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5000字]大学生德育论文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860467

【导言】此例“[5000字]大学生德育论文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德育范文1

[要害词]网络德育;高校;治理系统

网络作为新的技术平台,在为高校生提供大量信息和便利条件的同时,由于其隐秘性的特点也带来了相当范围内的高校生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要加强高校生的网络德育,必须建设高效、规范、严格的网上治理系统,加强高校教师网络德育队伍的建设。

一、建设高效、规范、严格的网上治理系统

治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网站进行有效的治理,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疏导和防范。高校在建立互联网上德育系统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言行,把网络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融于各项治理之中,使其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统一起来。

首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约束大学生的网上言行。必须明确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所有法规和道德文明礼仪,诸如《宪法》、《民法》、《刑法》等在网络上同样适用,国家保密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治理规定》等法规必须执行,任何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都要依法处理。近年各高校纷纷制定《校园计算机网络治理办法》、《学生宿舍网络治理条例》,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些办法和条例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地域等内容进行了限制和规范,并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如:规定联接学生寝室的网络暂限国内运行,学生不得因上网耽误上课、自修和影响同学的休息等。对于违反网络治理条例规定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暂停上网资格、赔偿损失、取消学生评优评奖,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等。此外,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对各院系、班级寝室制定上网的“乡规民约”,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

其次,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筑牢“防火墙”,堵住“入侵者”。一些大学的校园网刚启用时,由于网络防卫系统比较薄弱,漏洞较多,很快被“黑客”恶意攻破,窃取了相关数据信息。同时,在对匿名用户缺乏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宜宣传或不健康的内容也通过网络进入了校园网。基于上述问题,学校实施了二期工程,建成了以“防火墙”网络安全技术为技术支持的校园网,有效地抑制了同类问题的发生。现在,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规则设置对境外有害网站和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进行封堵,禁止访问,现有的网络安全技术也使网络抵御校内外“黑客”攻击的能力大大增强,安全性明显提高。

再次,加强对电子公告牌和“论坛”的监管。BBS即电子公告牌,是国际互联网上最知名的信息服务点,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BBS网站。该站轻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讨论区的文章出现涉及政治的过激言论;在讨论中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观点的谬误而误导他人;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在网上贴出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因此,应该采取如下治理办法:

明确职责并建立责任制。对于BBS的治理,要明确主管和协管部门。治理者不仅要有网络技术人员,还要有德育工作者和安全保卫人员。凡申请在学生寝室上网或申办“论坛”者,须填写入网申请书,并签署有院(系)学生工作组或有关主管部门审核的入网责任书。BBS站实行版主负责制,明确各版主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促使其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维护好本版的内容,及时删除一些错误的信息。

制定张贴规则,供张贴者自律。张贴规则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警告:张贴者对张贴信息的行为和张贴的内容负全部法律责任,不得违反国家法规和校规。(2)不得伤害他人;不准张贴、转贴和传播任何具有污蔑、诽谤、诋毁、淫秽、辱骂性质的信息;不得骚扰、威胁他人;不得使用冒犯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仰的语言。(3)保护国家秘密:不得、谈论和传播国家秘密信息。(4)不准讨论和鼓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5)保护个人隐私:不准张贴他人的姓名、住址、电话、照片等;不准在网上向年龄在18岁以下者套取姓名、住址、电话和学校名称等信息。(6)不得抛撒信息垃圾:不准连续张贴同一内容,不答应在不同的议题下张贴同样的内容。(7)保护知识产权:不准张贴受版权保护的图片、商标和文章。(8)不轻信网络谣言。(9)不准用于商业目的:不准在BBS或“论坛”中张贴广告、推销产品、开展有偿服务。(10)不要无节制地迷恋于虚拟的电脑世界。

适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调控。开设BBS和“论坛”的高校网站必须声明,网站治理者具有删除、转移、编辑所有违规信息,对不良信息传播者给予警告、勒令改正、取消联网资格若干天,以及取消违规者张贴信息和访问网站等处罚的权利。网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形式向提供服务的网站举报他人的违规行为。网站接到举报后,有责任回复举报者,对举报内容做出处理,并对被举报者提出警告或采取技术措施限制违规者继续张贴信息。(张鸿:《双刃剑:网络与大学生》,载《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组织信息员对网上消极信息予以平衡,组建网络信息员队伍。他们由德育工作者和部分学生骨干组成,受有关职能部门或所在单位指导,其主要职责是:定期整理BBS上的讨论热点及主要观点,捕捉和反馈重要信息,把握网上动态,以适当方式制作和积极信息,反驳或平衡消极信息。

二、加强高校网络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针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及过程的新变化,尽快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家型”高校网络德育人才队伍,应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把握网络文化发展方向,加强网络知识技能学习。

当前,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把握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必须主动学习和着重发展网络知识和技能:

1.交流与沟通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把握聊天室、BBS、QICQ、网上论坛、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手段,以便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快捷、多方位地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

2.浏览与查询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了解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要懂得如何在信息海洋中尽快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并采取一定的信息保存方法将需要的信息存储起来,提高网络使用率。

3.信息与网络参与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理论与操作实践,把握各种软件的应用技能,懂得网络的基本原理,把握网络运用规范,学会网上查询方法,信息下载和网上通讯、交流的技巧,学会多媒体、网页的制作技巧、网上监控的方法与阻挡有害信息的技巧等,总之一切有利于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技术技巧都应熟练把握和运用。高校要加强对网络德育人才队伍的网络培训,通过技术讲座和培训,介绍网络发展的新动向,应用软件的新版本,使德育工作者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只有德育工作者把握了足够的网络知识技能,才可能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像的综合表现形式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提高大学德育的时效性。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以上5篇大学生德育论文5000字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大学生德育论文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大学生德育范文2

1、大学生网络社团现状透视

在网络发展的初期,网民主要是高校的师生和各大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经过十年多的发展,网民的主体构成在质和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本身也逐渐变成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之一,线上生存和符号世界对部分网民来说已不再陌生而是不可或缺。所以虚拟社区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网民的网上家园,论坛、聊天室、博客、新闻组等是他们经常采用的交流形式,也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诞生地和寄居地。

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而同时参加跨校社团和网络社团的大学生比例分别达到6.5%和14.0%。,平均每人参与的跨校社团为1.76个、网络社团为1.99个。调查结果显示,从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平均数来看,大学生参与的网络社团数多于现实生活中的社团数。由此可见,网络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组织形式,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紧对网络社团的研究,积极探索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监督、管理和引导对策。[1]

虽然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开放性为大学生建立各种网络社团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客观上丰富了大学生社团的多样性。但是,由于社团成立的动机之一是大学生的需要,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也是基于大学生的需要这一重要的基础而兴起。现代大学生的突出需要是成就需要、就业需要、创新需要、情感需要等。相应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也主要是考试类、职场类、学术类、情感类。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成就动机纷纷增强,于是考各种职业资格证、英语等级考试、考研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同,基于此,他们纷纷在网上建各种以此为中心内容的社团。如寄居于著名的虚拟社区----天涯社区的“考场加油站”,腾讯聊天室的“英语角(四级、六级)”等。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实现就业,大学生纷纷利用网络的广泛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征,在网络空间建立了各种围绕就业这个主题的社团。他们在社团内部共享各种就业信息,谈论各种就业技巧,交流就业的酸甜苦辣,既可以丰富就业的信息,又可以缓解就业的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天职,然而随着社会开放性发展程度日益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也呈现出开放性特点。他们不再满足于与本校师生的交流,而是渴望与名师、名校的学生交流,而网络的低成本性和信息共享性刚好为他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爱好科研的大学生主动在网络空间建立了“报告厅”社团,专门收集名师的学术讲座,然后就讲座内容展开交流,以达到开阔思维、丰富知识和增长见识的目的。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的特殊心理特征,决定了情感生活对他们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结识异性朋友,大学生自发地在各虚拟社区和聊天室建立了诸如男生夜话、女生夜话、青春杂言等版快,与同辈群体在网络空间交流与异性交往的技巧和心得,抓住机会寻觅自己的另一半,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2、大学生网络社团内涵界定

对大学生网络社团内涵的界定不能做简单的处理,必须进行综合思考,多层面考察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构成,否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大学生网络社团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现实社团的网络化。随着网络在高校的普及,大学生现实社团纷纷触网,实现网上网下联动,以增强影响和扩大活动空间,促进大学生社团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健康发展。二是基于网络本身而建立的大学生社团。网络作为新的媒体,对人们的交往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本身所固有的虚拟性导致网络空间出现了许多不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基于此,关心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部分大学生成立了网络文明协会,旨在倡导广大网民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网络技术的高端性以及日新月异性,也吸引了部分大学生对网络技术本身的强烈兴趣,他们纷纷建立网络爱好者协会等,这些都是基于网络本身而建立的大学生社团。三是基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适应现代社会开放性要求而建立的跨校园、跨地区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渴望交往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的典型心理特征,网络的超时空性刚好可以以低成本满足他们的这一心理,大学生社团也就从象牙塔内纷纷扩展至校园外,致使跨校园、跨地区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如雨后春笋般产生。

总之,大学生网络社团就是大学生在认清网络影响和本质的条件下,在网络空间基于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而建立,旨在满足大学生自身需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群体。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社团是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群体,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二者具有共同的使命?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二者也存在差别。大学生网络社团是大学生自发在网络空间设立的,并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当前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管理的真空。而高校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所以,积极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高校德育一起形成合力;消极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会削弱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阻碍高校德育效果的发挥。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德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增强了高校德育主体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既是高校德育的客体,又是高校德育的主体。大学生网络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群体,有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如网络文明协会、网络志愿者协会、网络伦理协会等。网络文明协会本身的宗旨就是倡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民。网络志愿者协会,就是以网络为媒介,把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大学生集中起来,以自己的行动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网络伦理协会,就是爱好网络道德研究的大学生在网络空间通过讨论、交流,致力于网络伦理的研究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可见,不管是以德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网络社团,还是以德育理论研究和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在客观上都增强了高校德育的覆盖面,壮大了高校德育主体的队伍,提升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其次,丰富和提升了大学生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高校德育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任务之一就是启发和提升大学生的需要层次,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各种网络社团的建立,以其低成本性、便捷性、交互性、广泛性等,丰富和提升了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就业需要等;促进了大学生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发展,大学生从校内走向了校外,从地区走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学生网络社团内的信息具有面广、量多、传播快的特点,因而网络社团成为大学生获得社会信息、沟通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渠道。这种信息沟通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学生缺乏知识和经验的缺陷,为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开拓知识层面提供了途径。网络社团成员之间相互传播信息、沟通情感,客观上起着补充校内信息沟通的网络作用,为情感的双向交流提供有利的条件,满足同学的交往、友谊、自尊等心理需要。

再次,发展了高校德育的载体。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助手。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立,一方面适应了网络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推动了现实社团在网络条件下的发展。大学生网络社团是适应信息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现实社团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扩大和变形;是大学生社会关系扩大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大学生社会性本质的发展。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立,是对高校德育载体的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德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大量消极网络社团的存在会抵消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发挥。大学生现实社团,不管是正式群体,亦或是非正式群体,都需要向指定的主管部门申请,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方可成立,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并且还配备一定的指导老师。所以,现实社团的活动,基本上都在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监控的范围之内,从源头上保证了社团的健康性和积极性。然而,网络社团与现实社团相比要随意得多,且主体构成要复杂得多。没有了规约,一些消极的网络社团就会在网络空间大肆开展非法的活动,甚至延伸到网下。一些在现实校园没有活动空间的消极社团也纷纷把阵地转移到隐蔽性强的网络空间。如,考试团体,团体,网络传销团体等,他们的活动违反校园的纪律,甚至是触犯国家的法律,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是扰乱了校园的正常运行秩序。

其次,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自发性存在,使得高校德育工作者难以把握好这个载体。德育载体是指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所运用的,能承载、传导德育的内容信息,并对德育的客体产生影响、对德育的内容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可控方式和外显形态。网络所固有的数字化效应,导致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隐蔽性存在,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大学生网络社团基本上是一种自发性存在。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自发性、隐蔽性存在,导致德育主体难以发现社团的存在,无法预测网络社团对社团成员的影响,从而也就难以有效控制和利用网络社团开展德育工作。

再次,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的复杂性、多样性,增加高校德育的引导难度。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主体本来就变得异常复杂。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员,又是来自全国各地、各个不同高校的学生,有的甚至是已经毕业的学生。由于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客观上决定了社团成员的素质的不同,异质性程度太高的成员聚集到一起,客观上增加了高校德育引导的难度。大学生网络社团把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集中起来,同时也就把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反应快、易偏激的特点高度凝聚化,在一定条件下就会猛烈爆发。尤其是在某种错误思想或舆论的导向下,通过校园文化中从众和集体规范的压力,胁迫大量的青年学生参与抗议社会的行为,有时会造成一种铺天盖地的潮流。形成社会和学校难以控制的恶性政治影响和政治后果。“由互联网为诱因生发出来的大量的社会性互动、聚会和某种意义的自发的结社行为对我们现有的校园社会框架不可避免地蕴含着一种解构性的威胁。”[2]

三、高校德育应积极探索应对之策

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之一,物理世界和符号世界在他们的生活中早已合二为一,他们是最先实践卡西尔所论述的人的符号生存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社团也会更加多样和复杂。在当前学界研究已经大大滞后于大学生网络社团发展现状的情况下,高校德育只有下大力气积极探索和实践,才能管理和引导好大学生网络社团,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3]“在新形势下,各地各高校要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要通过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适应学生需求,增强学生社团和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努力形成新形势下通过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新方法。”[4]

管理和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主体应实现社会化。大学生网络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体,社团成员自身必须能真正做到自我管理,尤其是社团的负责人,一定要牢牢把握社团的正确方向。其次,大学生网络社团都是寄居在特定的网络空间,而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一样,也是有主人的。因为网络是实行的域名管理和IP地址管理,所以网站、网页的所有者,一定要密切监视网民在自己的空间内进行的活动。大学生网络社团一般是设在各大论坛和聊天室,当前论坛都有自己的版主,聊天室也设有管理员。所以,版主和管理员要自觉充当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再次,今年年初,我国又实行了互联网备案制度,即所有的网站都要到主管部门备案。而备案的内容之一就是网站经营或者宣传的内容,所以相应的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互联网站备案制度,不能流于形式,对各大网站传播的内容进行方向上的管理,让非法的、反社会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没有立足之地。最后,高校德育工作者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主体,应主动深入大学生网络社团,以社团成员的身份积极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健康发展。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加强横向交流,形成合力。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广泛性,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突出特征就是跨地域性和跨校园性。也就是说,网络社团的成员是来自全国不同的高校,或者是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网络社团已经超越了实体校园的限制。这一特征,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加强校园之间的横向交流。应该说,网络已经为高校德育工作者之间进行超时空的交流提供了可能的条件。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主动地加以利用,可以在网络空间建立讨论和交流专区,分享引导社团工作的经验,交流各自发现的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新动向,共同商讨引导和管理的对策,从而在网络空间形成引导和管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合力,尽量减少大学生网络社团管理的真空。

加强网络社团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扩大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众团体。开展“网络进社团、社团进网络”建设,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校德育的客观要求。针对网络社团所固有的特征,加强网络社团文化建设,促进网络社团的健康发展。目前,各高校为了应对网络化对校园的影响,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信息化校园文化建设。针对网络社团的蓬勃发展,高校在建设信息化校园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把网络社团文化纳入到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以克服网络社团文化的自发性,从而保证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方向性,以减少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消极影响。

注释:

[1]《调查显示:%的大学生参加校内社团》2005-5-915:26:00,新华网

[2]万新恒主编:《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4]《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

大学生德育论文3

1.其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信息传达定位准确。

在当代大学生中,人人几乎都拥有一部手机,并且大学生每天接触和使用手机较为频繁。绝大多数学生每天都会用手机上网,并且上网时间较长,手机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就为我们在大学生中利用手机开展法制和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固定的手机号码,这就为信息的准确传递提供了保障。

2.手机媒体的利用,扩展了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时空的广泛性。

一方面,传统的法制和道德教育载体,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在传播过程中不可能实现充分的共享,更不可能实现随时随地地传播和使用。手机媒体克服了这些局限,通过与网络连接,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同时,手机用户在看到有价值的信息时,会通过网络分享给其他用户,有效地扩大了宣传面,提高了大学生法制与道德教育信息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手机媒体便于携带,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机的功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手机作为一种媒体,在移动性方面可以说是超越了任何的传统媒体。

3.手机媒体具有多元化的传播模式。

与传统媒体不同,手机媒体的自身特点使得它不再过多地依赖线性传播,而是实现了交互传播,媒体的功能不仅仅停留在传达信息,更加注重的是反馈与交流。手机媒体具有多元化的传播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播方式多样化。手机媒体的出现正在改变受众的媒体使用习惯,它拥有自身独特的传播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手机媒体弥补了网络媒体的一些缺陷,让人们在离开电脑之后仍然可以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第二,信息符号的多元化。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手机媒体越来越多地担负起了电脑的职能。现在的智能手机,除了可以安装网络浏览器、视频播放系统、音乐播放系统以及拍照录像等等功能之外,还可以安装各种手机软件开发商提供的应用,手机完全成为一个多种多样的信息载体。第三,交互传播得以实现。手机媒体在互动方面有着传统媒体不可超越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手机媒体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并且能够实现信息的点对点传播。手机媒体信息传播是呈“星状”网络的,每一个手机终端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我们很容易就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向目标受众发送信息,用户在面对信息时可以及时进行回复和反馈,同时会把信息扩散给身边的人。

二、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丰富了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的手段

利用手机媒体进行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在丰富了教育手段的同时,也为教育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在以往的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中,教育工作者缺乏多样的教育手段,使得这类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同学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效果并不理想,传统的教育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形势。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创造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手段。通过手机媒体,我们可以设计制作以道德和法治为主题的手机报、手机视频等,推送给每一位学生。同时,我们还可以依托校园网络建设校园手机教育平台,将各种各样的法制和道德教育信息发送给每一位学生。

2.有助于更新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者的观念

在传统的高校法制和道德教育中,工作者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主动性。手机媒体在高校法制和道德教育中的运用,使得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发生了转化。同时,手机媒体提升了每个大学生的话语权,削弱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改变了原有的一对多的教育模式。此外,手机媒体在法制和道德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大学生利用手机媒体,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法制事件或者道德事件,甚至是身边的道德榜样进行主动的传播,成为信息的者。同时与同学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这些事件或者现象进行评论。这种参与和交互改变了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真真正正地起到了教育作用。

三、发挥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中的功效

基于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独特优势,我们应当充分对其加以利用,让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中发挥作用。那么,如何利用手机媒体进行信息的有效传播,这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要开发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

目前的智能手机已经具有电脑的大部分功能,传播形式多种多样。在利用手机媒体进行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时,要创造多样化的传播形式。比如我们可以做一个大学生法制与道德教育专题的手机报,然后定期推送到每一位同学的手机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微信,建立大学生法制与道德教育的公众账号,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2.内容上要具有贴近性

针对大学生的法制和道德教育,在教育素材的选择上要具有贴近性,我们应当考虑到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征,他们往往社会责任感较强,喜欢关注社会事务。在素材的选择上要迎合这一群体的特征,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的素材应当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法制事件和道德事件。比如在《感动中国》节目播出之后,我们可以利用手机媒体,对获奖人物的事迹通过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推送给每一位同学,让他们在感受这些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的过程中受到感染,进而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第二类是大学生身边的法制事件和道德事件。这类事件发生在学生身边,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比较大,更具有教育意义。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及时向大学生推送发生在校园的好人好事,同时也要曝光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不道德行为。

3.注意利用手机媒体的互动特性

大学生德育论文4

1.教育理念陈旧

面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困境,不少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仍维持着传统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只注重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放任自流。在高校,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各类专业教师,他们经常是上课才来,下课即走,认为只要认真上课、传授知识就是履行了教师的职责,对学生出现的不道德行为视而不见,没能真正发挥出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少两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未能深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教育引导时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讲座报告等“灌输式”教育手段,学生对此容易产生反感和抵触。由于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娴熟的网络技术,教育管理者在网络时代往往表现出“失语”与“缺位”,这导致教育者的地位逐渐边缘化,话语权受到冲击,引导性日渐丧失,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人生理想、社会责任、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的形成。

2.教育资源分散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系统包括校内系统和校外系统,校内系统主要包括高校及相关部门、专业教师、两课教师、辅导员和大学生等;校外系统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各级教育管理机构、行业企业及家庭等。各参与主体主导的子系统都有着清晰的边界,处于相对孤立闭塞的状态,彼此之间难以做到资源共享。特别是校内与校外系统,信息沟通和资源交流很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以校内系统来说,专业教师、两课教师都是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力军,但往往专业教师仅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两课教师只负责理论知识灌输,而辅导员忙于日常事务管理,三者间缺乏相互的开放、有效的沟通和密切的合作支持。各自为阵、单兵作战式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教育资源共享的可能性,降低了教育成效。

3.教育平台缺乏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有效的机制平台,从而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首先,缺乏科学的教学和评价平台。部分高校目前还没有开设专门的媒体素养课程,只是在信息技术、两课等相关课程中增设内容。教学模式大多还是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为主,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听得乏味。教学考核多数采用笔试或论文的方式,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而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效都是软性指标,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测评。其次,缺乏有效的网络互动平台。部分高校没有将网络作为教育引导的有效载体,缺乏正面掌控网络的能力,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与行为缺乏了解和积极的引导,无法在关键时候发挥其对网络舆论导向和群体意识的影响。第三,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平台。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安全防护和监督管理技术还不成熟,不能自动对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进行屏蔽和处理,技术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4.教育环境不理想

以往,由于国家对网络道德的建设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致使网络道德建设的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在网站的建立、管理、运行,网络内容的审核,网络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等方面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这些对整个社会道德建设都起到负面的影响。同时,我国网络立法方面还存在许多空白,现有的法律条文有不少漏洞。比如如何在保障网络自由的前提下保护好个人隐私;如何对传播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行为进行法律制裁等,都还缺乏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法律制度,导致网络行为无法可依。这些都容易造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和行为出现偏差,使失范现象得不到应有的约束。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协同创新的路径分析

1.形成协同创新观念

一是开放协同观念。即改变系统之间相互封闭、各自为阵的传统做法,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推进各参与主体之间人员、物资及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在创新发展的方向、原则、方法和环节等方面保持开放协同的态度。将各参与主体的优势进行科学分析、明确其差异性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沟通、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做到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才能推动网络道德教育的协同发展。

二是创新发展观念。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要发展,创新是关键,主要在于管理部门运行机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优化。以转变师生关系、改变沟通意识为例。传统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的单向教育活动,侧重于主体对客体的改造,抑制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新性。创新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应是双向的对话与沟通,教育双方处于平等地位,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育双方的沟通方式也要由“灌输”向“对话”转变,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2.建成协同创新队伍

一要建成网络道德和素质教育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由高校两课教师、信息中心教师及辅导员组成。组成人员一方面要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渊博的理论知识,以便能向学生传授积极向上的道德理想,令人信服地向学生释疑解难;另一方面要具备较好的媒介素养和网络技术,善于采用学生喜欢接受的方式开展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帮助他们修正完善网络道德的意识、情感和行为。

二要建成网络技术管理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由高校网管中心教师、计算机专业教师、政府网管部门技术人员及各网站管理人员组成。组成人员应掌握最先进的网络技术,能熟练地建设各类主流网站,并及时开展信息的、传播和监管,干预非法信息的网络传播和网络黑客攻击,排除各类网络故障,实施有效的网络管理,确保网络安全。

三要网络意见领袖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由高校教师、学生代表、各类网络论坛管理员组成。这支队伍的成员应具备正面掌控网络的能力,能发挥言论的积极导向作用。他们平时要及时了解信息流通的主要趋势和特点,关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共同话题,并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的关注和信任,从而将正确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通过网络平台传递给学生。

3.完善协同创新机制

一是组织管理机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科学有效、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从校外系统来说,必须把网络道德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体范畴来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自上而下地合力推动。政府部门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网络社会法制建设、规范网络舆情管理、更新网络管理技术来营造理想的网络道德建设环境,为网络道德教育保驾护航。从校内系统来说,应该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厘清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组织管理机制,落实校内参与主体的工作内容和管理职责,形成教育资源共享、良性竞争、优势互补的组织管理体系。

二是绩效评价机制。从校外系统来说,政府部门可从网络法制建设、网络安全保障、网络舆情引导、网络道德教育等方面对相关单位和企业提出具体的建设要求和考核机制;从校内系统来说,高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灵活机动的原则,改变以往单一的考试评价和教师的主观性评价,创新探索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途径。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学实践形成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将学生在网络道德情感、意志、心理及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和变化纳入评价体系,真正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动力。

4.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一是协同教育平台。高校是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应该通过开设课程、讲座、主题宣传及心理辅导等方式开展网络素养和法律法规教育,帮助大学生熟悉网络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制度,强化他们自律慎独的意识,引导他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网络工具和网络信息。其次,通过校园网站、论坛、飞信和QQ等途径搭建多元的信息传播平台,主动占领网上道德教育阵地。特别要发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技术资源丰富、传输便捷、无时空限制的优势,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以正面、理性、轻松、活泼的方式教育引导,增进学生的认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发挥教育的影响力。第三,要把网络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及志愿者行动等紧密结合以来,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虚拟结合现实,践行真正的知行统一。

二是信息监管平台。通过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平台建设,形成法律规范和道德自律相结合的管理监督体系,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避免有违道德规范信息的蔓延。首先,信息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要积极研发有益于网络道德建设的技术平台和技术保障,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设置“过滤器”,对不良信息能进行屏蔽处理、追踪根源、打击消灭。其次,要强化网络信息立法,加快制订完善网络版权法、电子盗窃、数据滥用等行为的惩处规定、软件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处罚机制,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网络技术和纷繁复杂的网络行为,通过法律的威慑力促进网络道德的发展。第三,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强化正面引导。要善于在热门的网络论坛和信息空间中培养主流的“意见领袖”和网络管理员,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大学生德育论文2500字5

再见,我的大学时间就像是细沙,看似漫长,却顺着指尖的缝隙不停地悄然流逝。转眼间又到了毕业的季节,依旧是离别的伤感和过往的留恋,惟一的不同在于现在的我属于这个季节。从此,我将踏上人生新的征途,在回首自己的大学生涯时,没有迷惘,没有空虚,有的只是收获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从此,我们告别一段纯真的岁月,一段年少轻狂的时代,一个充满活力的青春。

转而回望大学的生活,历经十二年寒窗苦读,历经多载梦想催化,走过了六月的冲刺、七月的等待,八月我们收获了季节的果实,收获了发自内心的更大的梦想与希望。四年前,那个开始独立的时候,那个开始萌发的地点。2007年的那个夏天,带着那句“惟平为准,近知近仁”的誓言,稚气未脱的我们怀着自己的梦想、对新生活的憧憬踏入校园,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一起走进一段新的人生旅程。不经历大学的人可能不知道,大学与高中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正如鱼儿入水、小鸟出笼一样,我们从魔鬼式教育的地狱进入了自由自在的天堂。曾经的挑灯夜战已经遥远,曾经的题海泛舟已经远去,再也没有压力的驱逐,没有父母的唠叨,那完全是远离人间的仙境,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和美好。郁树葱葱的林荫小道、书香浓郁的图书馆、整齐划一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学生宿舍。学校里到处是热热闹闹的各项纳新活动,到处是动员大会,到处是震耳欲聋的音响,学生会、各色社团和协会晃得新生眼花缭乱。新生军训、班级选举、学生会竞选,当这些一点点到来的时候,大学生活也随之真正开始。大一是对大学生活无比新奇的一年,我们怀揣理想,充满期待。我们还知道努力学习和认真听讲,还会为了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 积极复习,还会去图书馆看看书,还会去听听讲座,我们还有目标、还有理想。懵懂的大一就这样在新鲜中一晃而过。

成长是一个抵制诱惑的过程。

大学是人生最宝贵的一段时光,在这里我们留下了几多梦想与渴望,更收获了几许自信与坚强。大学生活是人生不可磨灭的记忆,你的每一次尝试,每一声叹息,每一次牵手,都在大学四年的日子里沉淀为永恒。站在毕业的门槛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蓦然发现,曾经的一切是如此让人留恋。课堂上的专注、图书馆中的沉思、自习室里的苦读、运动场上的狂放、竞赛中的洒脱、晚会上的精彩,乃至食堂里的喧闹、寝室中的欢笑,能够体会到同学们入学时的从容、学习中的自信、生活中的坚强、军训中的刚毅、实践中的历练、备考时的忙碌、成功后的喜悦,乃至选课时的烦恼、失意中的忧伤、挫折后的彷徨,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最美好的记忆。它使我明白了责任,懂得了理解,学会了坚强。寝室中的笑声依然存在,无忧无虑中有纯真、有青涩,肆意地享受青春和生活;一教自习室的门依然开着,新一轮的考研大军依旧在鏖战,朝七晚十、埋头苦读的日子有辛酸和汗水、有苦涩和挣扎,但却让人学会忍受孤独,学会坚持,学会成长。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大学生活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台戏,那么大学生活便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光阴荏苒,在这些弥漫着理想与追求的葱茏岁月,在这些燃烧着热情与活力的大学校 园里,我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留下了自己的记忆,留下了我这几年的美好时光,青春时代的大学生活就这样过去了。毕业,是一场青春的盛宴。四年得失不尽相同,却总有相同的温馨触动深存心底。多少欢笑和泪水,多少成功与失败,屹立不变的校园见证了我们四年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2011年的盛夏,我们又将踏上新的人生旅途。漫漫人生路上,四年的大学时光,必将是我们人生最美好而难忘的风景。时间的轮轴匆匆转过,没有丝毫的

犹豫,稳健而又急促的驶向下一个未知的站台。我们迎接的是一个新的起点,同样也是更高的起点。我们都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人,即便有时因生活中的琐事而情绪低落,有时为未来何去何从的扑朔而四顾茫然,也不要因为路途艰辛就放弃了前进的脚步。追寻梦想的过程是苦涩的,但只有经过磨砺的人生才会拥有更多内装订线涵。我们肩上始终承担着一种使命,那就是把脚下的路走好,迈出人生新的历程,翻开生活新的篇章。

再见,我的大学时光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小河,匆匆地、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流过。不知不觉中,充满回忆的大学四年就这样匆匆的走了。站在大学生活的边缘回望,只有对同学的恋恋不舍,对大学生活的感慨与欣慰,更有我值得回味的四年生活中的遗憾与不足。

四年的时光真的很短,短到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仿佛只是昨天。同舍友的第一次见面,第一次游览校园,老师第一次班会?这些画面时常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刚刚进入大学的感觉我仍然记忆犹新,报道那天父母送我过来,我依然记得那天阳光很明媚,一进门处的喷泉似乎也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到处都是四面八方前来报道的学生,走在工商学院那带有欧式风格的校园,我对未来四年的生活充满着憧憬。保定不是繁华的大都市,但这里的天很蓝,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就像我的家乡,也许它不适合拼搏,但是它确实适合生活,对于像我一样不喜欢压力的人来说,保定是个不错的地方,我喜欢这里的生活,喜欢这里朴实的风气。于是我带着兴奋与期待的心情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

作为刚刚告别魔鬼高三生活的大学新生来说,刚开学的一段时间我都在进行着心灵与身体上的释放,吃喝玩乐样样都过足了瘾,疯狂的报复着高中那不堪回首的日子。这样的状态几乎占据了我大一的全部时光,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经过了大一的新鲜劲以后,我逐渐的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劳逸结合的更加合理,但那时候我的思想还比较简单,由于“玩”了大一的一年,当时就一门心思的学习,也认为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我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比较固定的轨迹,但是却忽略了与周围人的交流与相处。我们宿舍以及周围其他的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是85后独生子女,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在对待问题上难免会意见不一致,出现矛盾我总是选择逃避,后来我才领悟及时的化解矛盾并不会破坏我们的感情,反而彼此更加相互了解。

我终于后知后觉大学是一个培养人综合素质的地方,所以我开始更加注重个人的素质修养方面的学习,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道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决定了社会发展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就会制约大学生的成长方向和抑制个人的才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直在为宿舍的和谐而贡献力量,我也尽最大的努力与其他同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860467