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大学生德育论文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12019

【导言】此例“大学生德育论文实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德育论文1

摘要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英语教育教学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能够提升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本文探讨了德育教育的渗透意义,分析了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方法,希望能够对高校德育教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英语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方法

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意义

1.加强德育渗透,是全方位育人的需要。加强大学生德育渗透,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道德义务,通过学校引导和个人实践,不断提升个人素养,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一门公共课程,通过这一课程,加强德育渗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了路径,也是落实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

2.加强德育渗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石。长期以来,高校一直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特别是高职院校,其培养目标直指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高校培养的是人才,要求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少德育这一内容,势必导致学生失去了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不再重视道德和规范的重要性,一个没有价值观、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近年来发生在高校校园里的诸如学生伤亡事件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的短板。因此,应站在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角度理解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3.加强德育渗透是高校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了认真研判,提出了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如同人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德育教育也体现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思想就是学生在家庭教育里学到的。高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如果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没有贯彻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首的方针,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到位,“育人”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贯彻落实高校育人目标就是要将德育融入到大学生各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而。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强调德育的渗透就是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1.大学英语课程本身的特点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条件。在xxx中央、xxx《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而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提到“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具有政策性依据。另外,大学英语是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受众面广,课时量多,师生接触机会多,如果教师能利用这些课程特点,加强英语课堂的德育渗透,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办法

1.发挥任课教师言传身教的优势,提高德育的渗透效果。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崇拜和模仿教师也是学生时期常见的行为。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授本业,让学生学到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用个人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要对学生言传身教,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以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这就需要教师本人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时时处处展现一名人民教师的风范,在教书育人、待人接物等方面做出示范,逐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2.在英语教学写作中适时渗透德育教育。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机会。通过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体现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作文教学也是实现“文道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写作教学的机会,加强学生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再加上适当地点拨、渗透德育,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透过事物的表象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3.课外阅读中适时渗透德育教育。阅读是人生的好习惯。读书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陶冶学生的精神。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德育素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要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使之在有意无意中接受。当然,还要注意认真研究和准确地把握英语学科特点,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凤华。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

[2]黄琪。谈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时代教育,2015(20).

[3]陈慧。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6(0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上这5篇大学生德育论文是来自于山草香的毕业生德育论文3000字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大学生德育论文2

[摘要]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引用到大学德育中来。为了实现大学德育目标、增强德育有效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

[关键词]

德育研究性学习创新教育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指在教育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引用到大学德育中来。为了实现大学德育目标、增强德育有效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回归德育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要增强德育的有效性,首先要认识到德育的本质是以育人为核心,努力提高人的素质,让德育工作回归自身的出发点。德育的最终的目标是把社会实际与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亦即培养、造就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主体,它一方面反映了一定社会时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从人的实际出发,而时代的要求则要通过个体表现出来,显然德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现实中的德育往往偏离这一出发点,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只管教“书”而不“育”人,缺乏针对性,不能因人、因时、因事而宜。

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和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德育应回归以人为本出发点,充分利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的。它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将这种具有自主性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入德育过程中,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发展,有利于落实德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有利于德育效果的提高。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使德育回归出发点和增强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性学习――构建德育的生态环境

在德育过程中,课堂教学自然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学习人类丰富知识体系的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途径。但是,并不是任何一种课堂环境都有利于德育任务的落实和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实践证明,传统的德育课堂环境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中心,将学生视为客体,注重德育知识的传播和规范的灌输。这种知识型、接受型的德育课堂环境,容易忽略人性,忽略人的情感需要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严重地影响大学德育的有效性。

如何优化德育课堂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措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学诸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包括师生关系和谐、教师与学习内容和谐、学生与学习内容和谐。在这种课堂和谐中,学习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课堂变成教学各要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过程。在这种课堂“生态环境”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再是教材的奴隶,课程也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知识、探索人的身心发展的中介。

同时,德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动态过程,建立和谐的“德育生态环境”是实现德育任务重要保证。而“德育生态环境”的关键是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切磋,共同求知。

在德育过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形成师生和谐关系。由于研究性学习的新颖性、多变性和没有“唯一答案”或“标准答案”的灵活性,促使德育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得不脱掉权威的“外衣”,努力主动地指导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捕捉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命题,而是虚心地与学生一道思考与探求问题的答案。即教师始终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在这样和谐的“课堂生态”中,师生之间的心理和感情距离缩短。因此,教师(代表社会)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德育任务)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对德育的参与性与自律的能动性就会提高,这正是有效德育所期盼的局面。

三、研究性学习――落实德育创新教育的理念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德育的传承与创新是相互统一的。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思想体系、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单纯地进行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应当面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新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模式,培养能够运用所学德育理论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现代大学生,这正是德育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通过德育创新教育,更能有效的实现德育任务,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

德育创新教育可以有多种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众多模式中最为有效的一种。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它是以认识和解决某问题为主要目的探究性活动。由于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育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取得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研究性学习重视结果但更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德育过程,一般是围绕现实生活中一些社会问题所展开的调查和寻求对策而组织的。这种新的德育模式能提供真实的道德体验,这些道德体验不但有助于德育知识应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自然地把学校学得的德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德育问题相联系,这种联系是德育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基础。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德育过程,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展开的,它是对德育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研究性学习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方式。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向,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德育过程并不是放任自流,相反,它更注重活动前的精心设计,更注重发挥德育教育机制,捕捉活动中所产生的“德育创新目标”、“德育创新主题”的价值,所有的活动都是一个开创性的有机体系,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德育主体不断生成。经过“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道德水平得以提高,道德意识得到锻炼,思想品德得到完善,出现这种情况,则意味着大学德育创新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德育过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增强德育的有效性,这也是我们多年所期盼的效果,相信经过努力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大学生德育论文3

一、大学德育的使命:厉行四“为”

德育使命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所承担的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任务,是决定德育工作发展的核心指南,是国家和社会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根本任务”。大学德育使命较之中小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层次上,中小学主要以“洒扫、应对、进退”等礼仪规范为基本内容,而大学之道,则“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大学》);朱熹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二者之区别,“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甚焉者,他在《小学辑说》中强调二者具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由此可见,小学重视形而下的行为规范和日常操守,旨在品德的养成教育,而大学则偏向于形而上的意义生成和价值认同,以提升人的德行为鹄的。不同于中小学德育的奠基任务,大学德育应高瞻远瞩,以一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卦》)的姿态去肩挑伟大使命,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英雄气概,即引导社会建立一套以仁、义、礼等道德伦理为内核的精神价值系统;教导民众自觉选择其命运方向从而确立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恪守笃实的学术理想,为先贤往哲继承和弘扬中断学统;坚定为天下后世开拓太平基业的政治理想。“横渠四句”言简意宏,不仅强化内容的经度,涵盖了社会担当、生命追求、学术愿景、政治理想,还拓宽内容的纬度,递进式地涉及个人、民众、社会、国家、世界,这与“三不朽论”交相辉映,大学德育应当厉行四“为”,直面“立德、立功、立言”的社会担当,去完成亘古不变的历史使命。

二、大学德育的信念:必有四“得”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它的内在就包含了超越性。”人们在接受大学德育之前,心中往往有所期待,这种期待建立在对自身变化的前瞻预测基础之上,人们希望通过德育使现在的“实然的我”转变为将来的“应然的`我”,从而实现自我超越与自我升华。《易经蒙卦》中有“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揭示了心诚则灵的道理。因此,大学生要始终抱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第七十九章》)的信念,心中常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要始终坚信“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的哲理,心中常怀“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能动性期待;要始终恪守“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的至理,心中常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坚毅愿望。康德说过“,道德是配享幸福和自由的权力”。所以,“不应该把道德看成是目的的本身,而应看成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德福一致的认同是人们追求道德、践行道德的重要推动力。得道,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可以理解为“得到”,诚所谓“德者,得也”。孔子在《中庸》里说道:“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真正德行伟大的人必定得到高位,必定得到厚禄,必定得到名声,必定得到长寿。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德得相通”或“德福一致”的思想,无形之中增强了“道德”的亲和力与吸引力,自然也增加了人们遵守道德的心理倾向。故而,大学德育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道德不仅仅是利他的,而且是“利己”与“利人”的统一,有大德必享“四得”,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近道德,践行道德。

三、大学德育的境界:持经达变

道德是有境界的。“没有深度的教育,不会真正震撼人的灵魂”,大学德育因其对象、目的、内容等因素的特殊性更应该追求一定的高度,正如王国维所言,“有境界者自成高格”。因此,大学德育在境界定位上要明白“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的道理,只有笃信且领悟玄妙深邃的不变之经,方能智圆行方、旁通四达。“持经达变”是《易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内涵为“持不变之经,达万变之易”,时代更迭,“经”字也往往用“常”、“方”、“道”等字互训,总体而言,“道”(即“经”)包括四个层次:本体论上的“道”———道者,万物之奥;秩序、规律之“道”———阴阳、刚柔、仁义;政治主张与思想体系意义上的“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规范意义上的“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社会体系语境之下的“经”。社会中的“不变之经”有两套体系,一是以法律为基础的秩序法则和行为规范,我们称之为“明线”;一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伦理标准,我们称之为“暗线”,前者是确保安身立命的底线准绳,后者则是为学进道的心中标尺。谈及到境界问题,论述的重心自然放在秩序、规律之“道”上,“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第一章》)说明了持续性是“道”的一大本质特征,所以孔子才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老子则从反面警示不守“道”的后果,“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十六章》)。这启示我们要从瞬息万变的纷繁事物中洞悉深埋其后的内在规律,深谙“变易的是现象,不易的是本质”的恒久之道,做到既知权达变,又权不离经;既圆通四达,又恪守底线;既八面玲珑,又曲中求直。以“处世树为模,本固任从枝叶动;立身钱作样,内方还要外边圆”为人生格言,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愈矩”(《论语为政》)的贤达境界。

四、大学德育的目标:得“道”之人

德育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根据其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与不同我点,提出相应的、具体的培养目标。大学阶段,学生的“外在动机内化,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开始形成,理想的结构趋向完备、稳定”。因此,大学德育应当引导学生学会道德审美与精神享受,关注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将“外适性”德育目标转化为“内生性”的德育目标,凸显一定的超越性,即便是具有少许令人激动的乌托邦色彩。“离开理想主义的指引,人类将陷入不可避免的平庸和乏味。”鲁洁教授也认为,“德育发展到最后就是信仰教育”,大学德育不能脱离具有宗教性的私德基础,“私德不同于公德的制度化和实体化,它更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强调个体自身通过体验和内化来实现价值生成和思想涅槃。”中国古代强调“自修”、“悟道”,具有一定的“僧侣气”,还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着宗教的作用,但因内心的虔诚与敬畏,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圣贤”“、君子”,德育实效着实不差。大学德育目标应当体现出一定的终极关怀,培养“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的得“道”之人———具备“上善若水”的儒雅人格,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德经第十六章》)。善于选择合适的地方居住,心思善于沉静,交往善于仁爱,言谈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达到既定的效果,行动善于选择合宜的时机。大学德育目标要具有前瞻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工具理性的眼下之思,更要登高望远,培养“周于德者邪世不乱”(《孟子尽心章句下》)的宝贵人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理应做一个具有文化基因、流淌文化血液的中国人,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学德育应有大视野,要积极主动挖掘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探究当前德育变革的新路向和提高德育实效的新方法。

毕业德育论文4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用人最看重的列第一位的指标是“德行”,而职业院校毕业生群体中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与日俱增,这与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形成鲜明反差。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就表现为并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与用工企业招工难的尖锐矛盾。作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主阵地的德育教育,理应而且必须但当起这一历史重任。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今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迫切需要数量足够、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其中用人单位选人标准可以概括为“有德有才优先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从中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用人最看重的列第一位的指标是“德行”是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为精神核心的——职业道德,个人职业操守。可是,当社会生活中各个层面都渗透着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时,于是在毕业生群体中敬业奉献精神缺乏、诚信意识淡薄、个人利益至上、追逐功利等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与日俱增,这与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形成鲜明反差。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就表现为并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与用工企业招工难的尖锐矛盾。

“职业教育是以传授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术、态度为主要内容的,以培养职业人为目的的教育”。它强调了职业教育为就业服务,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人的教育。因此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工作态度、职业操守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作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主阵地的德育教育,理应而且必须但当起这一历史重任。

一、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基础内容的构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德育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使得我们对这一点有了更加充分认识。德育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做好人的思想转化工作,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积极引导人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与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及社会需求所决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应以职业道德为内核;而职业道德模块教学应以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严格的纪律观念、敬业精神为主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成效评判的标准

要保证整个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地发展,就要构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人的精神文化和思想素质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保证。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最重要是两件事:一是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工,二是学会做工更要学会做人。而职业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工的根本。有德之人掌握文化科学技术可以造福人类,无德之人掌握科学文化技术则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社会安全的“智能强盗”。因而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很复杂,除了客观上每年毕业生的数量增加,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实际求职和工作中许多学生对工作环境、待遇过分苛求,而本人缺乏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手段之一,就是大力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实施乃至整个实行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特别是习惯的养成,而不是知识的掌握,因为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规范,是长期自然形成的,且职业道德没有确定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职业道德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是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所以职业道德知道并不等于能做到,做到并不等于能做好,做好并不等于养成习惯。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应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重视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强化他们学习职业技能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并在专业学习中逐步培养自己热爱本职,立足本职的高尚情操。提升他们的职业执行工作能力,提高他们进行职业活动、履行职业职责的基本手段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实干精神。消除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给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生具有对本职工作热爱和踏踏实实的实干精神。应把毕业生是否适应企业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需求,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效果的评判依据。

三、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社会功能的体现

加强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将会大大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职业道德作为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凝聚力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同时也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规范。行业、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信誉,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信誉,也就是它们的形象、信用和声誉,是通过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信任程度来衡量,提高企业的信誉主要靠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员工的服务质量,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低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保证。若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很难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而责任心就是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有一个责任心极强的团队,这个行业、企业就会具有生命力,会迅速发展,各个行业、企业发展了,社会经济也就发展了,社会也就进步了。同时职业道德也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每个从业者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从业人员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职业集体,甚至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如果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集体都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肯定会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加强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极为迫切。职业院校的各级领导,特别是从事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教育者,要肩负历史重任,从自身做起,做好表率,不断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规划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培养出大量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合格毕业生,才能更好地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运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德育论文5

一、肯定目的,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生普通很喜欢集体活动,教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由于个人缘由损伤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在活动中我们能够经过各种行为标准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展开的活动中,如学校展开的拔河竞赛,让学生逐渐培育起了集体荣誉感,晓得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取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表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标准本人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树立在学校实在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经过日常行为标准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性相顺应的德育标准放入其中,理论证明,将德育的请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详细的斗争目的,能够鼓励全班学生向着目的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本人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经过集体的力气培育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遭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办法。

二、强抓常规,施行德育教育

学校生活,请求孩子们树立严厉的集体和时间观念,恪守学校纪律。小学的孩子年龄小,仅懂得了道理,假如不经过重复锻炼,也不一定做到。因而从开学起,教员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答复问题、尊崇师长、团结同窗等等,都做了明白的请求,然后,进行重复锻炼,对做得好的同窗给予褒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窗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诲人不倦,屡次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由于错了一次而批判,应真诚地鼓舞他们树立自信心去做好。

三、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员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教材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本人的见地,经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通知我们的内容归结出来,学生经过本人的讨论能够很容易控制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能够养成认真细致的优秀习。各学科都可发掘爱国主义教育要素。小学生在道德学问的了解上是从比拟浅薄的、外表的了解逐渐过渡到比拟准确的、实质的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了解常常是浅薄的、外表的,详细性很大,概括程度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络生活实践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理论。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干使学生既晓得为什么去做,还晓得怎样去做。要让学生分离本身进行比拟,确立明白的导行目的,构建课堂多维交往构造,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能够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愿望,经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互相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员能够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经过纵向比拟:看本人能否比以行进步,或者横向比拟: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本人是不是和他人做得一样好,在比拟中,逐渐进步学生的道德认识。

四、褒扬为主,强化德育教育

爱听褒扬是儿童心理特性,褒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要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作连锁反响。例如:上课了,大局部同窗在喧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假如泛泛批判,收效甚微,假如点名批判,他人常常同病相怜;假使从乱糟糟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窗进行褒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次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褒扬有批判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判。我常用褒扬某个学生道德质量、思想行为上的积极要素去影响和克制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要素,寓批判于褒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到达扬长避短的目的。

五、以身作则,树立德育典范

小学生模拟性很强,教员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中我严厉请求本人,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请求学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请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我就带头运用礼貌言语;请求学生要保护环境,我就带头做好环保工作。

六、增强家庭德育教育

能够展开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构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树立教员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员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普遍展开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领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厚多彩。经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树立家庭教育联络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间隔,亲密了家校关系,构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进步家长综合素质。

总之,“德育是做人的基本”。要进步德育的实效性必需树立新观念,必需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抓起,必需面向全体,必需抓德育活动,必需立足课堂,必需锲而不舍,确保德育内容的落实。只要这样,才干最大限度地进步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1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