。
要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原则。随着企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劳动竞赛的内容和形式应体现与时俱进。从内涵到外延也应该有新的拓展。就竞赛的形式而言,必须由单一向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在开展竞赛中,要坚持总体竞赛与阶段性竞赛相结合; 其次,搞好劳动竞赛要做到与提高全员素质、推进技术创新和增强职工政治荣誉感相结合。一要与促进职工科学文化技术素质相结合。现代市场竞争,最终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职工队伍素质是重中之重。在竞赛中要鼓励职工多学技术、多学本领,并运用于竞赛中去。二要与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相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在抓好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这是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薄弱点,努力开发职工群众的创造潜力,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三要与职工的政治荣誉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使优胜者最大限度地感到光荣。使优胜者荣誉心得到满足,使他们为了保持荣誉必须更上一层楼,更为重要的是使其他职工感到非常的羡慕,从而转化成下一轮竞赛中的巨大热情和干劲。
四、搞好劳动竞赛要实现企业、职工和机制的转变。
实现竞赛的发展规模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过去的一个时期,企业的劳动竞赛是把眼光盯在产量、数量和速度上。而当今企业在开展劳动竞赛过程中,是以质量、安全、效益、技能、管理、环保等综合目标评价比高低,通过竞赛,促进企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
要实现职工素质结构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广大职工要适应时展潮流,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要充分利用职工“素质工程”的载体,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组织职工学习先进的技术、技能,为企业技术创新多提合理化建议,广泛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活动,从而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知识型人才和学习型班组,以推进企业发展和进步。
要实现竞赛的激励机制由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向精神物质奖励并重转变,做到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的统一。这既体现市场经济原则,也是劳动竞赛能保持旺盛不衰生命力的源泉。
五、搞好劳动竞赛要力求思维、形式、内容和机制创新。
创新思维指导劳动竞赛。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开展劳动竞赛,就是要紧紧围绕市场、围绕生产经营,根据企业所需、职工所想,选择主攻方向,使竞赛成为广大职工施展才能,创造佳绩的舞台。首先要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作为劳动竞赛的高层次要求,主动配合行政抓好职工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参与劳动竞赛的实力;其次是将竞争机制引入劳动竞赛,随着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职工上岗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机制已经形成,劳动竞赛正是检验员工实力和绩效的平台。只有这样,竞赛才能真正实现与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才能得到职工的拥护和积极参与。
创新形式丰富劳动竞赛。竞赛年年搞,但形式内容差不多,没有抓住职工的兴趣,难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认真开展各环节、全方位的劳动的竞赛,形成从生产到管理、从单项到综合各个环节的竞赛格局。竞赛的效果可以用多角度衡量,注重刚性指标同时,也不能忽视柔性成果。二是要突出特色。竞赛活动要让员工有心动的亮点和新鲜感,使竞赛听起来心动,做起来有劲,增强职工参与的热情。
企业文化知识竞赛4
搭建中集文化融合的平台——首届“中集杯”知识竞赛总结20__年6月到11月举行的首届“中集杯”知识竞赛活动是集团20__年度集团范围内唯一的一次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大型文化活动。活动共分为题库编写、员工培训、各公司内部竞赛和集团竞赛(决赛)四个阶段。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集团总部和各下属公司协同努力,通力合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结果。“中集杯”知识竞赛活动的意义“中集杯”知识竞赛成为集团文化融合的平台“中集杯”知识竞赛成为集团文化传播、沟通和融合的平台。首先,集团各公司通过协同努力,共同总结提炼出中集“应知应会”的知识。集团全体员工通过自身学习和参与竞赛活动,通过活动过程中的互动交流、激情碰撞、亲身体验,体验中集大家庭的亲和力和中集文化的魅力。11月30日,包括集团总部在内的集团15家公司会聚在美丽的青岛,共同参与了首届“中集杯”知识竞赛决赛活动。当美丽的海天旗帜在青岛大学校园里迎风飘扬,嘹亮的《中集之歌》的回荡在竞赛会场,主持人和参赛选手关于中集集团知识问答的声音响起,在场的每一位员工都沉浸在中集文化的熏陶当中;来自中集文化的那种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深深震撼。值得指出的是,竞赛活动迎合了中集宝伟、中集通华、中集考格尔、漳州箱厂等新加盟中集企业的员工更多地了解中集,与集团进一步沟通和融合的需求,受到新加盟中集企业积极响应。中集通华在活动过程中提出的“了解我的家园,做出我的贡献”的口号集中表达了广大新企业员工的心声。实践证明,“中集杯”知识竞赛是实现集团文化传播、沟通和融合的一种生动、灵活,同时又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提炼出中集人的应知应会,形成员工中集化的基本知识教材“中集杯”知识竞赛活动,首先通过编辑竞赛题库的方式,提炼出中集人的“应知应会”,形成一套员工“中集化”的基本知识教材。此次总结、提炼、编写的竞赛题库共分为17章,以题目的形式汇总了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的知识点。首届“中集杯”知识竞赛结束后,集团总裁办将每年组织对题库内容的更新和补充完善,题库将以动态的电子版的形式在集团内部共享。普及中集知识,强化共同语言,进一步增强共识通过组织员工学习并参与集团内部不同层面的比赛,来达到普及中集知识,强化共同语言,进一步增强共识的目的。培训实现全员参与目标,通过比赛强化培训效果。集团各下属公司,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把公司最关注的知识点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员工掌握,提高了员工对公司、对集团的认知和认同,增强了企业凝聚力;集团总部各部门借此机会把本职能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概念在集团范围内普及推广。“中集杯”知识竞赛活动的管理项目背景和项目策划本次竞赛活动是在集团20年发展经验得到系统总结,公司目标、发展战略确定,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明晰,公司向新业务领域扩张的背景下举行的。一方面公司规模和管理幅度加大,另一方面新加盟企业增加,这些都对集团文化传播、沟通和融合提出了迫切的需求。20__年集团投产20周年,筹备小组通过征集系列庆祝活动的点子,知识竞赛作为其中的一个“点子”进入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筹备小组的视野。经过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筹备小组的集体“头脑风暴”,知识竞赛的目标、定位、计划方案等逐渐清晰。但是,由于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项目较多,资源不足,集团决定延迟到20__年举行。20__年,总裁办公室成立了新的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竞赛小组在20__年筹备工作基础上,对首届“中集杯”知识竞赛的计划和方案加以细化和完善,使得知识竞赛活动有充分的计划保证。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1.领导支持麦总对活动意义表示充分肯定,并通过独特的方式——录像出题的方式参加了决赛活动,让参赛选手和在场的员工倍感亲切和备受鼓舞;吴总担任知识竞赛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多次主持竞赛活动项目会议,对竞赛活动给出指导性意见;赵总、刘总在百忙之中应邀担任集团总部内部竞赛仲裁。2.管理创新企业文化管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形式、方法上的不断创新。本次活动首次把知识竞赛活动方式注入“中集杯”这一中集传统大型员工活动冠名当中,同时赋予活动以新的使命和内涵,使“中集杯”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3.目标明确总体目标定义为:把“中集杯”知识竞赛建设成为集团文化传播、沟通和融合的平台。具体到各个阶段来说,分别有所侧重,①题库编写阶段——总结提炼“中集化”入门知识;②员工学习和各公司内部竞赛阶段——普及“中集化”入门知识,“了解中集多一点”,强化共同语言,进一步增强共识。③决赛阶段——集团文化传播、沟通和融合的盛会。在组织员工学习和内部竞赛过程中,许多下属公司在深刻理解活动宗旨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动而富有意义的口号,通过口号宣传让员工领会活动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口号例如,南通中集的“学中集知识,做中集主人”,中集通华的“了解我的家园,做出我的贡献”等等。4.务实的方针知识竞赛在指导思想上贯彻了脚踏实地的务实方针。题库编写上,“虚实结合”,总部各职能部门与各下属公司各部门协同努力,总结提炼出从公司概况到企业文化,从人力资源到企业管理,从技术研发到生产知识,从集装箱到道路运输车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学习和竞赛活动组织上,各公司贴近企业实际,在《中集入门ABC》册子之外,又增加了部分切合本公司当前培训、宣传需求的学习内容。同时,学习和竞赛活动的组织在生产间隙进行,以不干扰正常生产为原则。竞赛小组通过贯彻务实的方针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让文化落到了实处。5.全员参与学习阶段,为了保证全体员工的学习需求,项目小组将《中集入门ABC——中集杯知识竞赛题库(节选)》手册印刷20__0册,基本作到集团全体员工人手一册。同时,将《中集入门ABC——中集杯知识竞赛题库(节选)》的电子版和其它竞赛题库内容上传在E-learning系统的图书馆栏目,要求集团范围内所有能够访问内部网的员工通过E-learni ng系统学习题库内容。集团总部和大多数公司均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例如全员测验、有奖答题、辩论赛等等,让全体员工参与知识竞赛活动。6.充分的沟通沟通是推动项目执行的基础。在题库编写阶段、员工学习和各公司内部竞赛阶段,集团总部和各下属公司知识竞赛项目组是一个松散的团队,通过沟通使整个团队就项目目标、计划等达成共识。另外,通过及时、充分的沟通,向下属公司项目组成员提供建议、指导、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在系统开通了专门的频道,及时传递项目信息,随时解答员工关于题库知识的疑问。7.“协同·共建·共享”的工作方式竞赛活动的各个阶段,包括分工负责编写题库,学习、内部竞赛阶段的经验、资源共享,决赛和会议阶段各公司的参与,都积极实践“协同·共建·共享”的工作方式。我们认为,对于知识竞赛这种集团范围的跨公司的大型活动项目,以及其它集团化管理工作,“协同·共建·共享”的思路和工作方式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公司发挥集团协同优势的必由之路。在具体项目工作中实践“协同·共建·共享”的思路和工作方式,关键在于①项目成员要有“协同·共建·共享”的意识;②项目成员之间的充分沟通和相互理解;③项目领导对工作科学统筹。8.标杆管理(看板)原理的运用项目小组有意识地运用了标杆管理的原理,在题库编写阶段、员工学习和各公司内部竞赛阶段,通过在内部网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即时公布各公司项目进展情况,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公司迎头赶上。用青岛中集冷箱程为祥经理的话说,“知识竞赛的网上看板,越到后面越精彩”,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平台。9.集团大型活动的“集团主办、下属公司承办”机制“集团主办、下属公司承办”机制可以发挥总部和下属公司各自的资源优势。同时,承办公司也非常珍视承办集团大型文化活动的机会。主办方和承办方协同发挥作用的关键是明确主办方和承办方的职责界限,随时沟通信息。10.项目的后期管理项目总结和后期管理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完成整个项目的PDCA闭环,才能保证项目效果的放大,延续,以及今后的改进、提升。知识竞赛项目组责成总裁办公室负责制作月刊知识竞赛特刊、视频教材等产品,同时要求参赛队员、与会人员担当起“文化使者”的使命和责任,回到公司后通过报告、会议、内部网、内部报刊、板报、广播等正式和非正式途径传播竞赛和会议信息。配合今后知识竞赛活动的继续开展,集团总裁办将每年组织对题库内容的更新和补充完善,题库将以动态的电子版的形式在集团内部共享。项目存在的问题1.项目总体管理项目开始阶段没有充分认识到项目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在任务分配、资源配置上不尽合理。2.内部竞赛试点计划取消由于工作安排,原先拟定的内部竞赛试点的计划被迫取消,给竞赛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3.各公司重视和参与程度个别公司对竞赛活动的宗旨没有真正理解贯彻,竞赛活动做得不实。4.阶段性产品验收题库汇总到竞赛工作组后,由于赶时间,对题库内容的审核校对略显疏忽,题库内容出现一些错讹。在学习阶段已经通过勘误表的方式加以纠正。5.项目时间管理由于项目前期总部项目小组资源配置不足,在题库汇总、编印阶段,由于题库内容范围大,整合有一定难度,花了大量时间。加上各公司学习和内部竞赛阶段时间调整,使得整个项目周期拉长。6.竞赛技术需要进一步优化由于是第一次组织知识竞赛活动,竞赛小组在公司内部知识竞赛的题型题目设计,程序、规则设计上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题型题目和程序、规则在实际作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主要是:①不同题型的分值差距过大,使得参赛队竞赛成绩跳跃突变,竞赛局面过于戏剧性变化;②个别问答题作答时间不够充分;③集团决赛主持人由集团总部的王帆和外请的一位主持人组成。由于试题需要保密,主持人对试题熟悉时间不足,在竞赛过程中出现个别读题判题不流畅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竞赛活动中加以完善。“中集杯”知识竞赛平台的延伸由于知识竞赛带队的基本都是各公司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专业的部门负责人,总裁办公室因势利导,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把集团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专业人员首次聚集在一起,组织召开了20__集团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工作会议。会议分为户外拓展团队建设体验式培训、会议研讨和专题研讨三个部分。户外拓展团队建设培训充满刺激和具有深刻蕴含意义的团队拓展培训,尽管只有半天的时间,却让每一位参与的学员深刻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增强彼此信任。“协同共建”、“激情团队”的中集文化与精神贯穿了培训的全过程。拓展培训起到了很好的破冰作用,集团各公司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从相遇、相识到心心相通。召开“20__集团企业文化暨人力资源工作会议”12月1日下午和晚上的工作会议对以下议题进行了研讨:①总结本次知识竞赛的经验和教训;②中集工人队伍的管理与建设;③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专业团队建设;④“中集杯”足球赛改革方案;⑤内刊会诊;⑥个体绩效管理。吴总在会上做了重要总结发言。本次会议既是集团内同行经验相互交流的会议,同时为集团在文化融合和增强专业团队凝聚力方面,提供了又一平台。关于“中集杯”的建议“中集杯”知识竞赛如何继续实践证明,“中集杯”知识竞赛活动是实现集团文化传播、沟通和融合的一种生动、灵活,同时又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建议在今后继续组织,活动频率以间隔两年为宜。此次知识竞赛侧重公司及业务概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纲要》。今后活动可以根据集团经营情况,重点突出一些主题,例如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等等。“中集杯”活动的思路以“中集杯”命名的活动从1994年的足球赛开始,历经技能比武、知识竞赛活动,逐渐明确和提升目标,创新活动方式,逐渐找准了自身的定位。“中集杯”活动起初以横向交流为目标,在集团内部加强交流,增进了解,振奋精神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集团内广受关注的文化活动,受到企业和员工的欢迎,但也暴露出一些偏离宗旨、组织不力的问题。本届“中集杯”知识竞赛,一开始就明确定位为集团文化传播、沟通和融合的平台,并对活动进行详尽的策划,通过充分的沟通让集团全体员工,特别是各公司项目组成员在活动宗旨和项目计划达成共识。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推进和引导,最终保证了预期效果的实现。建议把“中集杯”作为同一宗旨的系列活动的统一冠名,活动可以包括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技能比武等,把“中集杯”做成活力永驻的中集文化传播、沟通和融合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